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连城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1)历史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福建省连城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1)历史试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外戚家族的煊赫在汉代特别突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 选择题(共48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8分。
每小题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玉琮、玉璧被古人视作沟通天地的神器,更是宗教仪式中重要的礼器。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璧、玉琮基本来自大型墓葬中,而于小墓则罕有发现。这可以用于佐证当时( )
A.存在社会等级分化B.贵族宗教信仰虔诚
C.神权具有至高地位D.玉器制作工艺精良
2.如图所示文物为出土于西安秦始皇陵的秦“两诏铜斤权",铜权表面刻廿六年始皇诏书40字和二世诏书59字。结合所学判断,下列有关“两诏铜斤权"的说法正确的是
两诏铜斤权
A.所刻文字为李斯采用隶书体例书写B.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C.是秦朝统一货币措施的重要实物证据D.反映出青铜器是秦朝的主要生产工具
3.秦简《戍律》记载,同一家庭中的男丁不得同时被征发戍役,否则基层官吏当受罚。这旨在( )
A.保障农业生产时间B.体现儒家仁爱思想
C.提高基层管理效率D.制定严苛法律体系
4.文景时期,深受“惩恶亡秦之政,论议务在宽厚”理念的影响,许多官吏断狱从轻,“刑罚大省”,以至于“刑轻于它时而犯法者寡”,“断狱数百,几致刑措”逐步成为一种社会常态。汉初的司法实践( )
A.体现司法审判的公正理性B.契合黄老无为的治国思想
C.彰显以德治国的政治智慧D.沿袭秦朝司法的基本理念
5.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农丞孔仅和大盐铁商人东郭咸阳到全国各地盐铁产区挑选有管理经验的盐铁富商充任盐官或铁官,从而建立起全国统一的盐铁专营机构。汉武帝此举( )
A.意在提高商人的地位B.摒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C.服务于国家战略需要D.使商人掌握经济命脉
6.董仲舒把自然界的“天”塑造成为有意志的人格神,把人间的一切都说成是上天有目的的安排。自然和社会的一切变化、国家的兴亡都是上天意志的表现。董仲舒的目的是
A.阐明“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说B.使儒学思想获得独尊的地位
C.论证三纲五常是为人处事的道德标准D.加强君权的同时也抑制暴政
7.外戚家族的煊赫在汉代特别突出。像西汉之吕氏、霍氏、王氏,东汉之窦氏、邓氏、阎氏、梁氏,都是一旦专权,则子弟亲党布列于朝廷。这种现象( )
A.有利于维系汉朝的统治B.是专制皇权异化的结果
C.根源于宦官专权的政局D.说明女性社会地位优越
8.司马迁在《史记》中明确地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大国先祖都为夏、商、周三代的后裔,将东西南北的“五方”之民,秦、楚、越,以及包括中国四边的匈奴、南越、东越、西南夷等的先祖一同纳入到华夏同祖共源的世系中去。司马迁旨在( )
A.创新史书的修编体系B.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C.构建大一统民族意识D.彰显拼搏进取精神
9.有学者认为,西周时期,庶民与士只知效忠于“家”(卿大夫),不知有“国”(诸侯),更不知“天下”(天子)。学者所描述的这种现象( )
A.有利于维系周王朝的地方统治B.促进宗法关系的深入发展
C.说明分封制存在地方割据风险D.增强了权力继承的稳定性
10.有学者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分布在西北、北方的戎狄随着秦、晋、燕等诸侯国的发展,逐渐成为华夏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夷夏之防”已不再被强调,这一时期有关夷夏关系的记述也逐渐侧重到言语、饮食、风俗等民族差异问题上来。这一变化的出现表明,当时( )
A.中华文化呈现多元特色B.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C.华夏认同观念日渐增强D.华夷间政治联系日益松弛
11.春秋后期出现了一批私营工商业者,其中一些人富可敌国。这样在昔日“贵”的阶级以外,又增加了“富”的阶级。昔日“贵”“富”合一,现在“贵”“富”出现了分离。这一演变( )
A.反映出社会的转型趋势B.体现出抑商政策的松动
C.表明商业发展超过农业D.说明商人控制部分政权
12.战国时期,李悝变法规定“食有劳而禄有功”;吴起变法规定已传至三代以上贵族封君的子孙者收回爵禄;商鞅变法规定贵族中凡未立军功者不得入贵族籍。这些规定( )
A.反映了奴隶主贵族的政治需求B.适应了阶级关系变动的时代需要
C.推动了官僚政治逐渐走向瓦解D.得到社会各个阶层的普遍支持
13.老子主张,“兴善仁”,仁义礼蕴含于大道之中,如“明珠在蚌中”。孔子认为,“和”乃天道,天人合一、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要“节用而爱人”,不浪费资源。这反映出儒道两家( )
A.思想趋于融合B.主张维护西周礼乐制度
C.阶级立场相同D.蕴含着相通的价值理念
14.下表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
A.强调以民为本B.期望国家统一
C.关注政治秩序D.力主集权政治
15.韩非子认为山东六国之所以衰弱,就是因为君主过于放纵臣下之间的互相结党营私,那些群臣朋党往往隐匿正道。追求私利,最终为祸国家。据此可知,韩非子认为朋党政治( )
A.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需要B.是导致山东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C.对于国家朝政有重大影响D.成为士大夫政治博弈的重要砝码
16.为了保卫边境地区不受草原游牧民族的侵扰,秦始皇命人建造了万里长城这一浩大工程,国家强征了众多劳工将原北方诸侯国所建的长城连接为一个统一的防御体系,意义重大。秦长城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的主要因素是
A.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B.相对稳定的国内环境
C.思想文化统一的需要D.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17题12分,18题16分,19题12分,20题12分)
17.(14分)春秋战国是政治、经济、文化大变动的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王室衰弱,一些实力较为强大的诸侯趁机割据一方,并以武力控制周边的中小诸侯,形成了自己的霸业。诸侯国内部权力下移,以臣弑君的事件也屡见不鲜。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兼并战争愈演愈烈。
春秋后期,周王室更加衰落,无力维护“学在官府”的体制,私人讲学兴起。进入战国,各国统治者纷纷招揽人才,一些大贵族还以养士竞争高下。
——摘编自蒋重跃《从历史印迹中走来的世界˙中国篇》
材料二 2006年,北京广安门内大街原北京义利食品公司场址内出土窖藏战国货币两罐,内含包括赵国直刀、燕国明刀、三晋及燕的方足布等战国货币三万余枚,其中绝大部分为方足布币。据报道者称,这批方足布大概有70余种,发现有所谓“新品种”,如丰子、丰邑、武平类方足布等。广安门内大街附近地区战国时曾是(燕国)蓟丘南古道,也是北京城的起源地……燕国本来是通行刀币的国家,到了战国中晚期,燕国币制中出现了新的货币形态——布币。
——黄锡全《近十余年先秦货币的重要发现与研究》
(1)后人以“礼崩乐坏”来描述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材料一指出“礼崩乐坏”的表现,并结合所学分析“礼崩乐坏”带来的积极影响。(8分)
(2)从材料二中提取信息,分别指出其反映的历史现象,并概括出土战国货币的的史料价值。(6分)
18.(14分)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政制由“质胜于文”进至“文胜于质”,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伸尼夫子称颂西周为“郁都乎文哉”,绝不为过。今日看来西周政治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部族民主”和联邦“共和”的成分也隐约可辨。此类政制均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集权与分权乃是一切国家权力统治必难避开的两极,相反而相成,犹如广阔光系的两极。向心力与离心力构成一种弹性张力,仅执其一端,必偏执僵硬而丧失生机活力。以此言之,“那县”与“封建”所包含的政治学意义,细究其潜在的权力资源,远远超越我们看到的具体历史,它具有更复杂、更值得研讨的许多内涵,需要我们去体味。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的具体表现。(6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论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利弊。(8分)
19.(12分)开辟道路交通是中国古代王朝经略边疆的重要举措,也是对外交往的重要渠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统一后,秦朝铺设有以首都咸阳为中心辐射于全国的驰道,并对在道路上行驶的车子两轮间的距离作了统一规定。为了与匈奴作战时能迅速地将军队派往长城,以咸阳为起点修筑了一条直线延伸向北的道路。秦朝还在山区修筑了通往西南夷的五尺道,加强了对云、贵一带的控制。一条道路可以通往帝国最偏僻的地方,就中央而言,任何地方道路的中断,都意味着妨碍了对那里的统治。
——摘编自【日】鹤间和幸《秦汉帝国:始皇帝的遗产》
材料二 从张骞通西域至郑和下西洋,沿着丝绸之路,葡萄、核桃等植物,以及胡琴等乐器传入中原地区,印度的佛教思想等也传入中国。但就整体而言,中国在这一阶段始终是以先进文明输出国的姿态存在的。这一过程基本上是和平的。
——摘编自王开玺《古代丝绸之路的辐射力》等
(1)根据材料一、归纳秦朝在道路交通建设方面的举措,指出这些举措实施的政治意义。(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丝绸之路对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影响。(4分)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秦汉时期出现较多的词汇:
秦半两钱;蒙恬;汉承秦制;郡县制;西域都护;盐铁官营;张骞;凿空;刺史;编户齐民;田庄;五铢钱;大秦王安敦;霍去病;甘英;文景之治;“推恩令”;丝绸之路。
请从材料中提取三个关联密切的词语,提炼一个主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连城一中2024—2025学年上期高一年级月考1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8分。
二、非选择题(17题14分,18题14分,19题12分,20题12分)
17.(14分)(1)表现:诸侯称霸称王,控制、兼并其他诸侯国,诸侯国内卿大夫弑君篡权,破坏了分封宗法制;私学兴起,破坏了“学在官府”的制度。(4分)
影响:长期混战中,各国为富国强兵而实行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私学兴起,统治者重用士人,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创造了条件。(4分)
(2)出土货币的数量多和种类丰富,反映战国时期燕国地区商业繁荣,交易量比较大;窖藏多国货币,反映战国时期区域间的经济往来频繁。(4分)
史料价值:出土的货币为研究战国时期商品经济、货币制造提供了丰富的直接史料;同时还有助于研究北京早期历史。(任意一点)(2分)
18.(14分)(1)由贵族政治转变为官僚政治;由部族国家转变为地域国家;由“天下共主”的天子制转变为“个人独制”的皇帝制度;由地方分权的分封制转变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 (任意三点) (6分)
(2)分封制:利——扩大西周统治疆域,有助于形成华夏认同的观念和文化的交流。
弊——受封诸侯独立性强,易造成分裂割据的局面。(4分)
郡县制:利——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弊——造成体制僵化和效率低下,影响地方的积极性和自主性。(4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19.(12分)(1)举措:修筑贯通全国的驰道;统一车轨和道路的宽窄;修建以咸阳为中心的直道;在山区修筑了通往西南夷的五尺道。(任意两点) (4分)
政治意义:便于抵御匈奴,加强了对边疆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任意两点) (4分)
(2)影响:新物种的传入,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生活;胡乐与佛教的传入,扩展了中国人的精神文化视野。(4分)
20.(12分)示例:选词:郡县制、“推恩令”、刺史。
论题:秦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2分)
秦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命和考核,对巩固发展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汉承秦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又兼有封国制,封国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权力,中央集权大大加强。为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察,汉武帝分全国为13州,分设刺史,代表中央,巡视监察地方,东汉时期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8分)
总之,这些举措加强了封建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稳定,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模式。(2分)
【详解】此题是开放式试题。根据问题要求,选择三个关联密切的词语并提炼主题,结合所学,可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等角度提炼主题,例如秦朝的秦半两钱、蒙恬和郡县制都反映出秦朝巩固统一多民族的国家。郡县制、“推恩令”、刺史三个词语反映了秦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蒙恬、张骞、霍去病反映了秦汉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大秦王安敦、甘英、丝绸之路反映汉朝的对外交往。张骞、凿空、丝绸之路反映中西交流的历史。论述:要从拟定主题所反映的具体内容加以阐述,做到史论结合、史实正确和充分、逻辑清晰。
连城一中2024—2025学年上期高一年级月考1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解析: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原始社会后期。根据材料“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璧、玉琮基本来自大型墓葬中,而于小墓则罕有发现”可知,在良渚文化遗址的大墓和小墓的陪葬品有明显的差异,表明等级差异已经出现,A项正确;材料强调良渚文化遗址的大墓和小墓陪葬品有差异,没有涉及宗教信仰,排除B项;材料通过大墓和小墓陪葬品的差异佐证社会等级分化的出现,没有强调神权地位,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大墓和小墓陪葬品存在差异,未涉及制作工艺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诏铜斤权”是秦国统一度量衡的产物,这一措施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B正确,C排除;秦朝的官方文字是小篆,A排除;D说法不符合史实,当时以铁器为主,排除。故选B。
3.A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范围为秦朝(中国)。秦朝统治的基础是小农经济,而小农经济的发展需要青壮年劳动力,因此秦朝《戍律》规定同一家庭中的男丁不得同时被征发戍役,否则基层官吏当受罚,这是为了保障农业生产时间,A项正确;秦朝的统治思想是法家思想,不允许同时征发同一家庭的男丁并非出于儒家的仁爱思想,排除B项;《戍律》相关记载和基层管理效率提升并无关系,排除C项;不允许同时征发同一家庭的男丁,说明当时的法律并非严苛,而且仅仅从《戍律》一部法律不能看出整个法律体系的特征,排除D项。故选A项。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许多官吏断狱从轻,‘刑罚大省’,以至于‘刑轻于它时而犯法者寡’,‘断狱数百,几致刑措’逐步成为一种社会常态。”可知,汉初实行黄老无为的治国思想在司法领域的体现,B项正确;刑法较轻不完全代表司法审判公正合理,排除A项;材料体现刑法较轻,并非以德治国,排除C项;汉初吸取秦朝刑法太重的教训,采取无为而治的思想,并非沿袭秦朝司法基本理念,排除D项。故选B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中汉武帝的举动可知,汉武帝是想通过挑选有管理经验的盐铁富商充任盐官或铁官,从而建立起全国统一的盐铁专营机构,以此来实行盐铁官营政策,进而为国家积累财富,为出击匈奴做好准备,C项正确;政府推行盐铁官营政策,并未提高工商业者的地位,排除A项;摒弃了重农抑商政策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使商人掌握经济命脉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董仲舒将自然界的“天”塑造成有意志的人格神,一方面强化了王权的神圣性,另一方面也用“上天”对王权形成了一定的制约,D项正确;董仲舒的目的最终是为专制王权服务,而不是仅仅为了阐明“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不是为了使儒学获得独尊地位,更不是为了论证三纲五常,排除ABC项。故选D项。
7.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朝皇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提拔外戚以牵制外朝宰相,从而导致外戚家族实力增强,这种现象是专制皇权异化的结果,B项正确;外戚家族实力强大不利于维系汉朝的统治,排除A项;外戚家族的煊赫在汉代特别突出,根源在于专制皇权,而不是宦官专权,排除C项;封建社会下的女性社会地位并不优越,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据材料可知,在《史记》中,司马迁将春秋战国时期各大国先祖以及周边民族的先祖都纳入到华夏同祖共源的世系中,其目的是强调华夏民族的整体性和统一性。通过这种方式,构建起一种超越地域、族群差异的共同民族意识,为当时大一统的国家格局提供思想和文化上的支撑,C项正确;创新史书修编体系并非司马迁此举的主要目的,将各民族先祖纳入同祖共源世系更多是出于民族意识构建的考虑,排除A项;确立儒学正统地位与司马迁此举的直接关联不大,这一行为主要不是为了确立儒学的地位,排除B项;彰显拼搏进取精神并非司马迁这样记载的主要意图,重点在于强调民族的同源和统一,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从材料可以看出,分封制有 “建国”与“立家”之分,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容易导致士和庶民不忠于国,只忠于家的局面形成,这说明分封制存在地方割据风险,国家陷入分裂割据,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分封制易导致国家分裂,不是维系周王朝的地方统治,排除A项;材料讲的是分封制,不是宗法制,排除B项;从材料可以看出分封制存在地方割据风险,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削弱了权力继承的稳定性,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材料表明分布在西北、北方的戎狄随着秦、晋、燕等诸侯国的发展,逐渐成为华夏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知华夏认同观念日渐增强,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西北、北方的戎狄逐渐融入华夏族,不是中华文化呈现多元特色,排除A项;材料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建立统一多民主国家,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华夷间政治联系日益加强,不是松弛,排除D项。故选C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后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贵”的阶级以外,又增加了“富”的阶级,反映了春秋后期社会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趋势,A项正确;抑商政策是在战国时期才实行,排除B项;“超过”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商人控制部分政权,排除D项。故选A项。
12.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吴起变法规定已传至三代以上贵族封君的子孙者收回爵禄;商鞅变法规定贵族中凡未立军功者不得入贵族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随着列国之间的竞争加剧,土地私有制发展,新兴的地主阶级崛起,他们要求打击旧贵族特权,进行兼并战争,提高其政治地位与社会地位。于是列国变法纷纷打击旧贵族,吸纳新兴的地主阶级进入政权,这适应了阶级关系变动的时代需要,B项正确。本题主旨为“新兴的地主阶级崛起”,“反映了奴隶主贵族的政治需求”,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推动了官僚政治逐渐走向瓦解”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得到社会各个阶层的普遍支持”的说法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老子主张“兴善仁”与孔子的“仁”“义”思想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老子的效法自然、无为而治和孔子的“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观点一样都体现着遵循规律的原则,D项正确;儒道两家“思想趋于融合”的说法不准确,材料体现了儒道在某些思想上是相通的,排除A项;孔子主张维护西周礼乐制度,老子作为道家代表人物,主张无为而治,排除B项:儒道两派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阶级立场不同,排除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根据表格可知,不同学派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治国思想,这说明这些学派的立足点是国家治理,关注政治秩序,结束战乱纷争,C正确;A与法家思想不符,排除;题干思想中不能得出诸子百家希望统一,排除B;D符合法家思想,排除。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古代)。根据材料可知,韩非子站在法家功利主义和人性恶的理论立场上,直接将朋党现象与国力强弱紧密联系起来,因为朋党“隐匿正道追求私利,最终为祸国家”,因此韩非子认为朋党政治对于国家朝政具有重大影响,C项正确;材料分析了朋党政治与国力强弱的关系,未体现是否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需要,排除A项;山东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六国本身存在的各种因素,排除B项;朋党政治成为士大夫政治博弈的重要砝码是在君主专制体制的背景下出现,材料未体现这一背景,排除D项。故选C项。
16.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能够有效地组织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因此A项正确;相对稳定的国内环境、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是秦长城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其他影响因素,而非主要原因,排除B、D项;秦长城的快速完成与思想文化统一的需要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故选A项。
17.(1)表现:诸侯称霸称王,控制、兼并其他诸侯国,诸侯国内卿大夫弑君篡权,破坏了分封宗法制;私学兴起,破坏了“学在官府”的制度。影响:长期混战中,各国为富国强兵而实行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私学兴起,统治者重用士人,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2)出土货币的数量多和种类丰富,反映战国时期燕国地区商业繁荣,交易量比较大;窖藏多国货币,反映战国时期区域间的经济往来频繁。史料价值:出土的货币为研究战国时期商品经济、货币制造提供了丰富的直接史料,同时还有助于研究北京早期历史。
【详解】(1)表现:根据材料“王室衰弱,一些实力较为强大的诸侯趁机割据一方,并以武力控制周边的中小诸侯”可归纳出诸侯称霸称王,控制、兼并其他诸侯国,诸侯国内卿大夫弑君篡权,破坏了分封宗法制;根据材料“无力维护‘学在官府’的体制,私人讲学兴起”可归纳出私学兴起,破坏了“学在官府”的制度。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推动社会转型、私学的发展及百家争鸣的兴起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现象:从出土的货币数量及种类来看,可知战国时期燕国地区商业繁荣,交易量比较大;从窖藏的多国货币来看,可归纳出战国时期区域间的经济往来频繁。史料价值:结合上述分析的现象和所学知识可知,出土的货币为研究战国时期商品经济、货币制造提供了丰富的直接史料,同时还有助于研究北京早期历史。
18.(1)由贵族政治转变为官僚政治;由部族国家转变为地域国家;由“天下共主”的天子制转变为“个人独制”的皇帝制度;由地方分权的分封制转变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 (任意三点)
(2)分封制:利——扩大西周统治疆域,有助于形成华夏认同的观念和文化的交流。
弊——受封诸侯独立性强,易造成分裂割据的局面。郡县制:利——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弊——造成体制僵化和效率低下,影响地方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其他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周秦之间(中国)。具体表现:根据材料“今日看来西周政治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部族民主’和联邦‘共和’的成分也隐约可辨。此类政制均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并结合所学可知,由贵族政治转变为官僚政治;由部族国家转变为地域国家;由“天下共主”的天子制转变为“个人独制”的皇帝制度;由地方分权的分封制转变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周秦之间(中国)。根据材料“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部族民主’和联邦‘共和’的成分也隐约可辨。此类政制均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分封制的有利之处在于扩大西周统治疆域,有助于形成华夏认同的观念和文化的交流。但是根据所学可知分封制下诸侯自己的领地内拥有较大的权力,因此受封诸侯独立性强,易造成分裂割据的局面。
根据材料“集权与分权乃是一切国家权力统治必难避开的两极,相反而相成,犹如广阔光系的两极。向心力与离心力构成一种弹性张力,仅执其一端,必偏执僵硬而丧失生机活力。”并结合所学可知,郡县制的积极作用是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是根据所学可知,郡县制下容易造成体制僵化和效率低下,影响地方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其他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19.(1)举措:修筑贯通全国的驰道;统一车轨和道路的宽窄;修建以咸阳为中心的直道;在山区修筑了通往西南夷的五尺道。政治意义:便于抵御匈奴,加强了对边疆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2)影响:新物种的传入,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生活;胡乐与佛教的传入,扩展了中国人的精神文化视野。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秦朝时期(中国)。第一小问举措:据材料一“统一后,秦朝铺设有以首都咸阳为中心辐射于全国的驰道,并对在道路上行驶的车子两轮间的距离作了统一规定。为了与匈奴作战时能迅速地将军队派往长城,以咸阳为起点修筑了一条直线延伸向北的道路。秦朝还在山区修筑了通往西南夷的五尺道”可以得出,修筑贯通全国的驰道,并统一车轨和道路的宽窄,修建以咸阳为中心的直道,修筑了通往西南夷的五尺道。
第二小问政治意义:据材料一“为了与匈奴作战时能迅速地将军队派往长城”“就中央而言,任何地方道路的中断,都意味着妨碍了对那里的统治。”可得出,便于抵御匈奴,加强了对边疆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西汉到明朝时期(中国)。影响:依据材料二“葡萄、核桃等植物,以及胡琴等乐器传入中原地区,印度的佛教思想等也传入中国”可知,材料从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角度阐述古代丝绸之路对中国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物种的传入,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生活;胡乐与佛教的传入,扩展了中国人的精神文化视野。
20.示例:选词:郡县制、“推恩令”、刺史。
论题:秦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秦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命和考核,对巩固发展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汉承秦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又兼有封国制,封国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权力,中央集权大大加强。为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察,汉武帝分全国为13州,分设刺史,代表中央,巡视监察地方,东汉时期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
总之,这些举措加强了封建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稳定,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模式。
【详解】此题是开放式试题。根据问题要求,选择三个关联密切的词语并提炼主题,结合所学,可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等角度提炼主题,例如秦朝的秦半两钱、蒙恬和郡县制都反映出秦朝巩固统一多民族的国家。郡县制、“推恩令”、刺史三个词语反映了秦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蒙恬、张骞、霍去病反映了秦汉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大秦王安敦、甘英、丝绸之路反映汉朝的对外交往。张骞、凿空、丝绸之路反映中西交流的历史。论述:要从拟定主题所反映的具体内容加以阐述,做到史论结合、史实正确和充分、逻辑清晰。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A
B
C
D
B
C
C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B
D
C
C
A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福建省连城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1)历史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福建省连城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福建省连城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