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专用)(2份,原卷版+解析版)
- 热点09 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气候变化-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专用)(2份,原卷版+解析版) 试卷 0 次下载
- 热点10 生物与环境-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专用)(2份,原卷版+解析版) 试卷 0 次下载
- 重难点04 陆地水体-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专用)(2份,原卷版+解析版) 试卷 0 次下载
- 重难点05 海洋与蓝色发展-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专用)(2份,原卷版+解析版) 试卷 0 次下载
- 重难点12 区域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专用)(2份,原卷版+解析版) 试卷 0 次下载
重难点03 地球上的大气-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专用)(2份,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这是一份重难点03 地球上的大气-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专用)(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重难点03地球上的大气-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专用原卷版docx、重难点03地球上的大气-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专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3页, 欢迎下载使用。
【命题规律】高考考查本考点时常以区域图、文字材料、原理图等为载体,考查区域大气的相关作用,侧重综合思维及人地协调观考查。
【命题预测】大气相关的知识是高考试题中经常出现的,将定位与地理原理相结合,考察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将人地协调观融入试题。
重点01 大气的热力作用
一、大气受热原理的应用
1.利用大气受热原理解释地理现象
利用大气的受热过程知识分析地理现象时,一般发生在白天的现象要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分析,而发生在夜晚的现象要用大气的保温作用分析;如果涉及气温的日较差,则要综合以上两方面知识分析。见下表:
2.利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少
(1)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
(2)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
(3)湿润盆地:(如四川盆地)
二、大气保温作用原理的应用
1.解释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2.大气保温作用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提高生产效益
(1)人造烟雾、浇水防冻。秋冬季节,我国北方常用人造烟雾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里的农作物免遭冻害。浇水可增加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水汽凝结释放热量;水的比热容大,浇水可减小地表温度的下降速度和变化幅度,减轻冻害。
(2)在果园、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瓜果的糖分积累,提高瓜果品质。
2020年11月28日,佛山某学生在微信朋友圈分享傍晚最美的天空(左图)。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学生拍摄的“最美天空”,出现这种现象的大气层( )
A.对流运动显著B.大气稳定,利用高空飞行
C.有电离层D.有臭氧层
2.用上图解释“秋高气爽”的天气,昼夜温差较大的原因是( )
A.②较弱,③较强B.⑤较弱,③较弱
C.①较弱,⑤较强D.⑤较强,③较强
【答案】1.A 2.B
【分析】1.图示天空中存在云层,且距离地面最近,容易被地面上的人们观测到情况,为对流层,对流层中云雨天气最多,对流运动显著,A 正确;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上方,天气晴朗,云量少,大气能见度很高,大气稳定,利用高空飞行,B 错误;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高度太高,不易被地面肉眼观测情况,C 错误;臭氧层位于平流层,可以吸收紫外线,D 错误。故选 A。
2.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结合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以判断,秋高气爽的天气昼夜温差较大,主要原因在于,云层较薄,白天时太阳辐射①进入大气时,天气晴朗,云量较少,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⑤较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②较强,地面辐射④较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较多,白天气温较高,夜晚时由于云层较薄,大气逆辐射 ③的保温作用较差,温度较低,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睛】大气垂直方向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高层大气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通信。
重点02 常见的热力环流
一、热力环流中等压面图的判读
等压面是空间气压值相等的点组成的面,等压线是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值相等的点组成的线。等压面图表示气压的垂直分布状况,等压线图表示气压的水平分布状况。
1.在同一地点不同海拔高度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如图PA>PE。
2.在近地面,气温越高,气压越低;气温越低,气压越高。如图PA
4.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区类型相反,即近地面为高压,高空则为低压。
二、常见的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是一种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海陆热力性质不同,山谷、山坡冷热不均,人类活动等都有可能导致热力环流的形成。具体分析如下:
1.海陆风
2.山谷风
(1)特点:
白天山坡受热造成的温差,比夜间辐射冷却造成的温差大,谷风风速大于山风。
(2)山谷风的影响:
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夜间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提高山腰白天最高气温,降低山腰夜间最低气温,增大气温日较差,有利于有机物积累。
知识辨析:白天山坡升温快是由于更易受到较多的大阳隔射;夜晚山谷降温慢是由于地形闭塞,热量不易散失。
3.城市热岛环流
①城市风的环流方向无昼夜和季节的变化,因为城市的温度始终高于郊区。
②在城郊地带,绿化带或重污染工厂的布局一定要考虑热力环流的下沉距离。一般将绿化带布置于气流下沉处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于下沉距离之外。
衡水湖是华北最大的城中湖,湖区湖陆风现象较显著,湖面存在结冰期。左图为衡水湖位置图,右图为某观测点所观测湖陆风风向、风速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区域湖风风向及观测点最可能是( )
A.②地B.④地C.偏南风D.偏北风
2.该地湖陆风发生频率较低的季节和原因是( )
A.夏季,气温高,湖陆温差小B.冬季,冬季风强劲,抑制湖陆风
C.夏季,气温高,对流运动强D.冬季,湖面结冰时,湖陆温差大
【答案】1.A 2.B
【解析】1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观测站0点至9点为偏南风,此时陆地为冷源,湖泊为热源,风由陆地吹向湖泊,为陆风,C错误;9点至24点为偏北风,此时湖泊为冷源,陆地为热源,风由湖泊吹向陆地,为湖风,D错误;该地应位于湖泊的南侧,②地符合,A正确;④地不符合,B错误。所以选A。
13.夏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该地气温较高,湖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湖陆风发生频率较高,AC错误;该地距离冬季风风源地较近,冬季风势力较强,抑制湖陆风,B正确;该地位置较高,冬季湖面结冰,湖陆热力性质差异减小,湖陆风小,D正确。所以选B。
【点睛】湖陆风是在沿湖地区,由于大陆地面的夜间冷却和白天加热作用,在夜间风从大陆吹向湖区,昼间风从湖面吹向陆地而形成的一种地方性的天气气候现象。如湖南省岳阳位于洞庭湖东北侧,在一定的天气条件下,夜晚风从市区吹向湖面,而白天从湖面吹向市区。群众称为“进湖风”和“出湖风”。
重点03 风
一、风力
1.影响因素:气压差(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下垫面)、地形(阻挡或狭管效应)。
2.狭管效应
地形的狭管作用,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地形构成的峡谷时,由于空气质量不能大量堆积,于是加速流过峡谷,风速增大。当流出峡谷时,空气流速又会减缓。这种地形峡谷对气流的影响;称为“狭管效应”。由狭管效应而增大的风,称为峡谷风或穿堂风。
(1)产生原理
液体在管中流动,经过狭窄处时流速加快。气流在地面流经狭窄地形时类似液体在管中的流动,流速也会加快,并因气体具有可压缩性,密度也会增大。地球上山地的许多风口和许多地方出现的地形雨都与气流经过狭窄地形密切相关。
(2)形成条件
①自然的峡谷地形可对风速产生影响,引发狭管效应。
②就像峡谷里的风总比平原风猛烈- -样,城市高楼间的狭窄地带风力也特强,易造成灾害。一些楼间窄地的瞬间风力就大大超过七级,以至于行驶的汽车都会打晃。城市“峡谷风”是各大城市面临的新问题,有关国际组织已将其列入大都市面临的20种新的城市灾害中。
有关气象部门测试显示,在城市刮起六七级大风时,狭管效应能使通过高楼之间的瞬间风力达到12级,广告牌和一 些院墙很难抵御。“ 狭管效应”的威力大小,与一个城市高层建筑的数量、间距、建筑物的位置有着密切关联。高层建筑物越多、体积越大、间距越近,出现“狭管效应的机会越天,反之则越小。
二、特殊的风
1.焚风
(1)形成过程:是指当气流经过山脉时,沿迎风坡上升冷却,在所含水汽达饱和之前按干绝热过程降温,达饱和后,按湿绝热直减率降温,并因发生降水而减少水分。过山后空气沿背风坡下沉,按干绝热直减率增温,故气流过山后的温度比山前同高度上的温度高得多,湿度也显著减少。
(2)由于在迎风坡的湿绝热气温垂直递减率要小于背风坡的干绝热气温垂直递减率,因此在背风坡的气温升高速度要大于避风坡的气温下降速度,同海拔高度的背风坡要高于迎风坡,形成焚风。
(3)典型的焚风——圣安娜风
圣安娜风是秋冬季节出现在加州南部山谷中一种典型的季节性强风(下坡风)。
每年秋冬季节,在美国西部大盆地会形成干高压气团。受陆地高压的影响,冷空气会向沿海推进。沿海的南加利福尼亚州和北下加利福尼亚半岛处于落基山、海岸山西侧,冷空气向此推进时沿坡向下沉。空气下沉时随着海拔降低会出现增温现象,而这里地势落差大、空气下沉幅度大、空气升温快,与此同时,空气也会越来越干。而加州南部山谷刚好呈东北——西南走向,与这股被加温变干的冷空气走向一致,又使其风速不断加快,势力越来越强,直冲沿海地区(洛杉矶)而去,这便形成了圣安娜风。由此可见圣安娜风其实就是焚风。
由于加利福尼亚属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空气中水汽含量极少。秋季气温下降后,林中落叶纷纷,为干热的大风提供了绝佳的燃料。秋冬圣安娜风一来,山上很容易自燃引发山火。因此,圣安娜风也被称之为“魔鬼风”。
2.布拉风
寒冷大风,一种从山地或高原经过低矮隘道向下倾落的寒冷暴风。高寒山区如面临温暖海面,有可能发生布拉风,如黑海西北部、亚德里亚海的东北部以及地中海西北角。我国天山南侧和长白山地区有发生。。
(1)形成过程:
冷空气被山脉或高地阻挡聚集起来,形成很高气压;温暖海面上空处于暖空气低气压控制;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山上或高地的冷空气直泻山麓,到达海岸风速骤增大,气温迅速降低。
(2)示意图
(3)亚速海海域布拉风多发的季节是冬季。
冬季,大陆降温快,冷空气聚集,形成高压。亚速海海域降温慢,形成低压,海陆之间气压差增大(且距亚洲高压近);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来自北部高原山地的冷干气流快速流向亚速海低压区,风力骤然增大,形成布拉风。
(4)布拉风对亚速海海域及沿岸地区农业、交通造成的主要危害。
布拉风性质干冷,风力强劲,受其影响下的地区气温骤降;导致附近陆地上森林、农作物遭受低温冻害;海域迅速封冻,影响海上航运:大风掀起巨浪,损毁沿岸港口、码头设施。
布拉风是指冷空气从不太高的山地或高原经过低矮隘道像瀑布一样直泻山麓的一种地方性剧烈大气运动,它所经之处会带来严重灾害。其形成条件是迎风坡有利于冷空气堆积,存在适合的气压梯度,背风坡陡峻且相对高度不大,使爬越山顶的气流下沉绝热增温不多。下图为布拉风形成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布拉风形成的原理类似( )
A.信风B.山风C.焚风D.台风
2.布拉风带来的主要灾害是( )
A.狂风、暴雨B.滑波、泥石流C.干热风旱灾D.冰冻、狂风
3.一天中最有利于布拉风形成的时段是( )
A.日出前后B.午夜C.日落前后D.午后2点
【答案】1.B 2.D 3.A
【解析】1.布拉风是冷空气直泻山麓引起的地方性大气运动,与山风的形成原理类似,都是由冷空气下沉形成的,B正确;信风是介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赤道低压带之间的风,与焚风成因不同,A错误;焚风是出现在山脉背面的干热风,是一种气流越山后绝热下沉引起的气温上升和相对湿度降低的现象,而布拉风下沉绝热增温不多,所以与焚风不同,C错误;台风是热带气旋,D错误。所以选B。
2.由材料可知布拉风会带来冷空气,存在较大的气压梯度,会产生降温和狂风,导致冰冻的发生,D正确;气流下沉,不会形成暴雨,A错误;没有降水,不会诱发滑坡和泥石流,B错误;增温不多不会形成干热风,C错误。所以选D。
3.一天中最有利于布拉风形成的时段是气温最低的时间段,即日出前后,A正确;午夜、日落前后、午后2点不是一天中的气温最低值,不利于不拉风的形成,BCD错误。所以选A。
【点睛】布拉风的直接原因是气压差。当冷空气被山脉或高地阻挡聚集起来,形成了很高的气压,而温暖的海面上空却处于暖空气低气压控制,这时,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山上或高地的冷空气会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冷而重的空气像瀑布一样直泻山麓,冷空气的势能转化成动能,犹如从山坡上滚下来的石头越滚越快一样,使到达海岸的风速骤然增大。由于冷空气来源于高寒地带,温度很低,它过山下降时虽有绝热增温效应(即焚风效应,当空气和外界不发生热量交换,气压增高时,空气因压缩而增温),但因落差不大,而两地温差明显,比背风坡原来的气温还是低得多,因此,布拉风所经之处,气温会迅速降低。凡地处高寒山区,又面临温暖海面的地形,都有发生布拉风的可能。
难点01 常见气候类型的判读
1.判读
第一步:根据最高(低)气温出现的月份判断半球(以月定球)
第二步:以“温”定带
第三步:以“水”定型
2.常考的非地带性气候区
(1)热带雨林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①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部、中美地峡东部(南北纬20°附近大陆东岸)
成因: 东北信风或东南信风从海上带来暖湿气流,受地形抬升形成大量降水;暖流对沿岸起到增温增湿作用。
②分布区二:非洲西部15°N附近
成因:由于赤道逆流对沿岸的增温增湿作用;南半球东南信风随太阳直射点北移,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南风,从海上带来暖湿气流,从而形成丰富的降水。
(2)热带草原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①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该地虽然纬度较低,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但由于东非高原海拔较高,使气温较同纬度地区低、降水较同纬度地区少,热量、水分条件达不到热带雨林气候标准,成为热带草原气候。
②马达加斯加岛西部:该地虽受暖流影响,但因其在山脉的背风坡而降水少, 因而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③非洲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的气候类型为热带草原气候。 该地湿季是夏季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气流带来大量水汽;干季是因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北移影响该地区,气流下沉,降水稀少。
④北回归线附近的墨西哥高原:
根据所处纬度,该地本来应该属于热带沙漠气候,由于墨西哥高原地势较高,气温较低,蒸发弱,水分条件相对较好, 因而成为热带草原气候。
⑤澳大利亚北部:
该地湿季是由于夏季(1月)来自海洋的西北季风(北半球信风越过赤道偏转而成)带来大量水汽,干季(7月)是因为来自陆地的东南季风(东南信风)影响该地,降水稀少。
⑥澳大利亚南部
该地湿季是由于冬季(7月)来自海洋的西北季风(南半球西风带)影响,干季是因夏季(1月)副高控制而降水少,因而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3)热带沙漠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①南美洲西海岸延伸到赤道附近、北美洲西岸的热带沙漠气候伸到33°N以北呈狭长分布:
受到副热带高压控制;南北狭长的安第斯山脉阻挡了沙漠气候向东部内陆延伸;由于寒流的降温减湿作用。
②非洲大陆东岸索马里半岛的沙漠的形成:
东北信风从大陆吹来,干燥少雨;夏季盛行的西南风(离岸风)
夏季索马里寒流,使该地沿岸降温、干旱,从而形成热带沙漠气候。
③印度半岛的塔尔沙漠的形成:
夏季位于印度低压的西侧,盛行西北风(来自陆地);西南季风影响微弱,且又受山地阻挡水汽难以深入;冬季受副高影响,少雨;人类古代对印度河流域的过度开发,导致植被破坏,浮尘削弱太阳辐射,使地面不被加热,空气不易上升,难以成云致雨。
(4)温带海洋性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分布:澳大利亚东南部及新西兰南北两岛、智利火地岛:
原因:位于温带地区,且能受到西风的影响,终年有暖湿空气从海洋上吹来。
(5)温带大陆性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①北美大陆东岸该类型气候一直延伸到沿海的成因:
一是因为北美大陆西部高山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湿润气流;
二是东岸拉布拉多寒流对沿岸起到降温减湿作用。
② 巴塔哥尼亚沙漠的形成:
一是由于西部高大的安第斯山脉的阻挡,西风难以入内,形成了干燥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二是东岸西风(离岸风)和西风漂流(寒流)的分支更加重了沿岸的干燥。
③伊朗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伊比利亚半岛中部温带大陆气候形成:
伊朗高原:位于伊朗高原,海拔1000-1500米,与东西两侧的热带沙漠气候相比温度偏低。常年受副高控制,同时地形闭塞(周围多高大山脉),海洋气流难以进入,降水稀少。
安纳托利亚高原(小亚细亚半岛):由于地势高,海洋影响小,成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同时,远离大西洋。
伊比利亚半岛中部: 地势高,海洋影响小,成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6)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亚欧大陆北部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在大陆东岸比大陆西岸纬度位置偏低的原因:
西岸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东岸受千岛寒流的影响。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南半球缺失的原因:南半球同纬度地区为海洋。
2021年6月月底,加拿大西南部和美国西北地区因“热穹”覆盖,受罕见热浪侵袭,出现极端高温天气。图I示意“热穹”现象形成过程,图II示意“热穹”对冷空气的影响。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气压带中,与“热穹”形成原理最相似的是( )
A.极地高气压带B.副热带高气压带
C.赤道低气压带D.副极地低气压带
2.受“热穹”影响,同期美国东岸可能出现( )
A.强降雨B.火山喷发C.暴风雪D.森林大火
【答案】1.B 2.A
【解析】1.读图可知,“热穹”的形成原因是气流下沉增温,其形成原理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形成原理相似,B正确;极地高气压带控制地区气温极低,A错误;赤道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均盛行上升气流,CD错误。故选B。
2.受“热穹”影响,强冷空气不断向美国东岸移动,与来自东部海洋的暖湿气流交汇,可产生强降雨,A正确;火山喷发与地球内能有关,与“热穹”无关,B错误;此时是6月底,正值夏季,美国东岸夏季不会出现暴雪天气,C错误;此时美国西部炎热干燥,易出现森林大火,而东岸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影响,降水较多,D错误。故选A。
【点睛】全球共形成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气压带大体位于0°、30°N、60°N、30°S、60°S五条纬线附近和南北极点附近。气压带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相间分布。气压带之间是风带,风带的风向可根据风的形成原理进行判断,北半球风带的风向沿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右偏转,南半球风带的风向沿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左偏转。其中副热带高压带和赤道低压带之间的风带称为信风带;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之间的风带称为西风带;极地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之间的风带称为极地东风带。
2023年9月10日,飓风“丹尼尔”由北向南袭击利比亚德尔纳古城(位置见下图)并深入内陆,24小时内给该地区带去了400毫米的降雨量,而该地区常年9月的降雨量仅有1.5毫米,气候极端变化愈发明显。下图示意利比亚地形图,完成下面小题。
1.正常年份,德尔纳地区9月份降水少的主要原因是( )
A.盛行离岸风,水汽较少
B.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
C.寒流流经,降温减湿明显
D.海拔较低,水汽抬升弱
2.飓风“丹尼尔”经过德尔纳古城的前后风向分别为( )
A.西北风、东北风B.西北风、西南风
C.西南风、东北风D.东北风、东南风
【答案】1.B 2.C
【解析】1.读图可知,德尔纳地区位于地中海沿岸30°N附近,9月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A错误,B正确;没有寒流流经,C错误;当地正常年份降水少,不是受地形影响,D错误。故选B。
2.由材料可知,飓风“丹尼尔”由北向南袭击利比亚德尔纳古城,故飓风“丹尼尔”经过德尔纳古城的前,德尔纳古城位于低压中心的南侧,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形成西南风,飓风“丹尼尔”经过德尔纳古城的后,德尔纳古城位于低压中心的北侧,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形成东北风,故选C。
【点睛】地中海气候成因:该气候区由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交替控制。冬季,西风带南移至气候区内,带来海洋上潮湿的气流,气候温和多雨,夏季,副热带高压带至气候区,气流下沉,不易形成降水,气候干燥炎热。
难点02 逆温
1.特征
在对流层中,总体情况气温随高度而降低,①对流层空气增温主要依靠地面长波辐射,离地面越近获得的地面长波辐射越多;②愈近地面空气密度越大,水汽和杂质越多,长波辐射吸收能力越高。整个对流层的气温直减率平均为0.65℃/100m,但实际情况因时因地而不同。
2.逆温的分类
辐射逆温、湍流逆温、平流逆温、下沉逆温、锋面逆温、地形逆温
(1)辐射逆温(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
在晴朗无风或者少云的夜间,地面较快辐射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越近地面的空气受其影响越大,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多,反之亦然。于是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②);随着地面冷却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最强(③);日出后,地面增温,逆温自下而上消失(④)
辐射逆温厚度数十米到数百米,大陆常年可出现,冬季最强。夏季因昼长夜短,逆温层薄,消失也快。
(2)锋面逆温(锋面附近)
锋面逆温的逆温层是随锋面的倾斜而成倾斜状态。又由于锋是从地面向冷空气方向倾斜的,因此,锋面逆温只能在冷气团所控制的地区内观测到。锋面逆温离地的高度与观测点相对于锋线的位置有关,距地面锋线越近,逆温层的高度越低;反之越高。
锋面上暖气团中的温度露点差一般比锋面下冷气团中的要小些,当锋面上有凝结现象时,逆温层以上的温度露点差可以为零。
锋面逆温多发生于暖锋过境时。暖锋过境前后都是单一的气团控制,暖锋过境前是受冷气团控制,暖锋过境后是受暖气团控制,都不会出现锋面逆温。
如果锋面两侧冷暖气团的温差较小,锋区的温度垂直分布回表现出等温或微弱递减,右图表明了三种不同的锋面逆温,逆温层的底部相当于锋面的下界面,逆温层的上部相当于锋面的上界面。
(3)地形逆温(由于地形产生的局部地区空气下沉,产生的下沉逆温)
比如山地地区晚上山风使得冷空气下沉堆积,谷地的暖空气被抬升引起的逆温。
(4)下沉逆温(由于下沉气流绝热增温而形成的逆温。)
当某大气层产生下沉运动时,因气压逐渐增大以及由于大气层向水平方向扩散,使大气层厚度减小。若气层下沉过程是绝热过程,且大气层内各部分空气的相对位置不变,这时空气层顶部下沉的距离比底部下沉的距离大,致使其顶部绝热增温的幅度大于底部。因此,当大气层下沉到某一高度时,大气层顶部的气温高于底部,而形成逆温。
多出现在离地面1000米以上的高空,厚度可达数百米。
多见于副热带反气旋区,其特点是范围大,逆温层厚度大,逆温持续时间长,不接地而出现在某一高度上。这种逆温因为有时像盖子一样阻止了向上的湍流扩散,如果延续时间较长,对污染物的扩散会造成很不利的影响。由于逆温层对空气对流有强烈的抑制作用,所以极其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由于大量气溶胶粒子和水汽积聚在逆温层下面,因此近地面层极易形成烟雾。
由于下沉的空气来自高层,水汽含量本来就不多,加上在下沉以后温度升高,相对湿度显著减小,空气干燥,不利于云的形成,原来有云也会趋于消散,天气一般晴好。
下沉逆温形成的有利天气条件是:极地冷高压或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晴好天气,高压中心附近有持久而强盛的下沉运动。
副热带高压自高空向下大规模沉降大气,与下层海洋上空的信风相遇,形成信风逆温,大气层结构稳定。下图为信风逆温形成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天气现象经常出现在( )
A.北非地区B.南亚地区C.太平洋中部地区D.西欧地区
2.与甲处气团相比,乙处气团为( )
A.暖干气团B.暖湿气团C.冷干气团D.冷湿气团
3.该处稳定的大气层结构能够( )
A.增强该地大气的上升运动B.增强大气的保温作用
C.导致该地降水明显增多D.提高稳定层附近的风速
【答案】1.C 2.A 3.B
【解析】1.根据材料,副热带高压自高空向下做大规模下沉运动,与下层海洋上空的信风相遇,说明海域面积广,信风湿润,北非地区、南亚地区都是陆地,只有太平洋中部地区海域面积较大,故C正确,AB错误;西欧地区纬度较高,不受信风影响,D错误。故选C。
2.据材料“副热带高压自高空向下大规模沉降大气,与下层海洋上空的信风相遇,形成信风逆温”可知,甲处气团是来自海洋上空的信风,乙处气团来自于副热带高压下沉,与甲处气团相比,乙处气团为暖干气团,A正确,BCD错误。故选A。
3.该处稳定的大气层结构能够抑制该地大气的上升运动,A错误;大气下沉增温,可以增强大气的保温作用,B正确;气流下沉,不易形成降水,C错误;气流下沉,降低稳定层附近的风速,D错误。故选B。
【点睛】一般情况下,大气温度随着高度增加而下降,可是在某些天气条件下,地面上空的大气结构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现象,气象学上称之为“逆温”,发生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逆温会使上下层空气温差减小,使他们之间减少对流,从而使空气减少运动。
难点03 云与雾
一、云的形成
1.形成
太阳照在地球的表面,水蒸发形成水蒸气,一旦水汽过饱和,水分子就会聚集在空气中的微尘(凝结核)周围,由此产生的水滴或冰晶将阳光散射到各个方向,这就产生了云的外观。
2.分类
(1)积雨云:
a特征:云体浓厚庞大,垂直发展极盛,远看很像耸立的高山。云顶由冰晶组成,有白色毛丝般光泽的丝缕结构,常呈铁砧状或马鬃状。云底阴暗混乱,起伏明显,有时呈悬球状结构。
b天气:积雨云常产生雷暴、阵雨(雪),或有雨(雪)旛下垂。有时产生飑或降冰雹。云底偶有龙卷产生。积雨云还有同类——雨层云。两者区别是积雨云雨下的时间短,但是很猛;雨层云时间长,但下得没有积雨云那么猛烈。
(2)层积云:
a特征:属低云族,结构松散的大云块、大云条(滚轴状)组成的云层,有时排列成行;颜色灰白或灰色;云块的视角宽度通常大于5°;
b天气:主要由空气的波动和乱流混合作用形成,一般由水滴构成,北方和高原地区严寒季节可由水滴、冰晶、雪花构成,厚者可降间歇性小雨雪,南方有时可有较大降水;根据其形状特征可分透光、蔽光、积云性、荚状、堡状等层积云数种。
(3)荚状层积云:
a特征:是由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共同影响形成的,常为中间厚边缘薄,形似豆荚,梭子状的云条,个体分明,分离散处。
b天气:荚状云最容易出现在山地背风坡区, 且多出现在西南、正西以及西北背约25~35度上空。
二、雾的形成条件
1.概念
雾是由悬浮近地面空气中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天气现象,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雾是液态的。在水汽充足、微风及大气稳定的情况下,相对湿度达到100%时,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见度下降,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
2.形成过程
空气容纳的水汽是有限度的,当水汽达到最大限度时,也就饱和了。在体积相等的情况下,容纳的水汽多少也与气温高低有关。气温越高,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也越多,反之则越少。如果地面热量散失,温度下降,空气又相当潮湿,空气中一部分的水汽就会凝结出来,变成很多小水滴,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就形成了雾。雾和云都是由于温度下降而造成的,雾实际上也可以说是靠近地面的云。
3.雾的分类
(1)气团雾
①辐射雾:在日落后地面的热气辐射至天空里,冷却后的地面冷凝了附近的空气。而潮湿的空气便会因此降至露点以下,并形成无数悬浮于空气里的小水点,这便是辐射雾。它主要在秋天或冬天的清晨,天晴且风弱时出现,在日出后不久或风速加快后便会自然消散。多出现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且比较稳定或有逆温存在的夜间和清晨。
②平流雾:暖而湿的空气作水平运动,经过寒冷的地面或水面,逐渐冷却而形成的雾,气象上叫平流雾。这种雾常伴随毛毛雨的天气。
③蒸发雾:即冷空气流经温暖水面,如果气温与水温相差很大,则因水面蒸发大量水汽在水面附近的冷空气便发生水蒸汽凝结成雾。这时雾层上往往有逆温层存在,否则对流会使雾消散。所以蒸发雾范围小,强度弱,一般发生在下半年的水塘周围。
④上坡雾:这是潮湿空气沿着山坡上升,绝热冷却使空气达到过饱和而产生的雾。这种潮湿空气必须稳定,山坡坡度必须较小,否则形成对流,雾就难以形成。
⑤平流辐射雾:平流辐射雾是由平流及辐射两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 。
(2)锋面雾:经常发生在冷、暖空气交界的锋面附近,一般雾后便是持续性的降雨。锋前锋后均有,但以暖锋附近居多。锋前雾是由于锋面上面暖空气云层中的雨滴落入地面冷空气内,经蒸发,使空气达到过饱和而凝结形成;而锋后雾,则由暖湿空气移至原来被暖锋前冷空气占据过的地区,经冷却达到过饱和而形成的。
4.雾的形成条件分析
(1)降温:较冷的下垫面;
(2)充足的水汽;
(3)无风或微风的环境;
(4)凝结核。
雨幡洞云是一种奇特的天气现象(如下图),薄薄的云层出现一个空洞,一缕缕“云丝”似乎从洞中心部分落下,犹如“空中水母”。专家解释,这是由于大气层中存在低于0℃而仍然保持液态的过冷液滴,受飞机飞行产生扰动而形成云洞。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雨幡洞云位于大气垂直分层中的( )
A.平流层B.对流层C.中间层D.散逸层
2.雨幡洞云所在大气层的特征是( )
A.臭氧含量较多B.适合航空飞行C.厚度大致均匀D.天气复杂多变
【答案】1.B 2.D
【解析】1.根据材料可知,雨幡洞云是云层的一种,云层分布在水汽和尘埃较多、垂直运动明显的对流层。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雨幡洞云现象发生于对流层,对流层厚度因纬度而异,天气复杂多变,C错误,D正确;臭氧层分布在平流层中,平流层大气以平流为主,适合航空飞行,AB错误。故选D。
【点睛】对流层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该层大气的温度是上冷下热,因此气流的垂直运动是对流运动,由于该层大气集中了大气的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气流又是以对流运动为主,因此云雨雪等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一、选择题
读某区域两个时刻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0月8日14时M地风向为( )
A.偏东风B.偏西风C.偏南风D.偏北风
2.下列四地中,20时风力明显加大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3.与丙地相比,20时M地风力大小及主要原因是( )
A.大,M地地面摩擦力较小B.大,M地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
C.小,M地地面摩擦力较大D.小,M地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小
【答案】1.C 2.C 3.A
【解析】1.由所学知识可知,结合10月8日14时图及所学知可知,先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垂直于等压线,然后根据北半球向右偏转30°~45°可知,14时M地的风向为偏南风,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比较两图可知,丙地等压线变得更为密集,故丙地风力明显加大,C正确。甲、乙、丁处等压线变得稀疏,所以风速减小,ABD错误。故选 C。
3.读图可知,20时,M地和丙地等压线疏密程度相同,说明水平气压梯度力接近,BD错误;M地地处沿海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地面摩擦力小,风力大;丙地地处内陆地区,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地面摩擦力大,风力小,A正确,C错误。故选A。
【点睛】等压线图上任一地点风向的画法:第一步:过该点做等压线的切线;第二步:做切线的垂线,由高压指向低压,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第三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高空或近地面;第四步: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左(南半球)偏转30°~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这点的风向。风速大小与等压线疏密程度有关,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
新疆的博斯腾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位于天山南麓,湖区内湖陆风现象较显著(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湖风与天山谷风共同存在。图为博斯腾湖区域图。完成下面小题。
4.下列四幅图中,能准确表示博斯腾湖地区白天风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5.甲地湖陆风最弱的季节是( )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答案】4.A 5.D
【解析】4.白天湖泊气温低于陆地,等温线下弯,形成高压,等压线上凸,陆地形成低压,等压线下凹,等温线上拱,风从湖泊吹向陆地,形成湖风。A正确,BCD错误;故选A。
5.冬季湖面面积小,湖泊与陆地的温差小,气压梯度力小,湖陆风最弱的季节为冬季,D正确,其他季节气温差异大,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ABC错误,故选D。
【点睛】湖陆风是在沿湖地区,由于大陆地面的夜间冷却和白天加热作用,在夜间风从大陆吹向湖区,昼间风从湖面吹向陆地而形成的一种地方性的天气气候现象。如湖南省岳阳位于洞庭湖东北侧,在一定的天气条件下,夜晚风从市区吹向湖面,而白天从湖面吹向市区。群众称为“进湖风”和“出湖风”。
我国东北地区分布有野生蓝莓,果实品质优但产量低。当地农民引进国外优良品种,种植在大兴安岭的山谷、洼地。在极端天气下,当地可能会出现超低温,农民经常人工堆雪以防蓝莓冻害。完成下面小题。
6.下列关于当地农民采用堆雪覆盖蓝莓方式防止蓝莓冻害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堆雪覆盖,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B.堆雪覆盖,增强地面辐射
C.堆雪覆盖,减少地表热量散失D.积雪消融释放热量,可以维持大气温度
7.人们发现,与半山坡的野生蓝莓相比,山谷种植的蓝莓夜间更易受到冻害,其原因可能是( )
A.半山坡地面辐射强,温度高
B.夜晚刮山风,山坡冷空气下沉在谷底集聚
C.冬季夜晚盛行谷风,使山坡温度升高
D.半山坡的野生蓝莓长势旺盛,植株高大
【答案】6.C 7.B
【解析】6.雪较蓬松,孔隙多,堆雪覆盖可以减少地表热量的散失,还可阻隔冷空气直接侵袭蓝莓,C正确;雪地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堆雪覆盖减弱了地面和蓝莓对太阳辐射的吸收,A错误;堆雪覆盖无法增强地面辐射,B错误;积雪消融吸收热量,不利于防寒,D错误。故选C。
7.夜晚山坡降温快,刮山风,山坡近地面的空气受冷收缩下沉至谷底,将山谷原本的暖空气抬升至半山坡,使半山坡气温相对较高,在此生长的野生蓝莓不易受到冻害,A错误、B正确;山谷地区夜晚吹山风,白天吹谷风,C错误;半山坡的野生蓝莓长势旺盛,植株高大,是半山坡受到冻害少,利于植株生长的结果,不是原因,D错误。故选B。
【点睛】果农采用人工堆雪方式防止蓝莓冻害的原理主要有以下两方面:1. 雪层能够减少地表热量的散失。在冬季,雪层可以阻隔冷空气直接侵袭蓝莓树体,从而减轻冻害。2. 雪层下的土壤可以得到较好的保温效果。堆雪较蓬松,孔隙多,孔隙中的空气对地面和树体具有保温作用,可以保护蓝莓树体免受低温侵害。
位于西安市西长安街的除霾塔,主体由空气导流塔(高60多米,直径达10多米)、玻璃集热棚(夜晚也可将储存的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对集热棚内加热,使热气流上升)。玻璃集热棚内设置过滤网墙,空气在通过过滤网墙时,可以滤除掉空气中的各种污染物和杂质,地面上铺鹅卵石。下图示意除霾装置。完成下面小题。
8.与除霾塔的主要工作原理最接近的是( )
A.水汽输送B.水汽蒸发C.降水过程D.热岛效应
9.除霾塔工作效率最高的是( )
A.多云无风B.阴雨大风C.晴朗无风D.晴朗大风
10.集热棚内地面上铺鹅卵石的主要目的是( )
A.提升集热棚内温度B.加大集热棚粗糙度
C.增强导流塔稳定性D.装饰除霾塔
【答案】8.D 9.C 10.A
【解析】8.由材料可知,除霾塔利用玻璃集热棚吸收太阳辐射,使集热棚内形成热中心,大气受热后膨胀上升,周边地区气温相对集热棚内低,(含霾)气流从周边向集热棚内运动,形成热力环流,经过过滤后沿导流塔上升,达到一定高度后降温,起到除霾的作用,所以其工作原理主要是热岛效应,D正确;与水汽输送、水汽蒸发、降水过程的原理不同,ABC错误。故选C。
9.大风的天气,空气中的霾大多被沉降或扩散,空气质量较好,该除霾装置工作效率不高,BD错误。晴朗的天气,升温升得快,降温降得快,集热棚内与周边地区的温差更大,更有利于周边地区的气流流向集热棚内,此时除霾塔工作效率最高,C正确;多云的天气,集热棚内与周边地区的温差不大,该除霾装置工作效率不高,A错误。故选C。
10.集热棚内地面上铺鹅卵石,鹅卵石热容量小,升温快,有利于集热棚内气温的升高,可以增强热岛效应,热力环流强度增加,促进周边气流流向集热棚内,A正确;松散的鹅卵石不会增强导流塔稳定性,C错误;加大集热栅的粗糙度,不利于空气流动过滤,B错误;鹅卵石不是装饰除霾塔,D错误。故选A。
【点睛】热岛效应是指一个地区的气温高于周围地区的现象。用两个代表性测点的气温差值(即热岛强度)表示。主要有城市热岛效应和青藏高原热岛效应两种。
局地环流是指由于下垫面性质不均匀、地势起伏不平等动力和热力因素的变化而引起的地方性环流。海坨山是北京与河北的界山,最高峰海拔约2241米,山谷海拔约900米,山脉纵横交错,地形复杂,气象条件不稳定,风向、风速多变。下图示意海坨山受大尺度风场(背景风)影响较弱的局地环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下列天气状况中,海坨山局地环流最显著的是( )
A.背景风风力较大的阴雨天气
B.背景风风力较大的晴朗天气
C.背景风风力较小的阴雨天气
D.背景风风力较小的晴朗天气
12.海坨山谷底冷池效应的主要成因是( )
A.白天谷底受周边山地遮挡,接收的太阳辐射较少
B.夜晚山坡地表辐射冷却,冷空气下沉向谷底汇聚
C.谷底地势低,夜晚降温快
D.谷底地形封闭,终年不受外部大尺度风场影响
【答案】11.D 12.B
【解析】11.海坨山局地环流即山谷风,晴朗天气下,山坡和谷地的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山谷风的形成,且受背景风的干扰小,局地环流更显著。因此海坨山局地环流最显著的是背景风风力较小的晴朗天气,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2.由图可知,海坨山谷底冷池效应出现在夜晚,A错误;夜晚山坡地表降温快,近地面大气冷却收缩下沉,在谷底堆积,形成冷高压中心,B正确;夜晚山坡降温速度更快,C错误;谷底虽地形较为封闭,但也会受到外部大尺度风场影响,D错误。故选B。
【点睛】山谷风的形成原理:白天,山坡接受太阳光热较多,成为一只小小的"加热炉",空气增温较多。而山谷上空,同高度上的空气因离地较远,增温较少。于是山坡上的暖空气不断上升,并在上层从山坡流向谷地,谷底的空气则沿山坡向山顶补充,这样便在山坡与山谷之间形成一个热力环流。夜晚反之。
伊犁河谷位于天山山脉西部,三面环山,谷口向西敞开。这里的牧民们一年中要搬四次家,冬季搬迁到避风山谷或河谷居住,俗称“冬窝子”。下图示意伊犁河谷气温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伊犁河谷冬季多逆温现象的原因是()
A.河谷向西开口,冷空气深入聚集B.冬季多晴天,谷底散热快
C.冬季高山冷空气下沉,聚集谷底D.冬季大气逆辐射弱,大气保温作用弱
14.牧民们1月越冬的“冬窝子”最理想的位置是()
A.海拔1000m附近的谷地南坡B.海拔1000m附近的谷地北坡
C.海拔500m附近的谷地南坡D.海拔500m附近的谷地北坡
【答案】13.C 14.B
【解析】13.在山区地区,当冷空气团越过山顶后就会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就会沿着山坡往上流,由于越接近山谷,冷空气越多,越接近山顶,暖空气越多,于是就出现了越往上气温越高的温度倒置的现象。伊犁河谷中冬季冷空气下沉,暖空气被抬升,形成逆温现象,C正确,冷空气主要来自北方,而是来自西面,A错误;谷底不易散热,B错误;夏季晴天多,大气逆辐射比冬季弱,D错误,所以选C。
14.由图可知,1月份1000米处气温最高,所以适合越冬,同时冬季谷地的北坡是阳坡,气温高,适合牧民越冬,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点睛】地形逆温:主要由地形造成,主要在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循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较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气温的倒置现象。
月牙泉位于我国甘肃省敦煌市城南,四周沙漠环抱。左图为月牙泉位置示意图,右图为夏季某日月牙泉与周边沙漠近地面气温日变化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该日气温日变化状况产生的主要原因( )
A.昼长夜短B.湖泊较小C.纬度较高D.保温较强
16.该日0时甲地的风向最可能是( )
A.西南风B.西北风C.东南风D.东北风
【答案】15.B 16.B
【解析】15.该地月牙泉与沙漠气温差异是由于湖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读图可知,该日沙漠、月牙泉的温差整体较小,白天温差较大,夜晚温差较小,但沙漠气温始终高于月牙泉气温,主要原因是湖泊较小,湖水对气温的调节能力较弱,B正确;夏季昼长夜短,夜晚降温时间短,使得夜间气温沙漠依然高于湖泊,但相比于湖泊对气温的调节能力而言,昼夜长短不是主要影响因素,排除A;与纬度高低、保温作用关系不大,CD错误。故选B。
16.读图可知,0时,沙漠气温高于月牙泉,沙漠近地面形成低压,月牙泉形成高压,风从月牙泉吹向沙漠同时向右偏转,为西北风,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①纬度位置: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②海陆位置:同纬度夏季气温陆地高于海洋,冬季海洋高于陆地;③海拔高度:随海拔高度升高而递减(每升高1000m气温下降6℃);④洋流:同纬度暖流流经地区高于寒流流经地区,等温线弯曲方向与洋流流向一致;⑤人类活动:同一城市市区气温高于郊区。
二、综合题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张家口市崇礼区位于华北北部山区,境内多山地地形,2022年北京冬奥会部分赛事在此地(图a)举行。受地形影响,山区山谷风(包括上下谷风与上下坡风)在环境风场较弱的条件下,风向存在明显的日变化,且风向转变时,往往会伴随着剧烈的温度变化。图b为山谷南侧山坡上乙气象站测得的上坡风和下坡风风向频率分布图,图c为赛道所在山谷谷口处甲气象站测得的上谷风和下谷风风向频率分布图。
(1)描述乙气象站山谷风的风向及日变化特征。
(2)与乙气象站相比,说明甲气象站昼夜风向的差异。
(3)说明甲气象站上谷风转下谷风时气温骤降的原因。
(4)研究发现冬季甲气象站白天实测风速明显较理论山谷风风速偏大,而夜间偏小。请你做出合理解释。
【答案】(1)白天为上坡风,即偏北风;夜晚为下坡风,即偏南风。特征:日出前后,由下坡风(偏南风)转为上坡风(偏北风);日落前后,由上坡风(偏北风)转为下坡风(偏南风)。
(2)山谷整体呈东西走向,开口朝西,观测站位于谷口,白天受上谷风影响,风从谷口吹向山坡,形成偏西风;晚上受下谷风影响,风从山坡吹向谷口,形成偏东风。
(3)在环境风场较弱的条件下,当下谷风发展时,冷空气不断向谷底堆积,快速取代山谷中原本的暖空气,因而会出现气温骤降现象。
(4)观测站附近冬季风为偏西风,夜间山风为偏东风,与冬季风风向相反,造成夜间实测风速偏小;白天谷风为偏西风,与冬季风风向一致,造成白天实测风速偏大。
【分析】本大题以山区山谷风为材料,设置四道小题,涉及山谷风的风向及日变化特征、谷口处气象站昼夜风向的差异、谷口处气象站上谷风转下谷风时气温骤降的原因以及冬季谷口处气象站实测风速与理论山谷风风速差别大的成因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详解】(1) 由图中等高线的特征分析可知,山谷整体呈东西走向,根据山谷风原理,白天吹谷风,空气自山谷沿山坡上升,山谷南侧谷风为由北向南吹的偏北风,即上坡风;夜晚吹山风,空气沿山坡流向山谷,山谷南侧山风为由南吹向北的偏南风,即下坡风。根据图b可以看出,风向的日变化特征为8点-18点之间以偏北风为主,18点-次日9点之间以偏南风为主,即日出前后,由下坡风(偏南风)转为上坡风(偏北风);日落前后,由上坡风(偏北风)转为下坡风(偏南风)。
(2)据图中等高线的特征分析可知,山谷整体呈东西走向,谷口开口朝西,并且观测站位于谷口,受山谷风的影响较强,白天,山坡接受太阳辐射多,为热源,近地面形成低压,谷口相对为高压,风由谷口吹向山坡,形成偏西风;晚上山坡辐射冷却快,为冷源,近地面形成高压,谷口相对为低压,风由山坡吹向谷口,形成偏东风。
(3)进入夜间,环境风场较弱的条件下,山谷风转换,由谷风转为山风,山坡,海拔相对高,地势较开阔,热量散失快,冷却快,其降温速度比同高度的空气更快,所以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形成局部高密度冷气团,然后冷气团就沿坡地向下流入谷底,因冷气团性质比较重,所以沉积在谷底,快速取代山谷中原本的暖空气,因而会出现气温骤降。
(4)实测风速会受到背景风的影响,根据前面分析可知,白天谷风为偏西风,会与冬季的西北风叠加,导致实测风速偏大,晚上为山风,风向为偏东风,与冬季风风向相反,实测的风速会偏小。
1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潟湖是浅水海湾因湾口被淤积的泥沙封闭形成的湖。埃布里耶潟湖在科特迪瓦南部几内亚湾北岸,东西长112公里,面积55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7-8米。有长3.2公里、宽370米、深15米的弗里迪运河通几内亚湾,海轮由此进出阿比让港。阿比让位于埃布里耶潟湖沿岸,年平均气温约27℃,降雨量约2000mm,是科特迪瓦的最大城市和港口。下左图示意科特迪瓦及周边地区分布,下右图示意阿比让城区分布图。
(1)在图中画出科特迪瓦沿海地区7月的盛行风向,并说明其形成过程。
(2)分析阿比让降水丰富的原因。
简述埃布里耶潟湖对阿比让港口建设的有利影响。
【答案】(1)
7月,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东南信风带向北移动,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右偏而形成西南风。
(2)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高温多雨;来自海洋的西南季风受陆地抬升,多地形雨;沿岸暖流,增温增湿。
(3)潟湖海域开阔,提供停泊空间;外侧有沙洲(沙坝)阻挡,可减轻风浪;有运河(水道)和海洋相连,便于船舶航行。
【分析】本题以科特迪瓦及周边地区分布图和阿比让城区分布图为材料,涉及季风、影响降水的因素以及交通运输点区位因素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气压带、风带会随着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7月,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地转偏向力由向左偏转转变成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如下图所示:
(2)阿比让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全年高温的原因是位于赤道附近,纬度低,全年高温,该地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夏季受来自海洋的西南风影响,西南季风受陆地抬升作用,多地形雨;沿岸受几内亚湾暖流影响,增温增湿。
(3)埃布里耶湍湖对阿比让港口建设的有利影响主要表现在港阔、避风、湖海相连。由于渴湖的存在,形成天然的港湾,提供广阔的停泊空间;由于有沙洲阻挡,减轻了风浪的干扰;有水道和海洋相连,便于船舶航行,实现了湖海相连。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欧洲南部山区的R湖,位于峡谷地带,受外界气流影响小。下图表示1月份R湖湖泊中心至湖岸坡地之间4:00与14:00气温空间变化。
(1)说明图示湖岸坡地的地势特点。
(2)简述湖泊中心气流垂直运动方向的日变化。
(3)分别指出图示湖岸坡地4:00和14:00的风向,并比较二者风力大小。
【答案】(1)南高北低;高差较大。
(2)白昼下沉,夜晚上升。
(3)风向:4:00西南风,14:00东北风。
风力:14:00风力更大。
【分析】本题以欧洲某湖泊为材料,涉及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湖泊比热容大于陆地,升降温速度较慢,白天为冷源,晚上为热源。根据图中信息可知,14:00湖岸线南侧气温高于北侧气温,湖岸线南侧为湖岸,北侧为湖泊,所以地势南高北低;根据材料信息“欧洲南部山区的R湖,位于峡谷地带”可推测,该地湖岸坡地高差较大。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湖泊比热容大于陆地,升降温速度较慢,白天为冷源,盛行下沉气流;晚上为热源,盛行上升气流。
(3)根据图示信息可知,4:00湖岸线北侧气温较高,为热源,近地面形成低压中心;湖岸线南侧气温较低,近地面形成高压中心,水平气压梯度力由南指向北,该地位于北半球,受到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偏转为西南风。14:00湖岸线南侧气温较高,为热源,近地面形成低压中心;湖岸线北侧气温较低,近地面形成高压中心,水平气压梯度力由北指向南,该地位于北半球,受到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偏转为东北风。根据图示信息可知,14:00温差大于4:00,近地面水平气压梯度力更大,风力更大。
目录
重点01 大气的热力作用
重点02 常见的热力环流
重点03 风
难点01 常见气候类型的判读
难点02 逆温
难点03 云与雾
现象
原理
原因
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散射作用
太阳光中波长短的蓝、紫色光易被大气散射
日出前、日落后天空仍然明亮
大气的散射作用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方向
旭日和夕阳、朝霞和晚霞呈橘红色,如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
日出、日落前后,太阳高度小,太阳辐射通过的大气路径长,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强,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色光等大都被散射,其余的光线中波长较长的红色光、橙色光较多。因此,旭日和夕阳呈橘红色,投射到云朵及江面上也使其呈现橘红色
交通信号灯“红灯停”的科学依据
红色光波长较长,难被散射,穿透力强,以红灯作为停止的信号更为醒目
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时低
反射作用
多云时云层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
夜晚多云时气温比晴天时高
大气逆辐射
夜晚多云时大气逆辐射强,地表散失热量少
晚秋或寒冬,霜冻和雾出现在晴朗的夜晚,“十雾九晴”
射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近地面气温低,易出现霜冻及雾等天气现象
青藏高原光照强但气温低
两大作用
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高原上空气稀薄,大气削弱作用弱,保温作用也弱
新疆“早穿皮袄午穿纱”
气保温作用新疆地处内陆,气候干旱,晴天多、云量少。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出现“午穿纱”的现象;晚上大气的保温作用弱,地面损失热量多,近地面气温低,故有“早穿皮袄”的现象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重难点12 区域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专用)(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重难点12区域产业的创新与发展-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专用原卷版docx、重难点12区域产业的创新与发展-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专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重难点05 海洋与蓝色发展-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专用)(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重难点05海洋与蓝色发展-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专用原卷版docx、重难点05海洋与蓝色发展-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专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重难点04 陆地水体-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专用)(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重难点04陆地水体-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专用原卷版docx、重难点04陆地水体-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专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