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5页。
【秋日交友】
什么才是真正的朋友?第一种可交之友就如庄子曰:“君子之交淡如水。”我想这样的朋友便如澄清的湖水,不骄不燥,不争不斗,他会让你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世间的一切利害与得失。在这个色彩班澜的世界里,你的心绪难免会遇到挫折,而你能拥有这样的朋友,便使受伤的心灵得到安抚。另一种可交之友就与第一种相反,他跳跃欢腾却不失烂漫,你拥有这样的朋友就像游走于花团锦簇中,你与他的应和能让你的生活富有青春气息。
1.请选出上面一段文字中加点字正确的读音。
(1)澄清(A.chéng B.dèng) (2)应和(A.hé B.hè)
2.上面一段文字中有两个词语有错别字,请找出并订正。
(1)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2)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答案】1.(1)A (2)B
2.(1)不骄不燥 不骄不躁 (2)班澜 斑斓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
澄清(chéng qīng):(水、天空)清亮;故选A。
应和(yìng hè):(声音、语言、行动等)相呼应;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形。
不骄不燥——不骄不躁:做好了不骄傲,未处理好不要急躁。
班澜——斑斓:色彩灿烂绚丽的样子;又指生活多姿多彩。
【秋日读诗】
3.请将以下四句诗中的空缺处补充完整,用正楷规范书写。
(1)乡书何处达?洛阳边_________。
(2)_________灿烂,若出其里。
(3)古道西风_________。
(4)夜发清溪向_________,思君不见下渝州。
【答案】(1)归雁 (2)星汉 (3)瘦马 (4)三峡
4.请阅读两首诗,完成小题。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君”,尊称,相当于“您”。甲诗中的“随君”,即跟随_________(人名);乙诗中的“逢君”,即遇见_________(人名)。
(2)这两首诗都有“落花”这个意象,但诗人寄寓的主观情意却不同。请根据要求完成表格。
【答案】(1)①王昌龄 ②李龟年
(2)①甲:因好友离别的悲伤愁苦; ②乙:个人年老病弱的身世之悲,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
【解析】
(1)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在甲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从题目可知这首诗是李白写给王昌龄的。诗中“闻道龙标过五溪”明确提到了王昌龄被贬谪至龙标,“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里的“君”指的就是王昌龄。诗人将自己的愁心寄托给明月,让明月伴随王昌龄去到遥远的夜郎西,表达了对王昌龄的关怀与牵挂。
乙诗《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回忆了过去与李龟年的交往,“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君”就是李龟年。在江南的美好风景中,诗人与李龟年重逢,通过今昔对比,抒发了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因此,甲诗“随君”的“君”是王昌龄,乙诗“逢君”的“君”是李龟年。
(2)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一空,“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飘落,点明了暮春时节,此时好友王昌龄被贬谪到偏远之地。杨花的凋零,既描绘了一幅凄凉的景象,又象征着与好友的分别。诗人借“杨花落尽”这一景象,烘托出因好友离别的悲伤愁苦之情。杨花的飘落就如同诗人与好友之间的情谊被无情地切断,子规的啼叫更增添了悲伤的氛围,诗人的愁心也如同这飘落的杨花,纷纷扬扬,无尽无休。
二空,“落花时节又逢君”中,“落花时节”既点明了重逢的时间是暮春,落花纷纷,寓意着美好时光的消逝。杜甫与李龟年曾在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相遇,那时正值大唐盛世,而如今国家衰败,两人都历经沧桑。诗人以“落花时节”象征着自己年老病弱的身世之悲,也慨叹着繁华时代的落幕。曾经的辉煌如同落花般一去不复返,如今在这凄凉的时节重逢,心中满是对身世的感慨和对时代变迁的悲哀。
5.古诗文名句默写。
秋日醉人,曾让多少诗人心起波澜。“____,洪波涌起”,波澜壮阔的海水激荡起曹操的壮志豪情;“____,小桥流水人家”,潺潺溪水弥漫着一位游子漂泊他乡的愁绪;“峨眉山月半轮秋,___”,月下的江水流动着李白外出闯荡时的憧憬和思念。
【答案】①秋风萧瑟 ②枯藤老树昏鸦 ③影入平羌江水流
【秋日赏文】
6.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
A.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B.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雨已经化妆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
C.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D.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辨析。
B.“雨已经化妆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一句中“化妆”“莅临”等词语的使用,赋予“雨”人的行为,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并未运用比喻的修辞。
【秋日识人】
7.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济南的冬天》作者是现代作家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茶馆》,话剧《四世同堂》《龙须沟》等。
B.《世说新语》是南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志人小说集。
C.《春》的作者朱自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代表作有《匆匆》《背影》《朝花夕拾》等。
D.古代称谓有敬辞与谦辞的区别,例如令尊、惠存、垂询、劳驾、贵庚都属于敬辞,而家慈、愚兄、拙作、寒舍、鄙人则属于谦辞。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A.有误,《茶馆》是话剧,《四世同堂》是小说;
B.《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志人小说集,而不是南宋;
C.《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作品,不是朱自清的。
8.名著阅读。
(1)迅哥为《山海经》这本宝书发表了一个朋友圈,很快就有人在下面给迅哥回复了。请你根据阅读《朝花夕拾》的经验,为下列回复选出相应的人物。
①_________:迅哥儿,“三哼经”给你买来了,还不错吧!
②_________:这书可不好,什么“刑天”“帝江”,不就是“怪哉”之流么?!
③_________:还是回去背《鉴略》吧!
A.长妈妈 B.父亲 C.寿镜吾先生
(2)你认为以下哪一个人物不应该出现在鲁迅的微信好朋友的名单中?( )
A.藤野先生B.陈莲河C.范爱农
(3)《山海经》和《鉴略》是否都是迅哥儿的宝书?请结合相关内容分别加以分析。
【答案】(1)①A ②C ③B (2)B
(3)《山海经》是迅哥儿的宝书,因为在《阿长与》中,阿长替他买来了渴慕已久的《山海经》,让他感受到了阿长的关爱。《鉴略》并不是迅哥儿的宝书,因为在看五猖会之前,父亲逼着鲁迅背诵《鉴略》,最后导致迅哥儿失去了看戏的兴致,可以看出鲁迅对《鉴略》这类脱离儿童实际的枯燥无味的书是反对的。
【解析】
(1)本题考查名著人物识记。
①给童年的鲁迅买来《山海经》的是长妈妈,出自《阿长与〈山海经〉》。此文记述了鲁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事,充满了尊敬和感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惦念以及对年幼无知的时光的深切怀念。故选A。
②结合“怪哉”可知,说话的应是寿镜吾先生。出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原文是:“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故选C。
③结合“背《鉴略》”可知,说话的应是父亲。出自《五猖会》。《五猖会》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此文匠心独运,开篇就为参加赛会蓄势,先写童年看赛会,然后写《陶庵梦忆》里的热闹赛会,接着写自己见过的比较隆盛的赛会,这些都在为写五猖会做铺垫。然而,接着转写父亲要求“我”背《鉴略》,“我”失望、郁闷至极,最后终于背书成功,得以去看五猖会,而作者并没写五猖会的盛况;表达了作者强烈谴责封建强权教育对孩子天性的扼杀。
(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理解。
藤野先生:鲁迅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留学时的老师。《藤野先生》就是作者表达自己对先生深切的怀念之情的作品。文中热烈赞颂藤野严九郎先生辛勤治学、诲人不倦的精神及其严谨踏实的作风,特别是他对中国人民的诚挚友谊。
范爱农:《范爱农》中的主人公。作者通过追叙自己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迫害的遭遇,表现了作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陈莲河:《朝花夕拾》中对陈莲河的描写并不多,仅在《父亲的病》这一章略有所提:陈莲河是当时的一位“名医”,也是鲁迅父亲生病期间的“主治医生”,他用药奇特难寻,却异常昂贵,因此鲁迅每天奔走于药铺与当铺之间,还时常四处奔波,寻找草药,“蟋蟀一对”“平地木十株”“老弗大”“破鼓皮丸”……作为鲁迅先生笔下的“正人君子”,坑蒙拐骗老百姓的“江湖骗子”代表,一次又一次骗取鲁迅的钱财,拿他父亲的生命开玩笑。因此,好友名单中绝对不会出现的是陈莲河。
(3)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
在《阿长与〈山海经〉》一文鲁迅回忆了长妈妈(阿长)为他买来《山海经》的往事。这本书是鲁迅儿时非常渴望得到的,因为它包含了丰富的神话、地理、动植物等知识,对鲁迅来说充满了新奇和吸引力。长妈妈能够注意到鲁迅的渴望,并尽力满足他,这让鲁迅感受到了深深的关爱和温暖。因此,《山海经》在鲁迅心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被视为“宝书”。
《五猖会》一文中,鲁迅回忆了自己在准备去看五猖会之前,被父亲逼着背诵《鉴略》的经历。这种强制性的学习让鲁迅感到压抑和反感,最终甚至导致他失去了看戏的兴致。这反映了鲁迅对于脱离儿童实际、枯燥无味的封建教育内容的反感和批判。因此,《鉴略》在鲁迅心中并没有被视为“宝书”。
二、(14分)
起航朗诵社举办“朗读者”节目,小航和小舟深情朗诵了下面这篇文章,请你完成任务。
合欢,合欢
李晓东
①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合欢。
②小城况味,多是从悠长悠长的小巷里荡漾出的,这是九岁的我就已经能感受得到的。所以,当母亲牵着我的手慢慢走进不知名的巷道时,一种淡淡的情绪笼上我的心头。后来,我学会了描摹那种情绪:忧伤。
③事实上,九岁的我,和忧伤是不搭界的。三十八岁的母亲,似乎也看不出忧伤的样子。天生的好皮肤让她显得比同龄人年轻十岁,同样一件的确良白衬衣穿在她身上,就有了时装的味道。母亲齐耳的短发,刚刚遮住耳朵,当她俯下身子给我整理衣服的时候,我看见清晨的阳光投在她的脖颈上,让她的耳朵有了透明的质感。母亲笑一笑,随手拂过脸颊的发梢,一段白皙的脖颈上也落下一片阳光。
④我九岁那年七月,母亲去小城开会,带上了我,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我们住在一个一眼看不到头的大院子里,一开门,隐隐的霉味儿裹挟着热浪扑面而来。母亲推开浅绿色的木窗,我来到窗前,一棵大树正对着窗口。那是一种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树,开着我从来没有见过的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地缀满枝头。树冠在十几米高处平平地铺开,将七月骄阳隔在树外,树下形成天然绿荫。
⑤我雀跃而出,跑到屋后,见十来棵一般模样的大树肩并肩默立着,树叶间缀满了粉红色棉絮一样的绒花,远远望去,如雾一般。从那红雾里,飘出丝丝缕缕清甜的香气。我站在树下,感觉那香气正倾泻而下,从我的头顶、发梢,直到我的肩膀、我的手、我的脚下;然后那香气蓬勃而起,又从我的脚下蒸腾,沿着我的手、我的肩膀、我的发梢,直到我的头顶,重重叠叠。我在那香气里静悄悄的,不敢发出一点声音。但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
⑥又五年,我读到了史铁生的《合欢树》[注],这个名字让我喜欢,但是文章始终没有描摹过合欢树的样子。“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可是,史铁生终究没有走近那棵树。“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史铁生的悲伤我那时并不理解,让我失望的是,合欢在哪里呢?
⑦我真正认识合欢树,是在羊城,那时我十九岁,还是七月。我走得大汗淋漓,而在头顶,却是一棵大树,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地缀满枝头。蓦然间,感觉十年前的那树回来了。树干上挂着小牌子:“合欢,又名……”合欢,合欢,原来,史铁生笔下那棵始终未曾露面的合欢,我早在九岁的时候就已经遇到了。
⑧那是一次仓促的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为什么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下一站在哪里。我茫然地站在羊城街头,看衣着光鲜的人流开开合合,我知道,这里不是我的世界。在这里邂逅的合欢,与十年前小城的合欢相比,是傲慢的。虽然树是一样的树,花是一样的花,但是,那香气里已然有了本土的居高临下、不屑一顾。
⑨又是七月,我已是母亲当年的年纪,依然在小城,依然有合欢,然而母亲再也站不起来了。她整日躺在病床上,医院的颜色,除了白,还是白。但窗外是有颜色的,是有花树的,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地缀满枝头。我站在窗前,窗外是合欢,床上是母亲。
⑩……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惊回首,病床上的丹亲静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
⑾我知道了,史铁生为什么终究没有走近合欢树。
(选自《读者》2017年第2期,文章有删改)
【注】《合欢树》讲述了史铁生十岁那年作文获奖、二十岁时母亲为他治病和鼓励他写小说以及三十岁以后出名,母亲却己离世七年,从而引出史铁生母亲生前种合欢树、细致照顾合欢树的故事。史铁生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再见一眼那棵合欢树,造成终身遗憾。
【学会梳理,把握文本行文脉络】
9.文章写到我不同年纪与“合欢树”相遇的经历,默读文章,请你帮小航梳理在个同时期与“合欢树”相遇时“我”情感的变化。
【注重品读,表达情感波折】
10.小舟完成了朗读设计,请你帮小航完成朗读设计。
小舟朗读卡
(1)树叶间缀满了粉红色棉絮一样的绒花,远远望去,如雾一般。从那红雾里,飘出丝丝缕缕清甜的香气。
朗读设计:这句话的语速要慢,“丝丝缕缕”要重音轻读,
理由:突出合欢淡雅悠长的芬芳,表达了作者对合欢的喜爱。
小航朗读卡
(2)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
(从语速、语气和轻重音中任意选择两个角度进行设计,并说明理由。)
朗读设计: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
【品味细节,触碰情感脉搏】
11.小航和小舟就文章的语言和写法进行讨论,帮助他们完成对话。
小航:第⑤段和第⑩段中画横线处用了相同的笔墨写母亲的头发与脸颊,能否删去一处?
小舟:当然不能,_____________。(结合上下文分析作用)
【形成联结,挖掘主旨深脉】
12.小舟:这篇文章题为《合欢,合欢》,通过“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表达了作者对合欢的喜爱之情。
小航:我不这样认为。文章就是通过_____________(具体文章内容),表达了_____________。
【答案】9.(1)失望 (2)茫然
10.(1)【示例】朗读设计:语速放缓,用低沉缓慢的语气朗读,“静悄悄”轻读
(2)理由:表现母亲的病重与虚弱,从而传达出“我”对母亲的心疼以及内心的悲伤之情。
11.①第一次写母亲的头发与脸颊是实写,用合欢树的美来衬托母亲的美,写出了童年时对母爱的独特感受,充满无限欢喜和美好。②第二次是想象虚写,“我”人到中年,而母亲老病在床,表现了对母爱的不舍、眷恋与回忆。③结构上前后照应,使文章充满了浓郁的抒情氛围。
12.①示例:通过(第三段或第九段的具体内容) ②表达了对母亲的依恋不舍与母亲离世的遗憾悲伤,告诫我们要关心理解身边的亲人、行孝在当下。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题干“十四岁”定位到第⑥段,结合第⑥段“史铁生的悲伤我那时并不理解,让我失望的是,合欢在哪里呢?”可知,“我”去找合欢树,并没有找到,心情是失望。
题干“十九岁”定位到第⑦段,结合第⑧段“那是一次仓促的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为什么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下一站在哪里。我茫然地站在羊城街头,看衣着光鲜的人流开开合合,我知道,这里不是我的世界”可知,十九岁的“我”在羊城有一个仓促的旅行,不知道为什么旅行、不知道下一站,见到合欢树时,“我”整个人是茫然的。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朗读设计和句子赏析。
“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写躺在病床上的母亲,说明母亲此时生病了,作者内心定然是悲伤的,所以应该用低沉缓慢的语气来读,突出那种悲伤的心情;“静悄悄”体现病房环境之静,联系第⑨段“然而母亲再也站不起来了。她整日躺在病床上,医院的颜色,除了白,还是白”可知,母亲站不起来了,整日躺在床上,“静悄悄”的环境描写衬托了一种悲伤的氛围,故而“静悄悄”应轻读,一方面展现环境的静,另一发面体现“我”对母亲的心疼与关切。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的作用。我们在分析句子在文章中作用时,应从内容、结构、表达效果三方面考虑作用。结合上下文具体分析。
从内容上来看,第⑤段写了母亲的头发、脸颊,是实写,结合“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可知,合欢树的粉色的花和母亲如同抹了胭脂的脸颊相互映衬,突出了母亲的年轻、美丽,描绘乐母亲年轻时在合欢树下的美好场景,用合欢树的美来衬托母亲的美;“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写出了妈妈的香、软,还有我与妈妈在一起带给“我”的无限欢喜和美好,让“我”眷恋。写出了童年时对母爱的独特感受,充满无限欢喜和美好。
第⑩段画线句子是虚写,结合第⑨段“然而母亲再也站不起来了”可知,母亲再也站不起来了,这里却写母亲向“我”走来,故可知,这是虚写,是想象,这个是作者想象中的母亲年轻时在合欢树下的美好场景,与现实中母亲生病躺在床上形成对比,“我”人到中年,而母亲老病在床,突出地表现了母亲的衰老以及“我”的哀伤。通过想象、幻想年轻的母亲在合欢树下美好的场景,表现了对母爱的不舍、眷恋、回忆。
结构上:⑤段的实写和⑩段的虚写,互相照应;通过写年轻的美好的母亲营造美好的氛围,使文章充满了浓郁的抒情氛围。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和主旨分析。
结合题干“小航:我不这样认为”可知,小航反驳了小舟对于文章题目、主题的理解。结合题干所给句式可知,要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文章主旨。
文章写了“我”和合欢的三次遇见,第一次是九岁时,⑤段重点描写了年轻的母亲在合欢树下的美好景象,此时的“我”是欢喜的;第二次是在十四岁,读到史铁生的《合欢树》,但是每一理解史铁生的悲伤,想去看看合欢树,但是没有找到,比较失望;第三次是十九岁,在羊城,一次仓促的旅行,见到了合欢树,但是当时整个人是茫然的。后来母亲生病,小城虽然还有合欢树,但是合欢树下的母亲却再也站不起来了,“我”感到悲伤。文章表面写合欢树,实际上写的是母亲,写的年轻的母亲时是感到美好,写不能站起来的母亲时是悲伤,最后写母亲的离世,是痛苦。
文章最后通过想象、虚写,再次描述了年轻的母亲在合欢树下的美好景象,表现出作者对母亲的依恋和不舍;结合最后一段“我知道了,史铁生为什么终究没有走近合欢树”和文章后面的【注】可知,史铁生与母亲、与合欢树的故事,暗示了“我”与母亲、与合欢树的故事。结合结尾段“我知道了,史铁生为什么终究没有走近合欢树”可知,“我”现在理解史铁生为什么没有再走近合欢树了,因为看到合欢树,就会想起去世的母亲,就会非常痛苦,这里借史铁生不再走近合欢树,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离世的痛苦、遗憾。这是文章主旨所在。
结合文章某一处文字谈出以上主旨即可。
示例:通过⑨⑩段分析,结合⑨段可知,曾经在合欢树下那样美好的母亲,如今躺在病床上,窗外的合欢树还是那么美丽,可是母亲却不再美丽,树的美和母亲的生病形成了对比,表现出作者因母亲生病而产生的痛苦、心疼。结合⑩可知,母亲最终离世了,“我”理解了史铁生为什么不再走近合欢树,“我”也失去了母亲,合欢树成为美好记忆的一环,看到合欢树,想到离世的母亲,内心是痛苦、遗憾的,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去世的痛苦、遗憾。
三、(10分)
非文学作品阅读。
【材料一】
2020年国庆中秋动漫节三节“喜相逢”,在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中,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于10月4日在杭州顺利落下帷幕。数据显示,虽然今年受疫情影响,但是仍然有65个国家和地区、2680家中外企业机构、5886名客商展商和专业人士通过线上线下参与动漫节的各项活动,线上、线下开展一对一洽谈2069场,达成合作意向1543个,超过100部全球动画新片在动漫节上亮相,发布重大项目14个,现场签约金额超过2.5亿元人民币。
【材料二】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的动漫节呈现出不少亮点。
本届动漫节把疫情防控置于重中之重的位置,推出全新的“云上四漫”平台,以H5形式呈现“云上谈商务”“线上逛漫展”“网上看直播”“我想去现场”四大版块,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办展模式,打造跨时空跨区域的“永不落幕的动漫节”。线下主会场仍设在7万平方米的杭州滨江白马湖动漫广场,同时在各区县(市)、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等设立十多个分会场,营造“全城动漫”的氛围。
【材料三】
①动漫是儿童最早接受并最受欢迎的娱乐节目。动漫文化也是时下青少年文化的代名词。
②为什么儿童喜欢动漫呢?科学家研究表明,动漫与儿童之间存在某种天然的联系。现代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具有把万物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的天性,而动漫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可以把任何非人类的东西人格化,赋予它们情感、语言、思维和行动。所以动漫中勤劳的小蜜蜂、懒惰的加菲猫,都可以满足儿童的无穷想象力。动漫作品中借助幻想塑造出的并不存在于现实生活的形象,虽然未必符合成人的思维逻辑,但却遵循儿童的逻辑和情感体验的特殊方式,容易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
③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成长为青少年,想象从远离现实逐步向现实世界靠近,但为什么如此多的青少年仍然喜欢动漫?这是因为作为以动漫为伴成长起来的一代,这部分青少年仍然习惯从动漫中获得情感、娱乐的需求。青少年不再像儿童一样满足于简单的童趣幻想、游戏情节,他们不会仅仅满足于学校和家庭的生活体验,他们渴望接触外面的世界。但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他们不能从现实生活中得到满足,于是他们借助动漫寻找理想中的虚拟世界。因此,动漫在人的青少年时期承担了情感转移的作用。
④同时,对青少年来说,观看动漫影片也是一种有效疏解压力的方式。每个人成长其实都有痛苦,青少年可以在动漫中找到某种平衡点,获得释然的感觉。现在,大多致动漫作品将主人公设定在与普通人群相近的状态,并通过主人公不懈的努力而获得成功。青少年能从动漫创设的虚拟世界中获得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体验到前所未有的“个性张扬”,自我意识得到了强化。
⑤可见,青少年观看动漫绝对不是一种幼稚的行为,而是一个复杂的情感、心理过程。
(根据相关材料改写)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受疫情影响,今年的动漫节只能采用如“云上谈商务”“线上逛漫展”“网上看直播”“我想去现场”等线上方式开展各项活动。
B.动漫作品中借助幻想塑造出的存在于现实生活的形象,遵循儿童的逻辑和情感体验的特殊方式,容易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
C.青少年满足于简单的童趣幻想、游戏情节,但不满足于学校和家庭的生活体验,于是借助动漫寻找理想中的虚拟世界。
D.青少年观看动漫绝非幼稚的行为,他们可以从动漫中找到某种平衡点,来缓解成长中的痛苦,获得释然的感觉。
14.材料三中有两处画波浪线的文字,这类文字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15.国庆期间,你打算去白马湖动漫城参加动漫展活动,却遭到了妈妈的反对,请你根据文意说服妈妈。
【答案】13.D
14.运用设问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的说明内容。
15.妈妈,参加动漫展活动对我们青少年的成长很有意义。青少年观看动漫绝对不是一种幼稚的行为,而是一个复杂的情感、心理过程。我们可以借助动漫寻找理想世界,通过观看动漫来减缓压力,还可以从动漫展中获得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体验到前所未有的“个性张扬”, 得到自我意识的强化。妈妈您就让去参加吧!
【解析】
【13题详解】
考查对材料内容的正确理解。
A.根据材料二“值得关注的是,今年的动漫节呈现出不少亮点”“本届动漫节把疫情防控置于重中之重的位置,推出全新的‘云上四漫’平台”分析,“由于受疫情影响,今年的动漫节只能采用”理解错误;
B.根据材料三第②段“动漫作品中借助幻想塑造出的并不存在于现实生活的形象,虽然未必符合成人的思维逻辑,但却遵循儿童的逻辑和情感体验的特殊方式,容易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分析,“动漫作品中借助幻想塑造出的存在于现实生活的形象”理解错误;
C.根据材料三第③段“青少年不再像儿童一样满足于简单的童趣幻想、游戏情节,他们不会仅仅满足于学校和家庭的生活体验,他们渴望接触外面的世界”分析,“青少年满足于简单的童趣幻想、游戏情节,但不满足于学校和家庭的生活体验,于是借助动漫寻找理想中的虚拟世界”理解错误;
D.根据材料三第④段“每个人成长其实都有痛苦,青少年可以在动漫中找到某种平衡点,获得释然的感觉”,第⑤段“青少年观看动漫绝对不是一种幼稚的行为,而是一个复杂的情感、心理过程”分析,此项理解正确。
【14题详解】
考查对句子的赏析。首先观察这两个句子,在句式都属于设问句,结合本段内容可知,运用问句,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思考,“为什么儿童喜欢动漫呢?”引出第②段对儿童喜欢动漫原因的介绍;“但为什么如此多的青少年仍然喜欢动漫?”引出第③段对如此多的青少年仍然喜欢动漫原因的分析。
【15题详解】
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阅读材料,了解主要内容。要想成功劝说妈妈去参加动漫展活动必须向妈妈说明参加动漫展的意义和对青少年成长的好处。结合材料三中的关键语句表达。“他们不能从现实生活中得到满足,于是他们借助动漫寻找理想中的虚拟世界。因此,动漫在人的青少年时期承担了情感转移的作用”“对青少年来说,观看动漫影片也是一种有效疏解压力的方式”“青少年能从动漫创设的虚拟世界中获得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体验到前所未有的‘个性张扬’,自我意识得到了强化”“青少年观看动漫绝对不是一种幼稚的行为,而是一个复杂的情感、心理过程”,结合以上语句作答,注意劝说语言要委婉,有礼貌。
四、(15分)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世说新语·方正》
【乙】韩康伯①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②,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谓康伯曰且著襦寻③作复裈④。”儿云:“已足,不须复裈也。”母问其故,乃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热,今既著襦,下⑤亦当暖,故不须耳。”母甚异之,知为国器⑥。
——《世说新语·夙慧》
【注】①韩康伯:名伯,东晋大官,玄学思想家。②襦:短袄。③寻:不久。④复裈:央裤。裈,裤子。⑤下:下身。⑥国器:治国之才,国家的栋梁之材。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与友期行( ) (2)去后乃至( )
(3)家酷贫( ) (4)母问其故( )
17.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
谓康伯曰且著襦寻作复裈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今既著襦,下亦当暖,故不须耳。
19.结合下面的提示,探究编者将【甲】【乙】两文分别归入《方正》(夙慧》篇的原因。
【答案】16.(1)约定 (2)才 (3)特别,很,非常。 (4)缘故,原因
17.谓康伯曰/且著襦/寻作复裈
18.(1)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2)现在已经穿上短袄,下身也会暖和了,所以不需要再做夹裤了。
19.元方懂得交友以信的道理,友人自己言而无信,失了约不自省,反而怒骂别人;元方据理抗辩,小小年纪就表现出“方正”之气:他懂得“信”和“礼”的重要性;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合乎道义。故把此文归入《方正》篇。乙文,韩康伯懂事、体贴母亲,当母亲为他做短袄时让他拿着熨斗,对他说:“先穿上短袄,以后再做夹裤。”韩康伯以“火在熨斗当中,熨斗柄就是热的,现在已经穿了短袄,下身也应当暖和”的缘由拒绝再让母亲做夹裤。韩康伯从小便聪明伶俐,其母也知其必成国器。这件事体现了他早慧,从小聪明过人,所以把此文归入《夙慧》篇。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注意:期,古今异义词,约定;乃,一词多义,才;酷,一词多义,极,非常,程度深;故,一词多义,原因,缘由。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谓康伯曰且著襦寻作复裈”意思是:对康伯说,你先穿着短袄,过段时间再给你做夹裤。故断句:谓康伯曰/且著襦/寻作复裈。
【18题详解】
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重点词的解释:(1)惭,感到惭愧;引,拉;顾,回头看。(2)既,已经;著,穿上;下,下身;故,所以。
【19题详解】
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首先疏通文意,了解主要内容。结合提示,从文中找到符合提示中的人物品质特点的方面作答。《陈太丘与友期行》文中塑造了元方聪明伶俐,明白事理,落落大方,能言善辩的形象特征。元方与友人的对话有三句。第一句“待君久,不至,已去”,这是针对友人的问话而答的,流露出对友人失约的反感。体现了他行为正直,讲信用的品质。第二、三两句是对友人无理怒斥的反驳。第三句“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是针对友人出言不逊而说的。在指出友人“无信”的基础上,又指出友人“无礼”。一步紧逼一步,把友人逼到了无以言对的狼狈境地,以至最后不得不“惭”而“下车引之”。短短几句,可以看出元方是多么聪颖仁慧、知书达理。最后,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合乎道义。元方行为表现出“方正”之气,故把此文归入《方正》篇。乙文,叙述了韩康伯小时候家贫,母亲亲手为他做短袄时,让他帮着拿熨斗。当做好短袄后,母亲对他说,先穿上短袄,以后再做夹裤。他却说:“火在熨斗中而柄热,今既著襦,下亦当暖,故不须耳。”这体现了他从小就聪明懂事,体贴母亲。符合“夙慧”特点,故将此文归入《夙慧》篇。
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世说新语·方正》
韩康伯很小的时候,家里非常穷,到了最冷的季节,他还只穿了件短袄。是母亲殷夫人给他做的短袄,(做时)让康伯提着熨斗,对康伯说:“你先穿着短袄,过段时间再给你做夹裤。”儿子说:“这就够了,不要夹裤了。”母亲问他原因,他回答说:“火在熨斗里熨斗把就热了,我现在穿上短袄,下身也就暖和了,所以不要了。”母亲非常诧异(康伯的回答),断定他将来一定会成为治国之才。
——《世说新语·夙慧》
五、(50分)
20.青云创作社举行文学创作大赛,请你完成任务。
上初中后,放学时间比小学晚了不少。你和同学都在忙些什么?家长和老师又在做什么?你的心里有什么感受呢?
请以《这天,我回家晚了》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字数不少于500字;(2)情感真挚;(3)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班级。
【答案】略。关于“落花”的意象
诗人寄寓的主观情意
【甲】
杨花落尽
_________________
【乙】
落花时节
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年纪
九岁那年
十四岁
十几岁
做母亲的年纪
作者心情
欢喜
(1)_____
(2)______
悲伤
《世说新语》篇类
提示
方正
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
夙慧
早慧,从小聪明过人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9页。
这是一份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共6页。
这是一份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