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统编版必修下册高一语文“从课内到课外”黄金知识点拓展(原卷版+解析)
- 统编版必修下册高一语文“从课内到课外”黄金知识点拓展专题10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祝福》选点精练(原卷版+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统编版必修下册高一语文“从课内到课外”黄金知识点拓展专题11小说的情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选点精练(原卷版+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统编版必修下册高一语文“从课内到课外”黄金知识点拓展专题16小说深刻的社会意义:《促织》选点精练(原卷版+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统编版必修下册高一语文“从课内到课外”黄金知识点拓展专题17小说情节的概括和梳理:《变形记》选点精练(原卷版+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统编版必修下册高一语文“从课内到课外”黄金知识点拓展专题14怀古类诗歌:《桂枝香·金陵怀古》选点精练(原卷版+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3.2* 装在套子里的人达标测试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3.2* 装在套子里的人达标测试,共27页。
空 船
何立伟
小船轻揉哗哗涛声好久,将一条大河竟揉得安静了。渐渐,夜从浅浅舱里漫出来,彤云染得就极蓝。此此彼彼灯火胆大跳进水中,作荒唐嬉闹,却不溶没。河水又从容,旷古皆然的来而且去。
然而小船并不飘走,固然缆索,业已烂断。
——抑或没有风的缘故吧。
细伢子的纸船,载了些天真和梦想,偏偏为浪颠覆,与邋遢泡沫一同抹在了河滩上,将慢慢归结到无。并且河滩上老渔翁阔大脚印,尚微微的有些暖。收网罾仰天看云时,知他起了多少浩叹?竟是一语不出,在寥阔苍天下渐小渐远去。
今夕何夕?日子叠了日子。何况鱼已不多了。水鸟叫得人心里别别跳,出汗。
老屋里灯影放大弓曲的背;绕梁有鱼香一带抖抖地飘;待消灭在夜夭里时,木板床上一双阔大脚,便一动不动了。网罾悬着等待着。
小船呢自然是微漾,极细声音的呢喃,半截缆索懒懒,蜷伏。
对面沙渚,柳烟空濛。似乎有人说话,将湿湿声音递过来,拍独立人耳鼓。
然而他似乎不曾听得。只痴痴望河水粼粼地流。思想不在此,在远方,同那河水恰一样。天涯里有歌声,斯人独可闻。他于是浮一微微笑了(自然不晓得脚正将碎纸船,踩入了沙泥里)。却忘了带洞箫,不然便可幽幽地吹。并且自信天底下,会有一个人,在晶莹泪光里侧耳,危坐在碧蓝无限间。
“唉……”他说。遂用肩膀撞开夜,走了。
起细细一阵风,移小小一片云。船就横了横,然而并不飘去。仍复枕住散碎并不流走的灯光。
一个黑点晃大来,便站住了一个细伢子(是不是白昼里飘纸船的那个?不晓得)。惶惶地这里那里的看来看去,又将双掌搭拢,喊另一个细伢子名字。嘴巴小去时,便听到自己声音长长短短射远。忽然背上就有了些些冷。就从裤档里,掏出一线尿来。人影子和尿泡子不多时皆不复见。
云就停了。先前横过去的船,仍复横了过来。河里灯火是渐渐少了许多热闹。但凫水的人似乎上了沙渚,小小黑点遂为柳烟所没。唯浅浅笑语一朵朵黯然地开。残月如慈眉。
阵阵足音响起,自然又来了人。仰头看星月,低首看流水。倏忽觉到两间余一影,甚是寂寞,又无可排解者,于是空得慌大得慌,亦复踽踽走去。剩那小船深深拍水,细而单调的哗哗哗。
桨是决计没有的——大约也算得不想飘离的缘故吧。
但这寂寞不久即为一男一女衔了窃窃细语声音一点一点耐心填,坐在愈见其凉的沙滩上。
这夜便是女人长长黑发一部分了。并且她顺手扯了把草,一节节掐碎,一节节扔在水里边。点点黯绿遂缓缓游走。河水啊长又长。
女人说:“不。不能够再这样!”
这声音也同了那草,于微微起伏间逝远。
慈眉的月遂朝这边凝眸了。
其时,柳烟里的人站起来,看灯火在水里一颗一颗,仿佛为鱼咬灭。就一阵阵生了凉意,清寂着一张面。何况真是有了细细风,远远来而且远远去。
沙渚便也静了。手掌似的摊在水面慢慢眠去。有些足印凌凌乱乱不复识辨,却要什么紧——暖暖风自然要熨平了它,给另一些脚们在上面再涂鸦。
两个影子尚蓝蓝地塑着。女人身边业已没有了草。冷冷沙从她指缝间,无声泻下去,竟起了小小坟。那男人说了什么?叫女人生了气,空气于是四面惊闪开来好些地方,颤颤着放大一个“不!”
复又愈合了静。唯风来摆动她长长黑发了。
并且眼眶里添了两颗大星,一闪兼一闪。
“好吧……不说吧。”
“什么都不要说。”
“天快要——”
“什么都不要说!”
——什么都不要说,听河水呢喃,听草虫轻唱,而一飏一飏长长黑发远去时,就徒剩这一只空船了,载将逝未逝莫大的夜,竟不走。也无缆索也无桨。
居然吃水不浅。
(选自《何立伟短篇小说集》,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小说没有个性鲜明的人物,情节也淡化到了极点,通篇只写暗夜里一只顺水飘浮的小船,岸上散碎的灯光,惊惶撒尿的小孩和一男一女的窃窃细语。
B.“对面沙渚,似乎有人凫水,似乎有人说话,将湿湿声音递过来。”因声音是从那些凫水人口中传来,因而想象声音也是潮湿的,这是由听觉引出触觉印象。
C.这篇小说着力描摹了一种人生空漠、无所寄托的意象,如果拿古典诗词来比较的话,它与“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所描绘的意境十分相似。
D.作者善用短句,长短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散文化小说的节奏和韵味。另外小说运用丰富的比喻、排比、通感、拟人等修辞手法,也为作品平添了些许诗意。
2.小说为什么要以“空船”做标题?
3.作家何立伟曾坦言:“我喜欢古典诗词,尤爱许多的唐人绝句。我以为短篇小说很值得借鉴它那瞬间的刺激而博取广阔的意境且余响不绝的表现方式。”这篇小说诗化的语言深得古典诗词的神韵,请结合文中画线句子,从炼字、炼句两方面进行品味。(★)
二、【2020·云南省昆明一中高三月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关丁
冯骥才
丁家原本是浙江绍兴的一个望族,燕王扫北来到天津,祖上在北城外南运河边弄到一个肥差----钞关的主事。丁家掌管这钞关在城北,人称“大关丁”。他家的大少爷丁伯钰也非比常人,他玩有玩的绝门,吃有吃的格色。
就说吃。他不爱吃全聚楼的高丽银鱼,不爱吃天丰园的银沙紫蟹,不爱吃广东馆、宁波馆、京饭庄和紫竹林洋莱馆所有的名菜。丁大少爷口味个别,他顶爱吃一样,这东西吃不腻吃不够,却并不金贵,也不稀罕,街头巷尾到处见,就是——糖堆。
人笑他“富人穷嘴”,他不在乎。坐着胶皮车穿过估衣街时,只要看到街口有小贩卖糖堆,立时叫停了车,打发车夫去买一根,坐在车上,大口“咔哧咔哧”嚼起来。这模样城北的人全都见过。一次,一位京城阔少问丁大少:“这糖堆在我们京城叫作糖葫芦。老佛爷也爱吃糖葫芦,你可知道?”丁大少摇头。京城阔少神气起来,笑道:“老佛爷吃的糖葫芦是仙品,与你们这儿街头货色可是一天一地了。”随后他顺口又说了一句,“现在京城鼓楼前九龙斋饭庄掌勺的王老五,在御膳房里干过,据说就给老佛爷蘸过糖葫芦。”
等京城阔少一走,丁大少马上派两个能人,带许多银子,跑到京城把这退了役却正缺钱的御膳房的厨师请到了天津。
待王老五到丁家院子当中,先支起火炉,架上铁锅,铺好石板和案板,随后把从京城带来的两个大包袱打开,将各种见所未见的干活的家伙,还有花花绿绿、奇香异味的食材,有章有法地铺开摆开。这阵势,叫四周围观的男仆女婢全都看傻了眼。丁大少咧开笑嘴,他家当院成了御膳房!
他头次见糖堆还能做得这么晶亮悦眼,五彩斑斓,玲珑剔透,好似一串串小花灯。他叫人把蘸好的糖堆送到家中各房,自己挑了新奇俏皮的一串,张口一咬,立时觉得自己已经是老佛爷了。从此,他只要想吃老佛爷的糖葫芦,就用车把王老五从京城拉来。有一次他还在家摆上一桌糖堆宴,把城中一些吃过见过的大人物全请来。一席过后,便将明里暗里笑话他吃糖堆的臭嘴们全堵了。要说天津卫会吃加上会玩的,大关丁的丁大少顶了天。
天底下无论坏事好事不会总在一个人身上,这叫物极必反。庚子年间,天降大祸,朝廷内乱,跟着是聚在紫竹林里的八国联军血洗了天津老城。大关丁家富得惹眼,便被联军抄得精光,此后他家的摇钱树---钞关也不叫干了。一下子,他从天上掉在了地上。联军屠城后不久,天就凉下来。大关丁只利几间没烧毁的破屋子,他一家好几口,饥肠饿肚,睡觉没被,没东西可卖。
一天,他在估衣街上看见一个卖山里红的老乡,脑筋一动。他口袋只有几个铜子儿,便买了三五十个山里红,又去杂货店买了一小包糖,回家后切果、剔核、热糖稀,然后从堆在墙角的苇帘中抽出几根苇秆,剥去干皮,露出白秆,截断削尖,穿果蘸糖,拿到街上一卖,都说好吃,顷刻卖光。他攥着钱又去买山里红、买糖、做糖堆,这么来来去去,跑来跑去,快断绝了的一口气就这么一点点缓过来了。
两个月后,大关丁居然有模有样站在估农街江西会馆对面一条胡同口卖糖堆了。看样子他有几个钱了。天气凉,他居然穿上了一件二大棉袄,头戴无檐毡帽,脚下蹬兔皮里子的一双毡靴。一根裹着厚厚一圈稻草的木杆上,插满红通通的糖堆。估衣街上平日总有几个卖糖堆的,可人嘴挑好的,很快都认大关丁的了。大关丁的糖堆果大,足实透亮,糖裹得又厚又匀,松脱不粘牙;吃他一串,赛别人两串。
快到年底,丁大少手头阔绰些,开始在糖堆上玩起花活,夹豆馅的,裹黑白芝麻的,镶上各种干鲜杂果的,愈做愈好愈奇愈精,天津人吃了多少年的糖堆,还没吃过大关丁这些花样翻新的糖堆。
这一来,大关丁又站了起来。
于是,估衣街上天天能见到他。他富裕起来后,衣装也更像样。小瓜皮帽是用俄国的材料定做的,褂子裤子干干净净。他面有红晕,眸子发光。自己不再担糖堆挑子,专门雇一个人替他担。他大腹便便走在前边,右手不离一根长柄的花鸡毛的掸子。每到一个小胡同口,必朝胡同里边喊一声:“堆儿……”
天津人卖糖堆,从来不吆喝“糖堆”两个字,只一个“堆儿……”。
他人高腹圆,嗓门粗,中气足。一声可以直贯胡同深处。如果是死胡同,这个“堆儿”的声音撞到墙还会返回来。
他身上总还有点当年大关丁的派头。
天津再没人贬他,反而佩服这人。人要阔得起,也得穷得起。阔不糟钱,穷就挣钱。能阔也能穷,世间自称雄。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先写丁伯钰大少爷不爱吃各种高档酒楼的食物,与之后写他喜欢吃糖胡芦形成鲜明的对比,更突出他这一喜好的特别。
B.作者在塑造大关丁这一人物时,用质朴的白描手法,不加渲染,不事铺陈,紧紧扣住人物的妙语绝招,一气呵成。
C.小说后半部分,用大关丁的衣着和卖糖葫芦场景的变化,映照了他从“从天上掉到地下”到“又站起来了”的过程。
D.小说中写丁大少邀请王老五做糖堆的情节,为后文写他落魄时自己做糖堆并加以翻新做了铺垫,同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5.小说写了大关丁哪几个主要的人生阶段,每个阶段分别呈现出他什么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
6.小说选自冯骥才小说集《俗世奇人全本》,有人评价其为“大俗大雅,藏于一市”,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你是如何理解“大俗”和“大雅”的。(★)
三、【2020·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其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妻的导盲犬
刘墉
她本来就高度近视,二十几岁时一只眼睛视网膜剥离,手术之后看东西都是扭曲的,四十几岁时另一只眼睛做完镭射矫正,又有了夜盲的问题。除了晚上看不清,白天从亮处走进暗处,也要很久才能适应。譬如有一回在莫斯科,从艳阳的红场走进地下道,他没注意扶好,她一个踉跄,差点滚下十多级的台阶。还有一回游苏州园林,穿过一个小小的山洞,他虽然在前面引路,她却哎呀一声,头上撞出个大包。
所以他总是提高警觉,亦步亦趋地跟在她旁边,即使大白天,只要碰上一级级的台阶,他都会小心拉着她,一边走,一边口里低声念着:“一、二、三、四,到了,是平地了!”有时候在庭园里游玩,虽然她说“我看得清,路窄,我自己走”,他还是会往前快步走一段,检查路面有没有高低落差,再站在不远处等待。
不明就里的朋友,都羡慕他们形影不离、鹣鲽情深。当然也有些褊狭的,会揶揄他秀恩爱——犯得着这么热乎吗?最体贴的还是女人,看见他随侍左右,好像失去了自由,很多女性朋友或学生,会对他说:“您去游玩吧!尊夫人我来照顾,我扶着,没问题!”
但他还是不放心,因为他知道那种“扶”,不能是“虚”扶,而要“实”扶。也可以说不能像一般人礼貌地牵着,而必须十分警惕,表面看似虚虚地挽着,其实暗中蓄劲,应付随时可能的闪失。
那确实需要真功夫,因为当她突然踩空,或者以为踩空而做出反射动作时,瞬间反弹的力量是极大的。他扶着的那只手必须像个固定的栏杆把手,立即撑住她。如果没有劲,非但扶不住,还可能两人一起摔倒。
虽然他从中年就练出“扶”的本领,进入老年还是有些不能胜任。有一回他们去土耳其的帕多奇亚,除了坐热气球、住窑洞,还参观了许多地底的坑道。 那是早期基督徒为了躲避阿拉伯人而挖的秘密地道,窄窄的通路,一层又一层,使他除了在旁边扶持,注意地上的每个坑洞,还得在上面拉、在下面托。好几次,她突然失足,他虽然及时扶起,却伤了自己的腰。 回家之后,他痛得更厉害了,起初晚上散步他还照样坚持走在她的左侧,后来发现稍稍用力扶她,腰就痛,甚至疼得整夜难眠,他没说,只是改为走在她的右边。而且当黑暗巷道比较长的时候,他会试着问她,你看得到马路的边缘吗?他发现她的夜盲只是瞳孔张得慢,待在黑暗中的时间长了,她就能适应。 这时候他会改为牵着她的手,或者走在她的后面,隔几步,推她一下,好像两个小孩玩耍。有一回去邻居家做客,邻居对她说:“常看见你先生不是拖着你,就是推着你,真有意思!”她则笑:“是我牵着他,他是我的导盲犬!”
他也用另一种方法防止受伤,就是只要有电梯,一定不走楼梯。即使去一家熟识的二楼餐馆,他也坚持等电梯,因为那家楼梯铺了黑色的地毯。
尽管小心,他还是有疏忽的时候。有一回去朋友家夜里出来,门灯打得很亮,他跟朋友聊天,走在前面,迟迟不见她,回头,发现她正呆呆地站在阴影里,他赶紧跑回去牵她,听见她小声说: “你不带我,我怎么走?”
这几十年养成的习惯,使得她不在身边的时候,他反而有些不适应了。每次一个人在外面上下楼梯,走到台阶边缘,都会立刻停下脚步,好几回害得跟在后面的朋友差点撞上:
“你走就走好了,干吗一下子刹车?见鬼啦?”
“做鬼我也会扶你!”有一天,他对她说,“问题是,如果我走了,没人扶你,你摔跤怎么办?晚上就少出去吧!再不然你可以找个人陪侍左右,只是得早早叮嘱他,要实扶,不能虚扶,不能只是扶个样子!”
他终于扶不动了,严重的椎间盘滑脱造成脊髓腔狭窄,使他经常走着走着,突然寸步难行。于是总被他扶的她,不得不反过来扶他。
这一夜他又腰痛得厉害,翻过来覆过去睡不着,她也被弄醒了:“怎么还没睡?”
“想事情!”
“想什么?”
“想如果我走在你前面,我会等在奈何桥边,等你来,我扶你,你扶我,用我的眼睛、你的腰腿,一起走下面黑漆漆的黄泉路。”
(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妻的导盲犬”为题,实则写的是丈夫对于夜盲妻子的无微不至的关照与呵护,导盲犬具有的奉献、忠诚等优秀品质,正是“他”的象征。
B.“是我牵着他,他是我的导盲犬!”妻子对邻居打趣的回应,看似闲笔,实则很有用心,说明了妻子对丈夫不离不弃的关爱十分依赖而又感激。
C.文中对“实扶”“虚扶”的相关阐述性文字,既体现了本文语言朴实而又富含理趣的特征,又批判了社会上务虚不务实的形式主义风气。
D.文章仅用两个第三人称代词来称呼主人公,这不是作者草率,而是蕴含深意,体现了作者的匠心,这样简洁的命名方式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主题。
8.文章以“实扶”串起全文,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实扶”的含义及具体表现。(★)
9.文中所写之事琐碎而又平常,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四、【2020·湖南省湖南师大附中高三其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英雄
立夏
一
他二十岁的时候,她正好十岁。
她坐在台下,晶亮的眸子映照出台上英武的他。
他是学校请来的英雄,笔挺的军装上一张黝黑却棱角分明的脸,因为激动透着健康的红晕。他在台上大声地念着手中的演讲稿,只剩下三根手指的右手高高举起,如同一面灼目的旗子,在一次实弹演习中,面对一颗滋滋作响的手榴弹,他毫不犹豫地捡起来扔向远方,挽救了被吓呆的战友。
她的眼中噙满了泪水,朦胧间台上的他是那么高大英俊,连他那浓重的乡音都充满了亲切的味道。
“他真是个英雄,我会一辈子记住他的。”她在心里默默地想。
二
他三十岁的时候,她二十岁。
学校组织学生们去农村体验生活。
如果不是村干部郑重地向大家介绍他曾经是个英雄,她是一丁点儿也认不出他了。
埋头在田里劳作的他跟其他的农民已没什么两样,披着一件灰扑扑的褂子,失却了红晕的脸还是那么黑,却变得暗沉。村干部介绍的时候,他憨憨地笑着,脸上,怎么也找不到十年前年轻的影子。
他坐在田头抽着烟卷,好几次她都想走过去跟他说几句话。看着烟头一明一灭,她终于还是没过去。
她实在想不出该对他说些什么。
三
他四十岁的时候,她三十岁。
他在她所在的城市摆了个摊,卖鸡蛋煎饼。
五岁的女儿吵着要吃煎饼,她先认出了他的手,再抬头看他的脸,恍若隔世般,已然很陌生了。
女儿香甜地啃着煎饼,她的心却一直不能平静。她忍不住悄悄告诉女儿,卖煎饼的是一个英雄,女儿懵懂地吵闹着,要去看英雄。
她带着女儿折回去,女儿仔细看着那只残缺的手,然后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她匆忙带着女儿离开。一边哄着女儿一边回忆自己十岁的时候第一次看见这只手,一点都不觉得害怕,只有深深的敬意。
她还记起来当时听完报告回到家,小小的她弯曲起两根手指,模仿三指的样子,想象着那种悲壮。
四
他五十岁的时候,她四十岁。
她在民政局混上了科长的位置,工作还算清闲,生活不好不坏。
当他在她办公室外面探头探脑的时候,她根本就没认出他,原来他是来申请追加困难补助的。
她给他倒了杯茶水,他受宠若惊地捧着,只会一迭声地说谢谢。她陪着他办完了所有手续,而他不知道为何受到如些礼遇,越发地惶恐不安,一个小时里说了不下五十声的谢谢。望着他佝偻着背离开,她开始是开始努力回想他年轻时的样子,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他真的曾经是个英雄吗?问自己这个问题的时候,她觉得那么茫然。
五
她五十岁的时侯,他已经不在了。
那天她在办公室喝着茶,翻着报纸,四十年前的他突然映入眼帘。犹如被雷击般,她手中的茶杯砰然落地。
他在回乡的公交车上遇到一伙劫匪,一车人只有他挺身而出,搏斗中,被刺数刀身亡。报道还提到,他的右手只有三根手指,年轻时他就曾因救人成为部队里的英雄典型。那张穿着军装的年轻的照片,据说是他唯一的一张相片。
一瞬间,泪水又模糊了她的眼睛,恍如四十年前,小小的她坐在台下仰望。
(选自《读者》2009年第19期)
1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采用电影蒙太奇手法,以十年为一个单元纵向组织材料,双线推进,以“她”的视角见证了英雄生活的变化和时代的变迁,使人物形象更突出。
B.“她”体验农村生活时发现“他”已泯然于其他农民,意在为结尾作铺垫,说明随着岁月流逝,英雄很多外在的东西会慢慢被消磨,但精神是永存的。
C.“他”面对“她”对自己的“礼遇”惶恐不安、千恩万谢,这些细节体现出“他”在苦难生活中已经变得平凡甚至卑微,启发读者对英雄境遇的思考。
D.小说开篇写年少的“她”被英维事迹打动,对英雄充满崇敬,结尾一段的回忆则照应第一段情节,表现出“她”对英雄自始至终的崇拜与敬仰之情。
11.请分析本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12.你认为作者刻画这样一位英雄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装在套子里的人》----赏析小说语言
一、【2020·重庆八中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空 船
何立伟
小船轻揉哗哗涛声好久,将一条大河竟揉得安静了。渐渐,夜从浅浅舱里漫出来,彤云染得就极蓝。此此彼彼灯火胆大跳进水中,作荒唐嬉闹,却不溶没。河水又从容,旷古皆然的来而且去。
然而小船并不飘走,固然缆索,业已烂断。
——抑或没有风的缘故吧。
细伢子的纸船,载了些天真和梦想,偏偏为浪颠覆,与邋遢泡沫一同抹在了河滩上,将慢慢归结到无。并且河滩上老渔翁阔大脚印,尚微微的有些暖。收网罾仰天看云时,知他起了多少浩叹?竟是一语不出,在寥阔苍天下渐小渐远去。
今夕何夕?日子叠了日子。何况鱼已不多了。水鸟叫得人心里别别跳,出汗。
老屋里灯影放大弓曲的背;绕梁有鱼香一带抖抖地飘;待消灭在夜夭里时,木板床上一双阔大脚,便一动不动了。网罾悬着等待着。
小船呢自然是微漾,极细声音的呢喃,半截缆索懒懒,蜷伏。
对面沙渚,柳烟空濛。似乎有人说话,将湿湿声音递过来,拍独立人耳鼓。
然而他似乎不曾听得。只痴痴望河水粼粼地流。思想不在此,在远方,同那河水恰一样。天涯里有歌声,斯人独可闻。他于是浮一微微笑了(自然不晓得脚正将碎纸船,踩入了沙泥里)。却忘了带洞箫,不然便可幽幽地吹。并且自信天底下,会有一个人,在晶莹泪光里侧耳,危坐在碧蓝无限间。
“唉……”他说。遂用肩膀撞开夜,走了。
起细细一阵风,移小小一片云。船就横了横,然而并不飘去。仍复枕住散碎并不流走的灯光。
一个黑点晃大来,便站住了一个细伢子(是不是白昼里飘纸船的那个?不晓得)。惶惶地这里那里的看来看去,又将双掌搭拢,喊另一个细伢子名字。嘴巴小去时,便听到自己声音长长短短射远。忽然背上就有了些些冷。就从裤档里,掏出一线尿来。人影子和尿泡子不多时皆不复见。
云就停了。先前横过去的船,仍复横了过来。河里灯火是渐渐少了许多热闹。但凫水的人似乎上了沙渚,小小黑点遂为柳烟所没。唯浅浅笑语一朵朵黯然地开。残月如慈眉。
阵阵足音响起,自然又来了人。仰头看星月,低首看流水。倏忽觉到两间余一影,甚是寂寞,又无可排解者,于是空得慌大得慌,亦复踽踽走去。剩那小船深深拍水,细而单调的哗哗哗。
桨是决计没有的——大约也算得不想飘离的缘故吧。
但这寂寞不久即为一男一女衔了窃窃细语声音一点一点耐心填,坐在愈见其凉的沙滩上。
这夜便是女人长长黑发一部分了。并且她顺手扯了把草,一节节掐碎,一节节扔在水里边。点点黯绿遂缓缓游走。河水啊长又长。
女人说:“不。不能够再这样!”
这声音也同了那草,于微微起伏间逝远。
慈眉的月遂朝这边凝眸了。
其时,柳烟里的人站起来,看灯火在水里一颗一颗,仿佛为鱼咬灭。就一阵阵生了凉意,清寂着一张面。何况真是有了细细风,远远来而且远远去。
沙渚便也静了。手掌似的摊在水面慢慢眠去。有些足印凌凌乱乱不复识辨,却要什么紧——暖暖风自然要熨平了它,给另一些脚们在上面再涂鸦。
两个影子尚蓝蓝地塑着。女人身边业已没有了草。冷冷沙从她指缝间,无声泻下去,竟起了小小坟。那男人说了什么?叫女人生了气,空气于是四面惊闪开来好些地方,颤颤着放大一个“不!”
复又愈合了静。唯风来摆动她长长黑发了。
并且眼眶里添了两颗大星,一闪兼一闪。
“好吧……不说吧。”
“什么都不要说。”
“天快要——”
“什么都不要说!”
——什么都不要说,听河水呢喃,听草虫轻唱,而一飏一飏长长黑发远去时,就徒剩这一只空船了,载将逝未逝莫大的夜,竟不走。也无缆索也无桨。
居然吃水不浅。
(选自《何立伟短篇小说集》,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小说没有个性鲜明的人物,情节也淡化到了极点,通篇只写暗夜里一只顺水飘浮的小船,岸上散碎的灯光,惊惶撒尿的小孩和一男一女的窃窃细语。
B.“对面沙渚,似乎有人凫水,似乎有人说话,将湿湿声音递过来。”因声音是从那些凫水人口中传来,因而想象声音也是潮湿的,这是由听觉引出触觉印象。
C.这篇小说着力描摹了一种人生空漠、无所寄托的意象,如果拿古典诗词来比较的话,它与“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所描绘的意境十分相似。
D.作者善用短句,长短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散文化小说的节奏和韵味。另外小说运用丰富的比喻、排比、通感、拟人等修辞手法,也为作品平添了些许诗意。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概括主旨,把握艺术特色;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辨析,最后做出判断。错误的设置,有的是手法错误,有的是表达效果的错误,有的是人物形象的分析错误,一定要静下心来,判断时要仔细认真。D项,“小说丰富的比喻、排比、通感、拟人等修辞的运用”分析错误,小说没有使用排比修辞。故选D。
2.小说为什么要以“空船”做标题?
【答案】(1)“空船”运用的是一种象征手法。空船象征着空旷和孤寂,也象征了梦想与闲适,小说借“空船”这一空旷闲适、逍遥自在的物象;(2)(以空船)表达了作者对尚未逝去的自由、美好、宁静、祥和生活的向往。(3)“空船”这一意象贯穿小说始终,串起了朦胧的场景和写意的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小说标题的能力。在理解题目本意的基础上,首先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比喻象征意义;其次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语意双关或文章主旨意义;然后再结合着文章具体内容来分析标题的作用。
本文标题“空船”,“空船”是小说中最主要的物象,标题抓住了小说中最主要的物象。这篇小说没有个性鲜明的人物,以描写为主,情节也淡化到了极点,通篇只写暗夜里一只顺水飘浮的小船,借“空船”这一空旷闲适、逍遥自在的物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美好、宁静、祥和生活的向往。标题突出了小说主旨,小说中的描写如:“然而小船并不飘走,固然缆索,业已烂断”“桨是决计没有的——大约也算得不想飘离的缘故吧”,可见文中的“空船”实际上是一种象征,象征了普通人心目中尚未逝去的美好的生活愿望。标题“空船”也是串连起小说各个朦胧的场景的形象,成了贯穿小说始终的线索。如开头有“小船轻揉哗哗涛声好久”,中间有“船就横了横,然而并不飘去”“剩那小船深深拍水,细而单调的哗哗哗”,结尾有“就徒剩这一只空船了,载将逝未逝莫大的夜,竟不走”。
3.作家何立伟曾坦言:“我喜欢古典诗词,尤爱许多的唐人绝句。我以为短篇小说很值得借鉴它那瞬间的刺激而博取广阔的意境且余响不绝的表现方式。”这篇小说诗化的语言深得古典诗词的神韵,请结合文中画线句子,从炼字、炼句两方面进行品味。(★)
【答案】这篇小说借鉴了古典诗词中的省略跳接、超常搭配、叠字等语言技法,产生了诗意的审美效果。比如:①“小船轻揉哗哗涛声好久,将一条大河竟揉得安静了。”运用成分省略手法,把三句并成一句,从“哗哗涛声”跳跃到“大河的安静”,在跳跃和转换的瞬间形成空白,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味。②“起细细一阵风,移小小一片云。船就横了横,然而并不飘去。”运用叠字反复和超常搭配,精心选择动词和叠词,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与抒情性,使句式显得整齐而富有韵味,让读者在深度体味中获得一种空灵而又深邃的审美效果。③精心搭配动词,增强语言的形象性。“揉”“起”“移”等。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的能力。赏析语言可以从五方面考虑:①语句的含意和作用。②语言的特点。一般从准确简洁、清新明快、生动形象、浅显质朴等方面思考。③语言的风格。有幽默、辛辣、自然和谐、含蓄、深刻等。④语言的技巧。多从修辞角度思考。⑤语言的作用。表达了什么意义,有何表达效果,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本题要求结合文中画线句子,从炼字、炼句两方面进行品味,且赏析的重点在“瞬间的刺激而博取广阔的意境且余响不绝的表现方式”。划线句①“小船轻揉哗哗涛声好久,将一条大河竟揉得安静了。”划线句②“起细细一阵风,移小小一片云。船就横了横,然而并不飘去。”划线的两个句子借鉴、采用了一些诗的技巧手法,或省略跳接,或超常搭配,或叠字通感,产生了诗意的审美效果。句①的“揉”字,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小船与大河的关系。句②的“起”“移”,用词准确,生动形象又轻描淡写地写出了对“风”的刮起与“云”的移动。句①中的“哗哗涛声”,句②的“细细一阵风”“小小一片云”,运用了叠词,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与抒情性,使句式显得整齐而富有韵味,让读者在深度体味中获得一种空灵而又深邃的审美效果。作者打破了传统的语法规范,以其搭配形式的陌生化增加了感知的困难,延长了读者感知的时间长度,使读者在深度体验与反复体味中获得了一种空灵而又深邃的审美效果。
二、【2020·云南省昆明一中高三月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关丁
冯骥才
丁家原本是浙江绍兴的一个望族,燕王扫北来到天津,祖上在北城外南运河边弄到一个肥差----钞关的主事。丁家掌管这钞关在城北,人称“大关丁”。他家的大少爷丁伯钰也非比常人,他玩有玩的绝门,吃有吃的格色。
就说吃。他不爱吃全聚楼的高丽银鱼,不爱吃天丰园的银沙紫蟹,不爱吃广东馆、宁波馆、京饭庄和紫竹林洋莱馆所有的名菜。丁大少爷口味个别,他顶爱吃一样,这东西吃不腻吃不够,却并不金贵,也不稀罕,街头巷尾到处见,就是——糖堆。
人笑他“富人穷嘴”,他不在乎。坐着胶皮车穿过估衣街时,只要看到街口有小贩卖糖堆,立时叫停了车,打发车夫去买一根,坐在车上,大口“咔哧咔哧”嚼起来。这模样城北的人全都见过。一次,一位京城阔少问丁大少:“这糖堆在我们京城叫作糖葫芦。老佛爷也爱吃糖葫芦,你可知道?”丁大少摇头。京城阔少神气起来,笑道:“老佛爷吃的糖葫芦是仙品,与你们这儿街头货色可是一天一地了。”随后他顺口又说了一句,“现在京城鼓楼前九龙斋饭庄掌勺的王老五,在御膳房里干过,据说就给老佛爷蘸过糖葫芦。”
等京城阔少一走,丁大少马上派两个能人,带许多银子,跑到京城把这退了役却正缺钱的御膳房的厨师请到了天津。
待王老五到丁家院子当中,先支起火炉,架上铁锅,铺好石板和案板,随后把从京城带来的两个大包袱打开,将各种见所未见的干活的家伙,还有花花绿绿、奇香异味的食材,有章有法地铺开摆开。这阵势,叫四周围观的男仆女婢全都看傻了眼。丁大少咧开笑嘴,他家当院成了御膳房!
他头次见糖堆还能做得这么晶亮悦眼,五彩斑斓,玲珑剔透,好似一串串小花灯。他叫人把蘸好的糖堆送到家中各房,自己挑了新奇俏皮的一串,张口一咬,立时觉得自己已经是老佛爷了。从此,他只要想吃老佛爷的糖葫芦,就用车把王老五从京城拉来。有一次他还在家摆上一桌糖堆宴,把城中一些吃过见过的大人物全请来。一席过后,便将明里暗里笑话他吃糖堆的臭嘴们全堵了。要说天津卫会吃加上会玩的,大关丁的丁大少顶了天。
天底下无论坏事好事不会总在一个人身上,这叫物极必反。庚子年间,天降大祸,朝廷内乱,跟着是聚在紫竹林里的八国联军血洗了天津老城。大关丁家富得惹眼,便被联军抄得精光,此后他家的摇钱树---钞关也不叫干了。一下子,他从天上掉在了地上。联军屠城后不久,天就凉下来。大关丁只利几间没烧毁的破屋子,他一家好几口,饥肠饿肚,睡觉没被,没东西可卖。
一天,他在估衣街上看见一个卖山里红的老乡,脑筋一动。他口袋只有几个铜子儿,便买了三五十个山里红,又去杂货店买了一小包糖,回家后切果、剔核、热糖稀,然后从堆在墙角的苇帘中抽出几根苇秆,剥去干皮,露出白秆,截断削尖,穿果蘸糖,拿到街上一卖,都说好吃,顷刻卖光。他攥着钱又去买山里红、买糖、做糖堆,这么来来去去,跑来跑去,快断绝了的一口气就这么一点点缓过来了。
两个月后,大关丁居然有模有样站在估农街江西会馆对面一条胡同口卖糖堆了。看样子他有几个钱了。天气凉,他居然穿上了一件二大棉袄,头戴无檐毡帽,脚下蹬兔皮里子的一双毡靴。一根裹着厚厚一圈稻草的木杆上,插满红通通的糖堆。估衣街上平日总有几个卖糖堆的,可人嘴挑好的,很快都认大关丁的了。大关丁的糖堆果大,足实透亮,糖裹得又厚又匀,松脱不粘牙;吃他一串,赛别人两串。
快到年底,丁大少手头阔绰些,开始在糖堆上玩起花活,夹豆馅的,裹黑白芝麻的,镶上各种干鲜杂果的,愈做愈好愈奇愈精,天津人吃了多少年的糖堆,还没吃过大关丁这些花样翻新的糖堆。
这一来,大关丁又站了起来。
于是,估衣街上天天能见到他。他富裕起来后,衣装也更像样。小瓜皮帽是用俄国的材料定做的,褂子裤子干干净净。他面有红晕,眸子发光。自己不再担糖堆挑子,专门雇一个人替他担。他大腹便便走在前边,右手不离一根长柄的花鸡毛的掸子。每到一个小胡同口,必朝胡同里边喊一声:“堆儿……”
天津人卖糖堆,从来不吆喝“糖堆”两个字,只一个“堆儿……”。
他人高腹圆,嗓门粗,中气足。一声可以直贯胡同深处。如果是死胡同,这个“堆儿”的声音撞到墙还会返回来。
他身上总还有点当年大关丁的派头。
天津再没人贬他,反而佩服这人。人要阔得起,也得穷得起。阔不糟钱,穷就挣钱。能阔也能穷,世间自称雄。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先写丁伯钰大少爷不爱吃各种高档酒楼的食物,与之后写他喜欢吃糖胡芦形成鲜明的对比,更突出他这一喜好的特别。
B.作者在塑造大关丁这一人物时,用质朴的白描手法,不加渲染,不事铺陈,紧紧扣住人物的妙语绝招,一气呵成。
C.小说后半部分,用大关丁的衣着和卖糖葫芦场景的变化,映照了他从“从天上掉到地下”到“又站起来了”的过程。
D.小说中写丁大少邀请王老五做糖堆的情节,为后文写他落魄时自己做糖堆并加以翻新做了铺垫,同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B项,“作者在塑造大关丁这一人物时,用质朴的白描手法,不加渲染,不事铺陈,紧紧扣住人物的妙语绝招,一气呵成”说法错误。小说除了白描手法,也用到了很多细节描写。比如说文章后半部分描写他的穿着变化。故选B。
5.小说写了大关丁哪几个主要的人生阶段,每个阶段分别呈现出他什么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
【答案】①阔少阶段:会吃会玩、格调独特。不爱吃山珍海味却喜欢吃糖葫芦,为了吃糖葫芦不惜心力。
②落魄阶段:贫穷无依、自立自救。面对生活的变故,突然从天上掉到地下,他依然通过自己的喜好谋求生计。
③复兴阶段:手艺创新,世间称雄。他不断翻新糖堆,重新找回当年大关丁的派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概括以及把握人物形象特征的能力。把握人物的形象,要注重分析人物的具体做法、心理以及神态、肖像等描写手法涉及的具体内容。注意审清题干要求,“简要分析”的意思是答案要呈现“面(概括性格特征)”+“点(举出例子证明)”模式。要做好此类题,首先要提取文本相关信息,力求全面;然后细心筛选,力求准确;最后加以整合,力求简洁。本题题干“小说写了大关丁哪几个主要的人生阶段,每个阶段分别呈现出他什么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本题有两问,第一问,“小说写了大关丁哪几个主要的人生阶段”,通读全文,结合“丁家原本是浙江绍兴的一个望族,……丁家掌管这钞关在城北,人称‘大关丁’。他家的大少爷丁伯钰也非比常人,他玩有玩的绝门,吃有吃的格色”“大关丁家富得惹眼,便被联军抄得精光,此后他家的摇钱树---钞关也不叫干了。一下子,他从天上掉在了地上”“大关丁只利几间没烧毁的破屋子,他一家好几口,饥肠饿肚,睡觉没被,没东西可卖”“这一来,大关丁又站了起来”“他身上总还有点当年大关丁的派头”分析可知,小说写了大关丁“阔少”“落魄”“复兴”这样几个人生阶段。第二问,“每个阶段分别呈现出他什么样的形象特点”,结合“他不爱吃全聚楼的高丽银鱼不爱吃天丰园的银沙紫蟹,不爱吃广东馆宁波馆京饭庄和紫竹林洋莱馆所有的名菜。丁大少爷口味个别,他顶爱吃一样,这东西吃不腻吃不够,却并不金贵,也不稀罕,街头巷尾到处见,就是----糖堆”“等京城阔少一走,丁大少马上派两个能人,带许多银子,跑到京城把这退了役却正缺钱的御膳房的厨师请到了天津”分析可知,阔少阶段:会吃会玩、格调独特。不爱吃山珍海味却喜欢吃糖葫芦,为了吃糖葫芦不惜心力。结合“一天,他在估衣街上看见一个卖山里红的老乡,脑筋一动。他口袋只有几个铜子儿,便买了三五十个山里红,又去杂货店买了一小包糖,回家后切果、剔核、热糖稀,然后从堆在墙角的苇帘中抽出几根苇秆,剥去干皮,露出白秆,截断削尖,穿果蘸糖,拿到街上一卖,都说好吃,顷刻卖光”分析可知,落魄阶段:贫穷无依、自立自救。面对生活的变故,突然从天上掉到地下,他依然通过自己的喜好谋求生计。结合“快到年底,丁大少手头阔绰些,开始在糖堆上玩起花活,夹豆馅的,裹黑白芝麻的,镶上各种干鲜杂果的,愈做愈好愈奇愈精”“他身上总还有点当年大关丁的派头”“天津再没人贬他,反而佩服这人”分析可知,复兴阶段:手艺创新,世间称雄。他不断翻新糖堆,重新找回当年大关丁的派头。
6.小说选自冯骥才小说集《俗世奇人全本》,有人评价其为“大俗大雅,藏于一市”,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你是如何理解“大俗”和“大雅”的。(★)
【答案】大俗:①从内容上看,小说所写的是市井俗事,为我们展示的是一幅天津民俗图画。②从语言上看,小说语言通俗、具有鲜明的天津方言特色。
大雅:从精神内涵上看,小说所写大关丁这一人物坚持 独特的品位,做糖堆、行事打扮都讲究品质,在困境中不放弃追求,豁达自得,代表了藏格调于市井生活中的天津气质。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概括以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概括作品内容的题目需要根据题干要求找到相应答题区间,根据关键语句的提示概括出相应内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类题目首先要对作品的人物、主旨等有充分的认识;其次注意答题原则,文本探究题不是随心所欲的探究,而是立足文本的探究,所以需要尊重文本所提供的全部材料,在解读文本时,不能断章取义,必须依据文本的全部材料,特别是材料中的关键内容进行解读。本题中,题干“小说选自冯骥才小说集《俗世奇人全本》,有人评价其为‘大俗大雅,藏于一市’,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你是如何理解‘大俗’和‘大雅’的”,作答本题,首先要对“俗”“雅”有个基本的了解。“俗”,指的是冯骥才先生的《俗世奇人》,以清末民初天津的市井生活为背景,创作素材多收集于流传津门的民间传说。也就是说他的小说选材上,所写的都是市井俗事,比如本文中“坐着胶皮车穿过估衣街时,只要看到街口有小贩卖糖堆,立时叫停了车,打发车夫去买一根,坐在车上,大口‘咔哧咔哧’嚼起来”,“胶皮车”“糖堆”等描写,为我们展示的是一幅天津民俗图画。语言上,由“天津人卖糖堆,从来不吆喝‘糖堆’两个字,只一个‘堆儿……’”可知,小说语言通俗、具有鲜明的天津方言特色。“雅”指的是从精神内涵上看,小说所写大关丁这一人物坚持独特的品位,比如“他顶爱吃一样,这东西吃不腻吃不够,却并不金贵,也不稀罕,街头巷尾到处见,就是——糖堆”,即使是做糖堆、行事打扮都讲究品质,如“丁大少手头阔绰些,开始在糖堆上玩起花活,夹豆馅的,裹黑白芝麻的,镶上各种干鲜杂果的,愈做愈好愈奇愈精”;在困境中不放弃追求,如文中作者对他的评价“天津再没人贬他,反而佩服这人。人要阔得起,也得穷得起。阔不糟钱,穷就挣钱。能阔也能穷,世间自称雄”,他豁达自得,代表了藏格调于市井生活中的天津气质。
三、【2020·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其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妻的导盲犬
刘墉
她本来就高度近视,二十几岁时一只眼睛视网膜剥离,手术之后看东西都是扭曲的,四十几岁时另一只眼睛做完镭射矫正,又有了夜盲的问题。除了晚上看不清,白天从亮处走进暗处,也要很久才能适应。譬如有一回在莫斯科,从艳阳的红场走进地下道,他没注意扶好,她一个踉跄,差点滚下十多级的台阶。还有一回游苏州园林,穿过一个小小的山洞,他虽然在前面引路,她却哎呀一声,头上撞出个大包。
所以他总是提高警觉,亦步亦趋地跟在她旁边,即使大白天,只要碰上一级级的台阶,他都会小心拉着她,一边走,一边口里低声念着:“一、二、三、四,到了,是平地了!”有时候在庭园里游玩,虽然她说“我看得清,路窄,我自己走”,他还是会往前快步走一段,检查路面有没有高低落差,再站在不远处等待。
不明就里的朋友,都羡慕他们形影不离、鹣鲽情深。当然也有些褊狭的,会揶揄他秀恩爱——犯得着这么热乎吗?最体贴的还是女人,看见他随侍左右,好像失去了自由,很多女性朋友或学生,会对他说:“您去游玩吧!尊夫人我来照顾,我扶着,没问题!”
但他还是不放心,因为他知道那种“扶”,不能是“虚”扶,而要“实”扶。也可以说不能像一般人礼貌地牵着,而必须十分警惕,表面看似虚虚地挽着,其实暗中蓄劲,应付随时可能的闪失。
那确实需要真功夫,因为当她突然踩空,或者以为踩空而做出反射动作时,瞬间反弹的力量是极大的。他扶着的那只手必须像个固定的栏杆把手,立即撑住她。如果没有劲,非但扶不住,还可能两人一起摔倒。
虽然他从中年就练出“扶”的本领,进入老年还是有些不能胜任。有一回他们去土耳其的帕多奇亚,除了坐热气球、住窑洞,还参观了许多地底的坑道。 那是早期基督徒为了躲避阿拉伯人而挖的秘密地道,窄窄的通路,一层又一层,使他除了在旁边扶持,注意地上的每个坑洞,还得在上面拉、在下面托。好几次,她突然失足,他虽然及时扶起,却伤了自己的腰。 回家之后,他痛得更厉害了,起初晚上散步他还照样坚持走在她的左侧,后来发现稍稍用力扶她,腰就痛,甚至疼得整夜难眠,他没说,只是改为走在她的右边。而且当黑暗巷道比较长的时候,他会试着问她,你看得到马路的边缘吗?他发现她的夜盲只是瞳孔张得慢,待在黑暗中的时间长了,她就能适应。 这时候他会改为牵着她的手,或者走在她的后面,隔几步,推她一下,好像两个小孩玩耍。有一回去邻居家做客,邻居对她说:“常看见你先生不是拖着你,就是推着你,真有意思!”她则笑:“是我牵着他,他是我的导盲犬!”
他也用另一种方法防止受伤,就是只要有电梯,一定不走楼梯。即使去一家熟识的二楼餐馆,他也坚持等电梯,因为那家楼梯铺了黑色的地毯。
尽管小心,他还是有疏忽的时候。有一回去朋友家夜里出来,门灯打得很亮,他跟朋友聊天,走在前面,迟迟不见她,回头,发现她正呆呆地站在阴影里,他赶紧跑回去牵她,听见她小声说: “你不带我,我怎么走?”
这几十年养成的习惯,使得她不在身边的时候,他反而有些不适应了。每次一个人在外面上下楼梯,走到台阶边缘,都会立刻停下脚步,好几回害得跟在后面的朋友差点撞上:
“你走就走好了,干吗一下子刹车?见鬼啦?”
“做鬼我也会扶你!”有一天,他对她说,“问题是,如果我走了,没人扶你,你摔跤怎么办?晚上就少出去吧!再不然你可以找个人陪侍左右,只是得早早叮嘱他,要实扶,不能虚扶,不能只是扶个样子!”
他终于扶不动了,严重的椎间盘滑脱造成脊髓腔狭窄,使他经常走着走着,突然寸步难行。于是总被他扶的她,不得不反过来扶他。
这一夜他又腰痛得厉害,翻过来覆过去睡不着,她也被弄醒了:“怎么还没睡?”
“想事情!”
“想什么?”
“想如果我走在你前面,我会等在奈何桥边,等你来,我扶你,你扶我,用我的眼睛、你的腰腿,一起走下面黑漆漆的黄泉路。”
(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妻的导盲犬”为题,实则写的是丈夫对于夜盲妻子的无微不至的关照与呵护,导盲犬具有的奉献、忠诚等优秀品质,正是“他”的象征。
B.“是我牵着他,他是我的导盲犬!”妻子对邻居打趣的回应,看似闲笔,实则很有用心,说明了妻子对丈夫不离不弃的关爱十分依赖而又感激。
C.文中对“实扶”“虚扶”的相关阐述性文字,既体现了本文语言朴实而又富含理趣的特征,又批判了社会上务虚不务实的形式主义风气。
D.文章仅用两个第三人称代词来称呼主人公,这不是作者草率,而是蕴含深意,体现了作者的匠心,这样简洁的命名方式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主题。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修辞分析、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C项,“批判了社会上务虚不务实的形式主义风气”错误,从原文“但他还是不放心,因为他知道那种‘扶’,不能是‘虚’扶,而要‘实’扶。也可以说不能像一般人礼貌地牵着,而必须十分警惕,表面看似虚虚地挽着,其实暗中蓄劲,应付随时可能的闪失”可知文章中的“实扶”“虚扶”只是指对“她”的“扶”不容易,没有“批判社会上务虚不务实的形式主义风气”的内涵。故选C。
8.文章以“实扶”串起全文,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实扶”的含义及具体表现。(★)
【答案】“实扶”含义:看似虚挽,实则暗中蓄劲,随时应付闪失,是真功夫。
“实扶”体现在:①始终跟在妻子身边,查看路况,保持警觉。②参观土耳其地下坑道,几次扶起突然失足的妻子,自己腰部受伤。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理解句子或者词语含义,指的是既要说出词句的表层意思,又要说出深层内容。但是作者所附加的情感与应用的写作方法所表现出的深层含义决不可忽视,这也是得分点。对文章中具体词语含义的理解必须把词语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词语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词语的含义。从原文“也可以说不能像一般人礼貌地牵着,而必须十分警惕,表面看似虚虚地挽着,其实暗中蓄劲,应付随时可能的闪失”“那确实需要真功夫,因为当她突然踩空,或者以为踩空而做出反射动作时,瞬间反弹的力量是极大的”可得出“实扶”含义;从原文“所以他总是提高警觉,亦步亦趋地跟在她旁边,即使大白天,只要碰上一级级的台阶,他都会小心拉着她”“他还是会往前快步走一段,检查路面有没有高低落差,再站在不远处等待”“有一回他们去土耳其的帕多奇亚,除了坐热气球、住窑洞,还参观了许多地底的坑道。 那是早期基督徒为了躲避阿拉伯人而挖的秘密地道,窄窄的通路,一层又一层,使他除了在旁边扶持,注意地上的每个坑洞,还得在上面拉、在下面托。好几次,她突然失足,他虽然及时扶起,却伤了自己的腰。 回家之后,他痛得更厉害了,起初晚上散步他还照样坚持走在她的左侧,后来发现稍稍用力扶她,腰就痛,甚至疼得整夜难眠”可得出“实扶”的具体体现。
9.文中所写之事琐碎而又平常,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①既能突出漫长岁月里丈夫对妻子的细心呵护,又能使主题更具普遍性和典型性。
②可以拉近故事中的生活与读者的距离,使人物形象更加接地气。
③琐碎平常才是夫妻日常生活的常态,这样选材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赏析作品 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总览全文,整体把握。对作品做体验式赏析解读的前提是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地把握。然后根据文章内容以及自己的理解,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从主题、人物、效果三方面进行归纳即可。从原文“虽然他从中年就练出‘扶’的本领,进入老年还是有些不能胜任。有一回他们去土耳其的帕多奇亚,除了坐热气球、住窑洞,还参观了许多地底的坑道”“是我牵着他,他是我的导盲犬!”的描写既能突出漫长岁月里丈夫对妻子的细心呵护,又使主题更具普遍性和典型性。“譬如有一回在莫斯科,从艳阳的红场走进地下道,他没注意扶好,她一个踉跄,差点滚下十多级的台阶。还有一回游苏州园林,穿过一个小小的山洞,他虽然在前面引路,她却哎呀一声,头上撞出个大包”“那是早期基督徒为了躲避阿拉伯人而挖的秘密地道,窄窄的通路,一层又一层,使他除了在旁边扶持,注意地上的每个坑洞,还得在上面拉、在下面托。好几次,她突然失足,他虽然及时扶起,却伤了自己的腰”这些朴实的故事可以拉近故事中的生活与读者的距离,使人物形象更加接地气。“尽管小心,他还是有疏忽的时候。有一回去朋友家夜里出来,门灯打得很亮,他跟朋友聊天,走在前面,迟迟不见她,回头,发现她正呆呆地站在阴影里,他赶紧跑回去牵她,听见她小声说: “你不带我,我怎么走?”……‘想如果我走在你前面,我会等在奈何桥边,等你来,我扶你,你扶我,用我的眼睛、你的腰腿,一起走下面黑漆漆的黄泉路。’”这些描写写出了琐碎平常才是夫妻日常生活的常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四、【2020·湖南省湖南师大附中高三其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英雄
立夏
一
他二十岁的时候,她正好十岁。
她坐在台下,晶亮的眸子映照出台上英武的他。
他是学校请来的英雄,笔挺的军装上一张黝黑却棱角分明的脸,因为激动透着健康的红晕。他在台上大声地念着手中的演讲稿,只剩下三根手指的右手高高举起,如同一面灼目的旗子,在一次实弹演习中,面对一颗滋滋作响的手榴弹,他毫不犹豫地捡起来扔向远方,挽救了被吓呆的战友。
她的眼中噙满了泪水,朦胧间台上的他是那么高大英俊,连他那浓重的乡音都充满了亲切的味道。
“他真是个英雄,我会一辈子记住他的。”她在心里默默地想。
二
他三十岁的时候,她二十岁。
学校组织学生们去农村体验生活。
如果不是村干部郑重地向大家介绍他曾经是个英雄,她是一丁点儿也认不出他了。
埋头在田里劳作的他跟其他的农民已没什么两样,披着一件灰扑扑的褂子,失却了红晕的脸还是那么黑,却变得暗沉。村干部介绍的时候,他憨憨地笑着,脸上,怎么也找不到十年前年轻的影子。
他坐在田头抽着烟卷,好几次她都想走过去跟他说几句话。看着烟头一明一灭,她终于还是没过去。
她实在想不出该对他说些什么。
三
他四十岁的时候,她三十岁。
他在她所在的城市摆了个摊,卖鸡蛋煎饼。
五岁的女儿吵着要吃煎饼,她先认出了他的手,再抬头看他的脸,恍若隔世般,已然很陌生了。
女儿香甜地啃着煎饼,她的心却一直不能平静。她忍不住悄悄告诉女儿,卖煎饼的是一个英雄,女儿懵懂地吵闹着,要去看英雄。
她带着女儿折回去,女儿仔细看着那只残缺的手,然后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她匆忙带着女儿离开。一边哄着女儿一边回忆自己十岁的时候第一次看见这只手,一点都不觉得害怕,只有深深的敬意。
她还记起来当时听完报告回到家,小小的她弯曲起两根手指,模仿三指的样子,想象着那种悲壮。
四
他五十岁的时候,她四十岁。
她在民政局混上了科长的位置,工作还算清闲,生活不好不坏。
当他在她办公室外面探头探脑的时候,她根本就没认出他,原来他是来申请追加困难补助的。
她给他倒了杯茶水,他受宠若惊地捧着,只会一迭声地说谢谢。她陪着他办完了所有手续,而他不知道为何受到如些礼遇,越发地惶恐不安,一个小时里说了不下五十声的谢谢。望着他佝偻着背离开,她开始是开始努力回想他年轻时的样子,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他真的曾经是个英雄吗?问自己这个问题的时候,她觉得那么茫然。
五
她五十岁的时侯,他已经不在了。
那天她在办公室喝着茶,翻着报纸,四十年前的他突然映入眼帘。犹如被雷击般,她手中的茶杯砰然落地。
他在回乡的公交车上遇到一伙劫匪,一车人只有他挺身而出,搏斗中,被刺数刀身亡。报道还提到,他的右手只有三根手指,年轻时他就曾因救人成为部队里的英雄典型。那张穿着军装的年轻的照片,据说是他唯一的一张相片。
一瞬间,泪水又模糊了她的眼睛,恍如四十年前,小小的她坐在台下仰望。
(选自《读者》2009年第19期)
1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采用电影蒙太奇手法,以十年为一个单元纵向组织材料,双线推进,以“她”的视角见证了英雄生活的变化和时代的变迁,使人物形象更突出。
B.“她”体验农村生活时发现“他”已泯然于其他农民,意在为结尾作铺垫,说明随着岁月流逝,英雄很多外在的东西会慢慢被消磨,但精神是永存的。
C.“他”面对“她”对自己的“礼遇”惶恐不安、千恩万谢,这些细节体现出“他”在苦难生活中已经变得平凡甚至卑微,启发读者对英雄境遇的思考。
D.小说开篇写年少的“她”被英维事迹打动,对英雄充满崇敬,结尾一段的回忆则照应第一段情节,表现出“她”对英雄自始至终的崇拜与敬仰之情。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D项,“对英雄自始至终的崇拜与敬仰之情”错误,不是自始至终。结合“她先认出了他的手,再抬头看他的脸,恍若隔世般,已然很陌生了”“她实在想不出该对他说些什么”“问自己这个问题的时候,她觉得那么茫然”等分析,中间有过陌生,有过质疑,有过失望。故选D。
11.请分析本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答案】(1)英雄形象的对比:开头“他”英武健康的形象和后来普通沉默、卑微谦恭的言行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岁月和苦难生活对英雄人生的影响。(2)人物情感的对比:开篇写“她”对英雄的热爱、崇拜,后来写“她”对英雄的陌生、失望与质疑,结尾写“她再次被感动与震撼,前后对比,将情感表达得跌宕起伏。(3)“他”和“她”生活的对比:“他”的生活贫困拮据,“她”的生活安逸清闲通过对比更加凸显出英雄的艰难处境。(4)细节的对比:同样是看到英雄残缺的手,十岁的“她”充满敬意地模仿、而五岁的女儿则被吓得哇哇大哭,既写出英雄不被人理解的尴尬,又揭示了当下教育的失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题干已经明确手法为对比,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点明效果。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结合“她坐在台下,晶亮的眸子映照出台上英武的他。他是学校请来的英雄,笔挺的军装上一张黝黑却棱角分明的脸,因为激动透着健康的红晕”“她陪着他办完了所有手续,而他不知道为何受到如些礼遇,越发地惶恐不安,一个小时里说了不下五十声的谢谢”“埋头在田里劳作的他跟其他的农民已没什么两样,披着一件灰扑扑的褂子,失却了红晕的脸还是那么黑,却变得暗沉”等分析,开头“他”英武健康的形象和后来普通沉默、卑微谦恭的言行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岁月和苦难生活对英雄人生的影响。
结合“她的眼中噙满了泪水,朦胧间台上的他是那么高大英俊,连他那浓重的乡音都充满了亲切的味道”“他真是个英雄,我会一辈子记住他的”“她实在想不出该对他说些什么”“她先认出了他的手,再抬头看他的脸,恍若隔世般,已然很陌生了”“‘他真的曾经是个英雄吗?’问自己这个问题的时候,她觉得那么茫然”“犹如被雷击般”等分析,人物情感的对比,由对英雄的热爱、崇拜,到陌生、失望与质疑,最后的感动与震撼。
结合“他五十岁的时候,她四十岁。她在民政局混上了科长的位置,工作还算清闲,生活不好不坏”“原来他是来申请追加困难补助的”分析,“他”和“她”生活的对比,凸显英雄处境的艰难。
结合“她带着女儿折回去,女儿仔细看着那只残缺的手,然后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她匆忙带着女儿离开”“一边哄着女儿一边回忆自己十岁的时候第一次看见这只手,一点都不觉得害怕,只有深深的敬意”“她还记起来当时听完报告回到家,小小的她弯曲起两根手指,模仿三指的样子,想象着那种悲壮”等分析,同样是看到英雄残缺的手,十岁的“她”和五岁的女儿表现的不同,既写出英雄不被人理解的尴尬,又揭示了当下教育的失位。
12.你认为作者刻画这样一位英雄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①赞扬“见义勇为”的英雄本色。英雄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是平凡的、沉默的、甚至是卑徽的、他们默默地劳作,但他们富有正义感,总能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见义勇为,这种人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英雄。②反思英雄的现实处境。像“他”这样的英雄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他”生活困窘,不被人理解,在公交车上勇斗歹徒,一车人只有“他”挺身而出,都说明了英雄的孤立无援。③呼吁社会给于英雄更多的关怀。以深切的人文关怀,呼唤社会更多地关注英雄的生存状况,在情感和行动上给于他们适当的关爱与帮助。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及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你认为作者刻画这样一位英雄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主要应从这样几个角度入手:①从情节构思的角度分析。从是否运用了对比、设置了悬念、埋下了伏笔、起到了先抑后扬的效果等等方面分析。②从人物塑造的角度分析。探究对人物性格特征以及形象塑造的作用。③从表现主题方面思考,作者这样写可以突出小说的主旨,还是可以使主题表达更进一步?④从时代背景考虑,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当然这一点需要考生对小说所涉及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或者小说本身能够提供故事的相关背景,否则很多考生可能无从入手。
结合“在一次实弹演习中,面对一颗滋滋作响的手榴弹,他毫不犹豫地捡起来扔向远方,挽救了被吓呆的战友”“埋头在田里劳作的他跟其他的农民已没什么两样,披着一件灰扑扑的褂子,失却了红晕的脸还是那么黑,却变得暗沉”“他坐在田头抽着烟卷,好几次她都想走过去跟他说几句话。看着烟头一明一灭,她终于还是没过去”“他在她所在的城市摆了个摊,卖鸡蛋煎饼”“原来他是来申请追加困难补助的”“而他不知道为何受到如些礼遇,越发地惶恐不安,一个小时里说了不下五十声的谢谢”“他在回乡的公交车上遇到一伙劫匪,一车人只有他挺身而出,搏斗中,被刺数刀身亡”等分析,赞扬“见义勇为”的英雄本色,英雄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是平凡的,甚至可以是卑微的,但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这就是真正的英雄。
结合“女儿仔细看着那只残缺的手,然后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她匆忙带着女儿离开”“原来他是来申请追加困难补助的”“一车人只有他挺身而出”“年轻时他就曾因救人成为部队里的英雄典型。那张穿着军装的年轻的照片,据说是他唯一的一张相片”等分析,反思英雄的现实处境。
开篇写年少的“她”被英维事迹打动,对英雄充满崇敬,中间有过陌生,有过质疑,有过失望,最后被英雄的事迹震撼了。英雄的壮烈结局,呼吁社会给于英雄更多的关怀。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4.2* 变形记(节选)练习题,共4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学类文本阅读,现代文阅读Ⅱ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4.1 促织当堂检测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阅读《促织》课文,完成文后题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六单元13(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 装在套子里的人)13.1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后练习题,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