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258687/0-172905932362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语文]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258687/0-1729059323668/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语文]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258687/0-172905932369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语文]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这是一份[语文]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解析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名著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古诗文阅读(31分)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他一生笔耕不辍,诗文有很高成就,下面我们一起来赏读吧!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二月四日作①
早春风力已轻柔,瓦雪消残玉半沟。
飞蝶鸣鸠俱得意,东风应笑我闲愁。
【注】①此诗作于淳照八年(1181年),作者落职闲居家乡。
1.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首诗都是七言律诗,有别于诗人其他爱国诗词风格,清新明快。
B.意象是阅读诗歌的重要抓手,第二首诗中轻柔春风、消残瓦雪描绘了典型的早春景象。
C.第二首诗通过拟人,赋予虫鸟、东风以人的情态,寄寓作者潇洒自在的生活态度。
D.第一首诗中“莫笑”二字,写出诗人真切体会到农家酒的浑浊,对农民产生了怜悯之情。
2.“从今若许闲乘月”“东风应笑我闲愁”,请结合全诗,赏析“闲”字在《游山西村》和《二月四日作》中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1.B
2.《游山西村》中“闲”字写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和希望,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二月四日作》中“闲”字则表达了作者落职闲居的无奈和苦闷,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忧愁。
【解析】
【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A.《游山西村》是七言律诗,《二月四日作》是七言绝句;
C.诗人的“闲愁”与自然的生机形成反差,透露出一种闲适中的隐忧与无奈。题干中“潇洒自在的生活态度”说法错误;
D.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足鸡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题干中“真切体会到农家酒的浑浊,对农民产生了怜悯之情”理解错误;
故选B。
【2题详解】本题考查情感主旨的对比阅读。
“从今若许闲乘月”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月光之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诗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从今以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把酒言欢,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乡村生活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该诗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一起,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流溢着喜悦、挚爱的感情。诗人陶醉在山西村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中,有感于这样的民风民俗及太平景象,反映了他乡居闲散的思想感情。诗人陶醉于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里,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情感。诗人在语调极其自然亲切的诗句中向人们展示了农村自然风景之美、农民淳朴善良之美,并把自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高尚情操美融于其中。一个“闲”字写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和希望,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二月四日作》中“东风应笑我闲愁”东风应该会笑话我落职闲居吧,表达了诗人落职闲居后的自嘲和无奈。这既体现出诗人在闲居状态下的一种自我调侃,又流露出内心深处因不能施展抱负而产生的无奈和惆怅。他忧国忧民,渴望为国效力,渴望能有所作为,而闲居的状态让他感到无奈和失落。
3.根据情境补充相应的诗句。
(1)不仅陆游用“闲”字来表达情感,南宋诗人赵师秀也用“有约不来过夜半,_________”生动而含蓄地表现出自己因客人迟迟不来而内心惆怅。
(2)诗人常常通过典型意象来描绘早春图景,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___”。
(3)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富有哲理,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海上日出和江上春来的描写,表现出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之中的道理。
【答案】(1)闲敲棋子落灯花 (2)谁家新燕啄春泥 (3)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陆游筑书巢》)
【注】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
4.下列字词意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文中“妻子”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的理解不同,现代是指“对男子配偶”的称呼,文中指的是“妻子和儿女”。
B.“俯仰四顾”的“顾”和“元方入门不顾”的“顾”含义相近,都有“看”的意思。
C.“而乱书围之”的“乱”与“无丝竹之乱耳”的“乱”用法相同。
D.“间有意欲起”的“意”和“目似瞑,意暇甚”的“意”意思不同。
5.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B.吾室之内,或栖于椟/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C.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乃取一葫芦置于地。(《卖油翁》)
D.乃引客就观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6.根据句意推测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
B.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
C.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
D.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
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大意。
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8.同学们读完以上诗文,陆游的形象更立体、更丰富了吧!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陆游呢?请简要分析。
【答案】4.C 5.C 6.B
7.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所说的书窝吗?”
8.陆游是一个热爱读书、勤奋好学的人,从“吾室之内,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未尝不与书俱”可以看出;他也是一个忧国忧民、渴望为国效力的人,从他的爱国诗词中可以体现。
【解析】
【4题详解】本题考查字词的理解与辨析。
C.“而乱书围之”的“乱”是形容词,杂乱;“无丝竹之乱耳”的“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二者意思不同;
故选C。
【5题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B.之:助词,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C.于:意思用法相同,介词,引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D.之:代词,它/助词,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故选C。
【6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客人刚开始不能够进入屋子,已经进到屋中又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
结构分析:“客”是句子的主语,后句的一系列动词都是主语“客”的行为;“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都是主语“客”的动作行为,这些行为构成前后动作的承接;
故断为: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
故选B。
【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辄:于是,就;自笑:自己笑自己;此:这;“非……邪”:是一种反问句式,意思是“这难道不就是……吗”。
【8题详解】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结合“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可知,陆游酷爱读书,家里到处都是书;“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陆游时时刻刻都在读书;可见陆游是一个热爱读书,勤奋好学的人;
同时结合古诗《二月四日作》中“东风应笑我闲愁”东风应该会笑话我落职闲居吧,表达了诗人落职闲居后的自嘲和无奈。这既体现出诗人在闲居状态下的一种自我调侃,又流露出内心深处因不能施展抱负而产生的无奈和惆怅。结合诗词《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可以看出诗人虽貌似闲适,却仍心系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情感与《陆游筑书巢》中陆游热爱读书、勤奋好学的形象形成一种呼应,让我们看到陆游在不同境遇下复杂的内心世界。他热爱读书,忧国忧民,渴望为国效力,渴望能有所作为,而闲居的状态让他感到无奈和失落。
【参考译文】
我的屋子里,有的书堆在书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当枕头,抬头低头看着,四周环顾下来,没有没书的地方。我的饮食起居,病痛的呻吟,感到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儿女不相见,且风雨雷雹天气变化,也都不知道。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像堆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所说的书窝吗?”于是邀请客人靠近看(当时的情形)。客人刚开始不能够进入屋子,已经进到屋中又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这确实是像书窝啊!”
二、现代文阅读(共20分)
深井下的父亲
文/龚细鹰
①“爸,我不读书了,反正也考不上。”他低声说。
②父亲看了眼他带回家的行李,没说话。此后,父亲每天绷着脸,不看他一眼,也不与他说话。
③辍学后,他每天跟着母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了学业的压力,这种采菊东篱下的日子过得云淡风轻,只是对父母有深深的愧疚。第四天,他悄悄告诉母亲,想跟着父亲去煤矿做工。父亲答应了。
④天还未亮,父子俩便出发了。他们要赶在天亮前到达煤矿,父亲走得很急,他看不到父亲的脸,只看到他单薄瘦弱的背影。在井口,整理检查完毕,他跟在父亲身后下到一百多米深的矿井。安全帽是最重要的安全装备,既可照明,又能防止掉落的小石头砸伤头部。父亲的安全帽上布满一个个小坑,油漆也脱落了。
⑤那是他第一次下矿井,有点忐忑,又感到新奇。越向前走,巷道越狭窄、低矮,有的地方只能半蹲着侧身过去。他被分配在运输组,装煤的工友怜悯他是学生娃,不会给他装太多,父亲却相反,装满后用铁锹拍拍,压实了再加两锹。他明白父亲的心思,可路是自己选择的,他不会轻易退却。
⑥下午,他与父亲被分在不同的巷道。新奇感已荡然无存,代之而起的是腰酸背疼,以及吸入煤尘后的极度不适。如果不是亲身经历,他怎会知道父亲每天都在如此阴暗潮湿的环境下工作?而自己能坐在温暖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是何等珍贵!
⑦“快跑,塌方了!”有人喊道。慌乱的工友拼命向井口的方向跑去,他稀里糊涂跟着跑。
⑧“小春! 小春!”他听见父亲声嘶力竭的喊声。一个瘦弱的身影正逆着人群向他刚才工作的巷道跑去。
⑨“爸,我在这儿! ”他朝父亲大声叫道。他的喊声像是落入喧闹的大海,立刻就被淹没了。他大喊着向父亲跑去,“轰”的一声,煤尘波浪般扑面而来,瞬间倒塌的石与土将他与父亲分隔在两个空间。
⑩当血流满面的父亲被救出时,他跪在父亲身边号啕大哭。
⑪救护车风驰电掣般向医院驶去。彼时,苍茫的青山肃穆静立,山坳间夕阳如血。他捧着父亲的安全帽,帽子上的血迹如夕阳一般的颜色,刺得他眼睛生疼。
⑫那一夜,他守在父亲身边一刻也不敢休息。白天的经历,就像一个近在咫尺的梦。他与父亲经历了一场生死劫难,在此之前,他从未如此深刻地体会到寡言的父亲那深沉的爱,也从不知道,身为矿工的父亲每天都行走在极度危险的边缘,每一时、每一刻、每前进一步,都面临着死亡的危险,而父亲从未有过片刻犹豫,只是决然地向前。
⑬父亲出院后,他重新回到了学校。那次事故于他是一次洗礼,父亲用生命给他上了惊心动魄的一课,让他有了重新出发的动力。后来,他终于考上了心仪的大学,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梦想。
9.浏览是一种阅读方法,可以一目数行地扫视文段,迅速提取字里行间的主要信息。请你浏览全文,完成下列表格。
10.精读是指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请你精读文章,完成下面3个小题。
(1)【精读关键句】精读第⑥段划线句,从句式的角度赏析其表达效果。
如果不是亲身经历,他怎会知道父亲每天都在如此阴暗潮湿的环境下工作?而自己能坐在温暖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是何等珍贵!
(2)【精读细节】细读原文,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通过父亲“绷着脸” “不说话”的神态描写,写出了父亲对他辍学在家表示憎恨。
B.第④段通过对安全帽的描述,侧面写出了父亲工作环境的恶劣,以及父亲谋生的艰辛。
C.第⑨段运用比喻的修辞,将煤尘比作波浪,扑面而来,写出了塌方时危险紧急的情况。
D.第⑪段运用环境描写,用肃穆青山、如血夕阳营造了凄凉肃杀的氛围。
(3)【精读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深井下的父亲》和统编教材七下第三单元课文《台阶》中,都有一位沉默的父亲。请结合全文,分析探究标题的作用和意蕴,完成下面表格。
【答案】9.①愧疚;②第一次下矿井;③害怕、担心;④坚定、努力。
10.(1)该句运用反问句式,加强了语气,突出了“他”对父亲工作环境的恶劣以及自己能在教室学习的珍贵的深刻认识,表达了“他”内心的震撼和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2)A
(3)
【解析】
【9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的梳理和情感的概括。
第一空,结合第③段“辍学后,他每天跟着母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了学业的压力,这种采菊东篱下的日子过得云淡风轻,只是对父母有深深的愧疚”可知,辍学在家的他跟随父母劳作,日子过得风轻云淡,但是对辛勤劳作的父母,内心总是有着深深的愧疚,觉得对不起父母。故可概括为:愧疚。
第二空,结合第③段“第四天,他悄悄告诉母亲,想跟着父亲去煤矿做工。父亲答应了”第⑤段“那是他第一次下矿井,有点忐忑,又感到新奇”可知,他想跟着父亲下井干活,父亲答应了。故可概括为:第一次下矿井。
第三空结合地⑦段“‘快跑,塌方了!’有人喊道。慌乱的工友拼命向井口的方向跑去,他稀里糊涂跟着跑”第⑧段“他听见父亲声嘶力竭的喊声。一个瘦弱的身影正逆着人群向他刚才工作的巷道跑去”,第⑩段“当血流满面的父亲被救出时,他跪在父亲身边号啕大哭”,第⑪段“救护车风驰电掣般向医院驶去。彼时,苍茫的青山肃穆静立,山坳间夕阳如血。他捧着父亲的安全帽,帽子上的血迹如夕阳一般的颜色,刺得他眼睛生疼”可知,煤矿塌方,为了救儿子,父亲受伤被救护车拉走,儿子捧着父亲带血的安全帽,充满了害怕与担心。故可概括为:害怕、担心;
第四空,结合第⑫段“父亲从未有过片刻犹豫,只是决然地向前”,第⑬段“父亲出院后,他重新回到了学校。那次事故于他是一次洗礼,父亲用生命给他上了惊心动魄的一课,让他有了重新出发的动力”可知,煤矿塌方事件后,他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重新返回学校读书学习,而且有了新的动力,也更加努力,最终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梦想。故可概括为:坚定、努力。
【10题详解】
(1)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这句话采用反问句式和感叹句式,增强了表达效果。“如果不是亲身经历,他怎会知道父亲每天都在如此阴暗潮湿的环境下工作?”运用反问句,强调如果没有这次下矿井的亲身经历,“他”根本无法体会到父亲工作环境的恶劣,突出了“他’对父亲工作艰辛的深刻认识;“而自己能坐在温暖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是何等珍贵!”运用感叹句,强烈地表达出“他”在经历了矿井生活后,对能在温暖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这件事感到无比珍贵,抒发了“他”对学习机会的珍惜之情。两种句式的结合使用,使情感表达更加强烈,表达了“他”内心的震撼和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赏析。
A.第②段父亲“绷着脸”“不说话”并非是对他辍学在家表示憎恨,而是一种痛心、无奈以及不知如何表达的复杂情绪。父亲其实内心是希望孩子能好好读书,有更好的未来,当孩子辍学时,父亲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失望和担忧等情绪。
故选A。
(3)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标题的作用:
吸引读者兴趣,“深井下的父亲”这个标题设置了悬念,让读者好奇父亲在深井之下发生了什么事情,从而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和主要人物,标题明确指出故事发生在深井这个特殊的环境中,主要人物是父亲,使读者能够快速了解故事的背景和核心人物;标题是贯穿全文线索,标题中的“深井下”和“父亲”贯穿了整个故事,从父亲带儿子去煤矿做工,到井下发生塌方,再到父亲受伤住院,最后儿子重新回到学校,标题起到了串联故事各个情节的线索作用;深化主题,通过描述父亲在深井下的经历,展现了父爱的深沉和伟大,以及儿子在经历这件事后的成长和转变,深化了亲情和成长的主题。
标题的含义意蕴:
字面含义,“深井下的父亲”直接描述了父亲在煤矿深井中工作的状态,强调了父亲的工作环境是在一百多米深的矿井之下,阴暗潮湿,充满危险;深层含义,体现父爱的深沉。父亲虽然寡言少语,但在深井下工作时,面对塌方,不顾自身安危,逆着人群去寻找儿子,体现了父爱的无私和伟大;也象征生活的艰难与责任,深井下的工作环境艰苦危险,父亲却毅然坚守,象征着生活的艰难以及父亲为了家庭承担的责任;同时也代表儿子成长的契机,儿子在经历了深井下的这场生死劫难后,深刻体会到了父亲的爱,也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从而重新回到学校,实现梦想。深井下的经历成为儿子成长的重要契机,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敬爱和感激。
据此概括整理作答即可。
三、名著阅读(共9分)
一路西来,约行有四十里远近,渐渐酷热蒸人。沙僧只叫:“脚底烙得慌!”八戒又道:“爪子烫得痛!”马比寻常又快,只因地热难停,十分难进。行者道:“师父且请下马,兄弟们莫走。等我摘息了火,待风雨之后,地土冷些,再过山去。”行者果举扇,径至火边,尽力一掮,那山上火光烘烘腾起;再一掮,更着百倍;又一掮,那火足有千丈之高,渐渐烧着身体。行者急回,已将两股毫毛烧净,径跑至唐僧面前叫:“快回去,快回去!火来了,火来了!”
那师父爬上马,与八戒、沙僧,复东来有二十馀里,方才歇下,道:“悟空,如何了呀!”行者丢下扇子道:“不停当!不停当!被那厮哄了!”三藏听说,愁促眉尖,闷添心上,止不住两泪浇流,只道:“怎生是好!”八戒道:“哥哥,你急急忙忙叫回去是怎么说?”行者道:“我将扇子掮了一下,火光烘烘;第二扇,火气愈盛;第三扇,火头飞有千丈之高。若是跑得不快,把毫毛都烧尽矣!”八戒笑道:“你常说雷打不伤,火烧不损,如今何又怕火?”行者道:“你这呆子,全不知事!那时节用心防备,故此不伤;今日只为摘息火光,不曾捻避火诀,又未使护身法,所以把两股毫毛烧了。”沙僧道:“似这般火盛,无路通西,果怎生是好?”八戒道:“只拣无火处走便罢。”三藏道:“那方无火?”八戒道:“东方、南方、北方俱无火。”又问:“那方有经?”八戒道:“西方有经。”三藏道:“我只欲往有经处去哩!”沙僧道:“有经处有火,无火处无经,诚是进退两难!”
11.阅读《西游记》“三调芭蕉扇”的选段,从师徒四人中任选一位,对其人物形象进行批注赏析。
12.有人说,《西游记》诠释了什么是“最美团队”。请联系以上片段,并结合整本书,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1.示例:孙悟空是一个机智勇敢、神通广大的人物。在三调芭蕉扇的过程中,他想尽办法与铁扇公主和牛魔王周旋,最终成功借到芭蕉扇,展现了他的智慧和能力。同时,他也有急躁的一面,在借扇过程中,他多次与对方发生冲突,表现出他的性格缺陷。
12.《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是一个“最美团队”。他们有着明确的目标,即前往西天取经,普度众生。在取经过程中,他们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相互协作,克服了重重困难。孙悟空神通广大,勇敢无畏,负责降妖除魔;猪八戒虽然贪吃懒做,但也有着幽默风趣的一面,为团队带来了欢乐;沙僧忠厚老实,任劳任怨,承担了许多后勤工作;唐僧则有着坚定的信念,始终引领着团队朝着目标前进。他们在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和进步,最终实现了取经的目标。这种团队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解析】
【11题详解】本题考查名著人物。
本题要对人物进行批注赏析,就是结合事件对人物的精神品质做概括。联系选文“似这般火盛,无路通西,果怎生是好?”“有经处有火,无火处无经,诚是进退两难!”可知,沙僧认为“进退两难”,这是深为取经前途担忧;猪八戒想“拣无火处走”是不想过火焰山,其一贯的“散伙”想法再次复燃;唐僧“只欲往有经处去”,表达了坚定不移的取经决心。
示例:唐僧是一个意志坚定、慈悲善良的人物。在面对火焰山的熊熊大火时,他虽愁眉不展,但仍坚持要前往有经处,体现了他取经的决心坚定不移。他的慈悲之心也在文中有所体现,听到行者说被火所伤,他两泪浇流,展现出对徒弟的关爱之情。然而,唐僧有时也显得迂腐,在面对困难时缺乏应对之策,只是一味地忧愁。
【12题详解】本题考查名著评价。
根据题目要求,结合《西游记》相关内容,要结合三借芭蕉扇的内容,突出最美在什么地方。如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体现他们是最美团队。
示例:在《西游记》的“三调芭蕉扇”片段中,师徒四人面对火焰山的困难,各自展示了自身的个性和能力。孙悟空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展现了他聪明机智的一面;唐僧即便忧愁,但始终坚持取经的信念;八戒虽抱怨,却也提出了变通的方法;沙僧积极思索对策,表现出冷静的态度。这段情节展现了团队成员相互支撑、共同面对困难的精神。结合整本书来看,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性格迥异,但他们在取经路上相互扶持,齐心协力,共同克服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这支队伍中,唐僧是意志坚定的领导者,孙悟空是强大的战斗力,猪八戒偶有懒惰但也有他独特的贡献,沙僧则是沉稳可靠的后盾。他们各自发挥着自身的优势,共同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因此,师徒四人的组合不仅提供了多样性和互补性,而且充分展示了彼此理解、信任和配合,在面对种种难题时,他们共同成长,最终到达西天取得真经,诠释了“最美团队”的内涵。
四、作文(40分)
13.《深井下的父亲》,塌方时父亲不顾自己安危要去救儿子;《秋天的怀念》,母亲虽然受病痛折磨,活得艰辛,但对孩子无比慈爱、包容;《荷叶母亲》,风雨来临时,母亲为孩子遮风挡雨,护孩子周全……亲情,是人世间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之一。
回顾你的生活,一定有许多与亲人相处的温暖瞬间、难忘时刻,选择你印象深刻的一次经历,记录下来,参加班级举行的“中秋话亲情”主题班会吧!
具体要求:①自拟标题,注意所拟标题与文章所表达的中心紧密相连;②写好细节,用好关键句;③字数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地名、校名、人名。
【答案】略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作文。
(1)审题立意。题目明确指出主题为“亲情”,通过给出的三篇文章示例,强调亲情的普遍与美好,引导学生关注与亲人相处中的温暖瞬间和难忘时刻。题干要求记录自己生活中与亲人相处的一次印象深刻的经历,参加“中秋话亲情”主题班会,将写作范围限定在个人生活经历中的亲情故事。立意可以歌颂亲情的伟大,通过描述亲人在关键时刻的付出、关爱,展现亲情的无私和强大力量,如父亲在塌方时不顾安危救儿子,体现了父爱的深沉与勇敢;可以感恩亲人的付出,回忆亲人对自己的照顾、包容、鼓励等,表达对亲人的感恩之情,像《秋天的怀念》中母亲对孩子的慈爱与包容,引发对亲情的珍视;可以传承亲情的价值,强调亲情在人生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将这份温暖的情感传承下去,例如从长辈对自己的关爱中,感悟到要将这份亲情传递给下一代。
(2)选材构思。可以选取家庭生活场景,如一家人围坐一起吃饭、聊天、庆祝节日等温馨场景,突出亲人之间的关爱和温暖;也可以选取困难时刻的支持,如自己生病时亲人的照顾,遇到挫折时亲人的鼓励和安慰,体现亲情在困难时刻的力量;还可以讲述特殊经历中的亲情,如难忘的旅行中亲人的陪伴、共同面对挑战时的相互扶持等;还可以发掘日常小事中的感动,比如亲人的一个微笑、一句关心的话、一个贴心的举动等,虽然平凡却能打动人心。本题适合写作记叙文,开头可以用一段优美的描写引入中秋的氛围,或者用一个与亲情相关的问题、名言警句等引出主题,激发读者兴趣;中间详细叙述自己印象深刻的亲情经历,可以采用顺叙、倒叙或插叙的方式。描述过程中,要注重细节描写,如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使故事更加生动感人。同时,用好关键句来突出主题,如在故事的转折处或高潮部分,用一句能体现亲情的话来强化情感。结尾总结全文,再次点明亲情的主题,表达自己对亲人的感激和热爱之情。可以用抒情的语言升华主题,也可以展望未来,表达自己如何珍惜和传承亲情。情 节
心情或反应
辍学在家
①
②
忐忑、新奇
煤矿塌方
③
重回学校
④
标题
作用
意蕴
《台阶》
“台阶”是线索,全文是围绕“台阶”展开的。
台阶的高低象征着地位的不同,文中的“台阶”既是屋子的台阶,也是父亲心中的台阶,是父亲精神追求的象征。
《深井下的父亲》
标题
作用
意蕴
《台阶》
“台阶”是线索,全文是围绕“台阶”展开的。
台阶的高低象征着地位的不同,文中的“台阶”既是屋子的台阶,也是父亲心中的台阶,是父亲精神追求的象征。
《深井下的父亲》
“深井下的父亲”是文章的核心人物,标题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深井”象征着父亲工作的艰苦和危险环境,“深井下的父亲”体现了父亲为了家庭默默奉献、不畏艰难的精神,同时也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相关试卷
[语文]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语文]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解析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名著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共7页。
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大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