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海南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展开本试卷共8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医,就是中国的医学,是相对于西方医学而言的。西方医学还没传到我国时,没有“中医”这个名词。此前,“中医”有很多称谓:岐黄、青囊、杏林、悬壶、橘井等。每个名称都与一个有趣的故事相关。例如,“中医”的第一个名字“岐黄”来自《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黄帝与被称为“天师”的歧伯讨论医学的书,后世的人们称《黄帝内经》中的医学为“歧黄之术”。《黄帝内经》是中国早期医学的经典,所以“岐黄”就成了中医的代名词;又如鲜为人知的“橘井”,说的是西汉道士苏耽的故事。苏耽事母至孝,成仙之前告诉母亲将有瘟疫流行,饮服井水泡橘叶可防治。第二年疫病爆发,他母亲用这个办法救治了无数病人。为纪念其功德,后人用“橘井泉香”来称赞中医。
“中医”二字最早见于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其中有“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的话。意思是有病而不医治,却常常因为合乎医理而自己痊愈。这并不是让我们有病扛着不治,而是强调人体自身调节对健康的重要性。人体常常通过自身调节达到阴阳平衡,这样病痛往往不药而愈。这正是中医的奥妙:通过调节人体各项机制,使之达到平衡而实现治病救人的目的。
我们现在说的“中医”是鸦片战争前后才出现的。当时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西医为了区别中西医学,给中国医学起名“中医”。1936年,当时政府制定了《中医条例》,正式以法律形式将中国医学命名为“中医”。
(摘编自中国经济出版社《中医文化》)
材料二:
中国传统医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担负着除病济世、造福百姓的重任,凝聚着中国人认识自然和宇宙的博大智慧,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与疫病斗争的实践中,中医药防疫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逐步形成和完善。中医学在秦汉时期已经认识到疫病病因不同于普通疾病,并论述了疫病的传染性、传染方式以及潜伏期等内容。在疫病防治学方面,早在秦汉时期,《黄帝内经》就系统论述了疾病预防理论,在战国时期就已设有与清洁卫生有关的官职和除害防疫的专职人员,在汉代已经出现了通过消
毒来防治疫病传播的方法。中医还创造了疫病预防内服和外用方药,并形成了系统理论,至今仍在临床中广泛应用。近年来,在我国新冠肺炎患者救治中,中医药显示了明显疗效。据2020年不完全统计,全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超过7.4万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90%以上。
中医药不仅守护了中华民族的健康,也对全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明、清时期发明的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是医学接种免疫预防的先驱,曾传播到西方,为全球最终消灭天花作出了贡献。青蒿素的发现与使用也为全世界治疗疟疾提供了中国方案,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的生命。
(摘编自李晓红《让中医药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更大作用》,《人民日报》)
材料三: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体现之一,中医药是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文化是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医药及其文化的国际传播问题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尽管推广中医药文化在传播实践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当下仍面临着学术研究、翻译实践等层面的问题和困境。
《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中指出,要从思想认识、法律地位、学术发展与实践运用上落实中医药与西医药的平等地位。然而,在国际学术界,中医药被称为替代(Alternative)医学、补充(Cmplementary)医学、整合(Integrative)医学或是健康保健(HealthCare)。替代医学在话语上具有模糊性,且具有一种话语隔离性,也就是说,中医药并没有被国际学术界认可,没有被放置于与西方医学对等的地位。
中医药国际传播的过程中,翻译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中医名著中很多内容晦涩难懂、内涵复杂,如中医文化中包含经络文化、气一元论文化、五行文化等内容,翻译转化困难、语境复杂,中医药翻译至今缺乏统一的标注,特定语境中词汇的翻译仍面临很多争议。尽管中医名著已经有各种版本的译著,但质量参差不齐。语言在国际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翻译水平影响着中医古籍、中医学术成果对外传播的质量与效果。中医翻译面临的困境制约着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进程。
(摘编自任孟山,王琳《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背景下的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澎湃新闻》)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医在古代有多种称谓。有的称谓极具代表性,也有的称谓少有人知,无论哪一个称谓都可以关联到一个有趣的故事。
B.中国流传着赞誉中医的故事,如“橘井泉香”歌颂了西汉道士苏耽及其母亲在瘟疫爆发之年用井水泡橘叶救治患者的事。
C.有些病痛,患者无需就医自会痊愈。因为人体具有自身调节功能,往往可使身体达到阴阳平衡,有些病痛会不药而愈。
D.中医就是中国的医学。在西方医学传到中国以前,中国文献中虽然有“中医”二字,但与我们现在说的“中医”含义不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班固《汉书·艺文志》中的“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强调了要重视人体自身调节功能,但我们生病后也要对症吃药。
B.中医药在与疫病斗争的实践中已经形成了很完备的防疫理论和技术体系,这为我国抗击新冠疫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C.中医药在国际学术界被称为具有模糊性和话语隔离性的替代医学,可见中医药很难被纳入国际认可的科学体系中。
D.中医药的国际传播受到中医翻译水平的限制,因此解决中医名著的翻译问题是向国际传播
中医药文化的重要任务。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中医文化蕴涵着“大医精诚,医乃仁术”“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我国中医药文化总结为“仁和精诚”四字。
B.在YuTube、Instagram、Tiktk上,以“guasha”为关键词可以搜索到大量外国人通过影像和语言展示刮痧一周前后自身容貌的变化。
C.在抗击非典疫情时,中医药在减轻发热症状、控制病情进展、提高治愈率、缩短治疗时间、降低病亡率、减少并发症等方面成效明显。
D.《红楼梦》中贾母因陪刘姥姥逛园子吃喝玩耍,疲劳后汗出伤风,遂患感冒,王太医虽有处方,却说不必服药,好好将息即可痊愈。
4.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谈到中医药的“重要”,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谈谈你的认识。(4分)
5.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过程,请结合三则材料,提出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建议。(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夜行车(节选)
李娟
多年来我总是沦陷于同一个梦境——坐在飞驰的夜行车上,苦苦忍耐,等待天亮,等待终点。除了等待,什么也不能做。我讨厌远行,讨厌坐长途车。我嫉妒所有一上车就立刻呼呼大睡的人。他们用睡眠轻松对抗漫漫旅途,对抗一切枯燥和身体的不适。而我,我总是一上车就焦虑又激动,睡不着,怎么也睡不着。
我曾在深夜坐过完全陌生的人的顺风车。
那一次实在是急着回家,又实在是买不到车票了。台阶票都买不到。只好在客运站四处打听黑车。但黑车的价格令我迟疑。这时,有人看出了我的窘迫。他给了我一个电话,说,正好这两个小伙子的车要去富蕴县,你去找他们吧。他们的车便宜。
我不认识那个人,更没法了解他所说的那两个小伙子。但还是打出了电话。对方是维吾尔族,汉话说得不太清楚,我们好容易才完成沟通。他让我某时去某处等他。我答应了。但挂了电话又后悔了。
实在不敢。那时我还年轻,单独一个人,女性,又是深夜的出行,几百公里的路程,怀揣现金。这种情况下无论谁都没法相信陌生的人吧。
但是到了约定的时间,对方打来了电话,问我为什么还没到。又说他等不了我太久,那个地方不让停大车了。不知为什么,这通电话让我选择了信任。我赶了过去。
真的是完全的陌生———陌生人介绍的陌生人,走的路也完全是陌生的,在我印象里从来没走过。
天色越来越暗,道路越来越偏僻。荒郊野岭的,我越来越不安。无数次想问旁边两个人:“为什么要走这条路?为什么不走大路?”但都拼命忍住了。因为我知道他的问答。他必然会说,这条路不收费。
不能让他们看出我的怀疑和不安。如果什么事也不会发生,这种怀疑就是对别人的伤害。如果真发生了什么事,这种怀疑屁用也没有。——把一切捅开了闹大了之后我还能怎样呢?难不成跳车吗?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让我选择继续信任——他俩和所有年轻的少数民族货车司机一样,也拧开最大音量播放着本民族流行音乐。这让我有了一种奇异的安心,觉得他俩真的就只是普通的年轻人。
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是这样的性情……明明难以信任别人,又总是在替别人的合理性寻找依据。遇到可能存在的危险时,往往不是逃避,而是不断说服自己不用逃避。感到害怕时,又努力伪装成不害怕。
我心怀惧意,高度清醒,异常疲惫。我不知道那两人是否感受到了我的情绪。他们始终在激烈的音乐声中平静地交谈,似乎从来不在意我的存在和我的感受。
虽然是深夜,我也明显感觉到了车辆的行驶方向不对。确实不对。我们应该笔直往北走,可他们一直往东开。开了好几个小时也没拐弯。
终于,在凌晨两点,我忍不住了,装作刚睡醒的样子,问出自己的疑惑“我们现在去哪里?”司机说:“先去另一个地方办点事。”却再没有别的解释了。口吻依然那么平静,神态看上去好像也没觉得我这个问题有什么突兀的。我接着问:“哪个地方?”他说出一个我从来没听说过的名字。
我一路以来的怀疑和恐惧终于达到了顶点。但是,在这辆奔驰的夜行车上,在无尽的黑夜中,无边的荒野上,面对两个年轻的男人……如果真有什么事情发生,我丝毫无从抵抗,无法自保。于是我还是咬牙选择相信,强迫自己继续相信。
总不能跳车吧?
果然,半小时后车辆驶入了一个黑乎乎的村庄。没有路灯也没有月亮,车在村子里七拐八拐,最后在一家人的院门前停下来,熄火。
两人招呼我一起下车,然后大力拍打院门,呼喊主人。
我毫无办法,别无选择,和他们一起站在黑暗中。逃都没处逃,这个陌生的地方,哪边有墙哪边有路都搞不清楚。恐惧感和坚决要求信任这一切的意念在身体里激烈对撞。我想要更理智一些,但最终发现,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可能是最理智的。
不久男主人过来开了门。他手持手电筒,披着外套,看得出刚刚从床上爬起。三个男人在门口寒暄了几句,然后招呼我一起走进去。
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农民家庭。女主人一边系外套扣子一边从内室走出。她向两人繁琐地问好,用了全套的问候的礼仪。最后又看向我,多问了几句。我不懂维吾尔语,但是关于我的这几句话恰好都听懂了。因为和哈萨克语很像。
女主人问:“她是谁?”
司机说:“搭车的。”“
她去哪里?”
“哦丹。”
“哦丹”就是富蕴县。至此,像是终于得到了最大的保证,我终于松了一口气。
虽然已是深夜,但女主人还是架锅烧水揉面,给我们准备起食物来。三个男人坐在旁边的床榻上商议事情。我如同梦游一般,帮着女主人添柴烧火。在这个不知何时的深夜里,不知何处的小村庄深处,毫不相识的一个家庭,毫无关系的四个人——想想都觉得神奇。直到那会儿才终于感到疲惫。并且终于感到了平静。
大家在昏暗的光线里吃完一顿简单的餐食。男人们又往车上装了些大件的东西后和主人告别。
这回车辆调头笔直向北。仍然是音乐声震天,仍然是长夜漫漫。我靠着座位,终于渐渐有了睡意。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买不到票,黑车价格又太贵,“我”才在陌生人的建议下联系了两个小伙子。
B.“我”不敢相信陌生人,但他们打来的电话让“我”选择了信任,于是赶了过去。
C.开车的小伙子们非常热爱生活,所以大音量播放流行音乐,“我”也因此而安心。
D.司机和女主人的问答终于使“我”放下心来,“我”竟然对眼前的一切感到神奇。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交代“我”上车就睡不着,最后又写“渐渐有了睡意”,前后反差表明这次夜行对“我”个人成长有重要意义。
B.女主人深夜起床,用全套的礼仪欢迎客人,生火做饭招待客人,对她美好形象的刻画强化了文章对美好人性的表达。
C.心理描写贯穿全文:“我”先是没有办法而无奈搭车,然后觉察方向不对而焦虑恐惧,最后听懂他们的对话而释然。
D.黑暗是文章环境描写的主色调,天色越来越暗,村庄黑乎乎的,农家屋子的光线昏暗等都衬托出“我”内心的恐惧。
8.“我”为什么觉得“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可能是最理智的”?(4分)
9.在文章的其他章节,作者将乘车夜行分为四步:离别、忍耐、抵达和回想。本文节选部分属于“回想”。你认为作者将“回想”列入乘车夜行的步骤有什么意义?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材料一:
《易》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夫轻君之危亡者,忠臣不忍为也。三谏而不用则去,不去则亡身。亡身者,仁人所不为也。是故谏有五:一曰正谏,二曰降谏,三曰忠谏,四曰戆谏,五曰讽谏。孔子曰:“吾其从讽谏矣乎!”夫不谏则危君,固谏则危身,与其危君宁危身。危身而终不用,则谏亦无功矣。智者度君权时调其缓急而处其宜上不敢危君下不以危身。故在国而国不危,在身而身不殆。昔陈灵公不听泄冶之谏而杀之,曹羁三谏曹君不听而去,《春秋》序义虽俱贤,而曹羁合礼。
(节选自刘向《说苑·正谏》,有删改)
材料二:
景公有马,其圉人杀之,公怒,援戈将自击之。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请为君数之,令知其罪而杀之。”公曰:“诺。”晏子举戈而临之曰:“汝为吾君养马而杀之,而罪当死;汝使吾君以马之故杀圉人,而罪又当死;汝使吾君以马故杀人,闻于四邻诸侯,汝罪又当死。”公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
景公正昼被发,乘六马,御妇人,以出正闺。刖跪击其马而反之,曰:“尔非吾君也。”公惭而不朝。晏子入见。景公曰:“昔者,寡人有罪。被发,乘六马以出正闺,刖跪击马而反之,曰:‘尔非吾君也。’寡人以子大夫之赐,得率百姓以守宗庙,今见戮于刖跪,以辱社稷,吾犹可以齐于诸侯乎?”晏子对曰:“君无恶焉。臣闻之,下无直辞,上有隐君;民多讳言,君有骄行。古者,明君在上,下有直辞;君上好善,民无讳言。今君有失行,而刖跪直辞禁之,是君之福也,故臣来庆。请赏之,以明君之好善;礼之,以明君之受谏。”公笑曰:“可乎?”晏子曰:“可。”于是令刖跪倍资无征,时朝无事。
(节选自刘向《说苑·正谏》,有删改)
【注】①降谏:和颜悦色、低声下气进谏。②讽谏:委婉进谏。③正闺:正门。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智者度君A权时B调其缓C急而处D其宜E上不敢危F君G下不以危身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其,文中是语气副词,与《兰亭集序》中“当其欣于所遇见”的“其”词义相同。
B.固,文中指“坚持、坚决”,与《过秦论》中“秦孝公据崤函之固”的“固”用法不相同。
C.殆,文中指“危险”,与《项脊轩志》中的“殆有神护者”的“殆”词义相同。
D.宗庙,指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祭祀祖宗的处所。天子立五庙,诸侯立三庙。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君王言行有过失,臣子应进行劝谏,因为君王出现过失,常常是国家危亡的先兆,若“三谏”仍不被采纳可考虑离开。
B.马匹被杀后,齐景公怒不可遏,操起长戈便要亲自去刺杀凶手,其性格中暴躁冲动的一面由此可见一斑。
C.刖跪未辨认出大白天披头散发,乘坐六马之车,载着妇人出门的齐景公即为国君,于是将其赶回,景公因羞惭不上朝。
D.语言上两则材料各具特点,材料一以议论为主,理性典雅;材料二以记叙为主,自然生动,寥寥几语,刖跪形象跃然纸上。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晏子举戈而临之曰:“汝为吾君养马而杀之,而罪当死。”(4分)
(2)今见戮于刖跪,以辱社稷,吾犹可以齐于诸侯乎?(4分)
14.材料一是关于臣子劝谏君王的相关论述,请结合材料二第二自然段的具体内容说说晏子对景公的劝谏体现了材料一的哪些观点。(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题鹤鸣亭(其一)
辛弃疾
种竹栽花猝未休,乐天知命且无忧。百年自运非人力,万事从今与鹤谋。用力何如巧作奏,封侯原自曲如钩①。请看鱼鸟飞潜处,更有鸡虫得失不②。
【注】①曲如钩:出自汉代谚语“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讽刺正直的人下场悲惨,邪曲之徒却享尽富贵。②鸡虫得失:喻细小得失。杜甫《缚鸡行》:“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指鸡得则虫失,虫得则鸡失,世间此类事甚多,何时可了,不屑一顾,惟“注目寒江倚山阁”而已。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首联中的“种竹栽花”指闲居生活,诗人乐在其中,悠闲惬意。
B.古人常将修身洁行之人称为“鹤鸣之士”,颔联表现了诗人的交友观。
C.“用力何如巧作奏”照应“百年自运非人力”,表达了诗人内心的不平。
D.诗歌虽写诗人晚年闲居生活,表现淡泊心境,但也间杂讥刺现实之笔。
16.本诗最后两句“请看鱼鸟飞潜处,更有鸡虫得失不”意蕴丰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处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 ”两句融情入景,把思古之幽情寄寓流水、衰草等意象之中,含蓄凝练。
(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首先以固木之根、浚流之源正面设喻打开话题,从而引出了“ , ”的观点。
(3)苏洵《六国论》中“ , ”两句指出了对抗秦国的具体办法,再加上团结一心,定会让秦国寝食难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人的生命力如此强劲,就像乐黛云晚年时所发出的那句感悟:“真正对生命的尊严有所珍惜的人,才会感到生活的压力。”
生命的意义,无论是爱,是悲,是喜,是怒,是遗忘,还是记忆,都不得不附丽于生命本身。因为生命本该如此丰富,就像同一轮月亮映照在江河万川上。从贵阳山城,到首都北京,从江西乡村,到鲤鱼洲的沼泽地,无数个夜晚,无数的悲欢离合,无数的生离死别,无数的或伟大、或渺小的人,都沐浴在同一片月光下,由此成就了这月光下的人世间。
或许是因为这个原因,乐黛云走上了比较文学的道路,因为这样能让她透过更多的身影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在她的名篇《关于月亮的传说和欣赏》中,她提出中国文化中的月亮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孤独的象征,就像月中永远年轻的嫦娥与永远重复捣药动作的玉兔,“时间消逝了,不再有发展;空间也固定了,不再有变化”。在西方文化中,波特莱尔笔下那作为一个独立客体的月亮将一串串苍白的眼泪流向大地并流到诗人的心里。而中国的诗人李白,则在深夜绝对的孤独中,与永恒的月亮和自己的影子作伴,最终,“和他钟爱的月亮相会于遥远的星空银河之上”。传说李白于醉中跃进江里,想要拥抱明月——“他为明月献出生命,也就回归于永恒”。
死,是迈进永恒的门槛;生,是证明自己永恒的资格。因为活着,才有可能去和命运抗争,才有可能不对外界屈膝投降,才能从窄门走向世界,走向永恒。
18.下列句子中的“像”与文中加点的“像”,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荷塘月色》)
B.父亲像一头发狂的野兽似的发出啾啾声,毫不留情地逼着格里高尔回房间里去。(《变形记》)
C.河面已朦朦胧胧,看去好像只有一只白鸭在潭中浮着,也只剩一个人追着这只鸭子。(《边城》)
D.我的脑子从来没像今天晚上这么清醒、这么有把握。(《玩偶之家》)
19.文中画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三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6分)
20.最后一段画波浪线的部分,分号前后两句能否对调顺序?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楚文化因楚国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至春秋战国时期在江汉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它主要是指以当今湖北地区为主要辐射地的荆楚历史文化。楚文化是华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了商周文化许多特点,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A ,如《楚辞》被誉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对于其后产生的汉赋更有直接的影响。
①作为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楚艺术更是独步海内外,其设计形式和风格充分体现了楚人的想象力和审美意识。②整个楚文化乃至楚国艺术设计的成熟是在当时特有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③追根溯源不能不与先秦时期的历史文化有关。④而楚文化无论是在成熟期,并且在鼎盛期、衰退期,⑤它在接受其它文化为已所用的同时,也影响着其他文化,⑥这在其周边区域的文化遗址中都可以找到印证。⑦在先秦时期,各个区域文化之间相互融通的同时,
B 。⑧而楚文化的精神特质,在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上显示了强大的竞争力。这不仅使楚国于蛮荒之地中立足,壮大,更于楚国先民奋斗的过程中,⑨成为了构成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因素。⑩正是由于各区域文化的相互影响和相互竞争,使得中国古文明在多元、复杂文化因素的融合中发扬光大,并连续发展两千年。
21.请在文中画横线AB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22.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出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分)
将 句修改为:
将 句修改为:
将 句修改为: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出门是人生的必修课,回家则是课间休息。其实,出得了门,回得了家,人生才更有意义。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海南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海南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海南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海南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海南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海南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华侨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华侨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