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4届海南省文昌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4届海南省文昌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01
    2024届海南省文昌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02
    2024届海南省文昌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03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届海南省文昌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海南省文昌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9页。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本卷共23道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战争对人口最明显的影响是直接杀伤,造成人员的死亡或残疾。古代一些战争的规模很大,死伤人口很多,持续不断的战争更是如此。士兵的主要来源是农民,青壮年从军,老弱妇孺下田,加上畜力往往被征用,农业生产必定受到影响。士兵从粮食的生产者变为消耗者,使本来就有限的商品粮更加紧张。战场或军队的驻地往往离粮食产地很远,需要大量人力、畜力从事运输,有时沿途的消耗比运达数量要高好几倍。军人和运粮民工大多是青壮年男子,他们长期离家必然会使配偶减少生育机会,同时使他们的老人、儿童因缺少赡养或抚养而缩短寿命甚至死亡。战争造成的物质破坏,会对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河道水系和生态环境带来长期影响。战争期间对死亡人畜不能及时掩埋,往往会引起瘟疫流行,增加新的死亡。战争期间如果同时发生自然灾害,后果就更不堪设想。由于行政机构解体、交通受阻、缺乏必要的物资和人力以及统治者无暇旁顾等原因,灾民得不到及时和有效的救济,灾情得不到及时的控制,从而造成比平时严重得多的损失。而在缺粮的条件下,俘虏和平民生存的希望更小。
    (摘编自葛剑雄《疆域与人口》)
    材料二:
    我在第一章里已说过社会结构应有一定的人口容量。这其实是一切有结构的体系的通性。所谓结构,所谓体系,就是指各分子的存在依赖着别的分子的存在。它们各自据有一定的地位,互相关联,互相维持。社会有结构,因为各个人的生活是互相依赖的,所有的行为是须和别人的行为相配合的。一个结构所能容纳的分子必须有地位安置,不然就格格不入了。社会里的个人并不是堆积而是组合。因之社会的容量受着结构的限制。
    社会有一定的容量在战时最为明显。战时的动员就是调动社会各部门人口数量的配合。战争是一件临时发生的社会大事,有关生死存亡。每一种战争都需要一种能担负这事务的社会结构。战争里要多少作战人员依着战争的性质、战场的广阔而决定。一定数目的作战部队必须有多少补充的预备部队。这也决定了每一时期要训练多少壮丁。要维持这个数目的军队能在战场上依着计划作战,就得有一定数目的工人在工厂里制造军火和装备,有一定数目的农民在田地上耕种、生产粮食,有一定数目的矿丁在矿山里发掘原料,有一定数目的司机在公路上开汽车,在铁路上开火车,在海面上开轮船,在天空里开飞机。……现代的战争必须有详尽的统计和计划。人数的调遣是最高统帅部作战计划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战争结束就有所谓复员,这是要把社会结构改弦更张,各部门的人数必须重新加以分配。若是不预先计划,就很容易发生失业的恐慌。这里我们最容易看得明白每一个不同的社会结构有它适当的容量。人数过多或过少都会出毛病,所谓出毛病就是社会上有许多人不能得到工作,生活发生困难,或是人手不够,社会事业发生停滞。
    以往论人口的学者很少注意到人口数量和社会结构的关系。早年的马尔萨斯就是个接受“将错就错”论的人。在他看来,生育是自然现象,人像苍蝇一样会不断地繁殖。人多了食料不够,吃不到饭的人因穷困营养不良而死去,为争食料,大家抢饭吃,发生战争。他于是主张积极性地限制人口,使大家能安居乐业,不必在饥荒、战争中去解决人口问题。但是他理论的出发点是把人类视同其他动物,也就是说他忽略了人类生活所依赖的社会结构。人口的消长并不是自然的生物现象,也不是取决于食料的多寡,而是决定于社会结构的性质。马尔萨斯对于人口的预测没有实现。在十九世纪人口增长极快,而到了二十世纪,在经济发达、食料日增的情形下,西欧各国反而闹人口降落。而中国和印度却始终保持着庞大人口,虽则他们的生活程度已近于生存线。依马尔萨斯的说法,好像人口在可以得到食料的时候,必然会增加,和苍蝇一样;因之人口必然在最低的生活程度上过日子。依我在本书中所提出的看法则不然。人口的数目是依当时当地的社会结构的需要而决定的。若是一个结构里需要的人数多、物资少,这结构中的人甚至可以在半蛰的状态中过着不得饱食的生活;相反,若是一个结构只需少数人口就能维持,尽管食料丰富,也不会依几何级数的速率去生孩子的。
    我在《禄村农田》一书里曾特别重视农作里劳力的需要和分配。在以体力来耕种的技术下,在农忙的季节里即使动员全村的劳力还是不够。换一句话说,为了维持农作的劳力的需要——虽则这需要只发生在一个很短的期间——农村里不能不养着大量的人口。在这种人口就是生产动力的经济结构中,地狭人众的现象是避免不了的。在以蒸汽和电气等作动力、以机械作工具的经济结构中,如现代的西洋,社会结构所需人口的数目降低了,人口渐减的趋势也日渐显著。我在这里固然不能用数字来说明每种社会结构的容量有多少,但是若从这个观点去研究这问题是可以有结果的。
    (摘编自费孝通《生育制度·社会继替》)
    1.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战争直接造成人员的死亡或残疾,尤其是古代一些规模很大、持续时间很长的战争,给人口带来的伤害就更为巨大。
    B. 士兵都出身于农民,他们从军后不但不能生产粮食,反而还要消耗商品粮,这给国家的粮食储备带来了很大影响。
    C. 复员是指战争结束之后将社会结构改弦更张,并把各部门人数重新分配。复员引起失业恐慌,以至于无法制定计划。
    D. 马尔萨斯一贯认为生育是自然现象,人会不断繁殖,最终因食物缺少而导致饥荒与战争,所以他主张积极性地限制人口。
    2.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社会结构中个人的行为必须与别人的行为相配合,个人不可能完全脱离社会。
    B. 战时社会各部门人口数量配合极为密切,人数调遣十分得当,就可赢得战争。
    C. 纵观历史,可知马尔萨斯的人类因食物不够而引发战争的观点也有其合理性。
    D. 在科技进步、以机械耕种为主的农村经济结构中,较难出现地狭人众的现象。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比较全面,体现出作者视野开阔、思维缜密的特点。
    B. 材料二驳立结合,既有理有据地驳斥了马尔萨斯的观点,也阐述了作者的观点。
    C. 材料二第二段运用排比,突出战时作战人员的重要性,同时也增强了论证气势。
    D. 材料二最后一段,运用了对比论证法,简要论述了人口数量与社会结构的关系。
    4. 材料二第三段画横线句子中使用了“很少”“必然”两个词语,请分别简析其作用。
    5.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战争中的“人口”问题,但论点并不相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 A 2. B
    3. C 4. ①“很少”是从数量上对“以往论人口的学者”的限定,说明这样的学者不是没有,而是很少。使用这一词语,体现了论述文语言的严谨性;②“必然”用语斩钉截铁,不留余地,说明在上述情形下,绝对会出现后面的结果。使用这一词语,体现了论述文语言的准确性。
    5. ①材料一谈到战争中的人口问题,是要论证战争对人口造成巨大负面影响这一观点。作者从直接影响、间接影响等多个角度,较为详尽地论述了战争给人口带来的巨大伤害。②材料二谈到战争中的人口问题,是要论证“社会结构应有一定的人口容量”的观点。在战争中,国家必须充分调动社会各部门的人口数量相互配合,由此可以看出不同的社会结构应有适当的人口容量。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士兵都出身于农民”错,材料一中说“士兵的主要来源是农民”。
    C.“复员引起失业恐慌,以至于无法制定计划”错,材料二中说的是“若是不预先计划,就很容易发生失业的恐慌”。
    D.“马尔萨斯一贯认为生育是自然现象……”错。材料二第三段说“早年的马尔萨斯就是个接受‘将错就错’论的人。在他看来,生育是自然现象……”,由此可见,D项中的观点只是马尔萨斯“早年”的看法。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就可赢得战争”过于绝对。文中只是说“人数的调遣是最高统帅部作战计划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人口数量配合和人数调遣只是取胜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突出战时作战人员的重要性”错。材料二第二段运用排比,主要是为了突出“现代的战争必须有详尽的统计和计划”的重要性。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重要词语的作用的能力。
    ①结合原文“以往论人口的学者很少注意到人口数量和社会结构的关系”可知,“很少”,稀缺、不多、罕见,表述同一事物的数量的多少,是从数量上对“以往论人口的学者”的限定,说明这样的学者不是没有,而是很少。使用这一词语,体现了论述文语言的严谨性。
    ②结合原文“必然会增加,和苍蝇一样;因之人口必然在最低的生活程度上过日子”可知,“必然”,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不可避免性和确定性,用语斩钉截铁,不留余地,说明在上述情形下,绝对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使用这一词语,体现了论述文语言的准确性。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①结合材料一原文“战争对人口最明显的影响是直接杀伤,造成人员的死亡或残疾……战争造成的物质破坏,会对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河道水系和生态环境带来长期影响”可知,材料一谈到战争中的人口问题,是要论证战争对人口造成巨大负面影响这一观点。作者从直接影响、间接影响等多个角度,较详尽地论述了战争给人口带来的巨大伤害。
    ②结合材料二原文“我在第一章里已说过社会结构应有一定的人口容量”“战时的动员就是调动社会各部门人口数量的配合……。这里我们最容易看得明白每一个不同的社会结构有它适当的容量。人数过多或过少都会出毛病,所谓出毛病就是社会上有许多人不能得到工作,生活发生困难,或是人手不够,社会事业发生停滞”可知,材料二谈到战争中的人口问题,是要论证“社会结构应有一定的人口容量”的观点。在战争中,国家必须充分调动社会各部门的人口数量相互配合,由此可以看出不同的社会结构应有适当的容量,人数既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水弄堂
    彭程
    一个人很早就喜欢上一个事物,到了迷恋的地步。但因为机缘所限,其后多少年中,与欣赏对象只有短暂零散的接触,很不过瘾。终于有一天,目标集中出现,充塞了他的视野,从四面八方簇拥裹挟了他。他也得以凝神静虑,全身心地欣赏品味,目接神交。这种情形下,他会有什么反应?
    我此刻便是如此。眼前便是古老的京杭大运河,我长久以来念兹在兹的对象。
    无锡老城区的南门外,脚下是一座名为清名桥的、有四百多年历史的拱形石桥。古运河就从桥下流淌而过,大理石的银白色桥栏杆,被岁月风雨侵蚀,有一些残破斑驳,手抚上去,粗糙而凉爽的感觉瞬间传递到掌心。
    斜倚栏杆,缓缓地转动脖颈,目光收放之间,古运河的魅力展露无遗。从此处到南门这段一点三公里的河道,被命名为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是古运河最精华的部分。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一段河道就是申报项目之一。这里集寺、塔、河、街、窑、宅、坊、弄、馆等众多古代人文景观于一体,有“运河绝版地、江南水弄堂”的美誉。
    这副精致工整的对句,并没有丝毫夸张。古运河的魅力,在此处体现得淋漓尽致。两岸青石垒砌的河岸,夹出一道宽约十几米的水流,缓缓地流淌,分明是一条水上的巷弄。临水的房子多是两层,个别三层,一色白墙黛瓦。房子连同蓝天白云的倒影被水波荡漾,便有了明与暗、真与幻的对比,有了层次和韵律。水边的条石栏杆上,疏朗错落地摆放着盆花绿植,增添了不少生机。栏杆内侧,隔着窄窄的小道,便是古旧的房子,屋脊上层层叠叠的瓦片,黯淡的颜色分明是被岁月烟云熏染而成的。屋檐下往往有一株藤萝,或是几竿竹子,藤蔓枝叶将窗子半遮半掩,清幽而雅致。目光沿着河道向前递送,远处又是一座拱形石桥,半圆形的桥洞,和水面上的倒影,恰好组成了一个完美的圆形。隔段时间就会有一艘游船驶过,古色古香的式样,正和此处悠悠的古意相谐适。
    一派平和静谧的氛围,笼罩着古运河和两旁的老屋。想起了唐代诗人杜荀鹤的诗句:“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过往的数百年中,眼前大略都是这样的风景。只是时光仿佛逝水,物事犹在,而人事全非。每一所房子旁侧,都有一个水埠头,约七八级石阶,一直通到水里。往昔这里十分热闹,妇女们淘米、洗菜时的说笑声,洗衣服时棒槌击打衣物的声音,以及旁边小船划过时的桨声,都曾经在水面上和深巷间激起回声。而现在,看到的却只有空旷和落寞。
    端详桥下的流水,没有一点陌生的感觉。在我的想象中,早已经多少次走近它的身旁。但像今天这样长时间地行走于它的襟怀之间,这样零距离地观赏它的每一个局部每一处细节,却是第一次。仿佛一个不惯饮酒的人,平常只是小酌几口,忽然猛饮下数杯,于是一种醺醺然便油然升起,充溢于胸间脑际。
    江南古运河的魅力,总也离不开河边巷弄的映衬。与这一段河道平行,两边各有一条街巷,分别是南下塘和南长街。南下塘是无锡历史最悠久的巷子,房屋多建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处处都显示着岁月的沧桑。小巷逼仄,靠着运河的一侧,各种小店铺鳞次栉比地排列着,间隔不远就会有一家餐馆,弥漫着咖啡的香味,食物煎炒煮蒸的味道,间或有轻柔的音乐,透露出生活的祥和安逸。继续前行,一阵评弹的声音飘来耳畔,是从右边一所房子里传出的,门楣上方木质标牌上刻着篆体字“书码头”,不由得停下脚步聆听。吴侬软语,舒缓柔婉,似泉水流淌,但骤然间又变得高亢急促,仿佛裂帛之声。尽管听不懂唱词,却依然是十分惬意的听觉享受。
    不妨说,古运河成就了江南名城无锡。如果说无锡仿佛一位秀丽的江南女子,古运河就是挂在脖颈上的闪光的项链,映衬得女主人风姿绰约,魅力无穷。
    岁月像运河水一样不竭地流淌。进入上个世纪时,运载砖瓦的木船桨声,变成了小火轮的机器声。无锡作为这一带的经济中心城市,民族工商业得到飞速发展,涌现出许多经济实力雄厚、目光远大的实业家。这样看来,这一道穿城而过、流淌了千百年的古运河,分明也是一条纽带,连接着从农耕到工商的社会流变,见证了生活的变迁、历史的发展。
    永不停歇的是时光的足音。到了今天,一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对文化的需求就会变得强烈和迫切。它的前景如何,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与其所拥有的文化蕴涵密切相关。这一点,在无锡这一座江南名城,得到了鲜明生动的印证。这座城市的管理者和建设者们,围绕古运河的修复和保护,实施了一系列堪称大手笔的行动,努力展现了它悠久深厚的历史人文内涵,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美,并使这种美能够赓续不断,仿佛古老的运河水一样永远流淌。这种根植于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这座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古城生机勃勃,就像一株枝干盘绕虬曲的老藤,仍然绽放出无数鲜艳的花朵。
    一艘画舫从远处悠然驶来,船舷无声地划过,水面泛着黑沉沉的光亮。船上坐满了游客,专注地欣赏着水上岸边的景致,间或有一阵惬意的笑语。船舱前面位置,背向船头面朝游客,坐着一位身着葱绿色旗袍的年轻女子,怀抱琵琶,轻拢琴弦,先后弹唱了《太湖美》和《蝶恋花》,嗓音宛转圆润,缠绵摇曳,随着船上明暗变幻的光影,渐渐渗入蔼蔼的夜色中……
    华灯初上。江南水弄堂,一场华丽的演出刚刚开始。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猛饮下数杯”照应开头“短暂零散的接触”,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终于得以零距离细致观赏大运河的陶醉和心满意足。
    B. 作者因为机缘所限,与古运河只有短暂零散的接触,所以在面对古运河时才能凝神静虑,目接神交,对古运河十分迷恋。
    C. 中国大运河能够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中被命名为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的一点三公里的河道起到了决定作用。
    D. 文章以大量篇幅写运河无锡段的沿河美景、人们的休闲娱乐和有文化底蕴工程的开发,意在表明运河的漕运功能逐渐退化。
    7.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从一般人的普遍感受入题,借助人称的变换,引出自己看到大运河时的强烈体验,疑问句的使用给读者以带入感。
    B. “江南水弄堂”极形象地表现出了运河无锡段的风貌特点,以之为题,很好地表明了文章的写作内容,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
    C. 南下塘“书码头”的评弹,曲调时而柔婉,时而高亢,内容曲折高深,给人带来听觉的享受,反衬了古运河的魅力。
    D. 文章用细腻笔触和极具表现力的词语,描写游船表演这一富有文化特色的活动场景,充满诗情画意,令人回味无穷。
    8. 请简要分析画波浪线的段落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古运河魅力的。
    9. 作者的情感在历史和现实的交织中不断变化,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6. A 7. C
    8. ①善用修辞。运用比喻,将古运河比作水上的巷弄;
    ②富有层次。俯仰结合,远近结合。从不同的空间角度表现古运河的魅力;
    ③工于绘色。多色彩描写青石、白墙黛瓦、蓝天白云等景物;
    ④长于绘景。动静结合,点面结合。写动态的水流和岸边的静物,写拱形石桥等富有江南特色的景物和水流、古旧的房子等整体性的画面。
    9. ①作者欣赏大运河的景色,感受桥栏杆的粗糙凉爽,既有看到现实景致的激动,又有对历史沧桑的深沉怀恋;
    ②作者置身现实平静的生活,联想历史的繁华热闹,体现了物是人非的无奈和落寞;
    ③大运河为无锡发展作出了贡献,见证了无锡由农耕时代到工商时代的变迁,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④无锡植根传统文化,富有内涵,在新时代生机勃勃,体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因果关系不恰当,结合原文“一个人很早就喜欢上一个事物,到了迷恋的地步”,在有机会可以近距离欣赏时,“他也得以凝神静虑,全身心地欣赏品味,目接神交”,所以是因为喜爱迷恋才能静下心来欣赏美景。
    C.“起到决定性作用”错,根据原文“从此处到南门这段一点三公里的河道,被命名为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是古运河最精华的部分”“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一段河道就是申报项目之一”可知。
    D.“意在表明运河的漕运功能逐渐退化”错,“文章以大量篇幅写运河无锡段的沿河美景、人们的休闲娱乐和有文化底蕴工程的开发”既写了运河的历史,展现了运河的文化底蕴,也写了运河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在现代赓续不断,让历史古城生机勃勃,散发新的魅力。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反衬了古运河的魅力”错,根据原文“江南古运河的魅力,总也离不开河边巷弄的映衬”,写南下塘“书码头”的评弹,意在表明它衬托了古运河,让古运河更具有魅力,并非反衬了古运河的魅力。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善用修辞。“两岸青石垒砌的河岸……分明是一条水上的巷弄”,运用比喻修辞,将古运河比作水上的巷弄,形象生动。
    ②富有层次。看“临水的房子”是仰视,看“房子连同蓝天白云的倒影被水波荡漾”则是俯视;“水边的石条栏杆”“盆花绿植”“屋脊上层层叠叠的瓦片”“藤萝”“竹子”是近景,“目光沿着河道向前递送,远处又是一座拱形石桥,……完美的圆形”是远景描写;文章俯仰结合,远近结合,从不同的空间角度表现古运河的魅力。
    ③工于绘色。写“青石垒砌的河岸”“一色白墙黛瓦”“蓝天白云”“盆花绿植”“屋脊上层层叠叠的瓦片,黯淡的颜色”,文段多色彩描写所见的景物,并注意场景明暗和真幻的对比。
    ④长于绘景。动静结合,写动态的水流和岸边的“房子”“栏杆”“拱桥”等静物;点面结合,写拱形石桥等富有江南特色的景物和水流、古旧的房子等整体性的画面,充分展现古运河的魅力。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情感变化的能力。
    ①首先,作者终于得见古老的大运河,得以欣赏大运河的美景,“大理石的银白色桥栏杆……手抚上去”,感受桥栏杆的粗糙凉爽,心境上有看到现实景致的激动;同时,作者不禁又想起与之相关的历史,“这里集寺、塔、河……的美誉”,心中又有对历史沧桑的深沉怀恋。
    ②接着写作者置身现实平静的生活,想起了杜荀鹤的诗句,想到“过往的数百年中,眼前大略都是这样的风景”,作者联想当时历史的繁华热闹;接着又感慨“只是时光仿佛逝水,物事犹在,而人事全非”“而现在,看到的却只有空旷和落寞”,体现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无奈和落寞。
    ③再写作者身处大运河,想到“无锡作为这一带的经济中心城市,……目光远大的实业家”,大运河为无锡发展作出了贡献;又感慨“这一道穿城而过、流淌了千百年的古运河……见证了生活的变迁、历史的发展”,大运河见证了无锡由农耕时代到工商时代的变迁,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④最后,“永不停歇的是时光的足音”,现在的无锡,“这座城市的管理者……仿佛古老的运河水一样永远流淌”,无锡植根传统文化,富有内涵,在新时代生机勃勃,这让作者感到非常的快乐,体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天兴初冬十二月,车驾东狩。明年春正月,京城西面元帅崔立①劫杀宰相,送款行营。群小献谄,请为立建功德碑,以都堂命召公为文。喋血之际,翟奕辈恃势作威,颐指如意,人或少忤,则横遭谗构,立见屠灭。公自分必死,私谓好问言:“今召我作碑,不从则死,作之则名节扫地,贻笑将来,不若死之为愈也。虽然,我姑以理谕之。”乃谓奕辈言:“丞相功德碑当指何事为言?”奕辈怒曰:“丞相以京城降,城中人百万皆有生路,非功德乎?”公又言:“学士代王言功德碑谓之代王言可乎且丞相既以城降则朝官皆出丞相之门,自古岂有门下人为主帅诵功德,而为后人所信者?”问答之次,辞情闲暇。奕辈不能夺,竞胁太学生托以京城父老意而为之。公之执义不回者盖如此。
    (节选自元好问②《内翰王公③墓表》)
    材料二:
    连延数日,又被督促。知不能辞,即略为草定,付裕之。一二日后,一省卒来召云:“诸宰执召君。”余不得已,赴省。酒数行,裕之倡曰:“作郑王碑文,今夕可毕手也。”余曰:“有诸公在,诸公为之。”王丈谓余曰:“此事郑王已知众人请太学中名士作,子如坚拒,使王知诸生辈不肯作,是不许其以城降也,则衔之刻骨,缙绅俱受祸矣。是子以一人累众也。且子有老母在堂,今一触其锋,祸及亲族,子熟思之。”余惟以非职辞。久之,且曰:“余既为草定,不当诸公意,请改命他人。”诸公不许,促迫甚。余知其事无可奈何,则曰:“吾素不知馆阁体,今夕诸公共议之,如诸公避其名,但书某名在诸公后。”于是裕之引纸落笔草其事。王丈又曰:“此文姑使裕之作,以为君作又何妨?且君集中不载亦可也。”余曰:“裕之作正宜,某复何言?”碑文既成,以示王丈及余。信之欲相商评,王丈为定数字。其铭词则王丈、裕之、信之及存余旧数言。其碑序全裕之笔也。时夜几四鼓,裕之趣曹益甫书之,裕之即于烛前焚其稿。
    (节选自刘祁《归潜志·录崔立碑事》)
    材料三:
    又按《金史》言“好问意未惬,乃自为之”,亦是惑于刘祁之说,廷堪又驳之,谓当时立碑撰文,不过畏崔立之祸,非必取文辞之工,既有京叔属草,已足崔立之请,何取更为之云云。
    (节选自凌廷堪《元遗山年谱》,有删改)
    【注】①崔立:金末大将,金哀宗天兴元年被任命为京城西面元帅,后发动兵变,拜为左丞相,自称尚书令、郑王。②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金末元初人。③王公:王若虚,字从之,金末元初人,累官翰林直学士。材料二中的“王丈”是对王若虚的尊称。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学士代王A言B功德C碑D谓之代王言可乎E且丞相既以F城降G则朝官皆出H丞相之门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分,文中指意料,料想,与《苏武传》中“自分已死久矣”的“分”意思相同。
    B. 贻,文中指遗留,与韩愈《师说》中“作《师说》以贻之”的“贻”意思不同。
    C. 夺,文中指使之改变,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勿夺其时”的“夺”意思相同。
    D. 趣,文中指催促,与王羲之《兰亭集序》中“虽趣舍万殊”“趣”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京城西面元帅崔立趁着皇帝外出狩猎的机会劫杀宰相,献出京城向敌人投降,翟奕等卑劣小人竟要为崔立树立功德碑。
    B. 材料一中,王若虚面对翟奕等人表现得从容安然,刻画出执义不回、宁死不屈的形象;与材料二中他的形象并不一致。
    C. 材料一中,写功德碑文一事并没有牵涉元好问;而材料二中,元好问先是要求刘祁写成碑文,而后更是亲自撰写碑文。
    D. 材料三中,凌廷堪并不相信《录崔立碑事》中的陈述,并认为《金史》中相关的一些记载也是受到了刘祁说法的蒙蔽。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颐指如意,人或少忤,则横遭谗构,立见屠灭。
    (2)则衔之刻骨,缙绅俱受祸矣。是子以一人累众也。
    14. 请结合材料,推断刘祁作《录崔立碑事》一文的意图。
    【答案】10. BEG
    11. C 12. A
    13. (1)(翟奕等)只用面颊示意指使人就都能称心顺意,他人稍有触犯,就惨遭谗害诬陷,立刻被杀害。
    (2)那么(郑王)会对诸生极其怀恨,士大夫们都要遭受灾祸了。这样因为你一个人将连累众多人。
    14. 示例一:还原真相,揭露元好问、王若虚的本来面目,在替崔立作碑文一事上为自己辩解。示例二:捏造事实,把祸端转嫁给元好问、王若虚,在替崔立作碑文一事上为自己开脱。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翰林学士职责是代君王行文,把写功德碑文说是代君王行文可以吗?况且丞相既然献城投降,那么朝廷的官吏都出自他的门下。
    “学士代王言”为完整的主谓宾结构,可独立成句,故应在B处断开;
    “谓之……乎”为固定结构,故应在E处断开;
    “则”为连词,连接这前后分句,故应在G处断开。
    故选BE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都是“意料、料想”的意思。句意:王若虚料想自己必死无疑。/我料想自己已经死了好久了。
    B.正确。遗留;/赠送。句意:给后人留下笑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C.错误。意思不同。使……改变;/丧失、耽误。句意:翟奕等人未能使他改变不写碑文的意愿。/不要耽误了农时。
    D.正确。催促;/通“趋”,趋向、取向。句意:元好问催促曹益甫抄写了一份。/虽然各有各的爱好。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趁着皇帝外出狩猎的机会”错,车驾东狩,指金哀宗因蒙古军南下而逃离汴京。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颐指”,用面颊示意以指使人,形容傲慢的神气;“忤”,违逆,抵触;“见”,表被动。
    (2)“衔”,怀恨在心;“缙绅”,即“搢绅”,插笏板于绅带间,为旧时官宦的装束,引申指士大夫;“以”,因为。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者创作意图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考生首先需明确“作碑”一事之于相关人等的利害关系,以及材料一墓表、材料三年谱两类文体的特征,继而站在刘祁的立场上做出合理推断。
    示例一:材料一墓表中刻画了王若虚面对翟奕等人表现得从容安然,刻画出执义不回、宁死不屈的形象。刘祁作《录崔立碑事》一文还原真相,如“连延数日,又被督促。知不能辞,即略为草定,付裕之”“王丈谓余曰:‘此事郑王已知众人请太学中名士作,子如坚拒,使王知诸生辈不肯作,是不许其以城降也,则衔之刻骨,缙绅俱受祸矣。是子以一人累众也。且子有老母在堂,今一触其锋,祸及亲族,子熟思之’”“其铭词则王丈、裕之、信之及存余旧数言。其碑序全裕之笔也”揭露了元好问、王若虚的本来面目,在替崔立作碑文一事上为自己辩解。
    示例二:由材料三“又按《金史》言‘好问意未惬,乃自为之’,亦是惑于刘祁之说,廷堪又驳之”可知,凌廷堪并不相信《录崔立碑事》中的陈述,并认为《金史》中相关的一些记载也是受到了刘祁说法的蒙蔽。刘祁捏造事实,把祸端转嫁给元好问、王若虚,在替崔立作碑文一事上为自己开脱。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天兴元年冬天十二月,金哀宗离京东逃。第二年春天正月,京城西面元帅崔立劫持杀害了宰相,到蒙古军行营投降。一帮小人奉承谄媚,请求为崔立树立功德碑,以尚书省的命令召王若虚撰写碑文。血流成河之时,翟奕等人仗势作威,只用面颊示意指使人就都能称心顺意,他人稍有触犯,就惨遭谗害诬陷,立刻被杀害。王若虚估计自己必死无疑,就私下对元好问说:“现在召我撰写碑文,我不听从就会被杀,但写了就丧失名誉、节操,给后人留下笑柄,不如死了为好。虽然如此,我还是姑且把道理向他们讲明。”于是王若虚就对翟奕等人说:“丞相的功德碑应当针对什么事来行文?”翟奕等人发怒说:“丞相献京城投降,让一百多万城中人得以存活,这不是功德吗?”王若虚说:“翰林学士职责是代君王行文,把写功德碑文说是代君王行文可以吗?况且丞相既然献城投降,那么朝廷的官吏都出自他的门下,自古以来哪里有门下人为主帅歌功颂德而让后世可相信的吗?”对答之间,王若虚话语和情态始终从容安然。翟奕等人未能使他改变不写碑文的意愿,最终假托京城百姓的意愿胁迫太学生撰写了碑文。王若虚认为合理的该做的事,就坚持而不肯依从别人改变,大概就是这样。
    (节选自元好问《内翰王公墓表》)
    材料二:
    拖延了好几天,我又被催促。我知道无法推辞,就粗略地写了个草稿,交给了元好问。过了一两天,尚书省的一个差役来召我说:“各位宰执召见你。”我不得已,就去了尚书省。酒过数巡,元好问首先对我说道:“撰写郑王功德碑文,今晚可以完成了。”我说:“诸公都在,那还是由诸公写吧。”王若虚对我说:“这件事郑王已经知道京城父老请太学中的名士来撰写,你如果坚持拒绝,让郑王知道诸生不愿意撰写,就是不赞成他献城投降,那么郑王会对诸生极其怀恨,士大夫们都要遭受灾祸了。这样因为你一个人将连累众多人。况且你母亲健在,现在一旦触犯他的锋芒,灾祸将牵连亲族,你要仔细考虑清楚。”我只好以非职责所在来推辞。过了好久,我姑且说道:“我已经写好了草稿,可不合诸公心意,还是请诸公改令他人来写吧。”诸公不答应,越发催逼。我知道这件事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就说:“我向来不熟悉馆阁体,今晚诸公共同商议撰写,如果诸公要避开这声名(隐去名姓),只要将我署名在诸公之后。”在这种情况下,元好问取纸下笔叙写郑王之事。王若虚又说:“这篇碑文姑且让元好问撰写,就当作你写的又何妨?况且以后你的文集中不收录就行了。”我说:“由元好问来撰写正合适,我还说什么呢?”碑文写成后,元好问拿来给王若虚和我看。麻信之要想大家一起商定,王若虚又改定了几个字。铭词则是由王若虚、元好问、麻信之共同完成的,并保留了我旧作中的几个字。而碑序全出自元好问的手笔。这时候已是夜里接近四更天了,元好问催促曹益甫抄写了一份,(抄好后)在烛火上把原稿烧成灰烬。
    (节选自刘祁《归潜志·录崔立碑事》)
    材料三:
    再考证《金史·王若虚传》中所言“元好问对刘祁所写心里觉得不满意,就亲自撰写碑文”,也是被刘祁《归潜志》中的说法蒙蔽了,廷堪我又要予以驳斥,我以为当时立碑撰文,不过是畏惧崔立之祸罢了,不是一定要文章写得多么精妙,既然刘祁起草好了,已经足以满足崔立之请,何必再去修改呢?
    (节选自凌廷堪《元遗山年谱》,有删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登楼怀旧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远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深树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首句入题,紧扣“登楼”,“引望”是举目远望,引出下面的所见和所感。
    B. “杳杳”形容幽远的样子,“一川平”表现了视野的辽阔平坦,一望无际。
    C. 第二联化用了唐人“野渡无人舟自横”之句,写出了一派恬静闲适的意境。
    D. 尾联照应题目,抒写情怀,“惊”字与杜甫《春望》中“惊心”感情不同。
    16. 请从描写技巧的角度,对诗的第三联作出评论,试写出评论的要点。
    【答案】15. C 16. ①动静结合。生断霭、流莺,为动景;荒村、深树,为静景。断断续续的烟霭升起,黄莺从茂密的丛林里飞过,更显荒村、深树环境冷僻清幽。②视听结合。黄莺在树木深处鸣叫,悦耳的莺啼,与荒村、烟霭、深树的画面相映衬,突显了寂寞的意境。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写出了一派恬静闲适的意境”错,意境应是寂寞清冷的。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动静结合。颈联的意思是黄昏时荒寂的村中炊烟缕缕,古寺深处黄莺啼啭,勾勒出一幅动静相宜、清幽冷僻的画面。其中“生断霭”“语流莺”为动态景象;“荒村”“深树”为静态景象。一动一静,更凸显出荒村、深树环境凄清寂寥的特点,使诗句更富有画面感。流水、渡船、炊烟、无所栖托的流莺的啼声也勾起了诗人对故乡类似景色的回忆,唤出了诗人心中对故居的思念。
    ②视听结合。颈联调动视觉和听觉写抬眼所见:荒村人家大约已在点火做饭了,所以冒出了缕缕轻烟;高楼不远处还有一座古寺,听得出有几只黄莺在那儿啼叫着。黄莺在树木深处鸣叫,悦耳莺啼,与荒村、烟霭、深树的画面相映衬,突显了寂寞的意境,也表达了诗人心中对故居的思念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主题班会上,班主任引用《离骚》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鼓励同学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奋斗姿态来直面最后阶段高中学习生活。
    (2)宋人曾批评王安石“偏执己见,凡诸君子之论,一切指为流俗”,拒绝他人意见,对此,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回应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算拒谏。
    (3)旅游爱好者准备近期组团赴河北昌黎碣石山旅游,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有关碣石山的古人诗句以增进他们对景点文化的了解。
    【答案】 ①. 汩余若将不及兮 ②. 恐年岁之不吾与 ③. 辟邪说 ④. 难壬人 ⑤. 东临碣石 ⑥. 以观沧海(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汩、与、辟邪、壬、碣。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二十四节气歌在中国①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体现了自然的亘古不变的客观规律和生活智慧。自然客观规律的共同性,也使其具有了国际的普遍性和传播性。在现代社会高速的发展过程中,二十四节气在不同的社会结构中,承载的是深厚的对生命的体验和历史积淀,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充盈其间,发挥了丰富的应用功能和社会作用,是永恒的生活美学和精神智慧的集中体现。
    2000多年来,二十四节气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登封市文化馆馆长闫松涛认为,二十四节气已不单单是对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记录,更包含着中国人讲求阴阳平衡、左右兼顾的处世哲学和世界观。中国古人将四季变化产生的自然现象通过物候的方式记录下来,这本身就是一种浪漫哲学的体现。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围绕“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倒计时短片,用“中国式浪漫”美学惊叹了世界。倒计时从“雨水”开始,节气流转,到“立春”落定,并融合古诗词、古谚语,这样② 的倒计时设计,不仅巧妙地呼应了第二十四届冬奥会,更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美学③ ,展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让网友惊呼“每一帧都是壁纸”,将“中国式浪漫”传递给全世界,让全世界领略了这一中国古老历法的独特文化魅力。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请调整画横线部分的语句,使其句式协调一致、整齐对称。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 ①广为流传/家喻户晓;②别出心裁/匠心独运;③交相辉映/相映生辉/相映成辉/相得益彰
    19. 承载着深厚的生命体验和历史积淀,充盈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发挥了丰富的应用功能和社会作用,体现出永恒的生活美学和精神智慧。
    20. 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倒计时短片(或者:倒计时短片围绕“二十四节气”的主题),用“中国式浪漫”美学惊艳了世界(或者:令世界惊叹)。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语境是说二十四节气歌在中国几乎每个人都知道,流传很广,可填“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广为流传:一样东西流传的很广每个人都知道。 家喻户晓:意思是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
    ②语境是说北京冬奥会上倒计时的设计很独特,可填“别出心裁/匠心独运”。别出心裁:表示与众不同的新观念或办法。用来形容诗文、美术、建筑等的构思设想独具一格,与众不同。匠心独运:独创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
    ③语境是说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美学互相配合,更能凸显独特的美,可填“交相辉映/相映生辉/相映成辉/相得益彰”。交相辉映:意指各种光亮、色彩等互相映照。多用于形容美好的景象。相映生辉、相映成辉:互相映衬或衬托,增添光彩。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式变换的能力。
    散句变整句,要求句子结构协调一致,可从四个句子中选择一个“标杆句”,将其余两个句子改成结构一致的格式。比如选择“发挥了丰富的应用功能和社会作用”这个句子做“标杆句”,分析发现,这个句子属于动宾结构的句子;
    然后将其他三个句子改成动宾结构,如“承载的是深厚的对生命的体验和历史积淀”改成“承载着深厚的生命体验和历史积淀”;“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充盈其间”改成“充盈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是永恒的生活美学和精神智慧的集中体现”改成“体现出永恒的生活美学和精神智慧”。
    最后整理答案即可。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句式杂糅,“围绕……为主题”,可改为“以……为主题”或“围绕……的主题”;
    “惊叹世界”搭配不当,改为“惊艳了世界”或“令世界惊叹”。
    最后修改为: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倒计时短片(或者:倒计时短片围绕“二十四节气”的主题),用“中国式浪漫”美学惊艳了世界(或者:令世界惊叹)。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饮料、零食、糕点流行减糖、无糖的同时,菜肴和主食当中却在大量放糖。 A 因为摄入糖太多,实在不是一个好事情。
    在餐馆里, B 。菜品如糖醋排骨、宫保鸡丁、红烧肉、烧茄子等,面食如杂粮馒头、小窝头、果仁红豆卷等。淡淡的甜味,会让人放松警惕,不知不觉摄入大量的糖。我们日常不小心会吃进去多少糖?①加5%的糖不能提供令人满意的甜味,②而加8%的糖则认为很可口。③至于饼干点心之类食品,④要想让人吃得出正常的甜味,就得至少加到15%以上的糖。⑤《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提出,⑥一天最好把添加糖克制在25克以内,最多不能超过50克。⑦在这种前提下,我们就更要谨慎喝饮品了。⑧100克酸奶就含8克糖,⑨一份冰淇淋如果再加上,⑩就可能超过50克的限额了。
    有人问:用糖醇替代糖来做菜可以吗?这样做并不能解决问题。 一方面,用糖醇做菜不 能增香增色;另一方面, C ,研究结果显示,糖醇吃多了会增加血栓风险,还会导致腹泻,扰乱肠道菌群平衡。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怡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 文中第二段有四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1. A.这件事情令人忧虑;
    B.很多食品是高糖的;
    C.糖醇吃多了也不好。
    22. (1)语句②将“则认为很可口”改为“才会让人感到很可口”。
    (2)语句④将“至少加到15%以上的糖”改为“至少加到15%的糖”。
    (3)语句⑥将“克制”改为“控制”
    (4)语句⑨将“一份冰淇淋如果再加上”改为“如果再加上一份冰淇淋”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处,根据空后句“因为摄入糖太多,实在不是一个好事情”可知,此空是承接前文“菜肴和主食当中却在大量放糖”,说明在菜肴和主食大量放糖令人忧虑,故此空可填“这件事情令人忧虑”;
    B处,根据空后句“菜品如糖醋排骨、宫保鸡丁、红烧肉、烧茄子等,面食如杂粮馒头、小窝头、果仁红豆卷等”可知,这里列举的是高糖的菜和饭,所以此空是概括总说很多食品是高糖的;
    C处,根据空后句“研究结果显示,糖醇吃多了会增加血栓风险,还会导致腹泻,扰乱肠道菌群平衡”可知,此空是对后文的总说,故可填“糖醇吃多了也不好”。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第二段表述不当的四句是②④⑥⑨句。
    语句②,“糖”与“认为”搭配不当,应将“则认为很可口”改为“才会让人感到很可口”;
    语句④,“15%以上”不是具体的数目,不能与“至少”搭配,可将“以上”删掉,改为“至少加到15%的糖”;
    语句⑥,“克制在25克以内”的“克制”用词不当,可把“克制”改作“控制”;
    语句⑨,“一份冰淇淋如果再加上”语序不当,可改为“如果再加上一份冰淇淋”。
    四、写作(共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23年9月23日杭州亚运会正式开幕。据报道,本次亚运会的吉祥物是以拟人手法塑造的智能机器人组合“江南忆”:宸宸、琮琮、莲莲。这三个吉祥物原型分别取自杭州三大世界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良渚文化及西湖。宸宸:代表京杭大运河,头顶钱江潮、额头嵌以拱辰桥图案,展现出海纳百川的时代精神。琮琮:代表良渚古城遗址,头部纹样取自良渚文化的标志性符号“神人兽面纹”,寓意“不畏艰险、超越自我”。莲莲:代表西湖,源于西湖接天莲叶,莲叶顶端装饰着“三潭印月”的形象,周围以互联网的元素为径,展现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人文精神。这三个吉祥物形象生动、内涵丰富,将中国文化、杭州特色、亚运会和亚洲的精神融为一体。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对上述材料有怎样的感受?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②不少于7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以杭州亚运会为主题,重点介绍了“宸宸”“琮琮”“莲莲”这三个杭州亚运会吉祥物,并且材料还重点介绍了它们自有深意的名字由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融合历史人文、自然生态和创新基因。对此,材料首先介绍了宸宸的创作灵感由来以及丰富内涵。有着400多年历史的拱宸桥、大运河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美好记忆。而宸宸从大运河走来,游向钱塘江,游向世界,它以机智勇敢、聪慧灵动、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形象,展现了海纳百川的时代精神,架起了亚洲和世界人民的心灵之桥。而作为新时代青年,我辈也自当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积极学习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并且努力担当中华民族、亚洲以及全世界各国人民友好交流的使者。而琮琮以机器人的造型代表世界遗产良渚古城遗址,则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同时,其蕴含的坚强刚毅、敦厚善良、体魄强健、热情奔放的精神特质,不仅展现了先民勤劳勇敢的开创精神,更展现了今日杭州人民不屈不挠的创业精神,鼓舞人们激发生命活力,创造美好生活。那么,对我们新时代青年来说,我们自当努力创新、创造,成为一个拥有创新精神的新青年。而在这个过程中,琮琮不畏艰险、超越自我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莲莲从西湖的烟柳画桥、十里荷花深处走来,身姿轻盈、体态优美,全身覆盖清新自然的绿色,给我们带来纯洁善良、活泼可爱、热情好客、美丽动人的感受。它展现了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人文精神,传递着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期许。而我辈青年,也自然应该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先行者、实践者、推行者。
    因此,写作时,考生应当重点思考,杭州亚运会及其三个寓意丰富的吉祥物,能够给予我们的学习或生活怎样的启发。写作时不求面面俱到,能重点抓住一个或几个角度合理展开即可。比如,若是选择琮琮“不畏艰险、超越自我”的寓意,则可说明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也必然会遇到很多艰难险阻,对此我们要学习、借鉴琮琮的代表精神,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不畏艰险、知难而进,最终在不断克服困难中一次次超越自我,获得进步。若是选择宸宸或莲莲开放、沟通、融合的精神寓意,则可说明我辈青少年生活在这个风起云涌、大有可为的时代,要深刻理解并努力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胸中有开放之怀,力求美美与共。
    立意:
    1.不畏艰险、知难而进,遇见更好的自己。
    2.以开放胸怀,促美好大同。
    3.传承传统文化,迎接新新世界。
    相关试卷

    2024届海南省文昌市文昌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届海南省文昌市文昌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解析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4万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海南省文昌市文昌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学生版+教师版): 这是一份2024届海南省文昌市文昌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学生版+教师版),文件包含2024届海南省文昌市文昌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教师版docx、2024届海南省文昌市文昌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海南省文昌市文昌中学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海南省文昌市文昌中学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0页。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