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通辽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通辽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第1页
    通辽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第2页
    通辽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第3页
    还剩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通辽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通辽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唐诗何以成为经典?
    从数量上来看,据专家估计,唐诗(包含五代诗)存世数量约53000首,作者约3000人。这组数字,远远超过了从《诗经》以来到隋朝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全部诗歌的总和。在作者方面,写诗几乎成为当时唐朝全民性的文艺活动,各行各业都有诗作传世,甚至不乏无名氏的精彩诗作留了下来。因此,从作者的身份、诗作的数量和诗人的数量来看,唐代诗歌都达到了一个极其辉煌的程度,堪称中国历史上诗歌的黄金时代。
    唐诗之所以成为古代文学的经典,主要是因为它的艺术造诣登峰造极。那个伟大的时代不仅诞生了李、杜这样享有世界声誉的诗人,而且还涌现出一批卓有成就的名家,比如初唐四杰、王孟、高岑、晚唐的小李杜等。
    不仅如此,唐诗的风格非常多样。既有像杜甫这样描写现实的伟大诗人,也有像李白这样风格比较浪漫的诗人,同时还有一些深受禅宗思想濡染的诗人。而且中国古典诗歌的各种体裁的发展,在唐代都达到一个全盛时期。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一切好诗,到唐代已经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的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我揣摩鲁迅先生此话之意,大约是如今的我们如果想写诗抒发胸中之意的时候,不妨直接引用一首唐朝诗人的诗即可,不必亲自操刀了。
    唐诗之所以经典,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经典是要经过长时间检验的,而唐诗具有强大的时间穿透性。经典在流传过程之中,会得到不断的阐释和接受,会融入很多时代因素,成为作者和读者的一个公共空间,作者在写的时候就会留下空白,等着读者去填充。读者在读一首诗的时候,在某一个时间节点,忽然之间豁然开朗,领悟到诗歌的真谛,那么这时候我们就和作者发生了共鸣,这就是接受文学传播过程中的时间穿越性。
    《红楼梦》中有“香菱学诗”片段,黛玉给香菱推荐“诗歌教科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诗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了。”也就是先把王维的诗揣摩透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诗”,因为杜甫的七言律诗在盛唐以后是出类拔萃的;“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李白的七绝是黛玉给香菱指定的第三本教科书。黛玉认为,有了这三本“教科书”垫底,再往上追溯读陶渊明的诗,读庾信、鲍照的诗,就有基础了,再过一段时间经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香菱就可以成为诗翁了。这一段观点,不仅是曹雪芹的观点,也是清代很多作家、学者共同的观点。所以宋元明清以来,无数的诗歌读者,包括专业读者和非专业读者,他们在进行评论的时候以唐诗为主要评论对象。而他们学写诗歌,就像练书法时临帖一样,也是以唐诗为榜样。所以唐诗一千多年来,从唐代传到今天,是一代一代的读者不断努力、不断经典化的过程。
    (摘编自魏景波《唐诗经典的现代价值》)
    材料二:
    唐诗是中国五七言古今体诗的高峰。
    这座高峰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有多方面的原因。从七世纪初建国到八世纪中叶安史叛乱之前这一百多年,唐帝国的经济一直是上升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文化的繁荣。即使在安史之乱后,由于南方的开发与南北交通保持畅通,经济和文化增长的势头也没有停顿下来。这个社会,正是整个唐代文学艺术的温床。此其一。其次,由“五胡十六国”极其纷扰混乱的局面到隋唐统一,是一个国内各民族由斗争而融合的过程。国内各民族的融合,还加上当时日趋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都使得各阶级阶层的生活变得丰富复杂,为作家们的修养和创作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养料和素材。其三,在长期南北分裂以后建立起来的唐帝国,对各种思想,也和对各族文化一样,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态度,例如儒释道三教就是始终并存的。因此,唐人思想比较活泼,言行较少拘束。这就为诗歌创作和流行提供了方便,从而形成了唐诗的群众性基础。大家都爱写诗,爱读诗。这对于唐诗的发达,诗人的成长,是不可能不发生积极作用的。其四,唐帝国为了巩固其统治,制定和执行了通过科举从庶族地主中选拔人才的制度,以打破高门大族对仕途的垄断。进士是科举中最贵重的,而进士的考试以诗赋为主要内容。这种决定士子前途的考试和因之而派生的行卷[注]之风,也直接促进了诗歌的创作。最后,就诗歌本身而论,经过八代先驱者的努力,五七言古诗已经成熟,律绝诗也基本上跨越了它们的试验阶段,足供唐代诗人自由采用。前辈们积累起来的艺术经验,充分表现了汉语之美的多种样式,都使得他们易于借鉴昔贤,驰骋才力,发抒性灵,来扩大诗的反映面,提高诗的表现力。所有这些原因综合起来,就使得唐诗盛况空前,后难为继。
    (摘编自程千帆《唐诗鉴赏辞典·序言》
    [注]应试者将自己平日诗文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考试前呈送给有地位者,以求推荐,称为“行卷”。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唐朝,写诗是全民性活动,人人都会写诗,各行各业都有诗作传世,甚至不乏无名氏的诗作流传于世。
    B.唐诗成为经典,不仅因为其艺术造诣登峰造极,更重要的是诗歌数量和诗人数量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C.唐朝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使唐人思想比较活泼,言行较少拘束,有利于诗歌的创作和流行。
    D.因为进士是科举中最贵重的,所以以诗赋为主要考试内容的进士考试,直接促进了唐诗的创作繁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不仅诞生了李白、杜甫这样的世界级诗人,还出现了初唐四杰、王孟、高岑、小李杜等卓有成就的名家。
    B.后世读者读唐诗时,只要随时把带有时代因素的理解填充进去,就能豁然开朗,与作者发生跨越时间的共鸣。
    C.《红楼梦》“香菱学诗”中的观点,代表了曹雪芹和清代很多作家学者的观点;自宋以来学写诗,也以唐诗为榜样。
    D.唐诗的繁荣兴盛,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也得益于当时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融合发展。
    3.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持“唐诗的风格非常多样”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王勃)//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
    B.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
    C.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杨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
    D.荷深水风阔,雨过清香发。(欧阳修)//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
    4.在评价唐诗的成就时,材料一和材料二有哪些相近或者相同的观点?请简要概括。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滚烫的土地
    阎秀丽
    秋阳很毒,像针,扎在爹的脊背上。
    娘抬头看了看天,说:“歇一会儿吧,这日头忒毒,晒得人脱层皮。”
    爹没有言语,只是把镐头抡得更高了些,然后再使劲儿地落下,坚硬的山土在他的镐头下只是蹦出了一个亮晃晃的镐印,几块细碎的土坷垃蹦在他裸着的胸膛和脸上,和脸上的汗珠混合在一起,变成浑浊的小溪淌下来,娘便生了气,叨咕着说:“非得刨那点儿地,不知道能种几粒粮食!”
    爹回了头,擦了把汗,眼睛一横,说:“你懂啥,这片小山包荒着也是荒着,我刨出来就能有用,要不种地,要不栽几棵树,咋了!”
    娘说:“咱家的粮食也不是不够吃,你费那大劲儿刨这点儿地有啥用!乐意干你干!”
    我在旁边看了看爹,娘能扔镐头耍脾气,我可不敢。爹那火爆脾气,不敢拿我娘撒气,要是有个不小心,那火准定得烧到我身上。
    爹头也没抬,只是把手里的镐头更加用力地刨下去。
    我心里是极不愿意爹到处“开荒”的行为,但是我不敢反抗。
    爹的工作在县上,机关里一个科室的科长,是村里人人羡慕的“公家人”。
    周六回家,爹换上一身旧衣裳,扛了镐头就往山里走,娘阻拦不住。村里人也说,不值当,吃公家饭的,还差那点儿地?正儿八经的庄稼人都没人弄。
    为这,爹和娘吵了一架。
    娘没有去地里,爹也没有喊我,一个人扛着镐头下了地。
    娘并没有想象的清闲,反而在家里走来走去。把地扫了一遍又一遍,屋里的那几件简陋的家具,也被娘擦得泛了光,映着娘有些魂不守舍的神情。并且时不时地扒着后门,一遍又一遍地望着爹去干活的山沟沟。
    我心想,再怎么望,也看不到那个小山包。何况是一个人。
    到了中午,爹还是没有回来,娘让我去地里看看,喊爹回来吃饭。我有些不情愿,又不敢违拗娘的意思,只能慢腾腾地向着那山沟走去。
    太阳火辣辣地悬在正空,不知名的虫儿有气无力地嘶鸣着,连风都是热的。我心里暗暗气着,这么热的天,不好好在家待着,拐带得我也跟着遭罪,刨了那点山边子,还能富了?
    气归气。还得去,这么热的天,爹要是中暑了,那可就糟了。
    我到了山沟处,远远地就看见爹抡着镐头,高高地举起,重重地落下。镐头落下的时候,他的身体弯成了一把苍劲的弓,站起身抡镐头的时候,身体微微向后仰着,和手里的镐头成了一个别样的剪影,像一棵山崖上虬枝百结的老松。阳光从他的背上洒下来,在爹重复的动作里,纷纷地跳跃不停。
    我心头一热,赶紧走到爹的跟前,喊了一声,把手里的一瓶水递给他。他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咕嘟咕嘟”一口气就把一瓶水喝了个干干净净,嘟囔出一句话:“这天,真要命,咦?你咋来了?”
    “娘让你回去吃饭,”
    “不急,我先把这块儿刨完了再回。”
    我靠在一棵树的树荫下,懒洋洋地看着两只蚂蚁爬来爬去。爹抹了一把嘴,又拿起了那把镐头。
    “别刨了,就那点儿山边子地,种啥也长不出好庄稼来。”放羊的张老歪抱着一个鞭子,从山的另一边赶着羊群过来,蹲在离我爹不远的一块石头上说。
    “你是白当了一辈子的庄稼人。地是通人性的,你懒了,地也懒了;你勤了,地就勤。它不亏待你,你得信得着这儿。”爹指了指自己的心口说,“心里装着啥,地上就长啥。”张老歪点点头又摇摇头说:“话虽在理,不过你看,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家里的那几块地都撂荒了,你还开荒!你信不信,等将来你不在了,刨出来的地还得撂荒,图个啥!”
    “人哪,是地养着呢。就是死了,也得埋在地里,还能给你悬到半空去?人不在了,地还在,人活在地里呢。他们还能在外漂一辈子?早晚得回来,这里是根儿!”
    张老歪没有说话,看着天空上的几朵白云,嘴里嚼着一根草叶子,半晌说了句:“这人养地不假,还没听说地养人的。”
    “话可不能这么说!”爹站直身子,手里拄着镐头说,“一百年这样,一千年也这样,哪块土地上都有人。咱们不在了,埋在这里,有魂在这儿呢,种上一棵树,树吸收着咱们的营养,越长越大,开花结果,谁说咱们就没了?那是以另外一种方式活着,这不就是地养人吗?”
    “儿子说要接我去城里享福,恐怕我老了那天也回不来喽。”张老歪的神色似乎有些黯然地说,狠狠地甩了一下鞭子,把羊惊得回头冲着他“咩咩”地叫了几声。
    “那你就去呗。”
    “要不我能去哪儿?”张老歪硬撅撅地撂下这句话,转身就去追跑散的羊去了,“你脚下瓷实,刨吧,我的脚底下可就空喽……”
    风里隐隐传来张老歪的话,瞬间就被阳光炙烤得没了踪影。
    爹没说话,低下头,看着脚下褐色的土地,又把镐头高高地抡起。
    爹和镐头已经浑然一体,山野间回响着镐头撞击大地的闷响。爹的身影紧紧贴服着大地,浑然一体,像大地上移动的图腾。
    娘扛着镐头出现在弯弯曲曲的土路上,我久久地站着,看了一眼娘,又看了看爹的背影。
    脚下的土地被太阳炙烤得滚烫,那股热气源源不断地传入我的四肢百骸,让我的心也变得通透起来。
    我走过去,把镐头从爹的手里拿过来,也像爹一样,将镐头高高地抡起。
    (选自《小小说月刊》)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爹跟娘吵架后,娘在家看似忙碌的行为、魂不守舍的神情和扒着后门一遍遍张望的动作里,包含着对爹的怨恨,更有担心和牵挂。
    B.我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喊爹吃饭的情节,写出了我内心的不情愿,为最后写“我的心也变得通透起来”这一发展转变做了铺垫。
    C.在爹的心里,“地是通人性的”,“你得信得着这儿”,这既有对土地的信任,又有对土地的依恋,更体现了爹独到的处世哲学。
    D.文中的“浑然一体”一词将爹、镐头和大地三者紧紧地连接在一起,生动贴切地写出爹在山沟劳作的场景,两次使用,意蕴深刻。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多处描写天气的炎热,不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烘托了爹的形象,同时还暗示我和娘都不愿让爹到处开荒的心理。
    B.小说语言形象生动又不失质朴,如“叨咕”“拐带”“嘟囔”等口语化词汇,既符合人物的心理特点,又展示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C.小说写张老歪与爹的对话,表现了二人对土地都饱含深情,但认识不同,衬托了爹对人与土地关系的认识更加深刻,深化了小说主题。
    D.小说主要采用第一人称,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显得真实亲切,同时便于表现我对爹刨地看法的转变。
    8.小说题目“滚烫的土地”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9.小说多次写到“抡镐头”这一细节,你认为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10.文本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君何患焉(A)若阙地(B)及泉(C)隧(D)而相见(E)其谁曰(F)不然
    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惊,意思是使得郑庄公的母亲生庄公时受到惊吓,这和《穿井得一人》“闻之于宋君”中的闻用法相同。
    B.度,指不合礼法制度,这和《郑人买履》“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中的度词义不相同。
    C.子姑,此处是代指亲人,即共叔段的行为到了天人共愤的程度,他的亲人都会选择背叛。
    D.辛丑,即辛丑日,古人以天干地支法计年、日,天干地支一轮共计六十年,又称一甲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公出生时难产,因此姜氏不喜欢他而喜欢另一个儿子共叔段,并企图篡位未遂,但最后庄公包容了姜氏的过错,母子和好。
    B.共叔段身为“京城大叔”,贪得无厌,修治城郭,集结兵力,修守战备,企图偷袭郑都,多行不义,结果众叛亲离,落荒而逃。
    C.庄公采取“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策略,满足其弟共叔段部分欲望,置其于不仁不义之地,说明庄公老谋深算。
    D.庄公粉碎共叔段的阴谋后,发誓有生之年不再与其母相见,但后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说明庄公有妇人之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2)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亲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解】①觐亲:看望父母,探亲。此诗是安史之乱时,诗人在成都附近的蜀州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所写。②老莱衣:传说春秋时代楚国有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欢娱他的双亲。③黄牛峡:在长江西陵峡中段,距宜昌市区45公里处,又名黄牛岩。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运用了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的典故,诗人感叹这样的美谈,今天很难找到。“万事非”三字,包容着巨大的世上沧桑,苍劲中蕴有一股郁抑之气。
    B.颔联所写内容,正是“万事非”的具体写照之一,正是因为生逢乱世,所以诗人用“何处”二字,表达了对韩十四此行探亲也许还有一番周折的关切,情感十分真挚。
    C.颈联写景,虚实相生,暮霭渐浓,寒风吹来,砭人肌骨,诗人仿佛听到黄牛峡滩声阵阵,而眼前的白马江头树影摇晃,意境雄浑壮阔,从而烘托出与友人分手时的遐想与怅惘。
    D.尾联“此别”二字,总括了前面的离别情景。“犹恐”二字,流露了诗人对未来的隐忧,与“万事非”首尾呼应,意味深长。
    1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概括。
    四、默写题
    16.填空。
    (1)《短歌行》中,诗人想象贤才穿过田间小路,屈驾前来探望自己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诗人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直抒胸臆,表现诗人高洁傲岸、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特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岭下,渭水畔,许久未见如此沸腾的烟火气。满怀好奇的客人从各地涌来,排队、打卡,品鉴一碗冲上“顶流”的热辣。①甘肃天水,一颗因“天河注水”而得名的遗珠,正被更多人看见。
    伏羲、秦人、三国、石窟……天水,这座早已( )的西北老牌旅游城市却总是“怀才不遇”。提到天水,很少有人能一口气说出它昔日的辉煌。这里是“羲里娲乡”,孕育了目前发现最早的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大地湾。秦人在此放马、建都,蜀魏在此拉锯争雄,东西文明在此交汇……不仅它是《诗经》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发祥地,也是杜甫入蜀前写下“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游历了三个多月的秦州。
    天水等待了太久。当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潮顺着网线寻来,本地人那句“上次天水来这么多人,还是诸葛亮收服姜维的时候”, 既有“怀才不遇”的心酸, 又有“明珠始识”的意外和欣喜。
    天水麻辣烫的( ),最早似乎与一位女孩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的美食视频有关。细节虽难考究,但网络“放大镜”的一次次催化、发酵,是这座小城破茧出圈的直接推手。②如今,信息时代终于让它迎来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当寻味成为更多人享受生活的钥匙,精确的大数据算法将各地最新最全的美食话题,推送给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的“有缘人”。在天水麻辣烫“打卡点”,高举的手机和“捧花”一样醒目,品鉴美食、分享现场、介绍甘肃农产品和景点的嘶喊,汇成粗糙却热烈的线上狂欢。③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天水,感知天水。
    ④与此同时,网上有关天水麻辣烫的同质化宣传,逐渐被更具思考力和人文关怀的( )代替:“历史需要很长的时间和耐心,才能被挖掘到足够精彩的一面,天水替甘肃走了很大一步”,这片土地并非一片贫瘠,它开满了花。
    17.依次填入文中括号里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闻名遐迩爆火推介
    B.闻名遐迩火爆推荐
    C.炙手可热火爆推介
    D.炙手可热爆火推荐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仅它是《诗经》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诞生地,也是入蜀前杜甫写下“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游历了近三个多月的秦州。
    B.它不仅是《诗经》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诞生地,也是杜甫入蜀前游历,近三个多月、写下“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秦州。
    C.它不仅是《诗经》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诞生地,也是杜甫入蜀前游历了三个多月、写下“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秦州。
    D.不仅它是《诗经》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诞生地,也是杜甫入蜀前写下“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游历了三个多月的秦州。
    19.“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句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众所周知,盐和糖摄入过多对健康不利。然而,鲜为人知的是,盐和糖常常结伴而行。放盐多了,①__________,使咸味变得柔和,不刺激。而当糖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味觉就开始麻痹,尝不出太浓的甜味了。这时只要稍微加粗盐,②__________。糖和盐的这种“微妙关系”对我们来说有利有弊,很多时候,糖成了咸味的“减弱剂”,在1%~2%的食盐溶液中添加10%的糖,几乎可以抵消咸味。所以很多甜咸口味的菜里,③__________。比如,糖醋排骨、鱼香肉丝等,咸味被甜味消减了。在外就餐,尽量少点这类菜肴。在家烹调,要少放糖和盐。
    市面上还有很多糖和盐含量都很高的食品,大家要格外注意。像果脯蜜饯。比如酸酸甜甜的话梅让人欲罢不能,但吃进10个,摄入的盐就占一天总量的56%。你可能吃的时候并不觉得咸,这主要是因为加工时会加入很多糖。再如鳕鱼丝等海产干货,味道鲜美,有嚼劲,营养丰富。可数据显示,鳕鱼丝竟是含盐大户:100克鳕鱼丝含钠2克,相当于5克的盐。并且配料表上,白砂糖的位置特别靠前,是典型的高糖高盐食物。大家选择食品时,要注意查看食品标签,尽量选择糖和盐都较少的产品。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含有对大众的建议,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六、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以上漫画给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结合漫画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A.“人人都会写诗”理解错误,依据材料一原文“写诗几乎成为当时唐朝全民性的文艺活动”可知,并不是“人人都会写诗”,而是“几乎”人人都会写诗。
    B.原因分析错误。由材料一可知,唐诗成为经典是因为“从作者的身份、诗作的数量和诗人的数量来看,唐代诗歌都达到了一个极其辉煌的程度”“艺术造诣登峰造极”“风格非常多样”“具有强大的时间穿透性”等因素促成的;另外从材料二来看,“所有这些原因综合起来,就使得唐诗盛况空前,后难为继”可知,唐诗成为经典,绝非“其艺术造诣登峰造极”和“诗歌数量和诗人数量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两方面促成的。
    D.“因为进士是科举中最贵重的,所以以诗赋为主要考试内容的进士考试”理解错误。依据材料二原文“进士是科举中最贵重的,而进士的考试以诗赋为主要内容。这种决定士子前途的考试和因之而派生的行卷之风,也直接促进了诗歌的创作”可知,“进士是科举中最贵重的”和“以诗赋为主要考试内容的进士考试”并不是因果关系。故选C。
    2.答案:B
    解析:B项,“只要随时把带有时代因素的理解填充进去,就能豁然开朗,与作者发生跨越时间的共鸣”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一原文“经典在流传过程之中,会得到不断的阐释和接受,会融入很多时代因素,成为作者和读者的一个公共空间,作者在写的时候就会留下空白,等着读者去填充。读者在读一首诗的时候,在某一个时间节点,忽然之间豁然开朗,领悟到诗歌的真谛,那么这时候我们就和作者发生了共鸣”可知,读者在读诗时,要有特定的“时间节点”,然后才“豁然开朗”,但这并不是说“只要随时把带有时代因素的理解填充进去,就能豁然开朗”。
    故选B。
    3.答案:D
    解析:D.由题干要求“不能支持‘唐诗的风格非常多样’这一观点”可知,“荷深水风阔,雨过清香发”出自宋朝文学家欧阳修的诗作,“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出自宋朝文学家王安石的诗作,用宋朝文学家的诗作不能支持“唐诗的风格非常多样”这一观点。
    故选D。
    4.答案:①写诗成为全民性文艺活动。
    ②诗歌题材丰富多样。
    ③唐朝诗歌盛况空前。
    解析:首先,依据材料一“在作者方面,写诗几乎成为当时唐朝全民性的文艺活动,各行各业都有诗作传世,甚至不乏无名氏的精彩诗作留了下来”和材料二“唐人思想比较活泼,言行较少拘束。这就为诗歌创作和流行提供了方便,从而形成了唐诗的群众性基础。大家都爱写诗,爱读诗。这对于唐诗的发达,诗人的成长,是不可能不发生积极作用的”可知,两则材料都认为唐朝写诗是全民性的文艺活动。
    其次,依据材料一“唐诗的风格非常多样。既有像杜甫这样描写现实的伟大诗人,也有像李白这样风格比较浪漫的诗人,同时还有一些深受禅宗思想濡染的诗人。而且中国古典诗歌的各种体裁的发展,在唐代都达到一个全盛时期”和材料二“国内各民族的融合,还加上当时日趋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都使得各阶级阶层的生活变得丰富复杂,为作家们的修养和创作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养料和素材”“前辈们积累起来的艺术经验,充分表现了汉语之美的多种样式,都使得他们易于借鉴昔贤,驰骋才力,发抒性灵,来扩大诗的反映面,提高诗的表现力”可知,两则材料都认为唐朝诗歌体裁风格多种多样。
    最后,依据材料一“从作者的身份、诗作的数量和诗人的数量来看,唐代诗歌都达到了一个极其辉煌的程度,堪称中国历史上诗歌的黄金时代”“而他们学写诗歌,就像练书法时临帖一样,也是以唐诗为榜样”和材料二“所有这些原因综合起来,就使得唐诗盛况空前,后难为继”可知,两则材料都认为唐朝诗歌创作盛况空前。
    5.答案:①首先提出问题“唐诗何以成为经典”。②然后分别从数量(诗人、诗作)、艺术造诣登峰造极、风格多样、具有强大的时间穿透性等四方面进行分析。③最后得出“唐诗的发展过程就是其不断经典化的过程”的结论。解析:首先,文章开头即提出“唐诗何以成为经典”的问题,属于提出问题部分。
    其次,又分别从“从作者的身份、诗作的数量和诗人的数量来看,唐代诗歌都达到了一个极其辉煌的程度,堪称中国历史上诗歌的黄金时代”,即诗人的身份、诗作数量和诗人数量;“唐诗之所以成为古代文学的经典,主要是因为它的艺术造诣登峰造极”,即艺术造诣方面;“不仅如此,唐诗的风格非常多样”“而且中国古典诗歌的各种体裁的发展,在唐代都达到一个全盛时期”,即体裁风格多样;“唐诗之所以经典,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经典是要经过长时间检验的,而唐诗具有强大的时间穿透性”,即唐诗具有强大的时间穿透性等四方面来进行分析唐诗成为经典的原因。
    最后,得出结论“所以唐诗一千多年来,从唐代传到今天,是一代一代的读者不断努力、不断经典化的过程”,即“唐诗的发展过程就是其不断经典化的过程”。
    6.答案:D
    解析:A.“包含着对爹的怨恨”错误。由后文“到了中午,爹还是没有回来,娘让我去地里看看,喊爹回来吃饭”可知,娘并没有因为和爹吵架而心生怨恨,而是担心爹。B.“为最后写‘我的心也变得通透起来’这一发展转变做了铺垫”错误。联系“到了中午,爹还是没有回来,娘让我去地里看看,喊爹回来吃饭。我有些不情愿,又不敢违拗娘的意思”可知,“我”不情愿是不想去叫爹;由“一百年这样,一千年也这样,哪块土地上都有人。咱们不在了,埋在这里,有魂在这儿呢,……那是以另外一种方式活着,这不就是地养人吗”“爹和镐头已经浑然一体,山野间回响着镐头撞击大地的闷响”等句子可知,“我”的心通透起来是听了父亲说的土地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话。两者不是阐述同一件事,构不成铺垫。C.“特立独行的性格”错,爹思考的是人与土地的关系,表现忠厚朴实的典型农民形象,并不特立独行。D.正确。故选D。
    7.答案:A
    解析:A.“暗示了农耕环境在逐渐恶化”错,文中多处写秋阳:“秋阳很毒,像针,扎在爹的脊背上”“太阳火辣辣地悬在正空,不知名的虫儿有气无力地嘶鸣着,连风都是热的”“风里隐隐传来张老歪的话,瞬间就被阳光炙烤得没了踪影”“脚下的土地被太阳炙烤得滚烫,那股热气源源不断地传入我的四肢百骸,让我的心也变得通透起来”。写出时间流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表现了父亲烈日下辛勤耕作的农民形象,但没有暗示农耕环境恶化。故选A。
    8.答案:①指脚下的土地被太阳炙烤得滚烫;②指爹对老家的土地怀有与众不同的炽热之情;③指土地对人有养育之恩,也是人的最终归宿,人们对土地饱含着依恋和敬畏之情。
    解析:由文章“秋阳很毒,像针,扎在爹的脊背上” “歇一会儿吧,这日头忒毒,晒得人脱层皮”“和脸上的汗珠混合在一起,变成浑浊的小溪淌下来”可知,秋阳非常毒辣,晒得土地滚烫。由此可概括含义:指脚下的土地被太阳炙烤得滚烫。由“你懂啥,这片小山包荒着也是荒着,我刨出来就能有用,要不种地,要不栽几棵树,咋了”“爹的工作在县上,机关里一个科室的科长,是村里人人羡慕的‘公家人’”“周六回家,爹换上一身旧衣裳,扛了镐头就往山里走”可知,爹对土地异常执着与热爱,由此可概括含义:指爹对老家的土地怀有与众不同的炽热之情。由爹说的话“人哪,是地养着呢,就是死了,也得埋在地里,还能给你悬到半空去?人不在了,地还在,人活在地里呢。他们还能在外漂泊一辈子?早晚得回来,这里是根儿”“一百年这样,一千年也这样,哪块土地上都有人。咱们不在了,埋在这里,有魂在这儿呢,种上一棵树,树吸收着咱们的营养,越长越大,开花结果,谁说咱们就没了?那是以另外一种方式活着,这不就是地养人吗?”可知,土地对人有养育之恩,是人最终的归宿,由此可概括含义:指土地对人有养育之恩,也是人的最终归宿,人们对土地饱含着依恋和敬畏之情。
    9.答案:①连缀全文情节。“抡镐头”这一细节,把全文的人物和事件串联起来,使作品浑然一体,结构清晰完整;②丰富人物形象。这一细节反复出现,突出爹拼力开荒劳作的场景,意在表现爹对土地的痴迷热爱和执着坚守;③深化小说主题。最后写娘扛着镐头和我从爹手里接过镐头劳作的情景,表现出我和娘理解了他对土地的痴情,暗示这种对土地依恋坚守的精神将传承下去。
    解析:“抡镐头”的情节第一次出现在文章开头爹和娘吵架时,“爹没有言语,只是把镐头抡更高了些,然后再使劲儿地落下”;第二次出现在文章中间我去找爹回家吃饭时,“我到了山沟处,远远地就看见爹抡着镐头,高高地举起,重重地落下”“他的身体弯成了一把苍劲的弓,站起身抡镐头的时候,身体微微向后仰着,和手里的镐头成了一个别样的剪影”;第三次出现在文章末尾我听完爹的“哲理”后,拿起镐头回家,“我走过去,把镐头从爹的手里拿过来,也像爹一样,将镐头高高地抡起”。“抡镐头”贯穿全文始终,是文章的线索,串联起文章各个情节。由此可概括出:连缀全文情节。“抡镐头”这一细节,把全文的人物和事件串联起来,使作品浑然一体,结构清晰完整。第一次出现“抡镐头”情节时,“几块细碎的土坷垃蹦在他裸着的胸膛,和脸上的汗珠混合在一起,变成浑浊的小溪淌下来”等句子的描写写出了爹努力开垦的场景,描绘了爹热爱土地的形象;第二次出现“抡镐头”情节时,“他的身体弯成了一把苍劲的弓,站起身抡镐头的时候,身体微微向后仰着,和手里的镐头成了一个别样的剪影,像一棵山崖上虬枝百结的老松”“阳光从他的背上洒下来,在爹重复的动作里,纷纷地跳跃不停”等细节描写,将爹和土地融为一体,烘托了爹对土地的执着与热爱。由此可概括出:丰富人物形象。这一细节反复出现,突出爹拼力开荒劳作的场景,意在表现爹对土地的痴迷热爱和执着坚守。文章最后一次出现“抡镐头”情节时,是在“我”找到了爹,爹对“我”阐述了人与土地之间关系的时候。通过爹的解释,“我”的心变得通透了起来,对爹的热爱有了理解,因此,“我走过去,把镐头从爹的手里拿过来,也像爹一样,将镐头高高地抡起”,娘也“扛着镐头出现在弯弯曲曲的土路上”,“我”和娘对爹的行为从不理解到理解,升华了主题。由此可概括出:深化小说主题。最后写娘扛着镐头和“我”从爹手里接过镐头劳作的情景,表现“我”和娘理解了他对土地的痴情,暗示这种对土地依恋坚守的精神将传承下去。
    10.答案:ACE
    解析:句意:您担忧什么呢?如果把地挖到看见泉水,然后再打一条地道去见母亲,那么谁还能够说您违背了誓言呢?
    “君何患焉”语意完整,“焉”为句末语气词,故A处断;
    “若阙地及泉”语意完整,“阙地及泉”为顺承关系,中间不能断开,故C处断;
    “隧而相见”宾语前置,“相”是“见”的前置宾语,故E处断;
    11.答案:C
    解析:A.正确。使动用法,使……受到惊吓。/使动用法,使……听到,禀告。
    B.正确。不合礼法制度。/量。
    C.“子姑,此处是代指亲人,即共叔段的行为到了天人共愤的程度,他的亲人都会选择背叛”错误。“子姑”意思是“您姑且”。句意:您姑且看着吧。
    D.正确。
    12.答案:D
    解析:D.“说明庄公有妇人之仁”不妥,说明庄公身上有行孝的美德。
    13.答案:(1)姜氏有什么可满足呢?不如趁早给他另外安排个容易控制的地方,不让他的势力蔓延。如果蔓延开来,就难于对付了。
    (2)我有个母亲,我的饭食她都吃过,就是从未吃过君王的肉羹,请允许我拿回去给她。
    解析:(1)“姜氏何厌之有”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姜氏有何厌”,姜氏有什么可满足呢;“厌”,通“餍”,满足;“为”,给;“图”,对付。(2)“皆”,都;“尝”,吃;“遗”,给。
    14.答案:C
    解析:C.“而眼前的白马江头树影摇晃,意境雄浑壮阔,从而烘托出与友人分手时的遐想与怅惘”错误,颈联意思是:我仿佛听到你途经幽静的黄牛峡时,滩上汹涌的江水发出不绝的回声,而眼前白马江畔寒风吹骨、树影稀疏。从诗中写到的意象看,颈联写的是一幅深秋景象,上句虚写黄牛峡的滩声,一个“静”字,以静衬动,下句实写白马江头所见之景,意境萧瑟孤寂,而非雄浑壮阔,衬托了送别的怅惘之情。
    15.答案:①“兵戈”、“叹息”等词,表达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兵戈不息的国家前途的隐忧。
    ②“无家寻弟妹”,抒发了诗人因亲人离散的伤痛及对骨肉同胞的思念之情。
    ③“何处访庭闱”,“犹恐未同归”,体现了诗人对朋友于战乱中回乡探亲不易的关切。
    ④“应须各努力”,劝勉友人分手时不宜过多伤感,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
    解析:①首句诗人感叹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这样的美谈,然而在他这个时候,干戈遍地,已经很难找到。第二句,诗的脉络继续沿着深沉的感慨向前发展,突破“不见老莱衣”这种天伦之情的范围,而着眼于整个时代。安史之乱使社会遭到极大破坏,开元盛世一去不复返了。诗人深感人间万事都已颠倒,到处是动乱、破坏和灾难,不由发出了声声叹息。“兵戈”、“叹息”等词,“万事非”三字,包容着巨大的世上沧桑,概括了辛酸的人间悲剧,表现出诗人对时局动荡、兵戈不息的国家前途的隐忧。
    ②三、四两句,紧承“万事非”而来,进一步点明题意。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骨肉同胞的怀念。“无家寻弟妹”意思是:战乱不休,流落他乡的我已好久没有和弟妹联系了,如今更无处可寻他们了。表现了对骨肉同胞的思念,对家破人散的哀痛,抒发了诗人因亲人离散的伤痛及对骨肉同胞的思念之情。
    ③“君今何处访庭闱”,意思是说:你离家多日,此次去江东探亲,而那一带现在又不大太平,你去何处寻访家人呢?“犹恐未同归”,只怕不能实现同返故乡的愿望,体现了诗人对朋友于战乱中回乡探亲不易的关切。
    ④“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应须各努力”,劝勉友人分手不宜过多伤感,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饱含勉励之情。
    16.答案:(1)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解析:
    1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闻名遐迩:形容名声很大,主要指远近闻名。炙手可热:比喻权势很大,气焰很盛,使人不敢接近。依据“甘肃天水,一颗因‘天河注水’而得名的遗珠”“西北老牌旅游城市”等内容,可知早已经远近闻名,所以应选“闻名遐迩”。
    爆火:指某个事物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并引起广泛关注。火爆:旺盛;热闹。语境指天水麻辣烫短时间内引起广泛关注,应选“爆火”。
    推荐:介绍,建议,推举。推介:指把好的人或事物向人或组织介绍,希望被任用或接受,有推广介绍之意。语境是说天水麻辣烫的宣传,应选“推介”。
    故选A。
    1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语序不当,前后句子的主语都是“它”,“不仅”应放在“它”后面;
    搭配不当,“发祥地”原指帝王祖先兴起的地方,后指民族、文化等的发源地。语境指天水是《诗经》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起源的地方,“发祥地”太大,应把“发祥地”改为“诞生地”。“诞生地”通常指的是一个人或事物起源或开始的地方。
    语序不当,“游历了三个多月”应放在“写下”前面。
    全部改对的是C项。
    故选C。
    1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表达自信豪迈与对未来的美好期待。②处语境表示当下“信息时代”给天水带来了蓬勃发展的机遇,“终于让它迎来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和诗句的寓意一致。
    故选B。
    20.答案:①只要再加粗糖就可缓解咸味;②就会让甜味变得很明显;③食盐浓度要比感觉到的更高(往往含有较多的盐)
    解析:①处前边交代了“盐放多了”,后边提到“使咸味变得柔和”等,中间应填入“加粗糖就可以使咸味降低、缓解”之类的句子。
    ②处前边说“当糖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味觉就开始麻痹,尝不出太浓的甜味了。这时只要稍微加粗盐”,接下来应该填入和“只要”能够搭配的关联词“就”等词语。再根据糖与盐的关系可知,加粗盐就会使糖味变得明显。据此得出答案。
    ③处前边提到了“糖成了咸味的‘减弱剂’,在1%~2%的食盐溶液中添加10%的糖,几乎可以抵消咸味”,所以应填入“食盐浓度很高”之类的词语。
    21.答案:市面上有很多糖和盐含量都很高的食品,因此,大家选择食品时,要注意查看食品标签,尽量选择糖和盐都较少的产品。
    解析:题干要求“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含有对大众的建议”,因此,概括时必须根据语段内容,概括出含有建议性的句子。
    本段第一句话是“市面上还有很多糖和盐含量都很高的食品,大家要格外注意。像果脯蜜饯”,可以概括为“市面上有很多糖和盐含量都很高的食品”。根据最后一句话可以概括建议为“大家选择食品时,要注意查看食品标签,尽量选择糖和盐都较少的产品”。
    22.答案:
    【例文】
    绕道而行
    藤蔓面对乱石阻挡,蜿蜒曲折,迎向阳光成就了日后的满目苍翠;小河面对巨石堵塞,灵动一弯,铸就了日后的汹涌澎湃。物如此,人亦然。正如漫画中人们的不同选择,有人勇敢突破,尽显勇士风采,而对另一些人来说,选择绕道而行,不失为一种明智的做法。生活中同样如此,面对困难,我们可以抽身而出,绕道而行,换一种方式挑战生活,你会看到更美好的未来。
    绕道而行,是躲避现实障碍的有效途径,是一种智慧和豁达。史铁生说:“我的全世界从一间屋子扩展到一个院子,再从一个院子扩展到一条街道,一座城市,一个国家,一颗星球,直到一种无从反驳又无比想象的无限。”正值年少意气风发之时,却失去双腿。史铁生曾说自己的偶像是刘易斯,说过自己热爱奔跑。但是,他却知道,虽然不能奔跑,但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实现理想。正是这一份绕道而行的智慧和豁达,史铁生才能够用他最朴实的笔触带给我们深深的触动和思考。
    绕道而行,更是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避开那复杂障碍后能发现更美好的景色。陶渊明仕途坎坷之际,逸然隐居,造就了诗人的神话;勾践选择卧薪尝胆,则是为了日后的重新崛起;刘伟在放弃游泳后选择钢琴,更是成就了一位“钢琴之子”,经商失败,马克·吐温毅然选择了文学,才有了日后受人敬仰的大文豪。绕道而行,才有“欲渡黄河冰塞川”后“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豁然开朗,才有“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迹。
    然而,真正的绕道而行并不是遇到困难就退缩,而是有选择地避开那些战胜它也了无意义的困难。如果没有承受挫折的勇气和坚持,而是一味地退缩躲避,你会发现自己停在原点,甚至是在慢慢倒退。
    著名漫画家郑辛遥曾说:“在路走完时,并不意味着到了尽头,而是提醒我们是时候转弯了。”由此可见,学会绕道而行,即是转弯,是非常重要的。不仅仅如此,还要学会选择转弯的时机。在人生迢迢长途中,平坦处,当有居安思危,勇往直前之心,险峻处,当抱定柳暗花明之念。
    学会绕道而行,绕的是那种种困难,绕出的,却是一种气度和生活方式,更是绕出困难背后的光明之路。
    解析:

    相关试卷

    山西省平遥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山西省平遥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鄄城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鄄城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北省唐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河北省唐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基础知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