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孝感市2025届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卷(A)(含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6278447/0-172957966175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湖北省孝感市2025届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卷(A)(含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6278447/0-1729579661827/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湖北省孝感市2025届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卷(A)(含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6278447/0-1729579661886/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湖北省孝感市2025届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卷(A)(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湖北省孝感市2025届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卷(A)(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科普阅读题,实验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活字印刷B.烧制陶瓷C.酒精挥发D.沙里淘金
2.以下做法符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是( )
A.乱丢废旧电池B.工厂加高烟囱排放废气
C.农作物秸秆粉碎还田D.提倡毁林造田
3.下列对劳动项目的相关解释错误的是( )
A.AB.BC.CD.D
4.下列选项中的“错误实验操作”与其对应的“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一致的是( )
A.引起失火B.腐蚀胶头
C.腐蚀标签D.读数偏大
5.如图为空气成分示意图(按体积计算),其中“Y”代表的是( )
A.氮气B.二氧化碳C.稀有气体D.氧气
6.学生作业中出现的下列符号及其意义均正确的是( )
A.cl表示氯元素B.可以表示二氧化硫
C.表示2个氢原子D.表示钙离子
7.下图是表示气体微粒的示意图,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那么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
A.AB.BC.CD.D
8.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有如下步骤:
①加热;
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③装药品;
④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⑤从水槽中取出导管;
⑥熄灭酒精灯;
⑦连接装置。
其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
A.⑤⑦③②①④⑥B.①⑦③②⑤④⑥
C.⑦②③①④⑤⑥D.⑦③①②④⑥⑤
9.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体积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B.物质为固态时,分子不再运动
C.氮气和液氮化学性质均稳定,说明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D.“尘土飞扬”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10.如图是七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④属于金属元素B.②的微粒符号是
C.②③⑤属于阳离子D.⑥⑦两种粒子化学性质相似
11.中秋节,鼋头渚的烟火晚会很漂亮。下列有关烟花和爆竹成分的推测不合理的是( )
A.鞭炮爆炸后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说明鞭炮中可能含有硫粉
B.燃放烟花时,产生大量白烟,说明烟花中可能含有磷
C.燃放烟花时,发出蓝紫色的火焰,说明烟花中可能含有铁粉
D.鞭炮的火药呈黑色,说明鞭炮中可能含有木炭粉
12.小雪同学学习了氧气的相关知识后,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下列四个图像是他总结对应实验过程中相关量的变化,其中正确的是( )
A.一定质量的木炭在足量氧气中燃烧
B.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C.用相同浓度等量的过氧化氢溶液来制取氧气
D.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13.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目的的是( )
A.AB.BC.CD.D
二、科普阅读题
14.阅读下面科普短文(改编自屠呦呦2015年12月7日瑞典演讲稿)。
很多中药古方都提到了青蒿入药抗疟疾,但当1971年开始从青蒿中提取有效成分时,结果却总是不理想,屠呦呦研究组反复研究中医古籍,其中“青蒿一握,以水两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激发了她的灵感,是不是高温下破坏了青蒿中抗疟的有效成分?屠呦呦立即改用乙醚在较低温度下进行提取,成功获得了抗疟有效单体的提纯物质,命名为青蒿素。
完成样品纯化后,通过元素分析、光谱测定、质谱及旋光分析等技术手段,测定相对分子质量为282,得出了青蒿素的化学式.但青蒿素的具体结构是什么样的呢?有机所得专家做了一个定性实验,加入碘化钾后,青蒿素溶液变黄了,说明青蒿素中含有过氧基团;而后专家又通过X射线衍射法等方法,最终确定了青蒿素是含有过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内酯。
由于自然界中天然青蒿素的资源是有限的,接下来就要把自然界的分子通过人工合成制成药物,在这一过程中,研究组又有一项重大研究成果,获得了青蒿素的衍生物,衍生物之一是双氢青蒿素,它也具有抗疟的疗效,并且更加稳定,水溶性好,比青蒿素的疗效好,10倍,进一步体现了青蒿素类药物“高效、速效、低毒”的特点.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从中国古代青蒿入药,到2004年青蒿素类药物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对抗疟疾的首选药物,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将下列三项针对青蒿素的研究按时间先后排序_____(填数字序号)。
①确定结构
②分离提纯
③人工合成
(2)屠呦呦用乙醚提取青蒿素,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改变了哪种条件:_____。
(3)向无色双氢青蒿素溶液中加入碘化钾,实验现象为_____。
(4)根据上述文字介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序号)。
A.确定了青蒿素的组成元素,由此就可以确定青蒿素的化学式
B.青蒿素是含有过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内酯
C.由于自然界中有青蒿,因此我们应用青蒿素时只需从青蒿中提取即可
三、实验题
15.同学们在学习完氧气的性质后,知道了“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在此基础上,同学们提出了以下问题,并展开了项目式学习的探究。
任务一: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能否证明氧气是纯氧?
【进行实验】同学们用数字化实验探测仪进行实验(如图),并获得了一系列数据(如下表)。
【实验结论】
(1)分析上述实验数据可知,_________。
【小组讨论】
上述实验中利用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来证明氧气是否是纯氧,利用了氧气能支持燃烧的性质。
任务二: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与氧气浓度和铁丝粗细有关系吗?
同学们设计并进行了下列五组实验。
【收集证据】
(2)实验⑤中细铁丝燃烧的现象是________。
【实验结论】
(3)其他条件相同时,氧气浓度越大,铁丝燃烧越________。
(4)其他条件相同时,铁丝燃烧与铁丝粗细的关系是________。
【小组讨论】
(5)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原因是________。
四、填空题
16.生产、生活中蕴含许多化学知识。
(1)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①空气成分中,作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原料的是________;
②氮气在一定条件下可与氢气反应,生成氨气()。请写出该反应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________。
③为了保护空气,在我国新颁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基本监控项目增设了浓度限值,与该监测项目有关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二氧化硫B.二氧化氮C.一氧化碳D.细颗粒物
(2)“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填空。
①保持氧气化学性质最小粒子是________;
②水银(汞)的构成粒子是________。
(3)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填空:
①实验室做实验时,酒精不慎洒出燃烧起来,可用________扑灭。
②分离液态空气法制氧气:是利用液氧和液氮的________(填“密度”或“沸点”)不同进行分离的。
③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是________。
17.煤(主要成分为碳)是社会生产生活中最重要的能源。但煤燃烧时,会产生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而造成酸雨,所以工业上常把煤进行气化和液化处理,使煤变成清洁能源。煤气化和液化示意图如下:【物质名称与对应的化学符号:水()、一氧化碳()、氢气()、甲醇()】
(1)第①步操作发生的是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第②步是精炼煤与水蒸气的反应,文字(或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_。
(3)第③步反应可表示为:,其基本反应类型属于__________。(填“化合反应”或“分解反应”)
(4)从“环保”的角度分析,把煤进行气化和液化处理的目的是________。
18.结合如图,回答问题。
(1)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________。
(2)若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填字母编号)。收集一瓶氧气,供硫粉在氧气中燃烧使用,最好采用收集装置是________(填字母编号)。
(3)某气体可用装置C收集,若改用图②收集,气体从________(填“a”或“b”)管进入。
(4)如图③所示,小丽同学对蜡烛的燃烧进行探究,部分实验记录如下:三层火焰中,温度最高的是________(填字母),蜡烛熄灭后产生的白烟的成分是________(填字母)。
A.石蜡蒸汽B.石蜡固体C.碳的小颗粒
19.某兴趣小组做如图实验探究粒子的运动。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已知:浓氨水极易挥发,产生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氨气密度小于空气)
(1)如图1所示,注射器内封闭一段空气,右手堵住注射器口,左手向内推,发现注射器内气体被压缩了,说明_________。
(2)如图2所示,烧杯C装入浓氨水,A、B盛放滴有无色酚酞溶液的蒸馏水,一段时间后烧杯A液体变红,说明分子_________,烧杯B的作用是证明_________。
(3)图3实验中用胶头滴管吸取少许浓氨水,将其滴入T形三通管的细弯管处,然后用橡皮帽封闭管口。过一会儿,观察到_________(填“ba”或“bc”)段纱布条先变成红色。
(4)图3实验与图2实验对比,改进后的优点是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A、活字印刷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烧制陶瓷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酒精挥发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沙里淘金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B。
2.答案:C
解析:A.乱丢废旧电池,污染环境,不符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B.工厂加高烟囱排放废气,不能减少废气的排放,不符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C.农作物秸秆粉碎还田,可减少焚烧秸秆造成的环境污染,符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D.提倡毁林造田,破坏环境,不符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3.答案:A
解析:A、用燃气灶烹饪佳肴,是因为天然气易燃烧,氧气有助燃性,但是不具有可燃性,错误;B、阳光下,晾晒衣物是由于温度升高,分子的能量增大,分子运动加快,正确;C、资源有限,所以将废纸回收处理可以节约资源,正确;D、倾倒液体时标签向手心,可以防止标签被腐蚀,正确。故选A。
4.答案:C
解析:A、使用酒精灯时,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酒精灯,防止发生火灾,图示“错误操作”与图中“可能产生的后果”一致,故不符合题意;B、图中将滴管倒持,会造成试剂流入胶头,腐蚀胶头,图示“错误操作”与图中“可能产生的后果”一致,故不符合题意;C、如果标签没有向着手心,液体会流出腐蚀标签,图中瓶塞没有倒放,会引起药品的污染,图示“错误操作”与图中“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一致,故符合题意;D、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若俯视读数,视线偏高(俯视)会导致读数偏大,图示“错误操作”与图中“可能产生的后果”一致,故不符合题意。故选:C。
5.答案:D
解析:空气中各成分及体积分数为: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水蒸气和杂质:0.03%。
6.答案:B
解析:A、元素符号书写时一大二小,所以氯元素表示为,故A错误;B、化学式可以表示物质,所以可以表示二氧化硫,故B正确;C、化学式中元素右下角的数字:表示1个分子中原子的个数,所以表示1个氢分子中有2个氢原子,故C错误;D、根据位于离子符号中元素或原子团的右上角,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所以表示一个钙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故D错误。故选:B。
7.答案:C
解析:
8.答案:C
解析:根据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操作步骤:连一查→装→定→点→收→移→熄,可知操作顺序正确的是⑦②③①④⑤⑥,故选:C。
9.答案:C
解析:A、“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间隔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并不是分子体积改变,故A错误;B、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的,故B错误;C、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氮气和液氮化学性质均稳定,说明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故C正确;D、尘土是宏观物质,“尘土飞扬”并不能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故D错误。故选:C。
10.答案:B
解析:
11.答案:C
解析:A、硫燃烧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鞭炮爆炸后,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说明鞭炮中可能含有硫粉,故说法正确;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白烟,燃放烟花时,产生白烟,说明烟花中可能含有红磷,故说法正确;C、铁粉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只能受热变成红热状态,不可能出现蓝紫色火焰,故说法错误;D、木炭粉是黑色的,鞭炮的火药呈黑色,说明鞭炮中可能有木炭粉,故说法正确;故选:C。
12.答案:A
解析:A、一定质量木炭在足量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当木炭反应完后,二氧化碳的质量不再增加,故图象反应正确,故A对;B、一定量高锰酸钾分解后生成了锰酸钾和二氧化锰这两种固体,所以最终质量不能为零,故图象反应错误,故B错;C、氯酸钾制氧气时二氧化锰起催化作用,不会改变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故图象反映错误,故C错;D、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实验中是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应该不变,故图象反映错误,故D错。
13.答案:C
解析:A、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但其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不变,该实验中只能证明二氧化锰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并不能得出二氧化锰就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加,此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B、将一干冷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烧杯内壁变模糊,这是因为石蜡燃烧生成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并不能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此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C、向干冷的玻璃片上呼气,玻璃片上出现水雾,说明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比空气中的高,此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D、浓氨水具有强烈的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气分子在不断运动,与烧杯甲中的水结合成氨水,氨水显碱性,因此烧杯甲中的酚酞试液由无色变成红色,丙烧杯中液体不变色,此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故选C。
14.答案:(1)②①③
(2)温度
(3)溶液变为黄色
(4)B
解析:
15.答案:(1)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不能证明氧气是纯氧
(2)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3)剧烈
(4)铁丝越细,燃烧越剧烈
(5)空气中氧气浓度低
解析:
16.答案:(1)二氧化碳或;氮气+氢气氨气或;D
(2)氧分子;汞原子
(3)湿抹布;沸点;铁丝+氧气四氧化三铁或
解析:
17.答案:(1)物理
(2)碳+水一氧化碳+氢气(或)
(3)化合反应
(4)使煤变成清洁能源
解析:
18.答案:(1)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或)
(2)B;E
(3)b
(4)B;B
解析: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文字(或符号)表达式为: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或)。
(2)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适合固液不加热型的发生装置,选用装置B;
收集一瓶氧气,供硫粉在氧气中燃烧使用,最好采用收集装置是E,理由收集氧气纯净。
(3)装置C为向下排空气法,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小,若改为图②收集,气体从b端进入,为向下排空气法。
(4)蜡烛的燃烧三层火焰中,温度最高的是外焰,也就是B对应的火焰;
蜡烛熄灭后产生的白烟的成分是石蜡固体,故填B。
19.答案:(1)分子间有间隔
(2)在不断运动;空气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
(3)ba
(4)节约试剂(或环保)
解析:(1)注射器内气体被压缩了,说明微观粒子之间有间隔;故填:微观粒子之间有间隔;
(2)如图2所示,一段时间后烧杯B液体变红,是因为A中浓氨水中的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当运动到B中时,和水结合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烧杯C的作用是进行对比,通过对比说明空气中的物质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故填:不断运动;对比;
(3)图2实验中用胶头滴管吸取少许浓氨水,将其滴入T形三通管的细弯管处,然后用橡皮帽封闭管口,一会儿,由于氨气密度比空气小,氨分子运动到b点时向上运动,因此观察到ba段纱布条变成红色。故填:ba。
(4)与图2实验相比,改进后图3实验的优点是更环保,节约药品。故填:更环保,节约药品。
选项
劳动项目
解释
A
用燃气灶烹饪佳肴
氧气有可燃性
B
在阳光下晾晒衣物
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
C
将废纸回收利用
节约资源
D
倾倒液体时标签向手心
防止标签被腐蚀
A
B
C
D
选项
A
B
C
D
目的
探究二氧化锰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烧杯内壁变模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
玻璃片上出现水雾,说明呼出气体中含有水蒸气
丙烧杯中液体变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方案
集气瓶编号
①
②
③
④
⑤
氧气浓度(体积分数)
10%
20%
30%
40%
50%
带火星的木条情况
微亮
亮
很亮
复燃
复燃
实验编号
①
②
③
④
⑤
氧气浓度(体积分数)
34%
47%
60%
73%
86%
直径0.2mm的细铁丝
不燃烧
稍有燃烧
剧烈燃烧
剧烈燃烧
剧烈燃烧
直径0.5mm的粗铁丝
不燃烧
不燃烧
不燃烧
稍有燃烧
剧烈燃烧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简答题,计算题,实验与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湖北省孝感市汉川市五校教联体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10月份),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实验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共16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