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商洛市洛南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展开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本卷命题范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及第三单元部分古诗词诵读篇目。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农耕是中华文明的立根之基,人与土地的连结嵌入我们文化基因深处。人类学家费孝通提出的“乡土中国”的概念是对中国传统社会气质的凝练。然而,伴随现代城市化进程而来的是乡野土地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农事知之甚少,对“三农”也愈加隔膜,加之农业机械化生产,农耕文化面临消弭的危机。由此,乡村生活综艺应运而生,实现在电子空间乡村生活的影像转化,力图填补现代人的想象空间,作为一种象征资源维系对乡村的时空感知和情感依托。
作为一种都市文化的反向观照,“乡村”在综艺里是异于“都市”的他者存在。都市高速快节奏运转,乡村则慢速时间循环。在慢综艺的叙事内核里,乡村的田园风光、家长里短、安宁悠远的自然意境被塑造成现代都市人的“武陵源”,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隐居理想的唤起,也是山水美学、诗意栖居的精神表达,更是都市日夜忙碌之余焦虑和压力的释放。换言之,乡村作为都市人审美对象而存在,是被言说和重塑的对象。
网络综艺《种地吧》在乡村综艺题材上的突破源于乡村不再是都市人视觉消费的对象,而是.彰显自我的言说主体。它让嘉宾走进乡村参与农耕生产,从零起步,农业基础知识、农具操作技能都作为节目的有机组成元素一一呈现。都市青年初干农活时的局促,暴露自身乡村地方性知识的欠缺,实质展示出城乡二元结构中乡村权力的一次反转。节目中,嘉宾与乡村在消费语境下的二元对立关系消除了,嘉宾根据作物的生长周期参与全流程管理,从挖沟到播种,从施肥到收割,从储存到售卖,全身心体验劳动的每一个环节。由此,“耕耘”不再是文学叙事性的表达,而是一次次汗水浸透衣领的真实体验;“乡村”不再是浪漫主义的审美对象,而是由一次次具体的劳作编织的参与性事件。
不同类型乡村生活综艺的持续输出,与乡村振兴、粮食安全、农村现代化等国家宏大发展议题相呼应,是文艺服务人民的有效实践路径。村容村貌、农事活动的媒介化呈现,其影像传播的意义在于塑造公众的“目光”。如果文字的意义源于阅读,那么影像的意义得自眼光。在影像的范畴里,通过对视角习惯的培养,涵化人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
此前,乡村生活综艺的表达视角多是抽离自我的“消费”,如今《种地吧》的变革意义在于侧重投入自我的“生产”。它的叙事基点不是闲情逸致的美景美食,而是重返土地——长时间投入的土地耕作,与泥土、风雨、市场打交道,这是一场真正的沉浸式体验。作为“内娱首部劳动纪实互动真人秀”,它重在展现劳动,是对都市青年与自然“斗争”的纪实,虽以真人秀轻松的叙事方式为切口,思考的却是“为什么要种地”“为什么是年轻人种地”的大问题。
从综艺制作的角度看,《种地吧》的爆款气质源于一个“真”字。嘉宾真刀真枪下地干活,不做作,没有剧本可以参照,全凭事情的进展,由每个人自我决定和自我行动。看似随性,才有真实。首期内容中,就有撞坏收割机、收割机挂倒电线、收割机陷入水泥中等问题;后发生排水沟被堵的情况,不得不在零下气温中瑟瑟发抖通了半宿;再有就是上网搜索种地、基建或养殖的教学视频,在干活的过程中不断试错……所谓网络综艺的“网感”,不是提前的设计与编排,而是记录人在真实情境下的反应。
除了行动上的“真”,还有思考问题.上的“诚”。“种地小队”面对并不熟悉的农耕生活,他们亲历身体.上的劳累,经历情绪上的局促、尴尬,团结一心克服接踵而至的困难,这何尝不是屏幕前年轻观众自我观照的一面镜子。
不必讳言,我们这一代离土离乡的都市青年,对农耕体力劳动的体验几乎为零,“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也是通病,田间劳作多是叶公好龙的想象。相较于文字的理性,影像传播是零距离的。面对“种地小队”在田间地头如“变形记”般的纪实镜像,或许可以让都市里的孩子对躬耕劳作的辛苦有更确切的认知,从而有助于养成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的意识。
四季更替,生长有序,土地里的播种与收获,输出的是不骄不躁、踏踏实实的生活哲学。屏幕前的观众或许可以从农村综艺返璞归真的劳动纪实里汲取积极生活的动力,重构自己的生命情感与生活秩序。
(摘编自张凯滨《乡村生活综艺:媒介化时代重建都市人与土地的连结》)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乡村生活综艺的出现源于中国传统社会的乡土气质,也和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的农耕文化面临着消亡等有关。
B.乡村生活综艺通过影像媒介呈现乡村生活,拉近城市人和土地的时空距离,作为一种象征资源,维系人们的乡土情结。
C.乡村生活综艺里的“乡村”都是都市文化的反向观照,是都市人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是被都市人言说和重塑的对象。
D.不同类型乡村生活综艺的持续输出,与乡村振兴、农村现代化等国家发展议题相呼应,培养人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网络综艺《种地吧》通过“种地小队”耕作劳动的真实参与和体验过程的呈现,实现了对以往乡村综艺题材的突破。
B.《种地吧》真人秀轻松的叙事方式只是一个切入点,目的不仅在于引导人们对劳动的真实体验,更在于引导人们重新思考生活的哲学。
C.《种地吧》的变革意义在于年轻人重视自我生产,来到这里的年轻人不再消费,而是自己耕作,自给自足,以加强劳动的真实体验。
D.《种地吧》有助于让都市里的孩子养成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的意识,是因为节目如纪实镜像,给他们提供了自我观照的一面镜子。
3.下列乡村生活综艺节目中,最能反映“重返土地”主题的一项是( )(3分)
A.《向往的生活》,用流水线的录制模式,安排嘉宾们扮演不同角色,为观众提供了一个逃离快节奏生活的“桃花源”。
B.《一路成年》,五个刚走向社会的青年,在各自父亲的陪伴下到乡村去,父子们同吃同住、共同劳动,一起完成一场“成人礼”。
C.《宝藏般的乡村》,嘉宾通过体验农忙、品尝美食、趣味游戏、直播带货和与村民同吃同住等项目,感受乡村的物产风貌。
D.《哈哈农夫》,嘉宾们在一日三餐饮食起居的基础上,还需要打理家禽家畜和各种庄稼,参与当地传统农作事务,体验当地特色饮食。
4. 就乡村生活综艺来说,影像传播这种媒介相较于文字的优势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
5.近年来乡村生活综艺为什么能够持续受到人们的关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铁盒里的秘密
朱士元
(一)
雪停了,太阳露出了久违的笑脸。路面被一层薄冰覆盖着,车子行驶在上面发出“咔咔”的响声。真是不巧啊,刚到淮阴就一连下了几天雪,今天终于可以出门啦。坐在轮椅上的华伟老人显得很兴奋。
爷爷,我们还得等一等,路面现在有点滑,车子不能开。孙子华振不打算急于现在就开车走。孙子啊,我真的有点等不及了。
您别急,我们到了这里不就是等于到了卫爷爷的家了吗?
不是还有20里的行程吗?
20里转眼间就到了。
好,好,那就再等一会儿吧。这个雪,和我们那年在战场上一样,一下就是好几天啦,雪停了以后,地面上结了厚厚的一层冰。
(二)
华伟是1949年2月参军的,那年他刚满20岁。到了部队,他认识的第一个人就是班长卫国。解放家乡的战斗打得很激烈,捷报也频频传来。华伟跟在比自己大两岁的卫国身后,学会了很多打仗的本领。
战斗休息期间,卫国教华伟识字,还教他打枪扔手榴弹,还为他补衣服。很快,华伟视卫国为亲哥哥,卫国也视华伟为亲弟弟。
要去海南了。部队离开家乡的前一天晚上,华伟的母亲煮了20个鸡蛋送了过来,她要儿子不要饿着。华伟无法面对母亲,劝她连夜回去了。
华伟把20个鸡蛋分给了全班人,班长让他留着自己吃,华伟一个也没留。那么多的战斗,华伟经历了。他看着好多战友离开了他,心里想起来就会难受。
(三)
华伟,我们马上要去朝鲜参加抗美援朝的战斗了。你怎么想?卫国问。保家卫国,这是七尺男儿的担当,我一定去!华伟毫不犹豫地回答道。
高望山战斗是在漫天飞舞的大雪中进行的。战士们已经断粮两天了,粮食还是送不上来,雪是他们唯一充饥的来源。
敌人再一次反扑过来,战士们怒目圆睁,等待敌人靠近些,再靠近些。打!首长一声令下,敌人倒下了一片,余下的缩着头拼命往回逃窜。
轰!一颗炮弹落在华伟身旁炸响。班长卫国掸了掸身上的泥土和雪花,睁眼看了看,只剩下他一个人能够站起来了。他看了看华伟正在向他招手,已不能说话。
班长卫国走到华伟身边一看,伤情十分严重。他立即叫来担架,要他们立即将华伟送到战地医院。雪还在下着。雪花打得人眼睛睁不开。
华伟对卫国说,你也负伤了,要去,你去,我在这里守着。
你在这里已无意义了,得赶快走,有我在,敌人就别想上来。卫国坚定地说。哥哥,我是含不得你啊!华伟流泪了。弟弟,有军人在战场上流泪的吗?
我委托你一件事,把我这枚军功章送到我淮阴老家,也好让爹娘高兴一回。卫国说。接了卫国的军功章,华伟便被担架队抬走了。
(四)
卫国在那场战斗中牺牲的消息是连长告诉华伟的。这时,正是“文化大革命”刚刚开始的那一年。华伟离休以后,写了无数封信去查询卫国的家乡,可一个回音也没有。
66年过去了,老人的心愿一直没有了却,这早已成了他心头的一块病。
华伟的叹息声,唤起了孙子的一种想法。孙子对爷爷说,爷爷,我上网给您查询,再请志愿者们帮忙,一定能带来希望的。
孙子,这有可能吗?华伟用疑惑的目光看着孙子。试试吧!好!
3个月过去了,华伟老人的孙子收到一条信息,上面显示的与老人要找的卫国的家乡和家人完全吻合。
路面上的冰雪融化了。老人坐的车启动了。
卫国的侄儿已是年近80的老人了,见到华伟老人后泣不成声,说,叔叔有下落了,叔叔有下落了。华伟老人从小包中取出一个小铁盒递到卫国侄儿的手中,说,这是一枚军功章。卫国的侄儿用手轻轻地打开小铁盒一看,只见那枚军功章熠熠生辉。
爷爷,这么多年,您一直不让我们看这个小铁盒,原来藏的是这么大的秘密啊。华伟老人的孙子既惊讶又感慨地说。
是的,这个秘密可以洗清我叔叔那些传说中的不白之冤啦。卫国的侄儿用颤抖的手抚摸着那枚军功章。
这么多年了,真的难为你们啦。华伟老人把卫国侄儿的手紧紧地握在自己的手中。谢谢您啊,华叔!您的小铁金藏了我叔叔的一生啊。卫国的侄儿忍不住流下泪来。坐在轮椅上的华伟老人郑重地说,我的任务完成了。卫国的侄儿向华伟老人深深地鞠了一躬。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12期)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雪停后,爷爷一刻也不愿意等待,不顾路滑,急于让孙子开车上路,是想早点见到班长卫国的家人。
B.解放家乡的战斗取得胜利后,经历了多次战斗的华伟又跟随班长卫国投入到海南的解放战争中去了。
C.华伟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流泪,只有感动,他和卫国都受伤了,卫国却把去战地医院的机会让给了他。
D.文章的结尾卫国的侄儿向华伟老人深鞠一躬,是感谢其不负重托,时隔多年送来一枚军功章为叔叔正名。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和思想情感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在叙述时以卫国为主、华伟为辅,讲述了华伟老人历经半个多世纪寻找班长卫国的家人,终如愿将军功章交到其家人手中的故事。
B.小说以第三人称的角度叙述,中间插叙回忆,娓娓道来,质朴的语言中流露出对二人革命友谊和华伟一生信守承诺的赞美。
C.班长卫国教华伟打仗、识字,华伟把母亲煮的20个鸡蛋分给全班的人吃,突出表现了在战争年代战士们所结下的浓浓战友情与兄弟情。
D.小说以“小铁盒里的秘密”为标题,既设置了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又与故事的情节相关,到最后真相大白,更升华了小说的主旨。
8.文中华伟老人为送军功章,在寻找、找到、见到卫国家人后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变化,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概括分析。(4分)
9.文中对“雪”的描写看似不经意实则别有深意,请结合三处划线的句子分别分析其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3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材料,完成10-14题。
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后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①;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要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
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
(选自萧统《陶渊明传》)
【注】①舁,yú,抬;篮舆:轿子。
10.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岁终 EQ \\ac(□,A)会郡 EQ \\ac(□,B)遣督邮 EQ \\ac(□,C)至 EQ \\ac(□,D)县吏 EQ \\ac(□,E)请曰 EQ \\ac(□,F)应束 EQ \\ac(□,G)带 EQ \\ac(□,H)见之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刺史,汉代为一郡长官。刺,检核问事质疑,即监察之职;史,“御史”之意。
B.绶,古代用以系佩玉、官印等东西的丝绸,“解绶去职”指解下官印辞去官职。
C.元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元嘉四年”属于按照帝王年号来纪年的。
D.谥号,古指人死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并给予褒奖,如“靖节先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而率真,清高而自负。
B.州郡召用陶渊明担任州郡的官职,他不忍官场,弃官回家,他亲自耕种,自给自足,身体瘦弱而患上了疾病。
C.陶渊明曾经去过庐山,王弘让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准备好了丰盛的酒席,在半路栗里(地名)邀请他。
D.陶渊明曾经九月九日在菊花丛中闲坐,手拿菊花,正好王弘送的酒到了,他喝完酒就睡到菊花丛中。
13. 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5分)
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律诗,完成14—15题。
咏怀
阮籍①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②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③号外野④,翔鸟⑤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注】①阮籍(公元210年—263年),三国时期魏诗人,陈留(今属河南)尉氏人。竹林七贤之一。②鉴:照。③孤鸿:失群的鸿雁。④外野:野外。⑤翔鸟:盘旋飞翔着的鸟。
根据诗歌内容,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二两句重在叙事,又交代时间,写诗人“夜不能寐”,便起身弹琴。
B.三、四两句月明、风清衬托了诗人独自赏月,享受凉风习习的自得其乐。
C.五、六两句“孤鸿”“翔鸟”既是诗人眼前之景,也是诗人自我的象征。
D.结尾两句诗人的笔触从客体的自然回复到主观的自我,表现无尽的忧思。
15.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四句的写景手法。(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5分)
16.(本题15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表明在革命洪流汹涌之时,年轻人要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的三句是 , , 。
(2)曹操《短歌行》中诗人因思念贤才而一直低声吟诵至今的诗句是:“ , 。”
(3)《短歌行》“ , ?”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
(4)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 , ”两句,采用对仗句式,连用两个比喻,表达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田园的向往。
(5)《归园田居(其一)》中“ , ”两句表露了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这是诗人进入官场却最终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6)李白常常称谢灵运为谢公,比如在“ , ”诗句中。
(7)骨气是人之脊梁,李白“ , ”的傲岸,郑板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毅,都是骨气的表现。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8-22题。
在古诗词中,毛毛细雨是十分常见的意象,比如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又比如张志和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些诗句无不勾勒着一幅水汽氤氲下的江南图景,透露出细雨纷飞的朦胧柔美。然而在当代,这种富有文艺气息的毛毛细雨,我们似乎见得越来越少了。你可能不由得产生疑惑,毛毛雨不见了,到底是因为我们在繁忙的学习工作中,少了仰望天空的 A ,还是它真的悄悄离我们远去了呢?
想要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首先要确定,( 甲 )?答案是,的确减少了!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它越来越少呢?目前,科学家已经找到了抑制朦胧细雨产生的两大元凶。
首先就是全球变暖。全球变暖增加了大气的持水能力,大气在饱和继而降水前需要吸收更多的水汽,水汽的增多会促使更多积雨云的形成,降水强度也就增大。简单来说,大气这个“蓄水池”的蓄水能力增加了,因此排水的频率降低,但是,( 乙 )。
其次,空气污染也是元凶之一。雾霾、沙尘暴中的悬浮颗粒物会成为雨滴的凝结核。①当它们的含量增加时,②依托凝结核形成的雨滴数量相应增多,③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含量不变的情况下,④每个雨滴分到的水汽变少,⑤因此雨滴不容易长大,⑥进而无法快速地在重力的作用下形成降水并滴落。这样一来,积雨云只能无奈地带着大量的小雨滴不断游走吸收水汽,待到雨滴长得足够大,积雨云也变成了一个“大块头”,雨滴下落过程中更容易碰并增长(大小雨滴之间发生碰撞后合并并增长的过程),最终落到我们头上的,也就成了大雨滴。
诚然,小雨的减少只是一个 B 的现象,但这并不是一个好的信号。小雨可以看作一种比较温和的天气现象,而小雨的减少意味着干旱和暴雨的增多,这才是这一现象背后的隐患。
17.请在文中横线AB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A:
B:
18.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文中第四段画横线的句子通俗生动、活泼有趣,这一表达效果是如何取得的?(4分)
20.请在文中括号甲乙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四、作文(60分)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走过四季,既遇见过和煦的春风,也遇见过明丽的秋景;我们走过时光,既遇见过忧思,也遇见过惊喜。也许,我们的成长来自一场接一场的遇见。
同学们,转眼你来到新学校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新环境、新师生、新的高中生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有什么样的遇见呢?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1.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2.着重写一件事情;
3.要有合理的景物(场景)描写和动人的细节描写;
4.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届陕西省商洛市洛南中学高二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题: 这是一份2023届陕西省商洛市洛南中学高二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题,共10页。
2024届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届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