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生物月考(解析版)
展开这是一份山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生物月考(解析版),共22页。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高倍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B. 将煮熟鸡蛋的蛋白研磨,加入双缩脲试剂后可观察到变为紫色
C. 葡萄汁中富含的糖类与斐林试剂在常温时可生成砖红色沉淀
D. 酵母菌的无氧呼吸产物可使酸性重铬酸钾由橙色变为灰绿色
【答案】C
【分析】有机物的鉴定方法:(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鉴定,呈橘黄色。
【详解】A、苏丹Ⅲ染液可用于检测脂肪,花生子叶临时切片中富含脂肪,用苏丹Ⅲ染液染色,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橘黄色颗粒,A正确;
B、变性的蛋白质肽键并没有断裂,仍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B正确;
C、斐林试剂可用于检测还原糖,两者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可产生砖红色沉淀,由于葡萄汁中含有还原糖,故与斐林试剂混合,水浴加热至50-65℃将出现砖红色沉淀,C错误;
D、酵母菌的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溶液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颜色由橙色变为灰绿色,D正确。
故选C。
2. 糖类和脂质是生物体内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多糖在人体消化道内水解为二糖后即可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
B. 脂质的元素组成为C、H、O,不溶于水和脂溶性有机溶剂
C. 有些糖类可参与构成核酸,有些胆固醇可作为性激素发挥作用
D. 摄入过量的糖类后,多余的糖在体内可转变为脂肪和某些氨基酸
【答案】D
【分析】一、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二糖包括麦芽糖、蔗糖、乳糖,麦芽糖是由2分子葡萄糖形成的,蔗糖是由1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果糖形成的,乳糖是由1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半乳糖形成的;多糖包括淀粉、纤维素、糖原和几丁质,淀粉是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糖原是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
二、脂质分为脂肪、磷脂和固醇,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与糖类相比,脂肪分子中的氢含量多,氧含量少,氧化分解时产生的能量多,因此是良好的储能物质,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固醇中的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也参与脂质在血液中的运输。
【详解】A、多糖水解为单糖后才能被细胞吸收利用,A错误;
B、脂质中可能还有N、P元素,其可溶于脂溶性有机溶剂,B错误;
C、脱氧核糖和核糖可参与构成核酸,胆固醇和性激素都属于固醇类物质,胆固醇不能作为性激素发挥作用,C错误;
D、糖类在供能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大量转化为脂肪和某些氨基酸,D正确。
故选D。
3. 蛋白质是目前已知结构最复杂、功能最多样的分子。下列关于蛋白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含Fe的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血红蛋白参与O2的运输
B. 细胞膜的外表面有糖类分子,可与蛋白质结合成糖蛋白
C. 蛋白质可与某种核酸结合形成细胞核的重要结构之一
D. 由蛋白质纤维构成的细胞骨架可参与维持细胞形态
【答案】A
【分析】染色质主要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细胞骨架是真核细胞中由蛋白质聚合而成的三维的纤维状网架体系。细胞骨架包括微丝、微管和中间纤维。细胞骨架在细胞分裂、细胞生长、细胞物质运输、细胞壁合成等等许多生命活动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详解】A、氨基酸的组成元素有C、H、O、N,有的含有S元素,不含Fe元素,Fe参与形成血红素,A错误;
B、细胞膜外有糖类分子,称为糖被,可以和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有识别作用,B正确;
C、蛋白质可与某种核酸(DNA)结合形成染色体,是细胞核的重要结构之一,C正确;
D、细胞骨架由蛋白质纤维组成,可以与维持细胞形态,D正确。
故选A。
4. 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在不同时期都会有多种细胞器的参与。下表中对应不合理的是( )
【答案】B
【分析】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核糖体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是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细胞间期主要进行蛋白质的合成和DNA的复制,故核糖体主要在间期发挥作用,A正确;
B、有丝分裂过程中,高尔基体与有丝分裂末期细胞板的形成有关,B错误;
C、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为有丝分裂整个时期提供能量,C正确;
D、中心体存在于动物和低等植物中,在动物有丝分裂前期,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D正确。
故选B。
5. 糖酵解是指将葡萄糖分解成为丙酮酸的过程。丙酮酸脱羧酶(PDC)是一种催化丙酮酸脱羧生成乙醛的酶,乙醛可被乙醇脱氢酶催化形成乙醇。乳酸脱氢酶(LDH)能催化丙酮酸与乳酸之间的相互转化。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 糖酵解发生于细胞质基质中
B. 糖酵解过程伴有ATP的生成
C. PDC和LDH不都具有专一性
D. 水淹时植物PDC的活性升高
【答案】C
【分析】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是将葡萄糖氧化分解成丙酮酸和[H],释放少量的能量,生成少量ATP。无氧条件下将丙酮酸和[H]转化成乳酸或者酒精和二氧化碳。
【详解】A、糖酵解是指将葡萄糖分解成为丙酮酸的过程,是呼吸作用的第一阶段,所以发生在细胞质基质,A正确;
B、呼吸作用的第一阶段释放少量的能量,生成少量的ATP,B正确;
C、PDC和LDH都是酶,都具有专一性,C错误;
D、水淹是缺乏氧气,植物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乙醇,所以PDC的活性升高,D正确。
故选C。
6. 细胞的生命历程大都短暂,却对个体的生命有重要贡献。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随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端粒DNA序列总会缩短
B. 随细胞分化程度的增大,细胞的全能性会逐渐丧失
C. 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中,不容易产生活泼的自由基
D. 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可以被免疫细胞诱导凋亡
【答案】D
【分析】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详解】A、随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端粒DNA序列一般会缩短,但某些细胞,例如癌细胞,存在修复端粒的端粒酶,A错误;
B、高度分化的细胞仍具有产生完整有机体或分化成其他各种细胞的潜能和特性,即全能性,B错误;
C、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中,很容易产生自由基,C错误;
D、细胞毒性T细胞会导致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裂解死亡,即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可以被免疫细胞诱导凋亡,D正确。
故选D。
7. 支原体是目前发现的最小的细胞生物。支原体的致病机制是其吸附在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引起局部组织损伤。下列有关支原体与呼吸道上皮细胞的比较,正确的是( )
A. 都含有染色体
B. 都没有细胞壁
C. 细胞内核糖体的形成均与核仁有关
D. 都属于个体这一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答案】B
【分析】支原体是原核细胞,呼吸道上皮细胞是真核细胞。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详解】A、支原体为原核生物,含有DNA,没有细胞核,也没有染色体,呼吸道上皮细胞有染色体,A错误;
B、支原体是原核细胞,没有细胞壁,呼吸道上皮细胞是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B正确;
C、支原体是原核细胞,原核细胞没有核仁,具有核糖体,故原核细胞核糖体的形成与核仁无关,C错误;
D、支原体属于个体,而呼吸道上皮细胞是细胞这一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D错误。
故选A。
8. 秋季植物叶片变黄主要是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比例改变造成的。研究人员在研究水稻叶片颜色时,发现了叶片黄色突变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分布于叶肉细胞和蓝细菌细胞的细胞膜上
B. 根细胞通过主动运输吸收的Mg²⁺可用于合成类胡萝卜素
C. 叶片黄色突变体水稻的色素吸收光谱在红光区有吸收峰值
D. 植物叶片的颜色是相关基因控制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D
【分析】光合色素包括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其中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而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详解】A、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色素,它们并不分布在细胞膜上,而是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A错误;
B、类胡萝卜素并不含有镁元素,其合成不需要镁离子的参与。镁离子是叶绿素合成所必需的,B错误;
C、根据题目描述,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而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叶片黄色突变体水稻很可能是由于叶绿素合成受阻或降解加快,导致叶绿素含量减少,类胡萝卜素相对增多。因此,其色素吸收光谱在蓝紫光区可能有较强的吸收,但在红光区的吸收会减弱,而不是有吸收峰值,C错误;
D、植物叶片的颜色是由其内部的色素种类和含量决定的,而这些色素的种类和含量又受到相关基因的严格控制。同时,环境因素如光照、温度、水分等也会对叶片颜色的形成产生影响。因此,植物叶片的颜色是相关基因控制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D正确。
故选D。
9. 在细胞衰老的过程中,溶酶体中的不溶性大分子引起溶酶体膜损伤,使氢离子外泄,导致细胞酸中毒。细胞酸中毒能够激活BCL2蛋白,导致细胞死亡。但高氢离子的酸性环境下,KGA蛋白含量增加,使谷氨酰胺的分解增强并产生了大量的氨,中和氢离子,从而避免衰老细胞死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的衰老和死亡都受基因调控,对生物体不利
B. 衰老细胞中自由基含量增加会加剧溶酶体膜的损伤
C. 抑制KGA蛋白的作用不利于改善衰老细胞的酸中毒
D. 酸性环境下KGA蛋白含量增加是一种细胞的自我保护
【答案】A
【分析】衰老细胞的特征:
(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
(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
(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
(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详解】A、细胞的衰老和凋亡都受基因调控,对多细胞生物体有利,但细胞坏死不受基因调控,对生物体不利,A错误;
B、当自由基攻击生物膜的组成成分磷脂分子时,产物同样是自由基,所以当衰老细胞中自由基含量增加时,会加剧溶酶体膜的损伤,B正确;
CD、依据题干信息,高氢离子的酸性环境下,KGA蛋白含量增加,会使谷氨酰胺的分解增强并产生了大量的氨,中和氢离子,从而避免衰老细胞死亡,所以抑制KGA蛋白的作用不利于改善衰老细胞的酸中毒,而酸性环境下KGA蛋白含量增加是一种细胞的自我保护,CD正确。
故选A。
10. 某实验小组研究了红景天苷对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大鼠红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实验中设置了对照组(健康大鼠)、HAPC模型组及红景天苷低剂量组(50mg·kg-1),中剂量组(100mg·kg-1)和高剂量组(200mg·kg-1),结果如图所示,MF为细胞膜脂质流动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实验中红景天苷各剂量组的使用量(溶液体积)应该相等
B. 由图可知,HAPC模型组大鼠的红细胞膜脂质流动性较健康大鼠明显降低
C. 高剂量红景天苷可显著改善HAPC模型大鼠红细胞膜的脂质流动性
D. 由图可知,红景天苷通过调节红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来增加机体的供氧量
【答案】D
【分析】分析题意,本实验目的是研究红景天苷对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大鼠红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是小鼠类型和红景天苷剂量,因变量是MF,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该实验中红景天苷各剂量组的使用量(溶液体积)属于无关变量,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各剂量组的使用量(溶液体积)应该相等,A正确;
BC、图示纵坐标MF为细胞膜脂质流动度,由图可知,HAPC模型组大鼠的红细胞膜脂质流动性较健康大鼠明显降低,而高剂量红景天苷可显著改善HAPC模型大鼠红细胞膜的脂质流动性,BC正确;
D、本实验研究的是红景天苷对红细胞膜脂质流动性的影响,因此,据图仅可推测红景天苷可通过调节红细胞膜的脂质流动性,增加机体的供氧量,D错误。
故选D。
11. 孟德尔发现了两大遗传规律,摩尔根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他们都为遗传学的研究作出了贡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为了探究F1均为高茎豌豆的原因,孟德尔让进行测交
B. F1高茎能产生两种比例相同的配子可体现分离定律的实质
C. 摩尔根通过杂交实验确定了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D. 二人获得成功的关键都有选材恰当、运用统计学等
【答案】A
【分析】分离定律的实质是杂合体内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生成配子时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进入两个不同的配子,独立的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A、为了探究F1均为高茎豌豆的原因,孟德尔让F1自交,A错误;
B、F1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产生配子的比为1:1,即F1高茎能产生两种比例相同的配子可体现分离定律的实质,B正确;
C、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的方法,通过红眼和白眼果蝇的杂交实验,确定了果蝇的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得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结论,C正确;
D、孟德尔使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摩尔根使用果蝇作为实验材料,二者获得成功的关键都有选择材料恰当、运用统计学方法等,D正确。
故选A。
12. 某二倍体植物的花色由一组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复等位基因A1(红色)、A2(粉红色)、A3(白色)控制。该植物群体中红花个体的基因型有3种,白花个体的基因型有1种。不考虑突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植物群体中与花色有关的基因型共有6种
B. 复等位基因之间的显隐性关系为A1>A2>A3
C. 红花个体的体细胞中可能同时存在A2,A3基因
D. A1A3和A2A3的个体杂交,子代花色种类最多
【答案】C
【分析】由题干信息可知,该植物种群中与花色有关的基因型有:A1A1、 A1A2、 A1A3、 A2A2、A2A3、A3A3,共6种,其中A1A1、 A1A2、 A1A3为红色,A2A2、A2A3为粉红色,A3A3为白色,红色对粉红色和白色显性,粉红色对白色显性。
【详解】A、由题干信息可知,该植物种群中与花色有关的基因型有:A1A1、 A1A2、 A1A3、 A2A2、A2A3、A3A3,共6种,A正确;
B、由题干可知,A1A1、 A1A2、 A1A3为红色,A2A2、A2A3为粉红色,A3A3为白色,红色对粉红色和白色显性,粉红色对白色显性,故复等位基因之间的显隐性关系为A1>A2>A3,B正确;
C、A2A3为粉红色,红花个体的体细胞中不可能同时存在A2,A3基因,C错误;
D、A1A3和A2A3的个体杂交,子代花色种类有红色、粉红色、白色,D正确。
故选C。
13. 某研究小组在对野生家蚕调查时发现了一些隐性纯合突变体,这些突变体的表型、基因及基因所在染色体如下表所示。不考虑染色体互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乙和丙杂交,F1会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
B. 丙(♀)和丁(♂)杂交,仅雌性子代不抗浓核病
C. 丁与野生型杂交得到的F1相互杂交,F2中幼蚕巧克力色可能均为雌性
D. 甲和乙杂交得到的F1相互杂交,F2野生型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9
【答案】C
【分析】一、性别决定是指雌雄异体的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性别决定的方式常见的有XY型和ZW型两种,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作伴性遗传。
二、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三、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乙和丙所示的相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故乙和丙杂交得到的F1相互杂交,F2中会出现9:3:3:1的分离比,A错误;
B、丙(♀)的基因型为ddZEW,丁(♂)的基因型为DDZeZe,与抗浓核病相关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故其杂交子代中雌雄个体均不抗浓核病,B错误;
C、丁与野生型杂交,当野生型作父本(ZEZE),丁作母本(ZeW)时,得到的F1的基因型为ZEZe,ZEW,F1相互杂交,F2的基因型为ZEZE,ZEZe,ZEW,ZeW,幼蚕巧克力色均为雌性,C正确;
D、甲和乙杂交,由于相关基因都位于12号染色体上,得到的F1的基因型为AaBb,F2的基因型为1AAbb、2AaBb、laaBB,野生型中不存在纯合子,D错误。
故选C。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 micrRNA是一种非编码RNA,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中,其能够与mRNA结合从而阻断基因的表达。研究发现,micrRNA能进入线粒体影响基因表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micrRNA主要依靠其催化功能在生物遗传中发挥作用
B. 线粒体中的蛋白质都是由micrRNA控制合成的
C. 生物中的micrRNA彻底水解后得到的产物共有6种
D. 真核细胞中micrRNA通过阻断翻译过程抑制基因的表达
【答案】CD
【分析】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需要解旋酶和RNA聚合酶参与;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需要以氨基酸为原料,还需要酶、能量和tRNA等。
【详解】A、micrRNA可在基因表达中发挥作用,但它不是酶,不能发挥催化功能,A错误;
B、micrRNA是非编码RNA,不会控制线粒体中蛋白质的合成,B错误;
C、RNA彻底水解后得到的产物共有4种碱基(A、U、C、G)、1种五碳糖(核糖)和磷酸,共6种小分子,C正确;
D、由题干可知micrRNA通过与mRNA结合从而阻断基因的表达,所以micrRNA是通过阻断翻译过程抑制基因的表达,D正确。
故选CD。
15. 植物的气孔由叶表皮上两个含有叶绿体的保卫细胞构成,保卫细胞体积膨胀时气孔打开,下图为与气孔开闭有关的细胞内外众多物质的运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较强光照下,保卫细胞叶绿体随细胞质流动的速率较慢
B. 原生质层由两层磷脂分子组成的液泡膜和细胞膜构成
C. K+和Cl-进入保卫细胞时都要与转运蛋白结合,且需要能量
D. 离子等进入液泡使细胞液的渗透压升高,保卫细胞吸水后气孔打开
【答案】ABC
【分析】图中H+在细胞消耗ATP的作用下,被运出细胞,说明膜外H+浓度高,这是主动运输,而Cl-在H+浓度梯度提供动力的作用下,被运入细胞,Cl-进入细胞是主动运输。
【详解】A、较强光照下,保卫细胞生命活动旺盛,故其叶绿体随细胞质流动的速率较快,A错误;
B、原生质层包括液泡膜和细胞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B错误;
C、K+通过K+通道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保卫细胞,不需要与K+通道结合,也不需要能量,C错误;
D、K+、Cl-等进入液泡后,导致液泡浓度升高,其渗透压升高,促进保卫细胞吸水,进而使气孔打开,D正确。
故选ABC。
16. 某实验小组以菠菜的离体叶绿体为实验材料,根据2,6一二氯酚靛酚(一种蓝色染料,能被还原剂还原成无色)在光下接受希尔反应产生的电子和H⁺进而被还原为无色的变化,观察希尔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可分别使用无水乙醇、层析液提取和分离菠菜绿叶中的色素
B. 希尔反应能证明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中的氧全部来自水
C. 1号试管反应液颜色由蓝绿色变化为浅绿色的速度比2号试管快
D. 由于3号试管中2,6—二氯酚靛酚已被破坏,推测其反应液颜色仍为蓝绿色
【答案】BD
【分析】色素可以溶解在无水乙醇中,故可以用无水乙醇提取色素;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扩散速度快,反之较慢,进而可以把四种色素分离开来,故可以用层析液分离色素。
【详解】A、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故可分别使用无水乙醇、层析液提取和分离菠菜绿叶中的色素,A正确;
B、希尔反应不能证明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中的氧全部来自水,B错误;
C、根据题意,2,6一二氯酚靛酚在光下可被还原,1号试管比2号试管的光照强度强,故1号试管反应液颜色由蓝绿色变化为浅绿色的速度比2号试管快,C正确;
D、3号试管中反应液颜色仍为蓝绿色,但并非由于2,6-二氯酚靛酚被破坏引起,而是因为黑暗下无法进行光合作用,D错误。
故选BD。
17. 某雌雄同株植物的抗霜和不抗霜为一对相对性状,由M/m、N/n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现让一抗霜与不抗霜植株杂交,F1中抗霜:不抗霜=1:3,取F1中的抗霜个体自交,F2中抗霜:不抗霜=9:7,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两对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B. 让抗霜亲本自交,子代表型与F2的不同
C. F1的不抗霜个体中纯合子占2/3,基因型为mmnn
D. F2中不抗霜个体自由交配,子代中抗霜:不抗霜=8:41
【答案】ABC
【分析】在生物体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种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A、根据杂交实验结果,9:7是9:3:3:1的变形,推出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不同对同源染色体上,其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
B、一抗霜与不抗霜植株杂交,F1中抗霜:不抗霜=1:3,说明抗霜亲本是MmNn,不抗霜亲本是mmnn,抗霜亲本自交,子代表型与F2的相同,B错误;
C、F2中抗霜:不抗霜=9:7,是9:3:3:1的变形,说明抗霜的基因型为M-N-,其余基因型的表现型都是不抗霜,抗霜亲本是MmNn,不抗霜亲本是mmnn,F1的不抗霜个体中纯合子(mmnn)占1/3,C错误;
D、F2中不抗霜个体Mmnn:MMnn:mmNn:mmNN:mmnn=2:1:2:1:1,产生的配子为Mn:mN:mn=2:2:3,自由交配,子代中抗霜(MmNn)所占的比例为2/9×2/9+2/9×2/9=8/9,因此子代中抗霜:不抗霜=8:41,D正确。
故选ABC。
18. 研究小组从某二倍体动物(XY型性别决定)的组织中获取了一些细胞,测定这些细胞中染色体的数量,并据此将细胞分为三组,如图甲所示。图乙是该组织中某个细胞的示意图(仅绘出了部分染色体)。不考虑染色体变异,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图甲中的a组细胞可能是次级卵母细胞
B. 图乙中的细胞可能属于图甲中的b组细胞
C. 图甲中的c组细胞中可能观察到联会现象
D. 图甲中b→a组细胞的过程中所有基因均分
【答案】ACD
【分析】图甲中a组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只能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的相关细胞,并排除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b组细胞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表示表示有丝分裂间、前、中、末期的细胞,也可以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c组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只能表示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
【详解】A、根据图乙所示细胞,图乙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质发生了均等分裂,说明该动物组织取自精巢,a组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故图甲中的a组细胞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A错误;
B、图乙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含有2N个染色体,可能属于图甲中的b组细胞,B正确;
C、图甲中的c组细胞中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加倍,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因此,细胞中不可能观察到同源染色体的联会现象,C错误;
D、图甲中b→a组细胞,可属于减数分裂Ⅰ至减数分裂Ⅱ的过程,由于X与Y染色体存在非同源区段,所以不是所有核基因均分,且质基因不均分,D错误。
故选ACD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9分。
19. 为研究CO2浓度及其变化对作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研究人员以大豆和花生为实验材料,分别进行了三种不同的实验处理,结果如下图所示。整个实验过程中保持适宜的光照强度和充足的水分供应。回答下列问题:
光合作用速率
(1)CO2浓度主要影响光合作用的______反应阶段。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因变量的检测指标是______。
(2)在大气CO2浓度环境中,若突然中断CO2供应,则短时间内叶绿体中C3、C5的含量变化分别是______。当CO2浓度倍增时,光合作用速率却并未倍增,此时限制光合作用速率增加的因素可能是______(答出1点)。
(3)由图可知,在CO2浓度先倍增后恢复的条件下,大豆和花生的光合作用速率相等,则此时它们固定CO2的速率______(填“相等”“不相等”或“可能相等可能不相等”),理由是______。
(4)在CO2浓度先倍增后恢复的条件下,大豆和花生的光合作用速率均比大气CO2浓度条件下的光合作用速率低,从固定CO2的酶的角度分析,原因可能是______。
【答案】(1)①. 暗 ②. 作物种类,处理的CO2浓度 ③. CO2的吸收量(或O2的释放量等)
(2)①. 减少、增加 ②. 固定CO2的酶的活性,有机物在叶绿体中积累等
(3)①. 可能相等可能不相等 ②. 植物固定CO2的速率等于其从外界吸收CO2的速率与呼吸作用产生CO2速率之和,未知两种作物呼吸作用产生CO2的速率
(4)作物长期处于高浓度CO2环境中,使固定CO2的酶的数量和活性降低,而当环境中CO2浓度恢复时,酶的数量和活性未能恢复
【分析】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
【小问1详解】CO2浓度主要影响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根据题图分析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作物种类和处理的CO2浓度,因变量的检测指标可以是CO2的吸收量(或O2的释放量)等。
【小问2详解】在大气CO2浓度环境中,若突然中断CO2供应,则短时间内叶绿体中C3的含量减少、C5的含量增加。当CO2浓度倍增时,光合作用速率却并未倍增,此时限制光合作用速率增加的因素可能是固定CO2的酶的活性、有机物在叶绿体中积累等。
【小问3详解】由图可知,在CO2浓度先倍增后恢复的条件下,大豆和花生的光合作用速率相等,但无法判断此时它们固定CO2的速率情况,因为植物固定CO2的速率等于其从外界吸收CO2的速率与呼吸作用产生CO2速率之和,未知两种作物呼吸作用产生CO2速率的情况。
【小问4详解】在CO2浓度先倍增后恢复的条件下,大豆和花生的光合作用速率均比大气CO2浓度条件下的光合作用速率低,从固定CO2的酶的角度分析,这可能是因为作物长期处于高浓度CO2环境中,使固定CO2的酶的数量和活性降低,而当环境中CO2浓度恢复时,酶的数量和活性未能恢复。
20. 果蝇的眼色受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其中显性基因A是产生色素所必需的。现有白眼和红眼纯系果蝇(雌雄均有)若干,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表所示杂交实验。不考虑相关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回答下列问题:
(1)摩尔根等人以果蝇为实验材料,运用______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上述两对等位基因中,位于常染色体上的是______。
(2)实验一中,F2雌果蝇共有______种基因型;让F2中的白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杂交,所得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__(不考虑性别)。
(3)已知实验二F2中存在紫眼果蝇,则F1的预期表型及比例为______。而实际操作时,发现F1中出现了一只红眼雌果蝇。研究人员观察了该果蝇处于有丝分裂______(填时期)的体细胞的染色体核型,发现其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则从亲本产生配子的角度考虑,该果蝇出现的原因可能是______。若该红眼雌果蝇可育,其产生配子时X、Y染色体中任意两条会正常配对并分离,另一条随机移向一极,则该红眼雌果蝇减数分裂产生正常配子的概率为______。
【答案】(1)①. 假说-演绎 ②. A/a##A、a
(2)①. 6##六 ②. 紫眼:红眼:白眼=3:1:2(或12:4:8)
(3)①.紫眼(雌性):红眼(雄性)=1:1 ②. 中期 ③. 母本减数分裂Ⅰ后期(或减数分裂Ⅱ后期)两条X染色未正常分离 ④. 1/2##0.5
【分析】一、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二、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小问1详解】摩尔根等人以果蝇为实验材料,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根据杂交实验结果分析,亲本为白眼雌果蝇和红眼雄果蝇杂交,F1中雌雄果蝇均表现为紫眼,F1果蝇随机交配,得到的F2果蝇中紫眼:红眼:白眼=9:3:4,为9:3:3:1的变式,因此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且F2的性状与性别相关联,因此一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一对位于X染色体,其中显性基因A是产生色素所必需的,F2中雌雄果蝇中都存在白眼性状,因此A/a位于常染色体上,B/b不位于X染色体上。
【小问2详解】实验一中,亲本基因型为aaXBXB×AAXbY,F1基因型为AaXBXb,AaXBY,F2雌果蝇共有3×2=6种基因型;让F2中的白眼雌果蝇(aa1/2XBXB、aa1/2XBXb)与红眼雄果蝇(1/3AAXbY、2/3AaXbY)杂交,F2中的白眼雌果蝇基因型为1/2aaXBXB、1/2aaXBXb,红眼雄果蝇基因型为1/3AAXbY、2/3AaXbY,按照拆分法进行计算,所得后代中紫眼(A_XB_):红眼(A_Xb_):白眼(aa_ _)=(1-2/3×1/2)×3/4:(1-2/3×1/2)×1/4:2/3×1/2×1=3:1:2。
【小问3详解】实验二中,亲本基因型为AAXbXb×aaXBY,F1的预期表型及比例为紫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1:1。而实际操作时,发现F1中出现了一只红眼雌果蝇,可观察该果蝇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体细胞的染色体核型,若发现其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则从亲本产生配子的角度考虑,该果蝇(AaXbXbY)出现的原因可能是母本减数分裂Ⅰ后期(或减数分裂Ⅱ后期)两条X染色体未正常分离。若该红眼雌果蝇可育,则其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XX:Y:X:XY=1:1:2:2,故正常配子的概率为1/2。
21. 东莨菪碱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具有显著的镇静作用。某研究小组探究了东莨菪碱对吗啡依赖大鼠摄食量、饮水量、尿量及体质量的影响,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吗啡是一种阿片类毒品,也是麻醉中常用的镇痛药。吗啡能与突触前神经元膜上的______结合,抑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阻止突触后膜______内流,阻断痛觉形成的上行传导通路而发挥镇痛作用。长期使用吗啡可致依赖成瘾,一旦停用,则神经递质的释放量会迅速______,出现更强烈的痛觉等戒断综合征。
(2)实验前,需选择______的同性别大鼠构建吗啡依赖模型大鼠。表中东莨菪碱对照组的实验处理为______。实验时每组均设置了多只吗啡依赖模型大鼠并测定相关指标的平均值,这是为了______。
(3)东莨菪碱治疗阿片类药物成瘾,可快速减轻戒断综合征。根据实验结果推测,东莨菪碱可______(填“增加”或“减少”)吗啡依赖治疗过程中大鼠的饮水量和______,东莨菪碱治疗阿片类药物成瘾的关键之一可能是______(填“加快”或“减慢”)药物的排泄。
(4)吸食吗啡等毒品的人更容易感染艾滋病。现有某种溶剂配制的三种不同浓度的吗啡、T淋巴细胞系培养液、HIV毒株等,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探究吗啡对HIV繁殖的影响,简要写出实验设计思路:______。
【答案】(1)①. (特异性)受体 ②. Na+ ③. 增加
(2)①. 生理状态相同 ②. 给予东莨菪碱后注射生理盐水 ③. 避免因个体间差异或偶然因素造成的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3)①. 增加 ②. 尿量 ③. 加快
(4)实验设计思路:将等量的某种溶剂配制的三种不同浓度的吗啡和不含吗啡的同种溶剂分别加入T淋巴细胞系培养液中,再向培养液中加入等量的HIV毒株,置于适宜条件下培养,并定期取细胞培养液离心,检测上清液中HIV的数量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小问1详解】吗啡能与突触前神经元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抑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阻止突触后膜Na+内流,阻断痛觉形成的上行传导通路而发挥镇痛作用。长期使用吗啡可致依赖成瘾,一旦停用,则神经递质的释放量会迅速增加,出现更强烈的痛觉等戒断综合征。
【小问2详解】根据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实验前,需选择生理状态相同的同性别大鼠构建吗啡依赖模型大鼠。表中东莨菪碱对照组的实验处理为给予东莨菪碱后注射生理盐水。实验时每组均设置了多只吗啡依赖模型大鼠并测定相关指标的平均值,这是为了避免因个体间差异或偶然因素造成的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小问3详解】东莨菪碱治疗阿片类药物成瘾,可快速减轻戒断综合征。根据实验结果推测,东莨菪碱可增加吗啡依赖治疗过程中大鼠的饮水量和尿量,东莨菪碱治疗阿片类药物成瘾的关键之一可能是加快药物的排泄。
【小问4详解】现有某种溶剂配制的三种不同浓度的吗啡、T淋巴细胞系培养液、HIV毒株等,若要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探究吗啡对HIV繁殖的影响,则实验设计思路为:将等量的某种溶剂配制的三种不同浓度的吗啡和不含吗啡的同种溶剂分别加入T淋巴细胞系培养液中,再向培养液中加入等量的HIV毒株,置于适宜条件下培养,并定期取细胞培养液离心,检测上清液中HIV的数量。
22. 某湖泊中淤泥堆积、落叶腐烂、浮游植物滋生,导致鱼类大量死亡。为了改变这一现象管理部门对该湖泊进行了生态改造,并引入了锦鲤等观赏鱼类和荷花,使湖泊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和食物链及食物网。当湖泊受到轻微污染时,能很快消除污染,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稳定性。
(2)湖泊生态系统的基石是______。夏季来临时,湖泊中分解者大量滋生,水体溶氧量下降,导致鱼类死亡,分解者分解死亡的鱼类又消耗了更多氧气,使水体溶氧量进一步下降,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调节。
(3)湖泊改造过程迅速改变了湖泊原有的群落外貌,这说明人为因素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______。研究小组在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湖泊中锦鲤的种群密度时,发现调查结果偏小,则可能的原因是______(答出1点)。某个季节光照减弱导致锦鲤向上转移,该现象表明环境因素的改变可使生物群落的______结构发生改变。
(4)经过改造的湖泊风景秀丽,吸引了大批游客,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价值。但要注意提醒游客禁止携带水生动物放生,试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答出1点)。
【答案】(1)①.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或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②. 抵抗力
(2)①. 生产者 ②. (正)反馈
(3)①. 速度和方向 ②. 两次捕鱼的间隔时间较短,带标记的鱼在鱼群中还未充分散开 ③. 垂直
(4)①. 直接 ②. 放生外来物种易造成生态入侵,破坏生态系统;放生已有物种会破坏原有生态平衡,破坏食物链,造成生态退化
【分析】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的某种变化结果,反过来作为调节该系统变化的因素,使系统变化出现新结果的过程,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如果新结果跟老结果呈负相关,则为负反馈调节;如果新结果跟老结果呈正相关,则为正反馈调节。正反馈调节的例子有:孕妇分勉过程、排尿过程和血液凝固等。
【小问1详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或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食物链及食物网。当湖泊受到轻微污染时,能很快消除污染,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稳定性。
【小问2详解】生态系统的基石是生产者。夏季来临时,湖泊中分解者大量滋生,水体溶氧量下降,导致鱼类死亡,分解者分解死亡的鱼类又消耗了更多氧气,使水体溶氧量进一步下降,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正)反馈调节。
【小问3详解】湖泊改造过程迅速改变了原有的群落外貌,这说明人为因素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研究小组在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湖泊中锦鲤的种群密度时,发现调查结果偏小,则可能的原因是两次捕鱼的间隔时间较短,带标记的鱼在鱼群中还未充分散开。某个季节光照减弱导致锦鲤向上转移,该现象表明环境因素的改变可使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发生改变。
【小问4详解】经过改造的湖泊风景秀丽,吸引了大批游客,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但要注意提醒游客禁止携带水生动物放生,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其原因是放生外来物种易造成生态入侵,破坏生态系统;放生已有物种会破坏原有生态平衡,破坏食物链,造成生态退化。
23. 科研人员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将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整合到野生型小鼠P蛋白基因的一端,如图1所示,其中F1、F2、R1、R2表示引物。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启动子的作用是______。作为基因表达载体,除图1中标出的结构外,其还需具备的结构有______(答出1点)。
(2)利用PCR技术进行体外扩增时,已知引物F1与图1中P基因的a链相应序列互补配对,则a链从左到右的方向是______(填“5'→3'”或“3'→5'”),P基因转录的模板链是______(填“a”或“b”)链。
(3)随机挑取5个品系细胞通过PCR和______技术验证基因型,结果如图2所示。
①在进行PCR扩增时,所选择的是图1中的______作为引物。
②加样孔在______(填“上”或“下”)端,属于GFP基因纯合子的品系是______。
【答案】(1)①. RNA聚合酶识别与结合的位点,驱动基因的转录 ②. 标记基因;复制原点
(2)①. 3'→5' ②. a
(3)①. (琼脂糖凝胶)电泳 ②. F1、R1 ③. 下 ④. 4
【分析】PCR技术是聚合酶链式反应的缩写,是一项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的原理,在体外提供参与DNA复制的各种组分与反应条件,对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进行大量复制的技术。
【小问1详解】启动子是RNA聚合酶识别与结合的位点,能驱动基因的转录。图1中标出了启动子和终止子,除此之外,作为基因表达载体还需具备的结构有标记基因、复制原点。
【小问2详解】已知引物F1与图1中P基因的a链相应序列互补配对,则a链从左到右的方向是3'→5',P基因转录的模板链是a链。
【小问3详解】随机挑取5个品系细胞通过PCR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验证基因型。结合图1和图2推测,P-GFP融合基因电泳后的DNA片段较大,GFP基因电泳后的DNA片段较小,引物F1和引物F2延伸方向相同,不能扩增,用引物F2和引物R1进行PCR扩增,若小鼠无GFP基因,则无PCR产物,选择引物F1和引物R1进行扩增,整合GFP基因后,核酸片段变长,整合GFP基因后,核酸片段变长,乙个体只有大片段,应选择图1中的引物组合是F1、R1。PCR产物进行电泳时,相同构型的DNA分子,分子量越大,在凝胶中的阻力就越大,速度越慢,故琼脂糖凝胶的加样孔在下端。其中属于GFP基因纯合子的品系是4。
选项
细胞器
作用时期
生理作用
A
核糖体
主要为间期
合成相关蛋白质
B
高尔基体
后期
与赤道板的形成有关
C
线粒体
整个细胞周期
提供能量
D
中心体
前期
与纺锤体的形成有关
表型
基因
基因所在染色体
甲
灰卵
a
12号
乙
多星纹
b
12号
丙
抗浓核病
d
15号
丁
幼蚕巧克力色
e
Z
1号试管
2号试管
3号试管
叶绿体悬浮液
5mL
2,6一二氯酚靛酚
1mL
处理
自然光(光强0.4μW/cm2)+20wLED台灯照射(光强1.5μW/cm2)5min
自然光(光强0.4μW/cm2)光照5min
黑暗处理
观察比较各试管的颜色变化
杂交实验
亲本
F1
F2
一
白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
全为紫眼
紫眼雌性:紫眼雄性:红眼雄性:白眼雌性:白眼雄性=6:3:3:2:2
二
红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
?
?
组别
实验处理
摄食量(mL)
饮水量(mL)
尿量(mL)
体质量(g)
东莨菪碱干预组
给予东莨菪碱后注射吗啡
7.5
14.2
8.6
255.6
单纯依赖组
给予生理盐水后注射吗啡
8.8
12.3
5.7
262.4
生理盐水对照组
生理盐水替代东莨菪碱和吗啡
9.3
12.1
5.3
262.4
东莨菪碱对照组
?
9.2
14.4
7.0
260.2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质量生物检测(解析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本卷命题范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生物月考(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乙醇脱氢酶, 短串联重复序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生物月考(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1g/mL或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