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3-2024学年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灌涨中学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10月份)

    2023-2024学年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灌涨中学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10月份)第1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灌涨中学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10月份)第2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灌涨中学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10月份)第3页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2024学年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灌涨中学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10月份)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灌涨中学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10月份),共16页。
    A.拉瓦锡B.门捷列夫
    C.道尔顿D.阿伏加德罗
    2.(1分)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干冰升华B.石蜡熔化C.食物腐败D.衣服晾干
    3.(1分)绿色化学的核心是要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下列措施中最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是( )
    A.处理废弃物B.治理污染源
    C.深埋有毒物D.杜绝污染源
    4.(1分)实验室中常用于检验二氧化碳的物质是( )
    A.水B.食盐水
    C.酒精D.澄清石灰水
    5.(1分)下列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中,先后顺序错误的是( )
    A.实验开始时,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再加入药品
    B.加热时,先预热,再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C.收集气体时,先等导管口气泡连续均匀放出再收集
    D.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先用手紧贴试管外壁,再把导管的另一端伸入水中
    6.(1分)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属于纯净物,后者属于混合物的是( )
    A.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
    B.五氧化二磷,冰水混合物
    C.矿泉水,河水
    D.净化后的空气,受污染的空气
    7.(1分)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对其实验现象的描述与事实不符的是( )
    A.红磷:产生大量白雾
    B.硫: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C.镁条:发出耀眼白光
    D.细铁丝: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8.(1分)常考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AB.BC.CD.D
    9.(1分)对下列实验指定容器中的水,其解释没有体现水的主要作用的是( )
    A.AB.BC.CD.D
    10.(1分)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 )
    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
    11.(1分)如图是硫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由图中获取的信息错误的是( )
    A.硫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6
    B.硫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C.硫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中的x等于8
    D.硫原子所形成离子的符号为S2﹣
    12.(1分)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下列由原子构成的一组是( )
    A.水银B.干冰C.氯化钠D.氢气
    13.(1分)化学反应常伴随着明显的现象。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会产生蓝紫色火焰的是( )
    A.硫磺B.木炭C.铁丝D.镁条
    14.(1分)雄伟壮观的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表面安装了近2万块钛(Ti)金属板.已知Ti原子核内有22个质子,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钛原子的核电荷数为22
    B.Ti3+ 核外有19个电子
    C.TiO2中含有氧分子
    D.CaTiO3中Ti显+4价
    15.(1分)下列认识和描述正确的是( )
    A.不带电荷的粒子一定是中子
    B.原子核一定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C.氯化钠是由氯化钠离子构成的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16.(1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食品的防腐
    B.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能用硫代替红磷
    C.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D.工业上利用液态氧和液态氮的沸点不同,分离空气得到液态氧
    17.(1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理念。说明自然环境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倡导大家要爱护自然环境。下列做法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
    A.农业上为增加农作物产量,大量施用化肥农药
    B.校园里为保持整洁的环境,将散落的树叶集中焚烧
    C.为方便出行,不带水杯,多用一次性纸杯
    D.为降低空气中PM2.5含量,城市中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18.(1分)用如图实验探究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不同。实验2中观察到燃着的木条在呼出气体中先熄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1中现象可说明呼出气体中是否全部为CO2
    B.由实验1可推测出呼出气体与吸入空气中O2含量的高低
    C.实验2中现象可证明呼出气体中一定含有CO2
    D.由实验2可得出结论: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比呼出气体中的高
    二.填空题(共17分)
    19.(4分)宇航员太空行走时,需要“人造空气”供给呼吸。这种“人造空气”中含有体积分数为70%的氮气、20%以上的氧气以及少量二氧化碳。
    (1)“人造空气”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某同学对“人造空气”的分析如下:①氮气含量比空气中氮气含量低;②氮气没有任何作用,可不添加;④没有污染物。其中正确的是 (填序号)。
    (3)氮气还可以在食品包装袋中大量填充,主要原因是 。
    (4)向装有“人造空气”的集气瓶中通入一些稀有气体及其他气体来接近真正空气的组成,该过程属于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20.(4分)某同学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他把细铁丝盘成螺旋状,一端系一根火柴梗。点燃火柴后迅速把铁丝连同火柴一起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下部(没有接触到细沙),反复实验均未成功。
    (1)该同学分析导致实验失败的原因可能有:① ;② 。
    (2)改进后,实验成功了,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3)集气瓶中细沙的作用是 。
    21.(3分)物质是微观粒子构成的,例如,二氧化碳是由 构成的,铁是由 构成的,氯化钠是由 和 构成。
    22.(6分)有A、B、C、D四种元素,A元素的原子含有2个电子层,且最外层电子数是最内层的2倍;C元素的原子序数是A元素的2.5倍;D元素的原子形成的离子只含有一个质子。请回答:
    (1)A、D两种元素的元素符号分别是 、 。
    (2)C元素属于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
    (3)B元素的离子,我们用符号 表示。
    (4)B和D组成的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由 (填“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
    三.问答题(共5分)
    23.(5分)在讨论水(H2O)的组成和构成时,小明同学说:“水是由2个氢元素和1个氧元素组成的”,小亮同学说:“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原子构成的”。你认为他们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应当怎样正确描述水的组成和构成? 。
    四.实验题(共10分)
    24.(10分)如图是实验室常用的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请根据装置回答问题:
    (1)指出图中仪器名称:① ,② 。
    (2)实验室中用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填字母) ,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收集氧气时,使用(选填装置序号) 所示的方法收集到的气体比较干燥。此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是 。
    (3)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填字母) ,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
    (4)实验室里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实验时,气泡放出时,其原因是 ;收集好气体,实验结束时应先将导管移出水槽,再熄灭酒精灯 。
    2023-2024学年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灌涨中学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10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选题(共18分)
    1.【分析】根据科学家们各自在科学上做出的贡献,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解答】解:A、拉瓦锡首先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
    B、门捷列夫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元素周期律,故选项正确。
    C、道尔顿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原子学说。
    D、阿伏加德罗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分子的概念,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化学的发展历史,关注化学学科成就,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干冰升华是二氧化碳的三态变化,是物理变化;
    B、石蜡熔化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属于物理变化;
    C、食物腐败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故选项正确;
    D、衣服晾干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3.【分析】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绿色化学是近十年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新化学婴儿”。其特点有:(1)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2)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化学反应,以减少废物向环境排放;(3)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接纳,实现“零排放”;(4)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环境良好产品。
    【解答】解: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其核心就是要利用化学反应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绿色化学的定义和核心,难度不大。
    4.【分析】根据检验二氧化碳使用澄清石灰水,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实验室中常用于检验二氧化碳的物质是澄清石灰水。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检验二氧化碳使用澄清石灰水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5.【分析】运用实验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各步骤注意事项作出选择。
    【解答】解:A、制取气体时,A对。
    B、加热试管先预热再对准有药品的部位集中加热,B对。
    C、收集气体时,以防收集的氧气不纯。
    D、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再用手紧贴试管外壁。
    故选:D。
    【点评】本题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考查,覆盖的知识点全面。
    6.【分析】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解答】解:A、二氧化碳属于纯净物中的氧化物、水等,故选项正确;
    B、五氧化二磷,它们都属于纯净物;
    C、矿泉水,故选项错误;
    D、净化后的空气,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要加强记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7.【分析】A、根据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镁条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红磷在氧气中燃烧,而不是白雾。
    B、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镁条在氧气中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
    D、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
    8.【分析】A、根据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来分析;
    B、根据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来分析;
    C、根据催化剂的作用来分析;
    D、根据催化剂的性质来分析。
    【解答】解:A、在点燃的条件下,因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装置内气体的体积应剩余原空气体积的五分之四;
    B、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随着反应的进行,当氯酸钾完全分解后,故B正确;
    C、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所以用等质量,无论使用催化剂,最终生成氧气的质量是相等的;
    D、在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的过程中,其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
    故选:B。
    【点评】本题是一道图象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进而确定正确的图象。
    9.【分析】A、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烧杯中的水的作用,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排水法收集气体中水的作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污染空气的二氧化硫气体,防止污染空气。
    B、红磷燃烧消耗氧气,量筒中的水在大气压作用下进入集气瓶中,可以通过水的体积变化得出氧气的体积。
    C、铁丝在氧气中会剧烈燃烧,所以水的作用是防止生成的熔融物溅落下来炸裂集气瓶。
    D、利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水可以排出集气瓶中的空气保证所获得的氧气更纯净。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学实验的原理、实验中水的作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0.【分析】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稀有气体大约占空气体积的0.94%、二氧化碳大约占空气体积的0.03%、水蒸气和其它气体和杂质大约占0.03%。
    【解答】解:A、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
    B、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
    C、二氧化碳大约占空气体积的0.03%;
    D、稀有气体大约占空气体积的0.94%;
    故选:B。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同学们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用,本考点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1.【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离圆圈最远的弧线表示最外层。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解答】解:A、由硫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硫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6;
    B、硫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6,在反应中易得到电子;
    C、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故C正确;
    D、硫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6,在反应中易得到两个电子7﹣,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2.【分析】根据金属、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包括气态的非金属单质、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氢气、水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一般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如氯化钠,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水银是金属汞的俗称,符合题意;
    B、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的俗称,是由分子构成的;
    C、氯化钠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不合题意;
    D、氢气是一种气态非金属单质,不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方面的知识,对物质进行分类与对号入座、掌握常见物质的粒子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3.【分析】A、根据硫磺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镁条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硫磺在氧气中燃烧,故选项正确。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故选项错误。
    C、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故选项说法错误。
    D、镁条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
    14.【分析】A、根据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题意,Ti原子核内有22个质子,Ti3+是Ti失去3个电子得到的,进行分析判断.
    C、含有氧分子的物质为氧气或空气等.
    D、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解答.
    【解答】解:A、已知Ti原子核内有22个质子,钛原子的核电荷数为22。
    B、Ti原子核内有22个质子,则Ti核外电子数为223+是Ti失去3个电子得到的,则Ti4+核外有19个电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C、TiO2是由TiO2分子构成的,不含氧分子。
    D、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氧元素显﹣3价,则(+2)+x+(﹣2)×2=0,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学式的含义、原子与离子的相互转化、常见物质的粒子构成、化合价的计算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5.【分析】A、根据微粒的电性分析判断;
    B、根据原子核的构成分析判断;
    C、根据物质的构成分析判断;
    D、根据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不带电荷的粒子不一定是中子,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B、原子核不一定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没有中子;
    C、氯化钠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原子的构成、物质的构成及原子概念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16.【分析】A、根据氮气的性质与用途来分析;
    B、根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来分析;
    C、根据氧气的性质来分析;
    D、根据工业制氧气的原理来分析。
    【解答】解:A、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说法正确;
    B、硫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硫,虽然消耗了氧气,装置内压强基本不变,说法错误;
    C、氧气具有助燃性,说法正确;
    D、工业上利用液态氧和液态氮的沸点不同,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工业制氧气的方法以及测定氧气含量的注意事项。
    17.【分析】根据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进行分析。
    【解答】解:A、农业上要合理施用化肥,也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B、焚烧落叶会生成有害气体和产生烟尘,故B错误;
    C、出行自带水杯,能节约资源;
    D、燃放烟花爆竹生成有害气体并产生粉尘2.5含量,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18.【分析】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氧气能支持燃烧,氧气含量越高,燃烧越旺,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不能说明是否全部为CO2,故选项说法错误。
    B、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2含量的高低,故选项说法错误。
    C、实验5中观察到燃着的木条在呼出气体中先熄灭,燃烧越旺,不能证明证明呼出气体中一定含有CO2,故选项说法错误。
    D、实验2中观察到燃着的木条在呼出气体中先熄灭,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呼吸作用的原理、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成分的区别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共17分)
    19.【分析】(1)物质的分类;
    (2)某同学对“人造空气”的分析正确的是:①氮气含量比空气中氮气含量低;④没有污染物;
    (3)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可以做保护气;
    (4)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分。
    【解答】解:(1)“人造空气”中含有体积分数为70%的氮气、20%以上的氧气以及少量二氧化碳;故答案为:混合物;
    (2)某同学对“人造空气”的分析正确的是:①氮气含量比空气中氮气含量低;④没有污染物;
    (3)氮气还可以在食品包装袋中大量填充,主要原因是:常温下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
    (4)向装有“人造空气”的集气瓶中通入一些稀有气体及其他气体来接近真正空气的组成,该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等,同学们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用,本考点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20.【分析】根据铁丝燃烧的反应及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解答】解:(1)若没有观察到铁燃烧,可能原因为:氧气不纯或铁丝生锈。
    (2)铁丝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铁+氧气。
    (3)为了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瓶底,使瓶底炸裂。
    故答案为:(1)铁丝生锈;收集到的氧气不纯;
    (2)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3)防止燃烧生成的高温熔融物溅落瓶底,使集气瓶炸裂。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主要考查铁燃烧实验,理解氧气的性质及各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现象及注意事项为解答该题的关键。
    21.【分析】根据金属、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气态的非金属单质和一般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氢气、水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一般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如氯化钠,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二氧化碳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是由铁原子直接构成的,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故答案为:
    二氧化碳分子;铁原子,氯离子。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方面的知识,对物质进行分类与对号入座、掌握常见物质的粒子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2.【分析】A含有两个电子层,最内层电子数为2,而最外层是最内层2倍,则最外层为4个电子,由此可知A原子含有6个质子,原子序数为6,所以A元素为碳元素,B元素地壳含有最多的元素,则为氧元素,C元素的原子序数是A元素的2.5倍,则C为15号元素,C为磷元素,D元素的原子形成的离子只含有一个质子,则D元素为氢元素,据此分析回答此题。
    【解答】解:(1)根据题目信息中,A含有两个电子层,而最外层是最内层2倍,由此可知A原子含有6个质子,所以A元素为碳元素,则为氧元素,则C为15号元素,D元素的原子形成的离子只含有一个质子;
    故答案为:C;H。
    (2)C元素为磷,属于非金属元素,所以内部质子数为15,按照3、8,所以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故答案为:非金属;。
    (3)B元素为氧原子,其离子为带有两个负电荷的氧离子2﹣;
    故答案为:O3﹣。
    (4)B为氧元素,D为氢元素,水是以分子形式存在的;
    故答案为:分子。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将题中的知识认知透,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
    三.问答题(共5分)
    23.【分析】根据物质的物质和构成分析。
    【解答】解:他们的说法都不正确。元素是宏观概念,不能论个数,正确的描述是: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中也不含氢分子,正确的描述是: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故答案为:他们的说法都不正确。元素是宏观概念,不能论个数,正确的描述是: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中也不含氢分子,正确的描述是: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了水的组成和构成。
    四.实验题(共10分)
    24.【分析】(1)根据常见仪器的名称进行分析;
    (2)根据过氧化氢制取气体的原理、装置的选择及氧气的验满进行分析;
    (3)根据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及装置的选择进行分析;
    (4)根据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解答】解:(1)据图可知,仪器①是酒精灯。
    (2)实验室中用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属于常温下固体和液体反应,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2O2H2O+O2;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得到的气体比较干燥;由于氧气具有助燃性,所以验满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瓶口,证明氧气已收集满。
    (3)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选择的发生装置为固固加热型且装置内不需要棉花,反应符号表达式为KClO6KCl+O2。
    (4)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实验时,待气泡放出时,其原因是开始出来的气体中混有装置内的空气,所以应等气泡连续;实验结束时应先把导管 ,后 熄灭酒精灯。
    故答案为:(1)酒精灯;集气瓶;
    (2)B;H5O2H6O+O2;C;将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3)A;KClO3KCl+O2;
    (4)刚开始出来的气体是空气;防止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主要考查实验室制取氧气,理解实验原理、装置选择、注意事项等为解答该题的关键。A
    B
    C
    D




    利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
    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分别制取氧气
    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固体中加入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
    A
    B
    C
    D
    实验装置
    硫在氧气中燃烧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排水法收集氧气
    解释
    集气瓶中的水:吸收放出的热量
    量筒中的水:通过水体积的变化得出氧气体积
    集气瓶中的水:冷却溅落熔融物防止集气瓶炸裂
    集气瓶中的水:水将集气瓶内的空气排净,便于收集较纯氧气

    相关试卷

    2023-2024学年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灌涨镇初级中学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10月份).: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灌涨镇初级中学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10月份).,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问答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初级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化学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初级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化学试卷(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灌涨镇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灌涨镇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化学试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