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赤峰二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赤峰二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第1页
    赤峰二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第2页
    赤峰二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第3页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赤峰二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赤峰二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周七,才三四岁,诗歌鉴赏,默写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那些很容易被铭记的诗作,大都是有韵律的。以现当代诗为例,那些广为流传的“名句”,其实大都在使用重复、对称这些最基本的韵律原则,比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还有一些名句的韵律方式则近似于古典诗歌的韵律原则,比如海子那句广为人知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仅有叠韵,而且讲究平仄,诗句读起来抑扬顿挫,与传统的律诗的声律非常相似,无怪乎这个诗句甚至成了很多房地产广告的标语。但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这种讲究重复、对称等韵律原则的写法在当代中国诗歌创作中并不受欢迎,很多诗人避之唯恐不及,当代诗歌的可铭记性因此而不强。
    从社会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些韵律原则的兴起与流行往往与一个文化共同体的集体认知密切相关,或者说,它们本身就是集体记忆的化身。古典诗歌的创作与阅读群体——“士”,即知识者与官僚群体——天然就是这样一个同质性的文化群体,所以在他们之中逐渐形成一些公共的韵律规则是没有太大问题的。但是,现代中国的社会机构和教育制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知识分子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而且诗歌本身也被边缘化,过去诗人与读者之间那种同质性的文化群体已不复存在,诗歌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私人性、个人化的写作行为,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公共性的诗歌成规的消失。
    在不同文化中,韵律都有两个基本作用:一是便于沟通,二是便于记忆。而“沟通”不仅仅是一个“雅俗共赏”的问题,也涉及诗人与诗人、诗人与读者之间如何建立一个公共的渠道,以便于在这个渠道中磨炼某些精妙的技艺,传达种种微妙的体验的问题。韵律的重心与其说是关于“如何写/评价一首好诗”,不如说是关于诗人与读者、诗人与诗人之间是如何“交流”的。
    无论古今,有韵律或者韵律感强的作品从来不意味着它们就是杰作(反之亦然),韵律更多是关于诗歌给读者传达的东西究竟在哪些方面是公共性的或者可以共享的,它在不同的诗人之间也建立了一个可以相互比较和传承的共同通道。这个问题对于当代中国诗歌而言或许更为迫切,因为“韵”之离散的背后是诗歌“交流”的公共渠道的消失,这是自由诗面临的最本质的文体问题,而可诵读性与可记忆性的削弱只是这个大趋势的两个表征。
    (摘编自李章斌《“韵”之离散:关于当代中国诗歌韵律的一种观察》)
    材料二:
    中国当代诗效法国外诗歌的更多。因国外诗歌注重诗本身的存在而大多无韵,无韵也渐渐成了中国当代诗的主流,《诗刊》《星星》等诗歌杂志几乎看不到有韵的诗歌,这个态势还会长久发展下去。
    当代诗人,觉得再写有韵的东西,简直是一老土。当下的中国社会,是一个相对个体化、多元化的社会,过去那种大一统的世界意识与言说形态已然崩散,与此几乎同时崩散的是语言中的“韵”(韵律意识和韵律密度)。当代诗人多少有着一种反抗公共规则(包括韵律规则)的“集体无意识”,所以像“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样整齐对称的诗句,他们不愿意去写,也不推崇。在他们看来,诗歌重要的不是视觉上的整饬和听觉上的旋律感、节奏感,决定诗之能否为诗的重要依据是诗歌对生命深层世界提示和呈现的能量之强弱。他们在写作时不仅不太倾向于取悦大众读者,甚至连一般的知识群体也不怎么顾及。这也导致传统的阅读者,尤其受传统诗歌影响较深的阅读者越来越郁闷,对新诗深感不适,甚至不屑一顾了。在他们眼里,形式产生内容,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等诗词大家,不也是在五言、七律、七绝和词牌的限制中成就了大名吗?
    当代诗歌虽无韵,但还有顿。所谓弃韵而就顿,“顿”就是诗的节奏感,有“行顿”和“句顿”,有“匀顿”和“变顿”,有“大顿”和“小顿”,有“跨行”与“断行”,追求的也还是诗的一种旋律美。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就认为“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诗的本质是显示而非说教。艾青说:“假如是诗,无论用什么形式写出来都是诗;假如不是诗,无论用什么形式写出来都不是诗。”诗之无韵,告诉我们原来诗还可以这样写,诗还可以写得不像诗。近些年,主张口语入诗的“第三代诗”反传统、反意象、反崇高、反理想、反假激情,甚至诗歌形式也反其道而行,加剧了诗歌形式的混乱,纯美流畅的诗歌很难再见到了,可是我们反传统,反的应该是那些因袭的碍于发展的东西,绝不是偏激地反对一切。
    (摘编自王霁良《对当代诗无韵的一点看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广为流传的诗句多使用便于记忆的韵律,但中国当代诗歌创作却排斥这种写法,这导致当代诗可铭记性不强。
    B.诗歌韵律的重心不仅是如何写好诗,而且是直接向读者传达公共性或可共享的东西,在创作者间建立比较和传承的通道。
    C.无韵诗在国外诗歌中较为多见,也普遍存在于中国当代诗歌杂志中,受传统诗歌影响较深的读者对此不适应。
    D.诗歌无韵化并非意味着完全放弃形式,作者认为,所谓弃韵就顿,体现的是在形式上对旋律美的追求。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名句,表明了诗歌作品要成为杰作就必须运用韵律。
    B.可诵读性和可记忆性的削弱,不是当代中国诗歌最需关注的,因为这只是诗歌“交流”公共渠道消失的表象。
    C.当代的一些诗人,写作时不太倾向于取悦大众读者,甚至也不怎么顾及一般的知识群体。
    D.根据艾青的观点诗歌的形式应具有自由性,诗之无韵告诉我们诗可以这样写,还可以写得不像诗。
    3.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持“当代诗歌被边缘化”观点的一项是( )
    A.每年岁末,诗社举办的年度诗会,参与者稀少,诗歌写作交流日益呈现出“圈子化”的倾向。
    B.结合了声音和视觉艺术的现代数字媒介,几乎颠覆了传统的媒介,近年来诗歌刊物锐减。
    C.“兼职诗人”现象较为普遍,诗人往往同时又是官员、教授、商人、歌手、报刊编辑等。
    D.学校课本内当代诗歌很少,专门研究当代文学的教授们,对90年代以来的诗歌了解不多。
    4.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5.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当代中国诗歌缺少韵律的成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回身掌
    马笑泉
    这天夜里,他梦见了师父。师父绾一个高髻,穿着道袍,只管打坐,也不理会他。他跪了许久,师父才拿起拂尘,往他脑袋上打了一下。这一下把他打醒了。
    下午他准备站桩时,突然听到长班在院里喊:“薛师傅,您有客人。”他倾听了一下脚步声,连忙打开门,那人已上了台阶,看到他便站住了,圆脸上露着笑意。他快步迎上去,唤了声大师兄,便不知道说什么好,眼睛微微泛红。
    “我还以为你不记得我了。”
    “怎么会呢?怎么会呢?”
    “那到了京城怎么不来见我?”
    “我不知道您回来了。”
    “嗯。那是二师弟没跟你说,回头我去骂他。不过你也没给机会让他说。”
    他没吭声,把大师兄让进房中。
    大师兄一边看着他倒茶,一边说:“看你比过去稳重多了。”
    “您的修为,我们可都赶不上。”
    大师兄呵呵大笑,“听说你现在长能耐了,快露一手,让师兄瞧瞧。”
    他应了声好,身子陡然塌下去,等暴涨起来的时候,人已站在长凳的另一边,对着大师兄拱拱手。
    “好!”大师兄说,“你的身法已经练到神变的地步,单论这个,我和二师弟都不及你。”
    “大师兄,论功夫,我和他一向都不及您。许久不见,您也露一手让我开开眼界。”
    大师兄喝了口茶,走到开阔地,哼了一声,打出一记半步崩拳。整间房都抖了一下。那顶瓜皮小帽直射而上,落下来时,大师兄身形稍动,不偏不歪回到他头上。
    他鼓起掌来,说:“这就是冲冠力啊!”
    大师兄点点头,落座后拈起颗花生搓了一下,一粒花生仁就弹进他嘴里。
    他望着大师兄,满眼都是钦佩,还有亲近。方才他这记半步崩拳,前崩开碑,后蓄满弓,上顶冲冠,下蹚掀地,腰胯还拧着股巨力,功力和打法都已到了极致。既然大师兄回来了,论资格论功夫,本门应该由他主持才对,怎么二师兄还占着那个位子?这般想着,他愈发觉得二师兄有可恨之处。
    “大师兄,师父他老人家呢?”
    “他出家了,在终南山修行呢。”
    他一愣,随后喃喃地说:“他真的出家了。”
    “你也听说了?”
    “我昨晚梦见他了,在个道观里。”
    “嗯,师父由武入道,在尘世留的这些技艺,就靠我们传下去了。”
    “你们当年为什么要走呢?”
    “你还记得庚子年的事吗?”
    “记得,那年京城乱成一锅粥,老佛爷也跑到西安去了。”
    “是啊,洋鬼子进来了,到处烧杀抢掠,师父看不下去,每晚带着我出去,看到落单的洋鬼子,上去就是一刀,有时碰到两三个,眨眨眼也解决了。”
    他瞪大眼睛,愣了好一会儿,才说:“怎么不叫我?”
    “这事危险得紧,洋鬼子手里有枪,慢一拍都不行。最怕的就是惊动大部队,围上来就难得脱身。你和二师弟那会儿功夫还不老成,这么凶险的事,只有带上我。后来太后和洋鬼子议和,师父知道虽然事情做得隐蔽,以防万一,还是得出去避避。临走时跟二师弟说了缘由。师父要他一切忍让为先,千万别出头,还特意叮嘱他看好你,然后带着我出去了。”
    “您回来就该您主事,怎么他还坐在那?”
    “这不关二师弟的事,他都让过我好几回了。我说临别前师父又叮嘱了,本门以后就由他主持,有什么难了的事,我再出面。”
    “师父怎么这样安排?您都是跟他出生入死的人了。”
    “二师弟少年老成,善于斡旋,师父不在这些年,很多麻烦事他都不动声色化解了,这也是大能耐。师父就是看准了他有这个能耐,才把本门交给他打理。”
    “理是这个理,但我还是觉着您委屈了。”
    “不委屈。我就是个武痴,那些应酬的事摊到我头上,还真是委屈我了。师父是不会亏待任何人的,他恩准我自开一派。”
    他的眼睛瞬间大亮起来,说:“师父真是没亏待您,您也担得起。”
    “你知道师父怎么说你吗?”
    他把身子往前凑了凑。实际上,哪怕坐在屋外,大师兄的话,他也能听得一字不落。
    “师父说,咱师兄弟三个,你灵性最足,能出变化,将来也会自开一派。”
    他眼睛更亮了,反复品咂这评说。
    “你说,你还犯得上跟二师弟怄气吗?”
    他沉默片刻:“要不,不用旁人在场,就您盯着。”
    “你还是放不下啊。这招我也盘算过,还是不妥。你想想,你练到了神变,二师弟练出了气劲,只要动手,谁都不敢留手。不留手,败的一方不死也得重伤,胜的也好受不到哪去。师父好不容易调教出三个弟子,一下折损了两个,你还要我在旁边看着,是要我看得吐血啊?”
    他耳根烧了起来,半晌不说话。
    “我问你,他当初打你那一招,还记得吗?”
    “回身掌。”
    “他平时用得多吗?”
    “少。”
    “他用虎扑掌也能把你放出去,这招他当时就练到家了,比回身掌稳妥,你说说,他怎么就不用?”
    他咬着下唇,瞅着大师兄。
    “他是在告诉你,还等着你回来呢。”
    “他就非得把我打跑吗?”
    “他那性子,比师父还谨慎。觉得你老是闹,不消停,干脆逼你到外面转几年,最稳妥。这不,现在皇上的龙椅都快坐不稳了,师父那点事,也没人追究了。”
    他陷入长久的沉默。
    “师父说虽然要改朝换代了,但咱们武行当大兴。这不,二师弟这些年也没闲着,本门在京城是越来越旺了,前一阵天津要成立国术馆,出钱的人跟二师弟商量,想请本门派高手去主持。二师弟跟我商量了,就让你去主持。”
    这时天色渐暗,他的眼睛却仿佛能把一室照亮。大师兄和师父的话合在一起,把他的心放得很大。那回身一掌印在胸口的耻辱,变得很小,小得有点可笑。
    他站起来,向大师兄拱手鞠躬,说:“谢谢大师兄栽培。”
    大师兄笑呵呵地说:“那边催得急,明天我和二师弟就送你过去。”
    他怔了一怔,说:“有您陪着就行了。”
    “你还跟他怄气?”
    “不是怄气。您跟他说,等我在天津站稳脚跟了,再回来看他。”
    “这样也好。你们不在拳上争输赢,那就比比谁把本门功夫传得广,传得远。”
    他用力点点头,露齿一笑,这笑容比他的眼神还亮。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初次见面,大师兄埋怨他“到了京城怎么不来见我”,要去骂二师弟,从中可以看出大师兄与两位师弟感情很好。
    B.他愿意在大师兄面前展示武功,既说明他对自己的武功充满信心,也说明他虽然与大师兄分开多年,但毫无芥蒂。
    C.庚子年间,师父只带大徒弟出去杀敌,是因为其他两位徒弟功夫不过硬,也因为小徒弟的性子急,容易出事。
    D.听了大师兄解释二师兄用回身掌的原因,他“陷入长久的沉默”,说明之前的误会至此已经完全消除。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他梦见师傅“把他打醒了”的情节颇具暗示意味,与文末他不再与二师兄怄气形成呼应。
    B.第二段他“倾听”脚步声后“连忙打开门”“快步迎上去”等细节,既表明他重情重义,也说明他功力深厚。
    C.画线处“不过你也没给机会让他说”,大师兄看似调侃的语言点出两位师弟的微妙关系,为后文他修复裂痕做铺垫。
    D.小说把二师兄回身一掌带给他的“耻辱”与其“放得很大”的心进行对比,生动地展示出他思想上的变化。
    8.小说三次写到他的眼睛发亮,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状态?请简要分析。
    9.小说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推进叙述,这样写有哪些好处?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后魏侍中济阴公之系孙。曾伯祖奭,高宗朝宰相。父镇,太常博士,终侍御史。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侔①。精裁密致,璨若珠贝,当时流辈咸推之。登进士第,应举宏辞,授校书郎、蓝田尉。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
    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转尚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时朗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于禹锡为执友胡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会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已没者,仍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欲为进士者,不远数千里皆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著述之盛,名动于时,时号柳州云。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子周六、周七,才三四岁。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节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
    材料二:
    宗元少时嗜进,谓功业可就。既坐废,遂不振。然其才实高,名盖一时。韩愈评其文曰:“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崔、蔡不足多也。”既没,柳人怀之,託言降于州之堂,人有慢者辄死。庙于罗池,愈因碑以实之云。
    (节选自《新唐书·柳宗元传》
    注:①侔:“等同,相等”之意
    10.材料一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如母子异A方B便为永诀C吾D于禹锡E为执友F下胡忍G见H其若是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尤奇待宗元”中的“奇”与成语“出奇制胜”中的“奇”的词性和意思均不相同。
    B.“时人义之”中的“义”与“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粪土”用法相同。
    C.“禹锡终易连州”中的“易”与“寒暑易节”中的“易”意思相同。
    D.“名盖一时”中的“盖”和《出师表》中“盖追先帝之殊遇”中的“盖”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才华出众,年少时就精通西汉之文和《诗经》《离骚》,其为文能与古人相匹敌,文章受当时同辈人的推崇。
    B.柳宗元被贬后经历了南方瘴气之苦和路途上的险阻,他将积聚的抑郁悲伤诉诸笔端,写就的骚体文读来令人神伤。
    C.柳宗元名声远扬,长江至岭南一带,凡是考中进士的人,都曾不远千里来拜他为师,在他门下学习的人都成了名士。
    D.柳宗元逝世后,观察使裴行立护送他的妻儿回京师,柳州人更假称他降生于州府的厅堂,说人如果怠慢他就会死去。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
    ②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
    14.除了能写出“雄深雅健”的文章,柳宗元品格也十分高尚,为人颇受赞誉。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品格高尚之处。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暑旱苦热
    王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回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居”字用得新奇,“屠”是杀的意思,此处引申为驱除的意思,突出了诗人对酷热的怨恨。
    B.第三、四句写实,从人间忧惧江海枯竭到天上怜惜河汉将干,表现了当前暑旱之严重。
    C.第五、六句写清凉世界虽遥不可及,但对饱尝酷热的诗人却有无穷的吸引力。
    D.诗的最后两句直抒胸臆,与杜甫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16.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手法表现“暑旱”?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
    四、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①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了《诗经》中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句,以此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
    ②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容的是一种幽怨和深深思念的感情,达到沸点时,没有任何语言可以描述出来,唯有留下一段空白,让人细细品味。
    ③《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梦中的声音,震动林泉,使人心惊胆战。
    ④在古诗文中,“猿”这一意象常常被用来烘托悲凉气氛,如必修上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跨时代现实题材剧《胡同》热播引发热议。剧作落脚于一个四合院中的充满亲情护佑的几家人相互之间的情谊为日常对象,可以堪称是一部优秀的电视剧。《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予以高度肯定,【甲】称其“以小见大,尺幅千里。”
    《胡同》以三段式的巧妙结构串联起祖孙三代积极投身祖国建设与发展、奉献青春与热血的故事。该剧分为三个时代篇章,选取三个代表性的年代,讲述了一家三代三位女性从居委会的开创、发展到发扬,始终秉持为人民服务之初心的故事。
    演员排兵布阵上的【乙】别出心裁成为《胡同》一大创新。人气明星自带流量,表演生动有活力,为新剧赚足眼球。此外,《胡同》还吸引了吴刚等十余位演技派加盟,老戏骨们将剧中人物演得【丙】惟妙惟肖。《胡同》以京城之风书写生活烟火,“胡同串子”“得嘞”“您受累了”,这些话听来京味十足。【丁】抖空竹的,拉洋片儿的,变戏法的等等构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剖面,尽展瑰丽多姿的文化传承和蓬勃生命力。
    18.对文中画横线处的判断和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处标点使用有误,应将句末的句号放在下引号外。
    B.【乙】处成语“别出心裁”使用正确。
    C.【丙】处成语使用有误,应改为“栩栩如生”。
    D.【丁】处标点使用有误,应将句中的前两个逗号改为顿号。
    19.文中画框线的句子有语病,下面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剧作以一个四合院中的充满亲情护佑的几家人相互之间的情谊为日常对象,可以堪称是一部优秀的电视剧。
    B.剧作落脚于一个四合院中的充满亲情护佑的几家人相互之间的情谊,可以堪称是一部优秀的电视剧。
    C.剧作落脚于以一个四合院中的充满亲情护佑的几家人相互之间的情谊为日常对象,堪称是一部优秀的电视剧。
    D.剧作落脚于一个四合院中的充满亲情护佑的几家人相互之间的情谊,堪称是一部优秀的电视剧。
    20.下列句子中的“风”和文中第3段加点的“风”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中央号召向孔繁森学习后,全国各地闻风而动。
    B.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C.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成集,得益于周代的采风制度。
    D.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苏东坡有太多的佳句,一些句子人们常常能够①___________。在中国诗歌的海洋里似乎很容易找到一些绝妙的句子,它们一到相宜的场合就不邀而至,好像这是一种②___________:按理就应该是那个样子,天生如此,谁也无法更动无法超越。就像每个月份里按时出现的月亮和星辰一样,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在那里出没和闪耀。这些佳句中有一部分是同一个作者,他就是苏东坡。
    苏东坡是引用率最高的中国古代诗人之一,这不得不令人叹服。而实际上这些引用不过是③___________,在苏东坡诗歌绿色原野里,这不过是绽放的几片瓣朵罢了。历史记载中那些专门寻觅佳句的苦吟派、为一句妙语捻断数根须的诗人,却较少创造出如此绚丽和醒目的景象。在苏东坡这里,他与鱼鸟梅竹相亲,与清风明月为伴、与孤鸿幽鹤共眠,诗文不过是人生旅途上时断时续的手记,佳句自然而然地流泻而出,它们较少刻意经营,也不受强烈理念的驱使,其中的大部分是兴之所至,所以流淌无碍,机缘巧合,具有天然的淳朴和睿智,丰沛多趣而从来不会“贫济”。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写恰当的成语。
    22.文中画框的句子,如果改成“他与鱼鸟梅竹、清风明月、孤鸿幽鹤为伴,诗文是旅途上时断时续的手记,”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
    六、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青春无非是两个动作,一个是类似体能动作“引体向上”,一个是类似战术动作“低姿匍匐”。青春本来的属性是向上的,可以热烈,可以张扬,可以逆风飞翔,可以破障奔跑。有时青春又可以是蛰伏的,可以是蓄势待发的,可以是韬光养晦的,贴近大地,丈量大地。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叙述性或议论性文章,体现你的发现、感悟与思考。
    要求:立意自定,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向读者传达公共性或可共享的东西”说法有误。根据材料一第四段原文“无论古今,有韵律或者韵律感强的作品从来不意味着它们就是杰作(反之亦然),韵律更多是关于诗歌给读者传达的东西究竟在哪些方面是公共性的或者可以共享的,它在不同的诗人之间也建立了一个可以相互比较和传承的共同通道”可知,韵律影响的是诗歌给读者传达的东西在哪些方面是公共性的或可以共享的,而并非韵律直接向读者传达。
    2.答案:A
    解析:“诗歌作品要成为杰作就必须运用韵律”过于绝对。
    3.答案:C
    解析:“诗人往往同时又是官员、教授、商人、歌手、报刊编辑等”并不能说明当代诗歌被边缘化。根据材料一原文信息“古典诗歌的创作与阅读群体-士,即知识者与官僚群体——天然就是这样一个同质性的文化群体”可知,古典诗歌中的诗歌创作者—知识者与官僚群体与当代诗歌是存在一定重合的。而且,当代诗歌中商人群体的出现,也是当代诗歌创作群体对于古典诗歌创作群体的突破与拓展。
    4.答案:①举例论证,作者举《诗刊》《星星》等诗歌杂志几乎看不到有韵诗歌的例子,来证明无韵诗逐渐成为中国当代诗主流。②对比论证,作者在材料二第二段对比当代诗歌和传统诗歌的分歧,来展示两类诗歌群体对诗歌的不同态度。③引用论证,作者在最后一段引用朱光潜和艾青这些大家的言论,分别证明“诗的本质是显示而非说教”和诗歌重要的是内容而非形式的观点。
    5.答案:①当代诗歌的文化群体发生改变,诗歌由公共性交流变成了一种私人性、个人化的写作行为,公共性的诗歌陈规消失。②借鉴外国诗歌“注重诗歌本身的存在而大多无韵”的结果。③当代诗人的个体化写作意识以及他们对于诗歌韵律规则这一公共规则的反抗。
    6.答案:D
    解析:“他的误会至此已经完全消除”错。
    7.答案:B
    解析:“功力深厚”错。
    8.答案:①第一次是他听到师父恩准大师兄自开一派,他为大师兄没有被亏待而高兴;
    ②第二次是他听到师父对自己的评价,他为师父对自己寄予厚望而兴奋;
    ③第三次是他明白了二师兄的良苦用心,自己也有了用武之地,为未来发展而振奋。
    解析:
    9.答案:①在对话问答中,清晰展示师兄弟间从心存怨气到化解怨气的过程,巧妙地推动情节发展。②交代背景信息,丰富小说主题。以庚子年混乱、改朝换代等大事为背景,凸显爱国主题。③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如他的争强好胜、大师兄的顾全大局、二师兄的忍让、师父的知人善任等在对话中得以呈现。④创设真实的人物交流情境,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受。
    解析:
    10.答案:BCF
    解析:【句读还原】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于禹锡为执友,胡忍见其若是?
    【解题】“异方”即“不同地方”,其主语应为“母子”“如母子异方”语意完整,B处应断开;“永诀”是“母子异方”的结果,“便为永诀”意为“就是永别”,句意完整C处应断开;“为执友”意为“是知心好友”,“胡忍见其若是”承前省略主语“吾”,两个句子结构均完整,F处应断开。
    11.答案:C。
    解析:A项正确,前者为动词,意为“看重”,后者为名词,意为“出人意料、变幻莫测的策略、计谋”。B项均为意动用法。C项错误,前者本义为“更改”,在这里理解为“改任”,后者意为“更换”,两个“易”意思不同。D项正确:前者意为“压倒、胜过”,后者表示原因。
    12.答案:C
    解析:“凡是考中进士的人”错误,文中“欲为进士者”意为“想考取进士的人”,而不是“考中进士的人”。
    13.答案:(1)王叔文准备重用他,(但)适逢他居高位时间不长,王叔文失败,他和同僚七人一起被贬黜。
    (2)柳州当地风俗,用子女作抵押借钱,超过还钱期限子女就被债主没收(为奴婢),柳宗元革除了这种地方法规。
    解析:(1)大用(重用)、会(适逢)、同辈(同僚)(2)男女(子女)、革(革除),“没入”被动用法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是北魏侍中济阴公的远世子孙。曾伯祖柳奭,是唐高宗时期的宰相。父亲柳镇,是太常博士,官位终至侍御史。柳宗元年少时聪明机警、超群出众,尤其精通西汉之文和《诗经》《离骚》。柳宗元写诗文的构思,可与古人相匹敌。文章剪裁精当,结构细密,璀璨得像珍珠、宝贝。当时同辈都推崇他。柳宗元考中进士,又参加宏辞科考试,被授任为校书郎、蓝田尉。贞元十九年,柳宗元担任监察御史。
    唐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掌权,二人尤其看重礼待柳宗元。把他和监察御史吕温秘密召入宫内,和他们计议国事。后来柳宗元调任尚书礼部员外郎。王叔文准备重用他,(但)适逢他居高位时间不长,王叔文失败,他和同僚七人一起被贬黜。柳宗元被贬任邵州刺史,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司马。柳宗元遭到贬逐后,经历南方的瘴气之苦,(加上)道路崎岖险阻,他心中积聚了文人的抑郁忧伤,写情叙事,常常把这些都寄寓在文章中。写成了十多篇骚体文,阅读的人都为之悲痛哀伤。
    元和十年,柳宗元按惯例要被调任为柳州刺史。当时朗州司马刘禹锡接到播州刺史的任命,制书下发后,柳宗元对亲近的人说:“刘禹锡的母亲年事已高,如今他要到南方做刺史,那里是西南边远之地,来回有万里行程,怎能和母亲同行?如果母子在不同地方,就是永别,我对于刘禹锡来说是知心好友,怎么忍心看他落到这种境地呢?”随即起草奏章,请求将柳州刺史一职授给刘禹锡,自己前往播州。恰巧裴度也上奏说这件事,刘禹锡最终改任连州刺史。
    柳州当地风俗,用子女作抵押借钱,超过还钱期限子女就被债主没收(为奴婢),柳宗元革除了这种地方法规。那些已经被债主没收(为奴婢)的,他就拿出个人钱财将其赎出,送还给他们的父母。长江至岭南之间想考取进士的人,不远几千里都要跟随柳宗元学习效法;凡是在他门下学习的,必定成为名士。柳宗元的著述很多,文名震动一时,时人称他为“柳州”。著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逝世,享年四十七岁。儿子柳周六、柳周七,(当时)只有三四岁。观察使裴行立为他筹钱并护送他的灵枢和妻子儿女返回京师,当时的人认为裴行立有义气。
    材料二:
    柳宗元年少时追求仕进,说功勋事业可以成就。因事被贬后,便不能自振了。但是他的才能确实出众,名声在一段时间内胜过他人。韩愈评价他的文章说:“雄浑深沉、典雅刚健,和司马迁相似,(相比之下,)崔驷、蔡邕不值得称赞。”柳宗元死了之后,柳州人怀念他,假称他降生在州府的厅堂中,怠慢他的人就会死去又在罗池为他建造庙宇,韩愈于是写下碑文来证实这件事。
    14.答案:①为他人着想。柳宗元主动上奏与好友刘禹锡调换任命,以免刘禹锡与其母永别。
    ②爱民如子。柳宗元自己出钱为已被没收为奴婢的人赎身,让他们回到父母身边。
    解析:由材料一第3段中的“宗元谓所亲曰……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可知柳宗元在知道好友刘禹锡接到播州刺史的任命后,考虑到其母年事已高而播州偏远,不忍他们永别,上奏请求与他调换,由此可概括出答案第①点;由材料一第4段中的“其已没者,仍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可知柳宗元用自己的钱财赎回已被没收为奴婢的人,并送他们回到父母身边,由此可概括出答案第②点。
    15.答案:B
    解析:“第三、四句写实”错误,“人固已惧江海竭”一句是实写,“天岂不惜河汉干”一句是想象,诗人从人间忧惧江海枯竭,联想到天上也该怜惜河汉将干。
    16.答案:这首诗采用对比(衬托)、比拟、反问和虚实结合等手法。
    ①首联“消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这两句借助景物来具体写“热”、用衬托的手法、展现出天气的苦热。
    ②颔联“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前一句写人面对“苦热”的心境,人们担心连江海也将枯竭,这是实写、后一句“天岂不惜河汉干”,“河汉”指“银河”,难道老天就不怕银河被晒干?这是诗人的想象、属于虚写,也有比拟、反问的手法。
    ③颈联“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现实中既然没有可以躲避的清凉世界,诗人的思绪便飞向了虚幻的神仙世界,他想到神仙居住的昆仑山顶常年有雪,那海上仙山蓬莱岛,四季阴凉,由冰雪而进一步扩展到神仙所居地的高寒,这属于想象,是虚写。
    17.答案:(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3)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4)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解析:
    18.答案:C
    解析:A项,正确。“以小见大,尺幅千里”非独立引用,而是作句子成分,句号应在引号外。B项,正确。别出心裁:表示与众不同的新观念或办法。语境指演员排兵布阵上的创新手法,使用正确。C项,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栩栩如生:比喻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语境形容老戏骨们精湛的演技,使用“惟妙惟肖”正确,不能改。D项,正确。“抖空竹的”“拉洋片儿的”“变戏法的”是短语之间的并列,应用顿号。
    19.答案:D
    解析:原句语病:一是句式杂糅,将“剧作落脚于……为日常对象”改为“剧作落脚于……”或“剧作以……为日常对象”。二是成分赘余,将“可以堪称”中的“可以”去掉,因为“堪”就含有“可以”的意思。
    20.答案:B
    解析:文中画线句的“风”是指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风气、习惯等。B项中的“风”意思与其一致。A项中的“风”是指消息,传闻。C项中的“风”,是指民歌民谣。D项中的“风”是自然现象,指东风。
    21.答案:①脱口而出(信手拈来、口诵心惟);②理所当然;③冰山一角(九牛一毛、沧海一粟)
    解析:
    22.答案:①原句将三组景物分别匹配了“相亲”“相伴”“共眠”,与改句中仅有“相伴”相比,表达更为丰富,增强了感染力。
    ②原句“与鱼鸟梅竹相亲,与清风明月为伴,与孤鸿幽鹤共眠”三个短句,更为活泼明快,更富有节奏感。
    ③原句“不过”一词意为“只”“仅仅”,含有往轻里说的意味,表明佳句源自随手记录,强调自然性,更符合原文佳句浑然天成非刻意经营的逻辑。
    解析:
    23.答案: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本次作文思考的对象是“青春”,材料中涉及两个形象表述,一个是“引体向上”,一个是“低姿匍匐”,我们要理解这两个短语的含义。材料中已经给出了含义看,“引体向上”,是指青春应当是向上的、热烈、张扬,这样的青春具有面对困境的勇气和挑战困难的决心,可以逆风飞翔,可以破障奔跑。“低姿匍匐”是指暂时的收敛,目的是蓄势待发、韬光养晦,还可以理解为脚踏实地,实践实干,也就是贴近大地,丈量大地。
    材料从两个角度给我们青年以指导,一方面,正值青春年华的我们要有“向上”的精神态度,热情饱满,不畏挑战,努力做出成绩;另一方面,我们要有“低姿”的行动,懂得谦虚谨慎,懂得积累能量、蓄势待发、韬光养晦,更要知道脚踏实地的重要性。
    具体写作时,如写议论文,可以分析“引体向上”和“低姿匍匐”的含义,举出相应人物事例加以论证;再思考为何要“引体向上”和“低姿匍匐”,它们对于青年的意义是什么;最后应论证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引体向上”,什么情况下要“低姿匍匐”。可以二者并重,也可以对某一方面稍微多做分析,但一定是要两方面都写。
    如写记叙文,可以以第一人称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比如以前的自己各方面都比较顺利,养成了傲慢的习气,后来经历某件事让我突然明白了自己的不足,开始怀疑自我,不再努力,失去了“向上”的动力;然后由某个契机警醒了我,让我懂得青春要积极向上,有直面困难的勇气;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脚踏实地积蓄力量,等待成熟的时机,一定会一飞冲天、一鸣惊人。记叙文写作要注重描写,尤其是关于我的心理描写等要细致生动。
    立意:
    1.青春既要向上,又要低姿。
    2.蛰伏是积蓄向上的力量。
    3.实力不够时“低姿匍匐”,时机成熟时“引体向上”。

    相关试卷

    [语文]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赤峰二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有答案):

    这是一份[语文]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赤峰二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有答案),共17页。

    2023-2024学年内蒙古赤峰二中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语文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内蒙古赤峰二中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语文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赤峰二中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语文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赤峰二中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语文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