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湖北省沙市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试卷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湖北省沙市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 答案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湖北省沙市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答案.docx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湖北省沙市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第1页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湖北省沙市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第2页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湖北省沙市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第3页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湖北省沙市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答案第1页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湖北省沙市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答案第2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湖北省沙市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湖北省沙市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文件包含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湖北省沙市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湖北省沙市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命题人:秦卓琼 审题人: 葛琼妹
    考试时间:2024年10月25日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是“愚”的表现。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推进一步说,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或动作。我说“附着”是因为“意义”是靠联想作用加上去的,并不是事物或动作本身具有的性质。这是社会的产物,因为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个人才需要有所表达;而且表达的结果必须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所以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会在多数人中引起相同的反应。要使多数人能对同一象征具有同一意义,他们必须有着相同的经历,就是说在相似的环境中接触和使用同一象征,因而在象征上附着了同一意义。
    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的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愈大,包括的人所有的经验愈繁杂,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愈有限。于是语言也就愈趋于简单化。可是从另一方面说,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之间的特殊语言,即所谓“行话”。行话是同行人中的话,外行人因为没有这种经验,是不会懂的。在每个学校里,甚至每个寝室里,都有他们特殊的语言。
    “特殊语言”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用声音来作象征的那一部分。在亲密社群中可用来作象征体系的原料比较多。表情、动作,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即使用语言时,也总是密切配合于其他象征原料的。譬如:我可以和一位熟人说:“真是那个!”同时眉毛一皱,嘴角向下一斜,用手指在头发里一插,对方也就明白“那个”是“没有办法”“失望”的意思了。如果同样的两个字用在另一表情的配合里,意义可以完全不同。
    “特殊语言”常常特别有效,因为它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其实这个筛子虽则帮助了人和人间的了解,而同时也使人和人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使每一人、每一刻的实际情意都走了一点样。我们永远在削足适履,这使感觉敏锐的人怨恨语言的束缚。于是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梗”是网络用语,最初含有“滑稽有趣”之意,后来它被当作某个特定圈子的专属用语,围绕它所产生的文化现象便是“梗”文化。“梗”语言则是“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梗”语言形式丰富,不仅有语言、文字,还有图像、动作等。作为“网络原住民”,青年群体通过缩略字词、谐音替换等方式,对现有词句进行再加工,创造出了大量的“梗”语言。具体表现为:文字图像化,如“表情包”;使用拼音缩略语,如“YYDS”表达称赞、惊叹;数字代替文字,如一连串“999999”字符寓意祝福对方天长地久;增设语义,如“呵呵”作为语气助词被赋子“冷笑”“嘲讽”的词义。可见“梗”文化承载了青年群体的自我认知,反映了他们独具个性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
    “梗”文化是线下社交向网络世界的延伸,它使圈层里的青年产生了广义上的情感共鸣。懂“梗”意味着心意相通,可以增进彼此的认同感。“梗”文化犹如一条坚固的文化纽带,为不同的圈层建立起无形的边界,形成一个个相对封闭的集合体,将在现实生活里毫无交集的个体联结起来,实现了青年在彰显个性和寻求共性间的平衡。
    互联网虽然提供了情感表达的“便利感”,却没有提供思维外化和主观体验的“多维化”。年轻人沉溺在“梗”语言里,不断创造模板化、趋同化的语言符号,这无疑会助长思维的惰性,使他们丧失对优美文字的感知力。比如,面对壮丽的山河美景只会大喊“绝绝子”,经典古文诗句早已被抛之脑后;与人交往只剩下“jrm”(意为“家人们”),把真诚与坦荡隐藏在字母缩写背后。规范的语言文字逐渐被“梗”语言反噬,这会给汉语生态系统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笔者以为,由于“梗”文化具有天然的时代感,一味地抵制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在数字化生态环境下,需正视以“梗”语言为代表的青年亚文化的影响力,在主流话语体系与“梗”语言的互动演化过程中,既要满足不同文化形式间的价值沟通需求,也要强化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推崇正能量的“梗”文化,比如“赶考”“上新”“中国制造yyds”等,要鼓励学生积极阅读,将“梗”语言的发展同社会的进步相结合,以传播网络语言的正能量。
    (摘编自周子星《青年网络交往“梗”文化的特征及其引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社群的相同经验是产生共同语言的前提,共同语言越简单,意味着群体的共同经验越多。
    B.字句有固定意义,这会影响实际情意的表达,于是人们交流时常会选择更为直接的会意。
    C.“梗”文化能给青年提供情感表达的“便利感”,同时也推动了线下社交向网络世界的延伸。
    D.“梗”语言是对主流话语体系的一种丰富,它的兴起演变与当代数字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类比论证等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
    B.语言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并附着某些共认的意义,这种观点在两则材料中都有体现。
    C.材料一剖析了乡土社会中人们使用特殊语言进行交流的原因,具有较强的逻辑性。
    D.材料二以“相对”“一定程度”“笔者以为”等语对论述作出限制,体现语言的严谨性。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咏叹之不足,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礼记》
    B.“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卫风》
    C.“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于言。”——《与元九书》
    D.“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
    4.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乡土社会中特殊语言的主要特点。(4分)

    5.学校组织学生调查大学生使用“梗”语言的情况,下面是某同学拟写的调查报告大纲的部分内容,请根据材料二,完成空缺处。(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又见香雪
    铁凝
    我的短篇小说《哦,香雪》写于1982年,香雪是小说女主人公的名字。1985年在纽约一次同美国作家的座谈会上,曾经有一位美国青年要我讲一讲香雪的故事我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原因有二:一是我认为我的小说无法当作故事讲;其次在我的内心深处,觉得一个美国青年是无法懂得中国贫穷的山沟里的一个女孩子的世界的。然而这位美国人把持着话简再三地要求我,以至于那要求变成了请求。身边我们那位读过《哦,香雪》的美国翻译也竭力撺掇着我,表示他定能把我的故事译得精彩。于是我用三言两语讲述了小说梗概。
    我没有想到在场的人们竟为这小说兴奋不已。一家名叫《毛笔》的杂志的主编对我说:“你知道你的小说为什么打动了我们,因为你表现了一种人类心灵能够共同感受到的东西。”接着他又问我是否读过肯尼迪总统的就职演说,我说很抱歉我从未读过。他说肯尼迪在演说里就向人们描述过他当年是怎样从家乡小村里走出来第一次坐火车的,肯尼迪的内心感受令人泪下。我没有过多地关注肯尼迪的感受,令我留意的是主编前边的那句话:“你表现了一种人类心灵能够共同感受到的东西。”与其说我因这句褒奖而获得了虚荣心的极大满足,不如说是这句话使我忽然有点明白我为什么要写小说。
    上述一切仿佛是旧话重提了。之所以重提旧话,是因为今年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将我的《哦,香雪》拍成了电影。可以想象把《哦,香雪》拍成电影是怎样的艰难。这个没有故事的故事不仅会使人在将来的上座率、拷贝数上为之伤神,导演和摄影也会对它望而却步。
    日子定在晚秋,我重返九年前曾经住过的那个小村苟各庄,当年它是河北滦水县最穷的村子之一。《哦,香雪》的拍摄点就在这村子附近——北京房山与河北波水交界处的十渡风景区。我记得那年也是晚秋,我在苟各庄下了火车,站在高高的路基向下望去,就看见了路基下村口那个破败的小学校:没有玻璃、没有窗户棂的教室门窗大敞着,一群衣衫褴褛的小学生正在黄土院子里做着手势含混、动作随意的课间操,几只黑白猪在学生的队伍里穿行……土地的贫瘠和多而无用的石头使这里的百姓年复一年地在困顿中平静地守着自己的一份日子,没有怨恨,没有奢求,没有发现他们四周那奇妙峻美的大山是多么的诱人,也没有发现一只鸡和一斤挂面的价值区别,于是就有了北京人只需乘二百华里的火车,用一斤挂面到这里换一只鸡的怪事。
    如今苟各庄已是河北省著名的旅游风景区野三坡的一部分,从前的香雪们也早已不再像等情人一般地等待火车,他们有的考入度假村做了服务员、导游,有的则成了家庭旅馆的女店主。她们的目光从容、自信,她们的衣着干净、时新,她们的谈吐不再那么畏缩,她们懂得了价值,她们说:“是啊,现在我们富了,这都是旅游业对我们的冲击啊。”而仅仅两年前,她们还把旅游说成流油”——真是一桩流油的事哩!
    我乘了一辆面包车,去看摄制组最后的拍摄。一位在野三坡度假村当客房服务员的苟各庄姑娘小玉,因了对拍电影的好奇,也和我一同前往。一路上小玉不停地为什么事情咯咯笑着,一只项链式电子表在她胸前荡来荡去。我们在十渡站下了车,我看见白色站牌已换成小说中的站名:台儿沟。这是一个卧在大山之中的山区小站,几条单薄的铁轨寂静地伸向远方。此时没有火车通过,站台上也没有旅客等车。只在候车室那扇小小的绿色门前,并排挤着四五个挎着荆编篮子的半大女孩,篮子里有核桃和大枣。坚硬的山风把她们的嘴唇吹得发紫,她们把双手袖在薄棉袄的袖筒里,脚上是家做的花布单鞋。
    哦,香雪!
    我认出了她们,也认出了饰演香雪的薛白。现在她分明是苟各庄姑娘了,如同九年前我熟悉的女孩子一样。
    这时与我同车来的小玉也发现,原来站台上这几个装束寒酸的女孩便是电影演员了。“像!”小玉说。她望着面前的薛白们,眼光有点惊奇,还有点居高临下:“真像!”小玉又说,“和早先我们穿的一样。"她对“早先”二字加重着语气。
    那么,香雪仿佛是个早先的故事了,仿佛已是小玉们依稀可辨的一个遥远,又仿佛是无中生有的存在。一瞬间我几乎有点为香雪、为导演、为摄影师、为我自己感到沮丧:日子果真是那样的多变么?香雪已不复存在,为什么人们非要钻进这大山,苦苦地制造一个香雪出来?
    然而香雪分明地站在我的眼前,她挎着一篮子核桃,是要卖给火车上的旅客的,可是她还不会讨价还价,只会说:“你看着给吧!”我想起我所尊敬的一位老作家曾经说过:“在女孩子们心中,埋藏着人类原始的多种美德……”我明白了,香雪并非从前一个遥远的故事,并非一个与小玉的“早先”衣束相像的女孩,那本是人类美好天性的表现之一,那本是生命长河中短暂然而的确存在的纯净的瞬间。有人类就永远有那个瞬间,正是那个瞬间使生命有所附丽。
    我深知这一切都是因了我的无中生有,虽然香雪的确是我在那个小村苏各庄的发现。
    我想无论对于小说还是电影,懂得艺术来源于生活并不困难:但要明白无中生有对小说和电影的意义,就似乎不大容易。而我所说的无中生有,恰恰是指作家对生活和生命本身更深层次的总体把握与判断。你理应知晓生活是创造的源泉,你更应懂得无中生有对于创造的重要越来越发觉因了我的无中生有,香雪才获得长久存在的意义;因了无中生有的香雪,才有读者觉出地表现着人类心灵能够共同感受的东西。
    (摘编自《铁凝散文》2022年版,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用三言两语”讲了《哦,香雪》的梗概,表现出“我”因小说本身和文化沟壑的原因而不想讲,却又不得不讲的尴尬。
    B.作者专门写到小玉胸前荡来荡去的一只项链式电子表,以此展现了现代文明带给苟各庄的女孩子们的变化。
    C.文章末尾,作者高度肯定了“无中生有”对文学、艺术等的作用,强调了创造精神对于创作者的重要性。
    D.写北京人乘二百华里的火车到苟各庄用一斤挂面换他们一只鸡的事,是为了突出苟各庄村民的朴实、北京人的精明。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语言虽朴实却不乏生动,如描写十渡站见到的场景时,“卧在大山之中”“坚硬的山风”运用比喻生动地展现了环境的特征。
    B.文中画横线的段落使用排比和问句,情感饱满而深沉,展现出作者因质朴纯净的香雪已远去而引发的思考,同时为下文的转折蓄势。
    C.这篇散文回忆与现实交织,时间跨度较大,内容丰富,但都是围绕着《哦,香雪》来组织材料,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文体特征。
    D.本文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不仅点面结合地呈现了苟各庄的发展变化,还传达出自己对文学创作的思考、感悟。
    8.面对这个“没有故事的故事”,作者感慨将《哦,香雪》拍成电影很艰难。请结合教材及本文,谈谈艰难的原因。(4分)

    9.铁凝曾说:“文学作品中最能够打动人心的是作者的真诚和他那些真诚的发现。”本文体现了作者哪些真诚的情感和真诚的发现?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5题。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付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
    孤非徒对诸君说此也,常以语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谓之言:“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欲令传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腾》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已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
    (选自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今更欲A受之B非欲C复D以为荣E欲F以G为外援H为万安计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绝宾客往来之望”与《劝学》中 “而绝江河”的“绝”字的意义不同。
    B.迁,指调动官职,可升可降可平转,为区分常在其前加一字,如左迁,指降级。
    C.所以,意为“用来……的”,和《师说》中“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所以”的意义相同。
    D.诚,意为“确实”,与《出师表》中“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的“诚”字意义相同。
    12.下列各句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
    A.蚓无爪牙之利 B.不拘于时
    C.句读之不知 D.青,取之于蓝
    1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操年纪轻轻就被举荐为孝廉,想要建立自己的名誉,因此在济南任职时革除弊政,公正地选拔、推荐官吏。
    B.曹操回乡后本想过一种归隐田园的生活,但这个愿望落空了,于是下定决心,用二十年来使天下安定太平。
    C.曹操本可借讨伐董卓之名招集更多的兵马,然而担心重新引起祸端,所以常常裁减士兵,不愿扩充军队。
    D.曹操担心人们私下议论他有夺取帝位的野心,于是学周公著《金縢》之书写了这篇文章,表明自己真实想法。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4分)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劝学》)(4分)

    15.文中曹操是如何解释自己不放弃兵权的?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6~17题。
    畲田①词五首
    王禹偁
    其一
    大家齐力斸孱颜②,耳听田歌手莫闲。
    各愿种成千百索③,豆萁禾穗满青山。
    其四
    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力耕岂有偏?
    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
    [注释]:①畲田:烧荒垦种。②斸(zhú);锄一类的农具。这里作动词,挖掘。孱颜:通“峻岩”,高峻险要的山岩。③索:古代长度单位,十丈为一索。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山民们登高山,伐草木,烧灰种地,不畏艰辛,悠扬的田歌回荡山间。
    B.“人间皆似我”的“我”指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和山民的心紧紧相连。
    C.诗人以贴近畲田劳动者的口吻创作,劳动场景具体生动,内容真切。
    D.本诗语言朴素浅近,通俗清新,极富民歌情味,呈现浓郁的民俗之美。
    17.同写耕作的劳动场景,其一和其四表达的内容和感情各有什么侧重,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主客久别重逢、欢快畅谈的情形。
    (2)《师说》中,韩愈精辟地揭示了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正风气,他们以“ , ”为理由,讥讽从师学习的人。
    (3)《插秧歌》一诗中,运用比喻修辞,表现雨中劳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芣苢》中,描写女子把衣襟掖在腰带上装车前草回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5分)
    暑期临近,“要去哪儿玩 ”再次成为热议的话题。无论是刚出考场的学子,还是带娃出行的父母,到考古公园中开放的考古工地上,穿上工作服、拿起洛阳铲, 地体验一番,无疑是一项让人眼前一亮的新选择。大量考古遗址如今早已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从“成名已久”的秦始皇兵马俑,到“历久弥新”的三星堆,再到“后起之秀 ”海昏侯国遗址等,都是大家 的旅游景点。
    提起考古,多数人想到的,或许是跌宕起伏的历史故事、机关重重的冒险旅途,也 或许是考古学家的细致入微和艰辛不易。近些年,在文学、影视作品的助力下,考古学汇集了丰富的人气。奇幻的想象、 的故事情节,让取材于考古的艺术创作热潮,大有赶超考古研究本身的趋势。然而,( 甲 ),而是一项专业性强、又远离人烟的“冷板凳”工作。不少考古学者在面对公众时都要强调:“我们的工作不是‘盗墓笔记 ’。”
    那么,摘下面纱的考古会不会“脱粉”?毕竟,①考古工作比影视作品所呈现的更加平淡和艰辛得多。②其实,③在深入了解考古工作后,④考古往往会对人们产生更纯粹的敬意,⑤从而产生更大的热情。
    原本是苦坐书斋、让人 的学术研究,如今却能走向大众,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考古工地变身旅游胜地,展示了学术研究与公众互动的可能性。然而,面对席卷而来的考古旅游热,一些人提出了担忧。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徐天进教授表示,各地涌现的把遗址整体保护下来的考古遗址公园却存在着太像公园、丢失了其特有气质的过度建设问题。不少业内专家学者呼吁,在推动考古旅游“热”的同时,( 乙 ),守住文化的底线。“考古旅游还是应该将文化作为落脚点,展现遗址、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所研究员师永伟认为。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身临其境 如数家珍 引人入胜 望尘莫及
    B.感同身受 如数家珍 心驰神往 望而生畏
    C.感同身受 耳熟能详 心驰神往 望尘莫及
    D.身临其境 耳熟能详 引人入胜 望而生畏
    20.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2.请根据材料内容,为考古旅游拟写一条宣传语,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 30个字。(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睡前抖音熬半宿,早上头条看世界……全家微信学养生,好友全在拼多多。
    ——网络
    材料二: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尼尔 ·波兹曼
    材料三: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
    ——培根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学生,读了以上材料,你有哪些认识和感想?在我校开展的“书香溢满习坎”的读书交流活动中,请结合你的感受与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时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标题
    大学生“梗”语言使用的调查研究
    调查背景
    信息化网络时代,“梗”语言发展迅速,流行面广。
    调查摘要
    “梗”语言构成方式有缩略字词、谐音替换等。
    ①“梗”语言受到大学生追捧的原因有:
    ②存在问题

    ③改进建议

    相关试卷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湖北省沙市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湖北省沙市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文件包含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湖北省沙市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docx、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湖北省沙市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沙市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语文]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沙市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答案),共12页。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沙市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沙市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基础知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