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友谊县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检测卷(二)地理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友谊县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检测卷(二)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左图中甲、乙之间区域, 该处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丁处山岭的形成原因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为7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当地时间3月21日19时,中国援助塞尔维亚(东1区)的首批来自广州的6人专家医疗队抵达贝尔格莱德尼古拉·特斯拉国际机场,此后,医疗队将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抗疫援助工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专家医疗队抵达尼古拉·特斯拉国际机场时,3月21日的地区约占全球面积的( )
A. 1/2B. 1/3C. 2/3D. 3/4
2. 医疗队开展抗疫援助工作期间,广州( )
A. 日出方位东南方向B. 正午树影逐渐变长
C. 日落时刻不断推迟D. 昼夜差值逐渐变小
【答案】1. D 2. C
【解析】
【1题】
本题考查日界线的判断,要计算出0时经线的度数,此时东一区为16:00,0时经线为90°E,此时3月21日的范围为从90°E向西到180°,占全球的3/4,故选D。
【2题】
本题考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产生的地理意义,3月21日后,太阳直射点北移,广州白昼渐长,日落逐渐推迟,C正确;3月21日后,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广州日出东北,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树影逐渐变短,昼夜差值逐渐变大,AB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组考查时间的计算、日期的判断及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塞拉比斯古庙遗址位于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这座古庙早已倒塌,只剩下三根大理石柱子,每根石柱中间都有“百孔千疮”的一段,它的上截和下截保存得比较完整。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 导致大理石柱变迁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 水平运动B. 火山喷发C. 垂直运动D. 板块碰撞
4. 从公元79年到1955年,那不勒斯海岸所受的地质作用及判断依据是( )
A. 岩浆活动—火山灰覆盖B. 风力沉积—火山灰覆盖
C. 海水的沉积作用—海生动物的钻孔D. 海水的侵蚀作用—海生动物的钻孔
【答案】3. C 4. A
【解析】
【3题】
在公元79年--15世纪,三根大理石柱子最下段低于海平面,说明是下降运动;在15世纪--18世纪,三根大理石柱子的最下段高于海平面,说明是上升运动;18世纪--1955年,三根大理石柱子最下段低于海平面,说明是下降运动。因此导致大理石柱变迁的主要地质作用是垂直运动,C正确;水平运动不是主要地质作用,A错误;火山喷发不会导致大理石柱的垂直变化,B错误;板块碰撞会导致火山、地震,从而使石柱被毁,D错误。故选C。
4题】
通过火山灰覆盖可知该地发生过岩浆活动,A正确;火山活动是内力作用的结果,而风力沉积属外力作用,B错误;海生动物的钻孔说明那不勒斯海岸出现了地壳下沉后被海水淹没,而不是海水的沉积和侵蚀作用,C、D错误。故选A。
【点睛】地壳运动分为水平运动和升降(垂直)运动。水平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物质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这种运动使地壳受到挤压、拉伸或平移甚至旋转。升降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物质沿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即地壳上升或下降,主要引起海洋和陆地的变化和地势高低的改变。
读某区域岩层新老关系示意图(左图)、岩石圈物质循环图(中图)和花岗岩地貌景观照片(右图),完成下列问题。
5. 左图中甲、乙之间区域( )
A. 岩层向上拱起形成山地
B. 岩层向下弯曲
C. 可能存在石油、天然气
D. 肯定不存在生物化石
6. 右图为甲地照片,该景观岩石类型最有可能为中图中的( )
A. aB. b
C. cD. d
【答案】5. C 6. C
【解析】
【5题】
从图中看甲和乙之间区域有河流发育为谷地;结合右侧新老岩层图例可看出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可能存在石油、天然气,C正确;该区域岩层为沉积岩,可能有生物化石。
6题】
从图中看甲地为花岗岩球状风化物,图中d有三个箭头指入一个箭头指出,为岩浆,c为岩浆岩,b为沉积岩,a为变质岩,花岗岩为岩浆岩,C正确。
【点睛】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技巧
(1)关键是判断岩浆与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就是岩浆岩;(2)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大类岩石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指向它;(3)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大类岩石均可经重熔再生作用形成岩浆。
下图示意某地地质剖面,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7. 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依次是
A. 向斜、背斜、断层B. 断层、向斜、背斜
C. 背斜、向斜、断层D. 背斜、断层、向斜
8. 该处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A. 地壳下降—沉积—褶皱—断裂—岩浆侵入
B. 沉积—地壳下降—褶皱—岩浆侵入—断裂
C. 地壳下降—褶皱—沉积—断裂—岩浆侵入
D. 沉积—地壳下降—岩浆侵入—断裂—褶皱
9. 丁处山岭的形成原因是
A. 沿背斜顶部裂隙侵蚀而成
B. 因向斜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
C. 因背斜顶部坚实抗侵蚀而成
D. 沿向斜槽部裂隙侵蚀而成
【答案】7. C 8. A 9. B
【解析】
【7题】
读图,根据岩层的形态,甲处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构造。乙处岩层向下凹,是向斜构造。丙处岩层有明显错动和位移,是断层构造。三处的地质构造依次是背斜、向斜、断层,C正确,ABD错误。故选C。
【8题】
沉积岩层形成,只能先在低洼处沉积,所以先是地壳下降,然后才有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层,BD错误;沉积岩层受水平挤压,形成褶皱构造。断层两侧岩层形态相似,位置有明显错动,说明断层形成的晚。图中侵入岩没有错动和位移,说明是在断层之后形成,A正确,C错误。故选A。
【9题】
读图,丁处山岭向斜构造,AC错误;形成原因是向斜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B正确;图中向斜槽部无裂隙,D错误。故选B。
【点睛】地质构造是指在地球的内、外应力作用下,岩层或岩体发生变形或位移而遗留下来的形态。在层状岩石分布地区最为显著。在岩浆岩、变质岩地区也有存在。具体表现为岩石的褶皱、断裂、劈理以及其他面状、线状构造。
新西兰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其南岛西部沿海有一处著名地质景观“薄饼岩”,是由硬石灰岩和软砂岩堆积形成数以百计的多层区域,沿着悬崖沟壑垂直形成,形似层层薄饼,故而得名。下左图为“薄饼岩”景观图,下右图为新西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推测新西兰所处的板块边界类型及两侧板块的移动方向( )
A. 生长边界 东北、西南B. 生长边界 西北、东南
C. 消亡边界 东北、西南D. 消亡边界 西北、东南
11. “薄饼岩”形成的地质过程是( )
A. 沉积作用―地壳抬升―外力侵蚀B. 岩浆活动―地壳抬升―沉积作用
C. 岩浆活动―沉积作用―外力侵蚀D. 内力抬升―外力侵蚀―沉积作用
【答案】10. D 11. A
【解析】
【10题】
根据所学,新西兰处于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地带,属于消亡边界,再由图中新西兰南岛上山脉走向,可以判断板块碰撞挤压方向是西北、东南方向。D正确,排除ABC。故选D。
【11题】
根据材料,“薄饼岩”,是由硬石灰岩和软砂岩堆积形成的。其形成的地质过程是先经历沉积作用形成硬石灰岩和软砂岩,之后由于受到板块挤压,地壳产生抬升作用,沉积岩层出露地表,受到地表外力的侵蚀,才形成图示景观。综上所述A正确,排除BCD。故选A。
【点睛】薄饼岩,又称千层石岩,形成于3千万年前。成千上万年以来,小型海洋生物和沙土间交替层压并埋于海底,产生了硬石灰石和软砂岩堆积而成的多层区域。地震活动让海底水平线上升并最后干枯。而那些慢动作的艺术家——雨和风,开始侵蚀软砂岩。最后数以百计的地层沿着悬崖沟壑垂直形成,如同巨大的层层薄饼。
四川达州至重庆万州高速公路(万达高速公路)已经全部建成通车。下图为万达高速公路穿过川东山区的景观图。回答下列各题。
12. 该路穿越山区时不呈“之”字形,而是逢山开隧道,遇沟建桥,尽量取最短距离。其原因主要是( )
A. 节省运营时间,提高运输效率
B. 减少所经聚落,减少拆迁量
C. 缩短公路里程,节省建设投资
D. 减少对土地占用,保护耕地资源
13. 影响万达高速公路施工的最大障碍是( )
A. 资金B. 地形
C. 技术D. 移民
【答案】12. A 13. B
【解析】
【12题】
本题主要考查影响交通建设的因素。根据“尽量取最短距离”可知,其原因在于节省运营时间,提高运输效率;“逢山开隧道,遇沟建桥梁”说明工程建设量大,A正确;B不是主要原因;开凿隧道的投资成本更大,C错误;山区耕地资源少,所经过的地方大多不是耕地,不是出于保护耕地,D错误;故答案选A。
【13题】
本题主要考查影响交通建设的主要因素。万达高速公路穿过川东山区,结合景观图可知,施工的最大障碍是地形,B正确;ACD都不算是障碍,因为我国平经济在高速发展,有资金和技术保障,而该地移民也不多,ACD错误,故答案选B项。
【点睛】公路选线的分析方法:
(1)国道选线的一般原则:路线基本方向以直达运输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尽量缩短线路长度,以节省运营时间。
(2)地方性公路选线的一般原则:地方性公路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的需要为主,可以尽量多地通过当地的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
(3)公路选线的一般原则:①从宏观上要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科技等因素;②从微观上考虑是在交通量最大、线路最短、占用耕地最少三者之间寻求平衡。
澜沧江—湄公河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唐古拉山脉,向南流至云南省南腊河口出境,在越南胡志明市以南注入太平洋。读该流域人口密度、人口总量与高程分布图及澜沧江流域居民点分布比例与坡向关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 图示信息显示( )
A. 人口密度随高度变化并不明显B. 0~400m人口分布随高程增大迅速增加
C. 5000m以上可能有大片无人区D. 流域人口分布的态势是南疏北密
15. 与人口密度分布关系最密切的是( )
A. 太阳辐射能B. 土地利用方式C. 水能资源D. 年降水量
16. 由澜沧江流域居民点分布与坡向的关系可知( )
A. 与村级比,乡镇居民点选址更趋向采光好的方向
B. 坡向对居民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降水时间上
C. 居民点在坡向的选择上与山体走向无关
D. 乡镇级居民点分布比例最少的是正北方向
【答案】14. C 15. B 16. A
【解析】
【14题】
读图可知,0~400米人口分布(数量和密度)随高度升高而迅速下降,B错误;5000米以上人口总量很小,人口密度接近0,说明有大片无人区,C正确;澜沧江一湄公河自北向南流,海拔北高南低,人口分布(数量和密度)随海拔降低波动增加,说明人口分布南密北疏,D错误;这些数据说明人口密度随高程变化明显,A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5题】
湄公河下游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以水稻种植业为主,人口密集;澜沧江上游地区山高谷深,地表崎岖,以林牧业为主,人口稀少,所以土地生产力较大的地区,人口较密集。因此与该流域人口密度分布关系最密切的是土地利用方式,B正确;海拔越高,大气削弱作用越弱,太阳辐射越强,但人口较少,说明太阳辐射不是影响人口密度的主要因素,A错误;澜沧江流域内的水能资源和年降水量差异较小,CD错误。故选B。
【16题】
由所学知识,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山地南坡为阳坡,采光条件相对更好。结合图示信息可知,在东南、正南、西南三个向阳方位,乡镇级居民点较村级居民点更多,由此可知乡镇级居民点对坡向的选择较村级居民点更趋向采光好的方向,A正确;坡向对居民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采光时间上,较长时间的采光不仅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也有利于居民家庭能源的节省,且当地降水主要发生在夏半年,各坡向降水时间(季节)差异不大,B错误;为了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如光照、土壤肥力、交通等,澜沧江流域居民点分布在坡向(和坡度)的选择上会明显受到流域内山体走向的影响,C错误;乡镇级居民点分布比例最少的是西北方向,D错误。故选A。
【点睛】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可归纳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大类。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水源和其他因素等。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适宜的中低纬度地区。平原地区人口较为稠密。一般来说,河流、湖泊沿岸供水方便,人口较密集。此外,土壤肥力、矿产资源的分布等也会影响人口的分布。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历史等。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14年6月12日~7月23日,第20届世界杯在巴西举行。其中6月12日太阳直射在23°N,7月23日直射在22°N附近。
材料二 左图为巴西世界杯场馆分布示意图,右图为马瑙斯和阿雷格里港月平均气温变化图。
(1)图中注名的四个城市中,地方时最早的是哪个城市?自转线速度最快的是哪个城市?
(2)世界杯期间,地球公转速度变化特点是什么?说出世界杯结束时,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
(3)世界杯期间是阿雷格里港与马瑙斯月均温相差较大的时期,从天文角度简要分析两地此季节气温差异大的原因。
【答案】(1)图中注名的四个城市中,地方时最早的是圣保罗;自转线速度最快的是马瑙斯。
(2)世界杯期间,地球公转速度变化特点是先变慢后变快;世界杯结束时,正午太阳高度分布的规律是从22°N向南北两侧降低。
(3)此季节太阳直射北半球,马瑙斯在阿雷格里港北方,马瑙斯正午太阳高度角更大,昼长更长;马瑙斯获得的太阳辐射更多,温度更高。
【解析】
【分析】本题以巴西世界杯期间气温及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为情境材料,涉及地方时、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问1】
根据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地方时东早西晚,图中注名的四个城市中,经度在最东边的是圣保罗,地方时最早的是圣保罗。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最低的是马瑙斯,自转线速度最快的是马瑙斯。
【小问2】
世界杯期间,日期是6月12日~7月23日,地球先靠近远日点,再远离远日点,地球公转速度变化特点是先变慢,后变快。世界杯结束时,日期是7月23日,太阳直射在22°N附近,正午太阳高度分布的规律是从22°N向南北两侧降低。
【小问3】
世界杯期间是6月12日~7月23日,阿雷格里港与马瑙斯月均温相差较大的时期。从天文角度看,此季节太阳直射北半球,马瑙斯在阿雷格里港北方,纬度较低,正午太阳高度角更大,获得的太阳辐射更多;白昼时间较长,日照时间较多,温度更高。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雅丹地貌是河湖相沉积岩经风化、间歇性流水冲刷、风蚀等地质作用形成的土墩和沟槽。柴达木盆地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小于200mm,西北部仅有15mm,多荒漠景观,盛行西北风、最高风速可达40m/s;多砂岩、页岩等岩层,雅丹地貌分布面积大。其中冷湖地区的背斜褶皱构造上广泛分布着垄岗和沟槽整齐排列的垄岗状风蚀雅丹地貌。左图为柴达木盆地雅丹地貌主要分布图,右图为冷湖垄岗状雅丹地貌景观图。
(1)简述柴达木盆地雅丹地貌分布面积大的自然条件。
(2)简析冷湖雅丹地貌广泛发育于背斜褶皱构造的原因。
(3)说明冷湖雅丹地貌主要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理由。
【答案】(1)沉积岩分布广泛;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强烈;外力(风力、流水)侵蚀作用强;荒漠广布(或植被覆盖率低)。
(2)背斜构造分布广泛;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
(3)气候干旱,降水少,流水作用弱;该地盛行西北风(风速大(风频高);雅丹地貌垄槽的延伸方向及与盛行风向一致。
【解析】
【分析】本题以柴达木盆地为背景,考查雅丹地貌的形成条件、物质基础、动力机制。
(1)地貌形成一般从物质基础、动力机制分析。材料“多砂岩、页岩等岩层”,说明沉积岩分布广泛;材料“柴达木盆地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小于200mm,西北部仅有15mm”,说明气候干旱,晴天多,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强烈;材料“间歇性流水冲刷、盛行西北风、最高风速可达40m/s”,说明外力(风力、流水)侵蚀作用强;材料“多荒漠景观”,说明荒漠广布(或植被覆盖率低)。
(2)材料“其中冷湖地区的背斜褶皱构造上广泛分布着垄岗和沟槽整齐排列的垄岗状风蚀雅丹地貌”,说明此处背斜构造分布广泛;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被风化和侵蚀,因此雅丹地貌广泛发育。
(3)材料“柴达木盆地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小于200mm,西北部仅有15mm”,说明冷湖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流水作用弱;材料“盛行西北风、最高风速可达40m/s”,说明该地盛行西北风,风速大(风频高);读图分析可知,雅丹地貌垄槽的延伸方向及与盛行风向一致。
【点睛】第1题,主要结合材料从雅丹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分析;第2题,构建背斜特征与外力侵蚀的内在关系;第3题;结合图文找出风力的依据。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约2亿年前,南美大陆西岸板块开始剧烈运动,形成了今天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其南段被称为巴塔哥尼亚山脉(下图)。巴塔哥尼亚山地主体由花岗岩组成,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了“崖壁垂直,尖峭挺立”的地貌景观。7000万年前,该地区还爆发过大规模火山活动,并一直持续至今。
(1)阐述巴塔哥尼亚山脉“崖壁垂直,尖峭挺立”地貌景观形成的主要过程。
(2)从板块运动角度预测巴塔哥尼亚山的海拔变化并说出判断依据。
(3)说出气候要素在该地貌景观演化中的地质作用。
【答案】(1)位于板块交界处,板块碰撞挤压、隆起,形成高大的巴塔哥尼亚山地;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活跃,岩浆活动上侵地壳内部裂隙冷凝形成花岗岩;地壳抬升,在风化、冰川侵蚀等外力作用下,上覆岩层被侵蚀,花岗岩出露地表;在风化、冰川侵蚀作用下,花岗岩山体形成“崖壁垂直,尖峭挺立”的地貌景观。
(2)海拔变化:继续升高。
判断依据:该地位于板块碰撞挤压交界处,且板块运动一直很活跃(火山活动一直持续至今),巴塔哥尼亚山区处于地壳相对抬升隆起区,所以判断山地海拔会继续升高。
(3)该地全年盛行来自海洋的西风,风力强,山地西侧风力侵蚀作用强;山地海拔高,抬升作用显著,形成大量雨雪、冰川,冰川侵蚀作用强;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作用强。
【解析】
【分析】
该题考查板块构造和侵蚀地貌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一定的区域认知的综合思维学科素养。
(1)巴塔哥尼亚山脉“崖壁垂直,尖峭挺立”地貌景观形成的主要过程,需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巴塔哥尼亚山脉的形成,另一个是山上“崖壁垂直,尖峭挺立”地貌景观的形成。山地的形成可以用板块构造原理来解释,位于板块交界处,板块碰撞挤压、隆起形成高大的巴塔哥尼亚山地;山地主体以花岗岩为主,在板块交界处还要进一步考虑岩浆活动侵入地壳内部冷凝的过程,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地壳抬升、上覆岩层在风化、冰川侵蚀等外力作用下被侵蚀,花岗岩出露地表;在风化、冰川侵蚀作用下,形成“崖壁垂直,尖峭挺立”的地貌景观。
(2)读图可知,巴塔哥尼亚山脉沿海岸线呈南北方向延伸,山脉中火山、山峰众多。读材料可知,巴塔哥尼亚山脉的形成与板块运动密切相关;7000万年前,该地区还爆发过大规模火山活动,并一直持续至今;由于该地处于板块的消亡地带,板块仍在持续碰撞挤压,火山活动依然旺盛,很多火山仍在喷发,故推测山脉仍处在持续的隆升状态,海拔还会继续升高。
(3)读图可知,该地处于南纬40°—60°的大陆西岸,可推测该区域全年盛行西风,山地西侧(迎风坡)风力侵蚀作用强;海洋水汽受地形抬升形成降水,海拔较高的地方会形成降雪,再结合图中冰川国家公园,可推测形成冰川,冰川侵蚀作用强;海拔高的地方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作用强。盛行西风、迎风坡降水、温差变化等气候因素在该地地貌演化过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点睛】分析时图文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对于组织答案很有帮助,如花岗岩、“崖壁垂直,尖峭挺立”,还有图中巴塔哥尼亚高山脉的位置等。
20. 下图为某区域地形与交通线布局示意图,图中公路建成较早,铁路则是后来才建成通车的。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概括A、B两地间铁路线的分布特点并简析原因。
(2)在山区,人们通常为什么会优先修建公路?
(3)试推测出图中A处到B处公路弯曲修建的原因。
【答案】(1)交通线主要沿河谷地带分布,这里地势较平缓,筑路难度较小,成本较低。
(2)山区地形复杂(起伏大),人们通常优先修建受地形坡度影响较小、难度较小、成本较低的公路。
(3)山区地形复杂,居民点分散,为了尽可能多照顾人口集中地;沿河谷地带修建易发生洪水,淹没公路;联系原有公路。
【解析】
【分析】本题以某区域地形与交通线布局示意图为材料,考查影响交通建设的区位因素等知识点,重点考查学生对图表信息的阅读与信息提取能力。
【小问1】
由图可知,铁路线基本与河流的主干平行,说明铁路线主要沿河谷进行分布。结合等高线图和所学知识分析可得,该区域主要为山地,河谷地势平坦,易于修建,工程量相对较小,成本较低。
【小问2】
山区坡度较陡,地势起伏大,公路与铁路相比,修建的难度小,工程量小,投资少;回忆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这一基础知识可知,公路比铁路更加灵活,装卸方便快速,能满足山区的日常需求。
【小问3】
结合等高线图可知,该地以山区为主,聚落分布较为零散和分散,AB之间公路蜿蜒盘旋主要是为了尽可能的连接到山区的其他聚落,改善山区整体的交通条件;由图例可知,原有公路位于区域的左上方处,公路弯曲能够联系原有公路;河谷地区地势低平,有发生洪涝灾害的风险,呈弯曲状使公路海拔更高,避免洪水淹没公路,影响交通。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大庆市东传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小时 100分, “DG高速”修建的主导因素是, 该建筑景观应位于城镇的, 该城镇这一建筑景观的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大庆市东传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地理试题(原卷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小时 100分, “DG高速”修建的主导因素是, 该建筑景观应位于城镇的, 该城镇这一建筑景观的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大庆市东传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黑龙江省大庆市东传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黑龙江省大庆市东传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