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展开一、积累与运用(15分)(1—5题每句1分,6—9题每题2分)
1.名句填空。
(1)_______,君子好逑。(《关雎》)
(2)蒹葭萋萋,_______。(《蒹葭》)
(3)_______,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桃花源记》中“_______,_______”两句色彩绚丽,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
(5)《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写出了烟波浩渺、水天合一的宏伟气象,以及汹涌澎湃的磅礴气势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窈窕淑女 (2)白露未晞 (3)无为在歧路 (4)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5)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2.小语同学阅读《神奇的汉字》后,做了以下归纳,请你帮他找出其中正确的一项( )
A.应注意汉字中的一字多音现象,例如:连翘qià、龟裂jūn、载途zài。
B.大部分的形声字可以根据声旁定读音,例如:眼眶kuàng、皎洁jiǎ。
C.应注意区别形近字,例如:“撺辍”应为“撺缀”、“摺皱”应为“褶皱”。
D.要注意成语中音同义不同的字,例如:“人情世故”应改为“人情事故”。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A.连翘(qià)——qiá;
C.“撺辍”应为“撺掇”,并非“蹿掇”;撺掇:鼓动别人(做某事);
D.“人情世故”是正确的,不可改,指为人处世的道理;
故选B。
3.【成语看台】下面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偷认为自己编造的谎言天衣无缝,可警察一下就识破了他的阴谋诡计。
B.他自恃才高,目空一切,总是摆出一副不可一世的傲慢姿态,十分令人反感。
C.比赛才开始10分钟,一只受伤的鸟跌跌撞撞地飞了进来,这位“不速之客”让比赛戛然而止。
D.清晨微光荡漾,小河流水潺潺,岸边杨柳依依,农民迎着晨曦出门劳动,好个世外桃源般的边远村落。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中仙女的衣服没有衣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本句用来形容小偷自认为编造的谎言没有破绽,使用正确;
B.目空一切:一切都不放在眼里。形容狂妄自大,谁都看不起。本句用来形容他妄自尊大的样子,使用正确;
C.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终止。本句用来形容小比赛突然中止,对象误用,使用不正确;
D.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本句用来形容边远的安静祥和的村落,使用正确;
故选C。
4.【病句诊断】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家研究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0%以上的人有“手机依赖症”。
B.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得好决定着灾害发生时损失的大小。
C.中国国家馆将科技与艺术巧妙结合,给参观者带来了新颖刺激的多维体验。
D.为了后代能遥望星空,荡舟碧波,我们应该坚持绿色生活理念,增强低碳生活方式。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A.语义重复,“超过”和“以上”删掉其一;
B.一面对两面,“保护得好”应改为“保护得好坏”;
D.搭配不当,应把“增强低碳生活方式”改为“选择低碳生活方式”;
故选C。
5.【文化长廊】下列有关文学与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B.《社戏》的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这篇文章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我们还学过出自这本散文集的文章有《从百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
C.《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一首五言律诗,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有四联,依次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D.陕北民歌“信天游”,其歌词是以七字格二二三式为基本句格式的上下句变文体, 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与文化常识。
B.《社戏》选自小说集《呐喊》;
故选B。
二、阅读(45分)
(一)古文阅读(15分)
(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节选)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节选)
6.《桃花源记》的文体是( ),《小石潭记》作者是( )之一。
7.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便舍船/屋舍俨然B.水尤清冽/以其境过清
C.忘路之远近/心乐之D.鱼可百许头/高可二黍许
8.《桃花源记》以_______________为线索,记叙渔人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小石潭记》采用_____________的方法,描绘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富有画面感和动态感。
9.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描述《桃花源记》选段文字所展现的图景。
10.作者游小石潭时的心情由乐而悲,你如何看待他这种以物喜、以己悲的忧乐观?
【答案】6.①记 ②唐宋八大家
7.D
8.①渔人的行踪 ②移步换景
9.选段文字向人们展现了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图,那里的人民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和谐幸福,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10.示例一:我认为作者的这种忧乐观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心胸豁达,乐观向上,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示例二:我能够理解作者的这种忧乐观。人生遭遇挫折,加上外部环境的凄凉,难免会产生悲伤的情绪,这是人之常情。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桃花源记》的“记”是古代的—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抒情议论,属于散文的范畴。作品以虚构的方式,描绘了一幅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劳动、平等自由,道德淳朴、宁静和睦的社会生活图景——桃花源,寄托了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
《小石潭记》的作者是柳宗元。唐代的柳宗元、韩愈与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共称“唐宋八大家”。作品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7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分析辨别词义。
A.舍:动词,舍弃/名词,房屋;
B.清:形容词,清澈/形容词,冷清;
C.之:助词,的/代词,指小石潭;
D.可:副词,大约/副词,大约;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桃花源记》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记叙渔人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神秘虚幻的故事。
《小石潭记》写景采用移步换景和定点观察相结合的方法。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到小石潭以后,又采用定点观察的方式,由远及近写出小石潭及周围景物的情况。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及语言表达能力。
解答此题疏通文意,描述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图景。首先找到情景描写的句子,把这些句子联系起来,描绘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运用合适的语言加以描述。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作者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突出桃源中人生活的安宁、平静,烘托了一种和谐的生活氛围。然后由远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来种作、衣着装束和怡然自乐的生活,勾勒出了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第二段“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写在桃花源得到盛情款待,突出桃源人中人的热情好客,生活幸福美满。结合以上分析,组织语言表达即可。
【10题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
文章通过描写一次游记,写出了作者在游览时的心情变化,作者看到美景时心情畅快,当看到凄清的景色时心情就随之变得沉重,体现出作者以物喜,以己悲的忧乐观。对这种忧乐观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结合作者写本文时的经历,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能够理解作者的这种忧乐观。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作者心底的悲伤情绪,这是人之常情,在所难免。
参考译文:
桃花源记(节选)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小石潭记(节选)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条左右,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玩的人逗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小溪像北斗七星一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弯曲,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小潭的岸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我坐在潭边,四周竹林和树木环绕合抱,寂静冷落、没有旁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真是寂静极了,幽深极了。因为这里的环境太过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记录下了当时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问题。
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
疾趋,度石罅①,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②如虹,忽卷掣折③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游人坐欹④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
(选自《观第五泄⑤记》)
【注】①罅(xià):缝隙,裂隙。②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③掣折:转折。④欹:斜靠。⑤第五泄:指五泄的第五级瀑布,在今浙江境内。
11.解释划线字的含义。
疾趋 ________
12.用“/”给文中下面句子断句。
瀑 行 青 壁 间 撼 山 掉 谷 喷 雪 直 下
13.本文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用文中的一个字回答),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1.快
12.瀑行青壁间/ 撼山掉谷/ 喷雪直下
13.伟(奇),表达了作者对雄奇壮观的第五泄的喜爱、留恋、赞叹之情。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重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语句“疾趋,度石罅”的意思是:快步走去,迈过一块石头缝隙。疾:快。
【12题详解】
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也可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语句“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的意思是:瀑布在青壁间落下,震撼着山谷,仿如笔直向下喷出雪花一样。根据句意,正确的句读是: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
【13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1)从“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和“所目既奇,思亦变幻”可以看出,文章主要突出了水的“伟”或“奇”。
(2)从“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疾趋,度石罅”和“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而犹不忍去”“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等可知,作者采用移步换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对雄伟瀑布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眼前景致、祖国山河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参考译文:
从五泄寺的大门往右拐,有一条石头小路。走几步便听到迅雷般的轰鸣声,心里感到害怕。山上的僧人解释道:这是瀑布的声音。
快步走去,迈过一块石头缝隙,就看见了瀑布。石头青绿,陡如刀削,没有一丝泥土,三面石头就像外城一样耸立。瀑布在青壁间落下,震撼着山谷,仿如笔直向下喷出雪花一样,突兀的岩山横拦瀑布,激起水花,就像彩虹,拍到岸边水浪突然卷起来然后才落回水中,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人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色了。
游人们坐在倾斜岩石下方抬头望,用自己的脸接住迸起的水沫,开始就像一丝凉线,空空的都像编织物的横线,到了飞雨泻崖,还留恋不想离开。
傍晚归来,游人们各自写诗赞叹。所看到的景色已经非常绮丽,回想起来更加变幻莫测。
(二)现代文阅读(25分)
(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问题。
深巷里的老墙
梁衡
①在婺源农村小住几天。一出门,迎面就是一堵墙,一走路,人就夹行在两墙中间。每天出出进进,这墙就是一页读不完的书。
②当地传统的砌墙方法是薄砖立砌、横搭、中空、填土,再外涂白灰。这样既节省材料又可保温,而且土在墙中,寓田于墙。新墙在刚落成之时洁白如纸,就是我们常看到的白墙黛瓦的徽式格调。当初,一位泥瓦匠完成一座新房或一堵新墙时,断没有想到他却为大自然提供了一张作画的温床。
③岁月之笔是这样作画的。先用细雨在墙上一遍一遍地刷洗,再用湿雾一层一层地洇染,白墙上就会显出纵横交错的线条和大大小小的斑点。论层次,这里有美术课上讲的黑、白、灰的过渡;论形状,则云海波涛、春风杨柳,山石嶙峋,胜过一本《芥子园画谱》。
④但大自然并不满足于平面的艺术。风雨如刀,岁月如锥。白墙这里被铲去一块皮,那里被刻出一道沟,有时还被随意抽去一块砖,甚至推倒半堵墙。然后,再借来四面八方的种子,乘着风和雨,漫天摇落在墙头。那些绿色的生命便悄无声息地栖身到砖缝里、墙皮间、红土中,甚至就借着一丝温气黏附在光洁的墙面上。它们才是真正的“蜘蛛侠”,缘墙而走,无处不在,无缝不生。村里古祠堂有一面大院墙,上面爬满了积年生的薛荔果,果可生吃亦可做成凉粉。这是一面既能看又能吃的墙。我任选了一面墙,借手机上的识花软件,一个一个地认识这些从未谋面的花草。单听这些名字,就让你心里暖暖的。那紫云英,本是水田里的绿肥作物,这时也飞上墙头,从叶间探出紫色的小花,回望它走来的田野;有名“窃衣"的,是隐身高手,它开着白色的小花,籽带蛾毛,总能偷偷粘在衣服上跟你回家。落户墙角有一种野草莓,酸酸甜甜,名“蓬虆(léi)”,唐人贾岛的诗里居然写到它:“别后解餐蓬虆子,向前未识牡丹花。”
⑤你随意漫步吧,土墙、石墙、砖墙、篱笆墙,满墙上都草解人情,花惹人爱。只要你有耐心,任选一墙,就可以面壁一两个小时,像是在美术馆里看画展。不,比画展更好看。这是一面面实实在在的生态墙、文化墙。你想,无数个鲜活的生命自愿齐集到这面老墙上,跻身砖石,扎根红土,探身招手,与人共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
⑥有这样一堵老墙,原来曾是一座三层楼高的民居,已三面坍塌,唯留下一个楼的直角兀立在窄巷之上。直角往南的一面墙还比较完整,袒露着砖块横竖相砌的纹路和白色的灰缝。而靠北的那段已经塌得只剩下一条棱线,清晰地露出墙的筋骨结构。只见碎砖破瓦如瀑布一样倾泻下来,犬牙交错的砖块间露出当年填充的红土。唯有那个高高的楼角还十分完整,在蓝天的背景下划出一个标准的直角图形。楼角上方白云来去,一只孤雁在天际盘旋,风在轻轻地打着口哨。这时晚霞烧红了天边,风雨楼台,残阳如血。
⑦我一时惊呆了,如果要给眼前的这幅画起个名字,就叫岁月。
⑧我知道这个村子是有来头的,历史上曾出了二十七位进士。你看脚下的石板路与河边的洗衣石,路上一低头就是一块废弃的古碑,村口一棵宋代的老樟树七八个人才能合抱。岳飞曾在这一带驻军,与悲壮的《满江红》不同,他在这里留下了一首轻松愉快的小诗《花桥》“上下街连五里遥,青帘酒肆接花桥。十年征战风光别,满地芊芊草色娇。”当年的芊芊草色,现在依旧点染在寻常百姓家的墙头上。
⑨在走回家的路上,我有意绕来绕去多走了几条巷子。为的是再多读几段老墙。有一座土墙矮房,早已被主人遗弃,劣筑的红土墙面上夹杂着石块草根。而一坡青瓦斜披而下,瓦上长满嫩绿的厚厚的苔藓。苔藓这东西很有意思,不管是老砖、旧瓦、朽木、断墙,都一律公平地给穿上鲜亮的绿装。现在这绿苔青瓦的屋檐压得很低,直遮住了老土墙的额头。而墙脚正绽放着一束灿烂的花。
⑩我想,自从人类走出山洞发明了垒墙盖房,墙就与人长相厮守,从此墙上就烙下了人的体温、音容和身影。可是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已是弃了泥土,别了砖瓦,不见了柴墙篱笆。难得这深巷里还为我们保存了些有温度的老墙,保存了前人的眼泪和笑脸。我眺望深深的街巷,谁解这老墙里的密码?谁又能读得懂这幅风雨斑斑却又四季变换的青绿山水画?
14.结合文章③④两个自然段,根据示例①,补写②③,简要概括岁月之笔是怎样“作画”的。
①白墙为底,细雨刷洗,湿雾泪染;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你想,无数个鲜活的生命自愿齐集到这面老墙上,跻身砖石,扎根红土,探身招手,与人共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
16.作者在第⑧自然段引用岳飞的诗歌《花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7.文章的结尾处写道“我眺望深深的街巷,谁解这老墙里的密码?谁又能读得懂这幅风雨斑斑却又四季变换的青绿山水画?”结合全文,说说这两句话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14.②铲去一块皮,刻出一道沟,抽去一块砖,推倒半堵墙;③借来种子,乘着风雨,摇落墙头。
15.示例: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各种花草齐聚老墙,顽强生长,随风摇曳起舞的情景, 抒发了作者漫步深巷、留恋老墙时的愉悦之情。
示例:这个句子连续使用“跻身砖石”“扎根红土”“探身招手”“与人共舞”等四字短语,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富有音乐美。
示例:句中“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看似发问,实则赞叹,抒发了作者对这面“生态墙”“文化墙”由衷的赞美之情,同时又引发了读者的思考。
16.引用岳飞的《花桥》一诗,将诗中的“芊芊草色”巧妙地与今日老墙上的绿色生命联系起来,抒发对老墙上绿色生命跨越近千年,繁衍不息而“芊芊”依旧的感慨,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化意蕴。
17.这两句话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情感:其中有对很多人不懂老墙、抛弃老墙甚至破坏老墙的遗憾;有还能在深巷中阅读、回味老墙的欣慰、庆幸;有渴望更多人来重视老墙、保护老墙、欣赏老墙的期盼。(任意两点即可)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第③段“先用细雨在墙上一遍一遍地刷洗,再用湿雾一层一层地洇染,白墙上就显出纵横交错的线条和大大小小的斑点”,已概括为:白墙为底,细雨刷洗,湿雾泪染;
根据第④段“风雨如刀,岁月如锥。白墙这里被铲去一块皮,那里被刻出一道沟,有时还被随意抽去一块砖,甚至推倒半堵墙”,可概括为:铲去一块皮,刻出一道沟,抽去一块砖,推倒半堵墙;
根据第④段“再借来四面八方的种子,乘着风和雨,漫天摇落在墙头”可概括为:借来种子,乘着风雨,摇落墙头。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此题对赏析角度要求比较宽,可任选一个角度,常用的可从修辞、描写、句式、表现手法等角度赏析。
从修辞角度:本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草和花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的写出花草等植物在老墙上肆意生长的情形,表现了岁月之笔的神奇魅力。表现了作者漫步深巷、欣赏老墙时的愉悦之情。
从描写角度:运用描写,“集”“跻”“扎”“探”“招”“舞”这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写出花草等植物在老墙上扎根、生长的肆意情形,表现了作者漫步深巷、欣赏老墙时的对花草等植物的顽强生命力的赞叹之情。
从句式角度:“跻身砖石,扎根红土,探身招手,与人共舞,”句式整齐,节奏鲜明,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问句结尾,引人思考,抒发了作者漫步深巷、欣赏老墙时对这面“生态墙”“文化墙”由衷的赞美之情。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
由诗句“上下街连五里遥,青帘酒肆接花桥。十年征战风光别,满地芊芊草色娇”可知,诗人将十年征战后荒凉凄清的场景与村子昔日的繁华对比来写,给老墙渲染了凄美的色彩,突出诗人对村庄往日美景的怀念,增加了厚重的历史感;此外,诗句的引用也令文章更具文学气息。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因为这两个句子在文章结尾,有总结全文的作用。大自然和岁月在墙上留下的画卷让人回味无穷,含蓄的表达了主题,作者通过现场观察和对历史的回忆,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文化的深深眷恋,并有对现代生活的反思。所以这两句话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情感:
从表现主题的角度看,墙自从有人类以来自始至终就陪伴着,给我们遮风挡雨,是我们得以安稳生活不可或缺的物质保障,在墙的保护下我们可以享受快乐、温暖,拥有亲情和幸福美好的生活。可惜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已是弃了泥土,别了砖瓦,不见了柴墙篱笆。可现实生活中,一些记忆美好的墙在陆续消失,与我们休戚与共的墙在生活中越来越难得一见了。所以这两句有渴望更多人来重视老墙、保护老墙、欣赏老墙的期盼。也委婉提醒我们应该珍爱珍惜曾经的那些墙,渴望更多人来重视老墙、保护老墙、欣赏老墙。同时也表达出对自己还有机会能在深巷中看到老墙、欣赏老墙感到一份欣慰、庆幸之情。
(乙)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答题。
雪上加霜,并非灾上加灾
① 最早源自宋代《景德传灯录》的成语“雪上加霜”,是比喻人们连续遭受灾难、打击,处境难上加难、生活苦上加苦的意思。大体与成语“祸不单行”同义,使用相当频繁。
②不过很有趣,如果从气象学看“雪上加霜”,却并非灾上加灾。而且,这种现象在自然界还是平常事一桩。
③首先,在自然界“雪上加霜”并不意味着连续遭受重大灾害。
④当然,雪和霜都是古代穷苦农民的灾难。大雪意味着严寒,意味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霜则主要是庄稼的大敌,往往一场严霜断送了大部分收成。但是,雪上再加霜,实际上并非意味着另一场大灾。雪上的霜,甚至连灾都算不上。因为大雪多发生在冬季,而冬季中田里庄稼已经收割,或者在地里越冬(例如华北冬小麦),因而再有多少场霜,对庄稼、对农民生活都没有直接影响。反而,当夜间水气凝华成霜时还能放出凝结潜热,减缓气温下降;次日晴暖的阳光,则有利于白天升温迅速化霜,因为农谚说“浓霜毒日头”。
⑤有人问,如果严重霜灾后再来场大雪,即“霜上加雪”又如何呢?这在节气顺序上是可能的,因为一般霜在先,雪在后。这样一来,庄稼全毁在地里,灾后连剩余都收不回来,那就真成了文学意义的“雪上加霜”了。不过,在自然界里,这种情况实际上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霜后多晴天,上午都化完了;而雪一般是下一次天气过程的序幕,哪可能加在这场霜上呢?
⑥其次,“雪上加霜”在自然界实际上是经常出现的。因为降雪过后,当地逐渐进入高气压中心区控制,风静云散,晴夜中雪面的辐射冷又特别强烈,再加上雪面多少有点水气,因此雪面上是经常会出现白霜的。我国高山和北方冬季,许多气象站观测报表的天气现象栏中,常常都是积雪和白霜并记的。
⑦那么,古人为什么还要组“雪上加霜”这个成语呢?
⑧我认为,首先,在古代形容人连续受到重大打击,莫过于用农民视为身家性命的庄稼连续受到重大自然灾害作比喻;第二,在双重自然灾害打击中最重的莫过于连续遭受同类重大灾难,这会使人有透不过气来的感觉,而霜、雪就属于这样的灾害;第三,雪是白色,霜也是白色。双重白色叠加,在组辞上有一种美感。雪和霜可以说是天生的最佳同类灾害名词的组合,所以我国古代成语中霜雪连用的例子还很多,例如“霜凌雪妒”“雪压霜欺”“卧雪眠霜”“傲雪凌霜”等等。
⑨实际上,古人组“雪上加霜”类成语,取“霜”“雪”作要素也是最佳选择。因为在自然灾害中只有“冰”“寒”和“风”等可以代替雪或霜字连用,但都难能组出“雪上加霜”这样朗朗上口、广泛流传、使用频率极高的成语。
⑩当然,成语属于文学范畴,组成成语目的常常是以事物喻人,喻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物,即用气象名词组成的文学成语喻社会的人和事。因此文学成语是否符合科学道理、客观实际,倒并不是最重要的。所以,雪上加霜这种例子在成语里还是很常见的。
18.“大雪意味着严寒,意味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霜则主要是庄稼的大敌,往往一场严霜断送了大部分收成。”中的“往往”能否删去?为什么?
19.“例如华北冬小麦”这句话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
20.文章第⑧段说明古人组“雪上加霜”这个成语的原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
【答案】18.不能删去,“往往”是常常的意思,这里指严霜断送大部分收成这种情况时常发生,但并不是肯定会发生,由此可见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19.括号里的文字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例补充说明华北冬小麦是在地里过冬的,从而使“再有多少场霜,对庄稼、对农民生活没有直接影响”的结论更有说服力。
20.逻辑顺序。第8段从成语的内涵、给人的感受、组辞的美感三个方面说明古人组“雪上加霜”成语的原因,三个原因从主到次,依次排列,很有条理。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
“往往”是常常,经常的意思。是一个表示程度的副词,起限制作用。在句中表示是经常会有一场严霜断送了大部分收成的情况发生。但并不是一定会发生。如果去掉,就变成了一定发生,语意过于绝对,“往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所以不能去掉。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
这句话列举了华北冬小麦的实例,这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联系“因为大雪多发生在冬季,而冬季中田里庄稼已经收割,或者在地里越冬(例如华北冬小麦),因而再有多少场霜,对庄稼、对农民生活都没有直接影响”可知,此处举例具体地说明了有的庄稼在地里越冬,“再有多少场霜,对庄稼、对农民生活没有直接影响”,具有说服力。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顺序。
根据第⑧段中的“首先”“第二”“第三”可知,本段是按由主到次的顺序介绍了三个古人组“雪上加霜”这个成语的原因。“在古代形容人连续受到重大打击,莫过于用农民视为身家性命的庄稼连续受到重大自然灾害作比喻”说明成语的内涵,“在双重自然灾害打击中最重的莫过于连续遭受同类重大灾难,这会使人有透不过气来的感觉,而霜、雪就属于这样的灾害”说明给人的感受,“雪是白色,霜也是白色。双重白色叠加,在组辞上有一种美感”说明组辞的美感。所以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
(三)名著阅读(5分)
21.下面对《经典常谈》中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书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等经史子集共十三部分内容,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是介绍传统文化的典范之作。
B.在古代,“诗言志”中的“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者教化作用,人们用这样的观点去解读作品,如孔子评价《关雎》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C.“乐”在古代与“礼”并称,二者各自独立,具有教化作用。“乐”包括歌和舞,它教人平心静气,互相和爱,这样自然没有贪欲、捣乱、欺诈等事情。
D.战国七雄中“秦”最强大,它与六国对峙中,有人主张六国联合抗秦,叫作“合纵”,有的主张六国联合起来亲秦,张仪便是属于连横派。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名著内容。
C.“‘乐’在古代与‘礼’并称,二者各自独立,具有教化作用”解说不正确。《三礼第五》中的原文是“从来礼乐并称,但乐实在是礼的一部分:乐附属于礼,用来补助仪文的不足”;
故选C。
22.有人建议阅读《经典常谈》时,可以选择《〈诗经〉第四》《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进行组合阅读,这样能够完整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过程及其成果。你是否同意这一建议?结合名著阅读的方法,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同意。《经典常谈》这种涉及面较广的作品适合选择性阅读,可以选择最感兴趣的部分作为切入点。《诗经)第四》专门介绍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是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辞赋第十一》介绍屈原的《楚辞》及辞赋的发展过程,屈原的《楚辞》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诗第十二》从汉乐府诗开始至宋代诗歌,介绍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以及楚辞对后代诗歌的影响等。将这三篇组合阅读,可以让我们对中国古代诗歌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
【解析】考查名著阅读。
《经典常谈》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因为这本书涉及面非常广,所以应适合选择性阅读。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辞赋第十一》介绍屈原的《楚辞》及辞赋的发展过程,屈原的《楚辞》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诗》介绍了乐府诗到宋代诗歌的发展脉络,以及中国诗歌受到的楚辞的影响。这三篇都与诗歌有关。《诗经》《楚辞》是中国诗歌现实义义和浪漫主义的起源,《诗》是中国诗歌的发展,将这三篇联系起来阅读,可以让我们对中国古代诗歌的起源与发展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
三、综合性学习与写作(60分)
(一)综合性学习(10分)
23.古诗就像一朵奇葩绽放在文坛上,散发着迷人的芬芳,吸引着我们前去观赏。现在,请你和我们一起漫步古诗苑,完成下面任务。
(1)【诗中猜人】班级举行“诗人竞猜”的猜谜活动,请根据谜面猜出谜底,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诗人名。
(谜面)最恨凡尘事,一生独爱菊。(谜底)_________
(谜面)生梦铁马冰河,死悲九州未同。(谜底)_________
(2)【诗中话语】古诗词中有成语,请你指出下列诗句中隐含的成语。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
(3)【诗中有节】仿照例句,任选一个传统节日,并为其配一句古诗词。
例:端午——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4)【诗中炼字】炼字是一门硬功夫,请你阅读张旭的《桃花溪》,按要求完成任务。
桃花溪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矾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___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请仔细思考,诗文空缺处填入一个什么字合适呢?并请你简述一下理由。
【答案】(1)①陶渊明 ②陆游
(2)①悲欢离合 ②青梅竹马
(3)示例:清明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4)示例:填入“随”字合适。因为“随”字能准确地表现出落花的轻盈、溪流的清澈平缓和桃花随着水漂流的动态美。
【解析】
(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要求根据谜面猜谜底。这类题考查学生的语文诗句积累和作家作品的掌握。
第一问:根据谜面“一生独爱菊”,可想到我们学过的周敦颐的《爱莲说》中有一句“晋陶渊明独爱菊”,同时结合陶渊明《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知,陶渊明过着隐居的生活,摆脱了世俗的牵绊,并且尤其爱菊花。综上,可知第①空填:陶渊明;
第二问:根据谜语的第一句可知,它化用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铁马冰河入梦来”,第二句则是化用陆游《示儿》中“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可知这两句诗谜底都指向了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故第②空填:陆游。
(2)本题考查成语积累。结合诗句,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找出隐含的成语。
第一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这句诗的意思是自古以来,这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就与月亮的阴晴圆缺一样,难以求全。从中可指包含了成语:悲欢离合。成语“悲欢离合”的意思是:指悲伤与欢乐,离散和团聚。泛指生活中的种种境遇和复杂心情。
第二问:“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出自李白的《长干行二首》,这句诗的意思是你骑着竹马过来,我们一起绕着井栏,互掷青梅为戏。从中包含了成语:青梅竹马。成语“青梅竹马”的意思是:比喻男女儿童天真无邪地在一起亲昵玩耍的样子。
(3)本题考查仿写句子。要求任选一个传统节日,并且为这个节日配一句古诗词。注意不要和例句重复。中国传统的节日有:春节、端午、中秋、清明等节日,联系日常学习积累,写出连续的两句和节日相关的诗句即可。
示例:中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本题考查诗歌炼字。
要求为诗句补充一个字。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结合诗句可知,这是一首绝句,描述的景物有“飞桥”“野烟”“岩石”“渔船”“桃花”“溪水”,景色新奇美好,诗人沉醉其中,营造出一种悠闲自得的心境。因而所补充的字也要契合诗歌的意境。
示例:填入“从”字,“从”意思为跟从。运用拟人的修辞,赋予桃花人的情态,既将桃花随波逐流的景象描写出来,也从侧面反映了一种闲适悠然的心态,使桃花纷纷扬扬地从树梢落下,飘洒在清澈的溪水之上,跟从着水流蜿蜒流向远处的景象跃然纸上。
(二)写作(50分)
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24.阅读文字,按要求写作。
春风拂柳,生机勃勃,风中飘过熟悉的气息。泉水边,柳枝曼舞的姿态;月夜下,母亲轻轻的叮嘱;校园中,你我奔跑的身影;踏青时,地域文化的魅力……点点滴滴,记忆依旧。又是春风拂柳时,一切尽在心间,回味无穷。
请以“又是春风拂柳时”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
①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字数不少于600字。
②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略
25.阅读下面的材料,选择感悟最深的一点,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文章。
鹦鹉遇到乌鸦。笼中的鹦鹉安逸,野外的乌鸦自由。鹦鹉羡慕乌鸦自由,乌鸦羡慕鹦鹉安逸,二鸟便商议互换。
乌鸦得到安逸,但难得主人欢喜,最后抑郁而死;鹦鹉得到自由,但长期安逸,不能独立生存,最终饥饿而死。
作文要求:①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实情感。②文字和标点书写要规范、整洁、美观。③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的姓名、校名。
【答案】略
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综合性学习与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综合性学习与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