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5许昌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语文含解析

    2025许昌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语文含解析第1页
    2025许昌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语文含解析第2页
    2025许昌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语文含解析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5许昌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语文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5许昌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语文含解析,共10页。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大自然中所有的物种都处在一个巨大的和谐与多重的平衡之中,它们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纵观整条生命锁链,也许我们并无依据,更无资格界定谁是“害虫”。自然界的任何物种都必须同时具备“自主生长”与“自我保护”两种能力。两者缺一不可。任何物种生存当各怀绝技,互利互惠,正像那句德国谚语:“蜜蜂盗花,结果却使花开得更茂盛。”其防卫又各有绝招,有的长刺,有的含毒,有的恶臭,有的干脆以极大的繁殖力,产下成千上万的后代,只要有一二成活就不会绝种。凭借着这两种天赐本领,在天敌存在的环境里,每个物种才能有效地抵御各种侵害,在大自然中立足,生生不息,并与其他物种动态平衡,偕同繁衍。
    人类不断地将原本野生的植物移入田园。受到特殊保护的植株也逐渐自行解除武装,退化自我防卫能力,完全依赖人类的庇护。它们按照人类的意愿,使自己长得叶肥、果大、粒饱、味美、株高,奉行“全力发展,不要防卫,依靠保护”的政策,使自己成为“不设防”的物种。它们这种体态特质不仅满足了人类的口福,也成了各种动物伺机捕食的首选目标。
    许多农作物原始的野生形态本非这般招摇。经过人类调教,它们现行的生存状态,实乃生命之大忌。这等于把自己的软腹部完全坦露给对手,又怎能不招引大批天敌蜂拥而至呢?对此局面已经难以招架的人类,无奈之际,将其统称“害虫”。可见,是先有人类育出无防卫能力的肥美之物,然后才引出“害虫”概念。倘它们仍是旷野中的野麦、野菜,怕什么害虫吗?
    对付害虫,我们人类重要的法宝——杀虫剂也越来越失灵了。我们的对手不仅是一个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群体,更是一个繁殖周期短、迅速更新的种群。不管人类施用什么药剂也只能灭其一部,留下来的却成了抗药性一代胜过一代、为害能力越来越强的品种。杀虫剂是个两难之物,既要虫死又要人活。这场艰难的人虫之战弄得我们多少有点气急败坏。跟害虫斗红了眼的菜农,有时真有点失去了理智,不顾后果地使用了剧毒农药。食此蔬菜使人致命,集体食物中毒的事故频频发生。在人虫“化学战”上我们人类真不如蛇族。你看人家眼镜蛇所施剧毒液可使猎物当即毙命,所含毒液对自己绝对无害。
    我们是否应该改换一下思路,更新一下现有观念,从根本上跳出这种恶性循环呢?我们能否牺牲一些产品的肥美高产,选换一些味差些、实小些,但自我防卫能力强,基本上无需农药的物种呢?虽说不可能人人都去采挖野菜,但我们能否不断地移植野种,限定人工培育种植代数呢?也许这种野性未脱的园中作物反而更有利于人体健康。
    草——这个家族让我打心底里充满敬意。其实我们现在食用的稻麦豆菜原本都是草。人类选择了几种“可教”之草加以驯化,才有了农业。它们一经人类调教,也就脱离草籍。而把那些野性不改、久驯不化、不甘为我所用的顽璞物种,一概轻蔑地称为“草”。其实这种野性当中,自有一种顽强保持自我的风骨,一种不肯寻求庇护的自主,一种不甘人类使役的自尊,一种不受人施舍(肥料)的自立。它们对自己的生存能力有绝对的自信——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就能世世代代生存下去。它们的存在就是对人类霸主地位的挑战。它们生就一副坚根韧骨,任你人踩车碾虫咬兽啃,经得起草原荒火,耐得住旱涝蝗雹。甚至小行星撞击地球、严酷的地质冰期都没能让它们绝种。常言道“人不如草”,这句话应由贬词变为敬语才对!
    凡事都是先“养弱”而后有“害侵”也。
    遗憾的是,我们不光是在园田农业上养弱引害。我们在许多方面都体现了一种“养弱哲学”。“养弱”多为强者所为。通常“养”与“被养”所处地位悬殊,一方对另一方足以构成支配地位时,“养弱”才多有发生。中国数千年的宗族社会更是养弱的肥沃土壤,也形成了各行各业严厉的行为规范。如“慈不掌兵”“棒打出孝子”“严师出高徒”,这些虽说都有道理,但也极易造成理解偏颇,酿成“养弱”的积年苦果。
    在“教育园地”里,辛勤的“园丁”们确实有点把学生当作娇嫩的园田幼苗般精心呵护。但在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能力方面却缺乏同等的重视。杨振宁教授以自己的亲身体验,认为这种“填鸭式”教育“考试时一比较,马上能让美国学生输得一塌糊涂”,但这种教育也容易扼杀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灵活性,以及束缚学生们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能力。
    我们的一些国有企业也多有“园栽”弱态。这也许是过去计划经济束缚过紧的结果。个体经济反倒表现出某些“草”的强韧特征,灵活多变,经得起践踏。
    中国历来是座大学校,敬先贤、遵古训,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说,每个好公民都有一副虔诚的“学生相”。我们得天独厚的教化彻底泯灭了人们的野性与个性,越是文化发达之地越是有效。有一个让我一直迷惑不解的问题,为什么从古至今,几乎没有一个雄才大略、创立霸业的政治枭雄出自名都大埠、文化发达之地,而是大多生于穷乡僻壤中。大概这些远离教化之地尚能保存点生命力强盛的野性与未曾磨灭的个性,草莽——这才是诞生英雄豪杰的真正沃土!历史总该带点斑驳的铜锈。它不该是一尊擦得耀眼的青铜古爵。生命之野性是否也应像宝鼎之铜锈,不宜完全磨去?
    (摘编自詹克明《世上本无害虫》)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所有物种既“自主生长”又“自我保护”,它们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构建了和谐且平衡的巨大的生态系统。
    B.野生植物被人类移入田园,受到特殊保护,变为自我防卫能力退化的肥美之物,满足人类口福,易招引大批天敌攻击。
    C.农业是人类驯化“可教”之草的产物,不断移植野种,限定人工培育种植代数,才能培育更利于人体健康的园中作物。
    D.中国得天独厚的教化传统会泯灭人们的野性与个性,名都大埠、文化发达之地几乎没有一个政治枭雄就是明证。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谚语“蜜蜂盗花,结果却使花开得更茂盛”说明大自然物种各怀绝技、互惠互利的生存法则,言简意赅又生动形象。
    B.世上本无害虫,害虫是人类面对移植于田园的野生植物招引大批天敌而难以招架的局面后,给予这些天敌的特定称谓。
    C.文章中,作者赋予“人不如草”以新义,表达了对草所代表的自主、自尊、自立、自信等生命韧性与野性的肯定与赞美。
    D.数千年以来中国一直盛行“养弱哲学”,“慈不掌兵”“严师出高徒”等行业规范极易造成理解偏颇,酿成“养弱”的局面。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先‘养弱’而后有‘害侵’”的一项是( )
    A.溺子如杀子,慈母多败儿。
    B.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使木寿且孳也。
    C.政府对企业大包大揽,代其制订生产计划,包销产品,这样,企业缺乏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
    D.为了管理好班级,班主任事无巨细,件件必躬亲,使学生产生了严重的依赖心理。
    4.文章中使用“恶性循环”“斑驳的铜锈”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
    5.文章采用了哪些方法说明“生命之野性”的重要性?请根据文本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黑狗
    弋舟
    时隔多年,贺轶宁驱车还乡,奔赴女儿的婚礼。一条狗从盘山公路左侧的陡坡滚下来,被他那辆租来的比亚迪汽车撞飞。那条倒霉的狗,像是辆没刹住的车,裹着股黄尘腾空而来。它的“制动”失灵了,或者干脆就是条疯狗。俨然一条浑圆的土黄色麻袋从天而降。事实上,贺轶宁一刹那也以为被自己撞飞的是一只塞满了土豆的麻袋。土豆与麻袋,在贺轶宁的故乡经验里,缺一不可,全然是一体的。离乡多年,故乡打在他灵魂里的烙印,一瞬间,在这突发的状况下被激活了。
    这租来的比亚迪利车不是很灵光,几乎冲到了弯道处才停了下来。他伸手去摸放在副驾驶座椅上的手机,手机摔在下面了。他侧身去捡,被安全带勒紧的前胸一阵刺痛。他镇定下来,拨通了女儿的号码——这会儿,她应该穿上婚纱了吧?
    “贺音,我出事故了。”
    “12点能赶到吗,爸?”
    “应该能吧,不知道!”
    “——噢!什么事故?”
    “撞上了一条狗。”
    “没事吧?”
    “我没事,应该没事。”
    “车呢?告诉你别租车。”
    “不知道,也没问题吧。”
    “你觉得你还赶得到吗?”
    他一下子不知如何作答,感到自己也说不准。
    “车能动的话就赶快上路吧。爸——实在赶不及也没关系。”
    女儿吸气的声音被他听到了。那是很长的一口气,人往往在做重大决定的时候才这么吸气。
    “你要忙起来了吗?”
    “是,”贺音说,“这是办婚礼,我是新娘,我们不要为了条狗添乱,好吗?”
    他挂断手机,发动车子,将车倒至安全的位置。正当他准备重新上路的时候,又一条狗出现在前方。是条脏兮兮的黑狗,骨瘦嶙峋,屁股后面光秃秃的没了尾巴。黑狗冷静而稳重地立在公路中央,像一个断案的执法者。它并没有靠近那条奄奄一息的同伙,只是一动不动地看着车内的肇事者。
    没错,贺轶宁觉得这条狗就是在和他对视。他见过很多狗,但没有被哪条狗这样直愣愣地对视过,不禁有些发虚。他长摁了一声喇叭。黑狗退缩了一下,来回捌腿,抽风一样,继而重新站稳了脚跟。他发动了车子,车速不快。但那条黑狗丝毫没有避让的意思。他再次长摁喇叭。黑狗的耳朵竖起来,它居然不退反进,向前逼近了几步。贺轶宁不由自主地将车倒后了一点,随即暗骂自己是个没用的蠢货——这不是露怯吗?
    “真是见了狗了。”他低声诅咒。
    过了会儿,他重新启动引擎,发狠向前冲去。在发动机的轰鸣中,黑狗跳将起来,有个本能的躲避动作,而后竟趔趄着,腾空反向迎了上来。贺轶宁手脚并用,急打方向盘,同时踩下刹车。车体飘移,他应激着倒车,但无法确认车子是被左侧的山体弹了回来还是被自己驾驶出的结果。
    腾挪后的黑狗也是半天找不到重心,嘶吠着踉跄。而那条卧地不起的狗,肯定是死透了,但狼藉遍地,死相有股喧闹的、热气腾腾的活力。活着的,那条无畏的、没有尾巴的、骨瘦嶙峋的黑狗,靠近了它的同伙,仿佛怀着某种审慎的悲伤,一边低吠,一边警觉地看向他,不时伸长舌头舔一下公路上迸溅着的血污,然后又重回当道的最佳位置。人和狗对峙在黑暗逼仄的六盘山公路上。
    世界倏然阒寂,是那种比无声更加无声的静默,但又是陡然地喧哗一片,哨音般的尖削。他分明感到自己的听觉转化为了视觉,有道可视的声音,像大幕一样从空中落了下来。席地漫天的大幕里,他看到了自己的前妻,贺音的母亲,倔强地拦阻着他的去路。此刻,他的脑子里还原了十五年前离家时的一幕,又一次绝望地领受着某种古老的顽强,就像此刻黑狗与他形成的困局。
    贺轶宁五十五岁了,在宁夏时,他做过数学老师,公务员,到海南后,他做过一家报社的财务,狼狈时开过餐馆,当过旅游品加工厂的业务经理,在岛上十五年,女儿来看过他两次。此刻,他为自己的无能感到了痛苦,因为无能和无果,还有无力,杂糅成了一股无助的、对自己深感厌弃的情绪。现在那条黑狗似乎也无视他了。它专心地舔着路面,不时抬起头呲下牙,像是嘴里的滋味过于浓厚了。
    “滚开吧,”他吼,“把路让开,不想死就给老子滚远点儿。”
    他拍打着方向盘,又用空矿泉水瓶指着它挥舞,但那条狗纹丝不动。
    后方响起了汽车喇叭声。出现了一辆灰色的越野车,他看见一个穿着皮衣的男人从车上跳了下来。他的心悬了起来,举目张望,天啊,那条黑狗竟凭空神秘地消失了。
    那个男人走近死狗,背略微有些驼,似乎年纪不算小了。但他的派头,还有皮衣和皮手套,让贺轶宁一下子拿不准。男人弯下腰,看了会儿死狗,用下结论的权威口气说,“野狗,够肥的,肯定没少叼羊。”
    “还有一条。”
    “在哪儿?”
    贺轶宁下了车,他觉着自己再不下车就丢人现眼了,但他依然很紧张,眼睛四下打望,警惕那条黑狗不期然又蹿了出来。
    “刚刚还挡在这儿。”
    “正常,这条路车少狗多,经常有被大卡车碾爆的,黏在路面上像一摊长了毛的奶油。”男人说得很生动,“你这条还行,算个全尸。”
    贺轶宁不知怎么接话,因为男人说得好像他还占了个不小的便宜。男人转身去看那条死狗。“可不能扔在这儿,”男人说,“拐弯的地方,吓了人容易出事故,咱得把它弄走。”
    “怎么弄听你的,兄弟。”
    “兄弟?”男人回过头,冲他扬了下手套,“我都快七十了,吃过的羊比你见过的都多。”
    他愣住了。
    “这狗你不要吧?眼看着入冬了,正好煮一大锅。”
    “不不不,我不要。”
    走到丰田越野的车尾,那男人掀起后盖,和他协力将死狗扔了进去。然后,男人上了越野车,按一声喇叭,左手从车窗伸出来,摆一摆,扬长而去。
    他站在公路上,感到全身发软。在这条归乡的路上,他碰上了两条和他势不两立的野狗,又碰上了一条礼遇他的硬汉,两者叠加,只能令他倍感自己的无能与软弱。他差不多是拖着腿回到了车里。
    他不再急于赶路了,仰靠在座椅里,等着胸中的潮汐退去。他用手机搜索遇到“黑狗”的说法,嗯,有说不吉利的;但也有辟邪镇妖之说。他还搜到了一条丘吉尔的名言:心中的抑郁就像只黑狗,一有机会就咬住我不放。
    接着,他又一次看到了那条黑狗。黑狗蹲在前方的公路中间,像一尊叵测的、命运的化身。它仿佛怀着某种审慎的悲伤,遥遥凝望着他,凝望着这个站在海面一般暗自涌动的山道上的人。
    (节选自《拿一截海浪》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小说的开头,突然出现的一条狗中断了主人公的还乡之旅,这趟糟糕的返乡之旅也隐喻了想体面回乡的主人公的不体面人生。
    B.在贺轶宁出了事故之后,与女儿进行了一番通话,不仅可以看出女儿的焦急、无奈、埋怨,也表现出父女之间关系的疏离。
    C.开着越野车,充满生命力的硬汉老头,帮助主人公移走死去的狗。这个刚强、充满力量的老头与贺轶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黑狗在越野车出现后不见了,在最后又出现了,这些具有魔幻色彩的情节,说明归乡之路完全就是这个家庭破碎、事业失败的小人物的幻觉。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事,故事讲述全面、立体、流畅,引领读者直接参与了这一“搅乱”主人公命运的过程。
    B.小说注重进行心理描写,细致的心理描摹表现了主人公复杂的内心图景和存在状态,深入生活表层之下人的精神境界。
    C.小说中多处运用了象征手法表达深意,如“黑暗逼仄的六盘山公路”象征着主人公蜿蜒曲折的生命路程,而路遇的老头,则是解救者的化身,帮助主人公摆脱了人生困境。
    D.小说的语言风格呈现出诗性与日常性相结合的特征,既有直白的日常语言,又有富于情感张力的诗意的语言。
    8.小说中现实与回忆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小说中反复出现了“黑狗”意象,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一意象丰富的内蕴。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材料一:
    昔者,吴王阖闾始得子胥之时,甘心以贤之,以为上客,曰:“圣人前知乎千岁,后睹万世。深问其国,世何昧昧,得无衰极?子其精焉,寡人垂意,听子之言。”子胥唯唯,不对。王曰:“子其明之。”子胥曰:“对而不明,恐获其咎。”王曰:“愿一言之,以试直士。夫仁者乐,知者好。诚秉礼者探幽索隐。明告寡人。”子胥曰:“难乎言哉!邦其不长,王其图之。存无忘倾,安无忘亡。臣始入邦伏见衰亡之证当霸吴厄会之际后王复空。”王曰:“何以言之?”子胥曰:“后必将失道。王食禽肉,坐而待死。佞谄之臣,将至不久。安危之兆,各有明纪。”
    吴使子胥救蔡,诛疆楚,笞平王墓,久而不去,意欲报楚。楚乃购之千金,众人莫能止之。有野人谓子胥曰:“止!吾是于斧掩壶浆之子,发箪饭于船中者。”子胥乃知是渔者也,引兵而还。故无往不复,何德不报。渔者一言,千金归焉,因是还去。
    子胥至直,不同邪曲。捐躯切谏,亏命为邦。爱君如躯,忧邦如家。是非不讳,直言不休。庶几正君,反以见疏。谗人间之,身且以诛。范蠡闻之,以为不通:“知数不用,知惧不去,岂谓智与?”胥闻,叹曰:“吾背楚荆,挟弓以去,义不止穷。吾前获功,后遇戮,非吾智衰,先遇阖闾,后遭夫差也。胥闻事君犹事父也,爱同也,严等也。太古以来,未尝见人君亏恩,为臣报仇也。臣获大誉,功名显著,胥知分数,终于不去。先君之功,且犹难忘,吾愿腐发弊齿,何去之有?蠡见其外,不知吾内。今虽屈冤,犹止死焉!”
    子贡曰:“胥执忠信,死贵于生,蠡审凶吉,去而有名,种留封侯,不知令终。二贤比德,种独不荣。”范蠡智能同均,于是之谓也。
    (节选自《越绝书卷六·越绝外传纪策考第七》)
    材料二:
    非道不言,非义不行,言不苟出,行不苟为。
    (节选自《淮南子·主术训》)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涂黑。
    臣始入A邦B伏见C衰亡D之证E当霸吴厄F会之际G后王H复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笞,文中指用鞭或竹板抽打,与《过秦论》中“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的“笞”意思相同。
    B.见,文中表示被动,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于是入朝见威王”的“见”意思相同。
    C.且,文中指将要,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且放白鹿青崖间”的“且”意思不相同。
    D.内,文中指内心,与《鸿门宴》“距关,毋内诸侯”的“内”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王阖闾敬尊伍子胥为上客,并诚心求教治理吴国之道,但起初伍子胥并没有正面回答吴王。
    B.伍子胥打败楚国后想报复楚国,楚国于是悬赏千金以求吴国退兵,最终是一位渔夫让他撤兵。
    C.范蠡听说伍子胥因谗言将要被诛杀,认为他明知道有危险迫近却不离开,这是不明智的表现。
    D.子贡评价伍子胥能坚守忠信,审度吉凶,爱君如躯,直言进谏,即使死去,也将留名于后世。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胥曰:“难乎言哉!邦其不长,王其图之。存无忘倾,安无忘亡。”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4.联系材料一,简述伍子胥“非义不行”的表现有哪些。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本题共2小题,9分)
    过胡山眉①
    吕留良
    谁传消息漏行春?一笑相迎岸幅巾。
    屋角梅疏深避俗,墙头山拥乱窥人。
    醉馀茶味交情永,梦里书声习气亲。
    准备芒鞋随拄杖,亿千峰子亿千身。
    [注]①胡山眉,湖州人,吕留良的朋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围绕“过”字,逐层展开,写了屋外相迎到屋内待客及山中陪伴游览的过程。
    B.首联看似嗔怪不知是谁泄露行踪,实际上表达对主人胡山眉笑脸相迎的喜悦之意。
    C.颈联一实一虚,奉酒添茶,实写殷勤款待,梦里仿佛听到读书声,虚写气味相投。
    D.诗人游兴浓厚,想备好竹杖芒鞋,并夸张地表示要遍览群山,在无数山峰上留下足迹。
    16.古诗写景状物,往往景中有人,物中有人。请结合颔联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过洞庭》中“ ”写因夜气清冷,所以觉得头发稀疏,如今被免职了,不免带有几分萧条与冷落。但词人的气概却丝毫不减,“ ”,表现出词人不管处境如何,自己心神毫不动摇的气度。
    (2)古诗常“以阔境显孤危”,杜甫《登岳阳楼》通过“ , ”,以雄健笔力描写阔大景象,来凸显自己的孤独。
    (3)古典诗文中景物描写是一项重要内容,《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表现了谢灵运居住过的地方的景物特点;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通过描写宅地周围植物缭绕丛生来表明谪居地环境特点的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同样的温度,为何湿热比干热难受得多?
    不论湿热还是干热,其实都是由温度和湿度的不同组合而成。在35℃及以上的高温天气中,湿热是高温伴随着高湿,空气相对湿度在60%以上; a ,空气相对湿度在50%以下。
    但同为35℃的高温,为何湿热让人感觉更热呢?
    众所周知,人体主要是通过出汗的方式进行体温调节。干热环境下,空气相对干燥,人体排出的汗能快速蒸发带走体表热量,从而帮助人体维持正常的体温。相比之下,湿热天气就显得有些缠人了。相同温度下倘若湿度增大,高湿和高温双重夹击下的空气,仿佛被一层厚重的水汽包裹,使得人体汗液蒸发速度大大减慢,体感温度就会明显升高。此时人体新陈代谢所产生的热量几乎全被堵死了。大量被闷在体内的热量散不出去,必然会给心脏、肺部以及血管增加负担,进而让人产生一种闷热感。也难怪有网友戏称,待在没有空调的室内是“清蒸”,出门就是“铁板烧”了。
    面对湿热挑战, b ?
    专家给出的应对方案是:在室内时尽可能保持良好的通风,降低环境湿度和温度,①饮食方面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②尤忌少食油腻辛辣食物;③外出时尽量穿着透气性好的衣物,④以减少汗液积聚和细菌滋生,⑤并及时补充水分以维护体液平衡。公众应多关注天气预报,视情况做好相应的防护和准备。如果不可避免地处在湿热环境中,就要及时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一旦出现中暑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就医。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的称号。
    B.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C.“我是真的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不久前,一位生产智能电器的企业家如是感慨。
    D.卢老师发现,当学生和老师进行双向选择时,有些学生可能因选不到合适的导师而“流落街头”。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3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出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试题。(本题共2小题,10分)
    “社恐”正在成为当下年轻人中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提起“社恐”人们最先想到的是北欧,比如芬兰人在寒冷的公交车站排队,每人精准相隔两米。北欧人的“社恐”本质上是自我独立意识,是一种主动选择。与北欧不同,日本社会中的“社恐”则更多源于社会压力。老一辈人上班谨小慎微,下班后还要跟各种人打交道:健谈的邻居、话痨的司机、热情的商场店员……各种社交场合,每个人要花大力气“读空气”,努力维护和谐的气氛。这些场景直接触发日本年轻人的疲惫和恐惧。他们主动为自己贴上“社恐”标签,从大量社交生活中抽身, 。
    中国“社恐”流行的原因则具有综合性,一方面是个人独立意识的增加,另一方面是社会环境变迁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亲密度下降。与父母一辈拼命赚钱、为了家庭牺牲自己相比,年轻人更注重个人幸福。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充满活力,同时也更加具有竞争性——工作中的压力和激烈的攀比竞争,不少年轻人感到疲惫,越来越多的人从传统社交场合抽身。
    虽然“社恐”是一种个体的自由选择,但在各种社交网络和媒体都鼓励“关注自我”的同时,年轻人也应该主动地融入社会,把自己从心灵“内卷”当中拯救出来,体验真实而丰富的人生。
    21.请在文中横线处按要求补写一个成语,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22.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找出并予以修改。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的,是过去的“原因”,还是现在的“目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答案
    1.C 2.D 3.B 4.①“恶性循环”高度概括人虫“化学战”两败俱伤、越来越坏的恶果,言简意赅,触目惊心。②“斑驳的铜锈”即青铜古爵上的锈迹,比喻生命中未曾磨灭的野性与个性,通俗易懂。与“擦得耀眼”形成对比,强调野性与个性“不宜磨去”。 5.①引用。引用杨振宁的言论等来说明,极具权威性。②类比。将植物野性与教育、企业等的野性进行类比,水到渠成地说明生命之野性的重要作用。③对比。将农作物与其原始的野生状态对比,突出农作物因“养弱”失去野性导致“害侵”的后果。④举例。列举农作物、草的生存等来说明,事例典型,说服力强。
    1.C.“不断移植野种,限定人工培育种植代数,才能培育更利于人体健康的园中作物”错误,原文表述为“也许这种野性未脱的园中作物反而更有利于人体健康”,选项表述过于绝对。
    2.D.“数千年以来中国一直盛行‘养弱哲学’”不正确,原文只是说“我们在许多方面都体现了一种“养弱哲学””“中国数千年的宗族社会更是养弱的肥沃土壤”,选项以偏概全。
    3.B.“顺木之天”是顺应树木的天性,并非“养弱”;且“寿且孳”并非“害”。
    4.①“恶性循环”:这个词形象地描述了人类使用杀虫剂与害虫之间的对抗关系,突出了这种对抗带来的严重后果,使读者能够直观感受到问题的严重性。
    ②“斑驳的铜锈”通过比喻手法,将生命中的野性与个性比作青铜古爵上的锈迹,强调这些野性与个性是生命的一部分,不应该被完全抹去。将“斑驳的铜锈”与“擦得耀眼”形成对比,进一步强化了作者的观点。
    5.①文章引用了杨振宁教授的观点,说明了“填鸭式”教育的弊端,增加了论点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②通过将植物的野性与教育、企业的野性进行类比,说明了“养弱”在不同领域中的普遍性和危害性,使论证更加全面。
    ③将现代农作物与原始野生植物进行对比,突出了现代农作物因失去野性而更容易受到天敌攻击的问题,增强了论证的力度。
    ④通过具体的例子,如农作物的生长、草的生存等,具体说明了野性的重要性,使论点更加具体和可信。
    6.D 7.C 8.①丰富了故事内容并深化主题。现实中贺轶宁归乡遇狗的情节与回忆中他的人生经历相互补充,使故事更加充实,同时现实与回忆共同展现人生的无常、无奈及对命运的思考,深化了小说主题。
    ②塑造了贺轶宁人物形象。现实情节表现其当下状态,回忆揭示其性格中的不安分、软弱等特点,还通过回忆与现实交织,展现其内心的矛盾、挣扎、愧疚等复杂情感。
    ③现实与回忆的交替呈现制造了时间上的跳跃感,增加悬念,增加了读者的好奇心与期待感。 9.①黑狗是阻止贺轶宁回乡的现实障碍:从天而降的黑狗凶猛难缠,成为横亘在一个几近溃败的返乡者与女儿的婚礼之间的障碍物。
    ②黑狗是主人公生命困境的具体象征:黑狗“像一尊叵测的、命运的化身……凝望着这个站在海面一般暗自涌动的山道上的人”暗示黑狗就是主人公人生道路上中年困境的形象化表现。
    ③黑狗是中年失败者黯淡内心的投射:又脏又瘦、狼狈不堪的黑狗就是潦倒失败的主人公自己;黑狗拦路,就是他对自身的否定和对仅剩的自尊的维护,这些心理使他难以坦然地回乡。
    6.D.“归乡之路完全就是这个家庭破碎、事业失败的小人物的幻觉”错误。黑狗可以看做主人公心理的外化,因此具有某种似有若无的虚幻色彩,但不能说它就是幻觉,而应理解为某种心理情感产生的触发物或寄托物,当然更不能说整个归乡之旅都是幻觉。
    7.C.“而路遇的老头,则是解救者的化身,帮助主人公摆脱了人生困境”错误。小说中,老头虽然帮助了贺轶宁清理路障,但未直接改变他的人生境遇。老头更像是为贺轶宁与现实的无力感形成对比,彰显他内心的软弱与无能。贺轶宁的困境依然存在,老头的帮助只是暂时的推动情节发展。
    8.①在故事内容方面,小说以贺轶宁驱车还乡参加女儿婚礼途中撞狗为现实事件展开,同时穿插回忆他在宁夏做数学老师、公务员,到海南后的各种经历。这样的叙述方式使得故事不仅仅局限于当下的归乡路途,而是将贺轶宁的整个人生历程呈现在读者面前,极大地丰富了故事内容。 从主题深化角度来看,现实中贺轶宁与狗的冲突以及他在归乡路上的种种心理活动,反映出他对当下处境的无奈和迷茫。而回忆中的人生经历则展现了他一路走来的坎坷与变迁,两者相互补充,共同传达出人生的无常之感。例如,他在不同职业间的辗转,女儿来看他的次数寥寥,都体现出生活的不确定性。同时,现实与回忆共同引发了对命运的思考,如贺轶宁在归乡途中遭遇黑狗的阻拦,让他联想到前妻的阻拦,仿佛命运总是在关键时刻给他设置障碍,使小说主题更加深刻。
    ②现实情节中,贺轶宁在归乡途中遭遇狗的阻拦时表现出的紧张、慌乱和无助,展现了他当下的状态。比如他与黑狗对峙时的手足无措,以及对前路的不确定感,都反映出他在这个特定时刻的心理状态。 回忆部分则揭示了贺轶宁性格中的不安分和软弱等特点。他在不同职业间的转换,从数学老师到公务员,再到海南后的各种尝试,显示出他内心的不安分。而他在面对前妻阻拦时的离开以及多年来对女儿的愧疚,又体现出他性格中的软弱。
    此外,现实与回忆的交织,还展现了贺轶宁内心的矛盾、挣扎和愧疚等复杂情感。他在归乡途中既渴望参加女儿的婚礼,又对自己过去的选择感到愧疚;既想尽快摆脱狗的阻拦,又在与黑狗的对峙中陷入对命运的思考,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③现实与回忆的交替呈现制造了时间上的跳跃感。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一会儿置身于贺轶宁的归乡之路,一会儿又被带入他的回忆之中,这种时间上的切换使得故事的发展不再是线性的,而是充满了变化。同时,这种叙述方式增加了悬念。读者会好奇贺轶宁的回忆与现实中的事件有何关联,他的过去经历会对他当下的决定产生怎样的影响。例如,读者会想知道他为什么在十五年前离开家乡,以及这次归乡是否能化解他与家人之间的矛盾。这种悬念增加了读者的好奇心与期待感,使读者更加投入地阅读小说。
    9.①贺轶宁驱车回乡参加女儿婚礼,黑狗突然出现并挡在公路中央,毫不避让,使得贺轶宁无法顺利前行。即使他发狠向前冲,黑狗也腾空反向迎上,让他不得不停下。“人和狗对峙在黑暗逼仄的六盘山公路上”,这种僵持状态严重阻碍了贺轶宁的归乡之路。在这个特定的情境中,女儿的婚礼时间紧迫,而黑狗的出现成为意外的干扰因素。贺轶宁本就因租车不灵光、出事故而焦虑,黑狗的阻拦更让他陷入困境,仿佛一道现实的障碍横在他与女儿的婚礼之间,增加了他归乡的难度和不确定性。
    ②“黑狗蹲在前方的公路中间,像一尊叵测的、命运的化身……凝望着这个站在海面一般暗自涌动的山道上的人”黑狗冷静而稳重地立在公路中央,面对贺轶宁的各种举动毫不退缩,甚至带有一种对抗性。贺轶宁五十五岁,人生经历丰富却充满坎坷。他做过多种职业,却始终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感到自己无能、无助和厌弃自己。黑狗的出现和它的顽强、无畏,与贺轶宁此时的困境形成呼应。黑狗就像贺轶宁命运的象征,代表着他在人生道路上所面临的中年困境,充满了未知和挑战,难以轻易摆脱。
    ③黑狗脏兮兮、骨瘦嶙峋、屁股后面光秃秃没了尾巴,与潦倒失败的贺轶宁有相似之处。贺轶宁对自身充满否定,面对黑狗的拦路,他的一系列反应显示出他在维护仅剩的自尊。贺轶宁在岛上十五年,经历了各种不如意,他为自己的无能感到痛苦。黑狗的狼狈状态恰似他自己的人生写照。黑狗拦路时,他的紧张、愤怒以及与黑狗的对峙,反映出他内心对自己的不认可和对回乡的忐忑。他既想在女儿面前保留一些尊严,又对自己的现状感到无奈,这种矛盾心理使得他难以坦然地面对归乡这件事,黑狗也就成为了他黯淡内心的投射。
    10.BEG 11.B 12.D 13.(1)伍子胥说:“回答这个问题真难啊!吴国大概不能长久存在,希望大王能认识(考虑)到这一点。在国家长存时不要忘记倾覆的危险,在安定的环境里不要忘记将有灭亡的危险。
    (2)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自降身份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14.①行国家大义。面对吴王的深问,伍子胥敢于直言,分析国家之安危。②行江湖恩义。伍子胥想要报复楚国,起初无人能阻止,最终听从了曾经救过他的渔夫的劝阻,从楚国撤军。③行君臣之义。因感念吴王阖闾厚恩,明知会死仍不离开吴国,慨然面死。
    10.句意:我刚来到吴国,就看出了吴国衰亡的征兆。吴国在危难重重的关头是能够称霸于世的,但是,到了后代君主的手中,这霸业又会全部丧失。
    “臣始入邦”意为“我刚到吴国”,是完整的主谓宾结构,故B处断开;
    “伏见衰亡之证”是动宾结构,省略前一句主语“臣”,“伏”为古代在下者对答使的谦词,“见”是谓语,“衰亡之证”是宾语,故在E处断开;
    “当……之际”是固定的介宾短语,单独成句,在G处断开。故选BEG。
    11.A.正确。句意:用鞭子抽打楚平王的坟墓。/用残酷的刑罚来奴役(鞭打)天下的百姓。
    B.错误。表示被动/拜见。句意:反而被疏远。/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
    C.正确。将要/暂且,姑且。句意:他将要被杀害。/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
    D.正确。内心/接纳。句意:并不了解我的内心。/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的军队进来。
    12.D.“子贡评价伍子胥……审度吉凶”错误。根据“蠡审凶吉”可知,“审度吉凶”是子贡对范蠡的评价;“爱君如躯,直言进谏,即使死去,也将留名于后世”错误,“爱君如躯,直言进谏”是本文第三段“子胥至直,不同邪曲。捐躯切谏,亏命为邦。爱君如躯,忧邦如家。是非不讳,直言不休”的相关内容,不是子贡对伍子胥的评价,且原文也没说“也将留名于后世”。
    13(1)“邦”,国;第一个“其”,表推测,大概;“倾”,倾覆;“无”,不要。
    (2)“天下之大”,定语后置,应为“大天下”;第二个“下”,自降身份;“故事”,前例,先例;“何去之有”,即“有何去之”,宾语前置句。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题目中“非义不行”意为:不符合道义的事不做,即所行之事都符合道义。
    ①“王阖闾……深问其国……子胥曰:‘对而不明,恐获其咎。’……‘难乎言哉!邦其不长,王其图之。存无忘倾,安无忘亡。臣始入邦,伏见衰亡之证,当霸吴厄会之际,后王复空。’王曰:‘何以言之?’子胥曰:‘后必将失道。王食禽肉,坐而待死。佞谄之臣,将至不久。安危之兆,各有明纪’”,面对吴王真诚的请教,深怕讲得不清楚而因此获罪,但在国家大义面前,伍子胥敢于直言,分析国家之安危;
    ②“笞平王墓,久而不去,意欲报楚。楚乃购之千金,众人莫能止之。有野人谓子胥曰:‘止!吾是于斧掩壶浆之子,发箪饭于船中者。’子胥乃知是渔者也,引兵而还”,伍子胥想要报复楚国,最终听从了曾经救过他的渔夫的劝阻而放弃报复,这是伍子胥在践行对渔夫的江湖恩义;
    ③“吾前获功,后遇戮,非吾智衰,先遇阖闾,后遭夫差也。胥闻事君犹事父也,爱同也,严等也。太古以来,未尝见人君亏恩,为臣报仇也。臣获大誉,功名显著,胥知分数,终于不去。先君之功,且犹难忘,吾愿腐发弊齿,何去之有”,伍子胥感念吴王阖闾厚恩,明知会死仍不离开吴国,这是伍子胥行君臣之义。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从前,吴王阖闾刚得到伍子胥时,真心诚意地敬重他,尊为上客,说:“圣人能够前知千年,后测万代。我想深入地请教一下我们吴国的情况,世世代代如此昏暗不振,莫非已经衰微到极点了吗?您见识精深,我正专心听着,想听听您的指教。”伍子胥不置可否,没有回答。吴王说:“你明说吧。”伍子胥说:“我担心讲得不清楚,因此而获罪。”吴王说:“希望您全部讲出来,我要测试一下您是不是正直之士。仁者以仁爱为乐,智者好出谋划策,真正执礼通学的人能够探索幽深隐约的道理。您要把一切清楚地告诉我。”伍子胥说:“回答这个问题真难啊!吴国大概不能长久存在,希望大王认识(考虑)到这一点。在国家长存时不要忘记倾覆的危险,在安定的环境里不要忘记将有灭亡的危险。我刚来到吴国,就隐隐看出了吴国衰亡的征兆。吴国在危难重重的关头是能够称霸于世的,但是,到了后代君主的手中,这霸业又会全部丧失。”吴王问:“凭什么这样说呢?”伍子胥回答说:“吴国后代的君王将会无道而亡。他只能生吃野禽之肉,最后坐以待毙。谄媚阿谀的小人,不久就会来到吴国。吴国兴亡的征兆,也各有明显的天象反映出来。”
    吴国派遣伍子胥率领军队去救助蔡国,讨伐强大的楚国,(胜利后)用鞭子抽打楚平王的坟墓,吴国的军队占领了楚国都城后很久还不离开,想要报复楚国。楚国于是悬赏千金(征求使吴国撤兵的办法),但是大家没有人能够阻止伍子胥的报复行动。有一个乡野之人对伍子胥说:“可以停止报复了!我就是那个在于斧渡口曾经在船里(等你喝完后)替你掩藏好茶水、打开饭篮给你饭吃的人。”伍子胥才知道这是救过自己性命的渔夫,就撤兵返回吴国了。所以说无往不复,恩德要回报。渔夫的一句话,千金的悬赏就有了归宿,伍子胥也因此而撒兵返吴,离开了楚国。
    伍子胥极其耿直,不与品行不正之人同流合污。他不惜性命直言进谏,效忠吴国。爱君如爱自己,担忧国家如关心自己的家庭。他是非澄明无所忌讳,敢于直言,死而后已。希望使吴王走上正道,但反而被疏远。谗佞小人挑拨离间,他将要被杀害。范蠡听到了这件事,认为伍子胥不懂得变通:“知道天命却不能把握,知道危险却不肯避开,这难道称得上聪明吗?”伍子胥听后感叹道:“我背叛楚国,身带武器逃离故国,按理说应该受到的惩罚不只是穷困潦倒。我在吴国先立功勋,后遭杀戮,这并非我的聪明才智衰退了,而是由于先前遇到的是阖闾,而后来遇到的是夫差。我听说侍奉国君就好像侍奉父母,爱护与严格是相等的。从上古以来,从没有见过国君损伤自己的德行去为臣子报仇的。我获得了极大的声誉,功名显著,我知道自己的职分命运,因此最终没有离开吴国。先君阖闾的恩泽,至今尚且难忘,我情愿发烂齿毁(誓死效忠吴国),有什么理由离开吴国呢?范蠢只看到外表,并不了解我的内心。我现在虽然受屈含冤,至多也只不过是一死而已!”
    子贡评论说:“伍子胥坚守忠信之道,死比生还贵重,范蠡明察凶吉的变化,终于离开越国,也获得了好的名声。只有文种留在越国被封为侯,却不懂得保持善终的道理。伍子胥与范蠡两人的德行可以并列,独有文种难显荣耀于后世。”范蠡的才智能力与伍子胥相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材料二:
    不符合道义的话不说,不符合道义的事不做,话不随随便便而说,事也不随随便便而做。
    15.A 16.屋脚有梅墙头见山,环境之幽体现主人性情之雅。疏梅避俗,以花喻人,体现出主人志趣高洁。
    乱山窥人,用拟人的手法烘托主人热情好客。
    15.A.“及山中陪伴游览”错,结合尾联“准备芒鞋随拄杖”,可知诗人只是表达了自己准备好芒鞋竹杖、准备随时出发的心情,并非已经拄着竹杖穿着芒鞋去游览群山。
    16.颔联“屋角梅疏深避俗,墙头山拥乱窥人”,意思是屋角几株疏疏落落的梅花,似乎在躲避尘世的喧嚣,墙头群山簇拥,仿佛在窥探着来客。
    具体看来,“梅花”,象征着高洁的品质;“梅花稀疏”,即梅花以疏疏落落之态,好像在远离尘世的喧嚣,突出了友人远离世俗的高雅情趣。“墙头山拥”,是说墙头可以看到群山连绵,表现出友人居所的幽静和自然之美。由此可见,屋脚有梅墙头见山,环境之幽正体现出主人性情之雅。“乱窥人”巧妙地使用拟人手法,将友人住处的山人格化,仿佛在窥视来访者,烘托出友人的热情好客。
    17. 短发萧骚襟袖冷 稳泛沧浪空阔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渌水荡漾清猿啼 黄芦苦竹绕宅生
    【详解】易错字词有:萧、襟、沧、坼、乾坤、渌、芦。
    18.D 19.a.干热则是高温与低湿的组合/干热则是高温伴随着低湿
    b.公众又该如何应对呢 20.②否定不当,将“尤忌”或“少”去掉。
    ⑤动宾搭配不当,“维护”改成“维持”或“保持”。
    【解析】18.文中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A .表示特定称谓;B. 表示讽刺和否定;C. 表示引用;D.表示特殊含义。故选D。
    19.a.依据“在35℃及以上的高温天气中,湿热是高温伴随着高湿,空气相对湿度在60%以上”“空气相对湿度在50%以下”可知语境强调高温与低湿并存,因此可填写:干热则是高温与低湿的组合/干热则是高温伴随着低湿。
    b.依据“面对湿热挑战”和后面的问号,以及“专家给出的应对方案是”可知语境强调公众面对湿热如何应对,因此可填写:公众又该如何应对呢。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②句中“尤忌少”否定不当,应将“尤忌”或“少”去掉,可改为:“尤忌食油腻辛辣食物”或“少食油腻辛辣食物”。
    ⑤句中“维护体液平衡”动宾搭配不当,“维护”改成“维持”或“保持”,可改为:“并及时补充水分以维持体液平衡”或“并及时补充水分以保持体液平衡”。
    21.独来独往(离群索居) 22.一方面是个人独立意识的增强,另一方面是社会环境变化导致人与人之间(或“人际”)的亲密度下降。
    【分析】21.本着“社恐”的特征,此处进一步概括“从大量社交生活中抽身”,也就是与社交圈拉开距离,可填“独来独往”“离群索居”。独来独往:独身往来,不与人为伍;比喻事事不与人相同。离群索居:远离人群,自己一个人居住,泛指不合群,孤独的人。
    22. 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
    第一处,“独立意识”与“增加”搭配不当,可把“增加”改为“增强”;
    第二处,“人与人之间的”与“人际”语意重复,可去掉其中一个。
    23.例文:源于过往,成于目的 在人生的长河中,我们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航行,探索着属于自己的生活航道。面对这个宏大的问题——“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的,是过去的‘原因’,还是现在的‘目的’?”我不禁陷入深思。在我看来,这两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共同塑造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过去的原因,是生活的底色。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我们的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过去经历的影响。这些经历,无论是童年的欢乐与忧伤青春的奋斗与迷茫,还是成年后的选择与挑战都如同调色盘上的色彩,为我们的人生画卷铺设了独特的底色。家庭背景、教育经历、社会环境等“原因”,如同无形的手,引导我们形成特定的价值观、习惯与思维模式,这些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疾控专家钟南山先生的父亲钟世藩是我国大名鼎鼎的儿科专家,母亲廖月琴则是国内肿瘤学科的开辟者,正是因为“过去”的原因,他从小便认为治病救人是一件开心并且很有意义的事情,对学医产生了兴趣,最终成为一名伟大的医生。
    现在的目的,是生活的导向。
    然而,仅仅依靠过去的“原因”来解释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是不够的。因为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物,我们总是根据当前的需求、愿望和目标来调整自己的行为。现在就是一切的起点,目标将我们导向未来。现在的“目的”,就是我们生活的指南针,它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促使我们不断改变和完善自己的生活方式。立足于现在的目的,潘建伟以“在中国,建一个世界领先的量子物理实验室”为追求,让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由一个不起眼的国家发展成为现在的世界劲旅。无论是追求事业上的成功,还是渴望家庭的温馨,亦或是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我实现,这些“目的”都会激励我们采取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创造出与众不同的生活风貌。
    过去与现在的和谐共生。 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是过去“原因”与现在“目的”共同作用的结果。过去的原因为我们提供了生活的起点和基础,而现在的目的则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和方向。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图景。我们既要正视过去的经历对我们的影响,勇于承认并接纳自己的过去;又要积极设定并追求现在的目标,用行动去改变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生活方式并非单一因素所能决定,而是过去与现在、原因与目的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产物。“往者亦可谏,来者犹可追”,让我们脚踏实地,既念过往,又重当下,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详解】审题: 本题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提出一个问题情境,要求考生作出回答,是过去的“原因”,还是现在的“目的”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各种行为习惯,包括饮食习惯、起居习惯、日常生活安排、娱乐方式以及参与社会活动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以及与这些方式相关的方面。它可以由过去的“原因”决定,由过去生活的总和条件决定,可以探讨过去的经验、教育和环境对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的决定作用,探讨历史和背景对个人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塑造的作用。过去的生活对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也可能产生坏的影响,这时我们现在的“目标”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不要困于过去的困扰,我们要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注重自我目标的重新确立,并全力以赴,让自己的生活方式变的更好。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可以由现在的“目的”决定,由当下为之奋斗和建设的情境决定,强调个人目标、理想和当下选择对生活方式的决定性影响,关注当下的行动所产生的力量。
    “过去的原因”和“现在的目的”要辩证看待,虽然议论中可以有所侧重,但不能肯定一个否定一个,要做到详略有度,辩证思考。
    写作时,开头提出观点,一个人既受过去经历的影响,也受当前目标的驱动,两者相互影响、缺一不可。在论证部分,需要思路清晰,需要运用丰富的论据来支持和证明论点,论据要具有典型性和新颖性。先分析过去的“原因”对个人的影响,如习惯和经历,塑造了我们的基础;再分析现在的“目的”对个人的影响,如选择和行动,引导我们走向未来。然后辩证分析二者的关系,过去的“原因”和现在的“目的”共同作用,我们的生活方式是在这两者的互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最后总结升华,人生短暂,让我们悟已往之可谏,明来者之可追,带着过去的经验创造出全新的价值,带着现在的目标实现生命的蜕变。
    立意:1.借过去之经验,成人生之芳华。2.以现在的“目的”为指引,为人生指明方向。
    3.悟已往之“不谏”,明现在之“可追”。4.“过去得原因”与“现在的目标”,共同成就美好人生。

    相关试卷

    2025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语文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5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语文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许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河南省许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0页。

    2025届河南省许昌市魏都区许昌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5届河南省许昌市魏都区许昌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9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