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无答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348613/0-17310690264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黑龙江省哈尔滨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无答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348613/0-173106902647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黑龙江省哈尔滨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无答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348613/0-1731069026497/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黑龙江省哈尔滨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无答案)
展开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1年5月15日,我国“祝融号”火星车成功在火星表面着陆,为应对火星冬季的沙尘天气,“祝融号”火星车于2022年5月18日转入休眠模式。图1为“祝融号”火星车。据此完成1~3题。
图1
1.火星属于( )
A.彗星 B.行星 C.卫星 D.恒星
2.“祝融号”火星车脱离的天体系统是( )
A.银河系 B.太阳系 C.地月系 D.河外星系
3.“祝融号”火星车转入休眠模式,主要是因为其动力是( )
A.太阳能 B.核能 C.风能 D.煤炭
2023年4月24日2时至8时,太阳活动引发了一场特大地磁暴。此次地磁暴是由太阳产生的“冲击波”引起的,其原因之一是日冕物质抛射。图2为太阳外部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
图2
4.日冕物质抛射发生在( )
A.太阳内部 B.①层 C.②层 D.③层
5.此次太阳产生的“冲击波”可能给地球带来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②全球农作物大面积死亡
③导致大规模的火山、地震
④南北两极出现极光现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20年1月12日,菲律宾塔阿尔火山剧烈喷发,大量火山灰从上空飘过,迫使马尼拉国际机场关闭,上百趟航班被取消。图3为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据此完成6~8题。
图3
6.下列关于地球内部各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层平均厚度为17千米
B.③层中纵波不能传播
C.②层为液态或熔融状态
D.④层温度和密度都小
7.火山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
A.①层 B.②层 C.③层 D.④层
8.火山喷发造成飞机航班取消,说明火山灰弥漫在( )
A.岩石圈 B.生物圈 C.大气圈 D.水圈
桦树为喜冷耐旱植物,在我国辽宁南部距今10000~8000年的泥炭层中,桦属花粉占优势,而现在桦木林已向北退缩到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据此完成9~10题。
9.下列关于地层和化石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相同时代的地层往往保存着相同或近似的化石
②越古老的地层含有的生物化石越复杂、越高级
③一般先沉积的地层在上,后沉积的地层在下
④可以根据地层和化石推测沉积时的环境特征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0.我国辽宁南部距今10000~8000年以来气候的大致变化是( )
A.一直干冷 B.由冷变暖,由湿变干
C.一直湿热 D.由冷变暖,由于变湿
2022年6月26日,科考人员在加拿大发现了一只新生代的猛犸象化石,令大家激动不已。图4为猛犸象复原图。据此完成11~12题。
图4
11.猛犸象属于( )
A.无脊椎动物 B.两栖动物 C.爬行动物 D.哺乳动物
12.猛犸象繁盛时期( )
A.裸子植物繁盛 B.藻类植物繁盛
C.被子植物繁盛 D.蕨类植物繁盛
2023年7月26日,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考队队员执行气象探空气球布放作业,探空气球携带探空仪上升至30000米高空,获取了大气层相关数据。图5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完成13~14题。
图5
13.探空气球在上升过程中( )
A.气温先降低后升高 B.大气中的杂质含量增多
C.气温先升高后降低 D.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多
14.此次气象探空气球上升至最大高度时所处的大气层( )
A.天气现象多变 B.臭氧的含量较低
C.利于航空飞行 D.存在若干电离层
对流层中气温垂直分布一般为“上冷下热”,但有时会出现“上热下冷”的逆温现象。图6为某地某时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状况示意图。据此完成15~16题。
图6
15.图中逆温层是( )
A.①层 B.②层 C.③层 D.①层和③层
16.对流层出现逆温现象不利于污染物扩散,主要是因为逆温层( )
A.促进空气水平运动 B.阻碍空气水平运动
C.促进空气对流运动 D.阻碍空气对流运动
目前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越来越广泛,在我国某地出现了新型“阳光居室”,采用透明玻璃制作屋顶和墙面,可有效增加室内温度。图7为我国某地新型“阳光居室”,图8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17~19题。
17.图8中①~④分别代表不同的辐射类型,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
A.①一地面辐射 B.②一大气辐射 C.③一大气逆辐射 D.④一太阳辐射
18.该地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9.“阳光居室”可通过阻止空气在室内外热交换作用有效增加室内温度,此外还可使( )
A.③增强 B.④增强 C.⑤增强 D.⑥增强
2023年12月13日,山西某地出现暴雪,大气能见度低,但街上汽车的红色尾灯仍极为醒目。据此完成20~21题。
20.暴雪天气会使( )
A.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 B.大气辐射减弱
C.大气逆辐射减弱 D.地面辐射增强
21.暴雪天气汽车的红色尾灯仍极为醒目,主要是因为( )
A.红色光容易被散射 B.红色光不易被吸收
C.红色光不易被反射 D.红色光不易被散射
为实现对农作物的保温和防晒,长三角地区某市农民在白色塑料大棚上加一层可收放的黑色尼龙网(图9)。据此完成22~23题。
图9
22.图9中黑色尼龙网直接影响的辐射类型是( )
A.地面辐射 B.大气辐射 C.大气逆辐射 D.太阳辐射
23.为避免农作物受夏季高温影响,农民盖上黑色尼龙网的时段最可能是( )
A.清晨 B.午后 C.傍晚 D.凌晨
“穿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图10为我国西南山区的传统民居“穿堂风”示意图。据此完成24~25题。
图10
24.下列关于该传统民居南北两侧近地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白天气温南面低于北面
B.白天气压南面高于北面
C.夜晚气温南面低于北面
D,夜晚气压南面低于北面
25.若房屋北侧林草覆盖率增加,则该地白天“穿堂风”( )
A.湿度降低 B.温度升高 C.风向改变 D.风速加大
某探险队员:准备在某海岛上方7500米处跳伞降落,图11为降落时该海岛东部小村庄海陆热力环流示意图,图12为小村庄附近海陆气温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26~28题。
图11 图12
26.在该队员跳伞降落过程中,仅从大气热力状况分析气温和气压的变化是( )
A.气温升高,气压降低 B.气温升高,气压升高
C.气温降低,气压升高 D.气温降低,气压降低
27.图11中①、②、③、④四地气温最高的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28.据图判断,降落后队员可能感觉到海风的时段是( )
A.6时至18时 B.16时至次日8时
C.8时至16时 D.18时至次日6时
武夷山的茶农多将茶树种植在山坡上,一方面是山谷风引起的云雾能够减少光照,提升茶叶品质,同时又能防止山谷风造成茶树低温冻害。据此完成29~30题。
29.山谷风引起的云雾能够减少光照,主要是因为( )
A.白天山坡气流下沉 B.白天山坡气流上升
C.夜晚谷底气流下沉 D.夜晚谷底气流上升
30.若山谷风引起低温冻害,下列图中近地面气流运动状况和等压面绘制正确的是( )
植被浅沟是指在地表沟渠中种有植被的一种工程,它通过重力收集雨水径流。图13为城市植被浅沟示意图。据此完成31~32题。
图 13
31.城市大量布置植被浅沟的主要目的是( )
A.美化城市的环境 B.调节局地小气候
C.调蓄和利用雨水 D.保护生物多样性
32.城市大量布置植被浅沟后,该地( )
A.水汽输送量减少 B.下渗量增多
C.地表径流量增多 D.植物蒸腾量减少
江西省南昌市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2024年6月,南昌市出现明显降水天气过程,全市降水量达355.1毫米,造成严重洪涝灾害。为此,南昌市采取一系列蓄洪措施。据此完成33~35 题。
33.该市此次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有( )
①地势平坦,排水不畅
②降水集中且强度大
③植被覆盖率大幅度降低
④气温高,蒸发量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4.南昌市采取的一系列蓄洪措施直接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 )
A.降水 B.地下径流 C.水汽蒸发 D.地表径流
35.为减轻洪涝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下列做法合理的有( )
①灾前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及灾害预警信息
②灾前适当购买生活物资,做好物资储备
③灾中及时向地势低平的地方转移
④灾后食用洪水泡过的未过期食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图14为大西洋表层海水密度、温度和盐度随纬度变化的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36~37题。
图14
36.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大西洋表层海水( )
A.温度、密度、盐度 B.盐度、密度、温度
C.密度、温度、盐度 D.密度、盐度、温度
37.下列关于大西洋海水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赤道附近海域表层温度最高
B.海洋表层密度随纬度的升高而降低
C.南北纬60°附近海域表层盐度最高
D.南北纬30°附近海域表层盐度最低
2023年11月1日,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出征,本次考察最突出的亮点是建设罗斯海新站。图15为上海至罗斯海新站模拟路线图。据此完成38~40题。
图15
38.与甲海域相比,罗斯海新站附近海域( )
A.海洋表层盐度较低 B.海洋表层密度较小
C.海洋表层温度较高 D.海洋垂直温差较大
39.上海至罗斯海新站沿线海域表层密度( )
A.逐渐升高 B.逐渐降低
C.先降低后升高 D.先升高后降低
40.从赤道到南回归线,科考船吃水深度(船舶浸在水里的深度)的变化情况是( )
A.逐渐变深 B.逐渐变浅
C.先变深后变浅 D.先变浅后变深
第Ⅱ卷 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
4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华北某地气象台2024年9月20日发布霜冻蓝色预警信号,预计局部地区9月21日早晨将出现霜冻,对农业将产生影响,请有关单位和人员做好防范准备。表1为华北某地近5天天气状况,图16`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表1
图16
(1)图16中③的名称为 辐射,图中属于短波辐射的是 (填序号)。(4分)
(2)为预防霜冻,该地部分农民在农田熏烟,主要是因为熏烟能够增加___辐射,从而增强 作用。(4分)
(3)指出该地近5天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日期,并分析原因。(8分)
4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坎儿井是一种古老的引水工程,由地下的暗渠和地面上的竖井、明渠、蓄水池组成,长期为新疆绿洲居民所利用。坎儿井修建后对水循环环节产生了影响。图17为坎儿井剖面示意图,图18为水循环示意图。
图17 图18
(1)填出图18中水循环环节的名称:A 、C 、H 。(6分)
(2)坎儿井所在地区主要的水循环类型为 (填“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或“陆地内循环”)。(2分)
(3)竖井使得该地集水区的地表径流量 (填“增多”或“减少”),采用暗渠输水的主要目的是减少 (填字母)。(4分)
4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太平洋不同海域海水的温度、盐度和密度差异较大。图19为太平洋表层洋流分布示意图。
图19
(1)与①海域相比,②海域的表层水温较_______(填“高”或“低”),主要原因是②海域纬度较高,到达海洋表层的_____辐射较少。(4分)
(2)与③海域相比,④海域的表层盐度较 (填“高”或“低”),主要原因是③海域受 (填“暖流”或“寒流”)影响,④海域受 _(填“暖流”或“寒流”)影响。(6分)
(3)与③海域相比,①海域的表层密度较 (填“大”或“小”)。(2分)日期
9月20日
9月21日
9月22日
9月23日
9月24日
天气状况
阴
晴
晴
晴转多云
中雨转雷阵雨
4~11℃
-2~8℃
0~13℃
5~18℃
6~20℃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无答案):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无答案),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冈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冈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图中代表水圈的是, 关于地球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恐龙灭绝的时期发生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卷(含答案),文件包含哈三中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学年十月月考地理试卷docx、哈三中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学年十月月考地理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