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文件包含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上期高二10月月考地理docx、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上期高二10月月考地理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1题详解】北京时间3时16分0秒为东八区区时,此时P地146°E跟北京时间相差26°,1°是4分钟,两地地方时相差1:44,求得P地的地方时为5时整,即是P地日出地方时早于6:00,说明昼长夜短,此地位于南半球,太阳直射南半球,故除了极昼极夜地区之外,全球各地日出方位为东南,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题详解】P点日出的地方时为5时,根据昼夜长短计算公式可知P点的昼长为(12-5)×2=14小时,位于北半球的北京纬度和P点相差不大,南半球夜长等于北半球同纬度点的昼长,故北京的昼长约为10小时。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题详解】M处位于南半球,水平运动的河流发生左偏,左侧为侵蚀岸,右侧为堆积岸,①②分别位于左右两侧,①为侵蚀岸,②为堆积岸。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组主要考查日出方位、昼长计算和地转偏向力的有关知识。北半球的昼长跟同纬度的南半球的夜长相等;昼长=日出-日落;
【答案】4. A 5. D
【4题详解】读图可知,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上的①处时,南极圈及以内出现极夜,为冬至日,则依据公转方向可以确定②是秋分日、③是夏至日、④是春分日,12月4日位于秋分日至冬至日之间,即①②之间,在向①方向运动,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5题详解】12月13日到18日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南移动,位于北半球的南充昼短夜长且昼渐短夜渐长,A错误;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京时间11点时,南充的地方时为10点左右,太阳方位位于东南方,B错误;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位于北半球的南充正午太阳高度越来越小,C错误;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充的南方,南充正午太阳方位位于正南方,D正确。所以选D。
【点睛】太阳直射赤道上,全球日出正东,日落正西。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时,除有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区外,全球各地 东北 日出、 西北日落。 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时,除有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区外,全球各地东南 日出、 西南日落。
【答案】6. A 7. B 8. A
【6题详解】结合图示信息可知,甲表示侵入型岩浆岩,乙表示喷出型岩浆岩,丙表示沉积岩,丁表示变质岩。①是岩浆岩受外力作用变成沉积物的过程,为外力作用,A正确;②环节是沉积岩转化为变质岩的过程,为变质作用,B错误;③是岩石的熔融再生作用,属于内力作用,C错误;④是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的过程,D错误。
【7题详解】结合图示信息可知,甲表示侵入型岩浆岩,乙表示喷出型岩浆岩,丙表示沉积岩,丁表示变质岩。由所学知识可知“某类硬度高、矿物结晶颗粒较大的致密岩石”应属于侵入型岩浆岩,多为花岗岩类岩石。此类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即分别对应甲和丁,B正确,ACD错误。故选B。
【8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景观是由侵入岩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因此是由岩浆侵入岩层后形成侵入岩,通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然后经过地壳抬升形成山地,岩石裸露,不断遭受风化侵蚀,形成如今的地貌景观,故石根山景观形成的地质过程是岩浆侵入——变质作用——地壳抬升——风化、侵蚀,形成奇形怪状的岩石,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指向岩浆的地质作用表示重融再生,指向岩浆岩的地质作用表示冷却凝固,指向变质岩的作用表示变质作用,指向沉积岩的作用表示外力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答案 9.D 10.C
【解析】
9. 根据材料,物理风化强烈的地区为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同一山体中,夜晚不接受太阳辐射,不太坡向温度差异不大,所以温差主要取决于白天温度。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太阳主要位于南边,南坡接受的太阳辐射多,温度高于北坡.根据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在一天中最高温出现在午后两点左右,此时太阳位于西南方位,可以推断西南坡维持热量平衡的时间比东南坡更长,温度能达到更高,昼夜温差更大。故选D。
10. 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的也就是气温日较差最小的地区,气温日较差主要受天气、海拔、下垫面等因素影响,四个地区中,热带雨林带地区多阴雨天气,植被覆盖率,地表水分多,气温日较差是最小的。故选C。
【答案】11. D 12. B
【11题详解】甲处岩层向下弯曲,其地质构造为向斜,不适宜修建地下隧道,A错误;乙处为断层,不适合修建大型工程,B错误;丙处岩层向上弯曲,其地质构造为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不易发现地下水,C错误;丁处河流为凹岸,凹岸为侵蚀岸,河道较深,适合修建港口,D正确。所以选D。
【12题详解】①岩层为花岗岩,为岩浆岩,没有化石分布,A错误;②岩层为石灰岩,属于沉积岩,B正确;③④岩层均为沉积岩,位于下方的③岩层先形成,③岩层更老,C错误;④岩层为泥岩,是沉积岩,D错误。
【点睛】沉积岩,三大岩类的一种,又称为水成岩,是三种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岩石之一(另外两种是岩浆岩和变质岩)。是在地壳发展演化过程中,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常温常压条件下,任何先成岩遭受风化剥蚀作用的破坏产物,以及生物作用与火山作用的产物在原地或经过外力的搬运所形成的沉积层,又经成岩作用而成的岩石。在地球地表,有70%的岩石是沉积岩,但如果从地球表面到16公里深的整个岩石圈算,沉积岩只占 5%。沉积岩主要包括石灰岩、砂岩、页岩等。沉积岩中所含有的矿产,占全部世界矿产蕴藏量的80%。
【答案】13. D 14. B
【13题详解】根据材料“安第斯山脉在哥伦比亚境内分为三条山脉,山脉中分布着火山,山脉之间有宽大的山间盆地”,结合安第斯山脉是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之间碰撞挤压形成的,推知哥伦比亚的山脉多为褶皱构造,在巨大的水平挤压力的情况下形成断层山脉,山脉之间的盆地岩层错位下沉,多为地堑构造,D正确;向斜形成的山地和周边的盆地地势起伏相对和缓,不会出现如此巨大的落差,况且向斜是微观地貌,不会形成如此范围大的山脉和盆地,A错误;背斜构造在未被侵蚀的情况下是山地,被侵蚀后可能形成谷地,但形成的是微观地貌,B错误;该处的盆地形成与节理构造无关,C错误;故选D。
【14题详解】由材料可知,哥伦比亚三条山脉属于安第斯山脉的一部分,而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相瓦挤压碰撞的产物,故选B。
【点睛】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创建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该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海岭、海沟等断裂构造带分割成若干单元,称为板块。全球岩石圈主要分为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又可以分为若干个小板块。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运动比较平缓,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火山、地震主要分布于这一地带。
【答案】15.D 16.B
【解析】
15.由材料结合图示可知,地幔的岩浆在洋中脊处上升,快速冷却形成新的大洋地壳。作为板块运动的一部分,在洋中脊形成的大洋地壳在接近俯冲板块边界的过程中逐渐变冷变重,最终俯冲进入地幔,形成一个大洋地壳的循环。由此可推断,洋中脊处两侧地壳向外张裂扩张,为生长边界,A错误,D正确;热液区岩石多为喷出型岩浆岩(玄武岩),在远离洋中脊的地方,大洋地壳逐渐变冷变重,俯冲板块边界俯冲入地幔,BC错误。故选D。
16.从上题可以得出,大洋中脊处地壳向外扩张;结合文字材料对大洋地壳循环的描述可推测,大洋中脊处形成的岩石最新,越往两侧,岩石越老,最终在海沟处消失,形成大洋地壳循环。所以图中从O到P岩石的新老关系表现为由新到老,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岩浆岩主要有侵入和喷出两种产出情况。侵入在地壳一定深度上的岩浆经缓慢冷却而形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型岩浆岩,如花岗岩;当岩浆沿着地下通道喷出地表,则冷却凝结形成喷出岩,如玄武岩、安山岩和流纹岩。
【答案】17. C 18. D
【17题详解】河流被袭夺前,河流向东北方向流。袭夺发生后,出现倒转的河段是cd段,C对。ab段、bc段ef段没有改变流向,故选C。
【18题详解】cg河段附近的岩体较破碎,易被侵蚀,易发生河流袭夺现象,D对。应该是袭夺河流速快,发生袭夺现象,A错;地壳出现沉降,地势起伏减小,流速降低,不利于发生袭夺,B错;流域内降水减少,河流流量减小,流速会降低,不利于发生袭夺,C错。
【答案】19. D 20. A
【19题详解】该河流河漫滩宽阔,水流可能较缓,若水流湍急,流速快,不利于河漫滩形成,A错。河漫滩是洪水期时淹没,枯水期时出露地表的区域,图中虚线为枯水期河岸线,D对。位于季风区,河流水量季节变化大,B错。左岸是侵蚀岸,陡峭,右岸平坦,C错。故选D。
【20题详解】图示河流的支流含沙量较大,但支流汇入干流处,没有形成三角洲,最不可能的原因是支流流速慢,流速慢,利于泥沙沉积,形成三角洲,A符合题意。支流汇入干流凹岸,侵蚀强,B不符合题意。干流侵蚀作用强,不易形成泥沙沉积,C不符合题意。支流汇入处落差大,不利于三角洲形成,D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河漫滩是洪水期时淹没,枯水期时出露地表区域,图中虚线为枯水期河岸线。水流湍急,流速快,不利于河漫滩形成。流速慢,利于泥沙沉积,形成三角洲。上游新建大型水库,河流泥沙含量减少,河漫滩形成速度减慢。
【答案】21.B 22.C
【解析】
21.由于河流下切侵蚀使河谷不断变深,使原来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线,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对称地形称为阶地。河流阶地是由河漫滩或河床演变而来的,当河流流经的地区地壳上升时,流水侵蚀作用加强,河流下切侵蚀,形成阶地,因此图示多级阶地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地壳垂直上升,流水侵蚀作用,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2.阶地坡上下层次分级,级数按自下而上按顺序确定,越向高处,年代越老,地壳每上升一级,就形成一级阶地。图示有三级阶地,图示地区地壳运动的次数有可能是3次,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河流下切侵蚀,原来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为河流阶地。阶地的形成主要是在地壳垂直升降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形成的,是地球内外部动力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23.C 24.A 25.B
【解析】
23.读图可知,甲处河流流经金塔南山山区,地势起伏大,流速快,下蚀作用强,形成“V”形河谷,C正确;槽型河谷形成于河流中下游平原,B错误;洪积扇形成于河流出山口处,A错误;三角洲形成于河口,D错误。故选C。
24.根据材料可知,图中河道变迁与金塔南山地壳活动密切相关,古河道1遗弃(距今7471年)至古河道2遗弃(距今7434年)只经过了37年,说明期间地壳活动剧烈,A正确;古河道1形成期间河道位置较为稳定,说明期间地壳活动不剧烈,B错误;古河道2遗弃(距今7434年)至古河道3遗弃(距今5706年)经过了1728年,历时长,说明期间地壳活动不剧烈,C错误;现代河道形成期间河道位置较为稳定,说明期间地壳活动不剧烈,D错误。
25.古河道3沉积物粒径大于古河道2,说明古河道3河流存在时期河流流速更大,河流搬运能力更强,气候暖湿,河流的流量会更大,B正确,A、B、D错误,故选B。
【点睛】河流侵蚀地貌一般在上游山区形成“V”形河谷,中下游平原形成槽型河谷;河流堆积地貌一般在出山口处形成冲(洪)积扇,中下游形成河漫滩平原,河口形成三角洲。
【答案】26. C 27. C
【26题详解】根据右图和所学知识可得,江苏省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其梅雨成因为冷暖气团势力相当的准静止锋,锋面移动缓慢,C选项正确,其他选项错误,故本题选C。
【27题详解】观察左图可得,江苏省梅雨期降水量最大值出现在1998年超过650毫米,不足700毫米,①错误;1962-2014年,高于平均值的有19次,低于平均值的年份多,②正确;图像中没有梅雨期的季节变化,只有年际变化,③错误,④正确,故选C,其他选项错误,故本题选C。
【点睛】梅雨是指一定地区和一定季节内发生的天气气候现象,梅雨是东亚地区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在中国则是长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初夏,中国长江中下游指宜昌以东的28-34°N范围内或称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这狭长区域内出现的一段连阴雨天气。
【答案】28. A 29. D 30. C
【28题详解】本题以某气旋过境前后某城市的气压、风向和最高气温随时间变化为载体。考查风和气压的关系,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该城市风向由东南风转为西北风,可以推断该气旋以东方向为自西向东,故答案选A。
【29题详解】本题以某气旋过境前后某城市的气压、风向和最高气温随时间变化图为载体,考查日温差的概念和大气受热过程,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该地6日的日温差为5℃。读图可知,该地7日的最高气温约为16℃,由于晴天大气的保温作用较弱,且有西北风,故该地7日的日温差大于5℃,其最低气温应在11℃以下。结合选项,答案选D项。
【30题详解】本题以某气旋过境前后某城市的气压、风向和最高气温随时间变化为载体,考查天气系统过境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该地6日受气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此时气压最低,大气降水最多。故答案选C项。
【答案】31. C 32. B
【31题详解】根据选项来看,图中A是冷锋,B是暖锋,C是气旋,D是反气旋,台风“海葵”是强烈发展的气旋,C正确,排除其它选项。故选C。
【32题详解】图中甲地位于低压中心的东侧,吹东南风;乙地位于低压中心的北侧,吹东北风;丙地位于低压中心的西侧,吹西北风;丁地位于低压中心的南侧,吹西南风。由材料“树整齐地倒向西南方向”可知该地吹东北风,故其位置最有可能位于乙处,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答案】33. B 34. A
【33题详解】据图可知,此时大陆形成高压,海洋形成低压,可判断为北半球的冬季,故太阳直射点南移,气压带、风带也跟着南移,B正确。根据气压带对应的纬度关系可判断,A气压带北移,A错误;C风带的风向错误,C错误;D不发生移动,D错误,故选B。
【34题详解】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图示时刻为1月份,亚欧大陆为高压,因此被切断的为副极地低气压带,A正确;7月份,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低气压切断,而此刻为1月份,B错误;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附近陆地少,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小,因此,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不容易被陆地切断,CD错误;
【答案】35. C 36. D
【35题详解】由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甲位于北回归线附近,为东北信风,风向稳定,A错误。乙为赤道低气压,因热力因素影响而上升,B错误。丙为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的西南风,C正确。丁为东南信风,从较高纬度吹向较低纬度,水汽不易冷凝,且在图示区域为离岸风,水汽含量少,D错误。故选C。
【36题详解】由上题分析及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气压带风带北移,为北半球夏季。北半球夏季,内蒙古炎热,东亚盛行东南风,A错误,D正确。澳大利亚西北部吹西北风是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南移,东北信风带偏转成西北风产生的,B错误。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冷高压切断,是在北半球冬季,C错误。故选D。
【点睛】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与太阳直射点移动有关,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答案】37.D 38.C
【解析】
37.从图示沙尘扩散的方向看,自北非撒哈拉沙漠向美洲扩散,沙源地位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且主要位于东北信风带,造成该区域沙尘扩散的主要动力是东北信风,受东北信风影响,使沙尘向西南扩散,D正确;非洲西部夏季西南季风不会导致沙尘向西运动,A错误;西风使沙尘向东扩散,B错误;东南信风位于南半球,越过赤道偏转为西南风,受其影响,沙尘应向东扩散,C错误。故选D。
38.当沙尘扩散如①所示时,沙尘主要在北半球扩散,应是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东北信风吹走的沙尘,受北美洲低压吸引,向低压区移动,影响不到南半球地区,最可能的时间是7月,C正确;1月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东北信风能够将沙尘吹到南半球,A错误;4月、10月风力不明显,B、D错误。故选C。
【答案】39.C 40.D
【解析】
39、本题考查高原季风的相关知识。青藏高原的隆起,改变了原来的大气环流状态,使青藏高原与其周围大气的热力差异形成了冬夏相反的盛行风(或高原季风),即冬季高原面上出现冷高压,气流从高原向四周流动,夏季高原面上出现热低压,气流从四周流向高原。综上所述,甲图时间为7月,乙图时间为冬季,A错误;乙图现象出现为冬季,华北正收割小麦为夏季,B错误;a为夏季风,降水增多,会加剧横断山区地质灾害 ,C正确;b为冬季风,气流干燥,不会加剧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D错误。故选C。
40、本题考查高原季风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冬、夏季风的影响。青藏高原的隆起,改变了原来的大气环流状态,使青藏高原与其周围大气的热力差异形成了冬夏相反的盛行风(或高原季风),即冬季高原面上出现冷高压,气流从高原向四周流动,夏季高原面上出现热低压,气流从四周流向高原,高原季风环流方向与东亚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季风环流方向一致,所以高原季风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冬、夏季风的影响是冬季、夏季都加强,D正确,ABC错误。故选D。
二、综合题
41. (1)34°34' 正午日影朝向:正北。
(2)差异: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楼间距大。原因:正午太阳高度越小,高楼的影子越长。北方地区纬度较高,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地区小。
(3)方案一:保持紫峰大厦高度,扩大两楼的间距。
方案二:保持两楼的间距,降低紫峰大厦的设计高度。
【详解】
(1)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达全年最短;南京市位于32°N,故一年中白昼最短的节气是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为34°34'。南京市位于32°N,太阳直射点始终位于南京以南地区;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与影子的朝向相反,因此南京正午日影朝向正北。
(2)为了保障充足的光照条件,楼间距应当不小于最长影长,以使得相邻两栋楼房不会受到遮挡。我国位于北半球,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全年最小,影子达全年最长。与直射点纬度差越大,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影子越长。我国北方地区纬度高,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小,南方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相对较大,所以北方地区楼间距要大于南方地区。
(3)为了保障充足的光照条件,楼间距应当不小于最长影长,以使得相邻两栋楼房不会受到遮挡。为了保障北楼有良好的采光,可以采取降低南楼高度,或者扩大楼间距的方法,以保证紫峰大厦对北楼没有遮挡。
42、(1)地质史上,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造成了天柱山岩体的抬升;板块挤压力超过岩层的承受能力,岩层断裂错动(相对位移),断层发育。
(2)(地壳运动频繁,)岩浆沿地壳薄弱地带侵入,冷却凝固后形成花岗岩;地壳运动使岩层抬升形成山地,断层发育;受风化作用和外力侵蚀,表层岩体消失,花岗岩出露;出露的花岗岩继续被风化、侵蚀,最终形成花岗岩峰林地貌。
(3)不赞同;由于板块的挤压,地壳仍在抬升,致使新的花岗岩岩体出露地面,在各种外力的风化、侵蚀作用下将继续发育花岗岩峰林地貌;
赞同;若地壳保持稳定或下沉,各种外力的风化、侵蚀作用强烈,致使花岗岩峰林地貌被外力侵蚀夷平。
【详解】
(1)断层是地壳运动产生的压力或张长超过了岩石所能承受的范围,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根据材料,地质史上,这里地壳运动频繁,断层、节理发育,岩层裂隙众多,部分裂隙发育成为断裂构造。根据天柱山的位置可知,地质史上,受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造成了天柱山岩体的抬升;板块挤压力超过岩层的承受能力,岩层沿着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断层发育。
(2)根据材料,主峰天柱峰属于花岗岩峰林峰丛地貌。地质史上,这里地壳运动频繁,断层、节理发育,岩层裂隙众多,部分裂隙发育成为断裂构造。这里地壳运动频繁,断层、节理发育,岩层裂隙众多,岩浆沿地壳薄弱地带侵入,冷却凝固后形成花岗岩;地壳运动使岩层抬升形成山地,板块挤压力超过岩层的承受能力,岩层沿着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断层发育;受风化作用和外力侵蚀,表层岩体消失,花岗岩出露;出露的花岗岩继续被风化、侵蚀,最终形成花岗岩峰林地貌。
(3)由于天柱山地处板块的交界处,由于板块的挤压,地壳仍在抬升,致使新的花岗岩岩体出露地面,在各种外力的风化、侵蚀作用下将继续发育花岗岩峰林地貌,这样就不会被夷平;如果该地区地壳保持稳定,没有新的花岗岩岩体出露地面,或地壳下沉,再加上各种外力的风化、侵蚀作用强烈,致使花岗岩峰林地貌逐渐被外力侵蚀夷平。
43、 (1)上游表现为溯源侵蚀和下蚀,中游下蚀减弱侧蚀增强,下游主要变现为侧蚀。
(2)河流携带泥沙,流到入海口处地形平缓;加上海水顶托作用,河流流速变慢,泥沙沉积,形成三角洲。
(3)①。变化:沉积物颗粒逐渐变小;沉积物分选性越来越好;磨圆度越来越高。
【详解】
(1)由图可知,①位于河流上游,河流源头以溯源侵蚀为主,上游地势较高,流水侵蚀以下蚀为主;②位于河流中游,地势较为平坦,流水下蚀作用逐渐减弱,侧蚀作用逐渐增强;③位于河流下游,地形平坦开阔,流水侵蚀以侧蚀为主。
(2)河流入海口处,地形平坦开阔,水流速度减弱,水的搬运能力减弱,河水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的位置沉积;另外,河流在入海口处,受海水顶托作用的影响,水流速度减缓,泥沙沉积,形成河口三角洲。
(3)读图可知,图中景观为冲积扇,位于河流上游出山口处,即,①地。
河流出山口,地形平坦开阔,水流速度减缓,河流携带的泥沙在出山口处堆积,呈现出扇形的堆积体。
从山顶到扇缘,地表坡度逐渐减小,水流速度逐渐减缓,沉积物的粒径由粗变细,且颗粒物质的均一程度,即分选性逐渐变好;从扇顶到扇缘,流水中的搬运物之间不断碰撞、打磨,故从扇顶到扇缘沉积物的磨圆度逐渐变好。
44、(1)冬季;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气温低,近地面形成高压;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冷高压切断,使其保留在海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2)水平方向:逆时针方向辐合(或由四周向中心逆时针方向流动)。垂直方向:气流上升。
(3)阿留申低压强度偏强,亚洲高压与阿留申低压之间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偏大,东亚冬季风势力偏强;东亚地区冬季气温偏低,寒潮等灾害天气增多。
【详解】
(1)由于地表受热不均,低纬度气温高,形成低气压;高纬度气温低,形成高气压,气流从赤道向两极输送,受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形成七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其中北上的盛行西风带与南下的极地东风带相遇,气流上升,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陆地形成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冷高压切断,阿留申群岛附近保留了低压即阿留申低压。
(2)气流运动特征从水平和垂直方面描述:水平方向:逆时针方向辐合(或由四周向中心逆时针方向流动)。垂直方向:气流上升。
(3)阿留申低压偏强时,即中心的气压值低,亚洲高压与M之间的气压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偏大,东亚冬季风势力偏强。冬季冷空气势力强,东亚地区冬季气温偏低,寒潮等灾害天气增多。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3月)月考地理试题,文件包含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3月月考地理试题docx、地理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地理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三环路迁移,主要原因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