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尚德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渭南市尚德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试卷(含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读图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人体内含有很多液体,但这些液体并非都属于体液。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之外的液体统称为细胞外液
B.消化液中的消化酶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C.酶在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中均可发挥作用
D.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其含量小于细胞外液
2.如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的物质交换图,a、b、c、d代表不同的体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b、c、d共同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
B.b代表血浆,d可代表淋巴细胞的细胞内液
C.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b和c
D.稳态是指a、b和c中化学物质的浓度维持相对稳定
3.如图为“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①生活在血浆中
B.长期营养不良会导致②中水分相对增多
C.③细胞可能是肝细胞或骨骼肌细胞
D.④经过淋巴结等淋巴器官并最终汇入血浆
4.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之后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太空环境中,航天器和航天服为航天员们提供了一个类似于地面的环境,以维持机体的稳态。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新型冠状病毒的入侵可能会破坏人体内环境稳态
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细胞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内环境稳态的实质就是血浆渗透压、酸碱度、温度等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D.在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上,普遍存在着稳态的现象
5.红细胞破裂常被称为溶血,会破坏血浆内环境稳态。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食物中的糖类进入人体后在内环境中氧化分解释放能量
B.人体对pH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所以要合理饮食
C.正常人体的体温保持相对稳定,会因年龄、性别等出现微小差异
D.血浆中游离血红蛋白的含量可作为诊断急性溶血性疾病的指标之一
6.下列关于“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开始时无需对水、缓冲液、生物材料的pH进行检测
B.根据实验数据绘制pH变化曲线时,一般以pH为横坐标
C.盐酸和氢氧化钠都有腐蚀性,应避免与皮肤和眼睛接触
D.实验每组都进行了前后自身对照,不必再进行重复实验
7.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Ⅴ表示直接参与的几种系统或器官,①②③④⑤表示相关物质,A、B表示相关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Ⅱ是消化系统,食物中的大分子在Ⅰ中被水解成小分子并被吸收到内环境中
B.Ⅲ是呼吸系统,O2和CO2通过Ⅱ在空气与内环境间进行交换
C.Ⅳ是泌尿系统,细胞的代谢废物、水和无机盐主要通过该系统排出体外
D.Ⅴ是人体最大的器官,该器官的分泌物过多会导致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降低
8.下列关于自主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B.自主神经系统指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
C.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使支气管扩张﹑血管收缩
D.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瞳孔收缩﹑消化液分泌减弱
9.下列关于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条件反射是形成非条件反射的基础
B.反射活动都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
C.学生听见铃声往教室中跑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即可完成
D.正常情况下,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均可形成或消失
10.如图是人大脑皮层躯体运动代表区功能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据图可知,躯体的运动受大脑皮层的控制,与脊髓无关
B.据图可知,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是倒置关系
C.若刺激右侧大脑皮层的躯体运动代表区,可见其右侧肢体的运动
D.手与五指在皮层代表区的面积几乎与整个下肢在皮层代表区的面积相等,说明运动越精细复杂的器官,在皮层代表区的面积越小
11.如图所示为反射弧结构模式图,在a、c处分别放置电位计。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反射弧中的效应器是骨骼肌
B.传入神经元的细胞体位于脊髓中
C.刺激b可观察到a和c的指针均会发生偏转
D.刺激b点可引起骨骼肌收缩,但这不属于反射
12.据图1所示,在两个相邻神经元上安放电表Ⅰ、Ⅱ,在P点给予适宜刺激后,电表Ⅰ发生图2所示的电位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刺激P点电表Ⅰ会发生两次图2所示的电位变化
B.刺激Q点电表Ⅰ不会发生图2所示的电位变化
C.刺激P点或Q点电表Ⅱ的指针不会发生偏转
D.刺激R点电表Ⅱ的指针会发生两次偏转并最终恢复原状
13.下图为反射弧中部分神经兴奋传导通路的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②或④处必须受到足够强度的刺激才能产生兴奋
B.兴奋由①传导至②,此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反
C.②处兴奋可由②处传到④处,一定能引起骨骼肌收缩
D.细胞a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③处一定引起突触后膜电位的改变
14.下列关于人脑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学习和记忆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B.语言中枢的W区被破坏,会导致听觉性失语症
C.人脑发出的脑神经不通过脊髓即可控制机体的各种活动
D.大脑皮层是最高级的神经中枢,各种感觉均在其中形成
15.如图所示为排尿反射的分级调节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膀胱等内脏的活动受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B.憋尿需要大脑皮层参与,若大脑不参与则排尿反射无法进行
C.大脑皮层对各级中枢的调节,使得自主神经系统并不完全自主
D.脊髓对膀胱的控制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副交感神经兴奋会导致膀胱缩小
16.下列有关胰液分泌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促胰液素是由胰腺细胞分泌的
B.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C.切除通向小肠的神经并留下血管,再向小肠内注入盐酸发现仍能促进胰液的分泌
D.体外分离肠黏膜并将其与稀盐酸混合研磨制成提取液,注入狗的静脉中仍能促进胰液分泌
17.下列关于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体液调节中具有调节作用的物质都是激素
B.激素由内分泌腺细胞分泌后,直接进入血浆并定向运输至靶细胞附近
C.各种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均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的参与
D.某细胞是否为某种激素的靶细胞,可以根据该细胞有无该激素的受体进行判断
18.如图所示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为下丘脑,其分泌的激素作用于B垂体
B.如果饮食中缺碘,则A分泌的激素会减少
C.如果切除C,则A和B分泌的激素均会减少
D.当A分泌的激素增加时,B和C分泌的激素也增加
19.下列关于血糖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糖调节过程中只有激素调节没有神经调节
B.血糖的主要来源是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和吸收
C.运动员在长跑过程中胰高血糖素分泌会增加
D.饭后半小时骨骼肌和肝脏中均会有糖原合成
20.如图表示激素的分泌、运输及与靶细胞的结合方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是激素分子,甲分泌的激素可以作用于两种靶细胞
B.甲、乙分泌的激素可能在同一个调节过程中发挥相同的作用
C.激素和神经递质分泌后都需要通过血液循环的运输才能到达作用部位
D.激素经靶细胞接受并发挥作用后就会失活,因此体内需不断产生激素
二、填空题
21.喝水过多会导致水中毒现象。当机体所摄入的水总量大大超过排出的水量(或摄入水的速度远远大于排出水的速度),以致水分在体内滞留,引起血浆渗透压和循环血量发生变化,称之为水中毒,又称稀释性低钠血症。回答下列问题:
(1)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指内环境中_____________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2)在剧烈运动后建议不能因口渴而大量饮水,若大量饮水,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使血浆渗透压_____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若饮水过量,可能会引发肌肉抽搐、痉挛等症状,请从血液中离子浓度变化的角度简述其原因:
(3)“水中毒”最重要的化验指标是血浆渗透压和血清钠的稀释性,二者的变化经常是一致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的患者在一次性大量饮水后,在1~2天内其血清钠浓度从140mml/L迅速下降至115mml/L,其水中毒症状较为严重,医生为其静脉滴注5%高渗盐水,目的是升高_____________浓度以减轻细胞内水肿、改善“水中毒”症状。
(4)有些生产厂家在售卖饮用水时,称碱性水为“健康水”。若你的亲朋好友为了健康而长期购买、饮用碱性水,你会怎样做?_____________。
三、读图填空题
22.回答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相关问题:
(1)下图甲是反射弧的基本结构示意图,图乙是神经纤维的局部放大图。
①图甲中的反射弧由_____________种神经元构成,该反射弧___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完成望梅止渴的反射弧,理由是_____________。
②图乙中的A、B、C中属于兴奋区的是_____________,该区的膜电位特点是_____________,理论上神经纤维内兴奋传导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
(2)下图所示为神经递质多巴胺的释放和转运机理,a为细胞膜上的结构。研究表明,毒品可卡因能干扰多巴胺的转运并导致体内T细胞数量下降。据图可知,多巴胺可引起突触后神经元_____________(填“兴奋”或“抑制”),理由是_____________。毒品可卡因可使人持续保持兴奋状态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
23.排便是人体正常的反射活动,基本过程如图所示。正常人的结肠将粪便推入直肠后会引起排便反射。回答下列问题:
(1)结肠中有粪便时不会引起排便反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
(2)某人受到创伤后出现排便障碍,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某人受到创伤后出现大便失禁,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3)如环境不允许,在高级神经中枢的控制下,阴部神经传出的神经冲动增加,肛门外括约肌_____________,制止粪便排出。外括约肌的紧缩力比内括约肌大30%~60%,因而能制止粪便由肛门排出,这可拮抗排便反射,一段时间后直肠内粪便又返回乙状结肠或降结肠,一定范围内,这种结肠逆蠕动对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是_____________(填“有利的”或“不利的”)。但若经常抑制便意,则可使直肠对粪便的压力刺激的敏感性______________,加之粪便在大肠内停留过久,水分被过多的吸收而变干硬,产生排便困难,这是引起便秘的原因之一。根据上述分析,从生活习惯方面给便秘患者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_____________。
24.图甲表示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中的作用;图乙为血糖平衡调节曲线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的激素①和激素②分别是_____________;从图中可以看出,两种激素靶器官种类较多的是激素_____________;激素①与肝细胞膜上的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后,会引起细胞中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
(2)图乙A中的两条曲线中,如果其中一条是糖尿病患者进食后的胰岛素浓度变化,则应该是_____________曲线。结合激素调节的特点,除了A曲线中的糖尿病类型外,说明另外一种糖尿病的患病原因:_____________。
(3)图乙B曲线中,a曲线表示的一定是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浓度变化吗?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如果C曲线表示两种激素的含量变化,则a和b分别对应图甲中的激素_____________和激素_____________。
25.如图为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示意图,其中a、b和c表示人体内三种内分泌腺,①、②和③表示三种不同的激素。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a、b、c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及血糖调节均有调节作用的是_________(填字母)。
(2)如果切除b,则①②两种激素的分泌量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给健康的小狗注射激素③,发现小狗的体温升高,说明该激素具有_________的作用。
(3)炎症可引起甲状腺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甲状腺激素大量释放进入血液,使患者产生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症状,称为“炎性甲亢”。下表为某炎性甲亢患者的部分化验结果。研究发现,限制炎性甲亢患者对碘的摄取量,会明显降低游离甲状腺激素的浓度,其原因是_________。表格中的X应____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参考值。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A、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细胞之外的液体,如泪液、汗液等不属于细胞外液,A错误;
B、消化液在消化道中,其内的消化酶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只要条件适宜,酶在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中均可发挥作用,C正确;
D、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其含量大于细胞外液,细胞外液约占体液的1/3,细胞内液约占体液的2/3,D错误。
故选C。
2.答案:C
解析:A、内环境由a血浆、b组织液和c淋巴液等组成,A错误;
B、根据试题分析,a代表血浆,d可代表血细胞的细胞内液,B错误;
C、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b组织液和c淋巴液,C正确;
D、稳态是指机体在调节作用下,内环境(主要由a、b和c构成)中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等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D错误。
故选C。
3.答案:A
解析:A、细胞①是毛细血管壁细胞,它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和血浆,A错误;
B、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会导致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受阻,进而使图中②组织液增加,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
C、③为组织细胞,可能是肝细胞或骨骼肌细胞,C正确;
D、④为淋巴,淋巴液在淋巴管中流动,经过淋巴结等淋巴器官,最终汇入血浆,D正确。
故选A。
4.答案:C
解析:A、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对于免疫能力较弱的机体很可能会破坏其内环境稳态,A正确;
B、内环境保持稳态是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有利于细胞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B正确;
C、内环境稳态的实质就是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其中渗透压、温度和酸碱度属于理化性质,C错误;
D、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上,普遍存在着稳态现象,如个体水平的内环境稳态,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状态等,D正确。
故选C。
5.答案:A
解析:A、糖类在细胞内氧化分解释放能量,而不是在内环境中,A错误;
B、人体对pH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所以要合理饮食,B正确;
C、正常人体的体温保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会因年龄、性别等出现微小差异,C正确;
D、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只在红细胞破裂的情况下才进入血浆,故血浆中游离血红蛋白的含量可作为诊断急性溶血性疾病的指标之一,D正确。
故选A。
6.答案:C
解析:A、实验开始时,需对水、缓冲液、生物材料的pH进行检测,A错误;
B、根据所测得的实验数据绘制pH变化曲线时,一般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坐标,以pH为纵坐标,B错误;
C、盐酸和氢氧化钠都有腐蚀性,应避免与皮肤和眼睛接触,以确保安全,C正确;
D、实验中除了空白对照外,还有自身的前后对照,为减小实验误差,需要做重复实验,D错误。
故选C。
7.答案:C
解析:A、由图可知Ⅱ、Ⅲ、IV、V分别表示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皮肤。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在消化系统中被分解成小分子物质并被吸收到内环境中,即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发生在Ⅱ中,A错误;
B、Ⅲ是呼吸系统,呼吸系统的功能是从外界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O2需通过肺泡壁细胞和毛细血管才能进入血浆,实现气体交换,B错误;
C、Ⅳ是泌尿系统,泌尿系统是代谢废物、水和无机盐等主要的排出途径,其中涉及的主要器官是肾脏,C正确;
D、V表示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的分泌物是汗液,汗液分泌过多,会导致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D错误。
故选C。
8.答案:D
解析:A、自主神经系统指的是除支配躯体运动的传出神经以外的其他传出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A正确;
B、自主神经系统指的是除支配躯体运动的传出神经以外的其他传出神经,包括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B正确;
C、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支气管扩张,血管收缩,C正确;
D、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瞳孔收缩,消化液分泌加强,D错误。
故选D。
9.答案:B
解析:A、非条件反射是形成条件反射的基础,条件反射是后天学习、强化形成的,A错误;
B、反射活动都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B正确;
C、学生听见铃声往教室中跑属于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C错误;
D、正常情况下,非条件反射不会消失,条件反射可以消失,D错误。
故选B。
10.答案:B
解析:A、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躯体的运动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但通常需要脊髓的参与,A错误;
B、由图中可以看出,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是倒置关系,B正确;
C、大脑皮层对肢体运动的调节具有交叉支配的特征,若刺激右侧大脑皮层的躯体运动代表区,可见其左侧肢体运动,C错误;
D、大脑皮层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的大小无关,而与躯体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由图可知,手与五指在皮层代表区的面积几乎与整个下肢在皮层代表区的面积相等,说明运动越精细复杂的器官,在皮层代表区的面积越大,D错误。
故选B。
11.答案:D
解析:A、图示反射弧中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骨骼肌,A错误;
B、传入神经元的细胞体位于脊髓之外,一般聚集形成神经节,B错误;
C、刺激b,兴奋可沿神经纤维传导至a,可观察到a的指针发生偏转,但由于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兴奋不能传导至C处,c的指针不会发生偏转,C错误;
D、反射的发生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刺激b点虽然可引起骨骼肌收缩,但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D正确。
故选D。
12.答案:D
解析:A、电表的两个电极置于同一个位置的膜内外,测定的是该点膜电位的变化,所以刺激P点电表|会发生一次图2所示的电位变化,A错误;
B、刺激Q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所以刺激Q点电表Ⅰ也会发生图2所示的电位变化,B错误;
C、刺激P点或Q点电表Ⅱ的指针会发生1次偏转,C错误;
D、刺激R点,兴奋向左侧传导,R处的神经元是突触前神经元,所以刺激R点,电表Ⅱ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正确。
故选D。
13.答案:C
解析:A、①、②或④处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产生兴奋,A正确;
B、由图可知,①处产生的兴奋可传导到②,此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反,B正确;
C、②处兴奋可由②处传到④处,但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故②处兴奋不一定引起骨骼肌收缩,C错误;
D、细胞a释放神经递质后,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产生兴奋或抑制,D正确。
故选C。
14.答案:D
解析:A、学习和记忆是一些高等动物所具有的功能,不仅是人,A错误;
B、语言中枢的W区为书写中枢,被破坏则不能书写,B错误;
C、人脑发出的脑神经通过脊髓即可控制机体的各种活动,例如大脑皮层可以控制脊髓中的排尿中枢,C错误;
D、人体最高级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各种感觉均在大脑皮层中形成,D正确。
故选D。
15.答案:B
解析:A、根据图示分析,膀胱的活动受大脑、脊髓的分级调节,A正确;
B、憋尿是有意识地不发生排尿反射,所以需要大脑皮层参与,但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所以在没有大脑参与的情况下,排尿反射也能完成,B错误;
C、大脑皮层对各级中枢的调节,使得自主神经系统并不完全自主,即对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具有调控作用,C正确;
D、脊髓对膀胱的控制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副交感神经兴奋会导致膀胱缩小,D正确。
故选B。
16.答案:A
解析:AB、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A错误,B正确;
C、切除通向小肠的神经并留下血管,再向小肠内注入盐酸发现仍能促进胰液的分泌,说明胰液分泌可能受化学物质的调节,C正确;
D、体外分离肠黏膜并将其与稀盐酸混合研磨制成提取液,注入狗的静脉中仍能促进胰液分泌,说明胰液分泌可能受化学物质的调节,D正确。
故选A。
17.答案:D
解析:A、体液调节中具有调节作用的物质是激素或化学物质,A错误;
B、激素会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B错误;
C、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参与,甲状腺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含I的氨基酸衍生物,不在核糖体内合成,C错误;
D、某细胞是否为某种激素的靶细胞,可以根据该细胞有无该激素的受体进行判断,D正确。
故选D。
18.答案:B
解析:A、a表示甲状腺,其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可以通过反馈调节作用于c垂体,A错误;
B、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成分,如果饮食中缺碘,则a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会减少,B正确;
C、如果切除c垂体,则a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减少,b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C错误;
D、当a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增加,则通过反馈调节b下丘脑和c垂体分泌的激素将减少,D错误。
故选B。
19.答案:A
解析:A、血糖调节既有神经调节也有激素调节,如血糖浓度升高可直接刺激下丘脑中的某个区域,产生的兴奋会传至胰岛B细胞,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同时血糖浓度升高也会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促进其分泌胰岛素,A错误;
B、人体血糖的主要来源是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和吸收,通过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人体内血糖含量上升,从而能满足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B正确;
C、运动员在长跑过程中,血糖中葡萄糖被大量消耗,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C正确;
D、饭后半小时,血糖中葡萄糖增加,故骨骼肌和肝脏中均会有糖原合成,D正确。
故选A。
20.答案:C
解析:A、由图可知,A分泌的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两种靶细胞,A正确;
B、甲、乙分泌的激素作用于相同的靶细胞,可能在同一个调节的过程中发挥相同的作用,B正确;
C、激素需经血液循环运输到靶细胞处才能发挥作用,而神经递质则通过组织液到达突触后膜起作用,C错误;
D、激素经靶细胞接受并发挥作用后就会失活,因此体内需不断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C。
21.答案:(1)无机盐和蛋白质;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
(2)降低;血液中的钙离子含量低于正常值而出现肌肉抽搐、痉挛症状
(3)维持血浆渗透压的阳离子主要是钠离子;钠离子
(4)正常人体内环境酸碱度处于平衡状态,与饮食调节关系不大。若身边的亲朋好友长期购买、饮用碱性水,我会向他们讲解其中的科学理论,引导其理性消费
解析:(1)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指内环境中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2)大量饮水,会使血浆渗透压降低。若饮水过量,可能会引发肌肉抽搐、痉挛等症状,发生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血液中的钙离子含量低于正常值而出现肌肉抽搐、痉挛症状。
(3)“水中毒”最重要的化验指标是血浆渗透压和血清钠的稀释性,二者的变化经常是一致的,其原因是维持血浆渗透压的阳离子主要是钠离子。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的患者在一次性大量饮水后,在12天内其血清钠浓度从140mml/L迅速下降至115mml/L,其水中毒症状较为严重,医生为其静脉滴注5%高渗盐水,目的是升高钠离子浓度以减轻细胞内水肿、改善“水中毒”症状。
(4)正常人体内环境酸碱度处于平衡状态,与饮食调节关系不大。若身边的亲朋好友长期购买、饮用碱性水,我会向他们讲解其中的科学理论,引导其理性消费。
22.答案:(1)3;不是望梅止渴属于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参与才能发生(合理即可);B;外负内正;从B区域向A和C传导(或B→A和B→C)
(2)兴奋;多巴胺引起突触后膜处发生了钠离子内流;阻止了多巴胺运回突触前膜,使多巴胺持续在突触后膜处发挥作用
解析:(1)①图甲中的反射弧由3种神经元构成,即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元。该反射弧不是完成望梅止渴的反射弧,理由是望梅止渴属于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参与才能发生,而该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为脊髓。
②图乙中的A、B、C中A、C属于未兴奋部位, B属于兴奋区,兴奋区产生动作电位,膜电位特点是外负内正。神经纤维上兴奋可以双向传导,理论上神经纤维内兴奋传导的方向是从B区域向A和C传导(或B→A和B→C)。
(2)据图可知,a为细胞膜上钠离子通道。多巴胺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可以引起突触后膜发生钠离子内流,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可卡因可以与多巴胺转运载体结合,阻止多巴胺运回突触前膜,使多巴胺持续在突触后膜处发挥作用。
23.答案:(1)结肠壁上缺乏排便反射弧中的感受器
(2)排便反射弧[或答出排便反射弧中的感受器、传入神经、脊髓(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或效应器中的任一项均可受损;控制排便的高级中枢或高级中枢下传神经受损
(3)收缩;有利的;降低(或减弱);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解析:(1)结合图示可知,结肠中有粪便时不会引起排便反射,原因是结肠壁上缺乏排便反射弧中的感受器。
(2)某人受到创伤后出现排便障碍,应该是低级中枢支配的反射弧出现障碍,即可能的原因是排便反射弧某一环节(感受器、传入神经、脊髓(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受损引起的,若某人受到创伤后出现大便失禁,即排便反射不受大脑皮层控制,原因应该是控制排便的高级中枢(大脑)或高级中枢下传神经受损引起。
(3)排便条件不允许时,人可控制排便,这表明神经调节存在分级调节过程,即人体排便的低级中枢受大脑中高级中枢的调控,阴部神经传出的神经冲动增加,肛门外括约肌收缩,制止粪便排出。条件许可后,在盆神经和阴部神经的作用下,肛门内括约肌和肛门外括约肌舒张及结肠和直肠肌肉收缩,完成排便反射,做出相应的效应。外括约肌的紧缩力比内括约肌大30%~60%,因而能制止粪便由肛门排出,可拮抗排便反射,一段时间后直肠内粪便又返回乙状结肠或降结肠,一定范围内,这种结肠逆蠕动对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是有利的。但若经常抑制便意,则可使直肠对粪便的压力刺激的敏感性降低,加之粪便在大肠内停留过久,水分被过多的吸收而变干硬,产生排便困难,这是引起便秘的原因之一。根据上述分析,从生活习惯方面来看,应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24.答案:(1)胰高血糖素、胰岛素;②;肝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变成糖进入血液补充血糖
(2)b;胰岛素的靶细胞缺乏胰岛素受体或受体受损
(3)不一定;一次性摄取糖类过多也会引起血糖浓度在一段时间内高于正常值;②;①
解析:(1)由分析可知,其中①为胰高血糖素、②为胰岛素;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故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较多,①胰高血糖素与肝细胞膜上的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后,会引起肝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变成糖进入血液补充血糖。
(2)图乙中A表示进食后胰岛素含量变化曲线,进食后由于消化吸收,血糖含量升高,则胰岛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a曲线表示正常人,b表示糖尿病患者;另外一种糖尿病的患病原因为:胰岛素的靶细胞缺乏胰岛素受体或受体受损。
(3)一次性摄取糖类过多也会引起血糖浓度在一段时间内高于正常值,故a曲线表示的不一定是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浓度变化,图C,表示进食后物质量变化,a升高,b下降,确定a表示胰岛素(②),b表示胰高血糖素(①)。
25.答案:(1)垂体;甲状腺;下丘脑;c
(2)增加;增加;促进有机物氧化分解,增加产热
(3)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碘供应不足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量降低;低于
解析:(1)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如果题图表示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过程,则图中a表示垂体,b表示甲状腺,c表示下丘脑,c下丘脑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及血糖调节均有调节作用。
(2)b表示甲状腺,如果切除b,③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减少,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减少。给健康的小狗注射激素③(甲状腺激素)后,小狗的体温升高,说明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有机物氧化分解,增加产热的作用。
(3)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碘供应不足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量降低,因此限制炎性甲亢患者对碘的摄取量,会明显降低游离甲状腺激素的浓度。“炎性甲亢”患者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因此表格中的X值应低于正常参考值。
项目名称
检测结果
参考值
游离甲状腺激素
107.00pml·L-1
12.00~22.00pml·L-1
促甲状腺激素
X
0.27~4.20pml·L-1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渭南市尚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生物试卷(含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读图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渭南临渭区尚德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1渭南尚德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生物试卷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