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大通县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检测(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青海省大通县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检测(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本卷命题范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每年5月11日是世界防治肥胖日。相关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肥胖率接近20%。肥胖直接或间接与长期摄入糖和脂肪超标有关。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长期摄入大量的糖,糖会转化为脂肪储存在皮下组织而使人肥胖
B. 与等质量糖类相比,脂肪含有的氢少,但彻底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多
C. 节食后,人体内脂肪可大量转化为糖类以满足能量供应
D. 生物组织中的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鉴定,在高倍镜下能观察到橘红色脂肪颗粒
【答案】A
【分析】脂质分为脂肪、磷脂和固醇,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与糖类相比,脂肪分子中的氢含量多,氧含量少,氧化分解时产生的能量多,因此是良好的储能物质,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固醇中的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也参与脂质在血液中的运输。
【详解】A、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肪可以相互转化,长期摄入过多的糖,糖会大量转化为脂肪,储存在皮下组织,进而导致肥胖,A正确;
B、等质量脂肪比糖类中含有的氢多、氧少,因此脂肪在彻底氧化分解时消耗的氧气多,释放的能量也多,B错误;
C、节食后,为满足能量供应,体内脂肪可转化为糖类实现供能,但脂肪不能大量转化为糖类,C错误;
D、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鉴定,在高倍镜下能观察到橘黄色脂肪颗粒,D错误。
故选A。
2. 从甲、乙、丙、丁、戊五个马铃薯块茎中分别取下相同质量的一部分组织块,分别置于相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一段时间后测得所取组织块处理后的质量与处理前的质量的比值(整个过程没有溶质分子的交换)分别为110%、106%、100%、95%和103%。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组织块吸水最多导致其处理后质量增加最多
B. 丁块茎细胞的初始细胞液浓度最小
C. 丁块茎细胞中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小于其细胞壁
D. 戊块茎细胞在蔗糖溶液中没有发生质壁分离
【答案】C
【分析】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失水,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离。
【详解】A、五个不同的马铃薯块茎置于同一浓度的蔗糖溶液中,且无溶质的交换,若处理后的质量与处理前的比值大于1,表明吸水导致其质量增加,若等于1,表明质量没有变化,若小于1,表明其失水导致重量减少。甲组织块的比值大于1且在五个比值中最大,表明甲组织块吸水最多,使其质量增加最多,A正确;
B、由于蔗糖溶液浓度相同且马铃薯块茎的初始质量相同,根据比值大小关系可以判断这五个块茎的初始细胞液浓度大小关系是:甲>乙>戊>丙>丁,丁块茎细胞的初始细胞液浓度最小,B正确;
C、丁细胞发生质壁分离说明该细胞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该细胞的细胞壁,C错误;
D、只有失水才会引起质壁分离,戊组织块细胞处理后的质量与处理前的质量的比值大于1,说明其吸水使质量增加,戊块茎细胞没有发生质壁分离,D正确。
故选C。
3. 下列关于真核细胞生命历程相关特征或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 )
【答案】D
【分析】一、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二、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详解】A、无丝分裂过程中不出现染色体,A错误;
B、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该过程中DNA不发生改变,B错误;
C、细胞衰老过程中多种酶的活性下降,但与衰老过程相关的酶活性上升,且与衰老有关的基因表达会增强,C错误;
D、细胞凋亡是基因控制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D正确。
故选D。
4. 某研究小组为探究影响H2O2分解的因素,设计并进行了两个实验,实验过程中无关变量均保持相同且适宜,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实验1、2的自变量分别为催化剂的种类和时间、pH
B. 实验1中H2O2酶和FeCl3发挥作用的原理不同
C. 实验2表明H2O2酶适宜在pH为c的条件下保存
D. 当pH小于b或大于d时,H2O2酶会永久失活
【答案】B
【分析】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酶的特性:专一性、高效性、作用条件温和;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
【详解】A、据图可知:实验1的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和时间,实验2的自变量是pH,A正确;
B、实验1中H2O2酶和FeCl3的作用原理相同,都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B错误;
C、实验2表明H2O2酶适宜在pH为c的条件下保存,C正确;
D、当pH小于b或大于d时,由于过酸或过碱,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所以H2O2酶会永久失活,D正确。
故选B。
5. 高等动物体内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是两种重要的细胞分裂方式,细胞分裂是细胞增殖与有性生殖的基础。下列关于某高等动物细胞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区别包括染色体的复制次数
B.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前期均会发生联会、染色体互换
C. 减数分裂Ⅱ后期染色体数目是有丝分裂后期的一半
D.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Ⅱ后期均存在等位基因的分离
【答案】C
【分析】一、有丝分裂的过程:
1、分裂间期:DNA复制、蛋白质合成。
2、分裂期:
(1)前期:①出现染色体:染色质螺旋变粗变短的结果;②核仁逐渐解体,核膜逐渐消失;③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2)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数目清晰,便于观察。
(3)后期:着丝点分裂,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纺锤丝牵引分别移向两极。
(4)末期:①纺锤体解体消失;②核膜、核仁重新形成;③染色体解旋成染色质形态;④细胞质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植物形成细胞壁,动物直接从中部凹陷)。
二、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均复制一次,A错误;
B、有丝分裂不发生联会和互换,B错误;
C、减数分裂Ⅱ后期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相等,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两倍,减数分裂Ⅱ后期染色体数目是有丝分裂后期的一半,C正确;
D、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存在等位基因的分离,且减数分裂II后期通常发生的是相同基因分离,D错误。
故选C。
6. 骨关节炎(OA)与软骨退行性变有关。SOX9是软骨细胞产生软骨基质所必需的转录因子,且软骨细胞中 SOX9基因的表达量受 DNA甲基化的调节。科学家发现正常软骨细胞和OA软骨细胞的 SOX9基因的DNA甲基化比例分别为0.63%和17.81%。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SOX9基因甲基化改变了基因的碱基序列
B. SOX9基因的启动子被甲基化修饰可能会影响该基因的转录
C. 降低 SOX9基因DNA 甲基化修饰比例可以治疗OA
D. 甲基化后的基因进行复制时碱基配对方式不变
【答案】A
【分析】表观遗传是指细胞内基因序列没有改变,但发生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使基因的表达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表型模拟是指由环境条件的改变所引起的表型改变,类似于某基因型改变引起的表型变化的现象。
【详解】A、SOX9基因甲基化属于表观遗传,没有改变基因的碱基序列,A 错误;
B、启动子是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启动转录过程,SOX9基因的启动子被甲基化修饰,可能会影响转录过程,B正确;
C、OA软骨细胞中 SOX9基因DNA甲基化较高,可通过降低DNA甲基化修饰比例治疗OA,C正确;
D、甲基化后的基因进行复制时碱基配对方式不变,还是A与T配对、C与G配对,D正确。
故选A。
7. 苯丙酮尿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是由于苯丙氨酸代谢途径中的相关酶缺陷,使得苯丙氨酸不能转变成为酪氨酸,而是大量转变成了苯丙酮酸并从尿中排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苯丙酮尿症的男性患者数量与女性患者数量差别不大
B. 上述实例说明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间接控制生物性状
C. 可在患者家系中调查并计算苯丙酮尿症的发病率
D. 苯丙酮尿症患儿应减少摄入富含苯丙氨酸的食物
【答案】C
【分析】苯丙酮尿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控制苯丙氨酸代谢途径中的有关酶形成的基因突变,导致相关酶缺陷,使得苯丙氨酸不能转变成酪氨酸。
【详解】A、苯丙酮尿症为常染色体遗传病,所以男性患者数量与女性患者数量差别不大,A正确;
B、由题意可得,苯丙氨酸代谢途径中的酶缺陷使得苯丙氨酸不能转变成为酪氨酸,导致其大量转变成苯丙酮酸并从尿中排出,说明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B正确;
C、可在人群中进行调查,来统计该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在患者家系中调查会明显偏高,C错误;
D、苯丙酮尿症患者体内缺乏相应的酶,使得苯丙氨酸不能转变成为酪氨酸,因此苯丙酮尿症患儿应减少摄入富含苯丙氨酸的食物,D正确。
故选C。
8. 有的龙葵草可合成有毒物质糖苷生物碱,该物质能减少动物的采食。糖苷生物碱的合成与两对等位基因E/e和F/f有关,基因E和F同时存在时,这些龙葵草才能合成糖苷生物碱。研究发现,沿市区→城乡接合处→乡村方向,能合成糖苷生物碱的龙葵草的个体百分比逐渐增加。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人类活动可能会影响龙葵草种群的进化
B. 与乡村相比,市区龙葵草种群中e、f的基因频率可能更高
C. 龙葵草的进化离不开可遗传变异,龙葵草发生可遗传变异不一定进化
D. 若某龙葵草种群中基因型频率发生了改变,则该种群发生了进化
【答案】D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②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③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③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龙葵草种群进化的选择压力之一是城市建设,可见人类活动可能会影响龙葵草种群的进化,A正确;
B、与乡村相比,能合成糖苷生物碱的龙葵草的个体(基因E和F同时存在)百分比更低,即市区龙葵草种群的 E、F基因频率可能较低,则种群中 e、f的基因频率可能更高,B正确;
C、龙葵草的进化离不开可遗传变异,龙葵草发生可遗传变异(基因重组)时,基因频率通常不变,因此可能没有进化,C正确;
D、种群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某龙葵草种群中基因型频率改变不等于基因频率改变,故不能判断该种群是否发生进化,D错误。
故选D。
9. 当你用玻璃杯端着一杯热水时,虽然很烫但你也不会轻易地松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手握水杯感受到烫的过程属于反射
B. 感觉杯子很烫松手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
C. 在大脑皮层中手的代表区比足的代表区所占面积更大
D. 该行为反映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调控作用
【答案】A
【分析】一、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二、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详解】A、感觉在大脑皮层产生,手握水杯感受到烫的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A 错误;
B、感觉杯子很烫松手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B正确;
C、手的运动精细度高于足,手在大脑皮层的代表区中所占面积较大,足的代表区所占面积较小,C正确;
D、不松手说明大脑皮层能调控低级中枢,从而控制不自觉松手这一动作,反映出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调控作用,D正确。
故选A。
10. 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系统组成及功能等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体液中的溶菌酶参与构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B. T细胞、B细胞均起源于骨髓,且均迁移到胸腺中成熟
C. 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和清除肿瘤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
D. 某人对花生过敏,但其第一次吃花生及制品并不会引起机体发生过敏反应
【答案】D
【分析】一、免疫系统主要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详解】A、体液中的溶菌酶参与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A错误;
B、免疫细胞均起源于骨髓,但成熟的场所有差异,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B错误;
C、细胞毒性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裂解和清除,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C错误;
D、第一次接触过敏原不会引起机体发生过敏反应,D正确。
故选D。
11. 植物激素由植物体产生,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温特从植物体内提取出促进胚芽鞘向光生长的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
B. 棉花植株的顶端优势现象,可充分说明顶芽较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更敏感
C. 提高植物体内ga2x(氧化赤霉素的酶基因)的表达水平可获得矮化品种
D. 基因突变导致脱落酸受体异常时,突变体种子的休眠时间一定比野生型长
【答案】C
【分析】植物激素在植物内的含量虽然微少,但是在调节植物生长发育上的作用却非常重要。一般来说,植物激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通过调控细胞分裂、细胞伸长、细胞分化和细胞死亡等方式实现的。
【详解】A、温特发现了促进胚芽鞘向光生长的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但并未从植物体内提取出该物质,A错误;
B、棉花植株的顶端优势现象,是因为侧芽生长素浓度过高而生长受到抑制,顶芽生长素浓度低而生长表现为促进,所以顶端优势现象不能说明侧芽、顶芽对生长素浓度的敏感性,B错误;
C、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提高ga2x(氧化赤霉素的酶基因)的表达水平,会使赤霉素含量降低,从而能获得矮化品种,C正确;
D、基因突变导致脱落酸受体异常,可能是提高了受体的敏感性,也可能是降低了受体的敏感性,或受体减少等,突变体种子的休眠时间可能比野生型长或短或不变,D错误。
故选C。
12. 近年来,黄河三角洲地区持续实施湿地修复项目,淡水湿地面积稳步增长,环境不断得到改善,逐渐成为丹顶鹤的栖息地。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黄河三角洲的所有生物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B. 丹顶鹤属于该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C. 该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植物一定属于生产者
D. 该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参与构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答案】B
【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由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 。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绝大多数动物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属于初级消费者,少数动物属于分解者,如蚯蚓;细菌不一定属于分解者,也可以是消费者和生产者,自养生物不一定能进行光合作用,如硝化细菌;一种生物可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生物成分,也可能属于多种生物成分.
【详解】A、该湿地中的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A错误;
B、丹顶鹤以其他生物为食,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B正确;
C、并非所有植物都是生产者,比如菟丝子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C错误;
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不包括分解者,D错误。
故选B。
13. 某地对废弃矿场的塌陷区实施生态恢复后建成湿地公园。春暖花开时,鲜艳的花朵吸引蜜蜂前去采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湿地公园建成后,所有生物构成的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B. 公园里植物形成斑块相间的镶嵌特性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C. 鲜艳的花朵吸引蜜蜂前去采蜜,花朵向蜜蜂传递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
D. 湿地公园失去人的管理后发生的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
【答案】D
【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群落演替。根据起始条件不同,演替可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之间,以及它们内部都有信息的产生与交换,能够形成信息传递,即信息流。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既存在于同种生物之内,也发生在不同生物之间。
【详解】A、湿地公园建成后,所有生物构成的群落具有垂直结构,表现出分层现象,A正确;
B、植物形成斑块相间的镶嵌特性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可能是由于光照强度的不同、 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造成的,B正确;
C、鲜艳的花朵吸引蜜蜂前去采蜜,花朵的颜色向蜜蜂传递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C正确;
D、由于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该湿地公园离开人的管理后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D错误。
故选D。
14. 在中国,龙山文化时期(约公元前4000至4200年)已经有酒器的出现,《周礼天宫》中也记载了主管王室、官用造酒事的“酒正”“酒人”等官职,显示了当时的酿酒业已经专业化。下列有关发酵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制作果酒时酵母菌一般来自果实的表皮,制作过程需保持持续通气
B. 制作泡菜时,腌制时间过短可能会导致亚硝酸含量偏高
C. “酿酒不成反成醋”可能是发酵容器密封不严,醋酸菌进行有氧呼吸的结果
D. 制作腐乳时毛霉产生的蛋白酶可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为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
【答案】A
【分析】一、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
二、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三、参与腐乳制作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腐乳制作的原理: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四、泡菜的制作原理:泡菜的制作离不开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
【详解】A、果酒制作时酵母菌一般来自果实的表皮,在发酵前期通气可以保证酵母菌大量繁殖,但后期酒精发酵应保持无氧条件,A错误;
B、在制作泡菜的过程中,要注意控制温度、时间和食盐的用量,温度过高、食盐用量过低、腌制时间过短,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B正确;
C、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醋酸菌是好氧菌,“酿酒不成反成醋”可能是发酵容器密封不严,醋酸菌进行有氧呼吸的结果,C正确;
D、参与腐乳制作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毛霉产生的蛋白酶可以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为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D正确。
故选A。
15. α-乳白蛋白(ALA)是牛乳过敏人群的主要过敏原。研究表明,75%的牛乳过敏患者血清中具有针对ALA的特异性抗体,以重组ALA为抗原制备高亲和力的单克隆抗体,可用于配方乳粉中ALA的检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B淋巴细胞可从注射重组ALA的小鼠脾脏中获得
B. 诱导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不能用灭活病毒诱导法
C. 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筛选后可除去未融合的亲本细胞和部分融合细胞
D. 经过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后可得到只产ALA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答案】B
【分析】单克隆抗体的两次筛选:①筛选得到杂交瘤细胞(去掉未杂交的细胞以及自身融合的细胞);②筛选出能够产生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群.两次抗体检测:专一抗体检验阳性。
【详解】A、相应的B淋巴细胞是从小鼠的脾脏内提取,即B淋巴细胞可从注射重组ALA的小鼠脾脏中获得,A正确;
B、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常用方法有PEG融合法、电融合法和灭活病毒诱导法等,B错误;
C、因为细胞融合是随机的,因此融合体系中会出现瘤细胞—瘤细胞、B细胞—瘤细胞(杂交瘤细胞)、B细胞—B细胞3种类型的融合细胞,经过特定的选择培养基筛选后只得到杂交瘤细胞,所以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筛选后可除去未融合的亲本细胞和部分融合细胞,C正确;
D、经过克隆化培养和专一抗体检验,可筛选出只产ALA抗体的杂交瘤细胞,D正确。
故选B。
16. 植物甲(2n=18)具有由核基因控制的多种优良性状,远缘植物乙(4n=32)的细胞质中存在抗除草剂基因,科研人员欲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培育具有抗除草剂性状的优良品种丙,过程如图所示。已知X射线处理会使细胞分裂功能丧失但不影响线粒体功能,丙烯酸异辛酯(IOA)处理会使线粒体失活,抑制细胞分裂(细胞仍存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取植物顶芽分生区细胞进行体细胞杂交育种有利于获得脱毒苗
B. 过程①需使用纤维素酶和胶原蛋白酶分解去除细胞壁
C. 过程②可用聚乙二醇诱导甲、乙原生质体的融合
D. 在细胞融合体系中未融合的细胞不能正常分裂形成愈伤组织
【答案】B
【分析】植物体细胞杂交是指将不同来源的植物体细胞,在一定条件下融合成杂种细胞,并把杂种细胞培育成新植物体的技术。在进行体细胞杂交之前,必须先利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这层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将原生质体间融合,人工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物理法和化学法。物理法包括电融合法、离心法等;化学法包括聚乙二醇(PEG)融合法、高Ca2+—高pH融合法等。融合后得到的杂种细胞再经过诱导可形成愈伤组织,并可进一步发育成完整的杂种植株。
【详解】A、植物顶端分生区附近的病毒极少,甚至无病毒,取顶芽分生区细胞进行体细胞杂交有利于获得脱毒苗,A正确;
B、植物细胞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因此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植物细胞壁,B错误;
C、过程②可用聚乙二醇诱导甲、乙原生质体的融合,C正确;
D、X射线处理会使细胞分裂功能丧失但不影响线粒体的功能,IOA处理会使线粒体失活,抑制细胞分裂,因此未融合的细胞和同种细胞融合的细胞均不能正常分裂,都不能形成愈伤组织,只有杂种细胞由于生理互补能形成愈伤组织,D正确。
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2分。
17. 光呼吸是植物利用光能,消耗O2并释放CO2的过程。研究者将四种酶基因(GLO、CAT、GCL、TSR)导入水稻叶绿体,创设了一条新的光呼吸代谢支路(GCGT支路),如图1虚线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卡尔文循环需要光反应提供能量的物质是_____;图1中能与O2发生反应的物质有_____
(2)GCGT支路属于_____(填“吸能”或“放能”)过程,创设GCGT支路的意义是_____。
(3)镍是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H2O2是一种活性氧分子,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其积累会产生大量自由基,对生物体造成不良影响,CAT为过氧化物酶。科研人员探究了硝酸镍对水稻叶片中H2O2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
①图2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
②图2CK中,水稻叶片细胞的衰老可能与H2O2积累有关,其作用原理是_____。
【答案】(1)①. ATP、NADPH ②. C5、H2O、乙醇酸
(2)①. 吸能 ②. 可将部分碳重新回收进入卡尔文循环,降低光呼吸消耗,从而提高光合速率
(3)①. 是否经硝酸镍处理、处理时间 ②. H2O2大量积累会产生大量自由基,自由基会攻击蛋白质,使蛋白质活性降低(从而导致水稻叶片细胞衰老)
【分析】光呼吸是植物利用光能,消耗O2并释放CO2的过程。由图可知,光呼吸代谢支路(GCGT支路)可以将部分碳重新回收进入卡尔文循环,利用于降低光呼吸消耗。
【小问1详解】光反应可以为暗反应提供ATP和NADPH,二者都可以为暗反应提供能量。分析图像可知,能与O2发生反应的物质有C5、H2O、乙醇酸。
【小问2详解】GCGT支路的发生需要消耗能量才能进行,因此是吸能反应。由图可知,光呼吸代谢支路(GCGT支路)可以将部分碳重新回收进入卡尔文循环,会降低光呼吸消耗,从而提高光合速率。
【小问3详解】①图1的自变量是横坐标处理时间,以及是否经硝酸镍处理;
②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分析:H2O2大量积累会产生大量自由基,自由基会攻击蛋白质,使蛋白质活性降低,从而导致水稻叶片细胞衰老。
18. 糖尿病是一种现代社会比较常见的疾病,糖尿病的并发症常见的有糖尿病足病、肾病、眼病、脑病、心脏病等,对人体的危害极高。回答下列问题:
(1)血糖稳态的调节是_____(填“神经”“体液”或“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其中枢位于_____。除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外,参与血糖调节的激素还有_____(答两点)。
(2)如图为某人饭后一段时间再运动的血糖浓度变化曲线。图中曲线ab段胰岛素分泌量_____,de段血糖的去路主要是_____
(3)研究发现激素M参与血糖调节,给小鼠静脉注射%的激素M后,激素M作用于肝细胞使小鼠的血糖降低,其作用效果极其显著,这体现了激素调节具有_____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肝细胞是激素M作用的_____。
【答案】(1)①. 神经—体液 ②. 下丘脑 ③. 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
(2)①. 增加 ②. 进入组织细胞并进行氧化分解提供能量
(3)①. 微量高效 ②. 靶细胞
【分析】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中,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分布在胰岛外围)提高血糖浓度,促进血糖来源;由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分布在胰岛内)降低血糖浓度,促进血糖去路,减少血糖来源,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
【小问1详解】血糖浓度变化时,一方面可以直接刺激胰岛中的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进行调节,该过程为激素调节;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相关神经传至下丘脑的血糖调节中枢,通过神经中枢的综合与分析后,通过相关神经再次作用于胰岛以及肾上腺等内分泌腺,引起相关激素的分泌,调节血糖浓度的稳定,该过程中既有神经调节,又有激素调节,因此血糖稳态的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胰岛素是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但是升高血糖的激素包括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甲状腺素以及糖皮质激素等。
【小问2详解】识图分析可知,ab段由于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使得血糖升高,血糖浓度升高会引起胰岛B细胞活动加强,分泌的胰岛素增加,de段时运动导致代谢增强,血糖浓度降低,糖是主要的能源物质,因此该过程中血糖的主要去路是进入组织细胞并进行氧化分解提供能量。
【小问3详解】根据题意,给小鼠静脉注射0.2 mL 0.01%的激素 M 后,激素 M作用于肝细胞使小鼠的血糖降低,其作用效果极其显著,这体现了激素调节具有微量高效性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激素 M作用于肝细胞,说明肝细胞是激素 M的靶细胞。
19. 图1表示某草原某区域田鼠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不考虑迁入和迁出)。图2表示该草原生态系统(总面积为10000公顷)能量流动部分简图,I、Ⅱ、Ⅲ代表该生态系统的三个营养级,括号中数值表示一年内的能量转化值(单位:百万千焦/公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a时刻该种群的年龄结构是___________,b~c时间段田鼠数量变化为___________,田鼠种群数量最小的时间点为___________点。
(2)图2中每年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值是___________百万千焦,第一、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___________(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3)某研究员为探究草原中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设计了探究方案。请补充完成该实验步骤:取草原等量的表层土壤(不带落叶)分组并处理,具体的分组和处理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尽可能避免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再分别将每组土壤与等量处理后的落叶混合,并观察记录落叶腐烂情况。
【答案】(1)①. 增长型 ②. 先增加后减少 ③. d
(2)①. 1.176×106 ②. 10.03%
(3)①. 将草原土壤均分为甲、乙两组 ②. 将甲组土壤用塑料袋包好,放在60℃恒温箱中处理1h,乙组不做处理
【分析】年龄结构类型包括增长型、衰退型和稳定型。
同化量等于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小问1详解】由图1可知,a时刻R大于1说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点时R大于1说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点时R小于1说明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故b~c时间段田鼠数量变化为先增加后减少。c点之后,田鼠种群数量一直减少,故田鼠种群数量最小的时间点为d点。
【小问2详解】图2中每年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3.0+60.3+42.5+11.8)×104=1.176×106。第一、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1.8÷117.6×100%≈10.03%
【小问3详解】探究草原中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设计了探究方案。根据实验的对照原则,该实验步骤:取草原等量的表层土壤(不带落叶)分组并处理,具体的分组和处理分别是将草原土壤均分为甲、乙两组,将甲组土壤用塑料袋包好,放在60℃恒温箱中处理1h,乙组不做处理。同时尽可能避免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再分别将每组土壤与等量处理后的落叶混合,并观察记录落叶腐烂情况。
20. 光敏色素基因在调节作物生长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为探讨玉米中光敏色素基因A(含大约256个碱基对)在棉花种质资源中的利用价值,研究人员将A基因转入到棉花中,对棉花受体细胞进行检测,并通过电泳技术分析结果。该过程所用质粒上相关限制酶的酶切位点如图甲所示,电泳检测结果如图乙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工具有___________,构建表达载体时应选用_____________这两种限制酶处理质粒。
(2)为保证通过mRNA逆转录获得的光敏色素基因A和质粒的充分连接,一般需要在该基因上、下游引物的___________端分别添加酶切位点。一般在这两部位添加不同的酶切位点,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
(3)A同学认为仅由图乙电泳结果不能确定1、3、4号转基因棉花均培育成功,理由是_________。
(4)在生物学领域,对光敏色素进行分子改造使用的技术是蛋白质工程。获得光敏色素分子的基本途径为:____________→设计预期的光敏色素的分子结构→推测应有的___________→找到相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答案】(1)①. 限制性内切核酸酶(限制酶)、DNA连接酶和载体 ②. BclI和HindⅢ
(2)①. 5' ②. 使DNA片段能定向插入表达载体,减少自连
(3)由图乙可知1、3、4号均成功导入光敏色素基因A,但转基因棉花是否培育成功还需要进行生物个体水平上的鉴定
(4)①. 预期的光敏色素的功能 ②. 氨基酸序列
【分析】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小问1详解】该操作需借助基因工程才能实现,因此操作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工具有限制性内切核酸酶、DNA连接酶和载体。由图可知: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应选用BclI和HindⅢ这两种限制酶,若用BamHI,则目的基因会产生相同的末端而出现自身环化的现象且破坏标记基因。
【小问2详解】DNA合成方向总是从子链的5'端向3'端延伸,酶切位点应设置在扩增序列的外侧,这样酶切时不会破坏目的基因的序列,因此应添加在引物的5'端,加入不同的限制酶酶切位点,在酶切后会形成不同的末端,从而保证DNA片段能定向插入表达载体,减少自连。
【小问3详解】光敏色素基因A含大约256个碱基对,由图乙可知1、3、4号均成功导入光敏色素基因A,但转基因棉花是否培育成功还需要进行生物个体水平上的鉴定。
【小问4详解】在生物学领域,对光敏色素进行分子改造使用的技术是蛋白质工程。获得光敏色素分子的基本途径为:预期的光敏色素的功能→设计预期的光敏色素的分子结构→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找到相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21. 某野生动物(性别决定方式为 XY型,X和Y 染色体既有同源部分,又有非同源部分)的有角和无角、弯角和直角,分别由基因 B/b和A/a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让一只弯角雌性个体与一只直角雄性个体交配(子代数量足够多),所得F₁雌性个体中弯角:无角=1:1,雄性个体全为弯角(不考虑从性遗传)。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B/b位于______ (填“常”或“性”)染色体上,判断依据为______。有角对无角为______ (填“显性”或“隐性”)。
(2)亲本交配之后所得F₁中,无角雌性和弯角雄性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
(3)弯角雌性个体的基因型有______种,若欲探究某弯角雌性个体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设计了一个杂交实验,请补充实验:
实验思路:让该弯角雌性个体与基因型为______的纯合雄性个体交配,观察子代的表型情况(不发生突变和互换,只观察表型情况,不统计数量及比例)。
预期实验结果与结论:
若子代______,则该弯角雌性个体为纯合子;
若子代______,则该弯角雌性个体为杂合子。
【答案】(1)①. 性 ②. 亲本弯角雌性与直角雄性交配,F1中只有雌性个体中有无角,说明有角和无角和性别相关联 ③. 显性
(2)①. AaXbXb ②. AaXBYB 或 AaXbYB
(3)①. 4 ②. aaXbYb ③. 全表现为弯角 ④. 有无角或直角个体出现(或不全为弯角)
【分析】由题干信息可知,控制有角和无角的基因位于XY的同源区段,控制弯角和直角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小问1详解】由题干信息“弯角雌性个体与一只直角雄性个体交配(子代数量足够多),所得F1雌性个体中弯角:无角=1:1,雄性个体全为弯角”可知,有角个体杂交后代中有角与无角这一表型在雌雄个体中比例不同,即有角与无角性状与性别相关联,可判断B/b这对基因在性染色体上。有角个体后代出现了无角,说明有角为显性,无角为隐性。
【小问2详解】根据第(1)题的推断可知双亲的基因型为AAXBXb和aaXbYB,由此可推知F1无角雌性和弯角雄性的基因型分别是AaXbXb和AaXbYB、AaXBYB。
【小问3详解】弯角雌性个体为双显型,其基因型有AAXBXB、AAXBXb、AaXBXB、AaXBXb,共4种基因型,欲探究某弯角雌性个体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可以利用测交实验,使其与aaXbYb杂交,若后代全为弯角,则该弯角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XB,即纯合子;若后代出现aa(直角)或者XbXb、XbYb(无角),则该弯角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杂合子(Aa或者XBXb)。
选项
生命历程
具有的特征或行为
A
细胞分裂
细胞分裂过程中均会出现染色体
B
细胞分化
DNA发生改变、蛋白质种类增多
C
细胞衰老
各种酶活性下降、端粒缩短、基因表达减弱
D
细胞凋亡
受遗传机制的严格控制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生物]青海省西宁大通县朔山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月考试题(含答案),共8页。
这是一份[生物]青海省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月考试题(有答案),共11页。
这是一份[生物]福建省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月考(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