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第1页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第2页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第3页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有学者说:“在陶寺遗址中,我们发现了彩陶龙盘,其中“龙'正是红山文化的重要元素。在陶寺也发现了大量的玉器,其中的玉琮被认为是具有大汶口文化特征的元素。而常施彩绘的高领折肩尊、折腹尊、簋等陶器还有良渚文化的因素。”这反映出中华文明()
    A.早于世界其他文明 B.起源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点
    C.起源于夏商周时期 D.出现了玉为代表的礼乐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考查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特点。根据材料,陶寺遗址的出土文物带有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的元素,这反映出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B项正确。从材料看不出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文明,排除A项;中华文明起源于原始社会,排除C项;礼乐制度形成于西周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2.某同学在研究“夏朝标志着早期国家诞生”这一课题时,使用了《左传》等文献史料。目前,在研究该课题中,他还可以使用的史料是( )
    A.良渚遗址古城墙 B.甲骨文的记载
    C.二里头遗址资料 D.何尊及其铭文
    【答案】C
    【解析】
    【详解】研究早期国家的产生,需要利用到的资料应该是早期国家刚刚出现时期的史料,二里头遗址很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址,因此可以用于课题,C项正确;甲骨文是商朝文字,排除B项;良渚古城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文化,与夏朝不符,排除C项;何尊是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与夏朝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在名前”旨在说明()
    A.郡县制影响深远 B.中西方书写习惯不同
    C.专制主义 强大 D.家族宗法制观念浓厚
    【答案】D
    【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国人的姓名顺序与西方不同。结合所学可知,古代中国宗法制观念有浓厚的血缘色彩,家族重视血缘关系。因此,中国人把姓排在前,反映了宗族家族血缘色彩浓厚,D项正确;郡县制是地方行政机构,不影响姓名的顺序,排除A项;中国的姓名顺序反映家族血缘的特点,而书写习惯对中西姓名的顺序没有影响,排除B项;专制主义的强大是指君权的独裁专断,而与姓名顺序没有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4.春秋时代的战争,强调“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师出有名”,事先要下战书,对方不同意也不能开战。这表明春秋时代()
    A.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B.战争一定程度受到礼的约束
    C.礼乐制度日益完备 D.传统的政治秩序彻底被破坏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师出有名”和所学可知,春秋时期,虽然出现礼崩乐坏的现象,但是战争一定程度受到礼的约束,B项正确;春秋时期主要是争霸战争,排除A项;春秋时期,礼乐制度开始走向崩溃,排除C项;传统的政治秩序受到冲击,但是并未彻底破坏,排除D项。故选B项。
    5.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A.剥夺和限制贵族的特权 B.富国强兵,增加国家实力
    C.巩固分封制维护宗法制 D.建立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战国时期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展开政治、经济、军事等改革,B项正确;AD 项都是变法的次要作用,排除AD项;变法是加速了分封宗法制的瓦解,排除C项。故选B项。
    6.下文标注①②③反映的思想分别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些学派?()
    A.儒家 法家 道家 B.儒家 道家 法家
    C.法家 道家 儒家 D.法家 儒家 道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主张变法,强调“事异则备变”,因此①是法家主张;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强调“仁”,进行德治,体现了其民本思想,符合题干中“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因此②是儒家思想主张;老子是道家主张,强调道法自然,道是世界的本源,因此③是道家主张,综上所述,材料中的学派分别是法家、儒家、道家,D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学派分别是法家、儒家、道家,排除A、B、C项。故选D项。
    7.春秋时期,北方有楼烦、林胡、赤狄、北戎、山戎等民族部落,而南方有巴、楚、吴、越等诸侯国;至战国后期,北方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东胡,而南方也仅余楚、越两个诸侯国。这一变化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A.中原文化影响迅速扩大 B.孕育着走向统一的趋势
    C.华夏民族认同正式形成 D.南北文化交流大大加强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北方有楼烦、林胡、赤狄、北戎、山戎等民族部落,而南方有巴、楚、吴、越等诸侯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东胡,而南方也仅余楚、越两个诸侯国”可知,从春秋到战国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和南方的诸侯国数量明显减少,这主要是因为诸侯之间、诸侯同少数民族之间、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导致的,说明的是当时孕育着走向统一的趋势,B项正确;材料与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是否扩大无关,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民族战争与交融,华夏认同观念开始形成,但是并未正式形成,排除C项;材料与南北文化交流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8.北京大学赛克勒博物馆收藏一件泰权(秤砣),上面刻着秦朝通行的文字“廿六年(公元前221后),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一)娠疑(疑惑不明)者,皆明壹之。”该文物无助于研究()
    A.秦朝制度 B.秦始皇功绩 C.古代文字演变 D.秦朝灭亡原因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秤砣上的文字信息涉及秦始皇统一六国时间,秦朝建立后的皇帝制度、丞相制度,据秤砣信息无法推断秦朝灭亡原因,符合题意,D项正确;据秤砣上的文字可知该文物涉及到了秦朝的皇帝制度和丞相制度,涉及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功绩,还有助于研究文字本身,设问是无助于研究,ABC 项不符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9.在秦朝,“三公九卿以及列卿等,协助皇帝处理日常事务。大事总汇于□□,或最后请皇帝裁决”。“□□”空缺的是()
    A.太尉 B.丞相 C.郡守 D.县令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丞相作为百官之首,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因此“大事总汇”这一功能非常符合丞相的职责范围。在秦朝的政治体系中,丞相是皇帝之下权力最大的官员,负责统领百官,处理国家大事,B项正确;虽然太尉是秦朝的三公之一,但在此语境下,它并不直接关联到“大事总汇”这一功能。太尉主要负责军务,而非日常政务的汇总,排除A项;郡守是秦朝地方行政机构的长官,负责管理郡内的各项事务,与中央政府的“大事总汇”功能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县令则是更低一级的地方行政官员,负责具体县份的管理,同样与中央政府的“大事总汇”功能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0.秦朝统一中国以后,北逐匈奴、建筑长城,南抚夷、越、修筑灵渠,并且大量移民南北边地进行屯戍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修长城阻止了匈奴的袭扰 B.秦始皇推行“以法治国”思想
    C.修灵渠沟通了黄河和长江 D.移民屯戍有利于促进边地开发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秦朝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屯戍”即屯垦戍边,大量移民在南北边地驻扎下来开垦田地并进行边疆守卫,这有利于促进原本落后的边地得到开发,D项正确;长城阻止了匈奴袭扰不符合事实,它只是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排除A项;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是推行“以法治国”思想,与材料描述的信息不符,排除B项;灵渠沟通的是湘江和漓江,不是黄河和长江,排除C项。故选D项。
    11.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这可以说明()A.三者对大一统思想的认识不同 B.大一统主张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C.三者都提倡建立封建专制统治 D.大一统思想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至汉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一匡天下”“定于一”和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受诸侯之间战争的影响,孔子和孟子等思想家们主张国家大一统。到汉朝时期,董仲舒迎合汉武帝国家大一统的需要,提出了春秋大一统的主张,因此材料强调的是大一统思想是时代发展的需要,D项正确;三者都主张国家大一统,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大一统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排除B项;孔子主张恢复西周时期的制度,非封建专制,排除C项。故选D项。
    12.汉武帝时,在全国置十三州,每州派刺史一人。刺史受中央御史中丞直接管辖,主要监察郡守、强宗豪右和诸侯王。这表明汉武帝()
    A.旨在整顿官僚队伍 B.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扩大汉朝疆域范围 D.意图提升行政效率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实行刺史制度,监督地方豪右和郡守王侯,抑制地方势力的崛起,便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汉武帝设置的刺史针对的是地方官,并不是整顿官僚队伍,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加强对西域的管理扩大了汉朝疆域范围,排除C项;刺史属于监察官,并不是行政官,排除D项。故选B项。
    13.秦朝实行郡县制,推行“焚书坑儒”;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采用“黄老之学”;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采纳“独尊儒术”。材料表明秦朝至西汉中期()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B.封建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
    C.封建的专制集权统治持续强化 D.中华文明的版图初步奠定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秦汉时期。根据材料“秦朝实行郡县制,推行“焚书坑儒';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采用“黄老之学';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采纳“独尊儒术'。”及所学可知,秦统一六国后,废除了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汉武帝时期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措施,进一步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封建经济文化交流加强的信息,“焚书坑儒”“独尊儒术”都体现了思想文化的专制特征,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秦汉时期专制集权统治得到持续强化,不符合题意,排除C 项;材料未涉及中华文明的版图初步奠定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14.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个历史时期的形势图。该时期()
    A.江南得到开发 B.火药普遍应用 C.科举制度形成 D.藩镇割据严重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图片可知,时间为东晋时期,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放,A想争取;火药普遍应用是在宋朝,排除B项;科举制形成是在隋朝,排除C项;繁镇割据严重是在唐朝,排除D项。故选A项。
    15.《王俭论》中写道:“自晋以阀阅用人,王、谢二氏,最为望族。”其中“阀”“阅”原指东晋时期世家大族在家门两侧竖立的柱子名称,专门用来悬挂朝廷授予的表彰。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平民重视家族荣誉 B.士族的政治影响力较大
    C.建筑技术蓬勃发展 D.士族与皇权的冲突激烈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自晋以阀阅用人,王、谢二氏,最为望族。”可知,体现了东晋时期门阀世族对政治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世家大族重视家族荣誉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东晋时期建筑技术蓬勃发展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士族与皇权冲突激烈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16.下面历史书目录(下表)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第五节八王之乱
    第六节王马共治
    第七节诗酒雅集
    第八节陈朝兴亡
    第九节五胡归华
    A 盛世与危机 B.争鸣与认同
    C.分裂与融合 D.开放与包容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所学可知,八王之乱、王马共治等都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C项正确;A项明清时期,排除A项;B项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项;D项隋唐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8分,第19题10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全晋文》所载傅玄《掌谏职上疏》中认为郡县制的实行是“荡灭先王之制”。《文选》载陆机《五等诸侯论》中认为秦代实行郡县制是“忘万国之大德”,其国运不能长久实由此所致。“颠沛之衅,实由孤立”,没有形成“万国相维”之势,所以很快就败亡了。曹冏在《六代论》中也认为郡县制不利于专制统治者长久维持自己的家天下。
    -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1)材料一反映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并说明在周初被“封侯”是哪些人?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2)材料二中的学者对秦朝实行郡县制的评价是否全面?请说明理由。
    【答案】(1)制度:分封制;对象:前朝贵族、功臣和王族子弟。目的:维护周王统治。
    (2)评价:不全面。理由:秦朝的郡县制并不是秦朝实行暴政的主要原因,郡县制的实行加强了中央集权,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有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西周(中国)。制度:根据材料一“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封功臣谋士”“封尚父于营丘”“封弟周公旦于曲阜”“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可知,材料一反映西周实行分封制;对象:根据材料一“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和所学可知,周初被“封侯”的是前朝贵族、功臣和王族子弟;目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周初实行分封,其目的在于维护周王统治。
    【18题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时期(中国)。态度:根据材料“忘万国之大德”“郡县制不利于专制统治者长久维持自己的家天下”可知,该观点具有片面性,并不全面。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郡县制并不是秦朝实行暴政的主要原因,郡县制的实行加强了中央集权,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有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8.民族交融、国家统一一直深刻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代,随着兼并不断,此前较小的国,这时多已灭亡;诸大国地益广,兵益多,进而互相吞并。而位处不同区域的华夏政权楚、燕、赵、秦等国与周边少数民族出现同源共祖的观念,为秦最终建立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打下根基。
    -整理自吕思勉《吕思勉讲中国史》等
    材料二 汉武帝时期,由于财政危机,国家取消行之已久的盐铁特许制度,由政府自行经营盐铁。其时,王国问题已经解决,山海资源的垄断权已全部收归朝廷。实行盐铁官营,国家不仅占有了盐铁商人的利润,而且把农民对盐铁的消费纳入了国家的财政市场。国家一旦控制了盐铁,大量为豪族地主所隐占的人口,不得不出高价食官盐、用官铁,等于是在向国家交税。“天下之利”尽由国家掌握,将商人排斥于流通领域之外,本质上是国家通过商业独占以榨取农业赋税的一种方式。
    -程念棋《国家力量与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
    材料三 中国处于单一政权的统治之下是常态······南北朝都不代表“常态”,但又都以不同的方式推动了“回归”······中国历史的连续性是举世无双的,但“连续性”并不是说一成不变,它是一个动态进程,是
    1在各种波动和“变态”中体现出来······。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末期蕴含的“统一”因素。结合所学,概述秦统一的开创性意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武帝巩固发展大一统的措施。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之“变态”的主要表现。
    【答案】(1)因素:兼并战争;大国形成;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意义:建立了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治理模式。
    (2)
    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设刺史监察地方;
    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改革币制;均输平准;
    思想上,尊崇儒术。 (3)政治上,社会分裂动荡,政权更迭频繁;士族门阀政治形成;
    经济上,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民族关系上,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民族交融加强;
    文化上,社会秩序和人伦纲常遭到破坏;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末期、秦朝(中国)。
    因素:据材料一“随着兼并不断,此前较小的国,这时多已灭亡”可得出“兼并战争”;据材料一“诸大国地益广,兵益多,进而互相吞并”可得出“大国形成”;据材料一“而位处不同区域的华夏政权楚、燕、赵、秦等国与周边少数民族出现同源共祖的观念”可得出“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意义:据材料一“为秦最终建立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打下根基”,结合所学可得出“建立了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治理模式”。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据材料二“其时,王国问题已经解决”可得出“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结合所学可知,政治上,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察;据材料二“由政府自行经营盐铁”可得出“实行盐铁官营”;据材料二““天下之利”尽由国家掌握,将商人排斥于流通领域之外”可得出“均输平准”;结合所学可知,经济上,还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
    【小问3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三“中国处于单一政权的统治之下是常态······南北朝都不代表“常态'”可知,“变态”是指与其他时期不一样的状态。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方面进行分析。政治上,社会分裂动荡,政权更迭频繁;士族门阀政治形成。经济上,受战乱的影响,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北民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文化上,由于社会动荡不安,导致社会秩序和人伦纲常遭到破坏;随着佛教、道教的盛行,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民族关系上,大量少数民族内迁,民族交融加强。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不同历史时期,选官的方式不同。西周时期世袭的卿大夫按照声望和资历来担任官职,并享有一定的采邑收入。战国时期商鞅打破传统的选官制度,按军功大小授予官位。汉武帝继位后,下诏让天下的诸侯让一些高官推举贤良方正······在这一次举贤良方正中间汉武帝发现了董仲舒。
    材料二 西汉和东汉记载入史书的循吏共计18人,有明确记载的选拔方式有孝廉、茂才、贤良、明经、辟除、征召、任子、纳赀(资)这八类,涉及次数较多的有辟除、孝廉、辟除、征召。黄霸是循吏中仕途轨迹记载最详细,也是次数最多的,黄霸涉及到的选拔方式为2次纳费、2次察廉、2次举贤良、3次征召。除王成记载不详外,其他循吏最少也会经历1次选拔,平均每人2.7次,差不多就是每个循吏在仕途生涯会经历3次不同方式的选拔。
    -摘编自徐鹏鹏《文官制度与汉代政治治理研究-以汉代循吏群体为视角》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西周、战国、西汉的选官制度。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代选官制度的特点。
    【答案】(1)西周:世官制;战国:军功爵制;西汉:察举制。
    (2)特点:多种官员选拔方式相结合;征辟制和察举制是汉代选官的重要方式;存在任子、纳赀等重视人情血缘或财资的选官制度。(至少两点)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周、战国和西汉(中国)。根据材料一“西周时期世袭的卿大夫按照声望和资历来担任官职”可得出“世官制”;根据材料一“战国时期商鞅打破传统的选官制度,按军功大小授予官位”可得出“军功爵制”;根据材料一“汉武帝继位后,下诏让天下的诸侯让一些高官推举贤良方正”可得出“察举制”。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二“西汉和东汉记载入史书的循吏共计18人,有明确记载的选拔方式有孝廉、茂才、贤良、明经、辟除、征召、任子、纳赀(资)这八类。”可得出“多种官员选拔方式相结合”;据材料二“涉及次数较多的有辟除、孝廉、辟除、征召”可得出“征辟制和察举制是汉代选官的重要方式”;据材料二“任子、纳赀(资)”可得出存在“重视人情血缘或财资的选官制度”。
    20.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成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
    社会转型的含义:社会转型指人类历史上发生的结构性或根本性的社会变动,它是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所引发的超越原有社会模式的全方位、革命性的质变。
    社会转型的特点与原因:①社会转型是一个漫长和复杂变迁过程,是对旧体制逐步破除和新体制全面确立;②社会转型是全方位的,涉及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多领域;③社会转型的成因很多,而且互动制衡,根本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
    请你以春秋战国为例说明社会转型上述特点,分析其体现出的时代潮流。(要求: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示例
    说明:
    经济上:春秋战国之际,随着铁农具、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分封制逐渐遭到破坏,诸侯国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纷起,各国先后进行了变法,创立了集权制、官僚制、郡县制等一系列新制度,出现了中央集权政治的萌芽。
    思想文化上:教育由官方垄断到走向民间,出现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道家、儒家、法家等学派,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百家争鸣”的局面,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
    民族关系上:民族交融,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社会上:礼崩乐坏,社会秩序混乱。
    潮流: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解析】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为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材料“社会转型是全方位的,涉及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多领域”可以从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加以说明,如经济上:春秋战国之际,随着铁农具、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分封制逐渐遭到破坏,诸侯国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纷起,各国先后进行了变法,创立了集权制、官僚制、郡县制等一系列新制度,出现了中央集权政治的萌芽。思想文化上:教育由官方垄断到走向民间,出现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道家、儒家、法家等学派,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百家争鸣”的局面,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民族关系上:民族交融,华夏认同观念增强。最后总结时代潮流: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相关试卷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