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西周时“一人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距今7000—5000年的龙虬庄遗址被誉为江淮文明之花。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炭化稻米和古文字陶片,陶片上刻有八个类似文字的刻画符号(如下图),与该遗址同时期的长江流域的遗址为( )
A. 仰韶文化B. 大汶口文化
C. 红山文化D. 河姆渡文化
【答案】D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7000—5000年的中国。根据所学可知,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文化距今7000—5000年,与材料中的龙虬庄遗址文化同期,D项正确;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均在黄河流域,排除A、B两项;红山文化在东北辽河流域,排除C项。故选D项。
2. 在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阶段,各区域在环境基础、经济内容、宗教和社会意识等方面存在差别,并在长期交流互动中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最终融汇凝聚出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文明核心,开启了夏商周三代文明。这一论述( )
A. 说明区域间文明存在频繁交流B. 强调了地理环境的决定性作用
C. 意在说明黄河文明的独特地位D. 阐明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
【答案】D
【解析】
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阶段(中国)。材料中“各区域……存在差别”阐述了文明的多元性,“在长期交流互动中……夏商周三代文明”则是阐述了文明的一体性,D项正确;材料提出“在长期交流互动中取长补短、兼收并蓄”,但是得不出“频繁交流”,排除A项;从材料看,地理环境只是因素之一、而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B项;材料阐述的是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征,不是说黄河文明具有独特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3. 二里头遗址作为大型都邑遗址,遗存丰富,为了解夏朝的都城面貌以及经济文化生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此,记者刘周岩在《寻找夏朝》中说: “二里头遗址现在还不能确证是夏都,因为缺少如甲骨文那样的内证性的文字证据出土。二里头有可能是夏,乃至极有可能是夏,但这仍是假说。”由此可见( )
A. 考古发掘对历史研究价值比较有限B. 文字出土有助于历史研究发展
C. 考古必须与文献史料结合才有意义D. 出土文字比其它文物意义更大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朝(中国)。商朝因为出土了殷墟甲骨文这样内证性的文字证据而成为信史,夏朝没有甲骨文那样的内证性的文字证据出土而被怀疑,说明文字出土有助于历史研究发展,B项正确;考古发掘有时对历史研究价值非常大, “考古发掘对历史研究价值比较有限”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考古发现本身就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不一定与文献结合,排除C项; “出土文字比其它文物意义更大”的说法绝对化,有些文学艺术作品不一定可信,排除D项。故选B项。
4. 许慎《说文解字》对古人造字解释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挥),武信是也。上图是甲骨文中的部分古代姓氏的写法。这反映了古代先民曾经( )
A. 受母系氏族社会影响深远B. 定居于黄河中游地区
C. 饲养各种家畜以祭祀先祖D. 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许慎的解释,材料中的五个姓氏均为会意字,并且都以“女”字“比类合谊”,彰显内涵,这反映了古人曾经历的母系氏族社会,受其影响颇深,A项正确;原始农业的出现为人类的定居提供了有利条件,材料与古代先民定居于黄河中游地区无关,排除B项;甲骨文中的姓氏写法并未直接体现家畜饲养或祭祀先祖的场景,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新石器时代,北方地区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5. 下图为陕西郿县礼村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大盂鼎。鼎上铭文记载,西周康王命盂帮助他掌管军事和统治人民,并且赏赐给盂香酒、礼服、车马、仪仗和奴隶,叮嘱盂“勿废朕令(命)”。这可以用于研究( )
A. 西周的政治制度B. 王权与神权的结合
C. 奴隶制度的形成D. 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从材料中的“西周康王命盂帮助他掌管军事和统治人民,并且赏赐给盂香酒、礼服、车马、仪仗和奴隶”可知,周康王对盂进行封授。这体现的是分封制下周王和臣属的关系,A项正确;材料仅涉及分封制,据材料无法体现王权与神权的结合,排除B项;材料信息虽涉及奴隶,但是材料主旨是分封制,排除C项;材料涉及西周,据所学可知,西周时期,中央集权制尚未建立,排除D项。故选A项。
6. 商朝建立了内外服制,西周实行了分封制。由下图可推知,西周分封制( )
A. 标志着周天子世袭特权的确立B. 实现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中央集权D. 是对商朝内外服制的继承与发展
【答案】D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时期。根据图文可知,西周分封制下与商朝的内外服制在结构上相同,只是商朝的外服是“王畿以外的臣属地区”,而西周变成了分封的诸侯国,这说明分封制是对商朝内外服制的继承与发展,D项正确;夏朝时期天子世袭特权已经确立,A项错误;分封制下周天子没有直接控制地方,B项错误;西周时期尚未建立起中央集权,C项错误。故选D项。
7. 周平王死后,桓王继位,与郑国矛盾激化,刀兵相见,结果王室军队败北。郑国派人去“慰问”,桓王只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这说明,春秋时期( )
A. 列国纷争,群雄并起B.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C. 社会动乱,经济凋敝D. 人心思定,天下归一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按照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周天子是天下共主,诸侯要效忠天子。而东周时期却出现了诸侯国郑国与周王开战的情况,反映王室衰微,诸侯争霸,B项正确;诸侯国郑国与周王开战体现王室衰微,“列国纷争,群雄并起”“经济凋敝”不能准确概括题干信息,排除A项、C项;春秋时期分裂动乱,而非“天下归一”,排除D项。故选B项。
8. 西周时“一人跖(踏)来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公田变为私田B. 铁犁牛耕的出现
C. 国家走向统一D. 封建制度的确立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由材料“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可以看出战国时期农业劳作的效率提高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出现了铁犁牛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B项正确;公田变私田可以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是若没有先进的生产工具,是不可能提高生产效率的,排除A项;C项与史实不符合,战国时期是分裂时期,排除C项;D项不是根本原因。故选B项。
9.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期望恢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孟子谓天下当“定于一”,墨子主张“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道家则从哲理层面提出“道通为一”。这说明当时思想家们期望( )
A. 建立中央集权体制B. 各家思想相互交融
C. 国家治理统一有序D. 尊崇君主重建伦理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题干中提到的孔子、孟子、墨子和道家的思想都强调了统一和秩序的重要性,孔子希望恢复西周秩序井然的礼乐制度,孟子主张天下统一,墨子提倡百姓服从天子,道家则从哲理层面提出统一的概念,这些思想都反映了当时思想家们期望国家治理能够统一有序,C项正确;法家主张中央集权,儒家并不主张,排除A项;材料体现各家思想有一定相同之处,并非强调相互交融,排除B项;尊崇君主,重建伦理不是他们相同之处,排除D项。故选C项。
10. 西周时期,统治者提倡“敬天”“敬事上帝”。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敬鬼神而远之”,法家强调“敬上奉法”而不言“敬天”,庄子主张“时祀尽敬而不祈喜”。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
A. 人文意识逐渐增强B. 无神论的思想流行
C. 礼乐制度趋向瓦解D. 各家学派相互诘难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西周时期,统治者提倡敬天,敬事上帝”,“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敬鬼神而远之,法家强调敬上奉法,而不言敬天”“庄子主张时祀尽敬而不祈喜,即按四时去祭祀钦敬,并没有求来好事,形容祈求诸神鬼也无济于事。”,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在“敬天”方面教于西周有所淡化,而更多的是关注于人,A项正确;材料信息强调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在“敬天”方面教于西周有所淡化关注于人,不能得出当时无神论流行,排除B项;礼乐制度是西周时期为了调节贵族矛盾,维护分封宗法制度而设立的等级制度,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材料信息并没有提及春秋各家学派之间的诘难,排除D项。故选A项。
11. 下表是春秋战国时期部分思想家的主张。下述主张的共同点是( )
A. 重视以人为本B. 强调自强不息
C. 崇尚天人合一D. 关注现实政治
【答案】D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材料可知,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孟子主张统治者实行仁政,墨子提倡尚贤的主张,韩非子主张实行法治,对人民进行严加管束。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主张解决现实的政治问题,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以人为本的思想主张,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孟子强调君子要自强不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天人合一多指人与道合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2. 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皇帝制书、诏书下达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会直接交给御史大夫办理。由此可见,秦始皇设立御史大夫的目的是( )
A. 控制地方,加强中央集权B. 掌控军权,统领全国
C. 辅佐丞相,处理军政事务D. 牵制丞相,加强君权
【答案】D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皇帝制书、诏书下达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会直接交给御史大夫办理”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在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牵制丞相,以加强君权,D项正确;秦朝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与设立御史大夫的目的无关,排除A项;秦朝设太尉主持军事,排除B项;御史大夫是丞相助手,负责监察系统,排除C项;故选D项。
13. 学者陈苏镇认为,楚人在推翻秦朝的战争中充当了主力,不仅因为楚人有反秦的实力,也因为楚人对秦朝的统治更加反感。东方人“苦秦”主要是苦于赋税徭役太重律 令刑法太苛,楚人苦之特甚则是由于秦法与楚俗之间存在更大差异。楚人反秦的激烈 程度大大超过其他地区。学者强调秦朝灭亡是由于( )
A. 文化差异与冲突激化了矛盾B. 在东方及楚地推行不同律令
C. 张楚政权推翻了秦朝统治D. 赋税徭役太重律令刑法太苛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题意可知,陈苏镇认为由于楚地与秦地风俗的差异,使得楚人对秦的反抗程度更为激烈,所以他是在强调文化差异与冲突激化了矛盾,A项正确;秦朝在东方和楚地推行的律令是相同的,排除B项;张楚政权最终失败,没有推翻秦朝统治,排除C项;“赋税徭役太重律令刑法太苛”是东方人反秦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14. 孟姜女哭长城是中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相传秦朝时,范喜良和孟姜女刚新婚三天,范喜良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为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由此可以看出秦朝( )
A. 赋税沉重B. 徭役繁重
C. 以法治国D. 以吏为师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范喜良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为饥寒劳累而死”,说明范喜良是被迫服徭役,B项正确;材料反映范喜良是被迫服徭役而死,排除A项;秦朝属于古代封建专制国家,为体现以法治国,排除C项;“以吏为师”强调注重法家思想,材料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
15. 西汉开国者虽多出自布衣,但以“诛暴秦”的名义推翻了前政府,也能取得正统地位。同时,司法上凡不涉及谋反和叛国问题,就逐步废止了“族诛”、“连坐”和“五刑”(五种肉刑),取而代之的是“男城旦”、“女为春”、“司寇(安保)”、“伐薪”等劳动改造。这体现了西汉初年治国理政的特征是( )
A. 省刑罚,重教化B. 倡民本,力休养
C. 崇孝廉,好文治D. 大一统, 申君权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汉初废除了秦朝的重刑罚,取而代之的是劳动改造,说明汉初重视民本,休养生息特征,B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到重教化,排除A项;汉初尊奉黄老无为思想,而崇孝廉,好文治属于儒家思想,排除C项;汉武帝时的治国理政特征是大一统, 申君权,排除D项。故选B项。
16. 汉武帝即位后不久,召集一些青年才俊出入禁宫,授予他们侍中、中常侍等官职,让他们“参与谋议”,并按皇帝旨意,在朝堂对以丞相为首的公卿百官拟定的行政方案加以诘难。这一做法旨在( )
A. 加强皇权专制B. 选拔优秀人才
C. 优化官僚结构D. 削弱外戚势力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汉武帝设立中朝,选拔一些官位较低的人进入中朝讨论国事,从而分割了丞相的权力,加强了皇权,A项正确;选拔优秀人才、优化官僚结构和削弱外戚势力都不是设立中朝的根本目的,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摘编自袁行霈 严文明等《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各家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孟子认为“王如施仁政于民……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韩非认为“以法为教”“法不阿贵”;墨子认为“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源头活水,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摘编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材料三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道、儒、墨、法四种思想流派的治国主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三中的观点并简析其对儒学发展产生的影响。
【答案】(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落,诸侯争霸,社会动荡;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士阶层崛起,私学出现。
(2)主张:道:无为而治;儒:仁政;墨:尚贤;法:以法治国(法治)。
(3)观点:尊崇儒术。影响: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解析】
小问1】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据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可得出,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落,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可得出,士阶层崛起,私学出现;据所学知识可知,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
【小问2】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主张:据材料二“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可得出,道:无为而治;“孟子认为‘王如施仁政于民……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可得出,儒:仁政;“韩非认为‘以法为教’”可得出,法:以法治国(法治);“墨子认为‘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可得出,墨:尚贤。
【小问3】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汉朝中国。据材料三“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得出,尊崇儒术。
影响: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18.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其民之敝,荡而不静,胜而无耻。
——摘编自《礼记·表记》
材料二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摘编自【西周】《尚书·泰哲》
材料三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
——摘编自【春秋】《管子·牧民·四顺》
材料四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摘编自【战国】《孟子·尽心上》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朝社会治理的表现。
(2)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与商人相比,周代以来人们对“天人关系”认识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简析先秦思想的当代价值。
【答案】(1)崇拜神灵;先鬼后礼;神权和王权相结合。(任答一点即可)
(2)变化:民意即天意的体现;政权成败在于人心的顺逆;为政以德,敬天保民;以道德自律“立命”,修身养性以安身立命。(任答两点即可)
原因:夏商灭亡的历史教训;周代以来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士人阶层在天人关系上的不断探索。(任答两点即可)
(3)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注重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尊重和利用规律,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
【小问1】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商朝中国。根据材料“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可分析出崇拜神灵;根据材料“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可分析出先鬼后礼;结合商朝政治可分析出神权和王权相结合。
【小问2】
本题是对比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变化:材料“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意思是上天所看到的来自于我们老百姓所看到的,上天所听到的来自于我们老百姓所听到的,可分析得出民意即天意的体现;根据材料“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可分析出政权成败在于人心的顺逆;结合为政以德可分析出为政以德,敬天保民;材料“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意思是殚精竭虑于如何行善,这就是了解了人的本性。了解了人的本性,就懂得了天命。保持人的本心,培养人的本性,这就是对待天命的方法,就这样来立命安身,可分析得出可分析出以道德自律“立命”,修身养性以安身立命。
原因:结合夏桀商纣可分析出夏商灭亡的历史教训;结合生产力发展可分析出周代以来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结合周人对天命的认识可分析出士人阶层在天人关系上的不断探索。
【小问3】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可从民本思想、道德修养、人与自然关系、当代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分析。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注重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尊重和利用规律,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秦始皇之面相
以“秦始皇之面相”为主题,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看法。
【答案】
看法:秦始皇有多个“面相”。秦始皇既是开创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雄主,也是贪鄙暴虐、不施仁义、摧残文化的暴君。一方面,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灭掉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结束了长期战争的混乱局面。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如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等,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秦始皇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墓,出外巡游、封禅,征发繁重,百姓不堪重负。秦朝刑法严苛,人民摇手触禁,“赭衣塞路,社会阶级矛盾严重激化。秦的速亡与秦的暴政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三则材料都只是描绘了秦始皇“面相”的一个侧面,具有一定片面性。综合其内容就可展现出“秦始皇”相对完整丰满的面相,展现“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解析】
本题为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秦朝中国。第一段材料是实物史料,赞扬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全国;统一法令,整顿风俗,使百姓能够遵规守法、安居乐业。第二段材料是文献史料,批评秦始皇贪鄙暴虐,推行暴政;焚书坑儒,摧残文化;不能审时度势,调整政策。第三段材料是现代历史研究者的观点,肯定秦始皇顺应时代发展,代表地主阶级取代奴隶制贵族,创立中央集权体制。第一、三段材料都反映秦始皇的正面,第二段材料反映秦始皇的反面,为我们研究秦始皇提供了参考。可见秦始皇有多个“面相”,既是开创统一的中央集权国 家的雄主,也是贪鄙暴虐、不施仁义、摧残文化的暴君,综合三则材料内容就可展现出“秦始皇”相对完整丰满的面相,展现“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要求从史料类型、内容、价值等方面分析题干材料,并与“秦始皇之面相”这一主题 建立紧密联系,逻辑严密,阐述充分,表达清晰。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代分封制始于周武王克商之后,直至康王时还在继续实施。周代分封制首封夏商帝王后裔和吕尚等周室功臣,后又扩及秦、楚、肃慎等许多臣服于周天子的异姓异族部落。分封对象不限于周王室姬姓一家一族,分封地域也不限于夏商周王族的活动中心,而是覆盖了中华民族赖以发祥的黄河、长江流域主要地区。受封诸侯从周天子那里不仅得到了土地、部落民众和表示身份与权力的彝器等,还得到因地制宜的行政权和开疆拓土的军事征伐权。
——摘编自董恩林《论周代分封制与国家统一》
材料二 刘邦分封诸侯早在楚汉战争中便已开始,这是为了孤立项羽一方,壮大自己一方的势力而不得不进行的权宜之计。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分封的诸侯有赵王张耳、衡山王昊芮、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萘、齐王韩信、韩王信。分封完后,没用几年时间,刘邦就将所封的大多数异姓王消灭了,并分封了十一个同姓王。刘邦的分封思想早已不是过去的了,而是秦末以来的新型分封思想:在天下统一的前提下,允许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实行郡国并行制。
——摘编自刘文超《试论秦末汉初的新型分封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代分封制的特点及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周代分封制相比,汉朝分封制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汉初的分封制。
【答案】(1)特点:长期推行;分封对象及内容广泛;分封以姬姓子弟为主体;推行的地域广阔;所封诸侯拥有较大自主权。(答出三点即可)
作用:巩固了周朝的统治;扩展了周朝的疆域;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不同:开始于政权争夺战;逐步废除异姓诸侯;允许与郡县制并存。
评析:汉初分封制虽一时巩固了政权,但也埋下了地方叛乱的隐患。(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思想家
主张
老子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孟子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墨子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韩非子
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内容
出处
皇帝休烈,平一宇内……大洽濯俗,天下承风……初平法式,审别职任,以立恒常……黔首修洁,人乐同则,嘉保太平……
[秦]李斯《会稽刻石》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
[西汉]贾谊《过秦论》
他(秦始皇)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倾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
[现代]翦伯赞马克思主义史学家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历史]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有答案),共7页。
这是一份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