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河北省文安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前集中练历史试题(含解析)

    河北省文安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前集中练历史试题(含解析)第1页
    河北省文安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前集中练历史试题(含解析)第2页
    河北省文安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前集中练历史试题(含解析)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河北省文安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前集中练历史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河北省文安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前集中练历史试题(含解析),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甘棠箐遗址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区路居镇龙潭村。遗址内出土了大量石制品、骨制品、木制品,还有鹿、麂、象、牛、猴、鼠、龟、蛙等十多种动物遗骸化石以及多种植物果核、种子的化石,系保存较为完好的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该遗址的发现()
    A.反映云南地区步入了早期国家阶段 B.佐证当地先民狩猎采集的生活状况
    C.说明云南已经过渡到母系氏族社会 D.表明当地出现了畜牧农耕生产技术
    2.包包岭遗址位于十堰市郑家河村。该遗址出土了不同类型的石制品341件。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手斧等。硬锤打击法是主要的剥片方法,兼有砸击法,测年结果显示,该遗址年代距今至少30万年。据此可知,当时的包包岭()
    A.以石器为主要农业工具 B.已步入新石器时代门槛
    C.出现了明显的贫富分化 D.生产技术有了一定发展
    3.距今四千年左右的陶寺中期遗址发现了储藏用的窖穴群和类似后世的”王陵寝庙”区。其中,有一座大墓长5米、宽3.6米,随葬装有漆木柄的跟礼仪有关的玉石钺共6件;在墓穴的附近,有总面积1000平方米的观象台,可以测定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准确时间。据此推知气( )
    A.文明产生具有多元特征。 B.阶级矛盾较为尖锐
    C.国家初始形态逐步具备 D.旧石器文化较为发达
    4.山西陶寺城址外有郭城,中期城址面积有300万平方米以上;内有宫殿建筑区(新确认为富城),城垣内有数座大型建筑,规模宏大:城内各功能区划分比较清晰,还有纵贯城址的大路。这反映出当时()
    A.早期国家较强的社会控制力 B.城市营建已经形成制度
    C.较高的社会组织和管理能力 D.城市规划走向成熟规范
    5.周公通过制礼作乐而治理国家,正如《乐记》所言:“纪纲既正,天下大定、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此之谓德音。德音之谓乐。”这说明当时()
    A.礼乐教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B.儒家思想影响了治国理念
    C.音乐艺术源于社会礼乐文明 D.神权和王权统治相互结合
    6.簋(guǐ)是西周早期青铜器,于1954年在江苏镇江烟墩山出土。器内底铸铭文120余字,记述了周康王册封矢(cè)为宜侯,并赏赐礼器、兵器、土地等内容。这一记述有助于研究当时()
    A.禅让制的流程 B.分封制的推行 C.青铜器的铸造 D.宗法制的瓦解
    7.“夫周之同盟(会盟),异姓为后',······然先同姓,次外戚,次功臣、故旧,星罗棋布,用作藩屏。而一族之势力,由此遍布寰区。一族之文化,由此广推于各地矣。”材料表明分封制()
    A.构建了森严等级秩序 B.利于国家长治久安
    C.实现了中央权力集中 D.推动了文化的认同
    8.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一文中指出,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周人制度和商最大的不同,一是立子立嫡之制,由此产生了宗法和丧服之制,并由此产生了分封子弟的制度;二是庙数之制;三是同姓不婚之制。由此可知,西周()
    A.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B.以宗法血缘维系等级秩序C.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D.实现王室对地方直接控制
    9.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与各国诸侯签订葵丘之盟,规定“毋讫(止)籴”--不阻止诸侯国之间的粮食贸易。春秋末年,越王勾践接受大夫范蠡的建议实行“平粜”--平抑粮价的政策。这些做法()
    A.有效遏制了诸侯的争霸 B.有助于粮食的流通与市场的稳定
    C.有利于各诸侯尊王攘夷 D.说明诸侯国之间物种交流重要性
    10.公元前312年,燕昭王采纳了大臣郭隗礼遇贤士的建议,为其“筑台而师之”。不久,燕昭王又在郭隗居处高筑“黄金台”,以真金招贤纳士,”邹衍闻之,从齐归燕;乐毅闻之,从赵归燕:屈景闻之,从楚归燕。”燕昭王此举()
    A.为争夺春秋霸主创造了条件 B.冲击了传统的贵族政治秩序
    C.体现了华夏认同观念的增强 D.保障了吏治清明与社会安定
    11.西周晚期中原地区兴起一种宽大的长“深衣”,上衣下裳相连;春秋晚期逐渐发展成为短款的“深衣”,其外形与西北地区人们着装相似该变化主要得益于()
    A.民族交融的加强 B.早期国家的建立 C.中央集权的确立 D.等级观念的强化
    12.老子主张“以无事取天下”,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孟子提出“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认为“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可见,两人都倡导统治者()
    A.加强道德修养 B.规范执政行为 C.践行以农为本 D.促进政治统一
    13.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期望恢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孟子谓天下当“定于一”,墨子主张“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道家则从哲理层面提出“道通为一”。这说明当时思想家们期望()
    A.建立中央集权体制 B.各家思想相互交融 C.国家治理统一有序 D.尊崇君主重建伦理
    14.“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据材料推知,秦在走向统一的过程中()
    A.广纳贤才 B.奖励耕战 C.整顿吏治 D.尊奉法家
    15.秦朝前期,每有大政,必召群臣廷议。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丞相王绾等提出“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秦始皇“下其议于群臣”,举行廷议。对于王绾的建议,“群臣皆以为便”,而廷尉李斯则以“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为反例,建议行郡县制,最终,秦始皇认为“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决定实行郡县制。由此可见,秦朝前期的廷议()
    A.避免了君主“兼听独断” B.折射出相权与君权的相互制衡
    C.体现出朝廷决策的审慎 D.保障了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16.秦代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名位在御史大夫之上,然而御史大夫所拥之实权,却比丞相大得多,其职司范围不仅限于“掌图籍秘书”“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还掌管全部律令。秦朝这制度设计体现了( )
    A.三公之间的权力斗争公开化 B.皇帝失去对三公权力的掌控
    C.权力分割与牵制的政治权术 D.君主专制必然导致权臣专权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礼记·王制篇》
    材料二 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被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西周时期的什么制度,并概括材料二反映的制度的核心。(4分)
    (2)分析两段材料反映的两种制度的关系。(4分)
    (3)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6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商鞅和他的家族消失了,秦国却并没有废除商鞅实行的新法,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要想开清这个问题,首先要看商鞅新法都有哪些内容。变法第一阶段的内容主要有两条:鼓励耕织,以生产粮食布名多少为标准,超出规定的,可以免除其自身的徭役:奖励军功,以在前线斩获敌人首级多少来计算,按照军功大小投子不同爵位和田宅。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不再有爵位,同时不能享受特权。变法第二阶段的内容主要也是两条: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31个县,官员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制,允许自由买卖,鼓励开垦荒地,平街赋税。
    -摘编自李燕子《秦惠王杀了商鞅为什么不废除商鞅变法的内容?》
    (1)根据材料,归纳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特点并分析秦国没有废除商鞅新法的原因。(10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陈相说)“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屡大小同,则贾相若。”
    -摘编自孟轲等《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1)根据材料,概括战国时期以许行为代表的农家学派的经济主张。(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农家学派形成的历史背景,并评述农家学派在诸子百家中的地位。(8分)
    20.下图分别是中国战国时期和秦朝的长城分布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战国时期列国长城分布图 秦长城示意图
    分别提取两幅图片中的长城分布信息,并根据所学知识,说明两幅图片所展示的时代特征(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进行说明)。(12分)高一联考前集中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B【详解】旧石器时代农业和畜牧业尚未产生,甘棠箐遗址出土了大量原始的生产工具,并有动物遗骸、植物果核和种子化石,说明旧石器时代的甘棠箐先民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B项正确;处于旧石器时代的甘棠箐遗址没有出现早期国家形态,仅属于原始人群,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妇女在甘棠箐先民中的地位,排除C项;材料无法实证动植物化石来自畜牧及农耕生产,畜牧农耕生产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排除D项。故选B项。
    2.D【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包岭遗址出土的石制品类型多样,显示了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石器制作技术,而硬锤打击法和砸击法的使用也表明了生产技术的发展,D项正确;因为包包岭遗址的年代距今至少30万年,属于旧石器时代,而农业的起源远远晚于这个时期,排除A项;新石器时代通常指的是距今约1万年左右,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因为贫富分化通常与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关,而包包岭遗址的出土物主要是石制品,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当时社会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排除C项。故选D项。
    3.C【详解】据材料“储藏用的窖穴群和类似后世的······随葬装有漆木柄的跟礼仪有关的玉石钺共6件······在墓穴的附近,有总面积1000平方米的观象台”可以看出陶寺遗址中王陵寝庙区已有一定的统治管理,墓穴随葬的多少,更能突出此时阶级分化已经非常明显,说明国家初始形态逐步具备,C项正确;材料中仅是某一地的一处遗址,且材料中也没有别的文明屈原的描述,因此无法得出文明产生具有多元特征,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这是新石器时代的某一处王陵墓穴,无法推知这一时期政治层面上的阶级矛盾是否尖锐,排除B 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是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4.C【详解】据材料可知,建设如此浩大的工程,需要较高的社会组织和管理能力,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社会组织力量的强大,而非控制力,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城市营建制度是否已经形成,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社会管理能力的强大,无法得出城市规划是否走向成熟,以及规范,排除D项。故选C项。
    5.A【详解】题干重点说的是通过制礼作乐实现天下大定,也就是强调了礼乐对于国家治理、社会稳定的作用,A项正确;此时儒家思想尚未形成,周公制礼作乐的时期远早于儒家思想的产生,排除B项;题干主要说的是制礼作乐对国家治理的意义,而非强调音乐艺术的起源,排除C项;题干中并未提及神权相关内容,排除C项。故选A项。
    6.B【详解】据题干“周康王册封矢为宜侯”,结合所学可知,青铜器铭文记载的是周王对诸侯册封赏赐的情况,与西周分封制相关,B项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时期选任部落联盟首领的一种方式,排除A项;题干的问题是“这一记述有助于”强调的是青铜器上的铭文,而不是青铜器的铸造,排除C项;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题干体现的是周王对诸侯册封赏赐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
    7.D【详解】根据材料“然先同姓,次外戚,次功臣、故旧,星罗棋布,用作藩屏。而一族之势力,由此遍布寰区。一族之文化,由此广推于各地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再分封制下,周王室将同姓、外戚、功臣和故旧等封于各地,形成“星罗棋布”的局面,这说明分封制通过将周干室的血缘和文化辐射到各地,推动了文化的认同和传播,D项正确;材料主要描写分封制对于文化的传播,没有体现具体的等级秩序,排除A项;国家长治久安是分封制的潜在效果,但非材料直接说明,排除B项;中央权力集中与分封制的初衷相悖,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拥有较大自治权,中央权力并未高度集中,排除C项。故选D项。
    8.B【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西周建立了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同种血缘不通婚等制度,表明西周利用血缘关系维系等级秩序的政治特点,B项正确;西周时期君主尚未实现专制统治,排除A项;夏朝已确立贵族世袭特权,排除C项;西周时期王室尚未实现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排除D 项。故选B项。
    9.B【详解】根据材料关键信息“规定“毋讫(止)案'一不阻止诸侯国之间的粮食贸易”“越王勾践接受大夫范蠡的建议实行“平粜'--平抑粮价的政策”和所学可知,“毋讫籴”要求各诸侯国不阻止与其他诸侯间的粮食贸易,以便诸侯国之间通过粮食贸易调剂有无,有助于促进粮食的流通,“平粜”(平抑粮价)政策则体现了诸侯国重视粮食市场的管理,这些措施都有助于市场的稳定,B项正确;材料中的齐桓公、越王勾践都是为争霸而采取的经济措施,这些措施不能遏制诸侯的争霸,排除A项;越王勾践并不支持尊王攘夷,排除C 项;粮食流通并不是物种交流,排除D项。故选B项。
    10.B【详解】根据材料“燕昭王又在郭隗居处高筑“黄金台',以真金招贤纳士,“邹衍闻之,从齐归燕;乐毅闻之,从赵归燕;屈景闻之,从楚归燕'”可知,燕昭王筑招贤台广纳贤士,吸引了大批天下士人前来投奔,这冲击了当时以血缘为标准的世官制,冲击了传统的贵族政治,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燕昭王礼遇贤士的做法,与诸侯争夺春秋霸主无关,且时间不符,排除A项;华夏认同观念是指少数民族对中原华夏民族文化的认可,材料无从体现,排除C项;招贤纳士的做法并不能完全保障吏治清明与社会安定,表述有误,排除D项。故选B项。
    11.A【详解】据材料“西周晚期中原地区兴起一种宽大的长“深衣',上衣下裳相连;春秋晚期逐渐发展成为短款的“深衣',其外形与西北地区人们着装相似”可得出中原地区与西北地区交流增多,该变化主要得益于民族交融的加强,A项正确;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社会分工的发展和阶级的分化导致了早期国家的形成,出现了等级分明的社会,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中央集权在秦朝时才确立,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原与西北地区服饰交流情况,与等级观念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2.B【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的“无为而治”、孟子的“仁政”思想都是针对统治者提出来的,倡导统治者规范执政行为,以提升国家治理能力,B项正确;材料中老子和孟子不是在要求统治者加强道德修养,排除A项;材料中的言论可以体现重民思想,但体现不出重农思想,排除C项;材料中老子和孟子只是强调统治者要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心,没有强调政治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
    13.C【详解】题干中提到的孔子、孟子、墨子和道家的思想都强调了统一和秩序的重要性,孔子希望恢复西周秩序井然的礼乐制度,孟子主张天下统一,墨子提倡百姓服从天子,道家则从哲理层面提出统一的概念,这些思想都反映了当时思想家们期望国家治理能够统一有序,C项正确;法家主张中央集权,儒家并不主张,排除A项;材料体现各家思想有一定相同之处,并非强调相互交融,排除B项;尊崇君主,重建伦理不是他们相同之处,排除D项。故选C项。
    14.A【详解】根据材料“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众,兵强则士勇。······大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可知,题干大意为,我听说,地域广的,粮食不多;国家大的,人民必众;武器锋利的,兵士一定勇敢。所以泰山不拒绝土壤,方能成为巍峨大山,河海不遗弃溪流,方能成为深水;称王的人不抛弃民众,才能表现出他的德行。所以,地不分东西,民不论国籍,一年四季都富裕丰足,陛下的追随者也众多。现在陛下抛弃百姓以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以壮大诸侯,使天下之士推出秦国而不敢往西,想要国家没有危险,是不可能的。可见,秦走向统一的过程中重视实行广纳贤才的用人政策,A项正确;“奖励耕战”属于商鞅变法的内容之一,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秦国整顿吏治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并未强调秦国尊奉法家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15.C【详解】据材料“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李斯”“秦始皇”可知,皇帝召集相关官员讨论政事,然后由皇帝根据讨论结果裁定朝廷决策,反映了朝廷决策的审慎,C项正确。皇帝召集相关官员进行讨论,讨论结果由皇帝裁定,即所谓“兼听独断”,排除A项;材料不仅涉及丞相,还有其他官员,排除B项;“民主性和科学性”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16.C【详解】材料描述的是秦代丞相地位高于御史大夫,但其实权小于御史大夫;御史大夫虽然是丞相的助手,但权力范围大于丞相,无形会对丞相形成了牵制,可见,这一制度设计体现了权力分割与牵制的政治权术,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了丞相和御史大夫,并非三公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皇帝与三公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必然”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17.(1)制度:分封制;宗法制。(各1分)制度核心:嫡长子继承制。(2分)
    (2)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4分)
    (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建立奴隶制的国家体制;实行贵族政治,世卿世禄。(6分,任答三点即可)
    18.(1)主要内容:鼓励耕织;奖励军功;实行郡县制;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制。(4分,任答两点即可)。
    (2)特点:除旧布新;措施全面,具有彻底性;影响深远。(4分,任答两点即可)
    原因:新法中“法治”“实行郡县制”等举措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新法中“鼓励耕织”等举措既有利于推动农业的发展,也得到了广大农民阶级的支持,新法中“奖励军功”等举措削弱了旧贵族势力,有利于增强军队的战斗力;新法中“废井田,开阡陌”等举措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6分,任答三点即可)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主要内容:根据材料“鼓励耕织······奖励军功”得出鼓励耕织,奖励军功;根据材料“实行都县制,······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制”得出实行郡县制,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制。
    (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
    特点:根据商鞅变法的措施可以看出具有除旧布新、措施全面、具有彻底性的特点;结合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潮流以及秦朝统一中国可知,影响深远。
    原因:根据材料内容“官员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可知,新法中“法治”“实行郡县制”等举措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结合秦国经济发展可知,新法中“鼓励耕织”等举措既有利于推动农业的发展,也得到了大农民阶级的支持;结合秦军战斗力可知,新法中“奖励军功”等举措打击了旧贵族势力,有利于增强军队的战斗力;结合新兴地主阶级可知,新法中“废井田,开阡陌”等举措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19.(1)经济主张:国人自力更生(君主、贤者、平民皆通过劳动“自养”);统一商品生产标准和价格。(4分)
    (2)历史背景: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小农经济模式影响力增强;战争频繁,民生困苦;封建税制逐步确立,劳动者负担沉重;“工商食官”局面被打破,自由贸易存在一定乱象;著书立学、建立学派蔚然成风。(4分,任答两点即可)
    评述:农家学派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但不受统治者重视。农家学派同情劳动人民疾苦,具有团结民众生产自救的积极意义;但农家学派要求君主与百姓一起劳动,反对封建剥削,统一物价等主张具有空想性,也不符合社会分工深入发展的潮流,农家学派必然被统治阶级和时代所淘汰。(4分,任答两点即可)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时期的中国。经济主张:根据材料“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得出国人自力更生(君主、贤者、平民皆通过劳动“自养”);根据材料“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得出统一商品生产标准和价格。
    (2)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历史背景:根据战国时代,从土地制度、小农经济、战争频繁、封建税制确立、百家争鸣风气等角度回答,如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小农经济模式影响力增强;战争频繁,民生困苦;封建税制逐步确立,劳动者负担沉重;“工商食官”局面被打破,自由贸易存在一定乱象;著书立学、建立学派蔚然成风。
    评述:从积极影响和局限性两个角度回答,如农家学派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但不受统治者重视。农家学派同情劳动人民疾苦,具有团结民众生产自救的积极意义;但农家学派要求君主与百姓一起劳动,反对封建剥削,统一物价等主张具有空想性,也不符合社会分工深入发展的潮流,农家学派必然被统治阶级和时代所淘汰。
    20.【示例】信息:长城是战国时期战争的写照。说明:由《战国时期列国长城分布图》可见,战国时期,室衰微,礼崩乐坏。各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和资源,展开激烈的兼并战争,所以各国之间普遍修筑有长城。
    信息:长城的建造,也反映出秦中央集权制度的优势和政府效能的提升,是国力强大的体现。
    说明:由《秦长城示意图》可知,秦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诸侯割据兼并的战乱局面结束,郡县制实施。随着统一的完成,分布于列国之间的长城都被拆除,这体现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程。秦代长城主要位于北方边疆,体现出北方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的碰撞,反映出民族交融的历史进程。长城的建造,也反映出秦中央集权制度的优势和政府效能的提升,是国力强大的体现。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战国时期和秦朝时期的中国。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首先,把战国时期的长城置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根据图示内容河所学可知,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所以长城的修建和分布正是战国时期战争的写照。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战国时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各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和资源,展开激烈的兼并战争,所以各国之间普遍修筑有长城。根据秦长城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长城的建造,也反映出秦中央集权制度的优势和政府效能的提升,是国力强大的体现。由《秦长城示意图》可知,秦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诸侯割据兼并的战乱局面结束,郡县制实施。随着统一的完成,分布于列国之间的长城都被拆除,这体现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程。秦代长城主要位于北方边疆,体现出北方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的碰撞,反映出民族交融的历史进程。长城的建造,也反映出秦中央集权制度的优势和政府效能的提升,是国力强大的体现。最后,从其他角度总结论点进行阐述。

    相关试卷

    河北省沧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河北省沧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孔子认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北省武安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河北省武安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北省文安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河北省文安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共2页。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