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南瓜果实的白色,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 豌豆、玉米是良好的遗传学实验材料。玉米是单性花作物,其雄花生长在顶端,雌花生长在叶腋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豌豆为自花传粉植物,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
B. 豌豆和玉米的子代数量都很多,有利于统计学分析
C. 在豌豆杂交实验中,应先除去母本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
D. 在玉米杂交实验中,须按照去雄、授粉、套袋的顺序操作
【答案】D
【分析】(1)豌豆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容易取得成功的原因是:
①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植物,在自然状态下一般为纯种;
②豌豆具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易于观察;
③豌豆的花大,易于操作;
④豌豆生长周期短,易于栽培,且子代数量多,有利于统计分析。
(2)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其花为单性花。
【详解】A、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植物,在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A正确;
B、豌豆和玉米的子代数量都很多,有利于统计学分析,从而找出遗传规律,B正确;
C、在豌豆杂交实验中,在花未开放时,应先除去母本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即去雄,目的是防止其自花受粉,C正确;
D 玉米的花是单性花,因此不需要进行去雄处理,D错误。
故选D。
2. 某种植物的羽裂叶和全缘叶是一对相对性状。某同学用全缘叶植株(植株甲)进行了下列四个实验。
①植株甲进行自花传粉,子代出现性状分离
②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均为全缘叶
③用植株甲给羽裂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1∶1
④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3∶1
其中能够判定植株甲为杂合子的实验是( )
A. ①或②
B. ①或④
C. ②或③
D. ③或④
【答案】B
【分析】由题干信息可知,羽裂叶和全缘叶是一对相对性状,但未确定显隐性,若要判断全缘叶植株甲为杂合子,即要判断全缘叶为显性性状,羽裂叶为隐性性状。根据子代性状判断显隐性的方法:①不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只出现一种性状→子代所出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双亲均为纯合子;②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出现不同性状→子代所出现的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亲本为杂合子。
【详解】让全缘叶植株甲进行自花传粉,子代出现性状分离,说明植株甲为杂合子,杂合子表现为显性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①正确;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均为全缘叶,说明双亲可能都是纯合子,既可能是显性纯合子,也可能是隐性纯合子,或者是双亲均表现为显性性状,其中之一为杂合子,另一个为显性纯合子,因此不能判断植株甲为杂合子,②错误;用植株甲给羽裂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1:1,只能说明一个亲本为杂合子,另一个亲本为隐性纯合子,但谁是杂合子、谁是纯合子无法判断,③错误;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3:1,说明植株甲与另一全缘叶植株均为杂合子,④正确。综上分析,供选答案组合,B正确,A、C、D均错误。
3. 一批基因型为 AA 和 Aa 的豌豆和玉米种子,其中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均为 1:2,分别间行种植,则在自然状态下,豌豆和玉米子一代的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比例分别为( )
A. 5:1、5:1B. 5:1、8:1C. 6:1、9:1D. 8:1、8:1
【答案】B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豌豆和玉米种子中,纯合子AA占1/3,杂合子Aa占2/3;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植物,自然状态下只能进行自交,玉米间行种植,自然状态下可以发生自由交配。
【详解】豌豆种子中,纯合子AA占1/3,杂合子Aa占2/3,自交后代隐性性状aa所占比例为2/3×1/4=1/6,则显性性状所占比例为5/6,显性性状∶隐性性状=5∶1;
玉米种子中,纯合子AA占1/3,杂合子Aa占2/3,玉米自由交配,利用配子法,产生的雌、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都是A∶a=1/3+2/3×1/2∶2/3×1/2=2∶1,后代隐性性状aa所占比例为1/3×1/3=1/9,则显性性状所占比例为8/9,故显性性状∶隐性性状=8∶1,B正确。
故选B。
4. 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孟德尔运用该方法成功揭示了遗传的两条基本定律。下列对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研究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在纯种亲本杂交和F1自交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研究问题
B. 假说的内容之一是“性状由染色体上的遗传因子决定”
C. 为了检验假说是否正确,设计并完成了正、反交实验
D. 遗传因子的分离与自由组合发生在合子形成的过程中
【答案】A
【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类型):
⑤得出结论。
【详解】A、孟德尔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研究问题,A正确;
B、“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是假说内容之一,但孟德尔时期没有染色体概念,B错误;
C、为了检验假说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C错误;
D、遗传因子的分离与自由组合发生在配子形成的过程中,D错误。
故选A。
5. 南瓜果实的白色(W)对黄色(w)是显性,盘状(D)对球状(d)是显性,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独立遗传。用南瓜甲与基因型为wwDd的南瓜乙杂交,子代表型的数量比是3∶3∶1∶1,则南瓜甲的基因型是( )
A. WwddB. WwDdC. WWDdD. WWDD
【答案】B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由题意知,W、w和D、d独立遗传,因此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分析题意,南瓜甲的基因型是wwDd,南瓜甲与南瓜乙杂交子代表型的数量比是3∶3∶1∶1,即子代中出现(3∶1)×(1∶1)或(1∶1)×(3∶1)的比例,则南瓜乙的基因型是WwDd,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6.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是哺乳动物细胞分裂的两种形式。某动物的基因型是Aa,若该动物的某细胞在四分体时期一条染色单体上的A和另一条染色单体上的a发生了互换,则通常情况下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导致等位基因A和a进入不同细胞的时期是( )
A. 有丝分裂的后期B. 有丝分裂的末期
C. 减数第一次分裂D. 减数第二次分裂
【答案】D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包括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主要特点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可能发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开,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实现基因的重组,减数第二次分裂则为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
【详解】AB、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的过程,也不会发生交叉互换,不会发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导致等位基因A和a进入不同细胞的现象,A、B错误;
CD、根据题意,某动物基因型是Aa,经过间期复制,初级性母细胞中有AAaa四个基因,该动物的某细胞在四分体时期发生交叉互换,涉及A和a的交换,交换后两条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上均分别具有A和a基因,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分开,两组Aa彼此分开进入次级性母细胞,至此减数第一次分裂完成,所以不会发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导致等位基因A和a的现象;而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导致其上的等位基因A和a分开进入两个子细胞,C错误,D正确。
故选D。
7.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减数分裂过程中每个四分体具有4个着丝点
B. 位于X或Y染色体上的基因,其相应的性状表现与性别相关联
C. 隐性非芦花雌鸡与显性芦花雄鸡杂交,可根据羽色判断幼鸡的性别
D. 等位基因位于同一个DNA分子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上
【答案】B
【分析】四分体含有一对同源染色体; 等位基因是同源染色体上同一位置控制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的基因。
【详解】A、减数分裂过程中每个四分体具有2个着丝点,A错误;
B、位于X或Y染色体上的基因,其相应的性状表现与性别相关联,B正确;
C、隐性非芦花雌鸡与显性芦花雄鸡杂交,若显性芦花雄鸡为显性纯合子,后代全为显性芦花,无法根据羽色判断幼鸡的性别,C错误;
D、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D错误。
故选B。
8. 基因型为AaBbDd的某植物个体的体细胞中,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如图所示,如果不发生交叉互换、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个体产生基因型为abd的配子的概率为1/8
B. 该个体自交所得的子代中,基因型为AABBdd的个体的比例为1/16
C. 该个体自交所得的子代中,基因型为aabbDd的个体的比例为1/16
D. 该个体测交所得的子代中,基因型为aaBbdd的个体的比例为1/4
【答案】B
【分析】由图可知:A/a与B/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其遗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a与D/d或者B/b与D/d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其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此题中可利用分离定律来解决自由组合定律的问题。
【详解】A、如果不发生交叉互换、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该个体产生的配子为:1/4 ABD、 1/4ABd、1/4 abD和 1/4abd,A错误;
B、该个体自交所得的子代中,AABBdd的比例=1/4×1/4=1/16 ,B正确;
C、该个体自交所得的子代中,基因型为aabbDd的个体的比例=1/4×1/2=1/8,C错误;
D、该个体不会产生基因型为aBd的配子,测交不会产生基因型为aaBbdd的子代,D错误。
故选B。
9. 某DNA部分片段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③为磷酸二酯键,③的形成需要RNA聚合酶催化
B. ①代表氢键,①的形成与断裂需要ATP提供能量
C. 片段中碱基②与五碳糖构成的脱氧核苷与ATP中的腺苷相同
D. 若该DNA一条链中碱基A与T之和占48%,则整个DNA中碱基C占26%
【答案】D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某真核生物DNA的结构示意图,其中①为氢键,②为碱基A,③为磷酸二酯键。
【详解】A、③为磷酸二酯键,③的形成需要DNA聚合酶催化,A错误;
B、①代表氢键,氢键的形成不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
C、构成脱氧核苷酸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而构成腺苷的五碳糖是核糖,C错误;
D、由于DNA分子中碱基互补配对,A=T,G=C,所以若该DNA一条链中碱基A与T之和占48%,则整个DNA分子中则碱基A与T之和占48%,G和C之和占1-48%=52%,所以DNA中碱基C占26%,D正确。
故选D。
10. 有一观赏鱼品系体色为桔红带黑斑,野生型为橄榄绿带黄斑,该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某养殖者在繁殖桔红带黑斑品系时发现,后代中2/3为桔红带黑斑,1/3为野生型性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桔红带黑斑品系的后代中出现性状分离,说明该品系为杂合子
B. 突变形成的桔红带黑斑基因具有纯合致死效应
C. 自然繁育条件下,桔红带黑斑性状容易被淘汰
D. 通过多次回交,可获得性状不再分离的桔红带黑斑品系
【答案】D
【分析】已知该鱼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设为A、a,繁殖桔红带黑斑品系时,后代出现的表现型比例为桔红带黑斑∶橄榄绿带黄斑=2∶1,说明桔红带黑斑为显性性状,且后代存在显性纯合致死情况。
【详解】A、由桔红带黑斑品系的后代出现性状分离,说明该品系均为杂合子,A正确;
B、由分析可知,桔红带黑斑为显性性状,则突变形成的桔红带黑斑基因为显性基因,杂合桔红带黑斑鱼(Aa)相互交配,子代表现型比例为2∶1,可推得基因型为AA的个体死亡,即桔红带黑斑基因具有纯合致死效应,B正确;
C、由于桔红带黑斑基因具有纯合致死效应,自然繁育条件下,该显性基因的频率会逐渐下降,则桔红带黑斑性状容易被淘汰,C正确;
D、桔红带黑斑基因显性纯合致死,则无论回交多少次,所得桔红带黑斑品系均为杂合子,D错误。
故选D。
11. 关于某二倍体哺乳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都发生染色单体分离
B. 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都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
C. 一次有丝分裂与一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复制次数相同
D. 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染色体都排列在赤道板上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有关知识。有丝分裂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前期同源染色体不联会,中期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移向两极;减数分裂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类似有丝分裂,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移向两极。
【详解】A、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都发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移向两极,A正确;
B、有丝分裂不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B错误;
C、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染色体都只复制一次,C正确;
D、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染色体行为类似,前期散乱分布,中期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D正确。
故选B。
12. 下列有关X、Y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遗传病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若致病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则人群中该遗传病的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
B. 若致病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则该遗传病与性别无关联
C. 若某男孩患有红绿色盲,则该男孩的致病基因可能来自其祖母或外祖母
D. 若某女孩患有抗维生素D佝偻病,则该女孩的父亲可能为该病患者
【答案】D
【分析】(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发病特点:男患者多于女患者;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其发病特点:女患者多于男患者;世代相传。
(3)伴Y染色体遗传:如人类外耳道多毛症,其特点是:传男不传女。
【详解】A、致病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若致病基因为隐性基因,则人群中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若致病基因为显性基因,则人群中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A错误;
B、男女性染色体组成不同,若致病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则该遗传病与性别有关联,B错误;
C、红绿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病男孩的X染色体来自母亲,因此致病基因不可能来自其祖母,C错误;
D、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因此患该病女孩最少有一条X染色体上有致病基因,其父亲可能为抗维生素D佝偻病患者,D正确。
故选D。
13. 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实验中可用15N代替32P标记DNA
B. 噬菌体外壳蛋白是大肠杆菌编码的
C. 噬菌体DNA的合成原料来自大肠杆菌
D. 实验证明了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
【答案】C
【分析】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用搅拌器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分布情况。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N是蛋白质和DNA共有的元素,若用15N代替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则其蛋白质也会被标记,不能区分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A错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是由噬菌体的DNA做模板,利用大肠杆菌体内的原料编码合成,B错误;子代噬菌体DNA合成的模板来自于亲代噬菌体自身的DNA,而合成的原料来自于大肠杆菌,C正确;该实验证明了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D错误。
故选C。
14. 下列有关细胞内的DNA及其复制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子链延伸时游离的脱氧核苷酸添加到3′端
B. 子链合成过程不需要引物参与
C. DNA每条链的5′端是羟基末端
D. DNA聚合酶的作用是打开DNA双链
【答案】A
【分析】DNA复制需要的基本条件:
(1)模板:解旋后的两条DNA单链;
(2)原料:四种脱氧核苷酸;
(3)能量:ATP;
(4)酶:解旋酶、DNA聚合酶等。
【详解】A、子链延伸时5′→3′合成,故游离的脱氧核苷酸添加到3′端,A正确;
B、子链的合成过程需要引物参与,B错误;
C、DNA每条链的5′端是磷酸基团末端,3′端是羟基末端,C错误;
D、解旋酶的作用是打开DNA双链,D错误。
故选A。
15. 将一个被15N标记的DNA分子放入只含14N的环境中连续复制3次,则子代DNA中含14N的DNA分子与含有15N的DNA分子之比为( )
A. 1:1B. 3:1C. 4:1D. 7:1
【答案】C
【分析】由于DNA分子复制为半保留复制,将15N标记的一个DNA分子放入含14N的培养基中连续培养,所有新合成的DNA单链含的都是14N,两条含15N母链将存在于2个DNA分子中。
【详解】用15N标记的一个DNA分子放在只含14N的环境中培养,让其复制3次,则产生的DNA分子共有23=8个,根据半保留复制可知,经复制后(不管多少次),有2个DNA分子含15N(每个DNA分子只有一条链含有15N),8个DNA分子都含有14N,因此子代DNA中含14N的DNA分子与含有15N的DNA分子之比为8:2=4:1,C正确。
故选C。
16. 1928年,格里菲思以小鼠为实验材料,研究肺炎双球菌的致病情况,S型细菌的菌体有多糖类荚膜,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表面光滑;R型细菌的菌体没有多糖类荚膜,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表面粗糙。某科研小组在格里菲思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下列相关实验,实验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程③中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的遗传物质已经不具有活性
B. 从鼠2血液中分离出来的活菌都能使小鼠死亡
C. 图示实验过程证明存在一种促使R型活细菌转化成S型活细菌的活性物质
D. 从鼠5体内分离出活菌在培养基上培养,只会产生粗糙菌落
【答案】C
【分析】分析题图:图中为格里菲思实验过程,该实验证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详解】A、过程③中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的遗传物质仍具有活性,A错误;
B、从鼠2血液中分离出来的活菌包括R型细菌和S型细菌,其中只有S型细菌能使小鼠死亡,B错误;
C、过程②和④表明存在一种促使R型活细菌转化成S型活细菌的活性物质,C正确;
D、从鼠5体内分离出活菌为S型细菌,因此在培养基上培养会产生光滑菌落,D错误。
故选C。
17. 图1表示真核细胞的翻译过程,图2表示原核细胞的转录和翻译过程,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②、③、④、⑤最终形成的蛋白质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及排列顺序是相同的
B. 图1中①是翻译的模板,⑥是核糖体,翻译的方向是从右向左的
C. 图2中⑦是转录的模板链,⑧⑨⑩⑪表示正在合成的4条肽链
D. 图2中每条mRNA上有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翻译,翻译的方向是自下而上的
【答案】C
【分析】分析题图:图1表示真核细胞中翻译过程,其中①是mRNA,②③④⑤是多肽链,⑥是核糖体;图2中转录和翻译同时发生在同一空间内,表示原核细胞中基因的表达,其中⑦是DNA,⑧⑨⑩⑪是mRNA。
【详解】A、据分析可知,图1中②③④⑤是在同一mRNA上翻译的多肽链,因此它们蛋白质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及排列顺序是相同的,A正确;
B、图1中①是翻译的模板mRNA,⑥是核糖体,根据多肽链长度确定核糖体沿mRNA移动的方向是右向左的,B正确;
C、图2中⑦是DNA,是转录的模板链,⑧⑨⑩⑪表示mRNA,是翻译的模板,C错误;
D、图2中每条mRNA上有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翻译,根据mRNA的合成方向确定翻译的方向是自下而上的,D正确。
故选C。
18. 下图为果蝇某条染色体上的几个基因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R、S、N、O都位于细胞质中
B. 基因R、S、N、O上的碱基种类是不同的
C. 黄身基因R是具有遗传效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D. 由图可知,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因此染色体是生物体内所有基因的载体
【答案】C
【分析】(1)基因的概念: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2)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在染色体上,并且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详解】A、基因R、S、N、O都位于染色体上,而染色体只分布在细胞核中,因此这些基因都位于细胞核中,A错误;
B、基因R、S、N、O上的碱基种类相同,都是A、C、G、T四种碱基,B错误;
C、果蝇的遗传物质是DNA,故其黄身基因R是具有遗传效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C正确;
D、由图可知,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但染色体不是生物体内所有基因的载体,如线粒体DNA、叶绿体DNA也是基因的载体,D错误。
故选C。
19. 果蝇的翅型、眼色和体色3个性状由3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且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让一群基因型相同的果蝇(果蝇M)与另一群基因型相同的果蝇(果蝇N)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分别统计子代果蝇不同性状的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已知果蝇N表现为显性性状灰体红眼。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A. 果蝇M为红眼杂合体雌蝇
B. 果蝇M体色表现为黑檀体
C. 果蝇N为灰体红眼杂合体
D. 亲本果蝇均为长翅杂合体
【答案】A
【分析】分析柱形图:果蝇M与果蝇N作为亲本进行杂交杂交,子代中长翅:残翅=3:1,说明长翅为显性性状,残翅为隐性性状,亲本关于翅型的基因型均为Aa(假设控制翅型的基因为A/a);子代灰身:黑檀体=1:1,同时灰体为显性性状,亲本关于体色的基因型为Bb×bb(假设控制体色的基因为B/b);子代红眼:白眼=1:1,红眼为显性性状,且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假设控制眼色的基因为W/w),故亲本关于眼色的基因型为XWXw×XwY或XwXw×XWY。3个性状由3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因为N表现为显性性状灰体红眼,故N基因型为AaBbXWXw或AaBbXWY,则M的基因型对应为Aa bb XwY或AabbXwXw 。
【详解】AB、根据分析可知,M的基因型为Aa bb XwY或AabbXwXw,表现为长翅黑檀体白眼雄蝇或长翅黑檀体白眼雌蝇,A错误,B正确;
C、N基因型为AaBbXWXw或AaBbXWY,灰体红眼表现为长翅灰体红眼雌蝇,三对基因均为杂合,C正确;
D、亲本果蝇长翅的基因型均为Aa,为杂合子,D正确。
故选A。
20. 有些人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其外貌与正常女性一样,但无生育能力,原因是其X染色体上有一个隐性致病基因a,而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某女性化患者的家系图谱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Ⅱ-1的基因型为XaY
B. Ⅱ-2与正常男性婚后所生后代的患病概率为1/4
C. I-1的致病基因来自其父亲或母亲
D. 人群中基因a的频率将会越来越低
【答案】C
【分析】由某女性化患者的家系图谱可知,Ⅰ-1是女性携带者,基因型为XAXa,Ⅰ-2的基因型是XAY,生出的子代中,Ⅱ-1的基因型是XaY,Ⅱ-2的基因型是XAXa,Ⅱ-3的基因型是XaY,Ⅱ-4的基因型XAXA,是Ⅱ-5的基因型是XAY。
【详解】A、据分析可知,Ⅱ-1的基因型是XaY,A正确;
B、Ⅱ-2的基因型是XAXa,与正常男性XAY婚配后,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XAXA:XAXa:XAY:XaY=1:1:1:1,则所生后代的患病概率是1/4,B正确;
C、Ⅰ-1是女性携带者,基因型为XAXa,若致病基因来自父亲,则父亲基因型为XaY,由题干可知XaY为不育的女性化患者,因此,其致病基因只可能来自母亲,C错误;
D、XaY(女性化患者)无生育能力,会使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越来越低,A的基因频率逐渐增加,D正确。
故选C。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21. 某种植物的花色有白、红和紫三种,花的颜色由花瓣中色素决定,色素的合成途径是:白色红色紫色。其中酶1的合成由基因A控制,酶2的合成由基因B控制,基因A和基因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回答下列问题。
(1)现有紫花植株(基因型为AaBb)与红花杂合体植株杂交,子代植株表现型及其比例为______;子代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是___ __;子代白花植株中纯合体占的比例为_____。
(2)已知白花纯合体的基因型有2种。现有1株白花纯合体植株甲,若要通过杂交实验(要求选用1种纯合体亲本与植株甲只进行1次杂交)来确定其基因型,请写出选用的亲本基因型、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
【答案】(1)①. 白色:红色:紫色=2:3:3 ②. AAbb、Aabb ③. 1/2
(2)选用的亲本基因型为:AAbb;预期的实验结果及结论:若子代花色全为红花,则待测白花纯合体基因型为aabb;若子代花色全为紫花,则待测白花纯合体基因型为aaBB
【分析】根据题意,Aa和Bb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_B_表现为紫花,A_bb表现为红花,aa_ _表现为白花。
【详解】(1)紫花植株(AaBb)与红花杂合体(Aabb)杂交,子代可产生6种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紫花):AaBb(紫花):aaBb(白花):AAbb(红花):Aabb(红花):aabb(白花)=1:2:1:1:2:1。故子代植株表现型及比例为白色:红色:紫色=2:3:3;子代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2种:AAbb、Aabb;子代白花植株中纯合体(aabb)占的比例为1/2。
(2)白花纯合体的基因型有aaBB和aabb两种。要检测白花纯合体植株甲的基因型,可选用AAbb植株与之杂交,若基因型为aaBB则实验结果为:aaBB×AAbb→AaBb(全为紫花);若基因型为aabb则实验结果为:aabb×AAbb→Aabb(全为红花)。这样就可以根据子代的表现型将白花纯合体的基因型推出。
22. 生物兴趣小组在学习完减数分裂以后,利用显微镜观察某二倍体生物减数分裂的装片。图甲是他们观察后绘制的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模式图,图乙是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核DNA的数量变化曲线图。请分析回答:
(1)从减数分裂过程分析,图甲中四个细胞出现的先后顺序是_____(用图中编号表示);据图甲可判断该生物的性别是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
(2)若该个体的基因型为Bb,则图甲细胞④中出现B、b基因最可能的原因是__ _ _。
(3)图乙中实线可表示细胞中_____的数目变化。图甲中细胞②应处于图乙_____时段。减数分裂Ⅰ发生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原因是_____。
【答案】(1)①. ③①②④ ②. 雌性 ③. 细胞①的细胞质不均等分裂
(2)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B和b所在的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互换
(3)①. 核DNA ②. EF ③. 同源染色体分离,并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
【分析】图甲中,①细胞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②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③细胞中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④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图乙,识图分析可知,图乙中实线表示核DNA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数量变化曲线图,AC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CD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EF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FG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HI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虚线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数量变化图。
【详解】(1)图甲中,①细胞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②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③细胞中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④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从减数分裂过程分析,图甲中四个细胞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③①②④。图①中,细胞质不均等分裂,说明该生物的性别是雌性。
(2)若该个体的基因型为Bb,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B和b所在的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从而导致图甲细胞④中出现B、b基因。
(3)识图分析可知,图乙中实线在数量上一次加倍,连续两次减半,因此可表示细胞中核DNA的数目变化,虚线表示染色体的数目变化。②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对应图乙中的EF段,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中,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
23. 下图为与果蝇遗传物质相关的结构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②表示的某一物质在果蝇体细胞某一分裂时期会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则②是_____。
(2)图③DNA一条链上相邻碱基之间通过______相连。
(3)⑤中碱基序列的中文名称自上而下依次为_____、_____、_____。
(4)细胞中DNA分子复制时,图中④处氢键发生断裂,此过程需要的条件是_____和ATP。若某DNA分子共有a个碱基,其中T有m个,则该DNA分子复制4次,需要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为_________。
【答案】(1)染色质
(2)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
(3)①. 胸腺嘧啶 ②. 腺嘌呤 ③. 胞嘧啶
(4)① 解旋酶 ②. 15(a/2-m)
【分析】分析题图:图中①~⑤分别表示染色体、染色质、DNA的双螺旋结构、氢键、碱基。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种物质在不同细胞时期的两种形态。
【详解】(1)②染色质在分裂前期会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形成①染色体。
(2)据图可知,图③DNA一条链上相邻碱基之间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相连。
(3)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与T配对,G与C配对,⑤中碱基序列的中文名称自上而下依次为胸腺嘧啶(T)、腺嘌呤(A)、胞嘧啶(C)。
(4)DNA分子复制时,在解旋酶和ATP的作用下,图中④氢键处发生断裂。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C=T+G=1/2a(a表示碱基总数),若某DNA分子共有a个碱基,其中T有m个,则该DNA分子含有G=1/2a-m,该DNA分子复制4次,需要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为(24-1)×(1/2a-m)=15(a/2-m)。
24. 图1为某家族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甲、乙两种病分别由基因A/a和基因B/b控制,且乙病属于伴性遗传病,图2为Ⅲ-11与Ⅲ-15(图1未表示)的配子及后代形成的过程图解。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病的致病基因位于_____染色体上,是_____性遗传病。乙病的致病基因位于_____染色体上,是_____性遗传病。
(2)Ⅲ-11的基因型是_____,Ⅲ-14的X染色体来自于第Ⅰ代中的_____。
(3)若Ⅲ-14与一个和图2中Ⅲ-15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女子结婚,他们的后代不患甲病的概率是_____。
(4)Ⅲ-11与Ⅲ-15生育后代,卵细胞a与精子e受精,生了一个患两种病的Ⅳ-16个体,该个体基因型是_____;若卵细胞a与精子c受精,发育出的个体基因型是_____,表现型是_____。
【答案】(1)①. 常 ②. 隐 ③. X ④. 显
(2)①. AaXbY或AAXbY ②. Ⅰ-3或Ⅰ-4
(3)5/6 (4)①. aaXBY ②. AaXBXb ③. 仅患乙病的女性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图1中:Ⅱ﹣8和Ⅱ﹣9都不患甲病,但他们有一个患甲病的女儿(Ⅲ﹣13),说明甲病是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
乙病属于伴性遗传病,且Ⅱ﹣5女患者的儿子有患乙病的,也有不患乙病的,因此Ⅱ﹣5是杂合子,表现为患病,因此乙病是X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
图2表示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1)图1中:Ⅱ﹣8和Ⅱ﹣9都不患甲病,但他们有一个患甲病的女儿(Ⅲ﹣13),说明甲病是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乙病属于伴性遗传病,且Ⅱ﹣5女患者的儿子有患乙病的,也有不患乙病的,因此Ⅱ﹣5是杂合子,表现为患病,因此乙病是X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
(2)Ⅱ﹣5的基因型为AaXBXb,Ⅱ﹣6的基因型为AaXBY,则Ⅲ﹣11的基因型是AaXbY或AAXbY;Ⅲ﹣14的X染色体一定来自Ⅱ﹣9,Ⅱ﹣9的X染色体可能来自Ⅰ﹣3或Ⅰ﹣4(3或4)。
(3)仅考虑甲病,Ⅲ﹣14的基因型为 1/3AA或 2/3Aa,与之婚配的女子基因型为Aa,他们的后代不患甲病的几率为1﹣2/3×1/4=5/6。
(4)根据图示和两种遗传病的性质,Ⅲ-11与Ⅲ-15的卵细胞a与精子e受精,生了一个患两种病的Ⅳ-16个体,基因型应为aaXBY,则Ⅲ﹣11的基因型应为AaXbY,Ⅲ﹣15的基因型应为AaXBXb,e、d精子中含有Y染色体,则b、c中含有X染色体,e、d的基因型为aY,则b、c基因组成为AXb,a的基因型为aXB,a卵与c精子受精,则发育出的个体基因型是AaXBXb,表现型为仅患乙病的女性。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生物]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合考试试题(解析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生物]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合考试试题(解析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生物]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试题(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南瓜果实的白色,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