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这是一份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共19页。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卷上相应位置。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卷对应题目号的位置上,填涂在试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答案请使用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卷对应题目号的位置上,填写在试卷上无效。
第I卷 选择题(4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项最符合题意)
1. 下列关于细胞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耐格里发现新细胞的产生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B. 细胞学说揭示了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在结构上的统一性
C. 施莱登和施旺运用完全归纳法提出了细胞学说
D. 列文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了细胞
【答案】A
【分析】细胞学说是由德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其内容为: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详解】A、耐格里发现新细胞的产生是细胞分裂的结果,A正确;
B、细胞学说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的统一性,从而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B错误;
C、施莱登和施旺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提出了细胞学说,C错误;
D、罗伯特·胡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了细胞,D错误。
故选A。
2. 生命从一开始就离不开水。下列哪项不是自由水的功能( )
A. 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B. 参与许多生物化学反应
C. 水为细胞提供液体环境
D. 水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
【答案】A
【分析】水在细胞中以两种形式存在,绝大部分的水呈游离状态,可以自由流动,叫作自由水;一部分水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相结合,叫作结合水。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自由水的功能:①良好的溶剂,②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的废物,③参与许多化学反应,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④为细胞提供液体环境。
【详解】A、参与细胞结构的组成是结合水的功能,A错误;
B、自由水可参加细胞内许多生物化学反应,例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蛋白质水解等,B正确。
C、自由水为细胞提供液体环境,多细胞生物的绝大多数细胞浸润在液体环境中,C正确;
D、水是极性分子,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的分子(或离子)都容易与水结合,因此,水是良好的溶剂,D正确。
故选A。
3. 下列对细胞膜成分探究历程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戈特和格伦德尔推断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B. 由于细胞膜附有蛋白质导致细胞的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
C. 罗伯特森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膜呈暗—亮—暗的三层结构,亮层是蛋白质分子
D. 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可作为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证据
【答案】C
【分析】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不是静止的。磷脂双分子层是轻油般的流体,具有流动性。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运动的。
【详解】A、戈特和格伦德尔通过对脂质进行提取和测定,推断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A正确;
B、油脂滴表面如果吸附有蛋白质成分则表面张力会降低,故细胞的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可能是细胞膜附有蛋白质,B正确;
C、罗伯特森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膜呈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亮层是脂质分子,C错误;
D、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是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有力证据,D正确。
故选C。
4. 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及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细胞膜主要是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
B. 用台盼蓝染色法可鉴别细胞的死活
C. 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D. 细胞壁可以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答案】D
【分析】(1)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基本支架,由于磷脂分子可以侧向自由移动,大多数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运动的,因此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细胞膜的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由于细胞膜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使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功能。细胞膜的组成成分、结构特点是与功能相适应的,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的数量和种类越多,其功能越复杂。
(2)细胞核有两个功能: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3)植物细胞的细胞膜、细胞核膜和核孔具有选择透过性,而细胞壁具有全透性。
【详解】A、细胞膜主要是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A正确;
B、由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用台盼蓝染色法可鉴别细胞的死活,B正确;
C、细胞核储存着DNA,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C正确;
D、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D错误。
故选D。
5. 海带细胞能逆浓度吸收周围海水中的碘。碘进入海带细胞的方式为( )
A. 扩散B. 易化扩散C. 主动转运D. 胞吞
【答案】C
【分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被动运输、主动运输、胞吞和胞吐。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方向是高浓度→低浓度,不消耗能量,其中协助扩散需要膜上载体协助;主动运输的方向是低浓度→高浓度,消耗能量,需要膜上载体协助;胞吞和胞吐主要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如分泌蛋白等。
【详解】由题干信息可知,海带细胞吸收碘离子是逆浓度梯度,并消耗能量,因此方式是主动运输,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6. 吃米饭时细细咀嚼会觉得有淡淡的甜味。与该现象有关的酶是( )
A. 淀粉酶 B. 蛋白酶 C. 脂肪酶 D. 蔗糖酶
【答案】A
【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部分是RNA。酶的特性有高效性、专一性、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详解】米饭中含有淀粉,唾液中的淀粉酶可以催化淀粉分解产生葡萄糖,葡萄糖具有甜味。
故选A。
7. 将定量的黑藻放在盛有自来水的玻璃瓶中,给予适宜的光照和温度,黑藻将进行光合作用放出氧气泡。下列处理不影响单位时间内黑藻放出的氧气泡数量的是( )
A. 降低光照强度B. 增加溶于水的CO2量
C. 降低温度D. 适量增加自来水量
【答案】D
【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外因有:光照强度、温度、溶于水中的CO2量等,内因是植物本身因素,如叶片数等。
【详解】A、降低光照强度,影响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所以影响单位时间内黑藻放出的氧气泡数量,A错误;
B、增加溶于水的CO2量,影响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所以影响单位时间内黑藻放出的氧气泡数量,B错误;
C、降低温度,影响细胞内酶的活性,所以影响单位时间内黑藻放出的氧气泡数量,C错误;
D、适量增加自来水量,不影响黑藻进行光合作用,不影响单位时间内黑藻放出的氧气泡数量,D正确。
故选D。
8. 有丝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复制及染色体数目加倍分别发生于( )
A. 间期、间期B. 前期、后期
C. 间期、后期D. 间期、末期
【答案】C
【分析】有丝分裂过程:(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加倍;(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在有丝分裂间期进行染色体复制,但染色体数量不变,在后期由于着丝点(粒)的一分为二,使染色体数目加倍,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9. 科学家取胡萝卜韧皮部的一些细胞,在含有植物激素、无机盐和糖类等物质的培养液中成功培养出一棵胡萝卜植株,体现了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胡萝卜细胞分化程度越高,表现出全能性就越弱
B.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只有处于离体状态时才有可能表现出全能性
C. 同传统的生产方式相比,以上方法具有繁殖速度快和保持优良品质等优势
D. 用类似的方法可以将非洲爪蟾的蝌蚪的肠上皮细胞培养成新个体
【答案】D
【分析】细胞的全能性:(1)概念: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2)原因:已分化的细胞具有本物种全套的遗传物质。
【详解】 A、一般情况下,细胞的分化程度越高,细胞的全能性越低,胡萝卜细胞分化程度越高,表现出全能性就越弱,A正确;
B、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只有处于离体状态时,在一定的营养物质、激素和其他外界条件的作用下,才有可能表现出全能性,B正确;
C、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同传统的生产方式相比,该方法具有繁殖速度快和保持优良品质等优势,C正确;
D、非洲爪蟾属于动物,其蝌蚪的肠上皮细胞不能培养成新个体,D错误。
故选D。
10. 以下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有丝分裂结束后,细胞中的染色体和DNA都减半
B. 细胞自噬就是细胞吃掉自身的结构和物质,最终都将引发细胞的凋亡
C. 衰老细胞内水分减少、多种酶的活性降低、色素逐渐积累,呼吸速率减慢
D. 胎儿手的发育过程中存在细胞凋亡,主要体现了凋亡对于维持机体内部环境稳定的意义
【答案】C
【分析】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详解】A、减数分裂结束后,细胞中的染色体和DNA都减半,有丝分裂分裂结束后,细胞中的染色体和DNA都恢复为正常,A错误;
B、在一定条件下,细胞会将受损或功能退化的细胞结构等,通过溶酶体降解后再利用,这就是细胞自噬,但有些激烈的细胞自噬,可能诱导细胞凋亡,B错误;
C、细胞衰老后,细胞内水分减少、多种酶的活性降低、色素逐渐积累,呼吸速率减慢,C正确;
D、胎儿手的发育过程中存在细胞凋亡,主要体现了凋亡对于维持机体正常发育具有重要作用,D错误。
故选C。
11. 纯合黄色圆粒豌豆和纯合绿色皱粒豌豆杂交,得到F1黄色圆粒豌豆(YyRr),F1自交得到F2,下列叙述正确是( )
A. F1产生的精子中,YR和yr的比例为9:1
B. F1自交时,雌、雄配子有9种结合方式
C. F2中重组类型所占比例为5/8
D. F2中黄色圆粒的基因型有4种
【答案】D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两对相对性状的黄色圆粒豌豆实验,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F1黄色圆粒豌豆YyRr,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能产生4种配子,F1黄色圆粒豌豆(YyRr)自交产生F2为Y_R_:Y_rr:yyR_:yyrr=9:3:3:1。
【详解】A、F1产生的精子中,YR和yr的比例为1:1,A错误;
B、F1自交时,雌、雄配子有4×4=16种结合方式,B错误;
C、F2中重组类型(黄色皱粒Y_rr和绿色圆粒yyR_)所占比例为3/16+3/16=3/8,C错误;
D、F2中黄色圆粒Y_R_的基因型有2×2=4种,D正确。
故选D。
12. 下列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等位基因或同源染色体在形成新的体细胞过程中发生分离
B. 雌雄配子结合形成受精卵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C. 含X染色体的配子是雌配子,含Y染色体的配子是雄配子
D. 摩尔根等通过把一个特定的基因和一条特定的染色体联系起来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答案】D
【分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一条染色体含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详解】A、新的体细胞的形成是通过有丝分裂产生的,而等位基因或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因此,等位基因或同源染色体在形成新的体细胞过程中不发生分离,A错误;
B、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进入不同的配子,B错误;
C、含X染色体的配子可以是雌配子,也可以是雄配子,而含Y染色体的配子一定是雄配子,C错误;
D、摩尔根等通过把一个特定的基因和一条特定的染色体联系起来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该实验是基于果蝇杂交实验进行的,D正确。
故选D
13. 在格里菲思所做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被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从小鼠体内分离出了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某同学根据上述实验,结合现有生物学知识所做的下列推测中,不合理的是( )
A. 与R型细菌相比,S型细菌的毒性可能与荚膜多糖有关
B. S型细菌的DNA能够进入R型细菌细胞
C. 加热杀死S型细菌使其蛋白质功能丧失而DNA功能可能不受影响
D. 将S型细菌的DNA经DNA酶处理后与R型细菌混合,可以得到S型细菌
【答案】D
【分析】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没有证明转化因子是什么物质,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将各种物质分开,单独研究它们在遗传中的作用,并用到了生物实验中的减法原理,最终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与R型菌相比,S型菌具有荚膜多糖,S型菌有毒,故可推测S型菌的毒性可能与荚膜多糖有关,A正确;
B、S型菌的DNA进入R型菌细胞后使R型菌具有了S型菌的性状,可知S型菌的DNA进入R型菌细胞后指导蛋白质的合成,B正确;
C、加热杀死的S型菌不会使小白鼠死亡,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菌的蛋白质功能丧失,而加热杀死的S型菌的DNA可以使R型菌发生转化,可知其DNA功能不受影响,C正确;
D、将S型菌的DNA经DNA酶处理后,DNA被水解为小分子物质,故与R型菌混合,不能得到S型菌,D错误。
故选D。
14. 下列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萨顿用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B.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C. 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染色体就是由基因组成的
D. 在发现基因的过程中,萨顿和摩尔根都运用了假说一演绎法
【答案】B
【分析】(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
(2)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详解】A、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A错误;
B、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且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B正确;
C、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C错误;
D、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D错误。
故选B。
15. 生物体多种性状的形成,与生物体内不同细胞中基因进行选择性表达产生的蛋白质有关。下列有关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豌豆圆粒与皱粒性状的形成说明基因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来控制生物性状
B. 人的白化症状是由于缺少酪氨酸酶引起的,属于基因直接控制生物性状的实例
C. 大多数囊性纤维化是由于患者体内编码CFTR蛋白的基因突变引起的,属于基因直接控制生物性状的实例
D. 同一株水毛茛裸露在空气中的叶和浸在水中的叶形态不同,说明这株水毛茛中不同形态叶片中的基因不同
【答案】C
【分析】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进控制细胞代谢而控制生物的性状,也可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详解】A、皱粒豌豆的DNA中插入了一段外来DNA序列,打乱了淀粉分支酶基因,导致淀粉分支酶出现异常,导致细胞内淀粉含量降低,说明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性状,A错误;
B、人的白化症状是由于缺少酪氨酸酶引起的,是基因间接控制生物性状的实例,B错误;
C、大约70%囊性纤维化是由于患者体内编码CFTR蛋白的基因缺失了3个碱基对,导致CFTR蛋白结构异常所致,是基因直接控制生物性状的实例,C正确;
D、同一株水毛茛由同一个细胞分裂分化而来,基因相同,裸露在空气中的叶和浸在水中的叶形态不同,说明生物性状受环境影响,D错误。
故选C。
16. 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瑞典科学家斯万特·帕博以表彰他对已灭绝人种的基因组和人类进化的发现。现代进化生物学将物种以上分类群漫长的进化称为宏进化。下列有关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通过测定已灭绝古人类基因组及比较其与当代人类的遗传差异,推动了对人类祖先的分支、演化以及人类起源的探索和研究
B. 化石是研究宏进化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证据
C. 可以通过个体水平的杂交实验来探究宏进化的机制和规律
D. 利用形态解剖学的办法可以通过对两个物种形态结构特征的比较来分析亲缘关系的远近
【答案】C
【分析】漫长的宏进化的研究,人们主要是依靠化石纪录、经典的形态解剖学方面的比较和DNA等生物大分子的比较来进行的。
【详解】A、通过基因组测序可以推断人类进化过程,A正确;
B、化石是研究进化的最直接也是最有力的证据,B正确;
C、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C错误;
D、形态解剖学的办法可以对形态结构特征的比较来分析亲缘关系的远近,D正确。
故选C。
17. 下列有关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抗生素的使用诱发细菌发生基因突变,耐药性增强
B. 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可以通过捕食、竞争及寄生等实现
C. 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时,种群的基因频率也保持稳定不变
D. 适应具有普遍性、绝对性和完全性,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B
【分析】 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详解】A、细菌本身就能产生抗药性突变,抗生素对突变的细菌进行了选择,抗药的基因频率提高, 耐药性增强,A错误;
B、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 同进化,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可以通过捕食、(种间)竞争以及寄生等实现,B正确;
C、在环境条件保 持稳定的前提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因突变、个体迁移和自然选择等因素而发生变化,C错误;
D、适应 具有普遍性、相对性和局限性,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错误。
故选B。
18. 遗传病常常给患者本人和家庭带来影响和负担,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先天性疾病都是遗传病,后天性疾病都不是遗传病
B. 不携带致病基因的个体不会患遗传病
C. 各种单基因遗传病在自然人群中男性和女性发病率均相同
D. 多基因遗传病受环境影响较大,在群体中发病率较高
【答案】D
【分析】人类遗传病一般是指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主要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其中单基因遗传病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是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易受环境因素影响,且在群体中发病率比较高;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是由染色体异常引起的遗传病,包括染色体数目遗传遗传病和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先天性疾病不一定是由遗传物质该病引起的,因此不一定遗传病,后天疾病也可能是遗传病。
【详解】A、先天性疾病不一定是由遗传物质该病引起的,因此不一定遗传病,后天疾病也可能是遗传病,A错误;
B、不携带致病基因的个体也可能患遗传病,如染色体异常遗传病,B错误;
C、各种单基因遗传病在自然人群中男性和女性发病率不一定相同,如伴性遗传,C错误;
D、 多基因遗传病是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遗传病,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在群体中发病率较高,D正确。
故选D。
19. 某隐性遗传病,其致病a基因是由A基因编码的序列部分缺失产生。对图1所示家族成员(都未知基因型和表型)中的1~6号分别进行基因检测,得到的条带如图2所示。(注:基因检测是从人的组织中提取DNA,经酶切、电泳和DNA探针杂交得到条带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B. 成员8号的基因型是XAY
C. 7号是携带者的概率是1/2
D. 基因A的编码序列部分缺失产生基因a,这种变异属于基因突变
【答案】B
【分析】分析题图:由条带图中成员1只含基因A,成员2只含基因a,而成员4只含基因A,可推知,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即上述系谱图涉及部分为:XAXA×XaY→XAY;进一步可推知成员5、6的基因型为XAXa和XAY,则成员8的基因型为XAY或XaY。
【详解】A、由条带图中成员1只含基因A,成员2只含基因a,而成员4只含基因A,可推知,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A正确;
B、成员5和6的基因型分别为XAXa和XAY,则成员8的基因型为XAY或XaY,B错误;
C、7号个体基因型为1/2XAXa,1/2XAXA,是携带者的概率是1/2,C正确;
D、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基因A的编码序列部分缺失产生基因a,这种变异属于基因突变,D正确。
故选B。
20. 人类ABO血型是由9号染色体上IA、IB和i(三者之间互为等位基因)决定。红细胞表面的抗原合成路径如图1所示。孟买型由12号染色体上H基因突变导致,在血型检测中与A、B抗体均无法产生阳性反应,常被误判为O型。图2为发现的第一例孟买型所在家庭的系谱图(不考虑突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Ⅱ-1与I-2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3
B. I-1基因型为HhIBi,Ⅱ-3血型为孟买型
C. 孟买型的病人只能接受孟买型捐献者的输血
D. Ⅲ-2与同基因型的女性婚配生一个AB型女儿的概率是3/16
【答案】A
【分析】结合图1分析可知,A型血的基因型为H_IAIA或H_IAi,B型血的基因型为H_IBIB或H_IBi,AB型血的基因型为H_IA IB,O型血的基因型为H_ii,孟买型为hh__。
【详解】AB、Ⅲ-2血型为AB型,Ⅱ-4能提供IA,故Ⅱ-3提供IB却表现为O型血,O型血基因型为H_ii,故Ⅱ-3为孟买型,基因型为hhIB ,I-1为B型,I-2为O型,Ⅱ-1为O型,故I-1基因型为HhIBi,I-2基因型为Hhii,Ⅱ-1(由于只有1人为孟买型,故Ⅱ-1基因型只能为H_ii)与I-2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3,A错误,B正确;
C、在血型检测中与A、B抗体均无法产生阳性反应,孟买型的病人只能接受孟买型捐献者的输血,C正确;
D、Ⅲ-2基因型为HhIAIB,与同基因型的女性(HhIAIB)婚配生一AB型(H_IA IB)女儿的概率是3/4×1/2×1/2=3/16,D正确。
故选A。
第II卷 非选择题(6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21. 红豆杉中可以提炼出紫杉醇,它是一种高效、低毒的天然抗癌药物,能和微管蛋白聚合体相互作用,促进微管聚合并使之稳定,从而阻碍了肿瘤细胞的分裂。由磷脂分子构成的脂质体可将紫杉醇药物包封于其中,从而减少药物的治疗剂量,提高药物的疗效。图1表示的是红豆杉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①-⑨表示相应的结构),图2表示脂质体及其吸附与融合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紫杉醇的合成需要一系列酶的催化,图1中参与这类酶合成的细胞器是______(填序号),与该细胞器装配密切相关的细胞结构是______。合成后的紫杉醇主要储存在植物细胞的______中。
(2)紫杉醇能促进微管聚合并使之稳定,阻碍______的形成,导致______数目异常,使细胞停滞在______(“分裂期”或“分裂间期”),从而阻碍肿瘤细胞的分裂。
(3)红豆杉的树叶、树皮、种子中,紫杉醇含量最高的部位是树皮,不同部位紫杉醇含量不同的根本原因是______。
(4)为将药物定向运输到病灶,可在脂质体上加入信号分子,与肿瘤细胞膜上的______特异性结合,从而介导脂质体与细胞膜发生融合后释放药物,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__功能,该过程依赖于膜的______这一结构特点。
【答案】(1)①. ④ ②. 核仁 ③. 液泡##⑧
(2)①. 纺锤体 ②. 染色体 ③. 分裂期 (3)基因选择性表达
(4)①. 受体 ②. 信息交流 ③. (一定)流动性
【分析】图1中①是细胞膜,②是高尔基体,③是核仁,④是核糖体,⑤是线粒体,⑥是叶绿体,⑦是内质网,⑧是液泡,⑨是细胞壁。
【详解】(1)参与紫杉醇合成酶本质为蛋白质,是在④核糖体上合成的。③核仁与某种RNA和核糖体的合成有关。合成后的紫杉醇主要储存在植物细胞的⑧液泡中。
(2)紫杉醇能促进微管聚合并使之稳定,阻碍纺锤体的形成,导致后期分开的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异常,使细胞停滞在分裂期,从而阻碍肿瘤细胞的分裂。
(3)同一个体不同部位的体细胞内遗传物质相同,由于细胞分化过程中基因选择性表达,导致不同细胞的功能不同,因此红豆杉的树叶、树皮、种子中,紫杉醇含量最高的部位是树皮,不同部位紫杉醇含量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基因选择性表达。
(4)为将药物定向运输到病灶,可在脂质体上加入信号分子,信号分子能与肿瘤细胞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从而介导脂质体与细胞膜发生融合后释放药物,这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该过程膜融合依赖于膜的(一定)流动性。
22. 图甲为某生物(2n)在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示意图(仅部分染色体),图乙是不同时期中染色体和核DNA分子数量关系划分的不同细胞类型。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分裂前的间期需要进行_________。
(2)图甲中的①发生在_________时期,理由是__________。
(3)若图甲中④取自雄性个体,那么该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图甲中的③对应图乙中的_________时期(填字母)。
(4)图乙中依然存在姐妹染色单体的时期是_________(填字母)。
【答案】(1)DNA分子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
(2)①. 减数第一次前期 ②. 此时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互换
(3)①. 次级精母细胞 ②. b (4)b、d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分裂前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染色体散乱分布;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1)细胞分裂前的间期需要进行DNA分子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是物质准备期。
(2)图甲中的①中发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3)图甲中④着丝粒(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若取自雄性个体,那么该细胞的名称是次级精母细胞;图甲中的③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对应图乙的b。
(4)图乙中依然存在姐妹染色单体的时期染色体∶核DNA=1∶2,图乙中依然存在姐妹染色单体的时期是b和d。
23. 某兴趣小组进行了下列实验:取甲(雌蕊正常,雄蕊异常,表现为雄性不育)、乙(雌蕊、雄蕊均可育)两株水稻进行相关实验,实验过程和结果如下表所示。已知水稻雄性育性由等位基因A/a控制,A对a为完全显性,另外B基因会抑制不育基因的表达,使之表现为可育。
(1)F1基因型是________,由以上实验可推知这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理由是_________。
(2)F2中可育株的基因型共有______种,该部分可育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______。
(3)现有已确定的基因型为AABB、aaBB和aabb的可育水稻,请利用这些实验材料,设计一次杂交实验,确定某雄性不育水稻丙的基因型。请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思路:________。
预期结果与结论: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 AaBb ②. F1个体自交得到的F2中可育株∶雄性不育株=13∶3,是9∶3∶3∶1的变式,说明该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2)①. 7##七 ②. 7/13
(3)①. 取基因型为aabb的可育株与水稻丙杂交,观察后代植株的育性 ②. 若后代全是雄性不育植株,则丙基因型是AAbb;若后代出现可育植株和雄性不育植株,且比例为1∶1,则丙的基因型为Aabb。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题意分析,F1个体自交得到F2代中,可育株∶雄性不育株=13∶3,是9∶3∶3∶1的变式,说明该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子一代的基因型是AaBb。由于B基因会抑制不育基因的表达,反转为可育,说明雄性不育株一定不含B基因,进而确定控制雄性不育的基因为A,可育的基因型为A_B_、aaB_、aabb,雄性不育的基因型是A_bb;进而确定甲的基因型是AAbb、乙的基因型是aaBB。
【详解】(1)由分析可知,F1基因型是AaBb,F1个体自交得到的F2中可育株∶雄性不育株=13∶3,是9∶3∶3∶1的变式,说明该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2)根据分析,甲基因型是AAbb、乙的基因型是aaBB,F1的基因型为AaBb。AaBb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共9种,其中AAbb、Aabb表现为不育,因此可育株的基因型共有 9-2=7种,该部分可育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的基因型为1/13AABB、2/13AABb、2/13AaBB、4/13AaBb、1/13aaBB、2/13aaBb、1/13aabb,其中2/13AABb和4/13AaBb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其他均能稳定遗传,故该部分可育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1-2/13-4/13=7/13。
(3)水稻不育植株的基因型为A_bb,要确定水稻丙的基因型,可采用测交的方法,取基因型为aabb的可育株与水稻丙杂交,观察后代植株的育性。若后代全是雄性不育植株,则丙基因型是AAbb;若后代出现可育植株和雄性不育植株,且比例为1∶1,则丙的基因型为Aabb。
24. 某二倍体植物宽叶(M)对窄叶(m)为显性,红花(R)对白花(r)为显性。m、r的位置如图 1所示。一批纯种窄叶白花植株经诱导产生了如图 2 甲、乙、丙所示的突变。现有一株由纯种宽叶红花诱导得到的突变体,其体细胞内发生的变异与 M 无关,且为图 2 甲、乙、丙所示变异类型中的一种,其他同源染色体数目及结构正常。现只有甲、乙、丙植株可供选择,请设计一代杂交实验确定该宽叶红花突变体的变异类型是图示甲、乙、丙类型中的哪一种。(注:各型配子活力相同,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都缺失时,幼胚死亡)
(1)图2甲、乙、丙所示的变异类型依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请具体表述)。
(2)实验步骤:①用该突变体与_______(填“甲”或“乙”或“丙”)植株杂交。②观察、统计后代表现型及比例。
(3)结果预测:I、若宽叶红花与宽叶白花植株的比为_______,则该宽叶红花突变体为图 2甲所示变异类型II、若宽叶红花与宽叶白花植株的比为_____,则该宽叶红花突变体为图 2乙所示变异类型Ⅲ、若宽叶红花与窄叶白花植株的比为_______,则该宽叶红花突变体为图 2 丙所示变异类型
【答案】(1)①. 基因突变 ②. 染色体结构变异 ③. 染色体数目变异
(2)乙 (3)①. 1:1 ②. 2:1 ③. 2:1
【分析】(1)根据题意分析图1可知:基因m与基因r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这两对基因表现为连锁遗传。
(2)生物可遗传变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①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②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③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 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详解】(1)据图分析,纯种窄叶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mmrr,且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图2甲中一条染色体上的r变成了R,发生了基因突变,属于显性突变;图乙中一条染色体上r所在的片段丢失,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图丙中一条染色体缺失,属于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2)要通过一代杂交实验确定该宽叶红花突变体的变异类型(其体细胞内发生的变异与M无关)是图甲、乙、丙所示类型中的哪一种,可以让该宽叶红花突变体与乙植株杂交(mmr0),然后通过观察;统计后代表现型及比例进行判断。
(3)Ⅰ.若该宽叶红花突变体为图甲所示变异类型,即亲本杂交组合为:MMRr×mmr0,因为突变类型为甲,因此所以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MmRr:Mmrr:MmR0:Mmr0=1:1:1:1,即后代的宽叶红花植株与宽叶白花植株之比为 1 : 1。
Ⅱ.若该宽叶红花突变体为图乙所示变异类型,即亲本杂交组合为:MMR0×mmr0,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MmRr:MmR0:Mmr0:Mm00=1:1:1:1,又因为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都缺失时,幼胚死亡,所以基因型为Mm00死亡,即后代的宽叶红花植株与宽叶白花植株之比为 2 : 1。
Ⅲ.若该宽叶红花突变体为图丙所示变异类型,即亲本杂交组合为:M0R0×m0r0,因为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都缺失时,幼胚死亡,所以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MmRr:M0R0:m0r0=1:1:1,即后代宽叶红花与窄叶白花植株的比为2∶1。
25. 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做了著名的肺炎双球菌感染小白鼠的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
① R型活细菌感染小鼠→健康
② S型活细菌感染小鼠→死亡
③ 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感染小鼠→健康
④ R型活细菌+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感染小鼠→死亡
(1)分析造成实验④结果的原因,存在以下几种假设:
假设1:R型细菌使S型细菌复活。
假设2:________(R型/S型)细菌转变为另一类型细菌。
(2)1944年,美国艾弗里等人继续进行下列实验:
① 用R型活细菌+适量S型细菌提取物注射小鼠,小鼠死亡。
② 用R型活细菌+适量DNA酶处理后的S型细菌提取物注射小鼠,小鼠存活。
由此可以否定上面的假设_________(选填“1”或“2”);同时表明被杀死的S型细菌中有某种物质的存在,它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3)S型肺炎双球菌有SⅠ、SⅡ、SⅢ等不同类型,它们是通过基因突变形成的,对小鼠均有致死效应,其区别主要是荚膜多糖抗原的不同。SⅠ、SⅡ、SⅢ等多种类型的存在表明基因突变具有_______的特点,基因突变的方向和生物生存的温度、水分等环境条件_____(有或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
(4)研究人员用加热杀死的SⅢ型菌与R型菌混合后注射到正常小鼠体内,小鼠死亡。小鼠死亡的原因可能是R型菌突变成S型菌,也可能是加热杀死的SⅢ型菌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研究人员通过检测死亡小鼠体内S型菌的类型,探究小鼠死亡是由上述那种原因所致,请预期结果和结论:
若_____________,则小鼠的死因可能是加热杀死的SⅢ型菌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
若_____________,则小鼠的死因是R型菌突变为S型菌。
【答案】(1)R型 (2)1
(3)①. 不定向性 ②. 没有
(4)①. 只检测到SⅢ型菌 ②. 检测到其他类型的S型菌
【分析】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R型细菌→小鼠→存活;S型细菌→小鼠→死亡;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存活;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R型细菌→小鼠→死亡.在艾弗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中,艾弗里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分离开,单独的、直接的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另外还增加了一组对照实验,即DNA酶和S型活菌中提取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
【详解】(1)将R型的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注入小鼠,小鼠死亡,说明小鼠体内存在S型细菌,对于S型细菌的来源,可能原因之一是R型细菌使S型细菌复活,也可能是R型细菌转变为S型细菌。
(2)将R型+适量的S型细菌提取物:注射小白鼠,小白鼠死亡,说明造成小白鼠死亡的原因不是R型细菌使S型细菌复活,而是被杀死的S型菌中有某些活性物质存在,它能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否定假设1。这种活性物质可能是:核酸或蛋白质或多糖。
(3)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自然状态下发生频率低等特点,SⅠ、SⅡ、SⅢ等多种类型的存在表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的特点,基因突变的方向和生物生存的温度、水分等环境条件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
(4)用加热杀死的SⅢ型菌与R型菌混合后注射到正常小鼠体内,小鼠死亡。检测死亡小鼠体内S型菌的类型,若只检测到SⅢ型菌,则小鼠死因可能是杀死的SⅢ型菌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也可能是R型菌突变成S型菌;若检测到其他类型的S型菌,则小鼠死因是R型菌突变为S型菌。
P
F1
F1自交得F2
甲与乙杂交
全部可育
可育株∶雄性不育株=13∶3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生物]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试题(解析版),共21页。
这是一份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答案),共7页。
这是一份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