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深圳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深圳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试卷共8页,21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和考生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填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组号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一、选择题:16小题,共40分。第1~12小题,每小题2分;第13~16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细胞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既具有统一性又具有多样性。下列关于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中一些微量元素作用不大,可被其他元素代替
B. 含C、H、O三种元素的生物大分子都含有S或P
C. 大多数动物脂肪含不饱和脂肪酸,在常温下呈固态
D. 不同种类的细胞其组成元素和化合物的含量不同可以反映细胞的多样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细胞中常见的化学元素中,含量较多的有C、H、O、N、P、S、K、Ca、Mg等元素,称为大量元素,组成细胞的各种元素大多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A、微量元素在细胞中含量很少,但是作用很大,不可被其他元素代替,A错误;
B、生物大分子糖原只含有C、H、O,不含S或P,B错误;
C、大多数动物脂肪含饱和脂肪酸,在常温下呈固态,C错误;
D、不同种类的细胞其组成元素和化合物种类基本相同,但含量又往往有一定差异,这既体现了细胞的统一性,又反映了细胞的多样性,D正确。
故选D。
2. 下列关于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①血浆是该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②不存在胰岛素合成基因③血红蛋白位于该细胞的细胞膜上④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在不断流动和更新中⑤通过无氧呼吸产生能量⑥衰老后控制其凋亡的基因开始表达
A. ①②⑤B. ②③④C. ③④⑥D. ④⑤⑥
【答案】C
【解析】
【分析】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主要成分。
①血浆是红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①正确;
②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中无细胞核,不存在胰岛素合成基因,②正确;
③血红蛋白位于该细胞的细胞质中,③错误;
④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和细胞器,不能合成新的蛋白质,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无法更新,④错误;
⑤红细胞没有线粒体,通过无氧呼吸产生能量,⑤正确;
⑥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不存在控制其凋亡的基因,⑥错误。
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 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离不开糖类等能源物质,也离不开水和无机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种子吸收的水与多糖等物质结合后,水仍具有溶解性
B. 种子萌发过程中糖类含量逐渐下降,有机物种类不变
C. 幼苗细胞中的无机盐可参与细胞构建,水不参与
D. 幼苗中的水可参与形成NADPH,也可参与形成NADH
【答案】D
【解析】
【分析】1、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 H]],合成少量 ATP ;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 H ],合成少量 ATP ;第三阶段是氧气和[ H ]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 ATP 。
2、光合作用:①光反应场所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发生水的光解、 ATP 和 NADPH 的生成;②暗反应场所在叶绿体的基质,发生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消耗 ATP 和 NADPH 。
A、种子吸收的水与多糖等物质结合后,这部分水为结合水,失去了溶解性,A错误;
B、种子萌发过程中糖类含量逐渐下降,有机物种类增加,B错误;
C、水也参与细胞构成,如结合水是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C错误;
D、幼苗中的水可参与光合作用形成NADPH,也可通过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生成NADH,D正确。
故选D。
4. 洋葱是常用的生物实验材料,取洋葱不同组织器官进行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观察细胞质壁分离实验,可用洋葱紫色鳞片叶表皮为材料
B. 光合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可用洋葱管状绿叶为材料
C. 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可用洋葱叶肉细胞制成临时装片
D.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实验,可用洋葱鳞片叶组织制成匀浆
【答案】C
【解析】
【分析】紫色洋葱的叶片分两种,一种是管状叶,绿色,这种叶片可用于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紫色洋葱的另一种叶片是鳞片叶,其内外表皮都由一层细胞构成,适于显微镜观察;其中外表皮紫色,适于观察质壁分离复原;观察有丝分裂的最佳材料是根尖,一是色浅,无其他色素干扰;二是此处细胞处于分裂周期中,能找到进行分裂的细胞。
A、取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制成装片,由于含有紫色的液泡,能形成颜色对比,故可用于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A正确;
B、光合色素主要包括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光合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可用洋葱管状绿叶为材料,B正确;
C、洋葱叶肉细胞是成熟的细胞,不能进行有丝分裂,C错误;
D、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实验,可用洋葱鳞片叶组织制成匀浆,用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后观察,D正确。
故选C。
5. 真核细胞中核糖体处于游离态还是膜结合态,取决于它们结合的mRNA在起始密码子之后是否有“内质网靶向信号序列”,有该序列的mRNA指导合成的多肽,在肽链延伸约80个氨基酸后,核糖体随之附着到内质网等生物膜上。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中核糖体形成都与核仁有关
B. 胰岛素等分泌蛋白的合成不需游离核糖体参与
C. 核糖体也可能结合在核膜的外膜或线粒体外膜上
D. 溶酶体所含酶的mRNA没有“内质网靶向信号序列”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A、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但有核糖体,故原核细胞中核糖体的形成与核仁无关,A错误;
B、胰岛素等分泌蛋白的合成首先在游离核糖体上进行,B错误;
C、核糖体作为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的场所,其分布并不仅限于细胞质基质中,它们也可能结合在特定的细胞器膜上,如核膜的外膜或线粒体外膜,C正确;
D、溶酶体所含酶需要经过内质网的加工,结合题意可知,溶酶体所含酶的mRNA有“内质网靶向信号序列”,D错误。
故选C。
6. 研究细胞内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时,需将这些细胞器从细胞匀浆中分离出来。下图的甲、乙、丙是从某细胞中分离得到的3种细胞器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分离出甲、乙、丙细胞器的方法可选用密度梯度离心
B. 该细胞可能是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
C. 甲~丙都具有磷脂双分子层结构
D. 为研究甲~丙内部结构,可利用高倍光学显微镜观察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图可知,甲是叶绿体,乙是内质网,丙是线粒体。
A、分离细胞器可选用差速离心法,A错误;
B、该细胞有叶绿体,不可能是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B错误;
C、甲乙丙都有生物膜,生物膜是磷脂双分子层结构,C正确;
D、如果需要观测细胞内大部分细胞器及更小的结构,只能借助电子显微镜,D错误。
故选C。
7. 溶酶体膜上存在一种Ca2+激活的钾离子通道(BK),BK的激活需要细胞质基质中较高浓度的Ca2+。研究发现,K+通道和Ca2+通道(TRPML)在功能上关联。如图表示BK和TRPML参与物质运输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溶酶体中的K+浓度高于细胞质基质
B. TRPML作用的结果会促进BK的激活
C. BK运输K+过程中K+与BK发生特异性结合
D. Ca2+通过TRPML的过程依赖于ATP的水解供能
【答案】B
【解析】
【分析】转运蛋白可以分为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两种类型,载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结合部位相适应的分子或离子通过,而且每次转运时都会发生自身构象的改变;通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通道的直径和形状相适配、大小和电荷相适宜的分子或离子通过,分子或离子通过通道蛋白时,不需要与通道蛋白结合。
A、通道蛋白介导物质的运输方向为顺浓度梯度的运输,由于BK能介导K+从细胞质基质进入溶酶体,因此溶酶体中的钾离子浓度低于细胞质基质,A错误;
B、根据图示可知,TRPML作用的结果会提高细胞质基质中的Ca2+浓度,从而促进BK的激活,B正确;
C、通道蛋白在运输物质的过程中不会发生空间构象的改变,C错误;
D、通道蛋白介导物质运输的方式属于协助扩散,协助扩散不会消耗ATP,D错误。
故选B。
8. 下列有关生物学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孟德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实验结果,发现了遗传规律
B. 卡尔文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
C. 巴斯德用显微镜观察后提出酿酒发酵是酵母菌引起的
D. 科学家通过伞藻嫁接实验,说明伞藻的形态结构特点取决于细胞核
【答案】D
【解析】
【分析】同位素标记法:借助同位素原子追踪物质运行和变化过程。
A、孟德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实验结果,发现了一对相对性状和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存在特殊的分离比,最后发现了遗传规律,A正确;
B、卡尔文等用14C标记CO2供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最终探明了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B正确;
C、巴斯德通过显微镜观察提出酿酒中发酵是由酵母菌细胞的存在所致,没有活细胞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C正确;
D、科学家通过伞藻嫁接实验和核移植实验,说明伞藻的形态结构特点取决于细胞核,D错误。
故选D。
9. Gabija细菌防御系统具有抗病毒作用,其防御作用与 GajA 酶有关。正常浓度的 ATP 会抑制 GajA 酶的活性,病毒侵入后高强度的转录会激活 GajA 酶,激活的 GajA 酶能对外来病毒的核酸进行切割,从而抵抗病毒的感染。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激活的 GajA 酶能破坏病毒核酸分子的磷酸二酯键
B. GajA 酶被激活的原因是高强度的转录消耗大量 ATP
C. 病毒的入侵会显著降低细菌细胞中 ADP/ATP 的值
D. 病毒入侵后,激活的GajA酶的空间结构会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酶具有专一性,限制酶可识别特定序列,切割特定位点。
A、依据题干信息,激活的 GajA 酶能对外来病毒的核酸进行切割,核苷酸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进行连接,故激活的 GajA 酶能破坏病毒核酸分子的磷酸二酯键,A正确;
B、依据题干信息,正常浓度的 ATP 会抑制 GajA 酶的活性,当高强度的转录消耗大量 ATP,会导致ATP低于正常水平,激活 GajA 酶,B正确;
C、病毒的入侵会导致ATP消耗增多,故会提高细菌细胞中 ADP/ATP 的值,C错误;
D、病毒入侵后, GajA 酶被激活,既由抑制状态变为激活状态,激活的GajA酶的空间结构会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C。
10. 我国科学家“让关节炎小鼠衰老的软骨细胞进行‘光合作用’并重回青春”的研究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他们提取菠菜的类囊体,制成纳米级类囊体单元(NTUs),再用小鼠软骨细胞膜(CM)进行封装,制备出CM-NTUs,注射到患骨关节炎小鼠的膝关节腔中。对该部位进行光照后,发现衰老的软骨细胞代谢得到改善,活力得到恢复。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软骨细胞缺乏ATP和还原剂,可能是其患骨关节炎的病因
B. CM-NTUs进入衰老软骨细胞方式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
C. 对CM-NTUs进行光照后,可以相继发生光反应和暗反应
D. 用CM对NTUs进行封装,能够避免NTUs被免疫系统清除
【答案】C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过程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是水光解形成氧气和还原氢的过程,该过程中光能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ATP中;暗反应阶段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二氧化碳固定是二氧化碳与1分子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2分子三碳化合物的过程,三碳化合物还原是三碳化合物在光反应产生的还原氢和ATP的作用下形成有机物和五碳化合物的过程。
AC、分析题意,光照小鼠注射部位后,由于该部位含有纳米级类囊体单元,因而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进而合成了ATP和NADPH,因此症状显著缓解,即在细胞内的纳米级类囊体单元上合成了ATP和NADPH,据此推测患者关节内软骨细胞缺乏ATP和还原剂,可能是其患骨关节炎的病因,A正确、C错误 ;
B、通过融合将CM-NTUs导入软骨关节炎小鼠的软骨细胞,依赖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B正确;
D、研究人员把CM-NTUs不是NTUs注入患病小鼠的膝关节,这是因为用小鼠软骨细胞膜对NTUs进行封装后,一方面为类囊体发生作用提供了合适的内部环境,另一方面也对NTUs起到了保护作用,避免被免疫系统清除,D正确。
故选C。
11. 在光照恒定、光合作用温度最适条件下,某研究小组用图1的实验装置测量一小时内密闭容器中CO2的变化量,绘成曲线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第10min时突然黑暗,叶绿体基质中C3的含量在短时间内将下降
B. 该绿色植物前30分钟真正光合速率平均为64ppm CO2/min
C. 适当提高温度进行实验,该植物光合作用的光饱和点将增大
D. a~b段,叶绿体中ATP从基质向类囊体膜运输
【答案】B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中实验装置测量一小时内密闭容器中CO2的变化量,可以用于测定呼吸作用强度或净光合作用强度,即光下测定的是净光合速率,黑暗处测定的是呼吸速率。
A、若第10 min时突然黑暗,导致光反应产生的ATP和NADPH含量下降,抑制暗反应中C3的还原,导致叶绿体基质中C3的含量在短时间内将增加,A错误;
B、真正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由ab段可以计算出净光合速率=(1680−180)/30=50ppm CO2/min,由bc段可以计算出呼吸速率=(600−180)/30=14ppm CO2/min,因此真光合速率平均为64ppm CO2/min,B正确;
C、题干中提出,该实验在最适温度条件下进行,因此适当提高温度进行实验,光合速率下降,导致该植物光合作用的光饱和点将下降,C错误;
D、a~b段二氧化碳含量在下降,说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且二氧化碳在暗反应中被用于合成三碳化合物,因此叶绿体中ATP从类囊体膜向基质运输,D错误。
故选B。
12. 蝌蚪长出四肢,尾巴消失,发育成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四肢的细胞分裂时会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
B. 体细胞增殖形成四肢的组织
C. 蝌蚪尾巴逐渐消失是细胞凋亡的结果
D. 蝌蚪发育成蛙是遗传物质改变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分析】在“蝌蚪长出四肢,尾巴消失,发育成蛙”的过程中,涉及到细胞的增殖、凋亡、分化。
A、四肢细胞分裂属于有丝分裂,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A错误;
B、动物和人体内仍保留着少数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这些细胞叫作干细胞,四肢的组织细胞是来自于干细胞的增殖分化,B错误;
C、蝌蚪尾巴逐渐消失是细胞凋亡的结果,细胞凋亡是正常的生命现象,C正确;
D、蝌蚪发育成蛙是细胞分化的结果,细胞分化是细胞中基因选择性表达,而不是遗传物质改变,D错误。
故选C。
13. ADH(乙醇脱氢酶)和LDH(乳酸脱氢酶) 是厌氧呼吸的关键酶,其催化代谢途径如图甲所示。Ca2+对淹水胁迫的辣椒幼苗根厌氧呼吸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乙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酶E和LDH都能催化丙酮酸,说明LDH不具有专一性
B. 丙酮酸生成乳酸或酒精的过程中,底物中的大部分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
C. Ca2+影响ADH、LDH 的活性,能减少乙醛和乳酸积累造成的伤害
D. 与对照组相比,淹水组第6天时乙醇代谢增幅明显大于乳酸代谢增幅
【答案】C
【解析】
【分析】酶的特性:①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②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者一类化学反应。 ③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A、酶具有专一性,酶的专一性是指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者一类化学反应,A错误;
B、丙酮酸生成乳酸或酒精的过程是无氧呼吸第二阶段,没有产生能量,能量储存在乳酸或酒精中,B错误;
C、由图乙可知,Ca2+能减弱LDH的活性,增强ADH的活性,结合甲图可知,LDH能催化乳酸生成,ADH能催化乙醛生成乙醇,故Ca2+影响ADH、LDH 的活性,能减少乙醛和乳酸积累造成的伤害,C正确;
D、与对照组相比,淹水组第6天时,乙醇脱氢酶(ADH)、乳酸脱氢酶(LDH)活性都升高,且活性都增加了一倍,据此可推测淹水组第6天时乙醇代谢增幅等于乳酸代谢增幅,D错误。
故选C。
14. 如果将植物培养在只含一种盐分的溶液中,植物不久将会呈现不正常状态,最后死亡,这种现象即为单盐毒害。下表是利用0.12ml/L NaCl、0.12ml/L CaCl2、0.12ml/L KCl溶液进行实验时,小麦根的生长情况:
注:3、4组为溶液的等体积混和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单盐毒害现象可能与外界盐溶液浓度太高导致植物细胞渗透失水有关
B. 将海藻放在和海水NaCl浓度相同的NaCl溶液中,不会发生单盐毒害
C. 若植物细胞在2组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在1组溶液中也会发生质壁分离
D. 1、2组实验说明,单盐毒害程度可能与单盐的类型有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1、渗透作用:(1)定义:渗透作用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2)发生条件:①具有半透膜;②膜两侧具有浓度差;(3)渗透方向:水分子从水的相对含量高的一侧向相对含量低的一侧渗透。
2、质壁分离现象:①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②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③表现:液泡体积变小,细胞液颜色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
A、分析图表可知,植物培养在浓度不变的混合溶液中时,单盐毒害现象会减弱,这说明单盐毒害与外界盐溶液浓度太高导致植物细胞渗透失水无关,A错误;
B、海水中含有多种盐,而氯化钠溶液中只含有一种盐,故将海藻放在和海水NaCl浓度相同的NaCl溶液中,会发生单盐毒害,B错误;
C、由于0. 12ml/LCaCl2溶液中离子浓度是0. 36ml/L,0. 12ml/LNaCl中离子浓度为0.24ml/L,所以若植物细胞在2 组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在1 组溶液中不一定发生质壁分离,C错误;
D、1、2 组实验的自变量是盐种类的不同,结果根的总长度有差异,说明单盐毒害程度可能与单盐的类型有关,D正确。
故选D。
15. 某植物为二倍体雌雄同株同花植物,自然状态下可以自花受粉或异花受粉。其花色受A(红色)、a1(斑红色)、a2(条红色)、a3(白色)4个复等位基因控制,4个复等位基因显隐性关系为A>a1>a2>a3。a2是一种“自私基因”,在产生配子时会导致同株一定比例的其他花粉死亡,使其有更多的机会遗传下去。基因型为a2a3的植株自交,F1中条红色:白色=5: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花色基因的遗传遵循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
B. 两株花色不同植株杂交,子代花色最多有4种
C. 等比例的Aa1与a2a3植株随机交配,F1中含“自私基因”的植株所占比例为15/28
D. 基因型为a2a3的植株自交,F1条红色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占2/5
【答案】D
【解析】
【分析】题干分析,植物的花色受4个复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a2a3的植株自交,F1中条红色∶白色=5∶1。a3a3所占的比例为1/6=1/2×1/3,说明a2能使1/2a的花粉致死。
A、由题意可知,花色的遗传受4个复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A错误;
B、这4个复等位基因之间是完全显性的关系,则两株花色不同的植株杂交,子代花色最多有3种,B错误;
C、a2a3的植株自交,F1中条红色∶白色=5∶1。a3a3所占的比例为1/6=1/2×1/3,说明a2能使1/2a3的花粉致死。故等比例的Aa1与a2a3植株随机交配,产生的雌配子为1/4A、1/4a1、1/4a2、1/4a3,产生的雄配子为 2/7A、2/7a1、2/7a2、1/7a3,则含有a2植株比例为1/4+2/7-1/4×2/7=13/28,C错误;
D、基因型为a2a3的植株自交,F1中条红色∶白色=5∶1。白色所占的比例为1/6=1/2×1/3,说明a2能使1/2a3的花粉致死,所以产生的雄配子比例为a2:a3=2:1,雌配子的种类和比例为a2:a3=1:1,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2a2:a2a3:a2a3:a3a3=2:2:1:1,则F1条红色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占2/5,D正确。
故选D。
16. 图1是某动物卵巢一个正常分裂细胞示意图,图2中①~⑦是该动物体内细胞增殖不同时期的细胞中染色数与核DNA分子数的关系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1细胞的名称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极体
B. 图2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是③④⑤⑥
C. 图2中⑦最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D. 图2中可能发生联会的细胞是③
【答案】B
【解析】
【分析】1、图1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
2、图2中①③⑦为不含有姐妹染色单体细胞,其中③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⑦为有丝分裂后期;④⑤为正在DNA复制的细胞。
A、由图1可得该细胞不存在同源染色体,而且染色体着丝点(着丝粒)未断裂,染色体排列混乱所以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由于该动物为雌性,因此为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A错误;
B、含有2个染色体组的细胞中染色体数应为2n,由图2可知,③④⑤⑥符合条件,B正确;
C、图2中⑦染色体和核DNA数目都是4n,最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后期,C错误;
D、联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染色体数目和体细胞相同,即2n,DNA数目是体细胞的二倍,即4n,最可能是⑥,D错误。
故选B。
二、非选择题:5小题,共60分。
17. 盐渍土是限制苹果树生长的环境因素之一,研究者通过实验探究苹果耐盐机制。
(1)糖类是植物主要______物质,也可作为信号调节植物对盐胁迫的响应。糖类在苹果果肉细胞中主要存在于______,该细胞器的功能是______。
(2)己糖激酶K是葡萄糖感受器。为验证葡萄糖通过己糖激酶K提高苹果幼苗耐盐性,用不同试剂处理苹果幼苗,14天后检测叶片脂质过氧化物MDA的含量(细胞损伤指标),1、2组结果如图1,在图1中补充3、4组结果以支持该结论______。
(3)H是位于苹果细胞液泡膜上的Na+转运蛋白。己糖激酶K可与H蛋白相互作用,推测己糖激酶K在苹果耐盐性中的作用部分依赖H蛋白。为验证该推测,研究者做了如下实验,请将实验方案补充完整并预测实验结果:
①将高表达己糖激酶K的苹果愈伤组织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抑制细胞内H蛋白的表达,另一组作为______(填实验组或对照组);
②______,检测MDA含量。预期结果:______。
(4)研究表明己糖激酶K响应糖信号后,催化H蛋白的磷酸化提高其活性,H蛋白将Na+______,以保证高盐环境下苹果细胞质渗透压的相对稳定。依据本研究,提出一个提高苹果幼苗耐盐性的思路______。
【答案】(1) ①. 能源 ②. 液泡 ③. 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保持植物细胞坚挺
(2)(3) ①. 对照组 ②. 将各组置于高盐培养基中培养相同时间,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 ③. 实验组愈伤组织MD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4) ①. 转运进液泡 ②. 提高H的表达量、提高苹果己糖激酶K的表达量、促进蛋白质H的磷酸化
【解析】
【分析】实验组:接受自变量处理的组;对照组:没有经过自变量处理的组。
【小问1】
组成细胞的有机物中,糖类是植物主要能源物质,也可作为信号调节植物对盐胁迫的响应。糖类在苹果果肉细胞中主要存在于液泡,液泡可以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保持植物细胞坚挺。
【小问2】
由图可知,2、3、4组的自变量不同,3组加入了200mMNaCl、4%葡萄糖,4组加入了200mMNaCl、4%葡萄糖以及己糖激酶K抑制剂,由于实验结论为葡萄糖通过己糖激酶K提高苹果功苗耐盐性,3组有己糖激酶K,其MDA含量低于4组,而2组只加了200mMNaCl,细胞损伤最大,故2组的MDA含量最高,1组没有做任何处理,其MDA含量最低,故14天后检测叶片脂质过氧化物MDA的含量为2组>4组>3组>1组。
【小问3】
由题干可知:己糖激酶K可与H蛋白相互作用,推测己糖激酶K在苹果耐盐性中的作用部分依赖H蛋白。实验可将高表达己糖激酶K的苹果愈伤组织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抑制细胞内H蛋白的表达,另一组作为对照组,将各组置于高盐培养基中培养相同时间,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预期结果:实验组愈伤组织MD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小问4】
H蛋白将Na+转运进液泡,提高细胞液渗透压,以保证高盐环境下苹果细胞质渗透压的相对稳定;由此可推知耐盐苹果的育种思路:提高苹果己糖激酶K的表达量、促进蛋白质H的磷酸化等。
18. 当光照强度大于光饱和点时,常引起光抑制或光损伤。科研人员探究了小球藻对光照强度的生理响应变化及机制。光反应过程中的光合电子传递链主要由光系统等光合复合体组成,如下图所示。
(1)位于类囊体薄膜上的光系统是由蛋白质和______组成的复合物。适宜环境下,光反应过程中H2O裂解释放的电子(e-)经过一系列传递,最终被______接受,产生的NADPH在暗反应中的作用是______。
(2)强光会造成叶绿体内电子积累导致活性氧(ROS,一种自由基)大量增加,请用自由基学说解释强光下小球藻光合作用降低的原因______。
(3)强光下,图示中e-的转移途径为e-→NADP+→______,从而解除了光抑制。
【答案】(1) ①. 光合色素 ②. NADP+ ③. 作为活泼的还原剂,提供能量
(2)强光下产生的活性氧(ROS)攻击磷脂、蛋白质等,造成类囊体破坏、光合作用相关酶活性下降
(3)铁氰化钾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场所:光反应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中,主要包括水的光解和ATP的合成两个过程;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主要包括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两个过程。
【小问1】
位于类囊体薄膜上的光系统是由蛋白质和光合色素组成的复合物。由图示可知,光反应H2O裂解释放的电子经过一系列传递,最终被NADP+接受,该过程产生的ATP和NADPH用于卡尔文循环中的C3的还原,NADPH作为活泼的还原剂、提供能量。
小问2】
强光下小球藻光合作用降低的原因是因为强光下产生的活性氧(ROS)攻击磷脂、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造成类囊体破坏、光合作用相关酶活性下降。
【小问3】
强光下,图示中e-的转移途径为e-→NADP+→铁氰化钾,铁氰化钾被还原为亚铁氰化钾的过程吸收了外溢电子的能量,将部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从而解除了光抑制。
19. 气孔是由一对保卫细胞围成的孔隙,保卫细胞含叶绿体。大多数植物的气孔白天打开,晚上则保持很小的开度。但在干旱条件下,气孔会以数十分钟为周期进行周期性的开放和闭合,称为“气孔振荡”。
(1)“气孔振荡”是植物对干旱条件的一种适应性反应,有利于植物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原因是:气孔关闭,可以______;气孔打开,可以______。
(2)关于气孔开闭的假说之一是:在光下,保卫细胞由于______,导致细胞中CO2浓度下降,引起pH升高,促进酶促反应淀粉转化为葡萄糖,细胞中葡萄糖浓度增高,保卫细胞______(填“吸水”或“失水”)导致气孔开放。黑暗时,保卫细胞里葡萄糖浓度低,气孔关闭。
(3)关于上述假说的机理,研究者利用拟南芥开展了进一步的研究。
①研究人员欲研究蛋白质TOR激酶在气孔开闭中的作用及机理,以光照12h与黑暗12h为光照周期进行实验,结果如下图1、图2所示:
结合图1、图2所示的结果,可得出TOR激酶在气孔开闭中的作用原理是______。
②研究发现,蔗糖也能促进气孔打开,为确定蔗糖和TOR激酶之间的关系,将野生型拟南芥分为4组开展实验,检测光照后各组中淀粉降解酶BAMI的相对表达量。
注:“+”分别表示“有/无”添加,“*”越多表示表达量越高。
实验处理及结果如表所示,则蔗糖、TOR激酶、BAMI、气孔开闭之间的调控关系是:_______( )→_______( )→_______( )→气孔打开。[括号里填“+”(表示促进)或“-”(表示抑制),横线上选填“TOR激酶”、“BAM1”、或“蔗糖”]。
【答案】(1) ①. 降低蒸腾作用,避免失水过多 ②. 保证CO2供应,使光合作用正常进行
(2) ①. 进行光合作用,且光合作用吸收CO2的量大于呼吸作用释放CO2的量 ②. 吸水
(3) ①. TOR激酶促进光照下保卫细胞中淀粉的迅速降解,保卫细胞渗透压升高吸水,使气孔打开 ②. 蔗糖 ③. + ④. TOR激酶 ⑤. + ⑥. BAMI ⑦. +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场所:光反应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中,主要包括水的光解和ATP的合成两个过程;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主要包括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两个过程。
【小问1】
“气孔振荡”是植物对干旱条件的一种适应性反应,这种适应性体现在,植物面临干旱条件时,气孔关闭既能降低蒸腾作用强度,避免失水过多;气孔打开能保证二氧化碳供应,使光合作用正常进行。
【小问2】
在光下,保卫细胞进行光合作用,吸收CO2,且光合作用吸收CO2的量大于呼吸作用释放CO2的量,导致CO2浓度下降,引起pH升高,淀粉转化为葡萄糖,细胞中葡萄糖浓度增高,保卫细胞吸水导致气孔开放;黑暗时只进行呼吸作用,由于呼吸作用释放CO2,使pH降低,葡萄糖转化为淀粉,保卫细胞里葡萄糖浓度低,改变了水分扩散方向,气孔关闭。
【小问3】
①在图1中,野生型植株保卫细胞中的淀粉在开始光照后1h内迅速降解,随后又开始积累,达到峰值又开始缓慢降解。图2中,开始光照时,对照组和抑制剂处理组保卫细胞气孔开闭情况一致,光照1h和3h后,对照组保卫细胞气孔增大,抑制剂处理组保卫细胞气孔打开程度基本无明显变化,结合图1、2所示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TOR激酶促进光照下保卫细胞中淀粉的迅速降解,细胞中葡萄糖浓度增高,保卫细胞渗透压升高吸水,使气孔打开。
②从实验结果来看,当有蔗糖且无TOR激酶抑制剂时,淀粉降解酶BAMI的相对表达量高,说明蔗糖能促进BAMI的表达。当有TOR激酶抑制剂时,BAMI的表达量降低,说明TOR激酶对BAMI的表达有促进作用。当有TOR激酶抑制剂和蔗糖时,BAMI的表达也不高,可知蔗糖要通过TOR激酶促进BAMI的表达,因此蔗糖、TOR激酶、BAMI、气孔开闭之间的调控关系是:蔗糖TOR激酶BAMI气孔打开。
20. 孟德尔用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做了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下图为实验过程图解,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该实验的亲本中,母本是______。操作①叫______,为了确保杂交实验成功,①的操作应注意时间在______之前;操作②处理后必需用纸袋对母本进行______,其目的是______。
(2)有人突然发现在本来开白花的豌豆中出现了开紫花的植株,第二年将紫花植株的种子种下去,发现长出的145株新植株中,有36株开白花。若想获得更多开紫花的纯种植株,请你设计一种最简捷的实验方案______。
(3)已知豌豆种子中子叶的黄色与绿色由一对等位基因Y、y控制,现用豌豆进行以下遗传实验:
实验一中黄色子叶丙与实验二中黄色子叶戊杂交,所获得的子代中,绿色子叶占______,黄色子叶个体中不能稳定遗传的占______。
【答案】(1) ①. 高茎豌豆 ②. 去雄 ③. 花粉(未)成熟 ④. 套袋 ⑤. 避免其他花粉干扰
(2)取紫花植株连续自交直至不再出现性状分离
(3) ①. 1/6 ②. 3/5
【解析】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在生物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小问1】
由图中高茎豌豆去雄(操作①)可知,高茎豌豆充当母本,矮茎豌豆充当父本。因为豌豆为自花传粉植物,因此为了确保杂交实验成功,应在花粉成熟前进行去雄。为了防止其他花粉干扰,去雄后必需用纸袋对母本进行套袋。
【小问2】
紫花植株的种子种下去,发现长出的145株新植株中,有36株开白花,即出现性状分离,故可以推测紫花为显性性状,且为杂合子,若要获得更多开紫色豌豆花的纯种植株,最简捷的办法就是让紫花植株连续自交,由于自交一代,杂合子占比为1/2,则随自交代数(设为n代)增加,则杂合子紫花占比为(1/2)n,n越大,杂合子紫花的比例越小,故开紫色豌豆花的纯种植株比例就会越来越高,直至不再出现性状分离。
【小问3】
根据实验二,黄色子叶自交产生绿色子叶可知,黄色为显性性状,绿色为隐性性状,根据后代的性状分离比可知丁基因型为Yy,戊为1/3YY、2/3Yy。实验一中甲和乙后代黄色:绿色=1:1,则可知甲为Yy,丙也为Yy,实验一中黄色子叶丙与实验二中黄色子叶戊杂交,所获得的子代中,绿色子叶占2/3×1/4=1/6,黄色子叶个体中不能稳定遗传的(Yy)占(1/3×1/2+2/3×1/2)÷(1-1/6)=3/5。
21.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雌性个体中,细胞减数分裂时,基因为了进入卵细胞,会发生“相互竞争”的现象,最终导致的结果是等位基因进入卵细胞的机会不同,因此会影响后代基因库中等位基因的频率。这项研究结果对揭示生物种群的进化原因有很大辅助作用。回答下列问题:
(1)纺锤体是由大量的微管蛋白组成的,在动物细胞中,它的组装与______(填细胞器)有关。该细胞器在______期倍增,该时期的特点是______。
(2)有研究表明,在雌性减数分裂过程中,不同等位基因最终进入卵细胞的概率大小,与其所在染色体的着丝粒大小、细胞中纺锤体的结构这两个因素有很强的相关性,具体关系如下图所示:
结合图中信息推测,如果某基因在自然有性生殖种群中频率较高,则该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着丝粒一般______(较大/较小),这种染色体易与酪氨酸化程度______(大/小)的纺锤丝结合。
(3)若这种“基因竞争”现象发生在雄性减数分裂的过程中,一般就不会对后代基因库中等位基因的频率造成影响,原因是:______。
(4)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保证了每种生物前后代______,维持了生物遗传的______。
【答案】(1) ①. 中心体 ②. 间 ③. 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细胞有适度生长
(2) ①. 较大 ②. 小
(3)不同等位基因最终进入精细胞的概率相等
(4) ①. 染色体数目的恒定 ②. 稳定性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的生物产生生殖细胞时,从原始生殖细胞发展到成熟生殖细胞的过程。这个过程中DNA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产生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本物种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一半。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染色体散乱的排布与细胞内;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小问1】
中心体主要由微管蛋白组成,纺锤体是由大量的微管蛋白组成的,在动物细胞中,它的组装与中心体有关。该细胞器在间期倍增,该时期的特点是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细胞有适度生长
【小问2】
由图可知,不同等位基因所在染色体的着丝点越大,纺锤丝酪氨酸化程度越小,最终进入卵细胞的概率越大,由此可知,如果某基因在自然有性生殖种群中频率较高,说明该基因进入卵细胞的概率较高,则该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着丝点一般较大,这种染色体易与酪氨酸化程度小的纺锤丝结合。
【小问3】
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的4个精子受精机会均等,因此若这种“基因竞争”现象发生在雄性减数分裂的过程中,一般就不会对后代基因库中等位基因的频率造成影响。
【小问4】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保证了每种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维持了生物遗传的稳定性。组别
1组
2组
3组
4组
溶液
NaCl
CaCl2
NaCl+CaCl2
NaCl+CaCl2+KCl
根的总长度(mm)
59
70
254
324
组别
1
2
3
4
蔗糖
-
+
-
+
TOR激酶抑制剂
-
-
+
+
光照后淀粉降解酶BAMI的相对表达量
**
***
*
*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深圳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东省深圳市第七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广东省深圳市第七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原卷版docx、广东省深圳市第七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翠园中学高二(下)期中生物试卷,共3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