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第六板块文言文阅读第三讲理解文言虚词(原卷版+解析)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第六板块文言文阅读第三讲理解文言虚词(原卷版+解析)第1页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第六板块文言文阅读第三讲理解文言虚词(原卷版+解析)第2页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第六板块文言文阅读第三讲理解文言虚词(原卷版+解析)第3页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第六板块文言文阅读第三讲理解文言虚词(原卷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第六板块文言文阅读第三讲理解文言虚词(原卷版+解析),共1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知识精讲,对点精练,参考译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三讲 理解文言虚词
    【知识精讲】
    文言虚词是文言实词的对称。文言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虚词在古汉语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有时只因一虚词之差,便谬之千里。巧妙运用虚词,可使文言增色,情趣盎然。文言虚词的考查范围主要是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除了这18个常见文言虚词外,高考也还有对其他文言虚词、兼词和复音虚词等进行考查的情况。
    1.方法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最根本的是要辨识语境,因为虚词的意义并不固定,用法也很灵活,只有结合语境才能准确把握。除了辨识语境,考场中,还要掌握以下方法以帮助判断:
    (1)语法分析法
    同一个虚词,在句中充当不同的语法成分,其意义和用法也会发生变化。
    例如“之”,处于谓语位置,可译为动词“到”,如“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处在宾语部分的两个名词之间,则译为指示代词“这样”,如“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处在主谓之间,则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如“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逍遥游》)。不同的句子成分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故前两句中的“为”应为动词作谓语,译为“是”;第三句中的“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第三句中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助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
    (2)语境分析法
    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的整体语境和句子(单句和复句)之间、句子内部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来推断。
    如“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中的“而”,上文对曹操“一世之雄”的功名大加赞许和充分肯定,下文“今安在哉”则表达了叹惋之情,下文没有顺承上文的句意,而是用“安在”逆接,可见句中的“而”为转折连词,可译为“可是,却”。
    (3)位置推断法
    同一虚词,在句中位置不同,其意义和用法也不同。
    例如“也”,用在句末表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表疑问语气)”(《过秦论》);“也”如果用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中的“也”。再如“其”,用在句首一般作代词,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代指项庄)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用在句首还常作语气副词(表反问或揣测),如“其(表揣测语气)皆出于此乎”(《师说》);在句中用在动词后一般作代词,如“秦王恐其(代指蔺相如)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用在名(代)词后一般作语气副词(表商量、期望、祈使语气),如“吾其(语气副词,可译为‘还是’)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4)对应推断法
    句式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可从熟悉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由此可推断“以”也应是表修饰的连词。再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中的“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应是“趁着”的意思。
    2.步骤
    第一步:审清题意,确定方向。了解题目作答的方向,以便集中注意力答题。
    第二步:揣摩句意,聚焦重点。宏观把握文本句意,微观琢磨重点虚词,做到词不离句。
    第三步:寻求规律,精准作答。在虚词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寻求规律,形成一定的推断技巧,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对点精练】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文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eq \b\lc\{(\a\vs4\al\c1(而有战胜之名,起之为将))
    B.eq \b\lc\{(\a\vs4\al\c1(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卒母闻而哭之))
    C.eq \b\lc\{(\a\vs4\al\c1(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卒有病疽者))
    D.eq \b\lc\{(\a\vs4\al\c1(魏文侯以为将,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eq \b\lc\{(\a\vs4\al\c1(吾尝跂而望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eq \b\lc\{(\a\vs4\al\c1(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乃令张仪佯去秦))
    C.eq \b\lc\{(\a\vs4\al\c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犹且从师而问焉))
    D.eq \b\lc\{(\a\vs4\al\c1(斧斤以时入山林,申之以孝悌之义))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eq \b\lc\{(\a\vs4\al\c1(特患文之无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eq \b\lc\{(\a\vs4\al\c1(而今之散见于世者,马之千里者))
    C.eq \b\lc\{(\a\vs4\al\c1(若无意而意合 ,穷山之高而止))
    D.eq \b\lc\{(\a\vs4\al\c1(积钱累月乃能就,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太傅安九世孙也。十四,丁父艰,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初,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乃谓贞曰:“孝子既无兄弟,极须自爱,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自后少进粥。
    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暠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及高祖受禅,暠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太建五年,贞乃还朝。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为主簿。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王,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卓独不坐。
    (节选自《陈书·谢贞传》)
    A.eq \b\lc\{(\a\vs4\al\c1(晋太傅安九世孙也,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B.eq \b\lc\{(\a\vs4\al\c1(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C.eq \b\lc\{(\a\vs4\al\c1(太建五年,贞乃还朝,良乃入,具告沛公))
    D.eq \b\lc\{(\a\vs4\al\c1(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目能见物,而不能见吾之面,假于镜而见焉。镜之贵,不如目;镜不求于目,而目转求于镜。然世未尝以镜之助目,而咎目之失明,镜何负于目哉?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己若。”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
    (节选自《潜研堂文集》)
    A.eq \b\lc\{(\a\vs4\al\c1(五官莫明于目,而目转求于镜))
    B.eq \b\lc\{(\a\vs4\al\c1(面有黑子,而目不知,目能见物,而不能见吾之面))
    C.eq \b\lc\{(\a\vs4\al\c1(而咎目之失明,久之,视世所称美人))
    D.eq \b\lc\{(\a\vs4\al\c1(乌在其为明也,乌用镜为))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归以告蒙母,母恚欲罚之,蒙曰:“贫贱难可居,脱误有功,富贵可致。且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孙)策召见奇之,引置左右。从征黄祖,祖令都督陈就逆以水军出战。蒙勒前锋,亲枭就首,将士乘胜,进攻其城。祖闻就死,委城走,兵追禽之。权曰:“事之克,由陈就先获也。”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三国志·吕蒙传》)
    A.eq \b\lc\{(\a\vs4\al\c1(归以告蒙母,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B.eq \b\lc\{(\a\vs4\al\c1(事之克,由陈就先获也,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C.eq \b\lc\{(\a\vs4\al\c1(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eq \b\lc\{(\a\vs4\al\c1(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钞。
    年二十二,太祖辟为司空掾属,除成皋令,以病去,复为堂阳长。其治务宽惠,不行鞭杖,而民不犯禁。迁兖州刺史,政化大行,百姓称之。虽在军旅,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建安二十二年,与夏侯惇、臧霸等征吴。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节选自《三国志·司马朗传》)
    A.eq \b\lc\{(\a\vs4\al\c1(人有道其父字者,求人可使报秦者))
    B.eq \b\lc\{(\a\vs4\al\c1(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C.eq \b\lc\{(\a\vs4\al\c1(损年以求早成,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D.eq \b\lc\{(\a\vs4\al\c1(非志所为也,当其欣于所遇))
    高2022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学案之
    文言文阅读专题
    第三讲 理解文言虚词
    【知识精讲】
    文言虚词是文言实词的对称。文言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虚词在古汉语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有时只因一虚词之差,便谬之千里。巧妙运用虚词,可使文言增色,情趣盎然。文言虚词的考查范围主要是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除了这18个常见文言虚词外,高考也还有对其他文言虚词、兼词和复音虚词等进行考查的情况。
    1.方法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最根本的是要辨识语境,因为虚词的意义并不固定,用法也很灵活,只有结合语境才能准确把握。除了辨识语境,考场中,还要掌握以下方法以帮助判断:
    (1)语法分析法
    同一个虚词,在句中充当不同的语法成分,其意义和用法也会发生变化。
    例如“之”,处于谓语位置,可译为动词“到”,如“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处在宾语部分的两个名词之间,则译为指示代词“这样”,如“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处在主谓之间,则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如“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逍遥游》)。不同的句子成分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故前两句中的“为”应为动词作谓语,译为“是”;第三句中的“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第三句中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助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
    (2)语境分析法
    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的整体语境和句子(单句和复句)之间、句子内部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来推断。
    如“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中的“而”,上文对曹操“一世之雄”的功名大加赞许和充分肯定,下文“今安在哉”则表达了叹惋之情,下文没有顺承上文的句意,而是用“安在”逆接,可见句中的“而”为转折连词,可译为“可是,却”。
    (3)位置推断法
    同一虚词,在句中位置不同,其意义和用法也不同。
    例如“也”,用在句末表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表疑问语气)”(《过秦论》);“也”如果用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中的“也”。再如“其”,用在句首一般作代词,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代指项庄)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用在句首还常作语气副词(表反问或揣测),如“其(表揣测语气)皆出于此乎”(《师说》);在句中用在动词后一般作代词,如“秦王恐其(代指蔺相如)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用在名(代)词后一般作语气副词(表商量、期望、祈使语气),如“吾其(语气副词,可译为‘还是’)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4)对应推断法
    句式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可从熟悉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由此可推断“以”也应是表修饰的连词。再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中的“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应是“趁着”的意思。
    2.步骤
    第一步:审清题意,确定方向。了解题目作答的方向,以便集中注意力答题。
    第二步:揣摩句意,聚焦重点。宏观把握文本句意,微观琢磨重点虚词,做到词不离句。
    第三步:寻求规律,精准作答。在虚词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寻求规律,形成一定的推断技巧,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对点精练】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文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eq \b\lc\{(\a\vs4\al\c1(而有战胜之名,起之为将))
    B.eq \b\lc\{(\a\vs4\al\c1(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卒母闻而哭之))
    C.eq \b\lc\{(\a\vs4\al\c1(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卒有病疽者))
    D.eq \b\lc\{(\a\vs4\al\c1(魏文侯以为将,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
    1.C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者:助词。用在后置的定语后,定语后置的标志。A.之:助词。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而:连词。表转折,却/表顺承。D.为:动词,做/介词,替,给。】
    【参考译文】
    吴起,是卫国人,侍奉鲁国国君。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吴起)率领鲁国军队攻打齐国,大败齐军。鲁国有人说:“鲁国是个小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图谋鲁国了。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般的国家,如果鲁国国君起用吴起,就是舍弃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就)罢免了吴起。吴起这时听说魏文侯贤明,想去侍奉他。魏文侯就任用他为主将,攻打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吴起做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饭,和士兵们同甘共苦。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放声大哭,说:“往年吴将军替我儿子的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作战时不退缩,于是死在敌人手里。如今吴将军又给我儿子吸吮毒疮,我不知道我儿子又会死在什么地方。”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eq \b\lc\{(\a\vs4\al\c1(吾尝跂而望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eq \b\lc\{(\a\vs4\al\c1(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乃令张仪佯去秦))
    C.eq \b\lc\{(\a\vs4\al\c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犹且从师而问焉))
    D.eq \b\lc\{(\a\vs4\al\c1(斧斤以时入山林,申之以孝悌之义))
    2.B【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乃:连词。表承接,于是。A.而:连词。表修饰/表转折。C.焉:兼词,于之/代词,他。D.以:介词。按照/用。】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eq \b\lc\{(\a\vs4\al\c1(特患文之无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eq \b\lc\{(\a\vs4\al\c1(而今之散见于世者,马之千里者))
    C.eq \b\lc\{(\a\vs4\al\c1(若无意而意合 ,穷山之高而止))
    D.eq \b\lc\{(\a\vs4\al\c1(积钱累月乃能就,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3.D【乃:副词。表顺承,才。A.之: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不译。B.者:代词,指代人、物、事、时间、地点等,可译为“……的东西/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C.而:连词。表转折/表顺承。】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太傅安九世孙也。十四,丁父艰,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初,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乃谓贞曰:“孝子既无兄弟,极须自爱,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自后少进粥。
    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暠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及高祖受禅,暠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太建五年,贞乃还朝。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为主簿。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王,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卓独不坐。
    (节选自《陈书·谢贞传》)
    A.eq \b\lc\{(\a\vs4\al\c1(晋太傅安九世孙也,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B.eq \b\lc\{(\a\vs4\al\c1(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C.eq \b\lc\{(\a\vs4\al\c1(太建五年,贞乃还朝,良乃入,具告沛公))
    D.eq \b\lc\{(\a\vs4\al\c1(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4.B【若:连词,表假设,如果。A.也:助词,表判断/句末语气词,表感叹。C.乃:副词,才/连词,表承接,于是,就。D.因:副词,于是,就/介词,凭借,依靠。】
    【参考译文】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是晋朝太傅谢安的九世孙。十四岁,遭逢父亲去世,(谢贞)号哭于地,气绝而复苏的情况有数次。当初,父亲谢蔺因母亲阮氏去世,不吃饭哭泣到眼中出血而死,家人宾客害怕谢贞也会这样,叔父谢洽、族兄谢暠便一同前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来为谢贞说法。禅师于是对谢贞说:“(你作为)孝子既然没有兄弟,就极须爱护自己,如果哀伤过度损害生命,谁来赡养你的母亲呢?”从这以后谢贞才稍微吃一点稠粥。
    在太清年间的动乱中,亲属流散逃亡,谢贞在江陵落入敌手,谢暠逃难到番禺,谢贞的母亲在宣明寺出家。等到高祖即位,谢暠返回故乡,奉养谢贞的母亲,前后将近二十年。太建五年,谢贞才回朝。等到始兴王叔陵担任扬州刺史时,召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征召谢贞做主簿。谢贞揣度叔陵将会有叛逆之心,于是跟阮卓自行疏远叔陵,每当有宴会交游,总是称病推辞,不曾参与,叔陵向来钦佩看重他们,没有怪罪他。不久高宗驾崩,叔陵叛逆作乱,叔陵府中的属官大多受到牵连而被拘捕,唯独谢贞与阮卓不受牵连。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目能见物,而不能见吾之面,假于镜而见焉。镜之贵,不如目;镜不求于目,而目转求于镜。然世未尝以镜之助目,而咎目之失明,镜何负于目哉?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己若。”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
    (节选自《潜研堂文集》)
    A.eq \b\lc\{(\a\vs4\al\c1(五官莫明于目,而目转求于镜))
    B.eq \b\lc\{(\a\vs4\al\c1(面有黑子,而目不知,目能见物,而不能见吾之面))
    C.eq \b\lc\{(\a\vs4\al\c1(而咎目之失明,久之,视世所称美人))
    D.eq \b\lc\{(\a\vs4\al\c1(乌在其为明也,乌用镜为))
    5.B【而:连词。表转折,却、但是。A.于:介词。比/向。C.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可不译/表停顿,可不译。D.为:判断词,是/助词,表反问。】
    【参考译文】
    人的脸部五官中没有比眼睛更明亮的。脸上有黑点,眼睛却看不到,为何认为它是最明亮的呢?眼睛能看到(其他的)物体,却不能看见自己的脸,要借助于镜子才能看见。镜子的珍贵程度,不及眼睛;但镜子不用求助于眼睛,而眼睛反而要求助于镜子。然而世人不曾用镜子来帮助眼睛,反而责怪眼睛不明亮,镜子有什么对不起眼睛的地方呢?有一位客人只相信眼睛而讨厌镜子,说:“这(镜子)害得我好苦啊,我自己有眼睛,为何要用镜子呢?”时间一长,看到世人所称赞的美人,很少有满意的,不知道自己脸上有黑痣,泰然自若地说:“(她们)都没有我美丽。”旁边的人偷偷地笑他,这个人却始终没有感觉到。真是可悲啊!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归以告蒙母,母恚欲罚之,蒙曰:“贫贱难可居,脱误有功,富贵可致。且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孙)策召见奇之,引置左右。从征黄祖,祖令都督陈就逆以水军出战。蒙勒前锋,亲枭就首,将士乘胜,进攻其城。祖闻就死,委城走,兵追禽之。权曰:“事之克,由陈就先获也。”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三国志·吕蒙传》)
    A.eq \b\lc\{(\a\vs4\al\c1(归以告蒙母,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B.eq \b\lc\{(\a\vs4\al\c1(事之克,由陈就先获也,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C.eq \b\lc\{(\a\vs4\al\c1(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eq \b\lc\{(\a\vs4\al\c1(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6.A【以:介词。把/因为。B.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乃:副词,表示出乎意料,可译为“竟然”。D.而:连词,表承接。】
    【参考译文】
    吕蒙字子明,是汝南郡富陂人。少年时南渡长江,依附姐夫邓当。吕蒙十五六岁时,偷偷跟随邓当去攻打贼人。邓当回头看见吕蒙后十分吃惊,呵责训斥他,但还是不能阻止他。邓当回家后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吕蒙的母亲,母亲生气想惩罚他,吕蒙说:“贫穷低贱的处境难以久居,倘若偶然建立了功劳,富贵就可以获得了。况且不到虎穴探险,怎么能够得到虎子呢?”母亲心痛地让他走了。孙策召见他后认为他很奇特,把他召入放在自己身边。跟随(孙权)征讨黄祖,黄祖命令都督陈就率领水军迎战。吕蒙统领前锋,亲手斩下陈就的首级,将士乘胜追击,攻进了城里。黄祖听说陈就死去了,丢下城池逃跑,士兵追上去活捉了他。孙权说:“事情成功,是因为陈就先被斩首。”鲁肃取代周瑜后,正要到陆口去,经过吕蒙的军营。鲁肃心中还很轻视吕蒙,有人劝鲁肃说:“吕将军的功业名声一天天显达,不能用原来的眼光看待他,你应该去拜访他。”鲁肃于是前往拜会吕蒙。饮酒酣畅,吕蒙问鲁肃说:“你接受了重要任务,和关羽为邻,将用什么计策谋略来防备难以预料的情况呢?”鲁肃轻率地回答说:“到时候再施展适当的策略。”吕蒙说:“现在东吴西蜀虽然结为一家,但关羽实在是熊虎一样凶猛的人呀,计策怎么可以不预先确定呢?”于是替鲁肃谋划了五条计策。鲁肃于是越过酒席走近吕蒙,抚着他的背说:“吕子明,我不知道你的才干谋略竟然到了这种地步呀。”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才分别。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钞。
    年二十二,太祖辟为司空掾属,除成皋令,以病去,复为堂阳长。其治务宽惠,不行鞭杖,而民不犯禁。迁兖州刺史,政化大行,百姓称之。虽在军旅,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建安二十二年,与夏侯惇、臧霸等征吴。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节选自《三国志·司马朗传》)
    A.eq \b\lc\{(\a\vs4\al\c1(人有道其父字者,求人可使报秦者))
    B.eq \b\lc\{(\a\vs4\al\c1(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C.eq \b\lc\{(\a\vs4\al\c1(损年以求早成,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D.eq \b\lc\{(\a\vs4\al\c1(非志所为也,当其欣于所遇))
    7.B【其:代词,他(的)/副词,表反问。A.者: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C.以:连词。表目的,来。D.所:助词。放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
    【参考译文】
    司马朗,字伯达,是河内温县人。9岁时,有人说起他父亲的字,司马朗说:“不尊重别人的父母,也就等于不尊重自己的父母。”那个人向他道歉。12岁时,通过经学考试,成为一名童子郎,因为司马朗长得又高又壮,监考的官员怀疑他隐瞒了年龄,便盘问他。司马朗说:“我内外的亲戚,历代都长得高大,我虽然幼稚柔弱,却没有攀高依赖的习气,折损年岁来谋求学业早成,这不是我的志向。”监考官对他的回答感到惊异。后来关东一带黄巾军起事,原来的冀州刺史李邵的家住野王县,临近险要的山区,打算迁徙到温县居住。司马朗劝说李邵道:“唇亡齿寒的道理,难道只限于春秋时的虞国和虢国吗?温县与野王县就是一种唇齿相依的关系;现在您离开野王县而迁居温县,只不过是逃避了早晨灭亡的期限(却不能把死期延缓到明天)。而且您身上寄托着人民的希望,现在贼寇还没到您就要先离开,沿山一带州县的人民必然恐惧震惊,这是动摇民心而成为引发犯法作乱的根源啊,我真为全郡担忧。”李邵不听劝告。沿山一带的居民果然大乱,纷纷向内迁徙,有的被强盗掠夺。
    司马朗22岁时,太祖(曹操)征召他为司空掾属,任命他为成皋县令,因病离职,又复职任堂阳县长。他治理地方政策宽厚仁惠,不用鞭、杖等刑罚,百姓也不犯法。他升任兖州刺史,政策和教化得到了全面推行,受到百姓的称赞。即使在行军打仗的时候,司马朗也总是穿着粗布衣服,吃粗劣的饭食,用俭朴的生活给部下作出表率。建安二十二年,司马朗与夏侯惇、臧霸等人征伐吴国。行军到居巢的时候,部队中发生了瘟疫,司马朗亲自巡视军营,为生病的士卒请医配药。他自己也染上了疾病而去世,终年47岁。

    相关学案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第六板块文言文阅读第七讲筛选整合信息(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第六板块文言文阅读第七讲筛选整合信息(原卷版+解析),共1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知识精讲,对点精练,参考译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第六板块文言文阅读第六讲文言文翻译(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第六板块文言文阅读第六讲文言文翻译(原卷版+解析),共1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知识精讲,对点精练,参考译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第六板块文言文阅读第五讲概括分析文意(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第六板块文言文阅读第五讲概括分析文意(原卷版+解析),共1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知识精讲,对点精练,参考译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