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5届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025届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高三一模语文试题第1页
    2025届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高三一模语文试题第2页
    2025届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高三一模语文试题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四登 高一课一练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四登 高一课一练,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我们需要实现碳零排放的目标,原因很简单。温室气体捕获热量,导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温室气体越多,地球表面温度的上升幅度越大,一旦进入大气,温室气体就会存留很长时间。今天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一万年之后仍会存留大约20%。
    我们持续不断地向大气中排放碳,这个世界却不再变热——这种情况根本不可能出现。地球温度越高,人类的生存越艰难,因而很难再谈人类的繁荣发展。对于某一给定幅度的温度上升、所造成的破坏,我们还没有完全搞清楚,但我们有充足的理由对此表示担忧。而且,温室气体会长期留存在大气中,所以即便实现了碳零排放的目标,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地球还是会处于暖化状态。
    我承认,使用“0”是不准确的。我应该把我所要表达的意思说清楚。在前工业化时代,也就是在18世纪中期以前,地球上的碳循环可能处于大体平衡的状态——植物和其他物体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同全球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量基本相当。
    但自18世纪中期起,我们开始燃烧化石燃料。化石燃料是由储藏在地下的碳构成的,这得益于远古时代死去的植物:经过数百万年的压缩和演化,它们转变成石油、煤或天然气。当我们把这些燃料从地下挖出来燃烧使用时,我们排放了额外的碳,增加了大气中的碳总量。
    通过完全放弃化石燃料,或停止其他所有会产生温室气体的活动(比如生产水泥、使用肥料或燃气电厂的甲烷泄漏),达到碳零排放的目标,并不现实,而且没有可行的路径。相反,极有可能的情况是,在“零碳”的未来,我们仍然会排放一定量的碳,但我们有办法消除它。
    换言之,这里所说的实现“0”的目标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零排放”,而是“近净零排放”。这不是一场要么及格要么不及格的考试。也就是说,我们不能这样想:如果实现100%的减排,一切都会很棒,但如果只实现了99%的减排,一切都是灾难。当然,减排越显著,效益就越大。
    减少50%的排放量并不能阻止温度上升,它只能起到延缓的作用。也就是说,它在某种程度上只会延迟而不会阻止气候灾难的到来。
    假设我们减少了99%的排放量,哪些国家可以使用剩余1%的配额?诸如此类问题,我们如何做决定?
    其实,要避免最糟糕的气候状况出现,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不仅需要停止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而且需要切实行动起来,着手消除已经排放的温室气体。你可能已经注意到,这个步骤被称为“净负排放”。它意味着,最终我们从大气中消除的温室气体将多于我们排放的温室气体,唯有如此,我们才可以遏制地球温度的上升。气候就好比一个正在被缓缓注水的浴缸,我们不仅要关掉流入浴缸的水,还要打开排水阀,让水流出去。
    当得知全球温度的小幅上升(升高1或2摄氏度,也就是33.8或35.6华氏度)确实会造成很多麻烦时,我感到很惊讶。但这是真的,在气候领域,仅仅是几摄氏度的变化就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在上一个冰河时代,全球平均温度只比今天低6摄氏度。在恐龙时代(中生代),全球平均温度比今天高大概4摄氏度,那时北极地区还生存着鳄鱼。
    这些平均数字可以掩盖相当大的温度变化,记住这一点也很重要。虽然现在全球平均温度只比工业化时代之前高1摄氏度,但有些地方的温度增幅已经超过2摄氏度,而全球20%~40%的人口生活在这些地方。
    为什么有的地方比其他地方更热呢?在一些大陆的内部地区,土壤更干燥,这意味着土地不会再像过去一样凉下来。基本上,大陆不会像过去那样潮湿了。
    那么,地球变暖与温室气体排放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见下图)?让我们从基础知识说起,二氧化碳是最常见的温室气体,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多种温室气体,比如一氧化二氮和甲烷,你可能在牙科诊所用过又被称为“笑气”的一氧化二氮,甲烷则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从单一分子的对比来看,很多温室气体造成的暖化效应都超过二氧化碳。以甲烷为例,其在大气中的暖化效应是二氧化碳的120倍,但它不会像二氧化碳那样长期存留在大气中。
    注:图上三条线展示了未来地球温度在三种情况下的可能变化:如果排放量大幅增加(高)、如果排放量减少(低),以及如果我们消除的碳逐渐超过排放的碳(负)。
    为简便起见,大多数人会使用单一度量单位,也就是“二氧化碳当量”,来表述所有这些不同的温室气体。(你可能见过它的缩写,即c2e。)我们之所以使用“二氧化碳当量”这个术语,是因为存在这样一个事实:有些温室气体在捕获热量方面的能力高于二氧化碳,但在大气中的存留时间又短于二氧化碳。令人遗憾的是,二氧化碳当量不是一个完美的度量标准:从根本上来讲,真正重要的并不是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而是升高的温度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在这方面,像甲烷这样的气体要比二氧化碳糟糕得多,它会使温度迅速上升,而且升幅很大。但使用“二氧化碳当量”这个术语,无法完全解释这种重要的短期效应。
    但不管怎么说,这是我们用以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最佳方法,而且它经常出现在与气候变化有关的讨论中。我不断提到的510亿吨这个数字,指的就是全球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当量。你在别处可能会看到370亿吨或100亿吨等数字,前者只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并没有将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计算在内,后者则只是单纯的碳排放量。
    (摘编自[美]比尔·盖茨《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比尔·盖茨给世界的解决方案》,陈召强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会捕获热量导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而且会长期留存于大气中。
    B.化石燃料的使用导致大气中碳总量增加,因而当前人类应该完全放弃使用化石燃料。
    C.实现碳零排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目标,对于人类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地球家园很重要。
    D.“打开排水阀,让水流出去”在文中指人们要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这一说法生动形象。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比尔·盖茨看来,实现了99%的减排和实现了50%的减排一样,都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依然会给地球带来灾难。
    B.如果人类碳排放量与植物和其他物体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相当,那么大气中的碳总量就会降低,从而遏制地球温度上升。
    C.人们使用“平均数字”来表述地球上升的温度,会让人们形成错误的认知,因此,研究大气温度时不能使用“平均数字”。
    D.全球温度的小幅度变化会对气候产生巨大的影响,作者以历史上的冰河时代和恐龙时代(中生代)为例来证明这一点。
    3.下列对文中有关概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净负排放”指的是人类消除的二氧化碳量超过排放的二氧化碳量。
    B.“二氧化碳当量”是大多数人用于表述温室气体的单一度量单位。
    C.“近净零排放”意味着人类无法真正做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D.“温室气体”是指会导致大气温度上升的气体,不仅仅指二氧化碳。
    4.根据文本内容,下列选项对上图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温室气体持续不断地大幅增加,地球温度会越来越高。
    B.减少排放温室气体,地球温度上升的趋势就会减缓。
    C.消除的碳超过排放的碳,地球温度上升不会超过1℃。
    D.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与大气温度成正相关关系。
    5.应对气候变化,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做出努力?请根据原文内容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药引
    聂鑫森
    正是江南三月,天阴阴的,细雨霏霏。
    市中医院名医池北鸥,乘出租车,直奔副市长的家。
    副市长杜心宇的妻子清早打电话来说,请池北鸥老先生务必出个急诊,并会派车来接。池北鸥说:“不必派车,我自个儿来!”
    杜心宇管的是城市基本建设,修环城公路,开辟沿江风光带,建花园式社区,保护老城区的大街小巷,他的成绩有目共睹。杜心宇为官清廉,池北鸥没听过老百姓对这位副市长有什么非议。不过,杜心宇不大注意身体,饮食起居不规律,不到五十岁,就患了心脏病,头上白发丛生,脸上满是疲惫之色。
    在中医院,池北鸥擅长治疗心脏病及其他内科疾病,下方奇妙,救治了不少患者。杜心宇信奉中医,自然成了池北鸥的病人。每次来看病,杜心宇总把小车停在中医院的百米之外,而后一个人步行而来,这一点让池北鸥很称意。
    每次看完病后,杜心宇也不着急走,总要和池北鸥说说闲话。杜心宇在大学是学中文的,读了不少书,恰好池北鸥古文底子深厚,又精于书法和古玩鉴赏,两人非常投缘。这回,杜夫人请池北鸥上门出诊,定是杜心宇病得不轻,无法下床走动。
    池北鸥提着小药箱,刚走下车,杜夫人就撑着一把伞迎了上来,说:“池先生,辛苦您了。老杜他偶感风寒,又发高烧,又说胡话,出了一身虚汗,只好劳您大驾了。”
    池北鸥说:“别急,别急,我保他无事。”
    小院里杜鹃花开得闹喳喳的,有猩红、粉红、素白、淡黄各种颜色,一丛丛,一簇簇。
    杜心宇果然躺在床上,盖着一床棉被。蜡黄的脸,满头的汗,眼睛闭着,嘴里含糊地说着胡话。床头柜上,摆着一只青花山水笔筒。池北鸥眼睛一亮,这分明是清雍正时期的东西,他家祖上就传下了一个类似的笔筒,随手就能卖几十万元。再认真扫了几眼,池北鸥马上断定这是个仿品,是刻意做旧的。
    池北鸥摸了摸杜心宇的额头,很烫,体温该有四十度。他摆上小迎枕,为杜心宇切脉,敛声屏气,眼半闭,如老僧入定。切过脉,池北鸥半晌无言。这症状似乎与心脏病无关,偶感风寒自是外加条件,但按理不应是这个样子啊。他站起来,说:“杜夫人,借一步到客厅说话。”
    杜夫人着急了,问:“老杜怎么啦?”
    池北鸥径直走向客厅。
    “杜夫人,心宇这些日子有什么东西念念不忘吗?”
    杜夫人想了一下,说:“只有那个床头柜上的瓷笔筒,是我一个远房堂弟送给老杜的。”
    “你堂弟又是从哪里得来的?”
    “他说是从古董商那里买的,没花多少钱。”
    池北鸥点点头,又问:“他为什么突然之间送这个笔筒呢?”
    “听老杜说,我这个堂弟中了个建设廉租房社区的标,这本是件好事,可办手续时却不顺利,老杜觉得这是政策允许的范围,就帮堂弟打了几个电话,把该办的手续办了。过了些日子,堂弟就送了这个笔筒来。老杜一回家,就捧着这个笔筒看,一会儿皱眉一会儿笑。这东西好吗?”
    池北鸥淡然一笑,说:“还……不错。”心想:这古董商,肯定装神弄鬼哄外行,要了个大价钱,而杜心宇也只是对古董略知皮毛,把这个笔筒当成真东西了,虽是亲戚间的馈赠,作为一个领导,收之则心有恐惧,退之又怕冷淡了亲情。
    “池先生,你……好像很为难,老杜的病……”
    “不,心宇之病,自然可医,你不必担心。这个笔筒呢,我要用它作一味药引,不知你们舍得否?”
    杜夫人说:“这有什么舍不得呢?”
    “那就好。你将笔筒打碎,用碎瓷片熬出一大碗水。然后,我开个方子,你们按方抓了药来,再用碎瓷片熬出的水煎药。服第一剂后,心宇立马会清醒过来。”
    池北鸥坐到桌子边,从药箱里取出铜墨盒、毛笔、处方笺,然后认真地写起来:“药引:疑似雍正青花山水笔筒碎片。正方……”末了,又写了一小段话:“心不动,欲何以生?药虽灵,意先乎医。”而且一式写了两张。
    “一张抓药用,一张留给心宇吧。服药后,有什么反应,你们可打电话来。”
    池北鸥看着处方笺,拈须而笑。他写的是行书,源自宋代的黄庭坚体,行气贯通,笔画之间顾盼生姿,堪称书法精品。他更惬意的是这一味药引,古人未有此例!从病理看,杜心宇身体原本虚弱,又夹带寒邪,无法用补,加之外感风寒,虚汗淋漓,又不能攻,所以,只是开了些比较平和的药。关键是药引,要让病人受大惊而心疼,继而大喜,发出一身真正的透汗,然后再下另外的方子,方可奏效。
    晚上九点钟的时候,池北鸥正在自家书房的灯下,摩挲着自己那个祖传的雍正青花山水笔筒,电话铃忽然响了。
    是杜心宇打来的。
    “池先生,谢谢您白天上门,我迷迷糊糊的,也没向您道个谢,对不起啊。”
    池北鸥微微一笑,说:“我用府上的那个笔筒做了药引,你觉得如何?”
    “好得很啊,听内人一说,又看了处方,那一身猛汗把我浇醒了,心动则生邪念、妄念,那才是真正的病根。这张处方,我准备拿去托裱装框,挂在办公室里,时时拜读,引以为戒。明日,我再来中医院当面致谢,并请先生再切脉医心!”
    池北鸥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起来。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副市长杜心宇每次到医院看病,“总把小车停在中医院的百米之外”“一个人步行而来”,体现了他的低调和谦逊,不要求特殊待遇。
    B.小说写杜心宇不到五十岁就患了心脏病,脸上满是疲惫之色,暗示他是一个工作狂,只顾工作,不会自我调节,以致积劳成疾。
    C.池北鸥通过切脉问询判明杜心宇病在生理,又在心理,他身体原本虚弱,又夹带寒邪,加上接受赠礼心生恐惧,终于卧床不起。
    D.池北鸥要以疑似雍正青花山水笔筒碎片作为药引,意在让杜心宇受大惊而后大喜,发出一身透汗,然后配合药物进行治疗。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标题“药引”二字,直接涉及小说的核心情节,即名医池北鸥以特殊的药引为杜心宇治病,也能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整体上采用了顺叙的方法,从出诊写到效果初见,局部采用插叙,用以交代杜心宇的为人,以及池杜两人过去的交往。
    C.杜心宇小院里盛开的杜鹃花富有活力,小说以此暗示了池北鸥当时心情愉悦,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凸显了主题,耐人寻味。
    D.池北鸥马上断定别人送给杜心宇的笔筒是赝品这一情节,与前文叙述他“精于古玩鉴赏”、后文他“摩挲着自己那个笔筒”相照应。
    8.小说以池北鸥的哈哈大笑结束,这笑声具有怎样的意蕴?请作简要分析。(5分)
    “心不动,欲何以生?药虽灵,意先乎医”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景公将观于淄上,与晏子闲立。公喟然叹曰:“呜呼!使国可长保而传于子孙,岂不乐哉?”晏子对曰:“婴闻明王不徒立,百姓不虚至。今君以政乱国,以行弃民久矣,而欲保之,不亦难乎!婴闻之,能长保国者,能终善者也。诸侯并立,能终善者为长;列士并学,能终善者为师。昔先君桓公,方任贤而赞德之时,亡国恃以存,危国仰以安。是以民乐其政而世高其德,行远征暴,劳者不疾,驱海内使朝天子,而诸侯不怨。当是时也,盛君之行不能进焉。及其卒而衰,怠于德而并于乐,身溺于妇侍而谋于竖刁。是以民苦其政而世非其行故身死乎胡宫而不举虫出而不收。当是时也,桀、纣之卒不能恶焉。今君临民若寇雠,见善若避热,乱政而危贤,必逆于众,肆欲于民,而虐诛于下,恐及于身。”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上第一》)
    材料二:
    人君之治,莫大于道,莫盛于德,莫美于教,莫神于化。道者所以持之也,德者所以苞之也,教者所以知之也,化者所以致之也。民有性,有情,有化,有俗。情性者,心也,本也。化俗者,行也,末也。末生于本,行起于心。是以上君抚世,先其本而后其末,顺其心而理其行。心情苟正,则奸匿无所生,邪意无所载矣。
    圣①深知之,皆务正己以为表,明礼义以为教;和德气于未生之前,正表仪于咳笑之后。民之胎也,合中和以成;其生也,立方正以长。是以为仁义之心,廉耻之志,骨著脉通,与体俱生,而无粗秽之气,无邪淫之欲。虽放之大荒之外,措之幽冥之内,终无违礼之行;投之危亡之地,纳之锋锷之间,终无苟全之心。举世之人,行皆若此,则又乌所得夫奸乱之民而加辟哉?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仪形文王,万邦作孚。此姬氏②所以崇美于前,而致刑措于后也。
    (节选自王符《潜夫论·德化》)
    【注】①圣:圣明的君主。②姬氏:指周王朝。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是以民苦A其政B而世非C其行D故身E死乎胡宫F而不举G虫H出而不收。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疾,憎恨,与《荀子·劝学》“声非加疾也”中的“疾”词义不同。
    B.进,超过,与《庖丁解牛》“进乎技矣”中的“进”词义相同。
    C.逆,违背,与《孔雀东南飞》“逆以煎我怀”中的“逆”词义不同。
    D.所以,是……的原因,与《师说》“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晏子认为,诸侯众多,只有能善始善终行仁政的人才能成为首领;众多学子一同学习,只有能善始善终专心学习的人才能成为老师。
    B.晏子在向齐景公进谏的时候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以齐桓公能善始则成就霸业,不能善终则落得可悲的结局进行对比,很有说服力。
    C.材料二中,王符认为民众有性灵感情,也有风化习俗;性灵感情是内心的表达,是根本,而风化习俗是外在的行为方式,是末节。
    D.材料二最后,王符列举周王朝后期的君主不能像前期的君主那样使得天下太平的史实,意在强调治理国家不能完全搁置刑法不用。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昔先君桓公,方任贤而赞德之时,亡国恃以存,危国仰以安。
    (2)圣深知之,皆务正己以为表,明礼义以为教。
    两则材料对国君治理国家各提出了怎样的要求?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谢叠山[注]分先生己丑九月被执
    北行闽士以诗送之(其一)
    王奕
    皇天久矣眼垂青,盼盼先生此一行。
    遗表不随诸葛死,离骚长伴屈原清。
    两生无补秦兴废,一出诚关鲁重轻。
    白骨青山如得所,何消儿女哭清明。
    【注】谢登山,名枋得。南宋遗民,元世祖两次召他到元大都为官,均遭拒绝。后被迫北上,被关押在惘忠寺,绝食殉因。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诗人以晋朝诗人阮籍能为青白眼的典故,赞赏谢叠山的高尚品质受到上天的眷赏,应当坚持下去,不负苍天。
    B.颔联承接首联,作者盼望朋友北上,并且用古代两位先贤作勉励,希望老朋友能够向屈原、诸葛亮学习,即使殉国也要留下诗书激励后人。
    C.此诗用典是一大特色,其中用投降汉朝的秦朝鲁人孙叔通的典故勉励谢叠山先生,不要因为地位低下而做有辱国家的失节之事来。
    D.送别诗往往写得伤感不舍,或者是慷慨祝愿,王奕却将这首送别诗写得沉郁顿挫,感人至深。
    16.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中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它形象地概括了中国古代忠诚烈士的生死观。请结合全诗,说说诗人王奕是如何表达这种生死观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 ”来形容阿房宫楼阁的高大宏伟,这一夸张的写法与郦道元用“ ”来形容三峡重峦叠嶂的高峻非常相近。
    (2) 天上的星宿常常触发文人的情思,所以古代诗文中不乏包含星宿的句子。例如苏轼《赤壁赋》中的“ ”和李白《蜀道难》中的“ ”。
    (3)生活中,我们常有对某个情景“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体验,这种微妙难言的感觉,或许可以借用陶渊明的诗句“ , ”来表达。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拜访陈子展先生,给我留下的印象,就像瞻望一棵树。老先生从楼上走下来,稳稳地;坐在那里,腰板挺得笔直;眉毛重,斜挑上去,有几分武人之相。听我们说清来意,呵呵笑起来:“你们这个刊物,在三十年代,最适合中青年了,可以训练很多年轻人。廖沫沙、徐懋庸,都是这样的刊物培养出来的。李健吾,也是那时出来的,署名刘西渭,写得真好。三十年代出了一大批人。现在关乎中青年的刊物,政治的有,文艺的没有,你们正好补这个空子。你们这个(刊物)是有用的,积极的,培养人的写作能力,做学问的能力,使其(能力)成熟了。”
    在我们外出组稿的同时,家里也在① 地筹备刊物的封面设计、广告文宣、邮局征订。二十年代初,茅盾曾在上海主编《小说月报》,如今借用这个题目出选刊,自然请茅公题写刊名最当。轮到《散文》,请谁题这两个字最合适,意见就不一致了,还是美术组拿出个主意:去碑帖里选古人的墨宝。美编陶家元原本就是书法家,比对诸家法帖,千挑万选,辑出了王羲之两个行书字,单看倒也没什么特别,拼在一起,却是工稳又不失随意,古雅中带着灵气,就像王右军专为我们(散文)创刊题写的,大家齐声叫好。有了这样两个字,美编朱欣根又邀请画家孙其峰用淡墨画出梅、兰、竹、菊,逐期铺做底纹,古字名画,② 。封面站住了,发刊词都不必再写,实物拿在手里,宗旨③ 。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成“老先生稳稳地从楼上走下来,腰板笔直地坐在那里,眉毛重且斜挑上去,有几分武人之相”,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20.下列句子中的“成熟”和文中加点的“成熟”,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这款产品的销售市场已经成熟。
    B.他还是个毛头小子,幼稚得很,一点都不成熟。
    C.一定要挑选硬实但已成熟的水果。
    D.成熟的人不问过去,聪明的人不问现在,豁达的人不问未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前正值流感高发季,之前没有接种流感疫苗的人群,现在接种流感疫苗仍然是有效的。尤其是儿童、老年人等高风险人群,接种流感疫苗可有效降低发展为重症和死亡的风险,建议A 。
    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对于公众来说,只有发生了具有公共卫生意义的突变才有意义,这包括两个方面:
    B ,即病毒有没有发生耐药突变。①国家流感中心和全球多家实验室一直在进行流感病毒对抗流感病毒药物的敏感性监测。②可是监测结果显示,③流感病毒对日前的几种抗流感病毒药物都是敏感的,④这意味着现在抗流感病毒药物对流感病毒是有效的。
    另一方面是流行病毒与疫苗的匹配性,C 。与去年冬季相比,今年冬季主要流行的甲型H3N2亚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并未发生抗原性的改变,与全球大多数地区流行的主要分支也是一致的。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20个字)(6分)
    文中第三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材料①②③都是唐代名篇中蕴含哲理的佳句,反映了盛唐时代的精神气象。请自选二句或三句,形成内在联系,写一篇作文,分析其能给当代青年的人生启示。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C
    D
    A
    C
    5.①尽量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②减少可产生其他温室气体的生产活动;③消除已经排放的温室气体。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会长期留存于大气中”错误。由原文“以甲烷为例……但它不会像二氧化碳那样长期存留在大气中”可知,甲烷不会长期存留在大气中。B.“因而当前人类应该完全放弃使用化石燃料”错误。由原文“通过完全放弃化石燃料……达到碳零排放的目标,并不现实”,可知通过完全放弃化石燃料,或停止其他所有会产生温室气体的活动(比如生产水泥、使用肥料或燃气电厂的甲烷泄漏),并不现实碳零排放的目标。选项说法属于强加因果。D.“人们要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错误。由原文“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不仅需要停止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而且需要切实行动起来,着手消除已经排放的温室气体……它意味着,最终我们从大气中消除的温室气体将多于我们排放的温室气体……气候就好比一个正在被缓缓注水的浴缸,我们不仅要关掉流入浴缸的水,还要打开排水阀,让水流出去”,可知“打开排水阀,让水流出去”在文中指人们要“消除已经排放的温室气体”。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实现了99%的减排……依然会给地球带来灾难”曲解文意,由原文“我们不能这样想……一切都是灾难”可知,这并不是比尔·盖茨的观点。B.“从而遏制地球温度上升”错误。根据原文“最终我们从大气中消除的温室气体将多于我们排放的温室气体,唯有如此,我们才可以遏制地球温度的上升”,可知如果只做到碳排放量与植物和其他物体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相当,还不能做到遏制地球温度上升。C.“会让人们形成错误的认知,因此,研究大气温度时不能使用‘平均数字’”错误。根据原文“这些平均数字可以掩盖相当大的温度变化,记住这一点也很重要”,可知平均数字会掩盖相当大的温度变化,而且文中也没有得出研究大气温度是不能使用平均数字的结论。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人类消除的二氧化碳量超过排放的二氧化碳量”错误。根据原文“你可能已经注意到,这个步骤被称为‘净负排放’。它意味着,最终我们从大气中消除的温室气体将多于我们排放的温室气体”,可知“净负排放”指的是人类从大气中消除的温室气体将多于排放的温室气体,选项说的只是“二氧化碳”,属于以偏概全。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C.“地球温度上升不会超过1℃”错误。从图中相关的曲线来看,地球温度上升会超过1℃,但不会超过2℃。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根据原文“化石燃料是由储藏在地下的碳构成的,这得益于远古时代死去的植物:经过数百万年的压缩和演化,它们转变成石油、煤或天然气。当我们把这些燃料从地下挖出来燃烧使用时,我们排放了额外的碳,增加了大气中的碳总量”,可知应对气候变化要尽量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根据原文“通过完全放弃化石燃料,或停止其他所有会产生温室气体的活动(比如生产水泥、使用肥料或燃气电厂的甲烷泄漏),达到碳零排放的目标,并不现实,而且没有可行的路径。相反,极有可能的情况是,在“零碳”的未来,我们仍然会排放一定量的碳,但我们有办法消除它”,可知减少其他所有会产生温室气体的活动,比如生产水泥、使用肥料或燃气电厂的甲烷泄漏,来应对气候变化。根据原文“要避免最糟糕的气候状况出现,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不仅需要停止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而且需要切实行动起来,着手消除已经排放的温室气体”,可知避免最糟糕的气候状况出现需要切实行动起来,消除已经排放的温室气体。
    (6分)
    6.B
    7.C
    8.①杜心宇明白自己的病根所在,哈哈大笑是为朋友“康复”而高兴,是祝贺的笑;②自己所用的这一药引,终于收到了奇效,哈哈大笑是为自己的设计成功而高兴的表现,是陶醉的笑。
    9.①塑造并丰富了人物形象:这段话展现了池北鸥的智慧和医德。他不仅关心病人的身体健康,更关心病人的心理健康。②推动小说情节发展:这段话帮助杜心宇从病痛中恢复过来,同时也引发了杜心宇对自己行为的反思。③深化小说的主题:通过这句话,小说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它提醒读者,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被欲望和权力驱使,忽略了内心的平静和真实。④它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这段话运用了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智慧,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和思考。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暗示他是一个工作狂,只顾工作,不会自我调节,以致积劳成疾”错误。根据原文“不过,杜心宇不大注意身体,饮食起居不规律,不到五十岁,就患了心脏病,头上白发丛生,脸上满是疲惫之色”,可知选项所述症状是由“不大注意身体,饮食起居不规律”引起的。文中关于杜心宇读书、书法、古玩鉴赏、家中养花等叙写,表明他不乏儒雅之气,不是“只顾工作,不会自我调节”的工作狂。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小说以此暗示了池北鸥当时心情愉悦,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凸显了主题”错误。这里的描写主要是凸显杜心宇的儒雅,并以富有活力的场景反衬此时杜心宇的病态。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题干中“小说以池北鸥的哈哈大笑结束”,对应的文本信息是最后一段“池北鸥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起来”,根据上文可知“池北鸥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起来”源于杜心宇的电话。所以分析电话的含义即可答出笑声的意蕴。“好得很啊,听内人一说,又看了处方,那一身猛汗把我浇醒了,心动则生邪念、妄念,那才是真正的病根”,杜心宇已经痊愈,看了处方,明白了邪念、妄念是自己的病根。由此可知笑声的意蕴是因杜心宇明白自己的病根所在,所以哈哈大笑是为朋友“康复”而高兴,是祝贺的笑。“池北鸥正在自家书房的灯下,摩挲着自己那个祖传的雍正青花山水笔筒”“这张处方,我准备拿去托裱装框,挂在办公室里,时时拜读,引以为戒。明日,我再来中医院当面致谢,并请先生再切脉医心!”,池北鸥以“疑似雍正青花山水笔筒碎片”为药引的药方收到了奇效,不仅使杜心宇身体康复,也治好了他的心病,所以池北鸥哈哈大笑是为自己的设计成功而高兴的表现,是陶醉的笑。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根据后文“一张抓药用,一张留给心宇吧。服药后,有什么反应,你们可打电话来”“他更惬意的是这一味药引,古人未有此例!从病理看,杜心宇身体原本虚弱,又夹带寒邪,无法用补,加之外感风寒,虚汗淋漓,又不能攻,所以,只是开了些比较平和的药。关键是药引,要让病人受大惊而心疼,继而大喜,发出一身真正的透汗,然后再下另外的方子,方可奏效”,可知“心不动,欲何以生?药虽灵,意先乎医”是药方的一部分,主要是为了解决杜心宇的心理问题。体现了池北鸥不仅关心病人的身体健康,更关心病人的心理健康。展现了池北鸥的智慧和医德,塑造并丰富了人物形象。根据后文“好得很啊,听内人一说,又看了处方,那一身猛汗把我浇醒了,心动则生邪念、妄念,那才是真正的病根。这张处方,我准备拿去托裱装框,挂在办公室里,时时拜读,引以为戒。明日,我再来中医院当面致谢,并请先生再切脉医心!”,可知“心不动,欲何以生?药虽灵,意先乎医”不仅治好了杜心宇的心病,帮助杜心宇从病痛中恢复过来,也引发了杜心宇对自己行为的反思,他要时时拜读,引以为戒。“心不动,欲何以生?药虽灵,意先乎医”中“欲”指的是邪念、妄念等欲望,驱除邪念、妄念等欲望才能身心健康。通过这句话,小说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它提醒读者,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被欲望和权力驱使,忽略了内心的平静和真实。“心不动,欲何以生?药虽灵,意先乎医。”这段话运用了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智慧,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和思考,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BDG
    D
    D
    13.
    从前先君桓公,当他正在任用贤人、称赞美德时,要灭亡的国家依靠他而得以存在,危乱的国家仰仗他得以安定。
    (2)圣明的君主深知这个道理,都致力于端正自身以作表率,申明礼仪道义以示教化。
    14.材料一:国君始终行仁政,不能乱政弃民。材料二:注重对百姓内在品质的培养和外在行为的引导;国君要端正自身,申明礼仪道义。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所以百姓痛恨他的统治,世人抨击他的行为,所以死在胡宫中而没有举丧,尸虫都爬出来了也无人收尸。“民”作主语,“苦”作谓语,“其政”作宾语,故应在B处断开;“世”作主语,“非”作谓语,“其行”作宾语,故应在D处断开;“身”作主语,“而”连词,表转折,连接“死乎胡宫”和“不举”;“虫”作后一句的主语,故应在G处断开。故应在BDG处断开。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A.正确。“疾”,憎恨;/劲疾。句意:奔波辛苦的人并不怨恨。/声音并没有加大。B.正确。句意:有盛名的君王的情形也不能比他更好了。/超越了技艺。C.正确。“逆”,违背;/预料,想到将来。句意:一定会违背民众。/想到将来,我心里像受着煎熬一般。D.“词义相同”错误。“所以”,表原因,……的原因;/表示方式,用来。句意:这就是周王朝政权前有文王、武王开国兴周之丰功伟业,后有成王、康王搁置刑法不用却可以使得天下太平的原因啊。/(老师)就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D.“意在强调治理国家不能完全搁置刑法不用”错,“此姬氏所以崇美于前,而致刑揩于后也”,这句话是说周王朝前期的周文王、周武王开国兴周之丰功伟业,其后的周成王、周康王时期天下大治,无人犯法,刑法搁置不用。王符列举史实是论证君主治国应“正己以为表,明礼义以为教”。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方”,正、正在;“恃”,依靠;“仰”,仰仗。
    (2)“务”,致力于;“正”,端正;“表”,表率;“明”,申明。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1)根据材料一“今君以政乱国、以行弃民久矣,而欲保之,不亦难乎”“能长保国者,能终善者也。诸侯并立,能终善者为长”可知,“保民”为仁政思想,晏子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国君始终行仁政,不能乱政弃民。(2)根据材料二“人君之治,莫大于道,莫盛于德,莫美于教,莫神于化。道者所以持之也,德者所以苞之也,教者所以知之也,化者所以致之也”可知,治理好国家要重视对百姓的德育教化,因此要注重对百姓内在品质的培养和外在行为的引导;
    根据“圣深知之,皆务正己以为表,明礼义以为教;和德气于未生之前,正表仪于咳笑之后”可知,想治理好国家国君要端正自身,申明礼仪道义。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齐景公在淄水岸观景,同晏子悠闲而立。景公感慨地叹息说:“唉!假使可以长期拥有国家,传给子孙。岂不是乐事吗?”晏子回答说:“我听说圣明之君并不是凭空确立了自己的地位,百姓也不是没有原因就来归顺。现在君王的政令使国家混乱,以邪僻的行为背弃百姓很久了却声言要拥有它,不是太难了吗!我听说:能长久拥有国家的人,是能始终为仁政的人。诸侯众多,能善始善终行仁政的人为首领;众多学子一同学习,能善始善终专心学习的人才能成为老师。从前先君桓公,当他正在任用贤人、称赞英德时,要灭亡的国家依靠他而得以存在、危乱的国家仰仗他得以安定。所以,百姓拥护其政治,世人推崇他的德行。到远方征伐强暴,奔波辛苦的人并不怨恨,让诸侯去朝拜天子,诸侯也不怨恨。那个时候,有盛名的君王的情形也不能比他更好了。到了他晚年,怠惰于德行放纵享乐,身陷于妇人近侍的包围之中,与竖刁那样的人谋事。所以百姓痛恨他的统治,世人讦击他的行为,所以死在胡宫中而没有举丧,尸虫都爬出来了也无人收尸。那个时候,桀、纣的死也不能比他更惨了。现在君王与百姓仿佛仇人,看到贤人像避热病一样躲开,扰乱国政而危害贤良,一定会违背民众,大肆掠夺人民。残暴地杀戮百姓,恐怕灾祸耍降于自身。”
    材料二:
    君主治理百姓,最重大的莫过于道义,最隆盛的莫过于德行,最美好的莫过于教导,最神奇的莫过于化育。道义可以保有他们,德行可以涵养他们,教导可以启迪他们,化育可以驯服他们。百姓有性灵,有感情,有风化,有习俗。情感性灵是内心的表达,是根本。风化习俗是外在的行为,是末节。末生于本,行为源于内心。所以高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先治其根本,再治其末节,先顺化百姓的内心后治理他们的行为。如果心性情感乘正不阿,那么奸邪的行为也就无从产生,邪恶的意图也就无处开始了。
    圣明的君主深知这个道理,都致力于端正自身以作表率,中明礼仪道义以示救化;在婴孩出生之前就形成仁德之气,在小孩会说笑之后就教他们端正仪表。百姓尚在胎儿之时,用中和之气来造就他们的形体;等到出生以后,立端正方直的标准来培养他们。所以仁义之心,廉耻之志,这些气质附着于他们的骨髓,贯通于他们的血脉,与生俱来,毫无粗鄙污秽的气息,毫无邪恶淫乱的欲望。即使把他们置于荒无人迹的地方,或幽深冥暗的环境中,他们也都始终不会有违背礼仪的行为;即使把他们置于危险濒死之地或刀兵锋刃之间,他们也都始终不会有苟且全生的心思。如果全社会的人都能够如此,那么还能从哪里找出奸邪作乱之人来加以惩罚呢?上天行事,跌然无声,清素无味,以周文王为楷模,万国都会信服。这就是周王朝政权前有文王、武王开国兴周之丰功伟业,后有成王、康王搁置刑法不用却可以使得天下太平的原因啊。
    B
    16.①用典,用阮籍的青白眼的典故,写老朋友受到上天的垂青,鼓励他勇敢前去元朝都城,不要畏惧死亡。中间两联是用典勉励老朋友要向屈原、诸葛亮学习,为了国家,不要屈膝投降,敢于牺牲,这关系到国家声誉和气节。②尾联直抒胸臆,点明中心。作者勉励朋友,一个人为国家而死就是死得其所,不一定非要将尸骨埋在家乡每年让儿女去吊唁哭泣。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B.“即使殉国也要留下诗书激励后人”错误。作者只是期望朋友能向屈原诸葛亮学习,而并没有希望他留下诗书激励后人。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①用典。“皇天久矣眼垂青”是用典,说谢枋得在南宋灭亡之后,长期隐居,两次拒绝元朝招聘之命,铁骨铮铮,受到皇天的“垂青”。诗里的内在涵义是说谢枋得的人格已经受到天帝的长期眷赏,应当继续坚持下去,不负苍天。颔联“遗表不随诸葛死,离骚长伴屈原清”用两位古人的事迹进行劝勉。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表明自己对蜀汉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实践了自己的诺言,他人虽死而《出师表》没有随他死去,而永远传于人间。屈原在他的《离骚》巨作里,反复陈述了他对楚国的忠贞不二之情,到后来他宁愿自沉汨罗,下从彭咸,也不肯同流合污;《离骚》这篇巨作伴随着屈原清风亮节而长存天壤。言外之意很清楚,就是希望对方以诸葛亮和屈原为楷模,不能对元朝降身屈节。颈联“两生无补秦兴废,一出仍关鲁重轻”用的是鲁地两儒生的典故。诗里用这个典故的意思是说,鲁两生的行为对秦朝的兴废是不起什么作用的,但只要一出来就关系到鲁地的声望的轻重,不出则重,一出则轻。这里用来比喻谢枋得到大都去关系到宋王朝的声誉,应当坚持到底,为已经灭亡的宋朝争光。这个典故用得贴切而含意深厚,对于谢枋得来说,是精神上的鼓励,也是恳切的忠告:千万不能失节啊!②直抒胸臆,点明中心。尾联“白骨青山如得所,何须儿女哭清明”两句勉励对方宁杀身以成仁,勿求生以伤义,青山处处,可埋白骨,只要死得其所,自足不朽,何须彝身故乡,赢得了儿女们清明时节的哭声。这两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也是全诗的警句。它形象地概括了中国古代忠臣义士的生死观,也是诗人自己的生死观。
    17.
    隔离天日 隐天蔽日
    徘徊于斗牛之间 扪参历井仰胁息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容易写错的字:蔽、徘、徊、扪、胁、辨。
    【答案】
    ①紧锣密鼓;②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相映成趣);③一目了然
    ①原句将“稳稳地”“腰板笔直”等状语放在后面,起强调作用,突出老先生身体硬朗、精神矍铄的形象特点。②原句多用短句,增强了画面感和表达的节奏感。
    20.A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由后文大家讨论题刊、设计封面等可知,此处应该填写表达积极、紧张筹备之意的成语,故可填“紧锣密鼓”。紧锣密鼓:比喻公开活动前的紧张气氛和舆论准备。第二空,由前文陶家元辑出“工稳又不失随意”“古雅中带着灵气”的字,以及画家孙其峰以淡墨画出梅、兰、竹、菊可知,字、画二者互相衬托,更显出文雅,故可填“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指相互配合得好,各方的长处就更能显现。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相映成趣: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第三空,由前文“封面站住了、发刊词都不必再写”可知,封面的古字名画将刊物的宗旨体现得很清楚,让人一看就明白,故可填“一目了然”。一目了然:一眼就看得很清楚。形容事物、事情原委很清晰,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
    1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①首先比较原句和改句的区别,从改动的地方进行对比分析。从原句和改句的对比来看,原句将状语提前,用短句进行表达,突出强调了老先生走路的“稳”,腰板的笔直,以及武人之相。而改句采用正常的语序,平铺直叙,没有对这三方面进行强调,也就无法综合突出表现老先生身体硬朗、精神矍铄的形象特点。②原句多用短句,如“稳稳地”“腰板笔直”“眉毛重”“斜挑上去”,短句一句一顿,一句就是一个画面;而且停顿多,节奏感强,增强了画面感和表达的节奏感。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义的能力。原文和A项的“成熟”都指事物发展达到完善地步。
    B.指心智发育完全,稳重;C.指植物的果实或水果成长到可收获的程度;D.指心智发育完全,稳重。故选A。
    21.A.高风险人群及时接种疫苗 B.一方面是病毒对抗病毒药物的敏感性 C.也就是病毒有没有发生抗原性的改变
    22.②句,删去“可是”。③句,“日前”改为“目前”。
    【解析】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处,根据“尤其是儿童、老年人等高风险人群”“接种流感疫苗可有效降低发展为重症和死亡的风险”可知,此处可填“高风险人群及时接种疫苗”。B处,根据“这包括两个方面”“即病毒有没有发生耐药突变”“……对抗流感病毒药物的敏感性监测”“另一方面……”可知,此处可填“一方面是病毒对抗病毒药物的敏感性”。C处,根据“并未发生抗原性的改变”可知,此处可填入“也就是病毒有没有发生抗原性的改变”。
    2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第三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
    一是②句,不合逻辑,此处无转折意味,“可是”可直接删去;二是③句,词语使用不当,“日前”是几天前,使用不当,可改为“目前”。

    相关试卷

    2024届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高考考前冲刺卷(三)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024届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高考考前冲刺卷(三)语文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高考考前冲刺卷(四)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024届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高考考前冲刺卷(四)语文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请赏析小说第一段中画线的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