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第一课(测试)(含答案)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展开
这是一份古代诗歌鉴赏第一课(测试)(含答案)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文件包含古代诗歌鉴赏第一课测试教师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docx、古代诗歌鉴赏第一课测试学生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9页, 欢迎下载使用。
(测试时间:每道大题9分钟,共54分钟)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9分)
山寺
(宋)陆游【1】
篮舆【2】送客过江村,小寺无人半掩门。
古佛负墙尘漠漠,孤灯照殿雨昏昏。
喜投禅榻聊导梦,懒为啼猿更断魂。
要识人间盛衰理,岸沙君看去年痕。
注释:【1】这首诗写于陆游出任夔州(今重庆奉节)通判时,诗人当时大约四十五岁。【2】篮舆:类似轿子的一种交通工具。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用“古佛”“孤灯”“禅榻”“啼猿”等意象营造出一种荒凉、空寂的氛围。
B.“孤灯照殿雨昏昏”一句诗映照出诗人身居边地,无法实现报国理想的落寞心情。
C.诗人叙写送友途中所遇之事,寓理趣于景、情之中,做到景、情、理的浑然一体。
D.这首诗与诗人充满爱国激情的豪放诗相比,具有一种言浅情浓的沉郁苍凉的格调。
2.诗句“喜投禅榻聊寻梦”与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都写到“梦”,这些梦是否相同?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6分)
【答案】1.C 2.①“梦”是相同的,都是指诗人驰骋沙场、报效国家、恢复中原的理想。
②相同点:都表现了诗人身居困境,但不忘恢复中原的报国之志。
③不同点:《山寺》抒发了无法驰骋沙场的感慨,并用自然哲理来宽慰自己的无奈之情。《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和矢志不移的豪迈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营造出一种荒凉、空寂的氛围”错误。诗人用“古佛”“孤灯”“禅榻”“啼猿”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沉郁、宁静的氛围。
B.“孤灯照殿雨昏昏”一句只是描写情景,选项拔高了意义。
D.“具有一种言浅情浓的沉郁苍凉的格调”错误,这首诗与充满爱国激情的豪放诗相比,具有一种委婉含蓄,言近旨远的超逸格调。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结合诗句“喜投禅榻聊寻梦”“要识人间盛衰理”意思是“非常欣喜地得到了山寺,去寻一寻禅梦”“要认识世间盛衰兴亡的道理”,可知,本诗的梦中有忧心王朝盛衰,渴望报效国家的感慨。结合“铁马冰河入梦来”即作者在梦中,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可知,作者想要为国效力,收复失地,故两首诗中所写之梦都是指诗人驰骋沙场、报效国家、恢复中原的理想,有相同的主题。
情感相同之处:“古佛负墙尘漠漠,孤灯照殿雨昏昏”“喜投禅榻聊寻梦”,诗人虽然身处古寺雨昏昏,但仍然乐于在禅榻上做着报效国家的英雄之梦;“尚思为国戍轮台”“铁马冰河入梦来”直接表达了诗人身居困境,但不忘恢复中原的报国之志。
情感不同之处:“要识人间盛衰理,岸沙君看去年痕”,《山寺》抒发了无法驰骋沙场的感慨,并用自然哲理来宽慰自己的无奈之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表达了诗人身骑铁马,渡过冰河,为国戍轮台的豪迈气概,“不自哀”而“为国哀”的一心为国的矢志不移。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
五更过无锡县,寄怀范参政、尤侍郎
杨万里
苏州欲见石湖①老,到得苏州发更早。
锡山欲见尤梁溪②,过却锡山元不知。
起来灵岩在何许,回首惠山亦无处。
人生万事不可期,怏然却向常州去。
[注]①石湖,即石湖居士范成大,曾任参知政事。②尤梁溪,即曾任礼部侍郎的尤袤的居住之地。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原想在路过苏州之时拜望石湖老人,到了苏州却因出发时间过早而未能相见。
B.两处“欲见”而未见,只能写一首诗借以向友人聊表心中的思念,故引出题中“寄怀”。
C.首颔两联“苏州”“锡山”各相重复,在音节上产生出复沓的节奏之美。
D.颈联承接前四句,五更后起来,苏州、无锡都不见踪迹,引发出一种伤心欲绝之情。
4.有人评论“宋人好以诗说理”,结合本诗尾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答案】3.D 4.①人生的事情往往难以预料,诗人只能怏然不乐,继续行程,赶往常州。②由旅途中的两件事,引申出对整个人生的思索,对“人生万事”的感慨,充满了绵长浓郁的哲理意味。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引发出一种伤心欲绝之情”错,诗人透露出一种怅然若失之感。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①“又生万事不可期,怏然却向常州去”人生的事情往往难以预料,诗人只能怏然不乐,继续行程,赶往常州。“万事不可期”指欲访范成大未果,欲见尤袤亦未果。人生有很多不可预料之事,作者心生感慨。
②作者苏州欲见石湖老人而未能,无锡欲见梁溪而又错过。由旅途中的两件事,引申出对整个人生的思索,通过寄怀朋友寄寓“人生万事不可期”的人生感叹,充满了绵长浓郁的哲理意味。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9分)
杂兴八首(之三)
【清】顾嗣协
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
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
生材贵适用,幸勿多苛求。
放言五首(其三)
【唐】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两首诗均富有理趣,两位诗人运用了不同的手法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对人才不同的看法。
B.两首诗诗意含蓄隽永,曲折委婉,结尾处均未点破观点,富有情味,让人思而得之。
C.顾诗将同为家畜的“马”与“牛”、同为运载工具的“车”与“舟”作了对比,证明观点。
D.白诗通过两个历史人物——周公和王莽的事例,从反面说明了“一法”的正确性。
6.古诗中常常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人才观,请结合以上两首诗及曹操的《短歌行》,简要分析它们各自表达了怎样的人才观。(6分)
【答案】5.D 6.①顾诗通过将“马”与“牛”、“车”与“舟”作对比,得出人自身要有自知之明;对用人者来说,要有知人之明,这才能扬长避短,或取长补短,更好地发挥作用。②白诗运用“试玉要烧三日”“辨材须待七年”作比喻,用周公和王莽的典故说明对人、对事要做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③曹操的《短歌行》引用《诗经》名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把对贤才的思慕之情比喻成了男女之间的思慕之情;运用“山不在高,海不厌深”比喻自己希望人才越多越好,多多益善;运用“周公吐哺”的典故表明自己对贤士的真心。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观点的能力。
D.“说明了‘一法’的正确性”错,白诗通过周公和王莽这两个历史人物的事例,从反面说明了“决狐疑”的方法的正确性。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顾诗,前四句“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将“马”与“牛”、“车”与“舟”作对比。骏马能跨越险阻,有迅行之能、腾跃之技,可是它“力田不如牛”。相反,牛有曳重之力、坚韧之性,致力于耕田是再好不过的了。可它却也缺乏“历险”的本领。车和舟都能载重,一合于陆上运行,一适于水上航驶,不好互易地位。将二者复合一道,说明视才干要兼顾到主客观两方面,否则便难以论其短长。所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就是叫人凡事要全面地、相对地看,不要有片面性、绝对化。
白诗,第三、四句委婉地介绍“决狐疑”的方法:很简单,要辨别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自会呈现出来的。运用“试玉要烧三日”“辨材须待七年”的比喻说明识人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五六句用周公、王莽两人的事例,说明时间是对人的重要考验,不能只凭一时一事的现象就下结论。否则就会把周公当作篡位者,把王莽当作谦恭下士的君子了。最后两句点明“决狐疑”的目的是分辨真伪,真伪分清了,狐疑自然就没有了。如果妄下结论,不经过时间来考验,就容易被一时表面现象所蒙蔽,不辨真伪,冤屈好人。
曹操的《短歌行》,引用《诗经》名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把对贤才的思慕之情比喻成了男女之间的思慕之情,他迫切希望天下贤才都来投奔他。更能说明,他建立宏图伟业的决心。“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可知曹操对有才之士,一定以“嘉宾之礼”相待。“山不在高,海不厌深”曹操又一次说人才越多越好,多多益善,来者不拒,可见其求才之诚。最后他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他想要像周公那样,一饭三吐,为天下招揽贤才而忙碌不止。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
送溪州使君
罗隐
兵寇伤残国力衰,就中南土藉良医。
凤衔泥诏辞丹阙,雕倚霜风上画旗。
官职不须轻远地,生灵只是计临时。
灞桥酒盏黔巫月,从此江心两所思。
【注】溪州,唐朝行政区,治今湖南龙山县。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点明当下国力衰微,南方尤甚,需要有才干的官员去治理。
B.颈联诗人劝慰朋友无须看轻偏远地区,因为此次任职只是一时之计。
C.尾联连用意象,虚实结合,拓展时空,深化了对朋友的牵挂之情。
D.本诗语言平易质朴,真切自然地抒发了诗人对朋友的真挚情感。
8.本诗颔联中“辞丹阙”与柳永《望海潮》中“归去凤池夸”都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此手法在两首诗词中各自寄寓的情感。(6分)
【答案】7.B 8.①丹阙,借指皇帝所居的宫廷,“辞丹阙意思是辞别宫廷,朋友虽然告别繁华的京城去遥远的溪州任职,但仪仗威严,风纪严明,说明朝廷对此郑重任命,诗人以此劝慰朋友此行是肩负大任,不必沮丧。
②风池,借指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归去凤池夸”意思是回到朝廷,夸耀杭州的美景,词人借此委婉表达对孙何因政绩卓著,将入朝执政的称赞和恭维之情。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此次任职只是一时之计”错误。颈联的意思是(有抱负的人)不应轻视偏远地区的官职,眼前的百姓才是值得官员忧虑的。并没有说“此次任职只是一时之计”。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首先指出运用手法的句子的意思,然后结合作品内容分析情感表达。
①本诗颈联写诗人的朋友接到诏书辞别宫廷时的场景。“丹阙”原指皇宫中的红色宫门,这里用来象征皇帝所在的宫廷,即朝廷的中心。在《送溪州使君》这首诗中,“凤衔泥诏辞丹阙”描述了使君带着皇帝的诏书离开皇宫前往边远的溪州。这里的“丹阙”不仅代表了皇权的中心,也象征着权力和责任的源泉。诗人通过这一描述,表达了对朋友肩负重任的认可和尊重,同时也暗示了此行的重要性和严肃性。尽管是远离繁华的京城,但这种仪仗的描绘显示了朝廷对此行的郑重态度,从而劝慰并鼓励朋友不必因远离中心而感到沮丧。
②《望海潮》中“归去凤池夸”的凤池,“凤池”在古代常用来指代皇家园林中的池塘,这里则借指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在柳永的《望海潮》中,“归去凤池夸”指的是回到朝廷后,将在凤池(即中书省)夸耀杭州的美景。这不仅显示了词人对孙何政绩的称赞,也体现了对其未来可能入朝执政的期待和恭维。通过这种借代,词人巧妙地表达了对孙何政治前途的美好祝愿。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
菊
李商隐①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②。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③。
【注】①李商隐自负有才,但并未受到重用,写此诗时已辞官居于家中。②罗含:东晋人,博学能文,不慕荣利,《晋书·罗含传》记载他“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③泛:指以菊花浸酒。“金鹦鹉”指以黄金仿鹦鹉螺形铸造的酒杯。“白玉堂”一语出自《相逢行》“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此处暗指朝廷。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暗暗淡淡”“融融冶冶”两组叠词,展现了菊花淡雅而又温暖的色彩美。
B.颈联点明了菊花开在寒秋,“怯残阳”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菊花害怕世事的不断变化。
C.尾联中,诗人通过写“金鹦鹉”“白玉堂”,表达出与颔联大不相同的情感。
D.诗歌从菊花的色彩入手,进而赞美菊花的品质,最后以愿望作结,结构紧凑有序。
10.有人认为这首诗的突出特点是“物我交融”,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9.B 10.①首联和颔联,写菊花的色彩与馨香,展现了菊花的高洁与美丽。同时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质的向往和追求。
②颈联,诗人以露水和残阳来象征外界环境的险恶和时间的无情,暗示菊花虽然美丽高洁,但也难以抵挡这些挑战,这也反映了诗人对自己命运的忧心。
③尾联,诗人以“金鹦鹉”和“白玉堂”这两个华贵的意象,表达了自己希望得到君王赏识和重用的愿望。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写菊花害怕世事的不断变化”错误。“怯残阳”,菊花害怕夕阳西下。诗人借剁引出自己内心的隐忧,担心时不我与,光阴迅逝,而不是害怕世事的不断变化。
故选B。
10.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手法并分祈诗人情感的能力。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注意将菊花的形象和诗人的形象结合起来分析。作答时,可结合诗句内容分析概括。
诗歌首联两句“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写菊花色彩鲜明而和谐。颔联“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写其品行高贵,前四句写梅花的特点,暗示诗人才德俱佳。其中用陶渊明爱菊和不慕荣利的罗含养菊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质的向往和追求。
颈联“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写出秋菊傲霜的品格:秋菊开在寒秋,正是这风霜高洁之时,才显示出它的独特品格。后一句诗人借菊写出自己内心的隐忧,“怯残阳”即害怕夕阳西下,黑天到来,其实是诗人在担心时不我与,光阴迅速,有一种迟暮之感。
尾联“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这两句诗字面上把菊花人格化,表明它希望被浸在金杯之中,被送到白玉堂上为贵人所用,而实际上表现的是诗人期望入朝做官的心绪。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小题。(9分)
题壁上韦偃画马歌①
杜甫
韦侯别我有所适,知我怜君画无敌。
戏拈秃笔扫骅骝②,歘③见骐驿出东壁。
一匹龁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④。
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
[注]①该诗约于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在成都时所作。②骅骝:赤色的好马。③歘(chuā)见:忽见。④霜蹄:马蹄。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前两句开门见山地指出韦偃知道杜甫爱他的画,故一来告别,二来作画留迹。
B.三、四两句写出韦偃绘画造诣高深,“秃笔”一词透露出其精湛技艺源于勤练不辍。
C.五、六两句描绘马的形象,仰头长嘶的马充满进取的渴望,仿佛千里长途即刻就到。
D.本诗咏马,实际与时事有关,体现了杜甫“沉郁”的诗风。
12.明代文学家钟惺评论该诗尾联“下一‘真’字,意便不在画,亦不在马”。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11.B 12.①托物言志(借物抒怀、比喻),慨叹时局。明写骏马与人同生同死,共赴时艰,实则以骏马比壮士。②希望志同道合之人能够并肩携手,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③一个“真”字,深切地寄寓了诗人忧国忧民、心系家国的情怀。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透露出其精湛技艺源于勤练不辍”错,三、四两句写韦偃提起秃笔好像嬉戏一样不费吹灰之力就画出了千里马,它们形象生动可爱,蓦然间就出现在草堂的东壁之上。“秃笔”一词透露出其绘画技艺精湛,“源于勤练不辍”在“秃笔”中看不出。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尾联“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意为:国家处于危急存亡之时,能到哪里去寻找像画中一样的千里马,同英勇的人们同生共死、匡济时危呢?这里说明了良马是多么难得,而发现良马的确远非易事啊!
杜甫在写作此诗时,正值内乱外患,战争不息的多事之秋,显然,诗人这两句诗“意便不在画,亦不在马”,而是托物言志,慨叹时局。
诗中将骏马比作志士,明写骏马与人同生同死,共赴时艰,实则以骏马比壮士,希望志同道合之人能够并肩携手,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一个“真”字,深切地寄寓了诗人诗人忧国忧民、心系家国的情怀。
(测试时间:每道大题9分钟,共54分钟)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9分)
绮罗香·咏春雨
史达祖
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千里偷催春暮。尽日冥迷,愁里欲飞还住。惊粉重①、蝶宿西园,喜泥润、燕归南浦。最妨他、佳约风流,钿车②不到杜陵路。
沉沉江上望极,还被春潮晚急,难寻官渡。隐约遥峰,和泪谢娘③眉妩。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
【注释】①粉重:蝴蝶身上的花粉,经春雨淋湿,蝴蝶飞不起来。②钿车:用珠宝装饰的车,古时为贵族妇女所乘。③谢娘:唐代歌妓名,后泛指歌妓。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阕起笔三句,不同凡响,摄住了春雨之魂,依次调动人的触觉、视觉、听觉,使纸面上的绵绵春雨变得可感可触、可见可闻。
B.上阕“最妨他”三句,遥应前面的“愁”字。词人融情于景,借春雨冥迷暗淡之景写词人怀人不见之情,情景融洽无间,堪称绝妙。
C.下阕前三句写天色渐晚,词人站在江边,极目远望,但见潮随雨涨,烟波浩渺,官方所设之渡口隐没于烟雨之中,难以寻觅。
D.词人写谢娘含泪,是悬想对方因思念自己而伤心落泪,这种由“对面入笔”的写法与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的写法不同。
2.南宋后期,词坛上的咏物词有一种倾向,即通过对所咏之物进行细腻、准确的描绘,努力营造一种逼真、生动的画面,并由此传达词人的情感。史达祖此词即是如此,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答案】1.D 2.①词人诸感结合,描绘了一幅冷雨暮春图。蒙蒙春雨阻碍了自己与佳人的约会,寄寓了词人寂寞黯然的心境。②词人运用比喻,描绘了一幅遥峰眉妩图。词人将远处的几座山峰形容为佳人含泪含情的眉眼,表达了词人深切的相思之情。③词人虚实结合,描绘了一幅剪灯夜雨图。江面上的片片落红让词人想起当初与佳人掩门剪烛、深夜长谈的往事,流露出伤春怀人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D.“与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的写法不同”理解有误。本词中,词人将远山比作谢娘(自己之情人),明写谢娘含泪,实则写词人悬想对方因思念自己而伤心落泪,这种由“对面入笔”的写法,更进一层显示出词人的相思之深切。杜甫的“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明写妻子在鄜州望月思念自己,实则是写诗人悬想妻子望月思念自己,与本词同样采用了从“对面入笔”的写法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及情感的能力。
解答此题,需先找出词中描绘了哪几幅画面,再结合词人描绘的画面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上阕,蒙蒙春雨带来寒意,使性喜温暖的花儿受到摧残,凄迷的雾气笼罩柳树,晚春的天空昏沉暗淡,一片暮色,仿佛是春雨偷偷催促而成,借触觉、视觉与听觉描绘出一幅冷雨暮春图。迷蒙灰暗的春雨图经紫燕素蝶点缀,更呈现出一种凄丽的境界,寄寓了词人寂寞黯然的心境。
下阕中,“沉沉江上望极”“隐约遥峰,和泪谢娘眉妩”,诗人极目眺望,远山隐隐约约,宛如佳人那含泪的眼睛和妩媚的眉峰。词人在烟雨迷蒙中极目远望,只能望见隐隐约约的几座山峰,运用比喻,将远山比作佳人,描绘了一幅遥峰眉妩图,词人悬想对方因思念自己而伤心落泪,实则显示出词人的相思之深切。
最后三句回想从前之事,也是这样的春日,雨打梨花,院门轻掩,自己和心爱的女子欢聚一起,剪着灯花促膝夜语,而现在的他却是孤身一人,怅对沉沉大江,绵绵春雨,借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出一幅剪灯夜雨图,蕴含了词人无尽的伤春怀人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
重九后二日同徐克章登万花川谷月下传觞
[宋]杨万里
老夫渴急月更急,酒落杯中月先入。
领取青天并入来,和月和天都蘸湿。
天既爱酒自古传,月不解饮真浪言。
举杯将月一口吞,举头见月犹在天。
老夫大笑问客道:月是一团还两团?
酒入诗肠风火发,月入诗肠冰雪泼。
一杯未尽诗已成,诵诗向天天亦惊。
焉知万古一骸骨,酌酒更吞一团月。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重阳节后,与友人相聚万花川谷,题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同时也奠定了欢乐的感情基调。
B.首句中作者利用两个“急”字以拟人手法将主观情绪和客观外物关联,赋予月以有趣的人格化情态。
C.诗人酒酣至醉,以致两眼朦胧分不清天上的月亮是一个还是两个,直到乘兴赋诗、月入诗肠才冷静下来。
D.诗从饮酒写起,由酒而写月,由月而天,由酒而诗,由诗而情,由情见理,最后以酒与月结,首尾呼应。
4.宋代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记载:“(余)亲闻诚斋诵此诗,且曰:‘老夫此作,自谓仿佛李太白。’”你认可杨万里这一自我评价吗?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3.C 4.认可。
①从题材上看,“酒落杯中月先入”,诗中有酒有月,和李白的《月下独酌》极为相似。
②从语言上看,“酒落杯中月先入”一句,飘逸灵动,将月亮拟人化,形象地写出了月与诗人抢酒喝的情景;再比如“举杯将月一口吞”一句,将饮酒说成吞月,豪迈狂放。这些都接近诗仙李白的语言风格。
③从情感上看,“焉知万古一骸骨,酌酒更吞一团月”,意思是人死后不过留下一具枯骨,不如现在饮酒吞月,表达了诗人关于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感慨,这种情感与李白也是一致的。
【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分不清天上的月亮是一个还是两个”错误。由“举杯将月一口吞,举头见月犹在天”可知,诗人是因为将酒杯里的月亮吞下后却发现月亮还在天上后才发出“月是一团还两团”的疑问,并非分不清“天上”的月亮是一个还是两个。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和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①题材上,“月下传觞”“酒落杯中月先入”“月不解饮”“举杯将月一口吞”“酌酒更吞一团月”等写月与酒的句子贯穿诗歌,可以看出诗人主要写的就是“月”与“酒”,而李白的《月下独酌》主要写的也是“月”与“酒”。
②语言上,李白被誉为“诗仙”,语言飘逸灵动,而此诗中“酒落杯中月先入”“领取青天并入来”“和月和天都蘸湿”等句都极具灵动色彩;同时李白也有豪放的一面,此诗中的“举杯将月一口吞”“老夫大笑问客道”等句也展现了一位豪迈狂放、不拘小节的饮者形象。
③情感上,该诗末尾两句诗人直言人死后不过一具枯骨,不如趁有生之年及时行乐,这种人生观与李白也是不谋而合的,比如在《月下独酌》及《将进酒》等诗中,李白都表达了这种情感。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9分)
湘月①
姜夔
五湖②旧约,问经年底事,长负清景?暝入西山,渐唤我、一叶夷犹乘兴。倦网都收,归禽时度,月上汀洲冷。中流容与,画桡不点清镜。
谁解唤起湘灵③,烟鬟雾鬓,理哀弦鸿阵。玉麈谈玄④,叹坐客、多少风流名胜⑤。暗柳萧萧,飞星冉冉,夜久知秋信。鲈鱼应好,旧家乐事谁省⑥。
【注】①宋孝宗淳熙十三年七月十六日,词人受邀与其他文人同游湘江。词前原有小序云“坐客……或弹琴,或浩歌,或自酌,或援笔搜句”。②五湖:指太湖。③湘灵:湘水女神,传说善于鼓琴。④玉麈谈玄:晋人常挥玉麈高谈玄理。《世说新语·容止》载:晋大臣王衍“妙于谈玄,恒捉白玉柄麈尾,与手都无分别”。⑤名胜:名士。⑥晋人张翰在洛任职,一日“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遂命驾便归”。事见《世说新语·识鉴》。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五湖”三句意谓到太湖览胜,早有所约,但一直未能实现,可见此次出游难能可贵。
B.“倦网都收”句的“网”和陶渊明“误落尘网中”句的“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C.“谁解”三句,词人展开想象,由湘江上响起的琴声联想到“湘灵”的传说,耐人寻味。
D.下阕“暗柳”“飞星”两句,对仗工整,描写夜景,透露“秋信”,为结尾的抒情做铺垫。
6.明代杨慎《词品》评姜夔词“词极精妙”,请简要分析“中流容与,画桡不点清镜”的妙处。(6分)
【答案】5.B 6.①词人乘舟江中,“容与”一词展现出词人内心的平静和超脱,与周围的美景相互映衬,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美感。②词人将江面比作“清镜”,以“不点”的细腻描写,情景相生,既突出江面的平静清澈,又写出词人幽远闲淡的情致。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词内容,赏析诗词艺术特色的能力。
B.“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错误,两者的文化含意不同,本诗中的“网”指渔民打鱼的渔网;“误落尘网中”的“网”指尘世罗网。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语言风格的能力。
①“中流容与,画桡不点清镜”指词人乘舟江中,船到中流,但见四周水平如镜,一片空明。词人情不自禁地停止划桨,让船慢悠悠地随水漂行,唯恐损坏这美的画面和静的氛围。“容与”一词的精妙之处在于恰当地展现出词人内心的平静和超脱,而这种心境与周围的美景相互映衬,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美感。
②“画桡不点清镜”一句中词人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江面比作“清镜”,以虚写实,主要写江面的静,而静中有动,景中有人,虽然词人没有过多的描写江面与人的和谐美景,但通过这一比喻,既突出江面的平静清澈,又写出词人幽远闲淡的情致,成功地勾画出那种特有的优美环境和恬适的心境。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9分)
甘州·寄李筠房①
张炎
望涓涓一水隐芙蓉,几被暮云遮。正凭高送目,西风断雁,残月平沙。未觉丹枫尽老,摇落已堪嗟。无避秋声处,愁满天涯。
一自盟鸥别后,甚酒瓢诗锦,轻误年华。料荷衣初暖,不忍负烟霞。记前度、剪灯一笑,再相逢、知在那人家?空山远,白云休赠,只赠梅花②。
[注释]①张炎,南宋著名词人,湖州人。李筠房曾任南宋沿江制置司属官,宋亡不仕,与自己兄弟隐居在龟溪,号“龟山二隐”。张炎与之诗词相酬唱。本词是张炎寄词隐遁山中的老友,以梅花相勉,共保贞洁。②南朝陆凯自江南寄一枝梅花给在长安的友人范晔,并题写一首《赠花》诗云:“折梅逢驿使,寄与院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梅。”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词作开头两句,以“望”字领起,写远望之景,以“芙蓉隐”“暮云遮”的朦胧之景衬托诗人望故人而不得的暗淡心境。
B.“正凭高送目”的“正”字,与开头“望”字应和,由思友而自伤,以西风断雁、残月平沙意象叠加表达悲苦凄凉的感受。
C.“料荷衣初暖,不忍负烟霞”句化用“集芙蓉以为裳”,称赞李筠房国破家亡后披“荷衣”、伴“烟霞”之举的节操与品行。
D.“记前度、剪灯一笑,再相逢、知在那人家”句,摹写生动,表达了诗人与老友劫后相逢的欢喜场景。
8.联系全词,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表现“身世之感”的。(6分)
【答案】7.D 8.一是借登高望远所目之景及孤雁、残月自比、自况、自伤身世;二是寓情于景,将尽老的丹枫、迟暮的岁月与无避处的“秋声”“满天涯”的愁情融为一体,融诗人自伤身世、思念故友与家国沦丧之情于一体;三是借“赠梅”典故,用“空山”“白云”“梅花”意象,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不慕荣华、不畏冰霜的品质及对故国守望的操守。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表达了诗人与老友劫后相逢的欢喜场景”错,由“记前度”“再相逢”可知应为“回忆”与“料想”场景,而非实写的“欢喜场景”。另外,表达的是不能相见的郁闷和期盼,而非欢喜之情。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正凭高送目,西风断雁,残月平沙”,意为:站在高处向远望,西风里孤雁在飞,平沙上残月高挂。诗人借登高望远所目之景及孤雁、残月自比,自伤身世。
“丹枫尽老,摇落已堪嗟。无避秋声处,愁满天涯”,意为:那丹枫树已经完全老了,它飘飘摇摇,让人看到了就难免要为它伤怀。即使逃到天涯海角,也无法摆脱内心的愁苦情绪。诗人寓情于景,在尽老的丹枫、迟暮的岁月中,融入无避处的秋声,表达满天涯的愁情,诗人把自伤身世、思念故友与家国沦丧之情融于对秋景的描写中。
“空山远,白云休赠,只赠梅花”,意为:你我今日既都已经隐遁空山,而山中则尽多“自云”,所以自今后如欲两地相赠,以表友情的话,那就赠以梅花吧。诗人借“赠梅”典故,以梅花相赠,以梅花互勉,用“空山”“白云”“梅花”意象,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不慕荣华、不畏冰霜的品质及对故国守望的操守。
(五)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小题。(9分)
【双调】大德歌·冬景①
关汉卿
雪粉华,舞梨花,再不见烟村四五家。密洒堪图画,看疏林噪晚鸦。黄芦掩映清江下,斜缆着钓鱼艖②。
【注】①此曲写于元朝大德年间。元朝推行重武轻文的政策,科举中断,读书人地位极低,不得不远游谋生,过着漂泊的生活。②艖:小船。
9.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以热爱之情,用缤纷的梨花喻漫天飞舞的白雪,突出了雪花的形状和神态。
B.作者以“看”引起下文,再以“疏”体现冬景特点,又用“噪”突出乌鸦之多。
C.作者写渔夫雪中照样下江捕鱼,表达了作者对渔夫悲凉生活的同情和体谅之情。
D.作者通过对冬景的描绘,曲折表现了元朝文人儒士无限的历世感叹和兴亡之感。
10.这首元曲写景层次感强,这种层次感是如何表现的?(6分)
【答案】9.C 10.①所写景物有远近之分:野外大雪漫天飞舞,这是远;晚鸦、黄芦、钓鱼艖,这是近。
②所写景物有高低之分:烟村、疏林、黄芦、鱼艖,从岸上到岸边再到水中,三层由高及低。
③所写景物有朦胧、明晰之分:远处烟村,这是朦胧;近处疏林、晚鸦、黄芦、鱼艖,这是明晰。
④所写景物有色彩冷暖之分:白雪、寒鸦,这是冷色;黄芦,这是暖色。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元曲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写渔夫雪中照样下江捕鱼,表达了作者对渔夫悲凉生活的同情和体谅之情”错误,从文本“斜缆着”看,应是渔夫因下雪而停止捕鱼回家,自己为生活却仍漂泊路途,表达了作者对安闲稳定的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之情。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景物描写手法的把握能力。
“雪粉华,舞梨花,再不见烟村四五家”写到大雪粉白光华,就像满天飞舞的梨花,依稀可辨那拥有四五户人家的村庄。对野外漫天飞舞的大雪的描写,这是远景描写。“密洒堪图画,看疏林噪晚鸦。黄芦掩映清江下,斜缆着钓鱼艖”写到白茫茫的世界中,稀疏的树林里晚归的寒鸦悲啼不止。一条钓鱼的小船正斜揽在枯黄芦苇掩映的清江下。对雪中晚鸦、黄芦、钓鱼艖的描写,这是近景描写。所以所写景物有远近之分。
本首元曲所写景物有依稀能看到四五户人家的烟村、悲啼不止的晚鸦所在的疏林、清江岸边的黄芦和岸边的钓鱼艖。烟村、疏林属于清江岸上的景物。黄芦属于清江岸边的景物。鱼艖属于清江水中的景物,所以所写景物有高低之分,写景由高到低,富有层次感。
“再不见烟村四五家”是漫天飞舞的大雪中依稀可见的景物,富有朦朦胧胧的特点。而“看疏林噪晚鸦。黄芦掩映清江下,斜缆着钓鱼艖”是作者看到的近处的疏林、晚鸦、黄芦、鱼艖,这是作者清清楚楚看到的,富有明晰的特点。所以,所写景物有朦胧、明晰之分。
本曲写到的景物有挥舞的白雪、依稀可见的烟村、疏林中的寒鸦、岸边的黄芦和斜缆着钓鱼艖。其中白雪、寒鸦,这是冷色,黄芦,这是暖色。所以,所写景物有色彩冷暖之分。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9分)
临江仙
陈克①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②直到江城③。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
送老齑盐④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⑤。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注释】①陈克(1081年—1137年),字子高,号赤城居士,南宋爱国词人,这是他留给后人的最后一篇作品,次年八月英勇就义。②胡尘,指入侵的金兵。③江城:指建康,今江苏南京。④齑盐:切碎的腌菜,此为最低的生活。⑤吴兴:在今浙江湖州。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起首两句正面点提形势,诉说对进犯者的谴责,对造成“胡尘直到江城”局面的赵宋王室的不满,这是作者哀愁的原因,也是他欲别故人的原因,为全词定下了基调。
B.“岁华销尽客心惊”的“惊”字有多层意思:时光飞逝,却不见南宋收复失地,敌人依然猖獗;自己年华老去,却报国无门,无所作为;战乱频仍,流落他乡,何处是归宿。
C.“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词人用夸张的手法,极言“髯”之白、“涕”之多。表明不能报效疆场而感情激越、悲愤难抑。
D.前半阕言老,乃是要说国事不宁,个人衰弱;后半阕言老,则连系着“齑盐何处是”,是寻求自己的归宿。全词环环相扣,结构严谨。
12.《乐府指迷》说诗词“最紧是末句,须是有一个好出场方妙”,结合这首词的主题,请从诗歌技巧的角度欣赏结尾“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的妙处。(6分)
【答案】11.C 12.①采用了以景结情的手法。前面抒兵祸、胡尘、岁华、送老之苦,结尾却用深夜雨天、小窗灯孤影这些景象收尾,这些意象最能抒写难言的苦衷。②采用虚写(反写、对写均可)的手法。不写我思念故人,却遥想故人在雨天深夜中,小窗残灯映照下思念友人的孤单身影。含蓄地表达了词人无助寂寞之感。③借景抒情。用“夜雨”“孤影”“窗灯”这三个意象,营造了凄凉的氛围,抒发了作者在时局动荡日子里的孤独凄苦之情。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疏髯浑似雪……词人用夸张的手法”错误,是比喻,“雪”比喻“髯”之白,故阐述不准确;“表明不能报效疆场而感情激越、悲愤难抑”感情判断不对,应该是为不能报效朝廷而惋惜,不能上战场而伤感无奈。感情是低沉、哀怨的。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这两句诗,以景语作结,没有直接抒发情感,而是通过描绘深夜中的雨声、孤独的人影以及小窗内的灯光,来暗示词人内心的愁苦与孤寂。这样的结尾方式,使得情感表达更为含蓄深沉,让读者在景物的描绘中感受到词人难以言说的内心世界。深夜的雨声象征着词人内心的不宁与忧愁,孤影和窗灯则形象地描绘出词人孤寂无依的境况,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使得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有力。
从字面上看,这两句诗写的是故人在深夜雨中、孤灯下的情景,但实际上,这是词人对自己处境的想象和推己及人的表达。词人并未直接说自己如何思念故人,而是通过想象故人在思念自己,从而表达出自己的孤独与无助。词人通过想象故人的情感状态,反衬出自己的孤寂与愁苦,这种间接表达的方式,使得情感更加深沉而动人。
“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通过描绘深夜的雨、孤独的人影和小窗内的灯光,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这种氛围与词人的内心世界相呼应,使得词人的愁苦之情得以淋漓尽致地表达。词人巧妙地运用了“夜雨”“孤影”“窗灯”这三个意象,不仅形象地描绘了景象,还深刻地传达了词人内心的孤独与愁苦之情。这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得情感表达更加自然流畅,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测试时间:每道大题9分钟,共80分钟)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
冬夜泛舟有怀山南戎幕①
陆游
钓船东去掠新塘,船迮篷低露篛香。
十里澄波明白石,五更残月伴清霜。
飘飘枫叶无时下,嫋嫋②菱歌尽意长。
谁信梁州当日事,铁衣寒枕绿沉枪。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1178年10月居绍兴山阴时所作。有怀:有感而发。戎幕:军府,幕府。②嫋嫋:同“袅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围绕“泛舟”展开,交代此行的方向和泛舟地点,“掠”字表明行船轻快。
B.颔联写途中所见,澄波、白石、残月、清霜等意象相互映衬,营造出清幽的氛围。
C.颈联写景视听结合,所见所闻触动诗人内心无限的感慨,为尾联“有怀”作铺垫。
D.本诗和柳永《望海潮》中的“菱歌”意象,都是为了体现采菱女子欢乐的心情。
2.诗歌末句以特殊物象作结,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案】1.D 2.①末句中的铁衣、寒枕和绿沉枪等物象反映了诗人当年艰苦卓绝的军旅生活,诗歌以此作结,表达诗人对无人相信战士们英勇战斗的忧虑以及对过去经历的感慨和怀念。
②与前文清幽意境形成对比,暗示诗人的雄心壮志化为虚无的落寞之情,同时提醒人们不要沉溺于短暂的和平之中。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都是为了体现采菱女子欢乐的心情”错误,在本诗中,“嫋嫋菱歌尽意长”这一句中“菱歌”意象的引入,是为了展现水乡的宁静和悠然的生活状态,并不是为了体现采菱女子的欢乐心情。同时,它与整首诗中的孤寂、沉思的情感氛围是相辅相成的。而在柳永的《望海潮》中,“菱歌泛夜”则是用来表现采菱女子的歌声在夜色中回荡,营造出一种欢快、繁华的气氛。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评价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先,末句选取的物象“铁衣”“寒枕”“绿沉枪”都带有浓厚的军事色彩和战斗气息。这些物象直接关联到诗人的戎幕生活,即他曾经参与过的军旅生涯。通过这些物象的描绘,凸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澜,尤其是“谁信”二字,表达出对过去戎幕生活的深深怀念和追忆,同时也透露出对那段时光的珍视和感慨。
其次,这些物象的选用,与诗歌前文的宁静、优美景致形成鲜明对比。前文诗人泛舟新塘,欣赏着澄波白石、残月清霜的美景,而末句则突然转入对戎幕生活的回忆和感慨,这种情感的急剧转变和场景的骤然切换,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和震撼,同时,意在提醒人们不要沉溺于短暂的和平之中。
综上,诗歌末句以特殊物象作结,通过物象的描绘、对比手法的运用以及情感表达的升华,使得诗歌结尾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它不仅展现了诗人戎幕生活的艰辛和豪情,更传达出诗人对那段时光的深深怀念和感慨,以及对戎幕精神的赞美和传承。
(二)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9分)
松江
王安石
宛宛虹霓堕半空,银河直与此相通。
五更缥缈千山月,万里凄凉一笛风。
鸥鹭稍回青霭外,汀洲时起绿芜中。
骚人自欲留佳句,忽忆君诗思已穷。
【注】①此诗当为治平三年(1066年)春作者在杭州与两浙漕运使王胜之的酬和之作。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描写了半空中的虹霓,突出其宛宛形态之美,它与银河直通,气象开阔。
B.颈联写鸥鹭盘旋,青雾迷蒙,绿草摇曳,汀洲时隐时现,眼前景色美不胜收。
C.尾联写作者被松江景色之美感染,从而引发诗情,却感叹自己才思不及友人。
D.作者用生动的笔触,借助不同感官体验,绘声绘色,描画出一幅动态立体图。
4.颔联借用数字突出了怎样的环境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
【答案】3.A 4.①“五更”月色,突出黎明前的朦胧、微寒;
②“千山”“万里”,突出空间的宏阔、旷远:
③“一笛”冷风,衬托环境的寂静、冷清。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虹霓”并非实写,而是运用了比喻手法。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诗中描述了五更时分,千山月色朦胧,凄凉的笛声在万里江面上飘荡。这些描写表现了松江景色的空旷和辽阔。
颔联中的“五更”和“万里”分别突出了时间之长和空间之广的环境特点。
诗中描述的“五更缥缈千山月,万里凄凉一笛风”表现了夜色漫长,凄清的氛围,强调了时间之长;同时,通过“万里”一词,表现了空间之广,增强了诗的意境。
“一笛”冷风,万里之遥的凄凉笛风,给人一种寂寥和孤寂的感觉。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9分)
【甲】醉乡春①
(宋)秦观
唤起一声人悄。衾冷梦寒窗晓。瘴雨②过,海棠开,春色又添多少。
社瓮③酿成微笑。半缺瘿瓢④共舀。觉倾倒,急投床,醉乡广大人间小。
【乙】踏莎行·郴州旅舍
(宋)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注】①1096年,秦观被贬郴州;1098年,又被贬至离家更远的横州。据地方志记载,一位老书生邀请他来家中做客,第二天词人创作了这首词。②瘴雨:南方还有瘴气的雨。③社瓮:社日祭祀土地神用的酒瓮。④瘿瓢:以瘿木做成的酒瓢。
5.对甲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片起首两句“唤起”,未言是谁唤,“窗晓”表明词人确已梦醒。
B.第三句“瘴雨”双关,暗寓处境,并以“海棠”体现词人心境。
C.诗词采用倒叙,写老先生用酿好的社酒邀请作者同饮,尽兴畅快。
D.全词以梦醒的愉悦起笔,以赏花共饮后的沉醉收笔,末句起到点睛的作用。
6.甲乙两首词中,词人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两首词画线句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5.D 6.(1)相同点:两词都表达了因被贬而产生的孤寂、悲痛、哀伤之情。
(2)不同点:
①甲词中词人借醉酒入梦来麻痹自己,排遣内心屡被贬谪的孤寂、痛苦,同时感受到“醉乡广大”可以超越人间,对人生有所顿悟与释怀,表现出想要超脱的心情;
②乙词融情于景,“孤馆”“春寒”“杜鹃”“斜阳”等意象表明词人完全陷入遭贬的情绪中无法自拔,写尽内心的孤苦凄凉(悲伤苦闷)。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全词以梦醒的愉悦起笔”错误,由原文“衾冷梦寒窗晓”可知,写刚做完梦,起来后感觉到被子抵御不住寒气,感觉天气的寒冷,正是心情不佳的体现,所以不是以梦醒的愉悦起笔。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醉乡广大人间小”写喝醉了急忙倒在床上,梦中广大而人间小;“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写怎能忍受得了这春寒料峭时节,独居客馆的孤寂,斜阳西下,暮色沉沉,杜鹃声声哀鸣!再结合他两次被贬的背景,可知两词都表达了因被贬而产生的孤寂、悲痛、哀伤之情。
甲词“醉乡广大人间小”,是全篇的点睛笔。作者将“醉乡”和“人间”进行对比,称现实生活中,自己屡遭排斥,屡受迫害,屡被贬谪,几无安身立命之地,故曰“人间小”,而一入“醉乡”,则会自由翱翔,“了不知南北”,谛听四野,睥睨八方,万事万物皆成空,故曰“醉乡广大”。中词人借醉酒入梦来麻痹自己,排遣内心屡被贬谪的孤寂、痛苦,同时感受到“醉乡广大”可以超越人间,对人生有所顿悟与释怀,表现出想要超脱的心情;
乙词“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将情景拉入到了悲凉之谷底,可堪孤馆和一个寒字,写尽了词人心中的孤苦凄凉,杜鹃啼血,本就凄凉又怎堪残阳日暮。自古日暮是归途,词人或许是在感叹自己生命将暮,或许在感叹仕途将暮,独在异乡,偏听子规,子规子规,何时子归,融情于景,“孤馆”“春寒”“杜鹃”“斜阳”等意象表明词人完全陷入遭贬的情绪中无法自拔,写尽内心的孤苦凄凉(悲伤苦闷)。
(四)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
闻子瞻重游南山
苏辙
终南重到已春回,山木缘崖绿似苔。
谷鸟鸣呼嘲独往,野人笑语记曾来。
定邀道士弹鸣鹿①,谁与溪堂共酒杯。
应有新诗还寄我,与君和取当游陪。
重游终南子由以诗见寄次韵
苏轼
去年新柳报春回,今日残花覆绿苔。
溪上有堂还独宿,谁人无事肯重来。
古琴弹罢风吹座,山阁醒时月照杯。
懒不作诗君错料,旧逋②应许过时陪。
[注]①鸣鹿,出自《诗经·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②逋:欠。
7.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次韵是古代诗歌中,依仿他人来诗的韵字次第作诗回赠,如苏轼按照苏撤来诗中的韵字“苔”“来”“杯”“陪”和诗。
B.苏辙诗的前三联实写终南山春回大地时的景象,并以此作陪衬,凸显苏轼重游时呼朋唤友弹琴饮酒、吟诗作赋之乐。
C.苏轼诗歌标题交待了写作缘由,首联采用对比手法,抒发诗人重游时唯见“绿苔”“残花”,不见依依新柳的迥异感慨。
D.这两首诗属于唱和诗,内容相互映衬,如前诗中苏辙料想大哥必有新诗寄给自己,而苏轼则予以否定,二者相映成趣。
8.两诗颈联在内容上有什么关联?请结合两诗简要分析。(6分)
【答案】7.B 8.(1)《闻子瞻重游南山》:苏辙想象苏轼重游时的情景——定是邀请了道士友人弹琴饮酒,其乐无穷,侧面流露出诗人的孤独之情。
(2)《重游终南子由以诗见寄次韵》:苏轼以两句来回应对方,告诉对方重游时实际情况是没有人相陪,只有风月相伴,琴酒相随,也流露出孤独寂寞之感。
【分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手法分析的能力。
B.“苏辙诗的前三联实写终南山春回大地时的景象”错误,结合题目“闻子瞻重游南山”分析不是实写,而是想象之景。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比较分析的能力。
苏辙诗中“定邀道士弹鸣鹿,谁与溪堂共酒杯”,想象苏轼一定会邀请道士弹奏《鹿鸣》之曲,但是谁能与他在溪边的堂屋里一起共饮美酒呢。
苏轼诗中“古琴弹罢风吹座,山阁醒时月照杯”,写到自己弹罢古琴,风吹座位,在山阁醒来时,明月照着酒杯。此联巧妙回答了苏辙诗中“定邀道士弹鸣鹿,谁与溪堂共酒杯”的疑问,邀好友游乐皆为去年之事,而今唯有清风明月和美酒相伴,却无故友相陪。
苏辙是想象苏轼的活动,而苏轼则是具体描述自己的行为,都涉及到音乐和饮酒,相互呼应。同时,也都从侧面反映出两人的孤独之感。苏辙想象中苏轼的生活场景,流露出自己的孤寂之情,苏轼实际中也是独自弹琴饮酒,无人相伴。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9分)
春日即事
吕本中
病起多情白日迟,强来庭下探花期。
雪消池馆初春后,人倚栏杆欲暮时。
乱蝶狂蜂俱有意,兔葵燕麦自无知。
池边垂柳腰支活,折尽长条为寄谁?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即事感怀,春天来了,作者虽然还在病中,但仍然勉强漫步庭院,探寻春天的消息,并进而生发情怀。
B.颔联依首联“庭下探花期”展开,写景时不仅仅是注目风景,而且把自己嵌入景中,人与景物融合成一片。
C.颈联选取蝶、蜂、葵、麦等意象,把自己的感情移入物中,使自然界的动植物都带有感情,衬托出主观思想。
D.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尤其是颈联,还运用联内句自对,分别用“乱蝶”对“狂蜂”,“兔葵”对“燕麦”。
10.本诗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多情”,但意思和生发的原因不一样,请结合两首诗分析。(6分)
【答案】9.A 10.①吕诗:作者兴致高涨——春天到来,产生探春赏春的想法;惆怅伤怀——折柳相送,却不知送给谁,因而孤独;
②苏词:作者多愁善感——感光阴虚掷、壮志未酬。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作者虽然还在病中”错,“病起多情白日迟”中的“病起”是“病愈”的意思。
故选A。
1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吕诗中的“多情”: 诗的开头,作者病起却对春天充满感情,想要去探寻花期,这体现了他因春天的到来而产生的兴奋和期待,表现出对自然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向往,显示出兴致的高涨;诗的结尾“折尽长条为寄谁”,作者折下柳条却不知能寄给谁,这种无人可寄的无奈和孤独,让前面的兴致转为了惆怅伤怀。
苏词中的“多情”: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面对壮丽的山河和历史的风云,想到自己年岁渐长却功业未就,不禁自嘲“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里的“多情”并非单纯的情感丰富,而是包含了对时光流逝、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和忧愁,反映出他内心深处对人生理想未能实现的遗憾和无奈。
总的来说,吕诗中的“多情”主要围绕对春天的感受和个人的孤独,而苏词中的“多情”则侧重于对人生境遇和理想抱负的感慨。
(六)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
精卫
夏完淳①
北风荡天地,有鸟鸣空林。
志长羽翼短,衔石随浮沉。
崇山日以高,沧海日以深。
愧非补天匹,延颈振哀音。
辛苦徒自力,慷慨谁为心?
滔滔东逝波,劳劳②成古今。
[注]①夏完淳:生卒年为公元1631年——1647年,明末著名诗人,民族英雄。十四岁参加抗清复明活动,后因兵败被俘,不屈而死。②劳劳:惆怅忧伤的样子。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以北风烘托精卫鸟的空林之鸣,渲染了衰飒空阔的氛围。
B.末尾两句与辛弃疾词中“千古江山”三句都怀古写今,笔调雄壮。
C.诗人在广大的天地间勾勒精卫填海的情景,境界奇幻而壮伟。
D.本诗借物咏怀,以精卫鸟填海的故事,抒写自己的人生感慨。
12.有人评价这首诗“既是悲剧,又有崇高美”。结合诗句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6分)
【答案】11.B 12.①悲剧:精卫鸟志长羽短、填海复仇无望的悲剧;诗人抗清复明大业徒劳、无人理解的悲剧。
②崇高美:
精卫鸟不屈不挠的填海精神亘古至今,令人感到一种悲壮的崇高。
诗人为心中的正义慷慨赴死的英勇豪迈气概,具有巨大的精神力量,产生震撼人心的崇高美感。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笔调雄壮”错误,“滔滔东逝波,劳劳成古今”写滔滔浪波万世东流,在你忧伤的鸣叫中,更古成今,表达出悲愤之情,应为“笔调悲壮”;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①悲剧:由“志长羽翼短,衔石随浮沉”可知,精卫鸟志长羽短、填海复仇无望,实为悲剧。
由注释“十四岁参加抗清复明活动,后因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可知,表现诗人抗清复明大业徒劳、无人理解的悲剧。
②崇高美:由“愧非补天匹,延颈振哀音”“滔滔东逝波,劳劳成古今”可知,它那明知沧海难填,还勇敢坚毅、填海不止、不屈不挠的精神,正是一种震撼身心的悲剧式的崇高美;
由“辛苦徒自力,慷慨谁为心”的诗句和“十四岁参加抗清复明活动,后因兵败被俘,不屈而死”的注解可知,诗人为心中的正义慷慨赴死,充满英勇豪迈气概,具有巨大的精神感染力和悲壮美。
(七)阅读诗歌,完成各题。(12分)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注]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注]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注】本诗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秋,诗人时任太和县令。“痴儿”:出自《傅咸传》,“(杨)骏弟济与咸善,与成书曰: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青眼”:出自《晋书·阮籍传》,”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贵酒换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
13.杜甫的《登岳阳楼》应该写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之 。《登岳阳楼》中“戎马”“涕泗流”表达出诗人 。(2分)
14.《登快阁》大量用典,下列选项对典故运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活用晋人杨济致书傅咸“生子痴,了官事”句,诗人以痴儿自比,了却官事,故得闲快阁一游,表现了诗人的孤傲不羁。
B.颔联化用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谢朓的“澄江静如练”及柳宗元的“木落寒山静,江空秋月高”,巧妙自然,不露斧凿痕迹。
C.第五句用到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典故,“朱弦”指琴,“佳人”引申为知音,这句诗是说知音远离,自己早已没有弹琴的兴致。
D.第六句巧用阮籍善用青白眼的典故,意思是说即使见到美酒,眼中也不会流露出喜悦之色,“横”字在此理解为“横亘”。
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诗首联都以叙事开篇,黄诗“倚晚晴”为绘景做了铺陈染。
B.两诗颔联都写了登高所望之景,黄诗空明澄澈,杜诗气势磅礴。
C.两诗颈联或用典或叙事,都表达因怀才不遇引发的对现实不满。
D.两诗在创作上都将景、事、情融于一体,景中含情,事中寓志。
16.在学习黄庭坚《登快阁》时,有同学指出:这首诗的意旨落在“归”字上。但一时又讲不清楚,这时老师让诗歌学养比较深厚的你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归意”是如何体现的。请将你的分析有条理的写下来。(4分)
【答案】13. 后 因为敌人入侵、人民遭难而产生的深切同情;自己尽管流离失所,但仍然心忧天下的情怀 14.D 15.C 16.①自称“痴儿”,称处理官事为“了却”,表明诗人厌烦官场事务;
②“倚”字表明自己更喜欢欣赏自然风物;
③“已”“聊”表明世无知音,自己已无意仕途;
④“弄长笛”“与白鸥盟”指诗人远离世俗,过悠闲忘我与世无争的生活。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及分析和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杜甫的《登岳阳楼》应该写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之后。因为孟浩然是盛唐山水诗人,杜甫是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诗人。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意思是写杜甫倚靠岳阳楼的窗户,向北眺望,虽然隔着道道关山,他看不到长安,也看不到战火,但在他心中却呈现出吐蕃入侵,长安危急,人民遭难的情景,于是禁不住伤心地老泪纵横。“戎马关山北”一句,明确写出了诗人在登岳阳楼时心中想的是国家的不安宁;“凭轩涕泗流” 一句中,则凝聚着诗人对国家时局、自己孤苦处境比照后,感到无可奈何,感到万分压抑的感情,非常形象而深刻地显示出杜甫晚年的精神痛苦。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修辞手法作用的能力。
D.“意思是说即使见到美酒,眼中也不会流露出喜悦之色”错误。意思应是:友人远离,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C.“都表达因怀才不遇引发的对现实不满”错误。《登快阁》作于作者在太和令任上,写的是开朗空阔背景下的忘怀得失的“快”意和终因知音难觅而产生的归欤之思,并没有“因怀才不遇引发的对现实不满”。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痴儿”二字翻前人之意,直认自己是“痴儿”,“了却”二字,称处理官事为“了却”,渲染出了诗人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表明诗人厌烦官场事务。
“倚晚晴”三字,还为下句的描写作了铺垫渲染:远望无数秋山,山上的落叶飘零了,浩渺的天空此时显得更加辽远阔大,澄净如玉的澄江在快阁亭下淙淙流过,一弯新月,映照在江水中,显得更加空明澄澈。这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诗人“了却”官事后,忙来“倚晚晴”,“倚”字表明自己更喜欢欣赏自然风物。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写因为知音不在,我弄断了琴上的朱弦,不再弹奏,于是只好清樽美酒,聊以解忧了。“已”“聊”表明世无知音,自己已无意仕途。
结句“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诗人说自己希望能坐上归船,吹弄着悠扬的长笛,回到那遥远的故乡——我的这颗心呵,早已和白鸥订好盟约了。“弄长笛”“与白鸥盟”指诗人远离世俗,过悠闲忘我与世无争的生活。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
溪 居①
柳宗元
久为簪组②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③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①这是作者被贬永州迁居愚溪后的诗作。②簪组:古代官吏的服饰。③夜榜:夜航。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中的“久为簪组累”深刻揭示了诗人长期受官场束缚的疲惫心态。“累”字不仅传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更凸显了对摆脱束缚、追求自由的强烈愿望。这种情感的流露,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挣扎与解脱。
B.颔联中的“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通过对比诗人与农人、山林的亲近关系,形象地勾勒出诗人退隐田园的生活画面。这里的“闲”和“偶”字,不仅描绘了诗人的闲适生活,更透露出他对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向往之情。
C.颈联的“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以时间为线索,细腻地描绘了诗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晓耕”与“夜榜”的对比,不仅反映了诗人生活的规律性,更表现了他在自然中的宁静与和谐,以及对这种简朴生活的珍视。
D.尾联的“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诗人在楚天碧空下放声歌唱,既表现了他对孤独生活的享受,也反映了他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长歌”一词,不仅抒发了诗人的情感,更彰显了他在逆境中保持乐观态度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18.诗人说自己“幸此南夷谪”,清代诗人沈德潜评价诗人思想感情时却说:“不怨而怨。”你是如何理解诗人的情感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17.D 18.诗人在诗中说“幸此南夷谪”,表达了他对于被贬到永州的接受态度,表面上看似不怨,但实际上,通过整首诗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内心的无奈和辛酸。
清代诗人沈德潜的评价“不怨而怨”准确地把握了诗人情感的复杂性,即表面上的平静掩盖不了内心的不满和哀怨。这种情感通过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描绘间接体现出来,尤其是“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这两句,既表现了诗人在自然中的孤独,也反映了他在逆境中对理想的追求和对未来的希望。
【分析】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D.“他对孤独生活的享受”“彰显了他在逆境中保持乐观态度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错误。“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的意思是有时整日独来独往碰不见一个行人,于是放声高歌,声音久久地回荡在沟谷碧空之中,多么清越空旷。诗人并没有享受孤独生活,只是强作闲适,无人问津时自娱自乐,诗句也并没有体现出诗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故选D。
1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先要理解题干中“幸此南夷谪”和:“不怨而怨”各自的内涵,然后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诗人认为他长久地为在朝中做官所累,幸亏贬谪南来这荒夷之地,可以让他过上闲适的生活。表面看来,好似庆幸之语,而事实上此两句正话反说,将不幸之事说成是幸事,表达了对朝中当权派的不满。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有时整日独来独往碰不见一个行人,于是放声高歌,声音久久地回荡在沟谷碧空之中,多么清越空旷。这闲适潇洒的生活,让诗人仿佛对自己的不幸遭贬无所萦怀,心胸旷达开朗。这里诗人看似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毕竟也太孤独了。这两句恰恰透露出诗人是强作闲适,也只是一种无奈的调侃。所以看似无“怨”,实则内含不满和哀怨。
(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
巡边在河北作
张说
去年六月西河西,今年六月北河北。
沙场碛路何为尔,重气轻生知许国。
人生在世能几时,壮年征战发如丝。
会待安边报明主,作颂封山也未迟。
[注]“作颂”句:暗用汉代典故。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登山筑坛,封山而还。颂,古代的一种文体。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的前两句以对比句式从时空两个角度铺叙战争频繁,具有鲜明的反战色彩。
B.中间四句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既能引起读者注意又揭示了诗人的思想活动。
C.颈联与“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情基调不同。
D.诗歌音律和谐优美,语言朴实而生动流畅,如“西河西”“北河北”等词句。
20.有评论者认为,本诗以情动人,以志感人。请结合相关诗句,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19.A 20.①安定边疆的远大志向,诗人从时空两个角度表达了对国君的知遇之恩以及安定边疆的抱负;
②人生短暂,勇担报国的大义情怀。“人生在世能几时”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因为家国而倍感自豪;
③不计个人荣辱的得失。全诗充溢着为国驰骋疆场,甘愿为国而“重气轻生”的豪情。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A.“具有鲜明的反战色彩”错误。结合上下文可知,该诗“知许国”“壮年征战发如丝”等表达的是以身许国的壮志。
故选A。
2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①安定边疆的远大志向,从文本中“去年”“今年”“西河西”“北河北”“壮年”“发如丝”等信息可知,诗人从时空两个角度表达了久经沙场,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国家的安边事业。
②人生短暂,勇担报国的大义情怀。“人生在世能几时,壮年征战发如丝”,“发如丝”是指头发已白,诗人虽然也发出了人生苦短的感叹,但他感叹的并不是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是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而是正当壮年头发已白,为国尽忠还有几时。人生道路正如戈壁中的车辙,有时坦荡,有时却扬起沙尘;世间众生正如大漠间的行旅,有时欢愉,有时却痛欲断魂。诗人把自己的热血和汗滴洒在边塞,把自己的年华和梦幻铸在边塞,表现诗人的责任感、紧迫感,人生短暂,勇担报国之大义。诗人看重的是忠诚、坚贞、无畏、果敢的英雄气节,诗人胸中充溢的是壮怀激烈的锐气、纵横四海的豪气、捐躯报国的正气。
③不计个人荣辱的得失。“沙场碛路何为尔,重气轻生知许国”中“碛路”是指沙漠中的路,为什么要长年不辞艰辛在沙场大漠中奔波,就是为了实现军人巩固边防、以身许国的抱负和志向。“何为尔”三字问得自然平缓,“知许国”三字却答得铿锵有力。将军本色的诗人一旦面对眼前的荒漠瀚海,胸襟便多了一份疏朗,一份豪情,一份洒脱,随口一吟,只觉壮怀激烈,表达甘愿为国而“重气轻生”的豪情。
目录
01 模拟基础练
02 重难创新练
03 真题实战练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信息类文本阅读第一课(讲义)(含答案)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文件包含信息类文本阅读第一课讲义教师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docx、信息类文本阅读第一课讲义学生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信息类文本阅读第一课(测试)(含答案)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文件包含信息类文本阅读第一课测试教师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docx、信息类文本阅读第一课测试学生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第06讲洞察创新考法(预测新考法)(练习)(原卷版+解析),共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