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第1页
    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第2页
    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第3页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29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本题共5小题,16分)
    材料一:
    在殷周之际,中华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人道主义思潮从而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材料二: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材料三: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使“国学”真正发扬光大。
    (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儒、道成为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主要思想流派,是因为双方主张长期共存,形成既对立又互补相辅相成的关系。
    B.法、阴阳、名三家灭绝的原因是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他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的思想。
    C.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并不顺利,经历了从被孤立到逐渐与儒、道融合的漫长时间。
    D.所谓“国学”是以儒道为根基,儒道互补,后来又加上中国化的佛教,构成了三足鼎立的“国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殷周之际出现的人道主义思潮是诸子百家思想的源头,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
    B.儒家讲究“内圣外王之道”,道家追求“顺任自然之性”,但二者人生态度与主张看似不同实则完全一致。
    C.在生命与理想不可兼得之时,儒家的杀身成仁之举,显然比不上道家的免祸全生更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
    D.儒道两家“处处相反”:比如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符合“道家”思想的一项是( )(3分)
    A.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B.兵贵胜,不贵久。
    C.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D.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4.简要梳理材料三的行文脉络。(3分)
    5.为何诸子百家中只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请结合材料,阐述其原因。(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雨中的猫
    美国 海明威(注)
    这家旅馆里只住着两位美国旅人。他们住在二楼,面朝大海,也面对着公园和战争纪念碑。公园里有大棕榈树和绿色的长凳。意大利人大老远跑来看战争纪念碑。纪念碑是青铜铸的,在雨里泛着光。这会儿正下着雨。雨水从棕榈树上滴下来。石子路上出现一汪汪积水。雨水滂沱,海浪裹着雨水像一条长长的线涌上岸,又沿着沙滩滑下去,然后再裹着雨水涌上来。泊在战争纪念碑旁边广场上的汽车都开走了。广场对面有个侍者站在咖啡馆门口,正朝着空荡荡的广场张望。
    美国人的妻子正站在窗边往外看,外面有只猫刚好蜷缩在他们窗子底下一张滴着雨水的绿桌子下。那只猫缩紧了身子,不让雨水滴到身上。
    “我要去逮那只猫咪。”妻子说。
    “我去。”丈夫躺在床上说。
    “不,我去。外面那只可怜的猫咪想在桌子底下躲雨呢。”
    丈夫靠在床头的两只枕头上,继续看书。
    “别淋湿了。”他说。
    他的妻子下楼去了。经过旅馆营业处的时候,店主起身向她哈哈腰。他是个老头儿,个子很高。
    “下雨了。”妻子说。
    “是啊,是啊,太太,坏天气,真是个坏天气。”
    他站在昏暗的柜台间最里厢的桌子后面。美国太太喜欢他,喜欢他接到任何投诉时都那么认真的态度;喜欢他的修养,喜欢他乐意为她效劳的模样;喜欢他作为店主的那种感觉,喜欢他那张苍老、严肃的脸和他那双大手。
    她怀着对他的喜爱,打开门向外张望。雨下得更大了。那只猫应该就在右边。她站在门口还没迈出去,背后有人为她撑开一把伞。原来是负责照料他们房间的女侍者。
    “您可千万别淋湿了。”她面带笑容,用意大利语说道。毫无疑问,是店主派她来的。女侍者撑着伞,美国太太沿着石子路走到他们房间的窗子底下。那张桌子就在这儿,被雨水冲洗得鲜绿鲜绿的,可是猫不见了。她突然大失所望。女侍者望着她。
    “您丢东西了吗,太太?”
    “刚才有只猫。”年轻的美国太太说。
    “有只猫?”
    “对,一只猫。”
    “一只猫?”女侍者哈哈一笑,“雨里的猫?”
    “对。”她说,“就在这张桌子底下。”她又加了一句,“噢,我可真想要它,我就想要只猫咪。”
    “来吧,太太。”她说,“我们该回里面去了,要不您会淋湿的。”
    “我想也是。”年轻的美国太太说。
    她们沿着石子路往回走,进门后,女侍者在外面收了伞。那个美国太太经过办公室时,店主在写字台那头向她哈哈腰。太太从心里觉得某些东西又渺小又麻烦。这个店主让她觉得自己十分渺小,却又十分重要。她一时觉得自己太重要了。
    她走上楼梯,打开房门。乔治还在床上看书。
    “猫逮到了吗?”他放下书问道。
    “跑了。”
    “奇怪,会跑到哪儿去呢?”他把目光从书上移开,说道。
    “我真想要那只猫。”她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想要它。我就是想要那只可怜的猫咪。可怜巴巴地淋着雨对一只猫咪来说有点悲惨。”
    乔治的目光又挪到了书上
    她站起身,在梳妆台前坐下,拿起镜子左照照右看看,从这一侧看到那一侧,又照照后脑勺和颈窝。
    “你觉得我把头发留长好不好?”她一边再次端详自己的侧影,一边问。
    乔治抬起头来,看着她的颈窝,她的头发很短,像个男孩儿。
    “我喜欢你现在这个样子。”
    “这个样子,我可烦死了。”她说,“像个男孩子,真够恼人的。”
    乔治的目光就一直停留在她的身上。
    “你看上去漂亮极了。”他说。
    “我要把头发扎到后面,扎得又紧又光滑,在后脑勺盘个大大的髻,坠在后面沉甸甸的。”她说,“我真想有只猫咪坐在我的膝头上,我一摸它,它就发出呜呜的声音。”
    “是吗?”乔治躺在床上应道。
    “我还希望现在就是春天,我要对着镜子梳妆,我要一只猫咪,还要几件新衣裳。”
    天很黑了,雨点敲打着棕榈树。
    “不管怎么说,我都想要一只猫。”她说,“要是我没有长头发,也没什么别的好玩儿的,总能有只猫吧。”
    太太又望着窗外,广场上的灯都亮了。
    有人敲门。
    “请进。”乔治说着,抬眼望去。
    女侍者站在门口,怀里紧紧抱着一只大花斑猫。
    “不好意思,打扰了,”她说,“老板让我把这只猫送给太太。”
    (摘编自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有删改)
    【注】这篇小说写于1923年,当时的美国女性正重新定位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她们要求和男性平起平坐,不再扮演受男性庇护并服从于男性的角色。小说反映了海明威当时对这一问题的深刻思考。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中的“美国太太”不顾下雨、拒绝丈夫帮助而执意要去抱回雨中的猫,是典型的当时美国新女性,但她却又是一个渴望回归传统的女性。
    B.小说中的“丈夫”对妻子的冷漠表现了当时男性对女性传统角色的否定;旅馆老板将另一只猫送回来的行为实际上反映了当时对新女性的否定。
    C.小说中的猫是当时女性的象征,小说借女主人公对猫的情感变化反映出当时渴望改变处境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的新女性内心的喜悦心情。
    D.小说巧妙运用花园等空间场景,展示出不同场景所蕴含的象征意象和深层话语内涵,把主人公无法言传的复杂而微妙的内心变化表达得淋漓尽致。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的开头借助大海、公园、广场等空间场景的象征意义,拓展了作品的意义空间,把女主人公无法言传的、复杂而微妙的内心变化表达得淋漓尽致。
    B.小说写妻子抱不到赖以摆脱寂寞的小猫,坐在梳妆台前拿着小镜子仔细地端详自己。这一系列动作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这个女子的鄙夷。
    C.小说的结尾写侍女送了只猫给太太后,只说了一句话,小说就结束了。对之后的事,作者什么也没说,情感含而不露,思想隐而不晦,很吊读者胃口。
    D.“雨中的猫”这一题目高度体现了海明威创作“冰山原则”的特点,浓缩了作品的中心思想,映射了女主人公的不幸境遇,并留有余地,言简意赅。
    8.有人认为,小说若以“一个寂寞的美国妇人”或“不幸的婚姻”为标题,效果会更好。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9.海明威关于写作的“冰山”理论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含蓄而不能太直露,要像冰山一样只将它的八分之一露出水面。这篇小说正是这种理论的很好体现。请据此简要分析这篇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子墨子曰: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为宫室之法,曰:室高足以辟润湿边足以圉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谨此则止,凡费财劳力,不加利者,不为也。役,修其城郭,则民劳而不伤;以其常正,收其租税,则民费而不病。是故圣王作为宫室,便于生,不以为观乐也;作为衣服带履,便于身,不以为辟怪也。故节于身,诲于民,是以天下之民可得而治,财用可得而足。
    当今之主,其为宫室则与此异矣。必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以为宫室台榭曲直之望、青黄刻镂之饰。为宫室若此,故左右皆法象之。是以其财不足以待凶饥,振孤寡,故国贫而民难治也。君实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也,当为宫室不可不节。
    古之圣人诲男耕稼树艺,以为民食。其为食也,足以增气充虚,强体适腹而已矣。故其用财节,其自养俭,民富国治。
    今则不然,厚作敛于百姓,以为美食刍豢、蒸炙鱼鳖,大国累百器,小国累十器,前方丈,目不能遍视,手不能遍操,口不能遍味。人君为饮食如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虽欲无乱,不可得也。君实欲天下治而恶其乱,当为食饮不可不节。
    古之民未知为舟车时,重任不移,远道不至,故圣王作为舟车,全固轻利,可以任重致远,其为用财少,而为利多,是以民乐而利之。法令不急而行,民不劳而上足用,故民归之。
    当今之主,其为舟车与此异矣。全固轻利皆已具,必厚作敛于百姓,以饰舟车,饰车以文采,饰舟以刻镂。女子废其纺织而修文采,故民寒;男子离其耕稼而修刻镂,故民饥。人君为舟车若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其民饥寒,并至故为奸邪。奸邪多,则刑罚深,刑罚深,则国乱,君实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为舟车不可不节。
    (选自《墨子·辞过》,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室高A足以辟润湿B边C足以圉风寒D上足以待E雪霜雨露F宫墙之高G足以别男女之礼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就”,意思是“靠近”,和《论语·学而》里的“就有道而正焉”的“就”用法和意义相同。
    B.“恶”,意思是“厌恶”,和《兼爱》里的“恶施不孝”的“恶”用法和意义不同。
    C.“治”,意思是“治理得好”,和《大学》里的“家齐而后国治”的“治”用法和意义相同。
    D.“固”,意思是“坚固”,和《五石之弧》里的“夫子固拙于用大矣”的“固”用法和意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圣王建造宫室时,只求方便于生活,而不是为了美观和享乐。
    B.当今之主讲究宫室曲折多姿和装饰华美,左右的人也都纷纷效法。
    C.当今之主以为刍豢、蒸炙鱼鳖才是真正的美食,实际上吃不到。
    D.墨子反对当今之主追求舟车的华美艳丽,提倡俭朴节用的风尚。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3分)
    (2)是以其财不足以待凶饥,振孤寡,故国贫而民难治也。(4分)
    14.古代圣王之举给你哪些启示?请用三个否定句或否定短语分别加以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浣溪沙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①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注】①沈郎:苏轼自比南朝诗人沈约,沈约体弱多病。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连用“压”“贴”“飞”三个动词写和风吹拂,薄云迅飞,赋予画面动感和蓬勃生机。
    B.次句将时空交织在一起描写,点明天气初晴,池馆周围,新燕衔泥,软语呢喃,春意盎然。
    C.第三句词人自比多病的沈约,瘦损不堪,词风从明快变为阴郁,诗人情感出现转折,虽弱不禁风,但面对春景仍心情振奋。
    D.书信断绝的词人与欢快对啼的鹧鸪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词人对故人的思念之情。
    16.落花本无知,词人为何却说“此情惟有落花知”?(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每空1分,2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20分)
    (1)《论语·里仁》中,“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为追求真理而不惜生命的精神。
    (2)《论语·里仁》中,“______,______”两句既强调榜样引领作用,又强调自我反思的重要性。
    (3)《论语·子罕》中,“______,______”两句巧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的道理。
    (4)《大学之道》中,“______”说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而“______”是说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5)《〈老子〉四章》中,认为应在问题还没有发生时就提前应对,防患于未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6)《秦风·无衣》中,“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将士们修理矛戟,准备行动。
    (7)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写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闪烁,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
    (8)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表达与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相同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9)李白《将进酒》中,“______,______”两句突出表现诗人鄙弃富贵奢华生活态度。
    (10)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3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______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山阴道上,目不暇接”之时,我们不就能体验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有限的感官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______,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除此,我们还有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动?这位“天仙才子”,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但是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焦在这个“槁项横截”的哲人身上啊!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先秦诸子,谁不想做官?“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在其位,谋其政。”( )谁不想通过世俗的权力,来统治天下,实现自己的乌托邦之梦,实现自己对道义理想的追求?庄子的机会来了,但庄子的心已冷了。
    18.请在文中横线处依次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为政之要,惟在得人。”B.“君子之仕,行其义也。”
    C.“上古君王,为政好德。”D.“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出版已超过一百七十多年,文学思潮尽管不断变化,但这部作品仍然深受世界人民的爱戴。这一切都说明,《大卫·科波菲尔》是一部真正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经典之作。
    跟《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艰难时世》等作品相同,狄更斯在《大卫·科波菲尔》中依然关注为数众多的中下层社会小人物的生活,着力表现他们的善良、温情和道德感化的力量。这部作品带有自传色彩,很多内容来源于狄更斯的亲身经历和见闻。
    狄更斯曾在《大卫·科波菲尔》的原序中说:“本书脱稿之初,我的心情非常激动,因此,若想以看似必需的平静来谈论这部作品,我觉得并非易事。关于这个故事,凡是我所能说的任何有关的话,我都尽我所能在书中说了。从来没有人在读这本书时,比我写它时,更相信它的真实性了。人们不难相信,对于我想像中产生的每个孩子,我是个溺爱的父母,从来没有人像我这样深爱着他们。不过,在我内心的最深处,我有一个最宠爱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大卫·科波菲尔》。”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可改变原意。(2分)
    21.下列句中的“跟”和原文中加点的“跟”,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焦裕禄认识到,这涝、沙、碱“三害”跟瘟神一样,要制伏很难。
    B.帝国主义跟国内反对派不甘心于他们的失败,还在作最后挣扎。
    C.对抗疫情,人类最有力的武器是科学,因此,要跟科学要答案。
    D.跟着乌尔苏拉来到马孔多的人四处宣扬它土地肥美、位置优越。
    22.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若改写成“我心中最爱的作品是《大卫·科波菲尔》”,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之所以推崇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水包含了“利他”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贤人的境界是“自利利他,胸怀天下”。现代社会上不少人认为“追求个人利益,实现个人价值”是理所当然。“利他”导致牺牲自我,“利他”违背人的本性。生活中,“利己”还是“利他”?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读完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想?请联系个人生活经历和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900字。
    邹城一中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参考答案
    1.B(“而它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的思想”于文无据,据材料一“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可知,并未提到法、阴阳、名三家是否吸收儒、道的思想)
    2.A(B.据材料二“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一致的”可知,并不完全相同。C.“显然比不上道家的免祸全生更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说法错误,文本只是在阐述儒家和到家的不同,并没说儒家比不上道家的免祸全生更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D.“忠良的气质与风度”与“院士的气质与风度”只能是不同类型的人,不能说儒道两家“处处相反”)
    3.D【A.“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指有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指立身),也让他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事业通达),也让他人行得通。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道德境界,根据原文“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可知“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符合“儒家”思想。B.“兵贵胜,不贵久”指用兵打仗贵在速战速决,不宜持久消耗,这是古代的一种战争指导思想。C.“夫尚贤者,政之本也”指崇尚和尊敬贤才是为政根本。贤才是国家的栋梁,是成就事业的关键,这符合“墨家”思想。D.“天和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体”指天和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体,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状态,根据原文“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可知“天和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体”符合“道家”思想】
    4.第一段提出儒、道两家在力主“和”与“和谐”上主张是完全一致的,儒家(孔子)、道家都讲“和”。(1分)第二段,首先提出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思想体系,随历史前进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然后具体指出,佛教从汉代传入中国并渐渐中国化,到隋唐实现了儒、道与佛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1分)最后点明,“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和佛教三足鼎立,才能发扬光大。(1分)(3分)
    5.①儒道两家思想理念不同,既对立鲜明,又相融互补;②儒道两家思想都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能使自身不断丰富发展;③儒道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和谐社会和美好人生,符合人性需求。(4分)
    6.C(“喜悦心情”的说法错误,小说只是借女主人公对猫的情感变化反映出当时渴望改变处境却只能充当被动接受者的新女性的内心苦闷)
    7.B(“这一系列动作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这个女子的鄙夷”说法错误。作者写妻子的这一系列动作,目的在于表现这个女人烦闷、压抑和无奈的心情)
    8.不同意这种看法。①因为“雨中的猫”不仅是文中出现的一个真实角色,更是故事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和对女主人公的映射。全文因猫而起,止于得猫,故事完整生动。②孤独无助的美国太太是在这只猫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她们都孤寂无援,都渴求温暖关爱。③用“雨中的猫”这个标题,更能让读者展开想像的翅膀,更能涵括作者所要反映的以男女不平等为中心的包括人际关系以及家庭、婚姻等系列社会问题。④“雨中的猫”这个标题,浓缩了作品的中心思想,映射了女主人公的不幸境遇,并留有余地,言简意赅。⑤而“一个寂寞的美国妇人”和“不幸的婚姻”都太直白,且包含的内容太单薄。(3分)
    9.①小说的情节简单明了,却因作者的巧妙安排而起伏跌宕,意味深长。②故事中略写了不少情节,比如,在写妻子要去“逮那只猫咪”时,只在上文写了一句“那只猫缩紧了身子,不让雨水滴到身上”,就把妻子逮猫的原因和她此时的心情含蓄表达出来;又如对于丈夫的描写,小说也只寥寥几笔,但是一个冷漠、虚伪的男子形象却跃然纸上;再如对妻子坐在梳妆台前的动作和语言的描写,对话虽然十分简单,却把一个要求和男性平起平坐、不再服从于男性然而却又极其矛盾地希望回归传统女性角色的当时美国新女性写得活灵活现。③小说对于急于逮猫的妻子、一直闲躺在床上看书的丈夫、派人送来一只大玳瑁猫的旅店老板,这三个人物的简单描写,近乎白描式的记叙和简单的对话,既给读者留下无限想象空间,又凸显了当时男女之间的不平等地位,给读者十分深刻的印象。(4分)
    10.BDF
    11.D(“夫子固拙于用大矣”的“固”意思是“确实、实在”)
    12.C(否定不当。“当今之主……实际上吃不到”错,由原文“厚作敛于百姓,以为美食刍豢、蒸炙鱼鳖”可知,“当今之主”不惜横征暴敛,就是为了享用美食“刍豢、蒸炙鱼鳖”)
    13.(1)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1分)/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1分)/文质兼备、配合得当,这样之后就可以成为君子。(1分)(质:质朴、朴实。文:华美,文采。野:粗野、鄙俗。史:虚饰,浮夸。然后:这样之后)(3分)
    (2)因此(所以)国家财用不足以应付凶年饥馑,(2分)/救济孤寡,(1分)/所以国家穷困,民众也难以治理(1分)。(是以:固定结构,所以,因此。足以:足够用来。凶饥:凶年饥馑。振:通“赈”赈济,救济)(4分)
    14.①不劳民伤财。②不铺张腐化。③不浪费资源。(言之有理即可)(3分)
    附参考译文:墨子说:上古的人不知道修造宫室之时,靠近山丘、住在洞穴里,地下潮湿,伤害人民,所以圣王开始营造宫室。营造宫室的法则是:地基的高度足以避湿润,四边足以御风寒,上面可以抵挡雪霜雨露,屋内墙的高度可以使男女之间按礼有所分隔。(宫室的原则)只此而已,凡是劳民伤财,实际上无多大益处的事情,(圣王是)不会做的。(如此)服劳役,修整城池,民众虽有劳作,但不受伤害;照常规去征收租税,民众虽然有所耗费,但不会困苦。所以圣王制造宫室时,只求方便于生活,而不是为了美观和享乐;制作衣服、带子、鞋子,是为了便于身体(穿着),并非要做出奇装异服来显示怪异的。因此,(圣王)自身节俭,教导百姓,天下的民众就得以治理,财用就可以充足了。
    当今的人主,制造宫室就与这不同了。一定要向百姓征收重税,强夺百姓的衣食财用(去制造宫室)。讲究亭台楼阁曲折多姿的壮观景象、彩色雕刻的装饰。像这样的宫室的建造,左右的人也都效法。所以国家财用不足以应付凶年饥馑,救济孤寡,所以国家穷困,民众也难以治理。君主如果真希望天下安定,不希望天下混乱,那么建造宫室时,就不可以不节俭。
    上古的圣人教男人们耕稼种植,给民众生产食物。(他们)制作食品,足够用来增加热量补充消耗,增强体质满足口腹罢了。所以他们用财时节省,自奉少,于是民众殷富,国家也治理好了。
    现在的情况不一样了,强征暴敛民众财产,以享受牛羊猪肉之美味,蒸烤鱼鳖以为佳肴。大国之君堆摆了上百样的菜,小国诸侯摆设了十多样菜,(美味食品)摆出来有一丈见方,眼睛不能全看得到,手中(的筷子)不能全夹得到,嘴不能全尝得到。君主这样讲究饮食,左右人臣都效仿他,因而富贵的人家(更加)奢侈,孤苦贫弱的人家就受冻挨饿,即使想让国家不乱,也是不可能的。人君如果想天下安定而不乱,对于饮食的费用,不可以不节省。
    远古的民众,不知道造车船的时候,重的物件不能搬动,远处不能到达,所以圣王制作车船,完备、坚固、轻巧、便利,可以运载重物到达远方,这样做花钱少而得到的好处多,因而百姓喜欢利用它。法令无需催逼就能施行,民众不必劳苦而君主财用充足,所以民心自然归附于这样的君王。
    现在的人君制造车船跟原先不同了。车船已经够坚固轻便了,还要向百姓横征暴敛,用五彩刺绣饰车子,用花纹雕刻饰船只。女子放弃纺织衣物为舟车描绘刺绣,因而民众(没有衣服穿而)受冻;男子离开他们耕种的田地去给车船雕刻装饰,因而民众就(缺粮)挨饿。人君这样讲究车船的装饰,左右人臣也都仿效他,所以国内民众饥寒交迫,不得不去做作奸犯科的事。犯罪的事多了,刑罚就严峻,刑罚严峻了,国家就混乱。人君如果真的想天下安定而不乱,对于制造车船,不可以不力求节俭。
    15.D(“欢快对啼的鹧鸪”错,鹧鸪在诗词中代表离愁、悲情等。其声音凄清,常引发惆怅)
    16.①落花能够理解词人的心情,是由于词人移情于物(或运用拟人手法),认为自己与落花的命运相似。②“惟有”二字,说明除落花之外,无人知晓词人的心情,表现了词人的孤独。③落花无言,即使它理解词人的心情,也无可劝慰,表明词人的心绪难以排遣。(答出两点即可)(6分)
    17.(1)朝闻道,夕死可矣。(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譬如为山,未成一篑。(4)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5)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6)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7)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8)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9)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10)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18.无所适从手足无措(答案合理即可,2分)
    19.B(A.句意: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得到人才。这句经典指出了人才对于治国经邦的重要性。强调人才的重要性,不符合题意。B.句意:君子出来做事,是为了尽道义。强调拥有了权力,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符合题意。C.句意:上古君王,喜欢用道德治理国家。强调道德的重要性,不符合题意。D.句意:神飞八极之外,心游万刃高空。意思是诗人进行艺术创作时,思想可以纵横驰骋不受时空的限制。强调思想的自由,不合题意)
    20.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出版已一百七十多年,尽管文学思潮不断变化,但这部作品仍然深受全世界人民的喜爱。(第一处,“超过一百七十多年”重复赘余,删掉“多”;第二处,“文学思潮尽管不断变化”中途易辙,为保持整个句子主语一致,改为“尽管文学思潮不断变化”)(2分)
    21.A(原文中“跟”,介词,表示的是类比关系。A.“跟”,介词,表示的是类比关系。B.“跟”连词,表示的是并列关系,与原文不同。C.“跟”介词,表示的是对待或依赖的关系,与原文不同。D.“跟”动词,表示的是跟随的意思,与原文不同)
    22.①原句将作品比喻为孩子,内容与前文表述一致,更凸显对《大卫·科波菲尔》的宠爱;
    ②原句用短句,两处用“最”作修饰限定语,语气情感强烈,改句过于平淡。(3分)
    23.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先引用老子名言,强调水令万物繁盛生长,却从不与万物相争,引出“利他”精神。接着提及中国传统文化中古贤人“自利利他,胸怀天下”之境界,即融利己于利他之中,能够心怀天下人和事物,完成“自”“他”二利。然后是现代不少人的狭隘甚至错误观点:利他和利己是对立的,利他就是牺牲自己,利他思维违背人的本性,人要注重“追求个人利益,实现个人价值”。最后提出本次作文的具体写作任务,究竟是“利己”还是“利他”,写出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写作的关键就是要根据材料厘清“利他”与“利己”的关系,并分析出怎样才是获得最终幸福的根本途径。其实,在这个人与人交流频繁、关系紧密的社会生活中,若心中只有自己而不顾及他人,最终也会使自己的利益受损;而积极关心他人,爱护他人,往往最终也会让自己得益。所以,从长远的角度看,“利他”本质上就是“利己”。因此,在这个互联互通的时代里,我们当有超越一己私利的大情怀,多一点担当意识,积极为人。
    写作时,不论是事实论证还是道理论证,需结合与生活相关的思想实际,论说“利他”也是“利己”的道理,从事实和理论等方面论证观点。可分析“利他”与“利己”的关系,也可援引“利他”最终“利己”的例子,还可从老子对“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角度进行分析,只要能体现出“感悟和思考”即可。
    参考立意:①自利利他,胸怀天下。②青年人当以天下为己任。③事不关己要不得。
    ④青年人要培养社会责任感。……

    相关试卷

    重庆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重庆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重庆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适应性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重庆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适应性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北省荆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湖北省荆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湖北省荆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湖北省荆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