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专项练习6.1 内力作用与地貌(2份,原卷版+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专项练习6.1 内力作用与地貌(原卷版).docx
    • 解析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专项练习6.1 内力作用与地貌(解析版).docx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专项练习6.1 内力作用与地貌(原卷版)第1页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专项练习6.1 内力作用与地貌(原卷版)第2页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专项练习6.1 内力作用与地貌(原卷版)第3页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专项练习6.1 内力作用与地貌(解析版)第1页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专项练习6.1 内力作用与地貌(解析版)第2页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专项练习6.1 内力作用与地貌(解析版)第3页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专项练习6.1 内力作用与地貌(2份,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专项练习6.1 内力作用与地貌(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专项练习61内力作用与地貌原卷版docx、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专项练习61内力作用与地貌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项选择题(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
    (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新西兰南岛上的南阿尔卑斯山脉(约42°S-45°S)位于板块边界附近,呈东北—西南走向,其形态受板块运动和以流水为主的外力作用共同影响。某科研团队对该山脉东西向剖面形态进行研究,观测到目前该山脉仍在升高并向西扩展;模拟研究表明未来该山脉升高速度逐渐放缓,高度将趋于稳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推测目前该山脉仍在升高并向西扩展是由于( )
    A.板块挤压B.火山不断喷发C.板块张裂D.岩浆持续侵入
    2.假设不受内力作用,在外力作用下,该山脉( )
    A.西坡侵蚀强烈,山脊线东移B.西坡侵蚀强烈,山脊线稳定
    C.东坡侵蚀强烈,山脊线西移D.东坡侵蚀强烈,山脊线稳定
    3.未来该山脉高度将趋于稳定,是由于随山体升高( )
    A.板块运动逐渐加强B.板块运动逐渐减弱
    C.外力作用逐渐加强D.外力作用逐渐减弱
    【答案】1.A 2.A 3.C
    【解析】1.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山脉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受板块挤压影响,山脉高度会持续升高,A正确,C错误;从材料信息中为获取该山脉有火山持续喷发的相关信息,B错误;岩浆侵入不会对地表形态产生直接影响,D错误。所以选A。
    2.根据该山脉的纬度范围可知,该地常年受盛行西风控制,西风挟带的来自海洋的水汽在西坡地形抬升影响下易形成降水,山脉西坡的侵蚀作用比东坡更强烈,如果不考虑内力作用,西坡遭受强烈侵蚀后,山脊线会向东移动,A正确,B错误;东坡为盛行西风背风坡,降水较少,侵蚀作用较弱,CD错误。所以选A。
    3.地貌的演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使该地山脉持续隆升,地表起伏增大,地表受流水侵蚀作用增强。根据材料可知,目前山脉高度持续增加,说明内力作用强度大于外力作用,而未来该山脉高度将趋于稳定,是因为随着山体升高,高差增大,对盛行西风的阻挡加强,降水增多,流水作用逐渐加强,内外力作用趋于平衡,使山脉高度将趋于稳定,故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2023·吉林通化·梅河口市第五中学校考模拟预测)受板块挤压影响,青藏高原地壳仍整体处于抬升中,但高原内部的抬升并不均匀,高原内部河流地貌的演变也深受其影响。野外考察发现,在雅鲁藏布江干流谢通门以下1000千米河段,峡谷(宽度200米以下)段和宽谷(宽度3000米以上)段相间分布。上图为雅鲁藏布江流域示意图,下图为雅鲁藏布江干流在谢通门以下1000千米河段的河谷宽度和沉积物厚度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4.下列对雅鲁藏布江干流宽谷段和峡谷段地壳抬升速度差异及主要外力作用说法正确的是( )
    A.峡谷地段地壳抬升速率快,河流下蚀能力强
    B.峡谷地段地壳抬升速率快,河流堆积能力强
    C.宽谷段地壳抬升速率快,河流下蚀能力强
    D.宽谷段地壳抬升速率快,河流堆积能力强
    5.雅鲁藏布江干流加查以下河段沿岸山体泥石流现象多发,产生泥石流的松散物质主要来源于( )
    A.当地地震多发,岩石断裂发育形成B.季节性干旱气候,风力堆积作用强
    C.当地较强的风化侵蚀作用D.夏季冰川融水多,携带能力强
    6.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使青藏高原西南部形成丰富的降水B.推动气候带、生物带北移
    C.加大了南北自然带的明显差异D.利于青藏高原物资通过水运出口南亚
    【答案】4.A 5.C 6.B
    【解析】4.雅鲁藏布江干流宽谷段和峡谷段其地壳抬升的速率不同,具体来说,峡谷地段地壳抬升速率快,河流落差增大,河水流速快,下蚀能力更强,堆积作用微弱,导致峡谷段宽度小,峡谷段沉积物厚度小;而宽谷地段地壳抬升速率慢,河水流速慢,河流下蚀能力较弱,侧蚀作用较强,因此宽谷段沉积物厚度大,A正确。故选A。
    5.地震多发导致岩石断裂发育,岩石多破碎,但要形成产生泥石流的松散物质,还需要当地强烈的风化侵蚀作用,使破碎的岩石进一步疏解,为泥石流产生提供物质来源,所以当地泥石流松散物质的主要来源是当地较强的风化作用,而不是受风力堆积形成松散物质,C正确,AB错。夏季冰川融水多,携带能力强,这是产生泥石流的动力条件,而不是物质来源,D错。故选C。
    6.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使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在青藏高原东南地区形成降水带,不是青藏高原西南部,A错。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走向使南部暖湿气流长驱直入,推动气候带、生物带北移,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南北自然带的差异,B正确,C错。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落差大,不适合水运,D错。故选B。
    (2023·海南海口·海南华侨中学校考模拟预测)位于湖南省西北部的张家界景区以其独特的砂岩峰林地貌而著称于世。砂岩峰林地貌体主要由海相紫红—灰白色厚层石英砂岩夹薄层黏土岩构成。该地区新生代以来处于地壳抬升中,第四纪以来,干湿及冷暖交替的波动气候,硬软相间互层的石英砂岩和页岩层,加上垂直节理及裂隙的切割以及持续的重力崩塌及流水侵蚀作用,形成了“柱峰砂岩地貌”景观,而在峰林之间则形成了深切河谷。读张家界景区地质地貌特征图,完成下面小题。
    7.该区砂岩峰林地貌景观的主要形成过程是( )
    A.沉积—地壳上升—流水下切B.流水侵蚀—地壳上升—沉积
    C.地壳上升—流水下切—沉积D.风化—地壳上升—流水侵蚀
    8.该区甘溪河谷横剖面呈( )
    A.“U”形B.“V”形C.“Y”形D.“N”形
    9.现代研究发现甘溪河谷中上游河道沉积物颗粒粗大,原因有( )
    ①水动力沿程变小②碳酸盐岩的溶蚀③峰林岩壁的崩塌④水库的顶托作用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答案】7.A 8.B 9.C
    【解析】7.通过材料可知,该区域先经过海相沉积形成沉积岩的砂岩,海相沉积形成的岩石原始环境还在海面之下,现在能看到该地貌,说明经过地壳上升。据题干信息“加上垂直节理及裂隙的切割以及持续的重力崩塌及流水侵蚀作用,形成了“柱峰砂岩地貌”景观”这里的流水侵蚀作用主要是流水的下切侵蚀作用,所以该区砂岩峰林地貌景观的主要形成过程是沉积—地壳上升—流水下切,A正确,BCD错误。故选A。
    8.据上题分析得知其峰林地貌出露于地表之后在流水的下切侵蚀作用下形成的,而甘溪河谷在峰林之间,所以该河谷主要受流水下切侵蚀作用,是深切河谷,故而形成“V"形峡谷,B正确,ACD错误。故选B。
    9.甘溪中上游河道沉积物颗粒粗大,以卵石及卵砾为主,一方面是因为河流中上游地势起伏大,河流的流速快,到河流中下游流速减慢,水动力沿程变小,流水搬运能力由强变弱,所以河流中上游的沉积物颗粒较河流中下游的大,①正确;另一方面河流中上游地势起伏大,岩体直立性强,易发生峰林岩壁的崩塌,崩塌物相对较多也导致沉积物颗粒粗大,③正确;碳酸盐岩的溶蚀与沉积物颗粒大小关系不大,②错误;水库的顶托作用会导致流速变慢,沉积物颗粒较小,④错误。①③正确,故选C。
    (2023·四川遂宁·射洪中学校考模拟预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地质剖面。完成下面小题

    10.该区域①②③④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依次为( )
    A.④③②①B.③②①④C.③②④①D.①②③④
    11.该区域泥岩层厚度较黄土层小,主要是因为泥岩层( )
    A.形成时的堆积作用弱B.形成后的侵蚀作用强
    C.形成时的侵蚀作用强D.形成后的堆积作用弱
    12.推测该区域经历的地壳抬升次数至少有( )
    A.1次B.2次C.3次D.4次
    【答案】10.B 11.A 12.C
    【解析】10.根据沉积岩层“老的岩层在下,新的岩层在上”的岩层沉积规律,可推知③岩层比②岩层形成早,②岩层比①岩层形成早。根据“侵入者形成晚,被侵入者形成早”的岩层形成规律,从图中可以看出④岩层入侵了①、②、③岩层,可推知④岩层形成最晚。故四类岩层按照形成早晚排序依次为③②①④,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1.沉积岩层的厚度大小,主要与形成时的堆积作用强弱和形成后的侵蚀作用强弱有关。该区域泥岩层厚度较黄土层小,可能是因为形成时的堆积作用弱,沉积物厚度小,也可能是因为形成后的侵蚀作用强,导致岩层厚度减小。结合图示信息可以看出,泥岩层呈水平状分布,没有侵蚀面存在,而黄土层地表崎岖不平,有侵蚀面存在,说明形成后泥岩层没有遭受明显的侵蚀作用,而黄土层形成后反而遭受了较强的侵蚀作用,只可能是泥岩层形成时的堆积作用弱,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2.区域地壳抬升会造成侵蚀作用加强从而形成侵蚀面,侵蚀面的数量与地壳抬升次数相同,即一个区域有多少个侵蚀面就反映出该区域经历了多少次地壳抬升。结合图示信息,图中有3个侵蚀面(其中页岩表层的侵蚀面因为断层而错位,属于同一个侵蚀面),由此推测该区域至少经历了3次地壳抬升,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023·全国·高三假期作业)不整合面指上下地层间有沉积间断或缺失的地层界面。某区域经历多次地质事件。出露中生代和晚古生代地层。下图为“该区域地形地质图及部分地质年代简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下列地层界面为不整合面的是( )
    A.P1—P2B.P1-K1C.C1—C2D.C3-P1
    14.该区域经历的显著地壳抬升运动至少有( )
    A.1次B.2次C.3次D.4次
    【答案】13.B 14.C
    【解析】13.由材料对不整合面的定义以及右图中的地质年代表可知,P1、P2都是二垩纪的地层,时间连续,没有缺失,A不符合题意;C1、C2都是石炭纪的地层,时间连续,没有缺失,C不符合题意;C3是石炭纪晚期地层,P1是二垩纪早期的地层,二者时间连续,没有缺失,D不符合题意。P1是二垩纪早期的地层,K1是白垩纪早期的地层,二者之间相差三垩纪、侏罗纪,但是由左图可知二者之间并没有其他地质时期的地层存在,因此出现不整合面,B正确。故选B。
    14.沉积岩沉积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老的在深处,新的在浅处。由材料可知“某区域经历多次地质事件,出露中生代和晚古生代地层”,因为中生代和晚古生代地层出露地表,说明此处经历了两次抬升。由上题可知P1和K1之间有不整合面,P1对应的二垩纪时期地层被抬升至海拔较高,无法继续接受沉积,导致P1-K1之间的地层缺失,所以该地至少经历了3次地壳抬升,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023·江苏南通·统考模拟预测)某区域经历多次地质事件。下图为“该区域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该区域岩浆活动的次数至少有( )
    A.1次B.2次C.3次D.4次
    16.千枚岩属变质岩,该地千枚岩的原岩可能为( )
    A.黏土岩B.花岗岩C.玄武岩D.石灰岩
    17.该地断层形成( )
    A.晚于玄武岩B.早于千枚岩C.晚于花岗岩D.早于砂岩
    【答案】15.C 16.A 17.C
    【解析】15.读图可知,图中有花岗岩、斑状花岗岩及玄武岩分布,而且分布于不同位置,说明该地有3次不同的岩浆活动,该区域岩浆活动的次数至少有3次,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选C。
    16.图中玄武岩是产生变质作用的因素之一,不可能是原岩,花岗岩变质后形成片麻岩,石灰岩变质后为大理岩,BCD错误;图千枚岩分布于砂岩等沉积岩与岩浆岩之间,最有可能是黏土岩经高温变质而成,A正确。故答案选A。
    17.玄武岩附近的砂岩出现断层,由此可知,断层发生在砂岩之后,D错误;玄武岩穿过了断层,说明断层发生在玄武岩之前,A错误;千枚岩在砂岩下层,说明砂岩晚于千枚岩,断层晚于砂岩,所以断层发生晚于千枚岩,B错误;花岗岩没有穿过砂岩,说明砂岩晚于花岗岩,断层晚于砂岩,所以断层晚于花岗岩,C正确。故答案选C。
    (2023·河北衡水·河北衡水中学校考模拟预测)某地地层经历多次地质作用,出露不同时期地层。图为“该地地质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丙地河床的主要成因是( )
    A.褶皱凹陷B.流水溶蚀C.差异侵蚀D.地层断陷
    19.甲~丁四地沉积岩地层抬升幅度最大的是( )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
    20.从第一次砂砾岩形成时期到第二次砂砾岩形成时期,该地地层( )
    A.持续抬升B.先抬升后下沉C.持续下沉D.先下沉后抬升
    【答案】18.C 19.C 20.D
    【解析】18.由图可知,丙地河床所在的岩层是角砾岩和砂岩,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背斜顶部受张力,岩层破碎,易受外力侵蚀成谷地,A错误,C正确;角砾岩和砂岩可溶性弱,流水溶蚀作用弱,B错误;图中岩层没有发生断裂,D错误。故选C。
    19.甲乙丙丁四地中能看到完整的沉积岩岩层形态的是角砾岩,角砾岩形成后应呈水平状,现丙地角砾岩层的海拔最高,说明丙地沉积岩地层抬升幅度最大,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0.由图可知,第一次砂砾岩与第二次砂砾岩期间,沉积了石灰岩。由所学知识可知,砂砾岩形成于陆地环境,石灰岩形成于浅海环境,因此形成了第一次砂砾岩后,该地地层下沉,在海洋环境中沉积形成石灰岩,而后地壳抬升,在陆地环境中沉积形成了第二次砂砾岩。综合上述分析,D正确,ABC错误。故选D。
    二、综合题
    21.(2023·吉林通化·梅河口市第五中学校考模拟预测)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冰岛玄武大峡谷是一处位于冰岛东部的自然奇观,它由数千根巨型的六棱柱形玄武岩柱组成,高度可达20米,沿着约屈尔河的两岸延伸数公里,形成一道壮观的景观。如下如图所示。研究表明,岩石中的矿物成分在缓慢冷却过程中形成大颗粒结晶,晶体界面以六边形分开,形成致密的柱状节理。这些石柱在约700万年前的第四纪冰期开始形成,最初这些玄武岩石柱覆盖在冰盖下,近几十年来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这些石柱露出地表,成为冰岛最具代表性的独特性的自然景观之一。据此,回答问题。

    (1)分析约屈尔河谷中六棱柱玄武岩的形成机制。
    (2)分析近几十年来气候变化对该自然景观形成的影响。
    (3)指出促使石柱出露地表的人类活动并说明其对玄武岩石柱出露的影响。
    (4)推测冰岛以开发该地旅游资源为核心发展旅游业所采取的行动。
    【答案】(1)冰岛位于美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地带,在古地质历史时期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频繁。地壳深处和上地幔上部的岩浆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并流入约屈尔河谷中,当火山停止喷发以后,岩浆在地表缓慢冷却并排出气体,形成大颗粒六边形结晶分开,最终形成六棱柱玄武岩。
    (2)冰岛纬度高,冰川覆盖面积大。近几十年来由于化石燃料的使用,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增多,导致全球变暖。气温升高导致覆盖在玄武岩上冰盖融化,使这些玄武岩石柱出露地表。
    (3)人类活动:修建水库。影响:上游建成水库后,下游水量减少,导致掩藏在水下的玄武岩石柱逐渐出露。上游水库建成后,在水库泄洪时,对河道进行冲刷,河流水位下降,导致玄武岩石柱逐渐出露。
    (4)以该峡谷独特的旅游资源为核心,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进一步完善交通、食宿等基础设施。整合该地及附近的旅游资源,创建优质旅游线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吸引投资,鼓励民众发展旅游相关产业。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内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区域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述地理原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该六棱柱玄武岩位于约屈尔河谷,玄武岩为喷出型岩浆岩,结合所学的知识可知,冰岛位于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在古地质时期,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频繁,来自上地慢上部的软流层的岩浆沿着地壳裂隙或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并且流入至约屈尔河谷中,火山停止喷发,岩浆在地表冷却,矿物成分在缓慢冷却过程中形成大颗粒结晶,晶体界面以六边形分开,形成六棱柱玄武岩。
    (2)根据材料信息“最初这些玄武岩石柱覆盖在冰盖下,近几十年来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这些石柱露出地表”可知,近几十年来,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增多,导致全球变暖加剧,而冰岛所处纬度高,冰川覆盖面积较大,气温升高导致覆盖在玄武岩之上的冰盖逐渐融化,使得玄武岩石柱出露地表。
    (3)河流上游地区由于修建水库,拦蓄水源,使得下游河道的水量减少,从而掩藏于水体之下的玄武岩石柱逐渐出露地表。另一方面,上游水库建成后,在泄洪区人为泄洪,对下游河道具有较强的冲刷作用,使得下游河道水位下降,也导致玄武岩石柱逐渐出露。
    (4)根据材料可知,该地位于冰岛东部,高度高,绵延长度长,形成年代久远,旅游资源独特而壮观,吸引力强。当地会以峡谷独特的旅游资源为核心,加强宣传,提高其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冰岛所处位置相对偏僻,当地会进一步完善交通、食宿等基础设施,提高地区游客接待能力。同时,整合该地以及附近的旅游资源,创建优质的旅行线路,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就当地政府而言,会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从而吸引投资,鼓励民众发展旅游相关产业。
    22.(2023春·江西赣州·高三兴国平川中学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冰洋的形成主要与构造运动相关。某次钻探发现:约4000万年前,占据北极的是暖水湖泊,湖水通过狭窄的水道流入大西洋;约1750万年前,狭窄的水道逐渐变成较宽的海峡,高盐度海水进入湖泊,形成海湾;约500万年前,白令海峡(此处为地堑)开启,形成了如今北冰洋的雏形。由太平洋注入的大量低盐度海水与青藏高原、蒙古高原的隆起共同为北冰洋冰盖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此次大洋钻探的样本中缺失了4450万年前—1820万年前的地层。有学者预测,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由于光照条件改善,北极地区浮游生物的生产力将大大提高。下图示意北极及周边地区。

    (1)分析当今北冰洋地区是由湖泊→海湾一海洋演变而来的原因。
    (2)推测此次大洋钻探缺失4450万年前—1820万年前地层样本的自然原因。
    (3)分别说出白令海峡的开启与蒙古高原的隆起对北冰洋冰盖形成的影响。
    (4)全球变暖背景下,北极地区浮游生物的生产力将大大提高。请从海冰变化的角度作出合理解释。
    【答案】(1)约4000万年前,北冰洋是一个巨大的暖水湖泊;约1750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连接北冰洋与大西洋的水道变宽,大西洋的海水流入,形成海湾;约500万年前,地壳断裂下陷,与太平洋连通,形成了北冰洋。
    (2)4450万年前-1820万年前,北冰洋是暖水湖泊,湖中水面大量生长被称为“满江红”的植物,没有形成沉积地层。
    (3)白令海峡开启,太平洋大量的低盐度海水注入北冰洋;青藏高原、蒙古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暖湿气流,使北冰洋温度降低;大量海水结冰,形成冰盖。
    (4)全球变暖,海冰融化,海水盐度降低,浮游生物增多;光照条件改善,植物生长速度加快,浮游生物饵料增多;海冰大量融化,浮游生物生存的空间变大等。
    【分析】本题以北冰洋为材料,设置4道小题,涉及地表形态变化、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全球变暖的影响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约4000万年前,北冰洋是一个巨大的暖水湖泊,湖水通过一条狭窄的通路流入大西洋;约1750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狭窄的水道渐渐变成较宽的海峡,大西洋的海水开始流入湖泊,形成海湾;约500万年前,地壳断裂下陷,形成白令海峡,太平洋大量低盐海水涌进北极圈,慢慢形成了今天的北冰洋。
    (2)据材料“约4000万年前,占据北极的是暖水湖泊”可知,4450万年前—1820万年前,北冰洋是暖水湖泊,湖中水面大量生长被称为“满江红”的植物,由于植物的生长,造成地层样本的缺失。
    (3)白令海峡开启,北冰洋与太平洋连通,由太平洋注入的大量低盐度海水,使北冰洋海水盐度降低;青藏高原、蒙古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中低纬度的暖湿气流进入北冰洋,使北冰洋温度降低,当水温低于0℃以下时,海水结冰,形成冰盖。
    (4)全球变暖,北冰洋海水温度升高,大量海冰融化,海水盐度降低,浮游生物数量增多;光照条件改善,光合作用增强,植物生长速度加快;浮游生物饵料增多;海冰大量融化,适合浮游生物生存的空间范围变大等。

    相关试卷

    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专题测试试题:11 内力作用与地貌: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专题测试试题:11 内力作用与地貌,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配套练习小题狂练第15讲:内力作用与地貌: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配套练习小题狂练第15讲:内力作用与地貌,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依次是,丁处山岭的形成原因是,该地区经历的地质过程可能是,图中,图中最有可能形成大理岩的地点是,图示区域,Q岩石形成前,可能发生明显,该桥跨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地理三轮冲刺高频考点精练11 内力作用与地貌(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三轮冲刺高频考点精练11 内力作用与地貌(含解析),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蛇绿岩出露地表的地质作用过程是,该“帽子”白色部分的岩石是,临沂蒙阴境内的岩石主要为,图示,甲处属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