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模拟检测卷01(解析版)-2024-2025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展开
这是一份期中模拟检测卷01(解析版)-2024-2025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北京时间2022年2月4日19:30,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暖场表演在国家体育场举行。完成下面小题。
1.当开幕式暖场表演开始时,巴西城市里约热内卢(22°55′S,43°12′W)的观众要收看电视转播实况,当地的区时应为( )
A.7:30B.8:30C.9:30D.19:30
2.下列经线中,正处于正午的是( )
A.7.5°EB.172.5°EC.7.5°WD.172.5°W
3.当开幕式暖场表演开始时,区时日期为2月3日的地区占全球总面积的( )
A.1/12B.1/24C.1/48D.1/96
【答案】1.B 2.A 3.C
【解析】1.根据经纬度计算,里约热内卢位于西三区,北京位于东八区,里约热内卢位于北京的西部,相差11个时区,按照东加西减的原则,北京时间19:30时,里约热内卢为8:30,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由材料可知120°E为19:30,此时正午(12:00)的经线与120°E相差(19:30 - 12:00)×15° = 112.5°。120°E - 112.5° = 7.5°E。A正确,BCD错误。故选A。
3.当开幕式开始举行时为北京时间2月4日19:30,即东八区区时为2月4日19:30,经计算可知,此时西十一区为4日0:30,西十一区向东至东十二区为2月4日范围,西十二区为2月3日范围,2月3日范围为0.5个时区,占全球面积的比例为1/48,C正确,ABD错误。故选C。
下图示意某地质剖面,其中①指断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①②③④形成的顺序是( )
A.④①③②B.④②①③C.④③②①D.④①②③
5.砂砾石层的下界为相对平坦而广阔的面。该面形成时期,所在区域可能( )
A.地壳持续下沉,遭受侵蚀B.地壳持续上升,接受沉积
C.地壳运动稳定,遭受侵蚀D.地壳运动稳定,接受沉积
【答案】4.D 5.C
【解析】4.读图可知,断层①将灰岩④断开,故灰岩④先形成,断层①后形成;断层①形成后,地表面被侵蚀,形成侵蚀面,之后地壳下沉,接受沉积,形成砂砾石层②;最后岩浆喷发,形成玄武岩③,所以①②③④形成的顺序是④①②③。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5.读图可知,砂砾石层侵蚀面相对平坦而广阔,说明其形成需要较长的时间,此时期地壳运动相对稳定,AB错误;砂砾石层的下界存在侵蚀面,可知该面形成的时期遭受侵蚀,D错误;该面形成时期,所在区域地壳运动稳定,遭受侵蚀,形成相对平坦而广阔的面,C正确。故选C。
下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若③作用过程中形成了煤炭。完成下面小题。
6.图中d为( )
A.岩浆B.岩浆岩C.变质岩D.沉积岩
7.片麻岩形成的地质过程在图中的代表数字是(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6.B 7.B
【解析】6.读图,结合箭头方向,若③作用过程中形成了煤炭,煤炭存在于沉积岩层中,a代表沉积岩,b与a岩石可以相互转化,b代表变质岩。三类岩层都能高温熔化形成岩浆,故图中c为岩浆,则d为岩浆岩,B正确,ACD错误。故选B。
7.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片麻岩为变质岩,结合上题分析可知,b为变质岩,因此片麻岩形成的地质过程在图中的代表数字是②,B正确,ACD错误。故选B。
一般用500百帕等压面高度分布图中588线(即500百帕等压面在此处出现的高度为5880米)包围的区域来表示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度。下图为2022年某段时间内亚洲东部和西太平洋地区副热带高压的588线分布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8.下列关于副热带高压气流运动特点及其控制地区的气候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下沉—高温多雨B.下沉—炎热干燥
C.上升—炎热大风D.上升—闷热潮湿
9.图中副热带高压区的分布特点是( )
A.5—7月,纬度位置北移B.5—7月,纬度位置南移
C.7—8月,经度位置不变D.7—8月,范围逐渐变小
【答案】8.B 9.A
【解析】8.据所学知识可知,副热带高压盛行下沉气流,其控制下气候炎热干燥,ACD错误;B正确,故选B。
9.气压带与风带移动与太阳直射点移动密切相关,5-7月,太阳直射点偏北,图中副热带高压区则北移,A符合题意,排除B;7-8月副热带高压区强度最大,范围并没有逐渐变小,但经度位置有所变化,排除CD。故选A。
下图示意某年3月份某气旋从初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甲、乙、丙分别是气旋发展过程的三个时刻。此次气旋移动过程引起的风暴潮导致部分区域的海水水位发生明显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P甲、P乙、P丙分别为甲、乙、丙三个时刻气旋中心气压值,按大小顺序排列,依次是( )
A.P甲>P乙>P丙B.P甲>P丙>P乙C.P丙>P乙>P甲D.P丙>P甲>P乙
11.此次气旋移动过程中,乙时刻渤海海峡出现( )
A.偏东风,低水位B.偏东风,高水位
C.偏西风,高水位D.偏西风,低水位
12.图示区域中①②③三地按风暴潮导致的最高海水水位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最可能是( )
A.①②③B.②③①C.③②①D.②①③
【答案】10.C 11.B 12.A
【解析】10.气旋是低压系统,中心气压比四周低,气旋从初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中心气压会越来越低,势力越来越强。甲时刻1007.5hp的等压线离中心最远,其中心气压P甲是最低的;丙时刻1007.5hp的等压线离中心最近,其中心气压P丙是最高的,故P甲、P乙、P丙的大小顺序为P丙>P乙>P甲,故选C。
11.在渤海海峡处画风向,垂直于等压线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再向右偏转30~45度,渤海海峡处吹偏东风,CD错误;此次气旋移动过程引起风暴潮,使得渤海海峡出现高水位,A错误,B正确。综上所述,ACD错误,故选B。
12.风向与海岸线垂直时,风暴潮导致海水位较高,丙时刻①地吹东北风,风暴潮导致最高海水水位出现;乙时刻②地吹偏北风,海水水位最高;甲时刻③地吹西北风,海水水位最高;由于甲乙丙三个时刻的先后排序是丙乙甲,故三地按风暴潮导致的最高海水水位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①②③。故选A。
我国西北地区有诸多大型闭合沉积盆地,如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吐鲁番一哈密盆地等,它们构成了各自独立的水循环系统,盆地内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多次转化是区内水资源循环的基本方式,并使得水资源可以多次利用,增加了可用水资源量,但随着转化次数的增多,水质越来越差,盐碱度也不断增高。如图是我国西北地区某内陆盆地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内陆盆地的水资源最终来自( )
A.高大山体截留水汽B.山间盆地集聚水分
C.冲洪积扇储存水分D.冲积平原河流补给
14.内陆盆地地表水和地下水会多次发生转化,图中地下水转化成地表水的地点是( )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答案】13.A 14.C
【解析】1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陆盆地处于高大山系之间,由于高大山脉对于暖湿气流的截留能力更强,将其转化为山地降水,A正确;而山间盆地积聚的水分也是来源于山脉阻挡后的降水或冰川融水,B错误;冲洪积扇储存水分、冲积平原河流补给最初也是来源于山脉对水汽的阻挡,CD错误。故选A。
14.据图可知,高山冰雪融水下渗,地下水向山麓渗流,遇到不透水层后,沿断层出露地表。①处的地层有裂隙,地下水转化为地表水;②处有断层和不透水岩层,来自高山的地表径流会沿着断层下渗,形成地下水;③④之间分布着不透水岩层,因此向山麓渗流的地下水会在③处出露地表,由地下水转化为地表水。综上所述,①③正确,②④错误,故选C。
大航海时代,一支探险队乘帆船6月下旬从伊比利亚半岛出发,于7月下旬到达佛罗里达半岛。如图为船队航行路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该航线有利于帆船航行是因为( )
A.距离最短B.海温较高C.顺风航行D.避开飓风
16.探险队登陆后最有可能见到的树种是( )
A.板状根系的蝴蝶树B.革质叶片的红橡树
C.树干粗大的纺锤树D.硬质叶片的油橄榄
【答案】15.C 16.B
【解析】15.6月下旬到7月下旬,伊比利亚半岛与佛罗里达半岛之间的航线所处海域风向多为东北信风,船队从伊比利亚半岛出发向佛罗里达半岛航行,正好可以顺风航行,有利于帆船快速前进,C正确。读图可知,此航线向南弯曲,不是距离最短的航线,A错误;海温较高对帆船航行的帮助不大,B错误;飓风多在夏秋季节出现,此航线不一定能完全避开飓风,D错误。故选C。
16.佛罗里达半岛为亚热带湿润气候,红橡树适合在这种气候下生长,其叶片多为革质,B正确;板状根系的蝴蝶树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A错误;树干粗大的纺锤树主要分布在干旱地区,C错误;硬质叶片的油橄榄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气候区,D错误。故选B。
二、综合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几内亚湾地处赤道附近,近岸有尼日尔河注入,几内亚暖流(下图)是北大西洋赤道暖流的组成部分,其自西向东流。几内亚暖流流经几内亚湾整个北部沿岸海域,绵延400~480千米,对沿岸地理环境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1)指出几内亚暖流成因类型,简述几内亚暖流的形成过程。(6分)
(2)8月尼日尔河河口附近海水盐度较低,说明理由。(6分)
(3)相比于乙地,判断甲地6-8月降水量差异,并分析原因。(6分)
【答案】(1)风海流。赤道附近表层海水受东北信风的吹拂,自东向西流动,形成北赤道暖流;北赤道暖流到达大洋西岸时,受陆地阻挡,一小股回头向东形成赤道逆流;赤道逆流自西向东流至几内亚湾形成几内亚暖流。(6分)
(2)8月尼日尔河径流量大,河水注入量大,稀释作用强;尼日尔河河口附近海域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海水盐度较低。(6分)
(3)甲地降水量较少。原因:6-8月,随着赤道低压带北移,乙地受赤道低压带控制,降水较多;甲地受离岸风影响,降水较少。(6分)
【详解】(1)由材料可知,几内亚暖流是北大西洋赤道暖流的组成部分,其自西向东流。结合所学知识,赤道南北两侧的海水在东南信风和东北信风的吹拂下自东向西流,形成南、北赤道暖流,其中,北赤道暖流到达大西洋西岸时受陆地阻挡,其中一股返回形成赤道逆流,赤道逆流是逆向海流,它自西向东流动,以补充大洋东部因赤道暖流带走的海水,形成几内亚湾暖流。因此,几内亚湾暖流的成因类型是风海流。
(2)读图可知,尼日尔河位于北半球,8月气压带风带北移,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南风,为尼日尔河流域带来大量降水,尼日尔河径流量大,河水注入量大,稀释作用强;尼日尔河河口附近海域位于赤道附近,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综合以上原因,海水盐度较低。
(3)6-8月,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气压带风带北移,随着赤道低压带北移,乙地受赤道低压带控制,对流旺盛,降水较多;甲地受东北信风影响,属于离岸风,降水较少。因此,相比于乙地,甲地6-8月降水量较少。
1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 陆地上的河流流速比较快,带着上游冲刷下来的泥沙流到宽阔的海洋后,流速减慢,泥沙就沉积在河口附近,积年累月,越积越多,逐步形成高出水面的陆地,即河口冲积岛。
材料二 长江三角洲历史演变图。(下图)
材料三 青藏高原一直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如今科学家惊奇地发现这个世界最年轻的高原竟然以每年7-30毫米的速度整体向北和向东方向移动。这种推移变化量很小,属于毫米级的。
材料四 下图表示青藏高原移动的主要原因。
(1)根据材料一,说明形成河口冲积岛的主要外力作用。(2分)
(2)描述材料二中古沙洲的生消变化过程。(6分)
(3)根据材料二,试说明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海岸线向近海移动速度减慢的原因。(4分)
(4)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从板块运动方面分析青藏高原移动的主要原因。(4分)
【答案】(1)流水堆积(沉积)作用;海水的顶托作用。(2分)
(2)河口地区河流落差小及受海水的顶托作用,水流速度减慢,导致大量泥沙堆积,出露水面形成沙洲;河流不断挟带泥沙入海,泥沙继续堆积,陆地面积不断扩大,古沙洲逐渐和大陆相连;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岸堆积速度快。(6分)
(3)中上游地区植树造林,水土流失减少;三峡大坝等水利工程截留部分泥沙。(4分)
(4)处于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的消亡边界,板块间相向运动还在继续,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引起的挤压导致青藏高原移动。(4分)
【详解】(1)河口冲积岛是河流在入海口附近流速降低、挟带的泥沙堆积形成的,同时,海水的顶托作用也会使河流流速减慢,对河口冲积岛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2)根据材料及图示信息可知,古沙洲面积不断增大,最终和大陆相连,且北岸堆积速度快。这是因为河口地区河流落差小,水下坡度平缓,及受海水的顶托作用,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能力减弱,导致大量泥沙堆积,堆积体不断增大,逐步出露水面形成沙洲;由于河流不断挟带泥沙入海,使得泥沙继续堆积,陆地面积也在不断扩大,逐渐增大的古沙洲逐渐和大陆相连;同时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河流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因此北岸堆积速度快。
(3)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海岸线向近海移动的速度减慢,说明泥沙淤积减弱,河流挟带的泥沙量减少,这是生物措施及工程措施并举的结果。近些年来,长江中上游地区植树造林,植被保持水土的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减少,河流含沙量减少;同时三峡大坝等水利工程的建设,会截留部分泥沙,导致下游河流的输沙量减少。
(4)青藏高原处于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的消亡边界,是两大相互碰撞挤压形成,而这两大板块的相向运动还在继续,印度洋板块继续向北运动引起的挤压会导致青藏高原位置发生移动。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分)
某年8月,广东某中学非洲研学小组从赤道附近出发,沿20°E向北行进,途中发现该区域的自然景观呈现出明显变化。下图中甲、丙为研学小组成员拍摄的照片。
(1)结合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论,分析丙区域地表景观的成因。(6分)
(2)写出甲自然带的名称并说明其未横穿大陆的原因。(4分)
(3)判断到达乙地时可能见到的生物景观,并说明其形成原因。(4分)
(4)丁地虽然远离赤道,但自然带却与甲地相同,简析其原因。(4分)
【答案】(1)丙区域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及信风的影响,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降水稀少,因而地表河流稀少,地表水缺乏,植被覆盖率低;气候干燥,降水少,植被缺乏,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显著,形成大面积的沙漠,在风力作用下,沙漠、戈壁面积不断扩大。(6分)
(2)热带雨林带。
原因:东部为东非高原,地势高,气温低。(4分)
(3)草木茂盛,动物繁多。
原因:此季节乙地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较多,为热带草原气候的湿季。(4分)
(4)地处东南信风迎风坡,降水丰富;沿岸有暖流常年流经,增温增湿,形成热带雨林带。(4分)
【详解】(1)结合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论,即从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气候、地形、水文、植被、土壤各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据图,结合所学知识,丙区域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及信风的交替控制,形成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旱,全年降水稀少,因而河流发育较少,河流稀疏,地表水资源缺乏,不利于植被生长,植被覆盖率低;沙漠气候,气候干燥,降水少,以荒漠带为主,植被缺乏,多晴天,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显著,且风化速度快,形成大面积的沙漠,在风力作用下,导致沙漠、戈壁面积不断扩大。
(2)由图可知,甲自然带应为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气候下的热带雨林带。甲地东侧为东非高原,因地势高,改变了水热状况,因此没有形成热带雨林带。
(3)由出发地点和时间可知,到达乙地时该地正值赤道低压带控制,降水较多,为湿季,因此当地的生物景观是草木茂盛,动物种类繁多。
(4)丁地处于迎风坡,终年受东南信风带来的海洋水汽影响;沿岸有马达加斯加暖流常年流经,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因此该地自然带类型与甲地相同。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考题猜想)(原卷版)-2024-2025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北京的风向为,此时风力最大的是,图中风带①的风向为,年变化图,与②气候的形成密切相关的是,造成①气候夏季降水特征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考题猜想)(原卷版)-2024-2025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北京的风向为,此时风力最大的是,图中风带①的风向为,年变化图,与②气候的形成密切相关的是,造成①气候夏季降水特征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考题猜想)(解析版)-2024-2025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北京的风向为,此时风力最大的是,图中风带①的风向为,年变化图,与②气候的形成密切相关的是,造成①气候夏季降水特征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