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城区重点初中联考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城区重点初中联考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第1页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城区重点初中联考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第2页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城区重点初中联考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2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城区重点初中联考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城区重点初中联考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共30分)
    1. 如图是人眼的图片,有关标注正确的是( )

    A. 1——瞳孔B. 2——巩膜
    C. 3——视网膜D. 3——角膜
    【答案】A
    【分析】人的眼球包括眼球壁和内容物,眼球壁包括外膜(角膜和巩膜)、中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内膜(视网膜)三部分。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
    【详解】眼球的结构如图:
    对比两图可知,1是瞳孔、瞳孔的大小可以调节,能够控制进入眼球内的光线;2是虹膜,虹膜能够调节瞳孔的大小,里面有色素,东方人的“黑眼球”和西方人的“蓝眼睛”就是它的颜色。3是巩膜,巩膜白色、坚韧,保护眼球。
    故选A
    2. 在眼球的结构中,具有折光与感光作用的分别是( )
    A. 角膜、晶状体B. 虹膜、玻璃体
    C. 晶状体、视网膜D. 瞳孔、视网膜
    【答案】C
    【分析】眼球的结构:
    【详解】眼是人类感官中最重要的器官,大脑中大约有80%的信息都是通过眼睛获取的。眼球由眼球壁和内容物组成。眼球壁包括外膜、中膜和内膜。①外膜前面由无色透明的角膜和后面白色坚韧的巩膜组成。②中膜由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组成,虹膜不适光有黑色素,俗称黑眼球,白种人是蓝色的,俗称蓝眼睛。虹膜中央有瞳孔,瞳孔的大小可以调节,能够控制进入眼球内的光线。③内膜是视网膜,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能接受光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内容物由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组成。晶状体似双凸透镜,对光线有折射作用,可以使远近不同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都能落在视网膜上。玻璃体是透明的胶状物。所以,在眼球的结构中,具有折光与感光作用的分别是晶状体、视网膜。
    故选C。
    3. 不同肤色的人种,眼球的结构中,由于( )内色素的差异,而呈现蓝眼睛和黑眼睛。
    A. 虹膜B. 角膜C. 巩膜D. 视网膜
    【答案】A
    【分析】眼球由眼球壁和内容物组成,眼球壁包括外膜、中膜和内膜,外膜由无色透明的角膜和白色坚韧的巩膜组成;中膜由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组成;内膜是含有感光细胞的视网膜;内容物由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组成。
    【详解】A.虹膜中含有许多色素细胞,这些细胞中色素含量的多少决定了虹膜的颜色,A正确。
    B.眼球的角膜是无色透明的,B错误。
    C.巩膜是白色的,起保护作用,C错误。
    D.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可以接受物像的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与呈现蓝眼睛和黑眼睛无关,D错误。
    故选A。
    4. 今年五一,小明去电影院观看描写新时代战机试飞员工作情景的《长空之王》,刚走进电影院时和寻找到最前1排 18号座位时,眼球内瞳孔和晶状体的变化分别是( )
    A. 瞳孔放大,晶状体曲度由大变小B. 瞳孔放大,晶状体曲度由小变大
    C. 瞳孔缩小,晶状体曲度由大变小D. 瞳孔缩小,晶状体曲度由小变大
    【答案】B
    【分析】瞳孔能调节进入眼内的光量,控制瞳孔扩大和缩小的是虹膜内的平滑肌,强光下瞳孔缩小,弱光下瞳孔扩大;眼睛通过睫状体来调节晶状体的曲度,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
    【详解】刚走进电影院时和寻找到最前1排18号座位时,瞳孔为适应室内的光线会逐渐扩大,以增加进入眼内的光量,使视网膜得到足够光的刺激,这样才能看清室内的物体;同时,小明在寻找座位号时,是在看近处的物体,这时,晶状体的曲度要由小逐渐变大,B正确,ABC错误。
    故选B。
    5. 听觉形成的正常途径是( )
    A. 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听觉神经→大脑皮层的一定区域
    B. 声波→外耳道→鼓室→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听觉神经→大脑皮层的一定区域
    C. 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大脑皮层的一定区域
    D. 声波→外耳道→鼓室→听小骨→听觉神经→大脑皮层的一定区域
    【答案】A
    【分析】耳的结构如下图:

    【详解】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故选A。
    6. 某人失聪(没有听觉能力)后,经检查,医生认为耳的结构没有损伤,那么可能发病的部分是( )
    A. 听觉神经中枢B. 鼓膜C. 中耳D. 内耳
    【答案】A
    【分析】听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听觉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
    【详解】A.听神经能将耳蜗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不属于耳的结构,若损伤,也会失去听觉,A正确。
    B.鼓膜是中耳的一部分,把声波振动转为机械振动,若受损,不能形成听觉,但属于耳的结构,B错误。
    C.中耳中的鼓膜和听小骨受损,都不能形成听觉,属于耳的结构,C错误。
    D.内耳中的耳蜗里面有听觉感受器,接受震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若受损则不能形成听觉,属于耳的结构,D错误。
    故选A。
    7. 当你打哈欠时,会听不清或听不到别人对你说话,其主要原因是打哈欠影响了( )
    A. 鼓膜的振动B. 听小骨的振动
    C. 听觉感受器对刺激的接受D. 神经冲动的传导
    【答案】A
    【分析】回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耳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听觉感受器和位觉感受器位于内耳,因此耳又叫位听器。
    【详解】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人的口腔通过咽鼓管与中耳相连,中耳中的鼓膜能接受声波刺激,可产生振动。“打呵欠”会影响鼓膜的振动,A正确。
    故选A。
    8. 下列与耳有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听觉形成的部位是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B. 晕车是由于前庭和半规管过于敏感造成的
    C. 要慎用或不用耳毒性药物,避免造成耳聋
    D. 避免损伤鼓膜,遇到巨大声响要张嘴堵耳
    【答案】D
    【详解】 A.听觉形成过程是: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产生振动)→听小骨→耳蜗(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大脑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可见,听觉形成的部位是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A正确。
    B.半规管和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前者引起旋转感觉,后者引起位置感觉和变速感觉。前庭及半规管过敏的人,会在直线变速及旋转变速运动时,传入冲动引起中枢有关部位过强的反应,导致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这就是通常说的晕车、晕船。可见,晕车是由于前庭和半规管过于敏感造成的,B正确。
    C.耳毒性药物是指那些在治疗剂量或过量使用时,可能对耳朵(尤其是内耳)造成损害,进而导致听力损失甚至耳聋的药物。我们要慎用或不用耳毒性药物,避免造成耳聋,C正确。
    D.当我们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开口,咽鼓管的管口开放,空气由此进入鼓室,可以保持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若某一侧的压力过大,鼓膜可能会被震破,人的听力就会受损。闭嘴、堵耳也能使鼓膜内外气压平衡,但是不能张嘴、堵耳,D错误。
    故选D。
    9. 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脊髓既有反射功能,又有传导功能
    B. 神经系统由大脑、脊髓和神经组成
    C. 神经元长的突起外套鞘,组成神经纤维
    D. 脑神经不属于中枢神经系统
    【答案】B
    【分析】神经系统的组成如图所示:

    【详解】A.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位于椎管里面,上端连接延髓,两旁发出成对的神经,分布到四肢、体壁和内脏;脊髓里有许多简单反射的中枢;脊髓的结构包括位于中央部的灰质和位于周围部的白质;白质内的神经纤维在脊髓的各部分之间、以及脊髓与脑之间,起着联系作用,脊髓既有反射,又有传导作用,故A正确。
    B.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和神经组成的,故B错误。
    C.神经元的轴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组成神经纤维,故C正确。
    D.脑神经不属于中枢神经系统,属于周围神经系统,故D正确。
    故选B。
    10. 饮酒过量的人会出现走路不稳、心跳和呼吸频率异常、语无伦次等现象,这主要是由于酒精分别麻痹了( )
    A. 小脑 脑干 大脑B. 脑干 小脑 大脑
    C. 脑干 大脑 小脑D. 大脑 小脑 脑干
    【答案】A
    【分析】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小脑有维持平衡、协调运动的功能,人类特有的语言功能则依赖于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脑干中有呼吸中枢,据此解答。
    【详解】小脑有维持平衡、协调运动的功能,酒精麻醉了小脑导致走路不稳,所以走路不稳与小脑有关;脑干中有些部位专门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人体基本生命活动,所以心跳和呼吸频率异常与脑干有关;语无伦次与语言中枢有关,语言中枢位于大脑皮层,所以语无伦次与大脑有关,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11. 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
    A. 神经细胞B. 神经纤维
    C. 神经冲动D. 反射弧
    【答案】A
    【分析】神经元是神经系统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详解】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神经元的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支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枝状的树突,轴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叫神经纤维。神经元的功能是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和传导冲动,故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12. 如图为神经元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①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B. 从图中可以看到,一条长且分支少的③叫树突
    C. 图中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④叫作神经末梢
    D. ①受到刺激后,兴奋的传导顺序是①②③④⑤
    【答案】C
    【分析】观图可知:①树突、②细胞体、③轴突、④神经末梢、⑤髓鞘。
    【详解】A.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②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包括①树突和③轴突,故A错误。
    B.一条长而分支少的叫③轴突,数条短而呈树枝状分支的叫①树突,故B错误。
    C.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④神经末梢,神经末梢分布在全身各处,故C正确。
    D.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并且能把兴奋传导到其他神经元,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中的传导方向是:①树突→②细胞体→③轴突→④神经末梢,故D错误。
    故选C。
    13.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
    A. 反射弧B. 应激性C. 适应性D. 反射
    【答案】D
    【详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人体通过神经系统,能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反应,这种反应就是反射。
    14. 某人行走正常,但膝跳反射消失,这是由于( )
    A. 躯体运动中枢受到损伤
    B. 该反射的神经中枢受到损伤
    C. 该反射的传出神经受到损伤
    D. 该反射的感受器受到损伤
    【答案】D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反射弧的五部分要完整,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如传出神经受损,即使有较强的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因为效应器接收不到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
    【详解】人走路是一种复杂反射活动,其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的躯体运动中枢,效应器是股四头肌等与走路有关的肌肉;膝跳反射是低级的反射活动神经中枢位于脊髓,效应器是股四头肌,某人能正常行走,说明神经冲动的传导通路没有损伤,效应器(股四头肌)也没有损伤;但该人的膝跳反射不能进行,说明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接收不到神经冲动,因此该人膝跳反射的感受器可能被损伤;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15. 完成膝跳反射的结构基础和神经中枢是( )
    A. 脑、大脑B. 反射弧、脊髓
    C. 神经元、大脑D. 脊髓、小脑
    【答案】B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详解】由分析可知,完成膝跳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膝跳反射是生来就有的简单反射,完成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16. 如图是神经系统的模式图,小明去医院戳手指验血,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D结构内含有感觉神经末梢,能向神经中枢传导兴奋
    B. 戳完手指后,护士让小明用棉球按住伤口,这个过程不需要H的参与
    C. 小明被护士用针刺了,没有缩手,是因为高级中枢H可以调控低级中枢E
    D. 生活中不小心被针扎到,一般先感觉疼痛,再缩手
    【答案】C
    【分析】图中A感受器,B传入神经,C传出神经,D效应器,E脊髓灰质,F下行传导束,G上行传导束,H大脑、I脊髓白质。
    【详解】A.图中A感受器内含有感觉神经末梢,能向神经中枢传导兴奋,故A错误。
    B.戳完手指后,护士让小明用棉球按住伤口,这个过程是有意识的过程,需要H大脑的参与,故B错误。
    C.大脑能控制低级的反射。小明被护士用针刺了,没有缩手,是因为高级中枢H大脑可以调控低级中枢E脊髓,故C正确。
    D.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内,痛觉的中枢位于大脑内,生活中不小心被针扎到,一般先缩手,再感觉到疼痛,故D错误。
    故选C。
    17. 如图为“测定反应速度”的探究实验,被试者看到直尺下落时立即用手指捏住直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这一反射的感受器在皮肤上
    B. 这一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小脑
    C. 被试者捏尺位置离直尺上端越近,反应速度越慢
    D. 被试者应至少进行三次实验,然后取最小值作为实验结果
    【答案】C
    【详解】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能将物像信息转变成神经冲动,因此测定反应速度的感受器在被试者的视网膜上,A错误;测定反应速度的活动是由大脑皮层参与的条件反射,B错误;被试者捏尺位置离直尺上端越近,反应速度越慢,C正确;为准确测定一个人在一种状态下的反应速度,应设置重复实验,是为了减少实验数据的误差,避免偶然性,应该对实验数据求平均值,D错误。
    18. 某研究小组利用蝌蚪进行甲状腺激素的探究实验,下表是该小组的实验结果记录:
    甲组后来又在水中加入甲状腺激素,结果蝌蚪又能继续发育。据此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乙、丙两组实验的变量是甲状腺激素的有无
    B. 甲状腺能分泌甲状腺激素
    C. 甲状腺激素能影响蝌蚪的发育
    D. 乙组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
    【答案】A
    【详解】乙和丙都有甲状腺激素,不能形成对照实验,A错误;
    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它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B正确;
    甲和乙为一组对照实验,甲状腺激素为变量,探究的是甲状腺能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会影响蝌蚪的发育,C正确。
    乙和丙为一组对照实验,甲状腺激素为变量,探究的是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生长发育。所以乙组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D正确。
    19. 下列各组病症中,病因由同一种激素分泌紊乱所引起的是( )
    A. 呆小症和侏儒症B. 巨人症和地方性甲状腺肿
    C. 糖尿病和坏血病D. 侏儒症和巨人症
    【答案】D
    【分析】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人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它在血液中含量极少,但是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激素分泌异常会引起人体患病。
    【详解】A.呆小症是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幼年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引起侏儒症,A不符合题意。
    B.幼年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引起巨人症;饮食中缺碘会造成地方性甲状腺肿,B不符合题意。
    C.胰岛素分泌不足易患糖尿病,饮食中缺乏维生素C易患坏血病,C不符合题意。
    D.幼年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引起侏儒症,幼年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引起巨人症,D符合题意。
    故选D。
    20. 某成年男性身材特别矮小,但言语清晰,智力正常。初步判断与其幼年时某种腺体功能异常有关,该腺体最可能是( )
    A. 垂体B. 甲状腺C. 胰岛D. 性腺
    【答案】A
    【分析】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人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它在血液中含量极少,但是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激素分泌异常会引起人体患病。
    【详解】A.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能够促进人体的生长和发育,幼年时,如果生长激素分泌过少,会患侏儒症,这种患者主要表现为身体矮小,但智力是正常的,A符合题意。
    B.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和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幼年时,如果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患呆小症,主要表现是身体矮小、智力低下等,B不符合题意。
    C.胰岛素是由胰岛分泌的。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糖的代谢,它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时,血糖合成糖原和血糖分解的作用就会减弱,结果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而超过正常值,一部分血糖就会随尿排出体外,形成糖尿,糖尿是糖尿病的特征之一。对患糖尿病的人,可以用注射胰岛素制剂来治疗。胰岛素制剂是蛋白质只能注射,不能口服,C不符合题意。
    D.性腺包括行睾丸和卵巢,雄性激素是由睾丸分泌的,雌性激素由卵巢分泌的,性激素会促进男、女性器官成熟及第二性征出现,并维持正常性欲及生殖功能的激素,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1. 下列既属于人体内分泌腺又属于免疫器官的是( )
    A. 肾上腺B. 卵巢C. 胸腺D. 垂体
    【答案】C
    【分析】(1)免疫器官是以淋巴组织为主的器官,按其功能不同分为中枢性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内分泌腺是没有分泌管的腺体,它们所分泌的物质(称为激素)直接进入周围的血管和淋巴管中,由血液和淋巴液将激素输送到全身。
    (2)人体内主要内分泌腺有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胸腺、肾上腺、胰岛、卵巢、睾丸等;免疫器官有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详解】A.肾上腺是人体相当重要的内分泌器官,由于位于两侧肾脏的上方,故名肾上腺,肾上腺不属于免疫器官,A不符合题意。
    B.卵巢位于女性盆腔内,为成对的实质性器官,属女性性腺,其主要功能是产生和排出卵细胞,分泌性激素,因此,卵巢属于内分泌器官,不属于免疫器官,B不符合题意。
    C.胸腺能分泌胸腺激素,属于内分泌器官;胸腺又为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是T细胞成熟的场所,C符合题意。
    D.垂体位于丘脑下部的腹侧,是人体内最复杂的内分泌腺,所产生的激素不但与身体骨骼和软组织的生长有关,而且还影响内分泌腺的活动,因此,垂体属于内分泌器官,不属于免疫器官,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2. 对生物有极大危害,使土壤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变化,被称为“空中死神”的污染是( )
    A. 温室效应B. 噪声污染C. 暴雨D. 酸雨
    【答案】D
    【分析】酸雨被称为“空中死神”,会腐蚀建筑、危害植物的芽和叶,严重时使成片的植物死亡。
    【详解】ABC.燃烧化石燃料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造成温室效应;温室效应、噪声污染和暴雨不会使土壤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变化,ABC错误。
    D.酸雨是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后,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酸雨直接危害植物的芽和叶,严重时使成片的植物死亡。还可以腐蚀建筑物及其他物品。酸雨危害水生生物,它使许多河、湖水质酸化,导致许多对酸敏感的水生生物种群灭绝,湖泊失去生态机能,最后变成死湖。酸雨还杀死水中的浮游生物,破坏水生生态系统此外,酸化的水源威胁人们的健康,酸雨对生物有极大的危害,被称为“空中死神”,燃烧化石燃料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造成温室效应,D正确。
    故选D。
    23. 如图中甲、乙、丙表示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a表示病原体,据图分析合理的是( )
    A. 甲表示易感人群
    B. a只包括病毒
    C. 缺少甲、乙、丙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不能流行
    D. 保护丙的措施只是戴口罩、勤洗手
    【答案】C
    【分析】题图中:甲是传染源,乙是传播途径,丙是易感人群,a是病原体。
    【详解】A.传染源是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故甲表示传染源,A错误。
    B.a病原体是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生物,B错误。
    C.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甲)、传播途径(乙)、易感人群(丙),如果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不能流行,C正确。
    D.丙是易感人群,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有:注射疫苗、加强体育锻炼等,而戴口罩、勤洗手属于切断传播途径,D错误。
    故选C。
    24. 在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中,属于传染源的是( )
    A. 患有狂犬病的狗
    B. 已患过天花的健康儿童
    C. 痢疾病人排出的粪便
    D. 结膜炎患者用过的纸巾
    【答案】A
    【分析】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传染的一种疾病,传染病一般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其中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如流感患者等;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播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如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和传播疾病的生物或非生物媒介等;易感人群是指对某些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详解】A.患有狂犬病的狗属于传染源,故A正确。
    B.已患过天花的健康儿童,体内已经产生了抵抗天花病毒的抗体,不是传染源,B错误。
    C.痢疾病人排出的粪便属于传播途径,故C错误。
    D.结膜炎患者用过的毛巾属于传播途径,故D错误。
    故选A。
    25. 东晋著名的医药学家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介绍,在瘟疫流行时用艾叶烟熏消毒,从而预防瘟疫传染。这正是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 )
    A. 控制传染源B. 杀死病原体
    C. 切断传播途径D. 保护易感人群
    【答案】C
    【分析】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等特点;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缺少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因此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详解】题干所述:东晋著名的医药学家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介绍,在瘟疫流行时用艾叶烟熏消毒,这是对空气进行消毒,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切断传播途径。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6. 人体呼吸道的黏膜能分泌黏液,可抑制或杀死病原体.与此免疫属于同一道防线的是( )
    A. 接种麻疹疫苗预防麻疹B. 白细胞的吞噬作用
    C. 皮肤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D. 淋巴细胞产生抗体
    【答案】C
    【详解】AD、接种麻疹疫苗预防麻疹、淋巴细胞产生抗体,都属于第三道防线;
    B、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属于第二道防线;
    C、皮肤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属于第一道防线。
    人体呼吸道的黏膜能分泌黏液,可抑制或杀死病原体,属于第一道防线。所以人体呼吸道的黏膜能分泌黏液,可抑制或杀死病原体。与此免疫属于同一道防线的是皮肤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
    故选C。
    27. 人体大面积烧伤后,如果护理不当,容易发生感染的主要原因是( )
    A. 失血过多B. 特异性免疫减弱
    C. 营养不良D. 非特异性免疫减弱
    【答案】D
    【分析】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这种免疫能力是人一出生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详解】A.虽然大面积烧伤可能导致一定程度的失血,但感染的主要原因通常不直接与失血多少有关。失血过多主要影响的是循环系统和器官的血液灌注,而非直接降低免疫力,A不符合题意。
    B.特异性免疫主要涉及B细胞和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用于针对特定病原体(如病毒、细菌等)产生免疫应答。虽然烧伤可能间接影响特异性免疫的功能,但感染的主要原因是皮肤作为第一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的受损,B不符合题意。
    C.营养不良确实可以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但在烧伤的情况下,感染的主要原因是皮肤屏障的破坏,而非单纯的营养不良。当然,长期的营养不良可能会进一步削弱免疫力,但这不是烧伤后感染的主要原因,C不符合题意。
    D.人体皮肤大面积烧伤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受损,即非特异性免疫能力降低,使得病原体容易侵入,发生感染,D符合题意。
    故选D。
    28. 下列选项中,属于抗原的是( )
    ①引起患者过敏的花粉 ②接种到健康人体内的乙肝疫苗③自身免疫器官产生的免疫细胞④移植到烧伤患者面部的自身腿部皮肤
    A. ①②B. ③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
    【答案】A
    【分析】(1)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
    (2)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详解】抗原能引起人体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抗原是外来的,而不是自身的,如病菌、病毒和其他的病原微生物、异体血液和某些药物都是抗原。①引起患者过敏的花粉属于异物,②接种到健康人体内的乙肝疫苗,是毒性弱化的乙肝病毒制成的生物制品,二者均属于抗原;③自身免疫器官产生的免疫细胞,④移植到烧伤患者面部的自身腿部皮肤,均不能使人产生抗体,不属于抗原。因此只有①②属于抗原,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9. 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措施,个别同学左上臂的“铜钱”瘢痕是小时候注射预防麻疹疫苗的“证明”,注射的麻疹疫苗和免疫方式分别是( )
    A. 抗体、特异性免疫B. 抗体、非特异性免疫
    C. 抗原、特异性免疫D. 抗原、非特异性免疫
    【答案】C
    【分析】人体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分泌物(唾液、胃液),阻挡杀死病原体,清除异物,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溶解、吞噬和消灭病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属于特异性免疫。
    【详解】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所以注射的麻疹疫苗属于抗原,产生抗体,是出生后才有的,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属于特异性免疫,具有选择性。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30. 如图表示合胞病毒侵入人体的免疫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免疫过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B. 发挥作用的细胞A是淋巴细胞
    C. 细胞A产生的物质可以与任何病毒结合
    D. 此时细胞B参与的是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答案】B
    【分析】免疫防御是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机体清除合胞病毒的过程利用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属于免疫的第三道防线。
    【详解】A.细胞A能产生抗体。合胞病毒是抗原。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特异性结合,抗体具有专一性,属于特异性免疫,故A错误。
    B.合胞病毒是抗原,A淋巴细胞能产生抗体,对付抗原,故B正确。
    C.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特异性结合,抗体具有专一性,细胞A产生的物质只能与合胞病毒结合,故C错误。
    D.B吞噬细胞吞噬病菌是属于第二道防线,而此时吞噬细胞参与的第三道防线,故D错误。
    故选B。
    二、简答题:(本大题包括6个小题,共40分)
    31. 眼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感觉器官。目前中小学生患近视的人数逐年增多,青少年预防近视要从了解眼球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成像原理开始。如图,甲是眼球的结构示意图,乙是模拟眼球成像的实验操作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中人眼中的“白眼球”实际上是指【 】___。
    (2)“眼睛里容不得沙子”说明眼的感觉很灵敏,原因在于【②】___内含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
    (3)如图乙的模拟实验中,左边的白纸板相当于图甲中的【 】___中间的凸透镜相当于眼球的【 】___;如果换上曲度较大的凸透镜,物像会落在纸板的___(填“前方”或“后方”),纸板上的图像就会变模糊。同理,青少年长时间近距离看书或看手机屏幕等,会导致眼球的___(填序号)曲度过大,形成近视,因此,近视眼应该佩戴___进行矫正。
    【答案】(1)⑤巩膜 (2)角膜
    (3)①. ⑧视网膜 ②. ④晶状体 ③. 前方 ④. ④ ⑤. 凹透镜
    【分析】图一:①虹膜;②角膜;③瞳孔;④晶状体;⑤巩膜;⑥脉络膜;⑦视神经;⑧视网膜。
    【小问1详解】
    图甲中人眼中的白眼球实际上是指⑤巩膜,巩膜白色、坚韧,保护眼球。
    【小问2详解】
    “眼睛里容不得沙子”是一个俗语,用来形容眼睛对异物的敏感程度。眼睛之所以对沙子等异物非常敏感,是因为角膜内含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当异物进入眼睛时,这些神经末梢会迅速将刺激信号传递给大脑,使人产生强烈的异物感,并促使人尽快将异物排出。
    【小问3详解】
    人的视觉成像可用图示表示:
    从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示意图与模拟眼球成像实验比较,可以看出:白纸板相当于眼球的视网膜,中间的凸透镜相当于眼球的晶状体。如果换上曲度较大的凸透镜,就相当于晶状体凸度变大,使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近视要配戴凹透镜进行校正。
    32. “重阳登高”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登山过程中机体进行着一系列调节活动,请分析回答:
    (1)图1细胞与人体其它细胞的区别是___。
    (2)图2中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___;人脑与躯体、内脏之间的联络是通过___完成的。
    (3)登山时,听到“小心脚下”后,紧紧抓住登山杖,这一过程在神经调节活动中称为___。
    (4)登山者攀登时呼吸加深、加快,这是位于___内的呼吸中枢调节的结果。
    (5)登山时手臂不慎被山野中的荆棘刮伤,缓慢流血并感到疼痛,请用图2中序号、字母和箭头写出痛觉产生的过程:___。
    (6)图2中③、A在结构上的共同点是___。
    【答案】(1)有突起 (2)①. 大脑皮层 ②. 脊髓
    (3)反射 (4)脑干
    (5)①→②→③→⑥→A
    (6)都由神经元细胞体构成
    【分析】图1中:①是细胞核,②是树突,③是轴突,④是神经末梢。
    图2中,A是大脑,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脊髓),④是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⑥是上行传导束,⑦是下行传导束。
    【小问1详解】
    图1细胞是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神经元的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支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枝状分支的树突,轴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叫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神经末梢,神经末梢分布在全身各处。可见神经元的结构特点是细胞有许多突起,而其他细胞无突起这一结构。
    【小问2详解】
    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灰质,叫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比较重要的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管理身体对侧骨骼肌的运动)、躯体感觉中枢(与身体对侧皮肤、肌肉等处接受刺激而使人产生感觉有关)、语言中枢(与说话、书写、阅读和理解语言有关,是人类特有的神经中枢)、视觉中枢(与产生视觉有关)、听觉中枢(与产生听觉有关)。
    脊髓位于脊柱的椎管内,上端与脑相连。脊髓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反应,还能将对这些刺激的反应传导到大脑,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联系的通道。
    【小问3详解】
    反射是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登山时,听到“小心脚下”后,紧紧抓住登山杖,这一过程在神经调节活动中称为反射。
    【小问4详解】
    脑干的灰质中含有一些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登山者攀登时呼吸加深、加快,这是位于脑干内的呼吸中枢调节的结果。
    【小问5详解】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能通过传入神经传到神经中枢,再经过脊髓的白质的上行传导束传导到大脑皮层,就形成了痛觉。结合题图可知,登山时手臂刮伤,缓慢流血并感到疼痛,痛觉产生的过程是: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⑥上行传导束→A大脑。
    【小问6详解】
    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或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神经元的细胞体主要集中在脑和脊髓里,在脑和脊髓里,细胞体密集的地方,色泽灰暗,叫灰质;神经元的突起主要集中在周围神经系统里,在脑和脊髓里神经纤维汇集的部位,色泽亮白叫白质。图2中③神经中枢(脊髓)、A大脑在结构上的共同点是都由神经元细胞体构成。
    33. 学生要学会运用所学生物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社会实际问题。“守道路畅通,保一方平安”是人们对交警工作的赞誉。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交警做出“靠边停车”的交通手势,司机看到手势后,将车停下,属于___反射;“请出示您的驾照”,随着交警声音的响起,司机身体中的结构【 】___产生神经冲动,沿着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导到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2)有些同学骑车时喜欢戴着耳机高分贝听歌,这样不仅为交通安全埋下了隐患,而且长期如此最有可能损伤了___。①外耳道②鼓膜③听小骨④耳蜗⑤听觉神经⑥听觉中枢。
    (3)高速上行驶的驾驶员因久坐容易憋尿。请用图中序号、字母和箭头写出有意识憋尿反射的路径是___。能够有意识的憋住尿说明___。
    (4)某患者由于脊髓某个部位意外受伤,导致能产生尿意但不能控制排尿,则该患者受伤的部位可能是图中的___(填序号)。
    (5)人类神经活动的最突出特征是能够对___的刺激建立条件反射。
    【答案】(1)①. 条件 ②. ③耳蜗 (2)②④
    (3)①. ⑤→⑦→⑨→A→⑩→⑧→⑥ ②. 大脑皮层具有控制排尿反射的功能
    (4)⑩ (5)语言和文字
    【分析】图中:①鼓膜;②听小骨;③耳蜗;④输尿管;⑤膀胱;⑥尿道;⑦传入神经;⑧传出神经;⑨上行传导束;⑩下行传导束;A脑;B脊髓。
    【小问1详解】
    交警做出“靠边停车”的交通手势,司机看到手势后,将车停下,这是大脑皮层参与形成的条件反射。当交警的声音响起时,声波通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小问2详解】
    外界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导鼓膜时,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这样就产生了听觉。有些同学骑车时喜欢戴着耳机高分贝听歌,这样不仅为交通安全埋下隐患,而且长期如此高分贝声波刺激,最有可能损伤②鼓膜和④耳蜗,使听力渐进式减退。
    【小问3详解】
    有意识憋尿反射的路径是:⑤感受器(膀胱壁上的神经末梢)→⑦传入神经→⑨上行传导束→A大脑皮层→⑩下行传导束→⑧传出神经→⑥效应器(尿道括约肌)。能够有意识的憋住尿说明脊髓具有传导功能,并且大脑皮层具有控制排尿反射的功能。
    【小问4详解】
    某患者由于脊髓某个部位意外受伤,导致能产生尿意但不能控制排尿,说明脊髓的反射弧完整,但大脑皮层与脊髓的联系中断,则该患者的受伤的部位可能是图中的⑩下行传导束。
    【小问5详解】
    人类神经活动的最突出特征是能够对语言和文字的刺激建立条件反射。这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相比所特有的能力。
    34. 图1是人体的内分泌腺分布图;图2是糖尿病患者和健康人血糖含量变化的曲线图:图3是人体内血糖浓度调节的部分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并回答问题:
    (1)图1中①~⑥所指的腺体中,既是外分泌腺又是内分泌腺的是【 】___。其中【 】___是人体内最大的内分泌腺。
    (2)张大妈近期出现了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的症状,医生说她有糖尿病,张大妈的血糖浓度变化的曲线是图2中的___(填“甲”或“乙”),目前有效的治疗措施是___。DE段曲线变化的原因是___。
    (3)从图3可以看出,血糖浓度升高,刺激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作为效应器的胰岛在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下丘脑)作用下会加速分泌胰岛素,使血糖浓度下降。由此可见,正常人血糖浓度保持相对稳定是___共同调节的结果。
    【答案】(1)①. ⑤胰腺 ②. ②甲状腺
    (2)①. 甲 ②. 注射胰岛素 ③. 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浓度趋于稳定
    (3)神经和激素
    【分析】图1:①垂体、②甲状腺、③胸腺、④肾上腺、⑤胰腺、⑥卵巢。
    【小问1详解】
    图1中①是垂体、②是甲状腺、③是胸腺、④是肾上腺、⑤是胰腺、⑥是卵巢,其中⑤胰腺既是外分泌腺又是内分泌腺。胰腺外分泌部分泌胰液,含有消化酶到小肠中参与消化作用;胰腺内分泌腺分泌胰岛素,起调节血糖的作用。②甲状腺是人体内最大的内分泌腺。
    【小问2详解】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浓度普遍高于正常水平,因为他们的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功能异常。根据图2,甲曲线表示血糖浓度持续较高,符合糖尿病患者的特征,所以张大妈的血糖浓度变化曲线是甲。目前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措施是注射胰岛素,因为胰岛素可以降低血糖浓度。DE段曲线变化的原因是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浓度趋于稳定。
    【小问3详解】
    图3显示了血糖浓度升高时,通过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来降低血糖的过程。血糖浓度升高,刺激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这一冲动传递到神经中枢,再作用于胰岛,使其加速分泌胰岛素,进而降低血糖浓度。这个过程既涉及神经调节,又涉及激素调节,所以正常人血糖浓度保持相对稳定是神经和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
    35. 为了预防春季高发的甲流,某校制作了如图所示的“传染病校园宣传手册”。请结合手册,回答相关问题。
    (1)从传染病的角度分析,甲型流感病毒是引起甲型流感的___,甲流患者属于___。正常情况下,呼吸道黏膜对甲型流感病毒的防御属于___免疫。
    (2)咳嗽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呼吸反射活动,从反射弧的组成看,呼吸道内接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的结构属于___。
    (3)从手册上“对付甲流有妙招”中得知,属于保护易感人群的做法有___(填序号)。③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___。
    (4)有人说,我们都注射过新冠疫苗了,不需要再重复注射流感疫苗,如果你不认同这种说法的原因是___。
    【答案】(1)①. 病原体 ②. 传染源 ③. 非特异
    (2)感受器 (3)①. ④⑤ ②. 切断传播途径
    (4)第二次接种后产生的抗体数量更多、持续时间更久,接种两次以上产生的免疫力才会更强。
    【分析】(1)传染病是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有的还具有季节性和地方性的特点。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因此,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2)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出生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通过注射疫苗获得的免疫力属于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人人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
    (3)反射弧的组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
    【小问1详解】
    病原体是能引起人和动植物传染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甲型流感病毒是导致甲流的病原体。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核酸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一旦离开就会变成结晶体。传染源是能传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甲流患者属于传染源。呼吸道黏膜属于第一道防线,故呼吸道黏膜对甲型流感病毒的防御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小问2详解】
    反射弧中的感受器由传入神经末梢组成,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故呼吸道内接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的结构属于感受器。
    【小问3详解】
    易感人群是指对某些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一般通过注射疫苗或加强锻炼等措施来提高其免疫力,从而达到保护易感人群的目的。甲流的传播途径有多种,在手册“对付甲流有妙招”中,属于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有④锻炼身体、⑤注射疫苗。能够切断传播途径的措施有①常通风、②勤洗手、③戴口罩,故③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切断传播途径。
    【小问4详解】
    一般情况下,第一次注射疫苗后,产生的抗体数量少,对人的保护力弱;第二次接种后产生的抗体数量更多、持续时间更久,因此接种两次以上产生的免疫力才会更强(保护效果更好)。
    36. 图中甲、乙是人体对某种病毒感染产生免疫力的过程,请分析回答:
    (1)人体通过甲、乙两种途径产生的免疫都属于___免疫。
    (2)图中的死病毒和活病毒在免疫反应中起到了___的作用,均可刺激人体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___。
    (3)通常,图中___过程所示的免疫是人们在不患病的情况下获得的。例如刚出生的婴儿,通过接种卡介苗,可以预防结核病,就属于这种免疫。据此,你分析疫苗是由灭活的或减毒的___制成的生物制品。
    (4)健康人可以通过注射流感疫苗获得一定免疫力。注射疫苗后一天内针孔处尽量不沾水,这是因为局部注射的针孔不能马上愈合,因为第___道防线被破坏,容易造成感染。
    【答案】(1)特异性 (2)①. 抗原 ②. 抗体
    (3)① 乙 ②. 病原体
    (4)一
    【小问1详解】
    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是指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抗原是指能引起抗体生成的物质,是任何可诱发免疫反应的物质。抗体是由各种抗原激活淋巴细胞,淋巴细胞进一步分化成熟为浆细胞而产生的,是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因此人体通过甲、乙两种途径产生的免疫都属于特异性免疫。
    【小问2详解】
    抗原是指能引起抗体生成的物质,是任何可诱发免疫反应的物质。抗体是由各种抗原激活淋巴细胞,淋巴细胞进一步分化成熟为浆细胞而产生的,是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因此人体通过甲、乙两种途径产生的免疫都属于特异性免疫,其中的死病毒和活病毒都在免疫反应中起到了抗原的作用,均可刺激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
    【小问3详解】
    通常图中乙途径所示的免疫是人们在不患病的情况下获得的,这样的免疫也称为计划免疫。疫苗通常是用失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小问4详解】
    皮肤和黏膜组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注射疫苗后一天内针孔处尽量不沾水,这是因为局部注射的针孔不能马上愈合,由皮肤和黏膜组成的人体第一道防线被破坏,容易造成感染。组别



    处理方法
    破坏蝌蚪的甲状腺
    不做任何处理
    水中加入甲状腺激素
    实验结果
    停止发育
    正常发育成青蛙
    提前发育成苍蝇般大小的青蛙

    相关试卷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重点初中联考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重点初中联考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共2页。

    [生物]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城区重点初中联考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生物]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城区重点初中联考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试题(解析版),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