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德兴市铜矿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九月月考历史检测卷
展开
这是一份江西省德兴市铜矿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九月月考历史检测卷,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周时期,先民从事农耕生产需要的主要农具在《诗经》中都有体现,种类很多,有耜、斧、斨、钱、镈、铚、锜等。这反映出,商周时期( )
A.铁制农具投入使用B.小农经济开始形成
C.农业生产得到发展D.社会分工趋势加快
2.距今约3300~3000年的成都平原十二桥文化遗址,发现了大规模的宫殿及其周围的大型建筑,数以千计的精美祭祀品,玉璋等高级玉器; 出现了高耸的城墙,严密的城防设施等强制性公共权力标志物。由此可知,这一时期该区域( )
A.国家形态初具规模B.政权与神权有所联系
C.阶级分化日益明显D.首领的权威更加显著
3.在古史传说中,后人不仅把夷人和羌人的一部分列为黄帝的后裔,而且把各部族劳动人民的许多伟大发明,如衣服、文字、舟车、历法、蚕丝等都归功于黄帝。这表明( )
A.中国已经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B.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厚根基
C.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文明中心D.国家的初始形态已经基本具备
4.如表为关于华夏早期推举的民众首领的相关记载。据此可知( )
A.上古时生产力低下B.原始民主遗风尚存
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D.儒家思想推崇德治
5.据《文物》记载,陕西凤翔秦公墓和秦宗庙遗址出土的春秋时期的铁器有十余件,其中出土的铁锸、铁铲、钁(大锄)等均为典型的农业生产工具。这一发现表明( )
A.陕西地区最早使用铁制农具B.铁犁牛耕在全国推广
C.春秋时期的农业生产力提高D.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6.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极具特色,有着明显的当地特点,用途由之前为上层阶级服务的礼器开始作为生活用器使用,而它的纹饰也是从之前的奢华繁琐向现实主题纹饰转变,去奢从简。这反映出( )
A.青铜铸造技术的进步B.社会大变革的征象
C.人本主义思想的传播D.阶层流动性的加强
7.商鞅变法时期,秦国把乡、邑、聚等合并为县,普遍推行县制。县令为一县之长,随时由国君任免,下设县丞、县尉等官吏。这些举措( )
A.为日后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B.建立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
C.表明郡县制在全国得到推广D.扩大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
8.管仲主张“饥者得食,寒者得衣,死者得葬,不资者得振,则天下之归我者若流水”;楚大夫子西分析吴王阖闾打败楚国的原因时指出,“勤恤其民而与之劳逸,是以民不罢劳,死知不旷”;荀子提出“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这些言行共同反映出( )
A.天人合一的世界观B.和谐共生的生态观
C.重农抑商的商业观D.民为邦本的政治观
9.阳陵虎符是秦始皇完成统一后,颁发给阳陵驻守将领调动军队的信物,上面刻有“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只有皇帝的使者所持虎符与将领所持虎符相契合,才能调动军队。据此可知,虎符制度有助于( )
A.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B.防止割据势力的形成
C.抑制将领的军事野心D.强化君主对军队管控
10.始皇帝后期,反秦活动在关中郡并不突出;北边民众逃归,南边“绝道”自守,也不明显;反秦活动主要集中在“新地”郡(原关东六国统治区域)。原先的东方六国的不少民众仍自认为楚人、赵人、燕人、魏人、韩人和齐人。这反映出秦朝( )
A.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冲突B.法律制度过于严苛
C.并未在全国推行郡县制D.关中地区经济落后
11.翦伯赞《秦汉史》中这样描述:“为了建造阿房宫和骊山皇陵,残余贵族和无数俘虏,从荆楚、巴蜀斩伐木材,攀山越岭,丧失生命;手工业者离开作坊,走到遥远的会稽,替皇帝修筑官殿和雕刻功碑:广大的农民失去了土地和自山,被追去修筑长城。”材料反映的现象( )
A.表明秦朝法度严明B.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C.维护了皇帝的权威D.扩大了帝国的疆域
12.战国时,“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秦统一后的“移风易俗”主要针对的是东方六国。秦始皇企图用严厉的法令手段来匡饬异俗,实现文化上的大一统,由于秦“事皆决于法”“以法治俗”走向了极端,风俗与政治形成了尖锐对立,激起原东方各国的反抗。这反映出( )
A.移风易俗实现了秦朝文化上的大一统B.六国的反抗是秦朝灭亡的直接原因
C.法家思想是秦国统一六国的理论指导D.区域文化冲突加速了秦帝国的灭亡
13.西汉时期,官家对民间的放任,导致了民间力量的壮大,发展起来的坞堡经济成为东汉最基础的社会细胞。坞堡内部有以血缘和地域为载体的大地主和以宗族与乡里为纽带的武装组织,它代替了官方对基层民间的统治。这( )
A.是政府对官僚集团妥协的产物B.填补了动乱环境下的权力真空
C.瓦解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导致自给自足的经济逐渐破产
14.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写道:“秦代重在‘禁’,采用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汉代重在‘尊’,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之中。”这里“禁”和“尊”的共同目的是( )
A.统一思想,巩固统治B.以法治国,稳定秩序
C.顺应自然,保障民生D.选贤任能,反对攻伐
15.元鼎三年(前114年),汉武帝推行“广关”政策,将函谷关东移三百里,迁至新函谷关(如下图),形成以新函谷关为界的新“关中”地域。这一政策( )
A.适应了政治中心的转移B.维护了西北边境的安定
C.利于保障京师物资供应D.旨在加强封建君主专制
16.如表为史书中记载的西汉货币使用情况。据此可知,西汉货币( )
A.非支付手段得到发展B.流通深受环境影响
C.使用价值呈现多元化D.铸造数量较为有限
二、非选择题:4小题,共52分。
17.(1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其民之敝,荡而不静,胜而无耻。
——摘编自《礼记·表记》
材料二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摘编自【西周】《尚书·泰哲》
材料三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 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
——摘编自【春秋】《管子·牧民·四顺》
材料四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摘编自【战国】《孟子·尽心上》
(1)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与商人相比,周代以来人们对“天人关系”认识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简析先秦思想的当代价值。
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争之世的战国,名臣贤相各展英才.有以洁身自好成理政清风,有以勤俭操持助军力供养、有以能谋善断求协理阴。而作为实干政治家的商鞅显然具有卓然洞见,把撬动经济发展的杠杆支点确定为:审时度势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在根本性问题的制度上进行顶层设计。
在前有变法的吴起之死,现有宗室贵戚的怨恶,再到赵良的游说厉害,尤其太子犯法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以及为人诟病的僭越乘政,商鞅不可能对潜在的危机和莫测的前路没有感知。但推崇用法而不用术、以国家为本而非以国君为本,以创设系列制度措施实现富国强兵是他的初心,更是他的安身立命所在,也可以说是他入世的毕生追求。
——摘编自白知添《商鞅变法推动经济发展的支点创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审时度势为撬动经济发展支点而采取的重要举措,并说明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作为一个成功的改革家应该具备的素质。
19.(16分)墓葬是对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等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时代的丧葬制度,死者同族而葬,被称为“族坟墓”。由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墓地不能自由买卖,而是由专门的“冢人”分配墓地。王室家族的“公墓”既葬历代国君,也陪葬关系密切的大贵族。《周礼》记载“先王之葬居中”“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士居后”。
——摘编自李如森、刘云伟《试论战国族坟墓制度的崩溃与衰亡》
材料二 秦始皇帝陵一陵独尊,占地规模十分巨大,陵区甚至达到五十多平方千米,过去是无力营建这种规模墓葬的。同时,寝殿、便殿、陵邑等附属设施也远较过去完备。
——摘编自赵化成《从商周“集中公墓制”到秦汉“独立陵园制”的演化轨迹》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墓地形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始皇帝陵形制形成的背景。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墓葬形制变化的认识。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稷下学宫”
20世纪以前的文献中从未出现过“稷下学宫”这个概念,部分专家考证,现在能查到的最早的“稷下学宫”一词来自1944年郭沫若写的《庄子的批判》一书。结合文献和目前考古勘探发掘成果来看,多数学者认为齐故城小城西门外侧建筑基址群就是“稷下学宫”的遗存。
下表为历史文献中关于“稷下学宫”的记载
综合以上信息,结合所学,对“稷下学宫”这一历史概念进行阐释.(要求:概念定义完整明确;史实准确;说明完整清楚;观点正确)
领袖
相关记载
出处
尧
饭于土簋,饮于土铏。
《韩非子》
舜
耕历山,陶河滨,渔雷泽。
《墨子》
禹
亲自操橐耜。
《庄子》
内容
出处
元狩四年,卫青、霍去病部队击胡有功,“赏赐五十万金”
《史记·平准书》
“吏迁徙、免、罢,受其故官属所将、监、治送财物……无爵,罚金二斤”
《汉书·景帝纪》
梁孝王死,“藏府余黄金四十余万斤”
《史记·梁孝王世家》
西汉《史记》
“高门大屋”
西汉《盐铁论》
“孟轲、淳于髡之徒,受上大夫之禄,不任职而论国事,益齐极下先生千有余人。”
东汉《中论》
“昔齐桓公田午(前374—前357在位)立稷下之宫,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而尊宠之。自孟轲之徒皆游于齐。
北宋《稷下赋》
“致千里之奇士,总百家之伟说。”
北宋《太平寰宇记》
“齐有稷门,齐之城西门也。”
参考答案
17.(1)变化:民意即天意的体现;政权成败在于人心的顺逆;为政以德;以道德自律“立命”,修身养性以安身立命。
原因:夏商灭亡的历史教训;周代以来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士人阶层在天人关系上的不断探索。
(2)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注重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尊重和利用规律,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18.(1)举措: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任答两点即可)积极影响: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规范;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形成积极进取的社会风气;顺应了历史潮流,推动秦国的社会转型;为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任答两点即可)
(2)素质:善于把握时代脉搏;规划长远目标;勇于担当;持之以恒;卓越的智慧和谋略;公正廉洁;有创新精神;有为改革献身的牺牲精神。(任答两点即可)
19.(1)特点:反映宗法分封体制;受井田制影响;等级色彩浓厚。
(2)背景:大一统王朝的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封建经济的发展;皇帝独尊理念的影响。
(3)认识:墓葬制度是一定时期社会发展的反映;墓葬制度随时代发展而变化。
20.【示例】主题:稷下学宫是齐国社会变革的产物。
阐述: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官办的学术机构和政治顾问团体,具有学术和政治的双重性质,是当时齐国的文化圣地。稷下学宫规模宏大,史载“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有学者考证齐故城小城西门外侧建筑基址群就是“稷下学宫”的遗存。
战国时期,齐国是东方大国,经济发达,国力强盛。齐国执政者不惜财力物力创办稷下学宫,实行各种优惠政策,招揽天下学者,其根本目的是利用天下贤士的谋略智慧,帮助其完成富国强兵、争雄天下的政治目标。稷下学宫的学术博大精深,包含了当时诸子百家的思想,孟子等知名学者曾经在“稷下学宫”讲学。“稷下学宫”基本与田齐政权相始终,随着秦灭齐而消亡,历时大约一百五十年,随着稷下学宫的消亡,稷下之学开始流散,乃至长期湮没无闻。
稷下学宫的创建与发展,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一代新风,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学术文化大繁荣的黄金时代的到来;同时,稷下学开启秦汉文化发展之源,对秦汉以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产生了深远影响。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B
A
C
B
A
D
D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D
B
A
C
A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西省德兴市铜矿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九月月考历史检测卷,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西省德兴市铜矿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九月月考历史检测卷,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西省上饶市私立陶知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