四川省安宁河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安宁河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文件包含安宁联盟24-25学年度上期高一期中联考历史试卷docx、安宁联盟24-25学年度上期高一期中联考历史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
1-5:DCBAB 6-10:ACADD 11-15:CBBCA 16:D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
(1)①:血缘;②:德行;③:家世;④:考试成绩(才能)(每点2分,共8分)
(2)积极:提高了政府官员的素养;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社会阶层流动。局限:标准单一,压抑个性(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积极任答2点4分,局限2分)
18.答案:
(1)方式:移民戍边;设置管理机构;武力(战争)(每点2分,共6分)
(2)变化:从军事防御到怀柔教化;民族政策多样、灵活;因俗而治(每点2分,共6分)
意义:有利于边疆的开发与管理;华夏认同进一步加强;推动民族融合,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推动了边疆管理方式的创新与发展。(每点3分,任答3点得9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9.答案
(1)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社会安定,没有大规模战乱;政府鼓励;劳动人民的勤奋;南方政权的统治者重视农业,大力兴修水利;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融合。(每点2分,任答4点得8分)
(2)趋势:经济重心已经南移(2分)
认识:由因:可得,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由果:可得,注意经济开发与保护生态的平衡;经济(重心)发展推动文化(重心)发展。经济交流与发展是各民族交融的重要方式。(每点2分,任答3点得7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选择题解析
1.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二里头文化出土的“龙”形牙璋在三星堆、福建、广东等地也有出土,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D项正确。本题题干定位的时间与“大一统”出现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龙形文化深受各个部落欢迎,排除B项。二里头遗址是属于商朝遗址,与战国时间不符,排除C项。
2.答案:C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据材料“依仗宗族纽带”、“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可知,夏商周时期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中央集权并没有建立,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西周时期的地方政权体制,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排除D项。
3.答案:B
【详解】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县”成为郡级以下的行政区域的名称,有利于加强这一地区和中央的关系,有利于集权政治的生成,B项正确。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分封制依然在延续,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小农经济,并且县不是小农经济发展的产物,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提及宗法制,并且与宗法制无关,排除D项。
4.答案:A
【详解】材料选自《韩非子 说疑》,反映了韩非本人主张君主要加强集权、防范臣下的思想,属于法家思想,A项正确。兼爱非攻是墨家思想,排除B项;为政以德是儒家思想,排除C项;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排除D项。
5.答案:B
【解析】本题以秦汉衰亡的原因这一必备知识为基础,用多个学者关于秦朝速亡原因的观点创设情景,让学生能够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尝试从来源、性质和目的等多方面,说明导致这些不同解释的原因并加以评析,故正确项为B;A、C、D说法过于绝对。
6.答案:A
本题以两汉的文化成就这一必备知识为基础,选用这一时期的史学和数学的典型成就创设情境,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史记》首创纪传体、《九章算术》在世界上最早提出一些数学概念,均指向创新精神),故正确项为A;B、C、D三项中的概念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7.答案:C
【解析】本题以三国两晋的经济这一必备知识为基础,以三国时期南方郡级政区的数量及户数在全国占比的变化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得出三国时期南方经济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这一结论,进而丰富学生对教材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开发这一主干知识的认识,故正确项为C;A项存在史实性错误,南宋完成;B、D两项材料未体现。
8.答案:A
【解析】本题以北魏孝文帝改革这一必备知识为基础,用今山西大同地区的考古发现——墓葬壁画题材的变化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民族交融这一主线认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平城为北魏旧都、墓葬壁画题材的变化发生在孝文帝太和年间以后、题材从军功贵族为主到汉族传统故事,结合所学引起这一变化最合理的原因当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故正确项为A;B项的大一统观念在材料中未体现;C、D两项说法过于绝对。
9.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关中和河洛地区衰落后,隋炀帝征发民工开通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连通南北,其意在保障政治中心的物资供应,故D项正确。A项与时间不符,排除A 项;隋朝时期不存在外重内轻的局面,排除B项;大运河的开通对于促进南北交流与民族融合有一定作用,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
10.答案:D
【解析】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三分,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D项正确;这一制度的影响是加强了皇权,而非中央集权,A错误;三省长官共同议政,可以减少决策的失误,但不能消除,B错误;三省六部制不会必然导致冗官现象,C选项错误。
11.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出上层阶级将赋税压力转嫁于下层阶级,使百姓不堪其苦,成为流民,这加剧了阶级矛盾,C正确;材料未体现豪强地主兼并土地、政治腐败、藩镇割据等史实,A、B、D错误。
12.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出唐朝的器皿广泛受到外国文化艺术的影响,这主要是源于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双方交往频繁,排除A项;此处无法体现唐朝手工业制造技术水平,排除C项;西方文化世界领先说法错误,排除D项。
13.答案:B
【解析】:材料主旨是宋太祖为解决骄兵悍将对皇权统治的威胁所采取的措施,就是为了加强集权以巩固其统治,答案选B项。分权制约早在唐代就已出现,宋太祖的规定并非开创先例,排除A项;规定枢密院与三衙分别掌握统兵权与调兵权,与提高行政效率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崇文抑武的政策无关,排除D项。
14.答案:C
【解析】:酒税、盐税和商税的迅速增长,说明宋朝酒、盐等商品贸易越来越频繁,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宋代的土地兼并问题,排除A项;宋代商品经济得到较大的发展,但重农抑商政策仍在实行,排除B项;税收的增长与钱币的发行没有直接联系,不能体现D项。
15.答案:A
【解析】:宋代家训告诫子当官要尽忠报国、兄弟相处要和睦、交友做事要谨慎、读书学习要勤奋等,具有极大地社会教化功能,答案选A项。宋代家训中对子孙后代的告诫,并非是针对市民阶层,排除B项;家训中要求的“尽忠报国”“兄弟和睦”等符合国家的主流价值观,排除C项;宋代家训的形成是受儒学的影响,而非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D项。
16.答案:D
【解析】:辽代地方行政管理单位的设置是针对不同民族设置不同的管理制度,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征,故选D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在辽代民族是不平等的,排除A项;材料中辽代的地方管理制度与兵农合一无关,排除B;材料中辽代的地方行政单位的设置无法体现出赏罚分明的特点,排除C项。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辽宁省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无答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材料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安宁河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附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凉山州安宁河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