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卷(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流浪地球》系列电影讲述了地球因太阳“氦闪”而被迫逃离太阳系的故事。“流浪地球”计划分为三步:第一步,中止地球自转。第二步,将地球推入木星轨道,绕木星运动并借助木星引力,弹射出太阳系。第三步,地球经历2500年的星际流浪,抵达离我们最近的恒星比邻星的新家园。下图为“地球流浪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 如果地球搬家的第一步成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将被严重影响的是( )
A. 安全的宇宙环境B. 稳定的太阳光照
C. 适中的地月距离D. 适宜的温度范围
2. 地球在“三步走”的流浪过程中,其“身份”经历的转变依次是( )
A. 行星--行星--行星B. 行星--卫星--行星
C. 行星--卫星--卫星D. 行星--卫星--恒星
3. 地球抵达新家园后,所处的天体系统是( )
A. 地月系B. 太阳系C. 银河系D. 河外星系
【答案】1. D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由材料信息可知,如果地球搬家的第一步成功,意味着地球停止自转,但此时地球还在原来轨道绕太阳公转,有安全的宇宙环境,有稳定的太阳光照和适中的地月距离,ABC错误;同时由于地球停止了自转,就会存在某一地区长时间接受到太阳辐射,温度较高,某一地区长时间接受不到太阳辐射,气温较低,即适宜的温度范围得不到保障,D正确。故选D。
【2题详解】
第一步,中止地球自转,此时地球依然是太阳的一颗行星;第二步,将地球推入木星轨道,绕木星运动成为木星的卫星;第三步,地球经历2500年的星际流浪,抵达离我们最近的恒星比邻星,成为比邻星的一颗行星。综上所述,B正确,排除ACD,故选B。
【3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到,地球抵达的新家园比邻星仅离太阳4.2光年,而银河系的直径远远大于4.2光年,因此比邻星依旧在银河系之内,故地球抵达新家园所处的天体系统为银河系,不可能位于河外星系,C正确、排除D;地球抵达的新家园是比邻星,进入了另一个恒星系统,脱离了太阳系和地月系,排除AB。故选C。
【点睛】地球之所以有生命存在的内部条件:主要因为日地距离适中,昼夜交替周期适宜,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导致具有适宜的温度;由于温度适中,加上地球内部物质运动产生水汽,使地球有充足的液态水;由于地球体积质量适中,吸引力较强,使得地球具有比较厚的大气层。外部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包括太阳处于稳定期,与其他行星、小行星各行其道。
下图示意某地太阳能交通指示灯,这种指示灯的亮度会随太阳辐射量的变化而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与图中指示灯的能源来源相同的是( )
A. 煤炭、石油B. 潮汐、煤炭
C. 地热、潮汐D. 风能、地热
5. 影响该地指示灯亮度变化的关键因素有( )
①天气状况 ②地势高低 ③太阳高度 ④太阳活动
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
6. 为减小指示灯亮度变化,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①把太阳能电板设计成活动式,可调整角度 ②加装储电池
③缩小太阳能电板 ④增大指示灯整体高度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
【答案】4 A 5. C 6. A
【解析】
【4题详解】
图中指示灯的能源来源为太阳辐射。地热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潮汐能能量来源于天体间的引力,BCD错误;煤炭、石油是地质历史时期固定并积累的太阳能,A正确。故选A。
【5题详解】
晴天太阳能丰富,阴雨天太阳能相对较少,因此天气状况会影响太阳能发电效率,①正确;地势高,太阳辐射强,地势低,太阳辐射弱,但一个地区的高度不会变化,②错误;太阳高度越大,能量越集中,因此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会影响太阳能发电效率,③正确;太阳活动对太阳能发电效率影响较小,④错误。①③正确,故选C。
6题详解】
太阳在一天中的位置并不固定,为获取稳定的光照,最好能时刻调整太阳能电板的角度,设计成活动式更能稳定的接收太阳辐射,①正确;加装储电池能在指示灯能源不足的时候工作,增加其稳定性,②正确;缩小太阳能电板不利于接收太阳辐射,能量来源会减少不利于指示灯稳定工作,③错误;增大指示灯整体高度与减小指示灯亮度变化无关,④错误。①②正确,故选A。
【点睛】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1、纬度高低:纬度越低,太阳辐射越强。2、海拔高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且一般地势高的高原日照时数多于地势低的盆地。3、天气状况:多阴雨天气的地区,日照时间短,太阳辐射少;多晴朗天气的地区,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多。
研究地层和化石是了解地球历史的主要途径,读“某地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7. 化石在研究地球历史中的意义在于( )
①确定岩石的绝对年龄②确定地层的时间顺序③确定地壳运动的类型④推测古时的地理环境
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
8. 关于图中地层,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地层形成的时间早于②地层B. ③地层形成于太古宙的主要成矿期
C. ④地层化石可反映古生代环境D. ⑤地层形成中伴随着联合古陆解体
【答案】7. C 8. C
【解析】
【7题详解】
确定岩石的年龄一般根据碳14等测定时间,不是根据化石,①错误。通过研究化石可以确定地层的时代和顺序,②正确。研究化石无法确定地壳运动的类型,③错误。通过研究化石,根据生物的习性可以推断古地理环境,④正确。C正确ABD错误。故选C。
【8题详解】
图中①地层位于所有岩层的最上部,形成的时间最晚,A错误。③地层中含有鱼类化石,形成于古生代的志留纪时期,B错误。④地层中含有三叶虫化石,形成于寒武纪时期,寒武纪属于古生代,C正确。⑤地层位于含有三叶虫化石的岩层下方,形成于前寒武纪时期,而联合古陆解体于中生代,联合古陆在中生代分裂解体,D错误。故选C。
【点睛】地质年代从古至今依次为:隐生宙、显生宙。隐生宙现在已被细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显生宙又分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古生代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中生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新生代分为: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
读地质时期气候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9. 关于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三次大冰期,冰期较长B. 冷暖干湿交替,温暖期较长
C. 一次温暖期和一次寒冷期D. 气温波动上升
10. 下列事件形成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三叶虫出现 ②恐龙灭绝 ③大气中开始出现氧气 ④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⑤重要的成煤期
A. ③①②⑤④B. ①③④⑤②C. ③①⑤②④D. ①③④②⑤
【答案】9. B 10. C
【解析】
【9题详解】
结合地质时期气候变化图可知,整体而言,气候冷暖干湿交替,且温暖期相对较长,A错误B正确。气温冷暖交替,并非波动上升,同时,并没有呈现一次温暖期、一次寒冷期的特点,CD错误。故选B。
【10题详解】
大气中出现了氧气,才会有生命存在,所以③发生时间最早,BD错误;煤矿形成于古生代,喜马拉雅山形成于新生代,所以⑤早于②,C正确A错误。故选C。
【点睛】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的三条线索:1、地质年代变化: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 新生代(可用首字“太元古中新”记忆)。2、动物演化: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 → 鱼类时代 → 两栖动物时代 → 爬行动物 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3、植物演化: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
当地时间2023年7月5日,秘鲁乌维纳斯火山在沉寂了四年之后再次活跃,喷出的火山灰柱高度达5500米,同时地震台也监测到了伴发地震,震源深度9km。下图为该火山喷发时的场景,完成下面小题。
11. 此次伴发地震的震源深度( )
A. 位于莫霍面以下B. 所属圈层厚度均匀
C. 可能存在软流层D. 横、纵波均能到达
12. 这些蔓延出来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的迁移顺序可能是( )
A. 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B.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C. 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D. 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
【答案】11. D 12. B
【解析】
【11题详解】
本小题可根据地壳厚度判断震源是位于地壳还是地幔。全球地壳平均厚度是17km,陆地地壳平均厚度约为39~41km;秘鲁乌维纳斯火山位于陆地,此次伴发地震的震源深度是9km,可知震源位于地壳中,地壳位于莫霍面以上,A错误;地壳的厚度不均匀,陆地厚,海洋薄,B错误;软流层位于上地幔顶部,C错误;横波、纵波均可以到达地壳,D正确。故选D。
【12题详解】
火山灰首先进入大气圈,然后通过降水进入水圈和生物圈,最终沉淀、固结成岩进入岩石圈,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横波的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的传播速度快,可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因此,可以通过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在地下平均17km处,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出现了明显的加快,把该界面称为莫霍界面。在地下2900km处,横波忽然消失,纵波速度减慢,把该界面称为古登堡界面。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地球的内部被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其中地壳和上地幔顶部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区全年炎热,原因是图中的( )
A. ①强④弱B. ②强③弱C. ②强⑤强D. ④强⑤强
14. 大气中( )
A. 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使②增加B. 臭氧层遭破坏,会导致③增加
C. 出现雾霾,会导致⑤增加D. 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④增加
【答案】13. B 14. C
【解析】
【13题详解】
非洲撒哈拉沙漠为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多晴天,云量少,云层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③弱,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②强,B正确;云量少,云层薄,大气逆辐射⑤弱,CD错误;云量少,云层薄,对到达大气层上界的太阳辐射没有影响,A错误。故选B。
【14题详解】
大气中臭氧层遭到破坏,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③减少,B错误;可吸入颗粒物能散射太阳辐射,可吸入颗粒物增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减少,进一步导致地面辐射④减少,D错误;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大气吸收太阳辐射中的长波辐射增加,导致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②减少,A错误;出现雾霾现象时,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⑤增强,C正确。故选C。
【点睛】大气的热力作用: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②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例如多云的白天温度不太高。③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易被散射。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等。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产生地面长波辐射。②大气中的CO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③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抛物线状沙丘常分布于半干旱、半湿润的沙质草原环境。新月形沙丘的两侧月牙尖受地形或植被阻挡而移动缓慢,中部继续受到风力侵蚀和搬运,可逐步演变成抛物线状沙丘。读我国某地新月形沙丘演变为抛物线状沙丘的过程示意图(虚线表示沙脊线)。完成下面小题。
15. 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 该地主导风为西风,抛物线状沙丘西侧为缓坡
B. 该地主导风为西风,抛物线状沙丘东侧为缓坡
C. 该地主导风为东风,抛物线状沙丘西侧为缓坡
D. 该地主导风为东风,抛物线状沙丘东侧为缓坡
16. 移动沙丘可侵害农田村庄,因此防护林应建在( )
①陡坡一侧②缓坡一侧③迎风坡一侧④背风坡一侧
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①④
【答案】15. A 16. D
【解析】
【15题详解】
由所学风沙地貌知识可知,新月形沙丘迎风坡缓而微凸,背风坡陡而下凹,往下风向延伸出两翼,结合图中指向标可知,该地主导风是西风,CD错误;由图可知,抛物线状沙丘的沙脊线靠近东侧,说明抛物线状沙丘东侧是陡坡,西侧是缓坡,A正确,B错误。故选A。
16题详解】
在沙丘的背风坡一侧(即陡坡一侧)风力、风速较小,蒸发较弱,水分条件好,植树种草容易成活,成活后能阻挡沙丘的迁移,因此防护林应建在陡坡一侧、背风坡一侧,故选D。
【点睛】风沙地貌分布区,可以根据风力堆积物判断盛行风向。其中,新月形沙丘为例,沙丘链的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大致垂直。因此,可以通过沙丘链的延伸方向判断风向,迎风坡缓而微凸,背风坡坡陡而下凹。
二.解答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云南香格里拉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海拔约3300米,晴朗时有湛蓝的天空。这里太阳辐射强,但气温较低,当地居民高效利用太阳能,在房屋南侧用玻璃搭建绝热暖棚,暖棚通过通风口与内室形成循环气流,使内室增温。
材料二、香格里拉房屋模型图。
(1)分析香格里拉太阳辐射强,但气温低的原因。
(2)分析暖棚内温度较高的原因。
(3)利用热力环流原理,阐述暖棚是怎样通过1、2两个通风口使内室增温的。
【答案】(1)香格里拉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大;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故白天太阳辐射强。但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差,不利于热量储存,所以常年气温较低。
(2)太阳短波辐射可透过玻璃到达棚内,使棚内地面温度升高,而棚内的地面长波辐射却很少能透射出去,从而使热量保存在暖棚内。
(3)暖棚受热多,空气膨胀上升,内室受热少,空气冷却下沉,于是上层空气由气压高的暖棚通过1通风口向气压低的内室流动;下层空气由气压高的内室通过2通风口向气压低的暖棚流动。暖棚通过通风口与内室形成循环气流,使内室增温。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云南香格里拉当地居民房屋南侧用玻璃搭建绝热暖棚相关图文为材料,设置3道试题,涉及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其应用、温室效应原理及其应用、热力环流原理及其应用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地理事物的能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已学知识,太阳辐射强弱并不与气温高低成正相关,而取决于太阳高度角的大小、海拔高低、昼夜长短和天气状况。香格里拉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多;但由于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差,使热量容易散失,不利于热量储存,所以常年气温较低。
【小问2详解】
根据已学知识,辐射是能量的传播方式,波长短的电磁波能量强,透过玻璃的能力强,反之则弱。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根据材料信息,当地居民高效利用太阳能,在房屋南侧用玻璃搭建绝热暖棚。玻璃是透明的,太阳辐射可透过玻璃到达棚内,使温度升高,而棚内的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很少能透射出去,从而使热量保存在暖棚内。故暖棚内气温高于内室。
小问3详解】
根据已学知识,热力环流是冷热不均引起的环流运动,垂直方向上,因热而引起上升运动,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因冷而引起下沉运动,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水平方向上再因水平气压梯度力,使大气由高压流向低压。由图可知:暖棚内因受热多,空气膨胀上升,内室受热少,空气冷却下沉,于是上层空气由气压高的暖棚通过1通风口向气压低的内室流动;下层空气由气压高的内室通过2通风口向气压低的暖棚流动。暖棚通过通风口与内室形成循环气流,使内室增温。
18. 读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和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图,完成下列小题
(1)据图乙描述北半球大气上界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纬度分布规律
(2)据图甲并结合所学的地形区域,描述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特点
(3)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并不符合图乙的分布规律,指出除纬度因素外,还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答案】(1)由低纬(赤道)向高纬(两极)递减。
(2)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空间分布不均,西北多,东南少;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等地区较多;四川盆地及其周围较少。
(3)海拔高低、天气状况、大气透明度等。
【解析】
【分析】本题以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和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图为背景材料,涉及到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问1详解】
由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图可知,由低纬赤道附近向高纬递减。
【小问2详解】
由甲图可知,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在空间上分布不均,西北内陆多,东南沿海少;青藏高原地区、内蒙古高原等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较多;四川盆地区及其周围年太阳辐射总量较少。
【小问3详解】
读图可知,除纬度因素外,我国海拔高的地区太阳辐射强,如青藏高原;气候干旱的地区,天气晴朗,太阳辐射强;大气透明度高,太阳辐射强,如西北地区。而多云雾的四川盆地太阳辐射分布较少。综合上述分析可知,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还受到海拔高低、天气状况、大气透明度等因素的影响。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海水密度指单位体积海水的质量,它随着海水的盐度、温度和压力的变化而变化。下图为“海水密度分布图”。
材料二远洋轮船的船舷上一般都绘有“吃水线”,表示轮船没入水中的深度,反映了轮船的最大安全载重量。由于不同海域的海水密度存在差异,轮船的吃水深度会不一样。下图为“从中国上海到英国伦敦的亚欧航线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从海水温度的角度简述海水密度的分布规律。
(2)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亚欧航线上,海水密度及轮船吃水深度的变化。
【答案】(1)一般来说,海水的温度越高,密度越低。在水平方向上,表层海水的密度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或者:赤道地区海水温度高,降水多,因而表层海水密度较小。两极地区由于温度低,降水少,表层海水密度较大。)在垂直方向上,海水密度随着海深度增加而增大。到达一定深度,纬度差异引起的海水密度差异消失。
(2)世界大洋表面海水密度的地理分布规律是从赤道向两极地区增大;亚欧航线,大致从温带到热带,再从热带到温带,海水密度大致先从大变小,再从小变大;轮船吃水深度变化大致是先变深,再变浅。
【解析】
【分析】本题以海水密度分布图和从中国上海到英国伦敦的亚欧航线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两道小题,主要考查海水性质等相关知识。
【小问1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般情况下,海水的温度与密度存在负相关的关系。读图可知,水平方向上从赤道海区到高纬度海区,温度越来越低,因此,海水密度越来越大;垂直方向上海水温度随着海深度增加降低,故而密度增大。到达一定深度,纬度差异引起的海水密度差异消失,海水温度对盐度影响减小。
小问2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大洋表面海水密度的地理分布规律是从赤道向两极地区增大。读图可知,亚欧航线,从温带到热带,再从热带到温带,海水密度大致先从大变小,再从小变大;密度越大,轮船吃水深度越小,随着海水密度的变化规律,则轮船吃水深度变化大致是先变深,再变浅。
20.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海为大西洋东北部的边缘海,附近有世界著名的渔场。下图为北海及周边区域示意图。
(1)判断图中A洋流的性质,并说明其对海上航行的不利影响。
(2)分析北海附近海域出现世界著名渔场的原因。
(3)简述波罗的海海水盐度较低的原因。
【答案】(1)性质:暖流。影响:减慢自北向南航行船只的速度,增加燃料消耗;与寒流交汇的附近海域容易形成海雾,影响海上航行。
(2)地处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受到扰动,深层海水营养盐类物质上泛到表层,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
(3)纬度较高,气温低,降水量较多,蒸发量较小;沿岸河流众多,对海水起到稀释作用;与大西洋通道狭窄,高盐度海水进入少。
【解析】
【分析】本题以北海及周边区域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洋流性质、渔场成因、盐度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图文信息、联系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问1详解】
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该洋流为北大西洋暖流,属于暖流。其对海上航行的影响,一是影响航行速度,二是影响航行安全。该洋流自南向北流,会减慢自北向南航行船只速度,增加消耗燃料;同时,暖流水汽含量较大,海域所处纬度较高,加之受北冰洋南下冷水的影响,易形成海雾,影响航行安全。
【小问2详解】
北海渔场的形成原因是寒暖流交汇。由于海水密度的差异,密度大的冷水下沉,而密度比较小的暖水上升,使得海水发生垂直搅动。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受到扰动,将深层海水营养盐类物质上泛到表层,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另外寒暖流交汇可产生水障,阻止鱼群游动,利于形成大的渔场。
【小问3详解】
波罗的海所处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海水蒸发量小;该海域处于副极地低气压带附近,降水量较大,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其次,读图可知,波罗的海周边有多条河流注入,河流对海水盐度有一定的稀释作用;最后,波罗的海深入陆地,海域较封闭,与大西洋盐度相对较高的海水的交换能力弱,所以波罗的海盐度较低。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与图中指示灯的能源来源相同的是,化石在研究地球历史中的意义在于,关于图中地层,说法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地理试题(原卷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该聚落, 开幕式当天,太阳直射点, 冬奥会期间, 四国中, 此次航行过程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