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物理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泰州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物理试卷,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关于声音的表述中,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4分)
1.日晷是一种古代计时工具,通过观察直杆在太阳下的影子所在的位置来确定时间。下列选项中所描述的两个现象与日晷原理相同的是( )
A.坐井观天、杯弓蛇影B.雨后彩虹、金星凌日
C.镜花水月、水中倒影D.一叶障目、小孔成像
2.2024年9月合肥肥东县发生了地震,地震发生前出现狗狗乱跳、鸟类成群等反常现象,原因是狗和鸟能听到地震产生的( )
A.响度小的可听声B.频率低的次声波
C.频率高的超声波D.频率低的超声波
3.下列关于声音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乐音的三个特征是音调、响度和音量
B.“余间绕梁三日,不绝于耳”说明物体振动虽然停止,但仍可继续发声
C.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在真空中传播最快
D.在汽车排气管上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
4.无忧鼓又叫钢舌鼓,是通过大小不同的音舌振动发声的乐器。用无忧鼓能敲出磬、古琴、古筝等古典乐器的婉转灵秀,也能敲出时下流行的手鼓穿透力十足的声音,使得鼓声通透空灵、细腻悠扬。关于无忧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无忧鼓发出的声音是鼓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B.无忧鼓发出的声音通透、空灵、婉转,描述的是声音的音调
C.加大力度敲击无忧鼓,可以改变发出声音的响度
D.无忧鼓的振动停止,鼓声的传播也会立即停止
第4题图 第5题图
5.如图所示,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小孔a处,它成像在距小孔b的半透明纸上,且a大于b,则半透明纸上的像是( )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蜡烛到小孔距离a增大,像变大 D.小孔为三角形时,像为三角形
6.如图甲所示,一束阳光照射到三棱镜后出现的情况。好奇的小明将阳光改成红光仍然沿原来的方向照射到三棱镜上(如图乙),在光屏上a点处形成一个红色光斑。现保持入射光位置、方向及三棱镜位置不变,仅将红光改为紫光,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保持光屏位置不变,紫色光斑仍在a点处 B.保持光屏位置不变,紫色光斑在a点上方
C.将光屏向右平移,紫色光斑仍可落在a点处 D.将光屏向左平移,紫色光斑仍可落在a点处
第6题图 第7题图
7.如图所示是一种液面升降监测装置原理图。点光源S发出的一束激光与水平液面保持成45°射向平静的液面方向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液面下降时,光点S'将向左移动
B.盛液体的容器倾斜时,光点S'的位置改变
C.当液面上升2cm时,光点S'的位置向左移动2cm
D.当液面下降2cm时,光点S'的位置向右移动4cm
8.溺水是中小学生意外死亡的“第一杀手”。从岸边看池水不深,在没有安全保障情况下切记不要下水。池水看起来变浅,能解释这种现象的光路图是( )
A.B.C.D.
9.小明用透明塑料盒设计了一个昆虫标本观察器,如图所示。盒底上放标本,盒盖上嵌入一凸透镜。有焦距为5cm和10cm的两种凸透镜,为了在盒盖上方附近,通过凸透镜观察到标本正立、放大的像,凸透镜焦距f与盒高h选择合理的是( )
A.f=5cm,h=16cmB.f=10cm,h=16cm
C.f=5cm,h=10cmD.f=10cm,h=6cm
第9题图 第10题图
10.某同学用放大镜观察如图1所示的物理书封面。他将放大镜从靠近书本的位置到逐渐远离,则他所看到的像(如图2所示)的先后顺序应该是( )
A.甲乙丙丁B.甲丙丁乙C.乙甲丁丙D.甲丁丙乙
11.如图所示,MN为透镜L的主光轴,AB为一条从左边射向透镜后折射的光线,由此可以判定( )
A.若L是凸透镜,B点一定是L的焦点
B.若B点是L的焦点,则L一定不是凸透镜
C.若B点是L的焦点,AB的入射线一定平行于主光轴
D.若AB的入射光线是从无穷远处主光轴上一点发出的,则L一定不是凹透镜
第11题图 第12题图
1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凸透镜、光屏和烛焰的位置如图所示时,光屏上能成一清晰的像,此时蜡烛距凸透镜15cm,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此时的应用是投影仪,且凸透镜的焦距小于15cm
②蜡烛距透镜18cm时,可能成放大的实像
③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动,将蜡烛与光屏的位置进行对调,光屏上能呈现放大的像
④将蜡烛逐渐远离凸透镜时,为了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左移,同时像在变小
A.只有①④正确 B.只有③④正确 C.只有①②④正确 D.只有①②③正确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4分)
13.如(a)图所示,噪声监测装置 (选填“能”或“不能”)减弱噪声,如(b)图所示,道路旁安装隔声板可以实现从 控制噪声;妈妈要求小明将收音机的音量调小,这是在
处控制噪声。
第13题图 第14题图
14.如图(a)小明将衣架悬挂在细绳的中央,当同伴小华用铅笔轻轻敲击衣架时,小明听到了声音。小明又将细绳的两端分别绕在两只手的食指上,再用食指堵住双耳,如图(b)所示,当同伴再次用相同的力度敲击时,小明听到衣架发出的声音变大,说明 。小华向着远处的山崖大喊一声,约3s后听到回声,则小华距山崖大约 m。
15.如图小明想通过A、B两张纸片上的小孔看见烛焰,他应将烛焰、两个小孔和人眼调到 上,这样操作的依据是 ,此时看见的烛焰 (选填“是”或“不是”)烛焰通过小孔成的像。
第15题图 第16题图 第17题图
16.一只烧杯中装有半杯水,放在水平木板AB上,一束光线竖直向下照在水面上.现在B端下方垫一个小木块C,使木板倾斜5°,则此时水面上的反射角会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若此时保持入射点不变,使入射光线顺时针转过10°,则此时的反射角为 °。
17.如图所示是检查视力时的示意图。人通过平面镜观察到的是视力表的 (填“实像”或“虚像”)。若测视力时,要使被测试者看到的“视力表”与被测者相距5m,则人距离其背后的视力表为
m。平面镜中看到的E字的朝向与视力表中E字的实际朝向 (填相同或不同)。
如图1,甲、乙分别站立在矮墙的左右两侧,若在天花板上固定一个平面镜,两人通过平面镜便能互相看到对方,说明光路是 的。若要扩大甲、乙观察到对方空间的范围,可以将平面镜换成
(选填“凹”或“凸”)面镜;将一根直杆立于阳光下,每间隔15分钟分别记下杆顶的影子并画出其轨迹,A、B两点分别是上、下午两个时刻杆顶影子的位置,且OA=OB,如图2。则A→B应是指向 (选填“东”、“南”“西”或“北”)方。
第18题图 第19题图 第20题图
19.如图所示是一束光线在空气和玻璃分界面发生反射和折射时的情形,折射角为 °,分界面 (填“上”“下”“左”或“右”)侧为空气。
20.如图所示是一种被称之为“七仙女”的神奇玻璃酒杯,空杯时什么也看不见,斟上酒,杯底立即显现出栩栩如生的仙女图。此现象可以用我们所学知识尝试分析,其中的原理可能是:仙女图放在平凸透镜的 (选填“一倍焦距内”、“焦点”或“一倍焦距外”)处,空杯时不成像。倒上酒后,上方的液体可以看做是 透镜,在它和下方平凸透镜的共同作用下,对光的会聚能力比空杯时 (选填“变弱”或“变强”),于是就看到了一个 、放大的“七仙女”像。
21.小明在暗室里探究平行于主光轴的光通过透镜后的光路,他用一直径和透镜玻璃直径相同的平行光正对透镜照射,惊奇的发现通过透镜玻璃边缘的光经透镜后部分发生偏折,部分沿直线传播,如图1和2所示。第二天小明在阳光下继续研究透镜对光的作用,将透镜正对太阳光,移动与透镜平行的白纸,在白纸上得到了如图3所示的现象。则该同学所用的透镜为 (选填“凹透镜”、“凸透镜”或“凹透镜或凸透镜”);继续将白纸稍远离该透镜,则暗斑的面积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亮环的亮度将 (选填“变亮”、“变暗”或“不变”)。
三.解答题(共52分)
22.(6分)(1)如甲图中,在路灯(A点表示)的照射下,竖立在地面上的竹竿BC的影子为BD,请画出竹竿BC。(2)如乙图所示,渔民看到水中S′处有一条鱼,而S才是鱼的真实的位置,现要利用激光手电筒从A点发出一束光照射到S上,请你在图中完成光路。(3)如丙图所示,一束光经过凹透镜折射后又射到平面镜上,最终出射光线与过凹透镜的主轴相交于P点。画出这束光线对应的入射光,并确定出P点的位置,保留必要的作图痕迹。
甲图 乙图 丙图
23.(7分)小明用声波传感器和电脑设备记录测量某种材料合金管所发出的声音频率,他猜想声音频率可能与合金管的直径、敲击的位置、敲击的力度、合金管的长度有关。他设计实验探究敲击合金管发出的声音频率与合金管长度之间的数值关系,以制作合金管编钟,请补充完善实验方案。
(1)实验器材: 、声波传感器、合金管若干、铁锤、电脑;
(2)实验步骤:(①③步骤的空均选填“相同”“不同”)
①选取 长度的合金管并按图安装好,每根合金管的直径 ;
②将声波传感器连接到电脑,准备记录;
③使用铁锤敲击合金管底部的 位置,确保敲击力度相同;
④ ;
⑤根据数据分析声音频率与合金管长度之间的数值关系。
(3)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将划线处补充完整,不需要填数据)。
24.(4分)小明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1)小明的操作方案如图所示,他的方案 (选填“合理”或“不合理”),原因是 。
(2)小明采用正确的操作方案,适当调整位置后,在白纸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经过测量得出光斑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为20cm,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3)若在测量的过程中,白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最亮的光斑,这时光斑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为L,若透镜远离纸的过程中光斑一直变大,则该凸透镜的焦距 (选填“大于”或“小于”)L。
第24题图 第25题图
25.(6分)如图﹣1所示,某小组同学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和一块厚玻璃板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可以确定像的 ,玻璃板应 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两根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
(2)小英在实验中不小心将手指放在了蜡烛A的像的位置,小英的手指 (选填“会”或“不会”)有灼烧感。
(3)小英在实验中记录的蜡烛、玻璃板、像的位置如图﹣2所示,他依次将蜡烛A放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并依次记录其对应的像的位置①、②、③,其中丙组实验数据有问题,造成问题数据的原因可能是 (填字母)。
A.蜡烛离玻璃板太远
B.玻璃板未与桌面垂直
C.记录完蜡烛A的位置后,不小心向右推动了蜡烛,蜡烛与记录的位置不重合
D.记录完蜡烛A的位置后,不小心向右推动了玻璃板,玻璃板与记录的位置不重合
(4)实验中小英从蜡烛A一侧透过玻璃板看到像有“重影”,他将蜡烛B放到玻璃板后,与较清晰的像重合,在白纸上沿蜡烛A和B的边缘画图,如图﹣3所示。
①测量A的右端到MM'的距离lA,测量B的左端到NN'的距离为lB=4.00cm;
②改变A的位置,并记录B的位置,比较lA和lB,发现lA总是 (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lB。
26.(7分)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小明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利用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
①平面镜水平放置,白色硬纸板 (选填“垂直”或“不垂直”)放置在平面镜上,硬纸板表面应尽可能 (选填“光滑”或“粗糙”)。
②使一束光紧贴纸板A,射向镜面上的O点,将纸板B绕接缝ON向前或向后翻折,当纸板B和纸板A在 (选填“不同”或“同一”)平面时,纸板B上能呈现反射光束。
③改变入射光的方向,读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一中,由表可知:反射角 入射角(选填“>”“=”或“<”);多次测量是为了 (填选项)。
A.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B.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④用另一束光逆着反射光的方向射到镜面,观察到反射后的光会逆着原来入射光的方向射出,这表明: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的。
(2)如图乙所示,他将一束光照射到平面镜上,其反射光在光屏上形成一个光斑,保持光在平面镜上的入射点不变,减小入射光与平面镜的夹角,则光屏上的光斑向 (选填“上”或“下”)移动。
(3)完成实验后,小明想到了如图丙所示的自行车尾灯,当汽车的灯光照在尾灯上时,汽车司机看到尾灯特别亮,则下列光路中正确的是 。
27.(8分)小明发现小孔成像时像的大小会变化,于是他设计了探究“小孔所成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如图1所示,他猜想:小孔所成像的大小可能与烛焰到小孔的距离、烛焰ab的高度以及像到小孔的距离有关。于是他用同一个蜡烛实验,且保持烛焰ab到小孔的距离为8cm不变,多次改变小孔到薄膜之间的距离时,他测出了像的高度填入表格内(见表)。
(1)为了使效果明显,应将图中圆筒的 (选填“A”或“B”)蒙上薄膜作光屏,如果易拉罐底部小孔是三角形,则他在薄膜上看到的像是 ;
A.三角形光斑
B.圆形光斑
C.烛焰的正立像
D.烛焰的倒立像
(2)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当烛焰AB和小孔的距离保持不变时,薄膜离小孔越远,所成的像越 (选填“大”或“小”);由表格可以推知当薄膜距小孔12cm时,像的离度是 cm;
(3)若将点燃的蜡烛向上移动。则塑料薄膜上的像向 (选填“上”或“下”)方移动;若只将蜡烛靠近小孔少许,蜡烛的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晴天正午,小华从树荫下走过时,发现地面上有许多大小、形状不同的光斑,如图2所示。经与同学们讨论后认为:形状不规则光斑和较小的圆形光斑的形成原理是 (选填“相同”或“不同”)的。其中圆形光斑大小不一的原因是 。
A.树叶缝隙到地面的距离不同 B.树叶缝隙到太阳的距离不同 C.树叶缝隙的大小不同
(5)如图3所示,让一束平行光垂直于水平地面MN射下,A为小铁球(大小可不计)。若小球在竖直平面内沿图中半径为R的圆形虚线轨迹运动,关于小球的影子在地面MN上运动的轨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轨迹为圆形,半径为R
B.轨迹为直线,轨迹的长度为R
C.轨迹为圆形,半径为2R
D.轨迹为直线,轨迹的长度为2R
28.(5分)小明同学对如图甲所示的插图提出质疑,认为物体浸入水中的部分应该在水面处“错位”,且水中部分比空气中部分看起来要粗一些。为此,小明准备了玻璃杯、铅笔、水等物品,对“竖直插入水中的铅笔发生偏折情况”进行探究。
(1)当竖直插入水中的铅笔在玻璃杯左端时,水下部分向左发生显著偏折,如图乙所示。移至玻璃杯右端时,水下部分向右发生显著偏折,如图丁所示。当铅笔在中间位置时,如图丙所示,观察到的现象是 ,由此判断中间位置是发生偏折的分界点;
(2)小明注意到铅笔在三处位置共同的成像特点是 ,由此判断盛水的玻璃杯类似于 ;
(3)小明根据实验绘制铅笔在左端时的光路图,并进行分析,其中符合实际的是 ,由此可知铅笔水下部分向左显著偏折的原因是 。
A.B.C.
29.(9分)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1)实验时应调节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 上。如甲图所示,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 调(选填“左”或“右”)此成像原理与 (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相同;
(2)将蜡烛逐渐靠近凸透镜的过程中,所成的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由此可知:在拍完毕业合影后,如果需要拍摄班主任和某位同学的合影,则此时摄像师应 (选填“靠近”或“远离”)班主任;
(3)如乙图所示,在实验1中,小红在光屏上观察到倒立、放大的“烛焰”;在实验2中,她通过凸透镜能观察到正立、放大的“烛焰”。则在实验1中使用的凸透镜的焦距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实验2中使用的凸透镜的焦距。
(4)如乙图,当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时,不改变图乙实验1中蜡烛和透镜位置:
①若仅将凸透镜换成焦距相同直径较小的凸透镜,再次实验,光屏上所成的像与原来相比 (选填“变小”、“变暗”或“变不完整”)了;
②若将凸透镜换成直径大小相同、焦距稍小的凸透镜,再次实验,则需将屏 (选填“向左”或“向右”)移动才能成清晰的像,光屏上所成的像与原来的像相比
(选填“变大”或“变小”);
(5)将点燃的蜡烛移到如图丙所示的A位置,人眼观察到放大的像,现将光屏放在图中虚线的位置,人眼观察到烛焰的像 。
A.能成在光屏上
B.大小不变
C.会消失
D.亮度变暗
参考答案
1.D2.B3.D4.C5.A6.D7.D8.B9.D10.D11.D12.C
13.不能;传播过程中;声源14.固体传声的效果比气体好;510
15.同一直线;光的直线传播;不是16.不变;10 17.虚像;0.6;相同
18.可逆;凸;东 19.60;左20.焦点;凹;变弱;正立
21.凹透镜或凸透镜;不变;变暗
22.
。
23.(1)刻度尺;(2)①不同;相同;③相同;④测量每根合金管的长度,记录每次敲击时声波传感器测得的声音频率;(3)①长度l/m;②频率f/Hz。
24.(1)不合理;太阳光没有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入射;(2)20;(3)小于。
25.(1)位置;竖直;大小;(2)不会;(3)C;(4)②大于
26.(1)①垂直;粗糙;②同一;③=;A;④可逆;(2)下;(3)A
27(1)A;D;(2)大;6.0; (3)下;变大;(4)相同;A; (5)D
28.(1)水中铅笔的左右两边均变大;(2)左右方向放大;放大镜;(3)C;水中的入射角小于空气中的折射角
29.(1)主光轴;左;照相机;(2)变大;靠近;(3)小于; (4)①变暗;②向左;变小;(5)B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4/10/29 22:51:32;用户:13605269365;邮箱:13605269365;学号:22028768实验次数
①
②
1
2
3
实验序号
入射角
反射角
①
30°
30°
②
45°
45°
③
60°
60°
实验次数
①
②
③
④
⑤
小孔到薄膜的距离s/m
2.0
4.5
6.0
4.0
10.0
像的高度h/cm
1.0
2.0
3.0
4.0
5.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泰州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中测试适应性训练三,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数据中,符合实际情况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泰州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中测试适应性训练二,共5页。
这是一份江苏省泰州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中模拟试卷,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