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山东省烟台市莱州市第一中学等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山东省烟台市莱州市第一中学等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第1页
    山东省烟台市莱州市第一中学等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第2页
    山东省烟台市莱州市第一中学等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第3页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山东省烟台市莱州市第一中学等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烟台市莱州市第一中学等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共13页。
    2.本试卷中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卡上规定的位置,否则不给分;
    3.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性善论是孟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春秋战国时代,社会上展开了对人性问题的大讨论,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说法,通过与告子对人性问题的辩难,提出了自己的人性理论。告子认为人性无善无不善,与仁义没有联系。他把人性看作是人或动物的本能或欲望,提出了“生之谓性”和“食、色,性也”的命题。孟子则不同意告子的说法,认为人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人不但有口腹衣食之欲,更重要的是人有善良的本性。
    在性善论的基础之上,孟子提出了他的政治思想。他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不忍人之心即善心,行不忍之政,就是实行仁政。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对孔子仁学观念的丰富和发展,具有强烈的人性化色彩。
    孟子在时代风云的变幻中,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力量。他说:“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人民是诸侯国的三宝之一,如果不加重视,祸必殃身。在治国方面,孟子主张建立一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一统社会,“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为此他提出实行“制民之产”的经济政策,即实行井田制,使农民有一定的土地和财产,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同时要减轻人民的赋税和商人的关税,促进农业生产和商业贸易。孟子还特别强调要“谨库序之教”,普及学校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孟子人性化色彩的仁政思想无疑具有时代的进步意义,但终因过于理想化,不免有些“迂远而闻于事情”,所以不为统治者所用。
    (摘编自《〈孟子〉鉴赏辞典》“《孟子》概说”)
    材料二:
    孟子对霸道与王道的区分明确了王道以德服人的政治原则和思想路线,对王者的人格塑造更强调了统治者自身的道德垂范为平治天下之本。这注定了王道决非力政而是仁政。
    仁政是孟子特有的政治术语,与孔子所讲的德治同义且一脉相承。狭义上讲,仁政指发端于不忍人之心的统治原则;广义上讲,仁政指以通德而非物质利诱或暴力为手段、为目标的行政原则。以暴力为手段的叫暴政,以道德为手段的叫王道。推行法制叫法治,推行道德叫仁政。由于仁与德、善在儒家及孟子这里是一致的,因此孟子所讲的王道是崇尚道德而非暴力手段,以追求道德之善而非物质之利的政治理想和行政理念。在这个意义上,仁政与王道异名而同实。一方面,王道就是仁政。王道以仁政为实际内容和行政原则——是否推行仁政是判断霸道与王道的标准之一。当然,王道与仁政也有细微差别,那就是:如果说与霸道相对应的王道侧重于平天下的过程的话,那么,与力政相对应的仁政则侧重治天下的统治之方:在平天下之后,如果说仁政侧重于治国之方的话,那么,王道则侧重于仁政实施的效果。总之,王道离不开仁政,王道就是用仁政而非力政、暴政来治国平天下。在这个意义上,王道与仁政是统一的。
    在孟子看来,对于为政者而言,最要紧的是人品即道德素质——好善。孟子对从政之德的重视在与孔子的对比中看得更加清楚。《论语》记载,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孔子把做事果敢、明白事理和多才多艺等都视为从政的条件,只居其一就具备了从政的资格。孟子则对好善之德倍加关注。其实,好善之所以被孟子定为评价或考察从政人员的最高乃至惟一标准,与仁政的最终目标密切相关,为政者的好善,带动了庶民对善的趋从。既然仁政信凭的是以德服人,那么,德便成为考察、衡量、选择和评价为政者最重要的砝码。孟子坚信“仁人无敌于天下”,统治者也是如此。如果统治者能实行仁义,其平治天下则易如反掌。
    关于为何平天下即仁政和王道的目的问题,孟子的回答是为仁义之善,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以善之手段臻于善之境地的过程。早期儒家有重义轻利的倾向,孟子则把这一倾向推向更高境界。他指出“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师文王,大国五年,小国七年,必为政于天下矣。”又说:“鸡鸣而起,辈辈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孽孽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梁惠王上》)按照孟子的逻辑,人们的行为或为善,或为利,其间势不两立、不可调和。孜孜求善的仁政、王道与利不共戴天,正是在排斥对利的追逐中完成仁义的。这是孟子关于利与善的基本观点,也是他治理国家的基本思路。
    (摘编自魏义霞《王道与亻政——孟子政治哲学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时代变幻中,孟子感受到人民群众力量,因此他在继承孔子仁学观念基础上提出仁政思想。
    B.在制定经济政策方面,孟子认为既要扶持农业,以“井田制”解决温饱问题,也要关注商业。
    C.王道与仁政都包括手段和目的层面,仁政侧重治国术,王谊侧重平天下过程和仁政实施效果。
    D.孟子认为作为国君,其为政路线是为仁义,要以仁义来处理血缘和君臣上下在内的人际关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指出孟子仁政思想有人性化色彩,并分析了其不为统治者所用的原因。
    B.材料二从狭义与广义角度阐释了孟子仁政的内涵,并以此与孔子德治相区分。
    C.两则材料均有对比论证,如材料二论证了孟子与孔子对从政之德重视的不同。
    D.两则材料均认为孟子要主张效法古代圣王,吸取他们的治国经验,达到王道。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材料一论据的一项是( )
    A.“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B.“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孟子·公孙丑下》)
    C.“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梁惠王上》)
    D.“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
    4.材料一和材料二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5.我们选拔干部的原则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谈谈你对为政者“以德为先”意义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画痕
    宗璞
    大雪纷纷扬扬,大片的雪花一片接着一片往下落,把整个天空都塞满了。
    逯冬从公共汽车上下来,走进雪的世界。他被雪裹住了,无暇欣赏雪景,很快走进一座大厦,进了观景电梯。这时再看飞扬的雪花,雪向下落,人向上升,有些飘飘然。他坐到顶,想感受一下随着雪花向下落的感觉,便又乘电梯向下。迷茫的雪把这座城市盖住了,逯冬凑近玻璃窗,仔细看那白雪勾勒出的建筑的轮廓,中途几次有人上下,他都不大觉得,只看见那纷纷扬扬的雪。
    电梯再上,他转过身。他是一个很普通的计算机工程师,因母丧回南方小城去了几个月,回来后原来的职位被人占了,只好另谋出路,现在来这家公司面试。
    电梯停下了,他随着几个人走出电梯。
    这是一个大厅,很温暖。有几个人好奇地打量烫冬,他很快发现自己走错了地方。
    正要退出,一个似乎熟识的声音招呼他:“逯冬,你也来了。”这是老同学大何。大何胖胖的,穿一身咖啡色西服,打浅色领带,笑眯眯有几分得意地望着逯冬。“你来看字画吗?是要买吗?”
    逯冬记起听说大何进了拍卖这一行,日子过得不错,是同学里的发达人家。
    “我走错了,提早出了电梯。”逯冬老实地说。
    “来这里都是有请柬的,不能随便来。”大何也老实地说,“不过,你既然来了何不看看?我记得你好像和字画有些关系。”
    大何所说的关系是指烫冬的母亲是位画家,同学们都知道的。大何又加一句:“你对字画也很爱好,有研究。”他很欣赏自己的记性。
    逯冬不想告诉他,母亲已于两个月前去世,只苦笑道:“我现在领会,艺术都是吃饱了以后干的活儿。”
    他们走进一道木雕隔扇,里面便是展厅了。大何想给逯冬一本拍卖公司印刷的展品介绍,又想:他反正不会买的,不必给他。逯冬也不在意,只顾看那些展品。有件董其昌《葑泾访古图》的临摹本,似是一幅雪景。他往窗外去看雪,雪还在下,舒缓多了,好像一段音乐变了慢板。又回头看画,这画不能表现雪的舒缓姿态,还不算好。
    逯冬想着,自嘲大胆,也许画的不是雪景呢。遂想问一问,这是不是雪景。“葑”到底是什么植物?以前似乎听母亲说过这个字,也许说的就是这幅画。
    大何已经走开,他无人商讨,只好继续看。还是董其昌的字,一幅行书,十分飘逸。旁边有人低声说话,一个问:“几点了?”他忽然想起了应试,看看表,已经太晚了,好在明天还有一天,索性看下去。
    董其昌旁边挂着米友仁的字,米家,他的脑海里浮起米芾等一连串名字,脚步已经走到近人的展区,一幅立轴山水使他大吃一惊。这画面他很熟悉,他曾多次在那云山中遨游,多次出入那松林小径。云山松径都笼罩着雪意,那似乎是活动的,他现在也立刻感觉到雪的飞扬和飘落。当他看到作者米莲予时,倒不觉得惊奇了。米莲予就是他不久前去世的母亲。
    米莲予的画旁是她的父亲米颙的一幅行书,逯冬脑子里塞满了记忆的片段,眼前倒觉模糊了。
    他记得儿时的玩具是许多废纸,那是母亲的画稿,她常常画了许多张,只取一两张。逯冬儿时的游戏也常是在纸上涂抹,他的涂抹并没有使他成为艺术家,艺术细胞到他这里终止了。他随大流学了计算机专业,编软件还算有些想象力。外祖一家好几代都和字画有不解之缘,母亲因这看不见的关系,当年吃尽苦头,后来又因这看不见的关系被人刮目相看,连她自己的画都被抬高了。米莲予并不在乎这些,她只要好好地画。她的画大都赠给她所任教的美术学校,这幅画曾在学校的礼堂展览过。有的画随手就送人了,家里存放不多。
    “看见吗?”大何不知何时走到他身边,“你看看这价钱!”
    逯冬看去,仔细数着数字后面的零。一万两千,十二万,最后弄清是一百二十万。
    大何用埋怨的口气说:“这些画,你怎么没有收好。”
    逯冬不知怎样回答。母亲似乎从没有想到精神的财富会变成物质的财富。事物变化总是很奇妙的。
    他又看米颙的行书。这是一个条幅,笔法刚劲有力,好几个字都不认得。他们这一代人是没有什么文化的。他念了几遍,记住两句:只得绿一点,春风不在多。
    拍卖要开场了,大何引烫冬又走过一道隔扇,里面有一排排座椅,人声嗡嗡的,逐渐低落。一个人简单讲话后,开始拍卖。
    轮到米莲予的那幅《松山雪意图》时,烫冬有几分紧张。母亲的画是母亲的命,一点点从笔尖上流出来的命,现在在这里拍卖,他觉得简直不可思议。
    “一百二十五。”一个人报价,那“万”字略去了。
    “一百三十。”又一个人报价。
    逯冬很想收回母亲的作品,把这亲爱的画挂在陋室中,像它诞生时那样。可是他没有力量,现在还在找工作,无力担当责任。这是他的责任吗?艺术市场是正常的存在,艺术品是属于大家的。
    “二百二十。”有人在报价。
    “二百二十万!”主持人清楚地再说一遍,没有回应。主持人第三遍复述,没有回应。锤声咚地响了。《松山雪意图》最后以二百二十万的价钱被人买走。
    逯冬觉得惘然而又凄然,这真是多余的感觉。他无心再看下面的拍卖,悄然走出会场。
    大何跟了过来。“这儿还有一幅呢。”大何指着厅里的一个展柜,引逯冬走过去,一西说,“我们用不着多愁善感。”
    展柜里平放着几幅小画,尺寸不大。烫冬立刻被其中一幅吸引,那是一片鲜艳的黄色.亮得夺目。这又是一张他十分熟悉的画,母亲画时,他和父亲逯萌都在旁边看,黄色似要跳出纸来。“是云南的油菜花,还是新西兰的金雀花?”父亲笑问,他知道她哪儿也没有去过。画面远处有一间小屋,那是逯冬的成绩,十五岁的逯冬滴了一滴墨水在那片黄色上。母亲添了几笔,对他一笑,说:“气象站。”逯冬看见了作者的名字——米莲子,还有图章,是烫萌刻的,“米莲予”三个字带着甲骨文的天真。这图章还在逯冬的书柜里。画边又有一行小字,那是米家的一位熟朋友,这幅画是送给她的,因为她喜欢。她拿着画,千恩万谢,说这是她家的传家宝。
    “这画已经卖了,五十万元。”大何说。逯冬点点头,向大何致谢,走进电梯。
    雪已停了,从电梯里望下去是一片白。逯冬走出大厦,在清新的空气中站了一会儿。
    “明天再来应试。”他想,大步踏着雪花,向公共汽车站走去。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对“雪”的描绘具有象征意味,母亲画作中飞扬飘落的雪花,是主人公逯冬洒脱恣意的内心世界的隐喻。
    B.文中详细叙述了《松山雪意图》的拍卖过程,特别是对数字的反复呈现,让读者直观感受到特定的现场氛围。
    C.为母奔丧却失去工作,艺术世家的后代却成了工程师,声称留做“传家宝”的画却被高价卖出,这些对比隐含了作者的忧思。
    D.主人公逯冬是个有自省意识的人,对《葑泾访古图》临摹本的鉴赏和对外祖手书条幅的辨识,都让他反思自己这一代人的精神特征。
    7.对小说中“大何”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何穿西服打领带,“笑眯眯”地望着逯冬,体现了身为成功人士的自得
    B.大何邀请没有请柬的逯冬看展览,既有商人的敏感,又不乏对同学的情意。
    C.大何对逯冬的“埋怨”主要源于他的价值观念,而非对老同学现状的担忧。
    D.大何引导逯冬看另一幅画,希望老同学从迷惘失落中走出,不再多愁善感。
    8.简要分析小说中“观景电梯”的作用。(4分)
    9.小说的标题“画痕”有多重意蕴,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节选自《礼记·大学》)
    材料二 衷公问政。子曰:“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休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节选自《中庸》第二十章)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亲亲A之杀B尊贤C之等D礼E所生也F故G君子不可H以不修身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致知在格物”,成语“格物致知”即出于此,该成语指推究事物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B.“为政在人”与《墨子·兼爱》中“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的“为”意思不同。
    C.“嘉善而矜不能”与《老子》(第二十四章)中“自矜者不长”的“矜”意思相同。
    D.“继绝世,举废国”的“绝世”.与成语“绝世无双”的“绝世”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礼记·大学》中认为,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项中,一定要以修身为根本。
    B.孔子认为,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最重要的是爱自己的亲人;义就是人们相处时应该讲究义气,最重要的是尊敬贤人。
    C.孔子在谈治理天下国家的准则时说,能够优待远方的来客,四方的人就会归顺;能够安抚各诸侯国,天下的人自然就敬畏。
    D.孔子认为,摒弃小人的谗言,远离美色,轻视钱物,重视道德,能劝勉贤人:对待士人要讲忠诚信义,并以厚禄供养他们。
    13.把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
    (2)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
    14.两则材料都强调了“修身”的重要性,对如何“修身”各有什么看法?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湖上晚归
    林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中“______,______”两句.揭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同时体现出了较强的道德约束力。
    (2)作为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名著,《礼记·大学》开宗明义,指出“大学”的宗旨是“______,______”,最终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3)老子在阐释治国之道时,连举三个现象说明事物是不断积累和发展的,其中以建筑为例进行阐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共20分)
    所谓心理韧性,就是面对困境时个体所具备的心理适应、调节和“反弹”的能力。其中“反弹力”的大小,尤能反映一个人心理韧性的强弱。巴顿将军曾说过,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志,不是看他登到峰顶的高度,(甲)。
    ①心理韧性关乎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②不断提升心理韧性,③你就能成为生活的强者,④从而满足创造美好生活的梦想。
    乐观向上,是心理韧性强的鲜明特征。人的生命之旅的一个又一个站台,无不是悲欢相续、忧乐交融的。具有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生命中快乐的时光会逐渐增加,忧伤悲哀的阴影会逐步消散,前进的路上会闪烁希望。乐观,源于内心的知足。坦然于人生的不完美,满足于生活中的小确幸,不在得与失的纠缠中蹉跎岁月,不在进与退的纠结中浪费时光,就可以把每天的日子过得充盈而快乐。
    拥有“成长思维”,是心理韧性强的重要标志。相对于“固定思维”,拥有“成长思维”的人,不回避人生的挑战。直面生活中的困境和挫折,坦然地与压力共存,积极地应对环境变化,从而使人在抗挫与解困中获得更快的成长。在生活的海洋中,有汹涌波涛,有湍急水流,还有危礁险滩, A 是不可能的。有了直面挫折的成长思维,就会对成败得失看得透、想得开、放得下,在收放自如中与自己和谐相处。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快乐、满足、郁闷、烦躁的时候,这些积极的、消极的情绪,每天都会产生,(乙)。发泄情绪是一种本能,管理好情绪则是一种本事。过度的情绪反应会害己伤人,而适度的情绪表达则有益于身心健康。一句看似粗鲁的“滚一边去,坏心情”,可以让你很快释怀。
    心理韧性不强的人,遇到失利、挫折和逆境时,习惯归因于非自身因素、 B ,喜欢与他人比较和计较,十分在意别人的眼色和评价,自我纠结、焦虑不安,消耗了自己的心智资源。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0.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原文第五段划线句“一句看似粗鲁的‘滚一边去,坏心情’,可以让你很好释怀”,有人觉得应该删去,有人则表示反对。你怎么看?请阐述理由。(4分)
    22.步入高二的小刚同学,觉得自己很难适应紧张的学习生活,有点颓废。请你结合材料.就提升心理韧性,用三个动宾关系短语,给他提三点建议。(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大家蜂拥而上的时候,你没有跟着上,这时候你才知道你是谁,你才开始认识你自己。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三校联考高二语文月考答案
    【答案】1.A2.B3.C
    4.①材料一是在对比孟子与告子对人性问题的不同中提出。
    ②材料二开门见山,在文章开头直接提出中心论点。
    5.①“以德为先”强调的是为政者的为政应有人性化色彩。
    ②“以德为先”强调的是为政者自身道德的垂范作用。
    ③“以德为先”强调的是为政者的德行对带动民众对善的趋从的作用。
    ④“以德为先”强调的是为政者的为政是一个以善之手段臻于善之境地的过程。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在时代变幻中,孟子感受到人民群众力量,因此他在继承孔子仁学观念基础上提出仁
    政思想”强加因果。由材料一第二段“在性善论的基础之上,孟子提出了他的政治思想”“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对孔子仁学观念的丰富和发展,具有强烈的人性化色彩”和材料一第二段“孟子在时代风云的变幻中,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力量”可知,原文并没有说二者是因果关系。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并以此与孔子德治相区分”无中生有。由材料二第二段“仁政是孟子特有的政治术语,与孔子所讲的德治同义且一脉相承。狭义上讲,仁政指发端于不忍人之心的统治原则;广义上讲,仁政指以道德而非物质利诱或暴力为手段、为目标的行政原则”可知,材料二从狭义与广义角度阐释了孟子仁政的内涵,并没有将孟子仁政的内涵与孔子德治相区分。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
    材料一观点是“孟子的仁政思想具有强烈的人性化色彩”。
    A.是孟子对人生追求的两种境界的概括。
    B.展示的是孟子的自信。
    C.可作“制民之产”的论据,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强烈的人性化色彩。
    D.谈论的是修养身心的问题。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思路能力。
    由材料一原文第一段“通过与告子对人性问题的辩难,提出了自己的人性理论。告子认为人性无善无不善,与仁义没有联系。他把人性看作是人或动物的本能或欲望,提出了‘生之谓性’和‘食、色,性也’的命题。孟子则不同意告子的说法,认为人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人不但有口腹衣食之欲,更重要的是人有善良的本性”可知,文章在对比孟子与告子对人性问题的不同中提出的中心论点,即“孟子的仁政思想具有强烈的人性化色彩”;由材料二原文第一段“孟子对霸道与王道的区分明确了王道以德服人的政治原则和思想路线,对王者的人格塑造更强调了统治者自身的道德垂范为平治天下之本。这注定了王道决非力政而是仁政”可知,文章开门见山,在开头直接提出中心论点,即“孟子对霸道与王道的区分明确了王道以德服人的政治原则和思想路线,对王者的人格塑造更强调了统治者自身的道德垂范为平治天下之本”。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材料观点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
    ①由材料一原文“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对孔子仁学观念的丰富和发展,具有强烈的人性化色彩”“孟子人性化色彩的仁政思想无疑具有时代的进步意义”可知,“以德为先”强调的是为政者的为政应有人性化色彩。
    ②由材料二原文第一段“孟子对霸道与王道的区分明确了王道以德服人的政治原则和思想路线,对王者的人格塑造更强调了统治者自身的道德垂范为平治天下之本”可知,“以德为先”强调的是为政者自身道德的垂范作用。
    ③由材料二原文第四段“为政者的好善,带动了庶民对善的趋从。既然仁政信凭的是以德服人,那么,德便成为考察、衡量、选择和评价为政者最重要的砝码”可知,“以德为先”强调的是为政者的德行对带动民众对善的趋从的作用。
    ④由材料二原文第五段“关于为何平天下即仁政和王道的目的问题,孟子的回答是为仁义之善,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以善之手段臻于善之境地的过程”可知,“以德为先”强调的是为政者的为政是一个以善之手段臻于善之境地的过程。
    【答案】6.B7.D
    8.①观景电梯连接不同空间,为主人公无意中走错楼层的情节提供依据;
    ②主人公在面试前反复乘坐观景电梯的细节,表现了他低沉迷茫的心境;
    ③小说以走进电梯开始,以走出电梯结束,首尾呼应,结构精巧。
    9.①十五岁的逯冬在母亲的画作上滴下的一滴墨水;
    ②母亲画作中所体现的人生态度和艺术追求,给主人公留下的精神印迹;
    ③传统艺术留给物质至上社会的一笔文化遗产。
    【解析】【导语】宗璞的《画痕》通过主人公逯冬在大雪纷飞的城市中偶遇老同学大何,并在拍卖会上看到已故母亲的画作,展现了艺术与现实的冲突。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逯冬对母亲画作的深情和对自身处境的无奈,反映了艺术品在市场中的价值变迁。观景电梯的上下运动象征着逯冬内心的起伏,雪景则烘托出一种淡淡的哀愁与思索。标题“画痕”寓意深远,既指画作留下的痕迹,也象征着逯冬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与情感。
    【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是主人公逯冬洒脱恣意的内心世界的隐喻”错误。看到母亲的画作,想到才离世的母亲,想到自己的被离职,此时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应该是延续前文的沉落低沉。
    C.“这些对比”错误。这里不是对比,对比要有双方,这里无论是“我”“画”均是单方,表转折,表现的是命运的转折。
    D.“都让他反思自己这一代人的精神特征”错误。对临摹本的鉴赏:“这画不能表现雪的舒缓姿态,还不算好,自嘲大胆”只是对画作的认识,并没有反思一代人的精神特征。对外祖手书条幅的辨识“他们这一代人是没有什么文化的”,有对一代人精神特征的反思。故选B。
    【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D.“希望老同学从迷惘失落中走出,不再多愁善感”错误。大何作为商人,更多关注的是利益,是画作的金钱价值,没有对老同学的“希望”。
    故选D。
    【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从情节上,逯冬“进了观景电梯”“他坐到顶”“便又乘电梯向下”“中途几次有人上下,他都不大觉得”,观景电梯连接着不同的楼层,逯冬又沉浸在对“随着雪花向下落的感觉”的感觉中,为他走错楼层提供依据。
    从人物形象上,逯冬乘坐观景电梯上上下下时,看到“雪向下落,人向上升”,有些“有些飘飘然”,“纷纷扬扬的雪”一如此时他纷纷扰扰的心情,展现了“职位被人占了,只好另谋出路”的他心中的迷茫无助。
    从情节上,小说第二段写逯冬“很快走进一座大厦,进了观景电梯”,以走进电梯开始;倒数第二段写“雪已停了,从电梯里望下去是一片白”,以走出电梯结束,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从表层看,“画痕”是留在画上的痕迹,即文中倒数第四段提到的“画面远处有一间小屋,那是逯冬的成绩,十五岁的逯冬滴了一滴墨水在那片黄色上。母亲添了几笔,对他一笑,说:‘气象站。’”,是十五岁的逯冬在那片黄色上滴下的一滴墨水。
    从深层看,“画痕”是母亲留下有关画作的“痕迹”,是母亲的画作,是母亲作画时“常常画了许多张,只取一两张”的精益求精的艺术态度,是母亲作画时“并不在乎这些,她只要好好地画”的纯粹无杂念的艺术追求,体现的是母亲的人格魅力,是母亲的精神财富。从主旨看,“画痕”一幅名为《松山雪意图》的立轴山水,画中的松林小径、云山雪意以及刚劲有力的行书题跋,代表的是传统的文化艺术、传统的精神财富,画作的流传,代表是文化遗产的流传,给当下人们更多关注物质财富的风气注入一股涓涓细流。
    10.BDF
    解析句意:亲爱亲人时的亲疏之分,尊重贤臣时的等级划分,是从礼制中产生出来的。所以君子不能不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根据前面内容“亲亲为大”“尊贤为大”,可知“亲亲之杀”和“尊贤之等”句子结构一致,在“杀”“等”后的B、D两处断开;“也”是句末语气词,“故”表示因此,作句子开头,因此F处应断开。即在B、D、F处断开。
    11.CA项,正确。句意: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B项,正确。“为”,治理/作为。句意:治理政事的方法在于获得人才/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事业的人。C项,错误。意思不同。“矜”,同情、怜悯/炫耀、夸耀。句意:对其中有善行的人要给予嘉奖,对其中能力薄弱的人要给予同情/自我夸耀的人不会长久。D项,正确。“绝世”,已经中断的家庭世系/冠绝当世。句意:延续已经中断的家庭世系,复兴已经废灭的国家/姿才超众,天下无与伦比。
    12.B“义就是人们相处时应该讲究义气”错误,依据原文“义者,宜也”可知“义就是人们相处应该适宜得当”
    13.(1)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百姓,那么百姓(会因)被勉励(而努力工作):能够招纳各种工匠,那么财物就会充足。
    (2)提高亲族的爵位,增加他们的俸禄,与他们的喜好厌恶相同,这是用来劝勉人们爱自己亲人的方法。
    解析(1)“子”,……为子;“庶民”,百姓;“劝”,勉励;“来”,使……来,招来,招致。(2)“尊”,使……尊贵,提高;“重”,使……重,增加;“所以”,用来……的。
    14.材料一认为“修身”要先“正心”(端正自己的内心),材料二认为“修身”要“以道”(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规范),应知道“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应做到“齐明盛服,非礼不动”。
    解析依据“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可知材料一认为“修身”要先“正心”,即端正自己的内心;依据“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可知材料二认为“修身”要“以道”,即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规范,应知道“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即爱好学习的人接近智,努力行善的人接近仁,知道羞耻的人接近勇,应做到“齐明盛服,非礼不动”,即必须做到内心虔诚外表端庄,不符合礼节的事绝不要去干。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彰明美德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先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性,修养品性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品性作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材料二 鲁哀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治理政事的方法在于获得人才,获得贤才的方法在于国君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在于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规范,要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规范在于树立仁爱之心。所谓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而以爱自己的亲属最为重要。所谓义,就是说人们相处应该适宜得当,而以尊敬贤人最为重要。亲爱亲人时的亲疏之分,尊重贤臣时的等级划分,是从礼制中产生出来的。所以君子不能不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想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就不能不侍奉好自己的亲人;想侍奉好自己的亲人,就不能不知道尊贤爱人;想知道尊贤爱人,就不能不了解和掌握自然的法则。智慧、仁爱、勇敢这三种,就是天下共行的美德。”
    孔子说:“爱好学习的人接近智,努力行善的人接近仁,知道羞耻的人接近勇。知道这三项的人,就知道怎样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知道怎样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就知道怎样治理别人;知道怎样治理别人,就知道怎样去治理天下国家了。”大凡治理天下国家有九条原则,那就是: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尊重贤人,爱护自己的亲人,敬重大臣,体恤众臣,像爱自己的孩子那样去爱人民,招纳各种工匠以资国用,优待远方的来客,安抚四方的诸侯。能够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就能树立一个良好的道德典范。能够尊重贤人,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能够爱自己的亲人,就不会使叔伯、兄弟产生怨恨。能够尊敬大臣,在处理事情时就不会感到迷惑不定。能够休恤众臣,那些为士的人就会重重报答恩德。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百姓,那么百姓(会因)被勉励(而努力工作);能够招纳各种工匠,那么财物就会充足。能够优待远方的来客,四方的人都会归顺;能够安抚各国诸侯,全天下的人自然都会敬畏。必须内心虔诚外表端庄,不符合礼节的事绝不要去干,这是提高自身品德修养的方法。摒弃那些谗佞小人的坏话,远离那些诱人的女色,轻视钱财货物,珍视道德品质,这是劝勉贤人最好的方法。提高亲族的爵位,增加他们的俸禄,与他们的喜好厌恶相同,这是用来劝勉人们爱自己亲人的方法。为大臣多设属官,这是奖励大臣的好方法。对待士要讲究忠信,并以厚禄供养他们,这是劝勉士为国效力的好方法。役使百姓要适时,赋税征收要减轻,这是劝勉百姓努力从事生产的好方法。天天省视工匠的工作情况,月月考查他们的技术本领,发给他们的粮米薪资要与他们的工效相称,这是劝勉各种工匠努力工作的好方法。对于远方的客人,要盛情相迎,热情相送,对其中有善行的人要给予嘉奖,对其中能力薄弱的人要给予同情,这是优待远方来客的好方法。延续已经中断的家庭世系,复兴已经废灭的国家,整顿已经混乱的秩序,扶救处于危难之中的国家,让诸侯各自选择适当的时节来朝聘,贡礼薄收,赏赐厚重,这是安抚四方诸侯的好方法。
    【答案】15.C
    16.①诗人心境澄清:首句以“归思清”三字点出归家途中诗人的内心状态,此时的他心如止水,平和静谧。②心境投射出仙境:受心境影响,诗人眼中的桥、寺、翠羽、红菜等,或宁静安详,或灵动明快,仿佛有了感情,令人如入“蓬瀛”。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错。诗歌进入尾声,诗人短暂的旅程也接近结束,暮色中已隐约看到湖岸边的人居之地。虽说是人居之地,但这里不同于长街闹市,没有广厦华屋,望中只是错落杂生的林木与纵横缠绕的藤萝,唯有依稀入耳的鸡犬之声提醒这里有人烟存在,几声鸡鸣犬吠不仅不让人觉得喧闹.反倒强化了此地的静谧清幽之感。这里仍然是诗人眼中“蓬瀛”的一部分,诗人的感觉没有被破坏,心情也没有变化。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观点态度,鉴赏诗歌内容、情感的能力。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用自己的眼光、情感来看事物,所以万物都带有我自己的主观色彩。这是“有我之境”。
    要分析诗歌如何印证了王国维的理论,必须明确“我之色彩”为何,“物”又如何“著我之色彩”。诗歌开头交代写作背景,直接展现出诗人“归思清”的心境,这便是诗歌中的“我之色彩”;诗人在这样的心境引领下,所观照的各种景物无一不染上了诗人的情感色彩,日常习见的景物在诗人眼中幻化成了蓬瀛仙境,带上了“我之色彩”。颔联以下的描写均围绕首联确定的这个基调展开,逐次出场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客观实在的景物,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外部投射。
    如“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时值秋天、色彩斑斓,小桥流水、山寺云峰,都在夕阳晚照之中显得非常宁静,它们似乎都不想打搅诗人的思绪,也好像正享受着璀璨晚霞的沐浴。“桥横、寺倚”,表现出景物悠然的状态。其实自然景物并不带有感情色彩,正因诗人自己内心的宁静闲适投注其上,在诗人眼里景物才呈现出悠然、宁静的状态。
    最后是“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刚下过一阵小雨,鸟儿的翅膀湿漉漉的,正安静地栖息在水草边。客舟的船桨惊动了它,鸟儿赶紧振翅飞走。湖面上微风轻拂,粉红色的荷花姿态婀娜,仿佛正在热情地欢迎诗人的归来。作者采用拟人手法,“如见避、似相迎”,细腻生动地展现了湖面上的动植物,也传达出诗人愉悦的心情,让人如同进入“蓬瀛”之境。
    17.(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在明明德在亲民
    (3)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答案】18.A一帆风顺(顺风顺水)、B怨天尤人
    19.甲:而是看他跌到谷底的“反弹力”
    乙:关键在于能否妥善管理
    20.③“就能”改为“才可能”,(不合逻辑)④“满足”改为“实现”(搭配不当)
    (序号和修改各1分,号错不得分)
    21.不删的理由:这句话是适度情绪表达的表现;语言风趣,使行文生动,贴近生活。删去的理由:前文内容已经完整;语言过于口语化,语言风格与上下文不符合。(内容2分,语言1分)
    22.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形成直面挫折的成长思维;增强(提高)管理情绪的相关能力。(答出一点得2分)

    相关试卷

    山东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共8页。

    山东省烟台市牟平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烟台市牟平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文件包含山东省烟台市牟平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答案docx、山东省烟台市牟平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烟台市栖霞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烟台市栖霞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文件包含高三语文开学考2024pptx、山东省烟台市栖霞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