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1.地球——宇宙的奇迹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1.地球——宇宙的奇迹学案,共8页。
1.地球表面并不是平坦光滑的,主要分为陆地和海洋,它的一部分被水淹没着,成为海洋,世界海洋面积约为3.6亿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71%;另一部分露出水面,形成陆地,地球陆地面积1.49亿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29%。
2.观察世界地形图
(1)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2)在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地形。如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平原,黄色表示低山和丘陵,棕褐色表示山地和高原,还有些地形图会用白色或淡紫色表示积雪和冰川。
3.四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4.全球大陆共有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和南极大陆6块大陆。
5.地球陆地分成七大陆地部分,被称为七大洲,即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与南极洲。
6.我们乘坐交通工具,在广袤的地球表面长途旅行,就有可能看到雄伟的高原、绵延的群山、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幽深的峡谷以及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盆地等等,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
7.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科学家把地球上的地形地貌分为五大类,五大地形分别是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盆地。
8.我国的地形地貌特点:
我国地形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因此地形地貌复杂。
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有雄伟的高原、起伏的山岭、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还有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大小盆地。这些形态各异的地形,以山脉为骨架交错分布。陆地上的5种基本地形类型,中国均有分布地球表面主要由五大地形,分别是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盆地。
9.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第2课时 地球的结构
1.地壳在不断的运动,地球内部的岩浆在不停的涌动,有时会通过地震和火山喷发让我们感受到地壳的运动,常常会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
2.我们现在看到的地球表面与地球的内部构造有关。
3.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1)地壳: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由岩石组成,厚度各处不一样。
(2)地幔:位于地壳以下地核之上,是岩浆的发源地。
(3)地核:地幔以下到地球中心的部分。
4.地震学家是根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这两个分界面把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的。
5.组成地壳的岩石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岩浆岩,地球内部的岩浆在一定地质条件下会喷出地表或侵入岩石中并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就是岩浆岩。岩浆岩包括玄武岩、浮石、花岗岩。
沉积岩,一种经由水、空气或冰的搬运,沉积在河、海、湖水盆地中或陆地上的沉积物质经固结而形成的岩石。砾岩、砂岩、页岩都是沉积岩。
变质岩,在地壳发展过程中,原来已存在的岩石因遭受变质作用,在基本保持固态的情况下发生结构、构造和矿物组成的改变而形成的一类新的岩石。变质岩包括大理岩和板岩。
6.地壳运动也称为构造运动,推动着地球的演化,是地震和火山喷发的主要原因,其最直观的结果是造成岩石的变形。不同年代的岩石或者岩层由于地壳运动而受到力的作用发生弯曲或者断裂,形成褶皱和断层等地质结构。
第3课时 地震的形成及作用
1.地壳在不断地运动,地球内部的岩浆在不停地涌动,有时会通过地震和火山喷发让我们感受到。地壳的运动常常会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
2.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
3.地震震级较大时会使地表形态重塑,由于地震成因不同,形成的新的地形也不同。地震有很多类型,有的使地壳断裂,就形成了断崖,还有的使地壳隆起,形成了新的山丘,还有就是地壳断裂,形成峡谷,如著名的东非大裂谷,还有可能地壳下陷,使山丘变成平原。
4.地震成因的模拟实验
(1)迅速拉开时,可以看到泥层断裂。迅速挤压时,可以看到泥层隆起。
(2)泥层模拟的是岩层。
5.地震的成因:地壳在不断运动,当地下的岩层发生弯曲、断裂、错动等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
6.地震的危害
(1)地震后,房屋倒塌,道路损毁,人员伤亡,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灾难。
(2)地震会使地面出现裂缝、塌陷,铁轨也扭曲变形。
(3)地震会使山体滑坡,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
7.地震对地表的改变是剧烈的。
8.地震发生时如何自救
(1)能逃离室内的要尽量快速逃到室外,迅速逃离至开阔处。在室外不要私自盲目避震,要避开已倒塌物体,野外要远离桥、湖及山边等。
(2)在不能逃离室内时,应立即找结实、不易倒塌的物体掩护身体。如结实的柜子下、靠立在墙根,地震时一定不要乘坐电梯。
第4课时 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1.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处在不停的运动之中,地球内部的岩浆也在不停的涌动,有时会通过地震和火山喷发让我们感受到。
2.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气温、重力、动植物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3.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叙尔特塞火山岛、长白山天池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
4. 火山喷发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形成火山岩小山、火山岛、火山口湖等。地震和火山喷发是引发地表变化的内在因素,其主要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
5.长白山天池是一个火山口湖,由火山喷发形成。火山喷发喷射出大量熔岩之后,在火山口处形成盆状凹陷,时间一长,积水成湖。
6.火山喷发成因的模拟实验
(1)用番茄酱模拟熔岩,用土豆泥模拟地壳。
(2)注意事项:①必须戴护目镜,防止加热后的番茄酱喷射到眼睛。②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③用薄薄的土豆泥封住洞口可以使熔岩更容易喷发出来。
(3)实验现象:洞口处薄薄的土豆泥裂开形成“火山口”,“火山口”喷发出“熔岩”,还可能发生“山体”裂开,流出“熔岩”的现象。
(4)实验结论: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地球内部的压力会使熔岩不断上升,遇到薄弱的地壳时,就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7.火山喷发对环境的影响:火山喷发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灾难,比如烧毁森林、房屋,掩埋农田和城市,污染空气,导致滑坡、山崩、泥石流、地震等。但落在火山周围的火山灰能提高土壤肥力,使森林和庄稼生长得更好;火山地热是一种清洁能源,加热后的水能作为热源被人们利用;火山灰和火山岩还是筑路的好材料。
第5课时 风的作用
1.除了地震、火山喷发之外,地球表面的大气层对改变地形也发生着缓慢的作用。
2.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3.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4.大风或洪水的力量可以把大块岩石破碎后形成的细小的沙、土搬运到远方,只留下大大小小砾石,这便形成了戈壁滩。备带走的沙子在风或流水速度减小时沉积下来,日积月累,就形成了沙漠。
5.风对地球表面的影响,如敦煌地区的雅丹地貌是由于风的作用形成的。
6.风的作用:
风能够吹跑土壤,吹起沙子,把土地吹干,形成裂缝。
风能够把树连根拔起。
人们可以利用风来发电。
风可以传播植物花粉、种子,帮助植物授粉和繁殖。
风会给人类带来灾害,暴风、台风、飓风会使农田淹没、房屋倒塌、水电中断,龙卷风能摧毁大面积建筑物,所过之处,一片狼藉
第6课时 水的作用
1.水的作用,降雨和河流会对地表产生影响,如黄土高原的沟壑是由于水(降雨)的作用形成的,黄河入海口的沙洲、长江三角洲是由于水的作用(河水流速度减慢,泥沙沉积)形成的。
2.地面的岩石、沙土在水、风、重力等作用下,被破坏和搬走的现象叫作侵蚀。
3.在地表变化的过程中,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4.水对地表的作用是缓慢的,是日积月累的。
5.水的作用实验:
(1)在土壤表面撒上带有颜色的沙子的目的是便于观察实验现象。
(2)实验中用喷壶喷水模拟降雨。
(3)降雨前小山丘比较圆,红色沙子大多数在山丘顶部。降雨后小山丘上出现了很多小沟,一些红色沙子被冲到了山丘底部。
(4)结论:
雨水降落的力量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就被带走了,这就是雨水对土壤的侵蚀。
6.黄河第一湾、黄河入海口的沙洲以及长江三角洲,这些独特地形的形成都离不开河流的作用。
黄土高原表面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流水侵蚀形成的,由于黄土高原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降雨集中并容易出现暴雨,造成比较大的地表径流,而且由于地势起伏较大,流水速度较快,加上黄土这种土壤本身的土质就比较疏松,植被覆盖率低,缺乏对土壤的保护,因此该地区的流水侵蚀作用非常强烈,这才形成黄土高原崎岖不平的地表形态。
7.降雨对地表产生的影响
(1)雨水会把地表上的泥沙带走,汇聚成径流,在土地上留下沟壑。
(2)雨水因携带泥沙而变得浑浊,当水流平缓时,水中的泥沙又会沉积在地面上。
第7 课时 总结我们的认识
1.影响土地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2.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3.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由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4.流水、风、冰川、海浪和重力等都会侵蚀土地。
5.几种地形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
6.影响地表变化的因素有地震、火山、风的作用、水的作用,此外还有冷和热的作用、动植物的作用等。
7.地震和火山喷发对地表的改变是剧烈的,风的作用和水的作用对地表的改变是缓慢的。
8.探索植物对侵蚀的影响
(1)既是模拟实验,又是对比实验。模拟降雨对比实验只能改变一个条件。
(2)实验现象:有植物覆盖的山丘变化不明显,收集到的“雨水”中含有的泥沙比较少。没有植物覆盖的山丘上出现了小沟,收集到的“雨水”中含有的泥沙比较多。
(3)实验结论:植物能减弱雨水的侵蚀作用。
9.地面的岩石、沙土在水、风、重力等作用下,被破坏和搬走的现象叫侵蚀。
10.房屋应该建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方,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植树和种草,来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11.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地形
特点
山地
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丘陵
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高原
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平原
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盆地
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序号
地形地貌
形成的主要原因
1
弯曲的岩层
地震(岩层受到挤压)
2
长白山天池
火山喷发形成
3
敦煌的雅丹地貌
风的作用
4
黄土高原上的沟壑
水(降雨)的作用
5
黄河入海口的沙洲
水的作用(沉积作用)
相同条件
地形(坡度)、降雨量、降雨高度等
不同条件
一个有植物覆盖,一个没有植物覆盖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科学教科版(2024)8.动物的一生学案,共2页。
这是一份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知识点,共9页。
这是一份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知识点,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