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第九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吉林省长春市第九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吉林省长春市第九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吉林省长春市第九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答题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请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填写班级、姓名、准考证号。
3.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案均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上。
4.请仔细审题,认真做答。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号再传捷报实现人类首次月背采样返回的壮举。下图表示包括月球的不同级别天体系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图中甲、乙、丙、丁代表的天体系统依次为( )
A.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可观测宇宙
B. 地月系、银河系、太阳系、可观测宇宙
C. 可观测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D. 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地月系
2. 作为地月系的中心天体——地球,在宇宙的位置可以描述为( )
①是太阳系中距离太阳第三近的行星②是太阳系中的一颗巨行星
③与太阳系中的金星、火星相邻④是一颗有生命存在的行星
A. ①④B. ①③C. ②③D. ②④
【答案】1. C 2. B
【解析】
【1题详解】
读图可知,丁中有地球,且为中心天体,故为地月系;地球公转轨道位于丙系统中,故丙为太阳系;太阳系位于银河系当中,故乙为银河系;可观测宇宙包括银河系,故甲为可观测宇宙。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题详解】
按照离太阳的距离从近到远,八大行星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地球是太阳系中距离太阳第三近的行星,①正确。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类地行星,②错误。地球与太阳系中的金星、火星相邻,③正确。地球是一颗有生命存在的行星,但这不是位置的描述,④错误。故选B。
【点睛】天体系统是宇宙各星系的统称。宇宙间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从而形成天体系统。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天体系统有不同的级别,按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可观测宇宙。
木星常被人们称为“地球的守护神”。2023年11月3日,夜空上演了“木星冲日”的天象(冲日是指天体与地球、太阳位于同一条直线上,且天体与太阳分别位于地球两侧的天文现象),此时木星特别明亮。完成下面小题。
3. 能够发生类似“木星冲日”的天体有( )
A. 火星和金星B. 水星和海王星
C. 水星和金星D. 火星和天王星
4. “木星冲日”现象说明太阳系行星公转轨道具有的特征是( )
A. 同向性B. 近圆性C. 共面性D. 周期性
5. 木星常被人们称为“地球的守护神”,原因是( )
A. 与地球同是类地行星,结构特征等有许多相似之处
B. 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形成了地球安全的宇宙环境
C. 俘获部分可能撞向地球的小天体,使地球免受撞击
D. 削弱了太阳射向地球的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命
【答案】3. D 4. C 5. C
【解析】
【分析】
【3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行星冲日必须是地外行星,地外行星是运行轨道在地球以外的行星,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为地外行星,能够发生类似“木星冲日”的现象,故D正确。水星、金星属于地内行星,不能够发生类似“木星冲日”的现象,故ABC错误。所以选D。
【4题详解】
木星冲日是指木星、地球、太阳三者依次排列形成一条直线时的天象。木星冲日的发生,是因为木星和地球几乎在同一平面内,木星冲日现象主要反映了太阳系行星公转的共面性,C正确;没有反映同向性、近圆性的特征,AB错误;周期性不属于太阳系行星公转轨道具有的特征,D错误。所以选C。
【5题详解】
木星体积、质量巨大,吸弓|部分可能撞向地球的小天体,从而形成一个保护屏障保护地球,C正确;木星不是类地行星,A错误;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才能形成一个安全的宇宙的环境,并不只是木星和地球各行其道,形成地球的安全环境,B错误;由已学知识可知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中木星,比地球距日远,不能削弱太阳射向地球的紫外线,D错误。所以选C。
【点睛】冲日是从一个选定的特定天体上(通常是地球)为基准,观察另一个天体与参考天体(通常是太阳)的相对位置时。当三者在一条直线上,但特定天体位于参考天体及另一个天体的中间;参考天体相对于另一个天体的位置,谓之冲。明确的说,因为“冲”的天文现象是从地球观看,所以是以地心经度、计算,当一颗行星在冲的位置时(以地球为基准的特定天体),它与太阳的的地心视黄经、相差180°,即天体与太阳各在地球的两侧的天文现象。
太阳能汽车是一种靠太阳能来驱动的汽车,主要是通过使用太阳能电池把光能转换成电能,电能在蓄电池中备用,用来推动汽车的电动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下列城市不适宜大范围推行太阳能汽车的是( )
A. 拉萨B. 西宁C. 吐鲁番D. 成都
7. 对太阳辐射量影响较大的因素有( )
①地形②纬度③生物④土壤
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③④
8. 太阳能汽车大范围推行遇到的主要阻碍为( )
A. 运营成本过高B. 环境压力过大
C. 对地形平坦度要求高D. 对太阳能资源要求高
【答案】6. D 7. A 8. D
【解析】
【6题详解】
拉萨、西宁位于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太阳辐射强,太阳能资源丰富;吐鲁番位于西北内陆,气候干燥,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虚弱少,太阳能资源丰富,适宜大范围推行太阳能汽车,AB不符合题意;成都位于四川盆地,多云雾,日照时数少,太阳能资源贫乏,不适宜大范围推行太阳能汽车,D符合题意。故选D。
【7题详解】
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太阳辐射量多,①正确;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经过大气路程短,大气削弱少,且光能集中,得到的太阳辐射强,太阳辐射量较多,②正确;生物、土壤对太阳辐射影响较小,③④错误,结合选项可知,A对,BCD错误。故选A。
【8题详解】
太阳能汽车以太阳能作为动力,主要是通过使用太阳能电池把光能转换成电能,大范围推行遇到的主要阻碍为对太阳能资源要求高,D正确;太阳能资源不需要购买,运营成本较低,A错误;太阳能是清洁能源,对环境影响小,B错误;太阳能汽车有电动机驱动,和普通机动车对地形需求相差不大,C错误。故选D。
【点睛】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1、纬度位置:纬度低则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的路程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反之,则弱。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由于云层少且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阴雨的天气,由于云层厚且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弱。3、海拔高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反之,则弱。4、日照长短:日照时间长。获得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短,获得太阳辐射弱。
2023年6月,太阳物理学家基斯·斯特朗发现,太阳黑子数达到了163个,这是二十多年来最高的一次,可能会发生灾害性很强的太阳风暴。下图示意太阳黑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下列有关太阳黑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发生在太阳色球层上B. 多少和大小标志太阳活动的强弱
C. 比周围区域的温度高D. 与耀斑活动周期不同
10. 下列有关太阳风暴对地球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可信的是( )
A. 保障在太空中运行的宇航器的安全B. 导致两极及赤道地区出现极光
C. 使许多地区降水量有异常变化D. 使黑龙江漠河出现极夜现象
【答案】9. B 10. C
【解析】
【9题详解】
由已学可知,太阳黑子属于太阳活动的一种类型,黑子的多少和大小标志太阳活动的强弱,B正确;太阳黑子位于光球层,A错误;太阳黑子比周边温度要低,C错误;与耀斑活动周期一致,都是约11周年,D错误。故选B。
【10题详解】
由已学可知,太阳黑子爆发时可能会发生灾害性很强的太阳风暴,不利于太空中宇航器的安全,A错误;两极地区会出现极光现象,但赤道地区不会出现,B错误;许多地区降水量有异常变化,C正确;黑龙江漠河不会出现极夜现象,且极夜现象与太阳活动无关,D错误。故选C。
【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扰动电离层,干扰 无线电短波通讯;2、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 暴”现象;3、使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4、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也与太阳活动有关。
地球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下图为科学家绘制的地球生命演化和大气中氧气含量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1. 图示甲所处的地质时期是 ( )
A. 古生代B. 中生代
C. 新生代D. 太古宙
12. 乙所处的地质时期 ( )
A. 鱼类开始出现B. 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
C. 灵长类动物出现D. 恐龙从盛行至消失
13. 丙所处的地质时期是一个重要的成煤期,主要是由于当时 ( )
①蕨类植物繁盛 ②裸子植物极度兴盛
③地壳运动剧烈 ④第四纪气候的变化
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②④
【答案】11. C 12. D 13. B
【解析】
【11题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甲被子植物发展,说明是新生代,C正确;古生代是蕨类植物发展,A错误;中生代是裸子植物发展,B错误;太古宙原始生命出现及生物演化的初级阶段,D错误,故选C。
【12题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乙裸子植物发展,为中生代,恐龙从盛行至消失,D正确;鱼类开始出现和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都是在古生代,AB错误;灵长类动物出现,是新生代,C错误。故选D。
【13题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丙所处的地质时期蕨类植物繁盛,同时这个时期地壳运动剧烈,成为重要的成煤期,①③正确;裸子植物极度兴盛,是中生代,②错误;第四纪全球气候出现冷暖交替变化,是新生代,④错误。故选B。
【点睛】早古生代称为无脊椎动物时代。 晚古生代称为鱼类及两栖类时代。动物群以海生无脊椎动物中三叶虫、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最繁盛。在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相继出现低等鱼类、古两栖类和古爬行类动物。鱼类在泥盆纪达于全盛。石炭纪和二叠纪昆虫和两栖类繁盛。古植物以海生藻类为主。
下图是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和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关于上图中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④传到①时,波速突然下降B. ④传到②时,波速突然下降
C. ④只能通过液体和气体传播D. ②以下纵波和横波都能通过
15. ①上下两侧分别为( )
A. 地壳和地核B. 地壳和地幔C. 地幔和地核D. 岩石圈和地核
16. 据科学家的推测可知,从地表到地心( )
A. 压力越来越大B. 温度越来越低C. 密度越来越小D. 波速越来越慢
【答案】14. B 15. B 16. A
【解析】
【14题详解】
从图中看出,③是横波,能通过固体传播,④是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横波和纵波在①处传播速度加快,在②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B正确,AC错误;读图可知,②以下只有纵波能够通过,D错误。故选B。
【15题详解】
读图可知,①为莫霍界面,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线,其上侧为地壳,下侧为地幔,B正确;地壳和地核没有相邻,A错误;地幔和地核分界线为古登堡界面,C错误;岩石圈和地核没有相邻,D错误。故选B。
【16题详解】
从地表到地心,受地心引力作用压力越来越大,A正确;从地表到地心温度越来越高,B错误;从地表到地心密度越来越大,C错误;地震波传到莫霍界面时,横波和纵波的波速都增大,传到古登堡界面时,横波消失,纵波波速突然减慢,D错误。故选A。
【点睛】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以上,厚度平均17km,由岩石组成,大陆厚,大洋薄;地幔位于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地核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下,外核接近液态,横波不能穿过。
2022年10月9日,意大利斯特龙博利火山喷发,现场喷出滚滚浓烟,大量熔岩流出(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 喷发出来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 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 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D. 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18. 图中包含的各圈层( )
A. 有明确的界面B. 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C. 独立发展变化D. 物质运动的能量均来自太阳辐射
【答案】17. A 18. B
【解析】
【17题详解】
读图联系已学可知,喷发出来的火山灰物质首先进入大气圈,外力沉积沉淀于地表土壤,溶解于水体中(水圈),而后被植被(生物圈)吸收,后归还给地表,低洼处沉积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岩石圈),迁移顺序依次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8题详解】
由已学可知,图中包含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融合,界面模糊,A错误;各圈层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B正确;各圈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C错误;岩石圈地壳运动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地球内能的释放,D错误。故选B。
【点睛】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大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各成分保持相对地稳定。不同的大气成分,作用不同。完成下面小题。
19. 近地面大气中,时空差异最显著的大气成分是( )
A. 氮和氧B. 水汽和杂质
C. 水汽和氧D. 二氧化碳和氮
20. 当今,导致大气成分比例发生不合理变化人为因素有( )
①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②大量制冷设备③大量植树造林④兴修水库
A. ①②B. ②③C. ②④D. ③④
【答案】19. B 20. A
【解析】
【19题详解】
时空差异就是时间和空间的差异,时间上,不同季节,降水不同,雨季大气中的水汽增多,旱季大气中的水汽减少,从空间来看,海洋近地面大气的水汽多,杂质少,陆地近地面大气的水汽少,杂质多,植被覆盖率高的区域近地面大气水汽多,杂质少,植被覆盖率低的区域,水汽少,杂质多。综上可知,B正确,ACD错。故选B。
【20题详解】
大气的成分比例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目前在人为作用下,二氧化碳、 氟利昂等比例增加。二氧化碳的增加是大量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导致的,氟利昂增多是大量生产制冷设备如空调、电冰箱等导致的,植树造林和兴修水库使大气成分向良性方向变化,①②正确,③④错,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大气成分指组成大气的各种气体和微粒。包括干洁空气,水蒸气,尘埃。干洁空气主要包括氮、氧、二氧化碳等气体。
北京时间2023年10月31日8时11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返回舱在下降过程中与大气发生剧烈摩擦,周围产生大量的等离子,包围了整个返回舱,阻隔了返回舱与地面的通信,在航天中该过程被称为“黑障”。下图示意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返回场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 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返回地面过程中,依次经过( )
A. 对流层、高层大气、平流层
B. 平流层、对流层、高层大气
C. 高层大气、臭氧层、对流层
D. 对流层、臭氧层、电离层
22. 返回舱返回过程中,经历的对流层大气的特点是( )
A. 有极光现象
B. 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上升
C. 天气复杂多变
D. 气流主要作水平运动,不利于飞机飞行
23. 与“黑障”影响相类似的地理现象是( )
A. 极光B. 磁暴C. 流星D. 月食
【答案】21. C 22. C 23. B
【解析】
【21题详解】
从地面到高空,自下而上分别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其中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中,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中。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返回地面过程中,依次经过高层大气(电离层)、平流层(臭氧层)、对流层,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22题详解】
极光发生在高层大气中,主要在高纬度地区,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下降,对流层中天气复杂多变,平流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飞机飞行,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23题详解】
“黑障”发生时阻隔了返回舱与地面的通信,太阳活动引起地球出现磁暴时,电离层受到干扰,也会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因此这两个地理现象影响相类似,B正确;极光是太阳活动产生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使地球极地大气电离产生的,与通信无关,A错误;流星和月食都不会影响通信,CD错误。所以选B。
【点睛】对流层是指最接近地球表面的一层大气,也是大气的最下层,密度最大,所包含的空气质量几乎占整个大气质量的75%,以及几乎所有的水蒸气及气溶胶。在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平均每上升100米,对流层气温约降低0.65℃。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是由于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地面长波辐射,离地面越高,受热越少,气温就越低。
24. 下图为某半球某地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示意图(单位:百帕),图中箭头表示空气质点的受力状况及风向。图中决定风速大小的力主要是( )
A. a、dB. a、cC. b、dD. c、d
【答案】A
【解析】
【详解】图中d垂直于等压线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为水平气压梯度力;c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基础上偏转一个锐角,为风向;a与风向相反,为摩擦力;b与风向垂直,为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是促使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直接影响风速大小。摩擦力的大小也会影响风速大小,摩擦力越大,风速越小。而地转偏向力只影响风向,不改变风速。综上所述,图中决定风速大小的力主要是a和d,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5. 读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若该模式图表示“海滨地区海陆风示意图”,图中甲地为陆地,乙地为海洋,则图中所示情况是( )
A. 夜里的海风B. 夜里的陆风C. 白天的海风D. 白天的陆风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图可知,近地面风从乙吹向甲,乙为海洋,甲为陆地,故此时吹海风,BD错误;由于海陆热力差异,白天海洋升温慢,形成高压,陆地升温快,形成低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晚上相反,C正确,D错误。故选C。
2019年10月5日,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十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轨道高度:630千米),图为大气垂直分层图,完成下面小题。
26. B层气温( )
A. 随高度升高而升高,是因为臭氧吸收紫外线
B. 随高度升高而升高,是因为二氧化碳吸收紫外线
C. 随高度升高而降低,是因为海拔升高气温降低
D. 随高度升高而降低,是因为臭氧浓度降低
27. 高分十号卫星升空过程中( )
A. 依次经过臭氧层、平流层和对流层B. 经过C层时,大气对流运动显著
C. 经过A层时,有若干电离层D. 太阳辐射越来越强
【答案】26. A 27. D
【解析】
【26题详解】
B为平流层,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大量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大气增温,故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A正确;二氧化碳主要分布在对流层,排除B;平流层温度随着海拔升高而升高,排除CD;故选A。
【27题详解】
高分十号卫星升空过程中依次经过对流层A、平流层B和高层大气C,排除A。大气对流运动显著是A层(对流层),排除B。有若干电离层的是高层大气C,排除C。随着海拔的升高,云层逐渐变少,大气越来越稀薄,故太阳辐射越来越强,D正确。故选D。
【点睛】大气分层是指按照大气在垂直方向的各种特性,将大气分成若干层次。按大气温度随高度分布的特征,可把大气分成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按大气各组成成分的混和状况,可把大气分为均匀层和非均匀层。按大气电离状况,可分为电离层和非电离层;按大气的光化反应,可分为臭氧层;按大气运动受地磁场控制情况,可分有磁层。
读20元人民币上的风景图,完成下面小题。
28. 该图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为( )
A. 2个B. 3个C. 4个D. 5个
29. 关于图中森林所属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B. 是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C. 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
D. 其范围包括大气圈和岩石圈的全部
30. 关于地球大气组成成分及其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二氧化碳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②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和氢
③水汽和杂质集中在平流层大气中
④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
A. ①②B. ①③C. ①④D. ②④
【答案】28. C 29. C 30. C
【解析】
28题详解】
由图可知,有河流,则有水圈;有喀斯特山峰,则有岩石圈;有植被,则有生物圈;有人类所需的大气,则有大气圏。故图示体现出的地球圈层个数为4个。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9题详解】
图中森林所属圈层为生物圈,占据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上部,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C正确,D错误;大气圈主要成分是氮和氧,A排除;水圈是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B排除。故选C。
【30题详解】
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并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补偿地面能量的损失,对地面有保温作用,①正确;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氢在空气中含量很低,②错误;在重力作用下,水汽和杂质集中在近地面的对流层,平流层大气中水汽和杂质含量很少,③错误;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使得地表的生物避免过多受到紫外线的伤害,④正确。综上所述,C正确,排除ABD。故选C。
【点睛】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层。生物圈的范围是: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大部、岩石圈上部。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综合题
31. 读太阳系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八大行星中,距太阳最近的是____,体积和质量最大的是E____;太阳系中的小行星带位于____轨道和____轨道之间。(写出行星名称)
(2)八大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即公转方向都是自____向____。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特征还有____、____。
(3)图中所示宇宙空间范围共包括____级天体系统,其中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是____,其中心天体是____。
(4)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与其所处的宇宙环境关系密切,此图反映的有利的宇宙环境是____。
(5)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几个自身条件中,此图反映的是____。
【答案】(1) ①. 水星 ②. 木星 ③. 火星 ④. 木星
(2) ①. 西 ②. 东 ③. 共面性 ④. 近圆性
(3) ①. 二 ②. 太阳系 ③. 太阳
(4)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地球处于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5)日地距离适中,地球温度适宜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太阳系模式图为材料,涉及天体系统、太阳系八大行星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和综合思维的地理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系八大行星分别是由近及远分别是A水星、B金星、C地球、D火星、E木星、F土星、G天王星、H海王星。读图可知,八大行星中,水星距太阳最近,体积和质量最大的是E木星,体积是地球的1300多倍,质量是地球的318倍。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
【小问2详解】
太阳系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具有同向性,都是自西向东;太阳系行星运动特征除了同向性,还有公转轨道几乎在同一平面的共面性、公转轨道都接近圆的近圆性的绕日公转运动特征。
【小问3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包括太阳系和地月系两级天体系统,其中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是太阳系,太阳系中心天体是太阳,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
【小问4详解】
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与其所处的宇宙环境关系密切,此图反映的有利的宇宙环境是地球处于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小问5详解】
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几个自身条件中,此图反映的是日地距离适中,日地平均距离是1.5亿公里,太阳辐射有二十二亿分之一到达地球表面,地表温度适宜。
3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太阳是地球能量的源泉。尽管太阳辐射只有二十二亿分之一到达地球,但是对于地球和人类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1)由图1概括全球太阳辐射能的空间分布规律。
(2)根据图2概括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大致的分布规律。指出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最低值区分布并分析其成因。
【答案】(1)空间分布规律:由低纬(赤道)向高纬(两极)递减。
(2)分布:西部多,东部少;北方多,南方少。四川盆地最缺乏。缺乏原因:阴雨天多,日照时数少;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扩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工业城市多,污染严重,大气透明度低。
【解析】
【分析】本题以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图和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为背景,设置2小题,涉及全球太阳辐射能的空间分布规律、我国太阳辐射总量大致分布规律、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最低值分布地区及原因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体现了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读图1可知,纬度越高的地方,太阳辐射能越小,纬度越低的地方太阳辐射能越大;空间分布规律是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或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小问2详解】
读图2可知,我国太阳辐射的分布具有东西差异和南北差异,总体上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较多,东部尤其南方的季风气候区较少,故分布规律:西部多,东部少;北方多,南方少。读图2可知,四川盆地是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最少的地区。四川盆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携带大量水汽的东南季风在四川盆地遇高山阻挡,阴雨天气多,日照时数相对较短;再加上盆地地形闭塞,盆地内部蒸发的水汽无法散出,继续聚集在盆地内部成云致雨,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四川盆地工业城市多,人们生产和生活排放的污染物较多,污染严重,大气透明度低,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
33. 读“岩层与化石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A、B、C岩层中最老的是____岩层,最年轻的是____岩层。
(2)地点3缺失B岩层,有可能是当时地点3发生了地壳____(抬升/下沉)。
(3)地点1C地层形成时期,当地的古地理环境为____(温暖湿润/寒冷干燥)的____(陆生/海洋)环境。
(4)下列关于地球形成与演化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
A. 原始地球形成时就有了海洋和陆地
B. 地球生物由海洋向陆地扩展是以哺乳动物出现为标志
C. 喜马拉雅山形成于中生代
D. 古生代时期蕨类植物繁荣,是重要的成煤时期
【答案】(1) ①. A ②. C
(2)抬升 (3) ①. 温暖湿润 ②. 陆生
(4)D
【解析】
【分析】本题以“岩层与化石示意图”为背景材料,涉及知识点为地球演化史,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一般而言,越向下岩层年龄越老。读图可知,三个地方的岩层都是有序的,岩层至上而下由新到老,所以最新的岩层是C,最老的岩层是A。
【小问2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只有地点3缺失B岩层,有可能是因为地点3发生了地壳抬升,比其他位置高,不易接受沉积,所以地点3比其他两地缺失了B岩层。
【小问3详解】
结合图例可知,地点1C地层中含有煤炭。煤炭是千百万年来植物的枝叶和根茎,在地面上堆积而成的一层极厚的黑色的腐殖质,由于地壳的变动不断地埋入地下,长期与空气隔绝,并在高温高压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等因素,形成的黑色可燃沉积岩。因此,煤炭形成于湿热陆地环境。综上所述,地点1C地层形成时期,当地的古地理环境应该是暖湿的陆生环境
【小问4详解】
原始地球应该是先有海洋,再有陆地,A错误;裸蕨植物的出现标志着生物由海洋向陆地扩展,B错误;始新世以来,印度洋板块向北俯冲,产生强大的南北向挤压力,致使青藏高原快速隆起,形成喜马拉雅山地,这次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C错误;蕨类植物在地球地质年代中的古生代极为繁盛,其中最为繁盛的是古生代中的泥盆纪和石炭纪,也是重要的成煤时期,D正确。故选D。
34. 读图1“大气垂直分层图”,图2“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3“夏季某日塔里木盆地某绿洲与沙漠气温日变化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大气的垂直分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____层(填文字),该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____,气温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特点是____。
(2)写出图2中下列辐射的名称:①____③____。
(3)读图2分析,倡导低碳生活,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可以使( )
A. ①减弱B. ②增强C. ③减弱D. ④增强
(4)北京市郊区利用温室大棚种植香蕉、木瓜等南方水果。在温室大棚内,大气可以吸收更多的____(填图2中数字),大气温度升高,同时____(填图2中数字)增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满足南方水果生长的热量条件。
(5)图3中沙漠气温比绿洲高的时间段是____,此时段沙漠气压____(高或低),在图4中画出该时段的热力环流____。
【答案】(1) ①. 对流 ②. 地面辐射 ③. 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
(2) ①. 太阳辐射 ②. 大气逆辐射
(3)C (4) ①. ② ②. ③
(5) ①. 6:00—21:00 ②. 低 ③.
【解析】
【分析】本题以大气的重直分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沙漠与绿洲的气温变化曲线图为背景,设置5小题,涉及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和热力环流等知识,考查学生对图表信息的阅读与获取能力,同时注重知识的调用能力考查。
【小问1详解】
读图1联系已学可知,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人类生活所在的对流层,对流层是地球大气层靠近地面的一层,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小问2详解】
由图2可知,①是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是由地面发出的,方向向上指向大气,为地面辐射;③是由大气发出的,方向向下指向地面,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将热量返还给地面,为大气逆辐射;④是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
【小问3详解】
由上一题分析可知,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地面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大气辐射射向宇宙空间的部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可使大气逆辐射③减弱,C正确;①不变、②变化较小、④减弱,ABD错误。故选C。
【小问4详解】
读图2联系已学可知,在温室大棚内,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玻璃(或塑料薄膜)进入温室内,增强室内地面辐射,大气可以吸收更多的②地面辐射,大气温度升高,同时使③大气逆辐射增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满足南方水果生长的热量条件。
【小问5详解】
结合图3可知,沙漠气温比绿洲高的时段是6点到21点,此时段沙漠的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地面冷热不均或者下垫面热力性质差异形成了沙漠绿洲局地环流,白天沙漠气温较高,气压较低,绿洲气温较低,气压较高,因此白天近地面风从绿洲吹向沙漠。作图如下: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吉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吉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吉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地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地理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湖南省邵东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湖南省邵东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