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5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第01讲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讲义)(含答案) 2025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展开这是一份第01讲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讲义)(含答案) 2025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文件包含第01讲物质的分类及转化讲义教师版2025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docx、第01讲物质的分类及转化讲义学生版2025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7页, 欢迎下载使用。
02 \l "_Tc7022" 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PAGEREF _Tc7022 \h 3
03 \l "_Tc306" 考点突破·考法探究 PAGEREF _Tc306 \h 5
\l "_Tc23645" 考点一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PAGEREF _Tc23645 \h 5
\l "_Tc8741" 知识点1 物质的组成 PAGEREF _Tc8741 \h 5
\l "_Tc5345" 知识点2 物质的分类 PAGEREF _Tc5345 \h 7
\l "_Tc21155" 考向1 考查物质的组成的判断 PAGEREF _Tc21155 \h 10
\l "_Tc28902" 考向2 根据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PAGEREF _Tc28902 \h 11
\l "_Tc818" 考点二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PAGEREF _Tc818 \h 12
\l "_Tc27137" 知识点1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PAGEREF _Tc27137 \h 12
\l "_Tc28076" 知识点2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PAGEREF _Tc28076 \h 12
\l "_Tc18130" 考向1 传统文化中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PAGEREF _Tc18130 \h 17
\l "_Tc10653" 考向2 物质变化的性质及其应用 PAGEREF _Tc10653 \h 18
\l "_Tc9851" 考向3 化学反应类型的判断 PAGEREF _Tc9851 \h 20
\l "_Tc12374" 考点三 分散系与胶体 PAGEREF _Tc12374 \h 22
\l "_Tc213" 知识点1 分散系 PAGEREF _Tc213 \h 22
\l "_Tc14037" 知识点2 胶体 PAGEREF _Tc14037 \h 23
\l "_Tc2380" 考向1 分散系及其分类 PAGEREF _Tc2380 \h 25
\l "_Tc13237" 考向2 胶体的组成、性质、制备 PAGEREF _Tc13237 \h 26
\l "_Tc4481" 考向3 胶体性质的应用 PAGEREF _Tc4481 \h 28
\l "_Tc22970" 04 \l "_Tc24080" 真题练习·命题洞见 PAGEREF _Tc22970 \h 29
考点一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l "_Tc25045" 知识点1 物质的组成
1.元素、物质及微粒间的关系
(1)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①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②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③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④原子团:在许多化学反应里,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如同一个原子一样的原子集团。
【特别提醒】“基”与“官能团”、“原子团”的区别
①基是指带有单电子的原子团。如—CH3、—CH2—(亚甲基)、—CH2CH3、—OH。
②官能团是指决定有机物化学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如—OH、—CHO、—COOH、—X(卤素原子)等。
③“基”和“官能团”呈电中性,而COeq \\al(2-,3)、NOeq \\al(-,3)、SOeq \\al(2-,4)、NHeq \\al(+,4)等原子团可带负电荷或正电荷。
(2)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有游离态和化合态。
①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
②化合态: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状态。
(3)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元素eq \(――→,\s\up7(组成))eq \b\lc\{\rc\ (\a\vs4\al\c1(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4)原子与物质的关系
2.同素异形体
(1)概念: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叫同素异形体。
(2)形成方式
①原子个数不同,如O2和O3;
②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
(3)性质差异
物理性质差别较大,化学性质相似,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
3.混合物和纯净物
(1)纯净物:由同种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2)混合物:由几种不同的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3)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4)常见的混合物
(5)常见的纯净物
①氯仿:CHCl3的俗名
②酒精:CH3CH2OH的俗名
③冰醋酸:固体CH3COOH的俗名
④甘油:结构简式为2--2,属于醇物质
⑤结晶水合物:如CuSO4·5H2O
4.元素、微粒及物质间的关系图
【特别提醒】①物质的组成可概括为“宏观一素(元素)、微观六子(原子、分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
②由原子或离子构成的单质和化合物均用化学式表示。
③几乎所有的酸都是共价化合物,都有确定的分子式。
④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如O2和O3组成的混合物,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才是单质。
\l "_Tc16775" 知识点2 物质的分类
根据物质的组成,可以从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1.简单分类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1)交叉分类法—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2)明确分类标准是对物质正确树状分类的关键
(3)树状分类法在无机化合物分类中的应用
按不同层次对物质进行逐级分类,各层之间属于包含关系。
【特别提醒】1)熟悉常见的混合物
(1)气体混合物:空气、水煤气(CO和H2)、爆鸣气(H2和O2)、天然气(主要成分是CH4)、焦炉气(主要成分是H2和CH4)、高炉煤气、石油气、裂解气。
(2)液体混合物:氨水、氯水、王水、天然水、硬水、软水、水玻璃、福尔马林、浓硫酸、盐酸、汽油、植物油、胶体。
(3)固体混合物:大理石、碱石灰、漂白粉、高分子化合物、玻璃、水泥、合金、铝热剂。
2)正确理解几个“一定”“不一定”
(1)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
a.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为酸性氧化物、Al2O3为两性氧化物、Na2O2为过氧化物)。
b.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
c.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一定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碱(如SiO2、Fe2O3)。
d.酸性氧化物都是对应酸的酸酐,但酸酐不一定都是酸性氧化物,如乙酸酐[(CH3CO)2O]。
e.溶于水生成酸的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NO2;溶于水生成碱的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Na2O2。
(2)共价化合物和离子化合物
a.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如铵盐。
b.由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离子化合物,如AlCl3。
(3)纯净物和混合物
a.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如O2和O3,金刚石和石墨,正交硫和单斜硫。
b.结晶水合物属于纯净物,如CuSO4·5H2O、KAl(SO4)2·12H2O等物质。
c.同位素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是纯净物,如H2与D2、H2O与D2O。
d.分子式为C5H10的物质存在多种同分异构体,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
3)确定某酸是几元酸,不能依据分子中氢原子的个数,如CH3COOH不是四元酸,而是一元酸。
4)对氧化物的深刻认识
(1)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是酸性氧化物,Al2O3是两性氧化物。
(2)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NO、CO是不成盐氧化物。
(3)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一定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或碱,如SiO2、Fe2O3都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
(4)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2NO2+2NaOH===NaNO3+NaNO2+H2O,NO2不是酸性氧化物。
\l "_Tc17630" 考向1 考查物质的组成的判断
例1 (2024·重庆荣昌·模拟预测)齐鲁文化底蕴深厚,下列物质的主要化学成分不能与其他三种归为一类的是
A.崂山绿茶B.鲁锦C.曲阜楷木雕D.莱芜锡雕
【答案】D
【解析】A.绿茶的主要化学成分是茶多酚、植物碱等,属于有机物,A不符题意;B.鲁锦主要化学成分为蛋白质,属于有机物,B不符题意;C.曲阜楷木雕主要化学成分是纤维素,属于有机物,C不符题意;D.莱芜锡雕,属于金属材料,D符合题意;故选D。
【反思归纳】(1)由相同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如由O2、O3组成的气体就是混合物。
(2)一种分子式不只表示一种物质。如C4H10的结构有正丁烷和异丁烷。
(3) NO2不属于酸性氧化物。
(4)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就是碱性氧化物,如Na2O2不属于碱性氧化物。
(5)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属于酸性氧化物。
【变式训练1】(2024·河南·模拟预测)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下列古代“丝绸之路”有关商品的主要成分属于无机物的是
A.玉器B.丝绸C.香料D.皮草
【答案】A
【解析】丝绸、香料、皮草的主要成分是有机物,玉器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等无机物;答案选A。
【变式训练2】(2024·湖南·二模)下列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是
A.B.C.D.
【答案】A
【解析】A.二氧化硫是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酸性氧化物,故A符合题意;B.氧化铜是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碱性氧化物,故B不符合题意;C.碳酸钾是在溶液中能电离出钾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的盐,故C不符合题意;D.氢氧化钠是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碱,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变式训练3】(2024·贵州·模拟预测)“挖掘文物价值,讲好中国故事”。下列有关文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良渚陶器制作原料是石灰石、纯碱和二氧化硅
B.“贾湖骨笛”制作材料是鹤类尺骨,它的成分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
C.台北故宫的“东坡肉形石”是一块天然玛瑙石,其矿物主要化学成分为
D.“马家窑”出土的铜刀表面的绿色物质,其主要成分是
【答案】C
【解析】A.陶瓷的传统概念是指所有以黏土等无机非金属矿物为原材料,经过高温烧制而成的产品,所以良渚陶器的主要原料是黏土,故A错误;B.羟基磷酸钙不含碳元素,不是有机物,故B错误;C.玛瑙是一种宝石,其主要成分是,故C正确;D.铜刀表面的绿色物质是铜锈,主要成分是Cu2(OH)2CO3,故D错误;故选C。
\l "_Tc16322" 考向2 根据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例2 (2024·安徽滁州·一模)分类法是认识物质世界、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分类中正确的是
A.金属材料:生铁、不锈钢、玻璃钢B.可加热的容器:试管、烧杯、集气瓶
C.混合物:空气、石油、冰水共存物D.可回收物:旧报纸、旧纸箱、易拉罐
【答案】D
【解析】A.玻璃钢属于复合材料,不属于金属材料,故A错误;B.集气瓶用来收集气体,不能被加热,故B错误;C.冰水共存物中只含有水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故C错误;D.旧报纸、旧纸箱、易拉罐均能够重新加工后再次利用,属于可回收物,故D正确;答案选D。
【思维建模】从组成、熔沸点、性质角度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①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和结构;有固定的熔沸点;保持一种物质的性质
②混合物:无固定的组成和结构;无固定的熔沸点;保持原有物质各自的性质。
【变式训练1】(2024·贵州·三模)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云、雾、紫水晶都属于胶体B.硫酸钡、乙酸都属于强电解质
C.、、均为酸性氧化物D.液氨、液氯、干冰均为化合物
【答案】A
【解析】A.云、雾为气溶胶,紫水晶为固溶胶,它们都都属于胶体,A正确;B.乙酸属于弱电解质,B错误;C.不存在相应的酸,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和NO,属于不成盐氧化物,C错误;D.液氯是单质,D错误;故答案选A。
【变式训练2】(2024·浙江台州·二模)一定条件下和发生反应,生成的化合物属于
A.非电解质B.氧化物C.有机物D.盐
【答案】A
【解析】一定条件下和发生反应,生成的化合物是NH3;A.NH3是非电解质,故A选;B.NH3不含有氧元素,不是氧化物,故B不选;C.NH3不含有C元素,不是有机物,故C不选;D.NH3不是由金属阳离子或铵根与酸根构成的,不是盐,故D不选。答案选A。
考点二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知识点1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知识点2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比较
【特别提醒】①化学变化中常伴有发光、放热现象,但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属于化学变化,如金属受热发光。
②化学变化中一定存在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但存在化学键断裂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HCl溶于水、熔融NaCl电离等。
③原子的裂变、聚变虽有新物质生成,但它不属于中学化学意义上的化学变化。
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断方法
2.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化学变化: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相互转化、CuSO4·5H2O的脱水、蛋白质变性、电解质溶液导电、浓硫酸脱水、煤的气化和液化。
(2)物理变化:金属导电、盐析、活性炭吸附、渗析。
(3)爆炸有的是化学变化引起的,有的是物理变化引起的。
3.化学反应的分类
化学反应eq \b\lc\{\rc\ (\a\vs4\al\c1(按反应物、生成物种类及数目多少分为\b\lc\{\rc\ (\a\vs4\al\c1(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按反应中有无离子参与分为\b\lc\{\rc\ (\a\vs4\al\c1(离子反应,非离子反应)),按反应中有无电子转移分为\b\lc\{\rc\ (\a\vs4\al\c1(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按反应进行的程度和方向分为\b\lc\{\rc\ (\a\vs4\al\c1(可逆反应,不可逆反应)),按反应的能量变化分为\b\lc\{\rc\ (\a\vs4\al\c1(吸热反应,放热反应))))
4.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的转化关系
5.从电离角度认识酸、碱、盐
【特别提醒】1)从物质的分类上,纵向、横向构建知识分类意识。横向以化合价为基础,结合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学会分析物质的化学转化关系;纵向则对比同类物质的性质差异,把握物质性质差异性。
2)物质之间是否反应,不仅与物质结构、性质有关,而且与物质所在环境有关,在研究物质性质时,要注意通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在每条通性之外都存在个性。备考时,注意掌握化学中Na、Mg、Al、Fe、Cu、C、Si、N、S、Cl等常见元素的单质、氧化物、酸或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每一步关系中各种可能的变化方式和方法,归纳总结物质之间不能转化的情形。
3)常见物质间转化的几个误区
①S燃烧不能直接生成SO3而是生成SO2。
②Al2O3、SiO2、Fe2O3与H2O不反应,不能直接转化为Al(OH)3、H2SiO3、Fe(OH)3。
③NH3催化氧化不能直接生成NO2。
④Fe与Cl2反应不能生成FeCl2。
⑤Fe与H+、Cu2+、S、I2反应不能生成Fe3+。
6.不同类别的无机物之间转化的一般规律
1)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的转化
金属单质eq \(――→,\s\up7(O2))碱性氧化物eq \(――→,\s\up7(H2O))碱eq \(――→,\s\up7(酸))盐
如:Naeq \(――→,\s\up7(O2))Na2Oeq \(――→,\s\up7(H2O))NaOHeq \(――→,\s\up7(H2SO4))Na2SO4
符合上述转化关系的常见金属有Na、K、Ca、Ba等,但Mg、Fe、Al、Cu等不符合上述转化关系。
2)非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的转化
非金属单质eq \(――→,\s\up7(O2))酸性氧化物eq \(――→,\s\up7(H2O))酸eq \(――→,\s\up7(碱))盐
如:Seq \(――→,\s\up7(O2))SO2eq \(――→,\s\up7(H2O))H2SO3eq \(――→,\s\up7(NaOH))Na2SO3
符合上述转化关系的常见非金属有C、S、P等,但N、Si等不符合上述转化关系。
3)物质转化中的特殊性
(1)金属一般不和碱反应,铝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2Al+2NaOH+2H2O2NaAlO2+3H2↑
(2)非金属单质一般不和酸反应,硅能和氢氟酸反应 Si+4HFSiF4↑+2H2↑
(3)酸性氧化物不一定不能和酸反应 SiO2+4HFSiF4↑+2H2O
(4)碱性氧化物和酸不一定发生复分解反应
①3FeO+10HNO3(稀)3Fe(NO3)3+NO↑+5H2O
②Fe2O3+6HI2FeI2+I2↓+3H2O
(5)碱和酸不一定发生中和反应
①3Fe(OH)2+10HNO3(稀)3Fe(NO3)3+NO↑+8H2O
②Fe2O3+6HI2FeI2+I2↓+3H2O
4)不能一步实现的反应
(1)不能一步生成的氧化物
①H2S(或S)不能一步转化为SO3
②N2(或NH3)不能一步转化为NO2
③Fe(OH)2不能一步生成Fe2O3
④Fe不能一步生成Fe2O3
(2)不能一步生成的酸或碱:难溶性酸或碱
①Fe2O3、Al2O3、CuO与水不能反应生成相应的碱
②SiO2不能与水一步反应生成H2SiO3
(3)不能一步生成的硫化物或氯化物
①Cu和S反应不能生成CuS
②Fe和Cl2反应不能生成FeCl2
③Fe和I2反应不能生成FeI3
(4)电解法制备物质
①不能用电解熔融的AlCl3制备金属铝
②不能用电解熔融的MgO或MgCl2溶液制备金属镁
③不能用电解NaCl溶液制备金属钠
7.物质变化中的“三馏”、“四色”、“五解”和“十八化”归类
【易错提醒】常见的易混淆物质变化
(1)化学变化:结晶水合物的脱水、同素异形体间的转化、蛋白质的变性、电解、水解、煤的干馏、气化和液化,石油的裂化与裂解等。
(2)物理变化:焰色试验、活性炭的吸附、盐析、蒸馏、升华、潮解等。
(3)核反应:即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
(4)同一名称两种变化
8.物质性质与变化的关系
物质的性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是物质的基本特征,是变化的内因(即变化的依据)。物质变化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物理变化)或者物质的分子构成发生了变化(化学变化)。变化是一个过程或现象,是性质的具体体现,即性质决定变化,变化体现性质。物质具有某种性质,才会发生对应的变化;物质发生了某种变化,说明了该物质具备某种性质。
9.常见物质的转化规律
①“强制弱”规律
②“易溶制难溶”规律
如Na2SO4溶液与BaCl2溶液反应,其离子方程式为Ba2++SOeq \\al(2-,4)===BaSO4↓
③“难挥发制易挥发”规律
如:H2SO4+2NaCleq \(=====,\s\up9(△))Na2SO4+2HCl↑,H3PO4+NaBreq \(=====,\s\up9(△))NaH2PO4+HBr↑
考向1 传统文化中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例1 银雀山汉墓是全国规模较大的古代墓群之一,出土了大量文物,出土的下列文物中与其他成分分类不同的是
A.帛画B.竹简C.陶器D.漆器
【答案】C
【解析】帛是一种质地为白色的丝织品,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竹简主要成分是纤维素;陶器主要成分是硅酸盐;漆器是一种木制装饰品,涂以油漆类,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硅酸盐是无机盐,与有机物纤维素和蛋白质不同;故选C。
【思维建模】解题传统文化试题的关键和基本思路
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是根据所给文本信息提取有效信息并正确解读,转化为化学学科中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分离与提纯方法、反应类型及反应原理等熟悉的教材知识。解题的基本思路如下:
材料信息
信息提取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化学反应类型
分离与提纯方法
化学反应原理
对照
检验
选项
【变式训练1】(2024·安徽安庆·三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化学与文化传承密不可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蔡伦造纸采用碱液制浆,该过程不涉及化学变化
B.羟基磷灰石是龟甲的成分之一,属于无机物
C.制作徽墨的松烟颗粒直径约30~50nm,溶于水可产生丁达尔现象
D.安徽繁昌窑所产青白瓷是以黏土为原料高温烧结而成
【答案】A
【解析】A.蔡伦采用碱液蒸煮制浆法造纸,将原料放在碱液中蒸煮,原料在碱性环境下发生反应使原有的粗浆纤维变成细浆,该过程涉及化学变化,A错误;B.龟甲的成分之一羟基磷灰石,组成上分析为盐类化合物,属于无机物,B正确;C.制作徽墨的松烟颗粒直径约30~50nm,溶于水形成胶体,则可产生丁达尔现象,C正确;D.陶瓷的原料是黏土,安徽繁昌窑所产青白瓷是以黏土为原料高温烧结而成,D正确;故答案为:A。
【变式训练2】(2024·安徽合肥·一模)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出多件重要文物,如青铜神树、黄金手杖、丝绸黑炭、象牙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青铜的硬度比纯铜低
B.自然界中的金元素主要以游离态存在
C.丝绸到黑炭的转化涉及到氧化还原反应
D.象牙中含有的胶原蛋白属于有机高分子
【答案】A
【解析】A.青铜为铜的合金,硬度比纯铜高,A错误;B.金性质稳定,自然界中的金元素主要以游离态存在,B正确;C.丝绸到黑炭的转化,碳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涉及到氧化还原反应,C正确;D.相对分子量大于一万的为高分子化合物,蛋白质相对分子量大于一万,故为有机高分子,D正确;故答案为:A。
考向2 物质变化的性质及其应用
例1(2024·江西·模拟预测)下列陈述Ⅰ和陈述Ⅱ均正确,且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答案】A
【解析】A.C60分子直径小于C70分子直径,选用空腔大小与C60或C70大小适配的杯酚,可分离C60和C70,故A正确;B.镁粉加入小苏打溶液中快速产生气体,与小苏打溶于水吸热无因果关系,故B错误;C.硫酸氢钠溶液显酸性是因为硫酸氢钠能电离出氢离子:,故C错误;D.ClO2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两种盐,2ClO2+2NaOH=NaClO2+NaClO3+H2O,所以二氧化氯不属于酸性氧化物,故D错误;故答案为:A。
【思维建模】判断物质变化的基本思路为
【变式训练1】(2023·上海徐汇·统考二模)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氯气液化B.石油裂化C.金属钝化D.蔗糖炭化
【答案】A
【解析】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A.氯气液化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符合题意;B.石油裂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将相对分子质量较大、沸点较高的烃断裂为相对分子质量较小、沸点较低的烃的过程,该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C.金属钝化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D.蔗糖炭化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A。
【变式训练2】(2024·陕西西安·二模)化学与生产、生活、科技、环境等关系密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汽车尾气催化转化器可有效减少的排放,实现“碳中和”
B.维生素C用于抗衰老保健品的辅料,因其有较强的氧化性能清除体内自由基
C.蔡伦采用碱液蒸煮制浆法造纸,该过程不涉及化学变化
D.甲壳质又称几丁质,是虾、蟹、昆虫等外壳的重要成分,它属于有机物
【答案】D
【解析】A.汽车尾气催化转化器可将CO和氮氧化物经催化反应生和,并未有效减少的排放,实现“碳中和”,A错误;B.维生素C用于抗衰老保健品的辅料,因为其有较强的还原性,能抵抗人体内自由基,B错误;C.用碱液制浆法造纸,将原料放在碱液中蒸煮,原料在碱性环境下发生反应使原有的粗浆纤维变成细浆,该过程涉及化学变化,C错误;D.甲壳质(C8H13O5N)n又称几丁质,是虾、蟹、昆虫等外壳的重要成分, 属于有机物,D正确;故选D。
【变式训练3】(2024·安徽滁州·一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则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
B.化学变化常伴随着发光,则有发光现象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C.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则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D.催化剂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则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答案】C
【解析】A.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但是非金属元素不一定显负价,如碳酸钙中钙元素显+2价,碳元素显+4价,A不符合题意;B.化学变化常伴随着发光,但是有发光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电灯通电时发光放热,但是属于物理变化,B不符合题意;C.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则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C符合题意;D.催化剂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但是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不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是不参与反应的杂质,D不符合题意;故选C。
考向3 化学反应类型的判断
例1(23-24高三上·山西大同·期末)锶与钙位于同一主族,其化合物应用广泛,SrSO4常用于陶瓷工业。以青石精矿(主要含SrSO4)为原料制备高纯硫酸锶的部分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气体可以循环利用
B.“转化”的总离子方程式为
C.“转化”中反应温度不宜过高且控制氨水过量
D.流程中涉及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
【答案】B
【分析】相同温度时溶解度SrCO3
【思维建模】各反应类型间的关系:
【变式训练1】(2024·山西晋中·三模)还原是实现“双碳”经济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密闭容器中(和按物质的量之比1:3投料,反应经如图所示的流程(主要产物已标出)可实现的高效转化。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催化剂为和B.过程iii在恒压条件下通入He,有利于增加CO的产量
C.过程i、ii、iii均涉及置换反应D.每生成4ml的CO,转移的电子数约为
【答案】B
【解析】A.是催化剂,是中间产物,A错误;B.恒压条件下通入He,分解平衡正向移动,导致增大,促进Fe还原CO2平衡正向移动,有利于增加CO的产量,B正确;C.过程i、iii中没有发生置换反应,C错误;D.依流程图可知,该反应为,生成物CO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每生成4ml的CO,转移的电子数约为,D错误;故选B。
【变式训练2】(2024·辽宁沈阳·模拟预测)下列化合物中不能由化合反应直接得到的是
A.B.C.D.
【答案】D
【解析】A.可由化合反应Fe+Fe2(SO4)3=3FeSO4制得,A不合题意;B.可由化合反应4Fe(OH)2+O2+2H2O=4Fe(OH)3制得,B不合题意;C.可由化合反应2Fe+3Cl22FeCl3制得,C不合题意;D.氧化铝与水不反应,不能直接化合得到,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变式训练3】(2024·安徽滁州·一模)课外实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化学知识。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探究过程如下,其中不正确的是(已知:白醋的水溶液显酸性,与稀盐酸的化学性质相似)
A.实验一证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
B.实验二的现象是铜丝不断减少,表面有银白色固体析出,无色溶液变为黄色
C.实验一烧杯②中发生的是置换反应
D.实验过程中存在不规范操作
【答案】B
【解析】A.实验一根据放铜片的烧杯内无现象,而放铁片的烧杯内有气体冒出且溶液变为浅绿色,说明铜不能与醋中的醋酸反应,而铁与醋酸反应,则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故A正确;B.实验二铜与硝酸银能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故现象是铜丝表面有银白色固体析出,无色溶液变为蓝色,故B错误;C.实验一烧杯②中铁与醋酸反应后会生成亚铁盐和氢气,属于置换反应,故C正确;D.实验一向放铜片的烧杯中加入白醋时,胶头滴管应正立于烧杯口的正上方,不能伸到烧杯内与内壁接触,操作不规范,故D正确;选B。
考点三 分散系与胶体
知识点1 分散系
1.概念: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质,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为分散剂,分散系都是混合物。
2.分类:
①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分为三种分散系
②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的状态,分为9种分散系
如烟属于气固分散系;雾属于气液分散系;悬浊液属于液固分散系;合金属于固固分散系。
③三种分散系比较
知识点2 胶体
1.常见的胶体
2.胶体的性质
①丁达尔效应: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入射光侧面可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是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而形成的,可用此性质来鉴别溶液和胶体。
②布朗运动:胶粒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叫做布朗运动,是胶体稳定的次要原因。
③电泳:由于胶体粒子带有电荷,在电场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中作定向移动的现象。此性质可用于工业上的静电除尘。
a.概念:在外电场的作用下胶体微粒发生定向移动。
b.原因:胶体微粒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吸附了带电离子而带电荷。带正电荷的胶粒:氢氧化物胶粒、金属氧化物胶粒;带负电荷的胶粒:硅酸胶粒、非金属氧化物胶粒、非金属硫化物胶粒、金属硫化物胶粒。
c.规律:带正电荷的胶粒向阴极移动,带负电荷的胶粒向阳极移动。
d.变化:发生化学变化(电解反应)
④聚沉
a.概念:使胶体凝聚形成沉淀析出的现象。
b.方法:加热或搅拌、加入电解质溶液、加入带相反电荷的胶体粒子的胶体。
c.应用,如制作豆腐、明矾净水等。
⑤介稳性:胶体的稳定性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属于介稳体系。
⑥渗析:利用半透膜(如羊皮纸、膀胱膜等)使胶体和其中所含的可溶性杂质分离的过程称为渗析,又称透析。半透膜的细孔能让可溶性杂质的分子或离子通过,但不能让较大的胶粒通过,因而可以达到分离的目的。渗析是一种物理分离方法。
【易错提醒】(1)胶体不带电,胶体中的微粒能吸附体系中的带电粒子而使胶粒带电荷,但整个体系仍呈电中性。
(2)并不是所有的胶体都有电泳现象,如淀粉胶体粒子不带电荷而无电泳现象。
(3)胶体聚沉属于物理变化。
(4)明矾[KAl(SO4)2·12H2O]、FeCl3·6H2O等净化水的原因是Al3+、Fe3+水解生成Al(OH)3、Fe(OH)3胶体,胶体粒子具有较大的表面积,能在水中吸附悬浮固体形成沉淀,从而达到净化水的目的。
(5)同种胶体粒子的电性相同,互相排斥,是胶体较稳定的主要原因,次要原因是布朗运动。
3.胶体的形成
(1)形成过程:将纳米颗粒分散到适当的分散剂中形成的一种分散系
(2)结构特点:胶粒是高分子或多分子聚合体
①胶体中所含胶粒的个数不确定
②胶粒所带的电荷数不确定
(3)胶体的介稳性:胶体的稳定性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属于介稳体系。
胶体具有介稳性的两个原因:
原因一 胶体粒子可以通过吸附而带有电荷,同种胶粒带同种电荷,而同种电荷会相互排斥(要使胶体聚沉,就要克服排斥力,消除胶粒所带电荷 )。
原因二 胶体粒子在不停地做布朗运动,与重力作用相同时便形成沉降平衡的状态。
(4)淀粉胶体的特殊性
①结构特征:淀粉胶体为分子胶体,胶粒不带电荷
②性质特性:加入电解质溶液不能发生聚沉,通电后不能发生电泳
4.Fe(OH)3胶体的制备
①制备原理: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②具体操作:用烧杯取少量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适量的饱和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即得Fe(OH)3胶体。
③除去胶体中所含杂质
a.胶体中的悬浊液:过滤
b.胶体中的分子或离子:渗析
④实验方法证明Fe(OH)3胶体和Cl-两者已经分离完全:取最后一次渗析液与洁净的试管中,加入硝酸银溶液,若无白色沉淀产生,则说明两者已经完全分离。
5.胶体的应用
(1)胶体的聚沉
①卤水点豆腐 ②河海交界处容易形成三角洲 ③FeCl3溶液常用作凝血剂
(2)胶体的吸附性
①明矾、Fe2(SO4)3溶液净水 ②Al(OH)3胶体作漂白剂
(3)胶体的丁达尔现象
①清晨阳光穿过茂密树木枝叶产生的美丽光线 ②电影院光柱 ③海市蜃楼
(4)胶体的电泳:工业上的静电除尘。
考向1 分散系及其分类
例1 (2024·海南省·模拟预测)“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几纳米至几十纳米的材料,纳米碳就是其中一种。若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所形成的物质
①是溶液②是胶体③能产生丁达尔效应④能透过滤纸⑤不能透过滤纸⑥静置后会析出黑色沉淀
A.①④⑤B.②③④C.②③⑤D.①③④⑥
【答案】B
【解析】胶体的分散质直径在1-100nm之间,则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所形成的物质是胶体,胶体可以产生丁达尔现象,能够透过滤纸,静置后不会析出黑色沉淀,则②③④正确,故答案选:B。
【易错提醒】①纳米材料本身不是胶体,只有分散到水中才能形成胶体。②不同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的大小,而不是丁达尔效应。
【变式训练1】(2024·湖南·二模)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是
A.蔗糖溶液B.硫酸铜溶液C.氧化铁固体D.氢氧化铁胶体
【答案】D
【解析】A.蔗糖溶液属于溶液,不属于胶体,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故A错误;B.硫酸铜溶液属于溶液,不属于胶体,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故B错误;C.氧化铁固体是纯净物,不是胶体,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故C错误;D.氢氧化铁胶体属于胶体,具有胶体的性质,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故D正确;故选D。
【变式训练2】(23-24高三上·宁夏银川·阶段考试)下列关于溶液和胶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溶液是电中性的,胶体是带电的
B.通电时,溶液中的溶质粒子分别向两极移动,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向某一极移动
C.溶液中溶质粒子的运动有规律,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运动无规律,即布朗运动
D.一束光线分别通过溶液和胶体时,后者会出现明显的光带,前者则没有
【答案】D
【解析】A.胶体有吸附性,胶体吸附带电荷的微粒而使胶粒带电,胶体本身不带电,故A错误;B.通电时,溶液中的溶质粒子是电解质,电离出的阴阳离子分别向两极移动,若溶质是非电解质不移向电极,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向某一极移动,故B错误;C.溶液中溶质粒子和胶体中分散质粒子均作无规则运动,胶体粒子的无规则运动属于布朗运动,故C错误;D.一束光线分别通过溶液和胶体时,后者会出现明显的光带,发生丁达尔效应,故D正确;故选:D。
考向2 胶体的组成、性质、制备
例1 (2024·湖南常德·模拟预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aCl溶于水形成的分散系是一种胶体
B.向NaOH溶液中滴加饱和FeCl3溶液可制取Fe(OH)3胶体
C.直径在80nm左右的新冠病毒颗粒是由蛋白质构成的,在空气中不能形成气溶胶
D.用一束强光可区别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
【答案】D
【解析】A.NaCl溶于水完全电离成钠离子和氯离子,离子半径小于1nm,因此形成的分散系为溶液,故A错误;B.向稀NaOH溶液中滴加饱和FeCl3溶液,生成Fe(OH)3沉淀,得不到Fe(OH)3胶体,故B错误;C.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在1~100 nm之间,新冠病毒蛋白质分子直径为80nm左右,在空气中能形成气溶胶,故C错误;D.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而溶液不能,故D正确;故选:D。
【易错警示】
1.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快速鉴别溶液与胶体,但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胶体粒子的直径介于1~100 nm之间,而不是丁达尔效应。
2.胶体不带电荷,胶体粒子(分散质)带电荷,但淀粉胶体的胶体粒子也不带电荷,但整个分散系仍呈电中性。
3.Fe(OH)3胶体中,Fe(OH)3胶粒数目远小于铁原子的数目。
4.胶粒有很大的比表面积,吸附能力很强。
5.胶体中的分散质微粒能透过滤纸,但不能透过半透膜,因此可用过滤的方法分离胶体和浊液,用渗析的方法分离胶体和溶液。
6.书写Fe(OH)3胶体制备化学方程式的四个易错点。
①用“===”而不用“”;
②Fe(OH)3分子式后注明胶体而不使用“↓”符号;
③反应条件是“△”;
④HCl后不能标“↑”符号。
【变式训练1】(2024·陕西西安·一模)新型冠状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单链核酸组成,如图所示,直径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新型冠状病毒扩散到空气中可能形成胶体
B.新型冠状病毒的蛋白质外壳中存在氢键
C.止咳祛痰药盐酸氨溴索的化学式为 属于混合物
D.泡腾片和酒精均可杀灭新冠病毒,二者消毒原理不同
【答案】C
【解析】A.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的分散系是胶体,新型冠状病毒直径为 ,可能形成胶体,A正确;B.蛋白质分子中有氢键,如两条氨基酸之间的氢键、二级结构后的盘旋、折叠,B正确;C.盐酸氨溴索的化学式为属于纯净物,C错误;D.具有强氧化性,利用强氧化性消毒杀菌,酒精的杀菌原理主要是吸收细菌蛋白质的水分,使蛋白质脱水凝固,二者消毒原理不同,D正确;答案选C。
【变式训练2】(2024·贵州·一模)纳米级具有优良的催化性能。一种制备原理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过滤操作能提纯形成的胶体
B.形成的胶体中分散剂直径在1nm~100mm之间
C.持续加热上述混合物仍能观察到砖红色液体
D.液体能观察到一条光亮的“通路”的原因是分散质颗粒对可见光散射
【答案】D
【解析】A.胶体能够透过滤纸,不能用过滤提纯形成的胶体,A错误;B.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nm~100nm之间,B错误;C.持续加热上述混合物会使胶体聚沉,观察到砖红色沉淀,C错误;D.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产生光亮的通路,是胶体中分散质颗粒对可见光散射造成的,D正确;故选D。
考向3 胶体性质的应用
例1(2024·福建宁德·三模)松花蛋(皮蛋)是一种用禽蛋加工制成的食品。制作松花蛋的原料泥需要、食品级金属盐(较常用的是)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蛋黄成分中的油脂是天然高分子
B.蛋清遇会聚沉,这个过程发生了蛋白质的变性
C.蛋壳膜可用于提纯、精制胶体
D.制作过程中生成的可以堵住蛋壳的气孔来调节渗透量
【答案】A
【解析】A.油脂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故A错误;B.是重金属盐,能引起蛋白质变性,故B正确;C.蛋壳膜相当于半透膜,溶液中离子可以通过,胶粒不能透过,可用于分离、提纯胶体,故C正确;D.制作过程中与蛋体释放的硫化氢反应生成难溶的CuS固体,可以堵住气孔,从而起到调节NaOH渗透量的作用,故D正确;故选:A。
【变式训练1】(23-24高三上·广西·期中)量子点是一类非常小的纳米尺度颗粒,也被称为半导体纳米晶,量子点技术获得2023年化学诺贝尔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碳量子点是一种新型具有荧光性质的纳米碳材,属于胶体
B.有些胶体具有电泳现象,是因为胶体带电
C.胶体的丁达尔效应是胶体中分散质微粒对可见光散射而形成的
D.胶体能吸附水中的色素,悬浮固体、重金属Cu2+等达到净水的目的
【答案】C
【解析】A.纳米碳材料需要分散在分散剂中才能形成胶体,A错误;B.胶体的电泳现象是由于胶体的胶粒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阳离子或阴离子,从而带正电荷或负电荷,胶体本身呈电中性,B错误;C.胶体中分散质微粒对可见光能产生散射作用,丁达尔效应就是光发生散射而形成的光亮的“通路”,C正确;D.胶体颗粒能吸附水中的色素、悬浮固体等,而重金属Cu2+等需要其他方法除去,D错误;故选C。
【变式训练2】(2024·福建厦门·三模)我国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豆腐制作过程:“凡黑豆…皆可为之。水浸,硙碎。滤去渣,煎成。以卤汁或山鞋叶或酸浆醋淀,就釜收之”。制作过程不涉及的操作及现象是
A.溶解B.过滤C.聚沉D.蒸馏
【答案】D
【解析】A.“水浸”涉及到的操作是溶解,A不符合题意;B.“滤去渣”涉及到的操作是过滤,B不符合题意;C.“以卤汁或山鞋叶或酸浆醋淀” 涉及到的现象是聚沉,豆浆是胶体分散系,加入电解质发生聚沉,形成豆腐,C不符合题意;D.蒸馏操作未涉及,D符合题意;故选D。
1.(2024·浙江6月卷)按物质组成分类,属于
A.酸B.碱C.盐D.混合物
【答案】C
【解析】KAl(SO4)2∙12H2O是结晶水合物,属于纯净物;是由金属阳离子K+、Al3+和酸根阴离子组成的复盐;答案选C。
2.(2024·河北卷)燕赵大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对下列河北博物院馆藏文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青铜铺首主要成分是铜锡合金B.透雕白玉璧主要成分是硅酸盐
C.石质浮雕主要成分是碳酸钙D.青花釉里红瓷盖罐主要成分是硫酸钙
【答案】A
【解析】青铜铺首是青铜器,青铜的主要成分是铜锡合金,A项正确;透雕白玉璧是玉石,玉石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B项正确;石质浮雕是汉白玉,汉白玉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项正确;青花釉里红瓷盖罐是陶瓷,陶瓷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D项错误。
3.(2023·天津卷)利用18O示踪技术研究H2O2与Cl2的反应历程,结果如下:
①
②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反应①是置换反应
B.18O的核电荷数是18
C.18O与16O互为同素异性体
D.反应历程中中的O-O键未发生断裂
【答案】D
【解析】A.反应①生成两种化合物,不是置换反应,故A错误;B.核电荷数等于核内质子数,所以18O的核电荷数是8,故B错误;C.18O与16O是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互为同位素,故C错误;D.反应历程中、H-O-O-Cl、O2都含O-O键,所以中O-O键没有发生断裂,故D正确;选D。
4.(2023·福建卷)唐代陆羽《茶经·三之造》中记载茶叶制作过程:“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以下操作中最不可能引起化学变化的是
A.蒸B.捣C.焙D.封
【答案】D
【分析】“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的含义是晴好的天气时采摘茶叶,经过蒸青、捣泥、拍压、烘焙、穿孔、装袋等工序后,才能制造出优质的茶叶。
【解析】A. 蒸青,这样做出的茶去掉了生腥的草味,加热引起颜色的变化,有新物质产生,故A不符;B. 捣泥压榨,去汁压饼,让茶叶的苦涩味大大降低,可能引起物质的变化,故B不符;C. 烘焙加热可能引起物质分解、氧化等,故C不符;D. 封装,保持干燥、防止氧化,最不可能引起化学变化,故D符合;故选D。
5.(2023·湖南卷)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化学与文化传承密不可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青铜器“四羊方尊”的主要材质为合金
B.长沙走马楼出土的竹木简牍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C.蔡伦采用碱液蒸煮制浆法造纸,该过程不涉及化学变化
D.铜官窑彩瓷是以黏土为主要原料,经高温烧结而成
【答案】C
【解析】A.四羊方尊由青铜制成,在当时铜的冶炼方法还不成熟,铜中常含有一些杂质,因此青铜属合金范畴,A正确;B.竹木简牍由竹子、木头等原料制成,竹子、木头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B正确;C.蔡伦用碱液制浆法造纸,将原料放在碱液中蒸煮,原料在碱性环境下发生反应使原有的粗浆纤维变成细浆,该过程涉及化学变化,C错误;D.陶瓷是利用黏土在高温下烧结定型生成硅酸铝,D正确;故答案选C。
6.(2023·辽宁卷)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国科学家在诸多领域取得新突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利用CO2合成了脂肪酸:实现了无机小分子向有机高分子的转变
B.发现了月壤中的“嫦娥石[(Ca8Y)Fe(PO4)7]”:其成分属于无机盐
C.研制了高效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其能量转化形式:太阳能→电能
D.革新了海水原位电解制氢工艺:其关键材料多孔聚四氟乙烯耐腐蚀
【答案】A
【解析】A.常见的脂肪酸有:硬脂酸(C17H35COOH)、油酸(C17H33COOH),二者相对分子质量虽大,但没有达到高分子化合物的范畴,不属于有机高分子,A错误;B.嫦娥石因其含有Y、Ca、Fe等元素,属于无机化合物,又因含有磷酸根,是无机盐,B正确;C.电池是一种可以将其他能量转化为电能的装置,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C正确;D.海水中含有大量的无机盐成分,可以将大多数物质腐蚀,而聚四氟乙烯塑料被称为塑料王,耐酸、耐碱,不会被含水腐蚀,D正确;故答案选A。
7.(2023·浙江卷)下列物质中属于耐高温酸性氧化物的是
A.B.C.D.
【答案】B
【解析】A.二氧化碳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是酸性氧化物,但为分子晶体,不耐高温,A错误;B.SiO2能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SiO2+2OH-=SiO+H2O,所以SiO2是酸性氧化物,为共价晶体,耐高温,B正确;C.MgO能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MgO +2H+=Mg2++H2O,所以MgO是碱性氧化物,;C错误;D.Na2O能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是碱性氧化物,;D错误;答案选B。
8.(2022·福建卷)福建多个科研机构经过长期联合研究发现,使用和改性的基催化剂,可打通从合成气经草酸二甲酯常压催化加氢制备乙二醇的技术难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草酸属于无机物B.与石墨互为同分异构体
C.属于过渡元素D.催化剂通过降低焓变加快反应速率
【答案】C
【解析】A.草酸属于二元弱酸,即乙二酸,属于有机物,A错误;B.C60与石墨是碳元素的不同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B错误;C.Cu为ⅠB族,属于过渡元素,C正确;D.催化剂通过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加快反应速率,反应焓变不变,D错误;故选C。
9.(2022·广东卷)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神舟十三号顺利往返、“天宫课堂”如期开讲及“华龙一号”核电海外投产等,均展示了我国科技发展的巨大成就。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冬奥会“飞扬”火炬所用的燃料为氧化性气体
B.飞船返回舱表层材料中的玻璃纤维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
C.乙酸钠过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并放热的过程仅涉及化学变化
D.核电站反应堆所用铀棒中含有的与互为同位素
【答案】D
【解析】A.H2作为燃料在反应中被氧化,体现出还原性,故A项说法错误;B.玻璃纤维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无机非金属材料,故B项说法错误;C.乙酸钠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因此属于物理变化,故C项说法错误;D.与是质子数均为92,中子数不同的核素,因此二者互为同位素,故D项说法正确;综上所述,叙述正确的是D项。
10.(2021·江苏卷)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不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A.铁粉能与O2反应,可用作食品保存的吸氧剂
B.纳米Fe3O4能与酸反应,可用作铁磁性材料
C.FeCl3具有氧化性,可用于腐蚀印刷电路板上的Cu
D.聚合硫酸铁能水解并形成胶体,可用于净水
【答案】B
【解析】A.因为铁粉能与O2反应,所以可用作食品保存的吸氧剂,A正确;B.纳米Fe3O4具有磁性,可用作铁磁性材料,B错误;C.FeCl3与Cu反应生成FeCl2和CuCl2,主要利用其氧化性,C正确;D.聚合硫酸铁能水解并形成胶体,具有吸附性,可用于净水,D正确;故选B。
11.(2021·江苏卷)黑火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其爆炸反应为2KNO3+S+3C=K2S+N2↑+3C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黑火药中含有两种单质B.爆炸时吸收热量
C.反应中S作还原剂D.反应为置换反应
【答案】A
【解析】A.黑火药中含有S、C两种单质,A正确;B.爆炸反应为放热反应,B错误;C.该反应中S元素化合价降低,作氧化剂,C错误;D.该反应不符合“单质+化合物=另一种单质+另一种化合物”的形式,不是置换反应,D错误;综上所述答案为A。
12.(2021·福建卷)明代《徐光启手迹》记载了制备硝酸的方法,其主要流程(部分产物已省略)如下: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FeSO4的分解产物X为FeOB.本流程涉及复分解反应
C.HNO3的沸点比H2SO4的低D.制备使用的铁锅易损坏
【答案】A
【解析】A.据图可知FeSO4分解时生成SO2和SO3,部分S元素被还原,则Fe元素应被氧化,X为Fe2O3,A错误;B.H2SO4与KNO3在蒸馏条件下生成HNO3和K2SO4,为复分解反应,B正确;C.H2SO4与KNO3混合后,蒸馏过程中生成HNO3,说明HNO3的沸点比H2SO4的低,C正确;D.硫酸、硝酸均可以和铁反应,所以制备使用的铁锅易损坏,D正确;综上所述答案为A。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
考情分析
物质的组成、性质、分类
2022河北卷1题,3分
2024浙江卷6月卷1题,2分
2024浙江卷1月卷1题,2分
2023浙江卷1月卷1题,2分
2023山东卷1题,2分
2023年天津卷1题,3分
2022全国乙卷7题,6分
2022福建卷1题,3分
2021天津卷1题,3分
2021江苏卷1题,3分
1.从命题题型和内容上看,高考命题不多,试题以选择题为主,题目容易,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查:化学与STSE、物质的组成和分类的应用、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化学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应用等。
2.从命题思路上看,
(1)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多结合化学与STSE进行考查,侧重体现化学的实用性;
(2)以前沿科技为载体进行命题,侧重体现化学的创新性;
(3)以古代科技文明、古诗词等为载体进行命题,推介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预计今后继续以化学与STSE、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为命题热点,考查考生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复习过程中熟记常见物质的性质及用途,多关注化学与环境、化学与能源、化学与生命、化学与材料知识。
传统文化中的性质与变化
2023全国新课标7题,6分
2023湖南卷1题,3分
2023福建卷1题,3分
2022湖北卷1题,3分
2022湖南卷1题,3分
2021海南卷2题,2分
2021福建卷1题,3分
2021广东2题,2分
物质的转化
2022辽宁卷11题,3分
2021江苏卷7题,3分
2021广东卷10题,2分
2021福建卷4题,3分
复习目标:
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和原子团等概念的含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4.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5.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溶液和胶体的区别。
纯净物
混合物
有固定的组成和结构
无固定的组成和结构
有一定的熔、沸点
无一定的熔、沸点
保持一种物质的性质
保持原有物质各自的性质
(1)
分散系
溶液、浊液、胶体
(2)
高分子化合物
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淀粉、纤维素、天然橡胶、蛋白质
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
(3)
三大化石燃料
煤、石油、天然气
(4)
石油及其加工产品
石油分馏产品
石油气、汽油、煤油、柴油、石蜡油、润滑油、沥青
石油裂化产品
裂化汽油:含烷烃和烯烃
石油裂解产品
石油裂解气(乙烯、丙烯、丁二烯)
(5)
煤及其加工产品
水煤气
CO和H2
焦炉气
H2、CH4、C2H4、CO
煤焦油
粗苯、粗氨水、酚类、萘和沥青
(6)
油脂
动物油和植物油
(7)
几种“水”
氨水
氨气的水溶液
氯水
氯气的水溶液
水玻璃
硅酸钠溶液
水银
Hg
重水
D2O
超重水
T2O
王水
浓硝酸和浓盐酸按照体积比1:3组成的混合物
铁水
液态铁
(8)
常见的无机混合物
碱石灰
NaOH和CaO
铝热剂
Al和Fe2O3
合金
金属和金属或非金属组成的混合物
漂白粉
CaCl2和Ca(ClO)2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实质
物质的分子组成和结构没有发生改变时呈现的性质
物质的分子组成和结构发生改变时呈现的性质
性质表现
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熔点、沸点、硬度、导电性、导热性、光泽、延展性、挥发性等
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可燃性等
比较
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特征
没有新物质生成
有新物质生成
实质
构成物质的粒子间隔发生变化
物质的组成、结构发生变化,分子中原子重新组合
关系
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发生,但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宏观
有新物质生成的是化学变化,反之应是物理变化
微观
有旧化学键断裂,同时有新化学键生成的是化学变化
二者关系
化学变化中一般伴随着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过程中一定没有化学变化
酸
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是酸,分为强酸与弱酸、含氧酸与无氧酸等;但能电离出H+的物质不一定是酸,如NaHSO4是一种盐
碱
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是碱,分为强碱与弱碱、可溶性碱与难溶性碱等
盐
由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与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是盐,分为可溶性盐与难溶性盐,酸式盐、碱式盐与正盐等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三馏
蒸馏、分馏
干馏
四色
焰色反应
显色反应、颜色反应、指示剂变色反应
五解
潮解
分解、电解、水解、裂解
十八化
熔化、汽化、液化、酸化
氢化、氧化、水化、
风化、炭化、钝化、
催化、皂化、歧化、
卤化、硝化、酯化、
裂化、油脂的硬化
核变化
定义
原子核发生变化,即质子数或中子数发生变化
核裂变
概念
一个原子核分裂成几个原子核的变化。
核反应方程式:
U+n→Ba+Kr+3n
核聚变
概念
由较轻的原子核变化为较重的原子核的变化
核反应方程式
H+H→He+n
判断下列变化是否是核变化
同位素之间的转化
如C→C
是
不同元素之间的转化
U→Pb
是
同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之间的转化
Na→Na+
否
(1)
导电
自由电子导电
发生物理变化
自由离子导电
发生化学变化
(2)
爆炸
物理爆炸
如轮胎爆炸
化学爆炸
如炸药爆炸
(3)
升华
物理升华
如碘、干冰升华
化学升华(假升华)
氯化铵升华
(4)
气化
物理气化
如液氨气化
化学气化
如煤的气化
(5)
液化
物理液化
如氯气液化
化学液化
如煤的液化
分类
实例
离子方程式
酸
CH3COONa+HCl
CH3COO-+H+=== CH3COOH
碱
FeCl3+NaOH
Fe3++3OH-=== Fe(OH)3↓
氧化剂
Cl2+KI
Cl2+2I-===I2+2Cl-
还原剂
Fe+CuSO4
Cu2++Fe===Cu+Fe2+
选项
陈述Ⅰ
陈述Ⅱ
A
某杯酚可用于分离和
分子直径小于分子直径
B
镁粉加入小苏打溶液中快速产生气体
小苏打溶于水吸热
C
溶液显酸性
能与水分子形成氢键
D
能用NaOH溶液吸收
属于酸性氧化物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
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
<1 nm
1~100 nm
>100 nm
分散质微粒成分
离子或小分子
大分子或离子集合体
巨大分子或离子集合体
外观特征
均匀、透明
均匀、透明或半透明
不均匀、不透明
稳定性
稳定,静置无沉淀
较稳定
不稳定,静置有沉淀或分层
分散质能否透过滤纸
能
能
不能
分类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固溶胶、液溶胶、气溶胶
悬浊液、乳浊液
实例
食盐水、蔗糖溶液
Fe(OH) 3胶体
泥水
(1)
气溶胶
云、烟、雾
(2)
液溶胶
豆浆、氢氧化铝胶体、Fe(OH)3胶体、硅酸胶体
(3)
固溶胶
果冻、宝石、烟水晶、有色玻璃
(4)
三种有机胶体
淀粉溶液、肥皂水、蛋白质溶液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第01讲 化学实验的常用仪器和基本操作(讲义)(含答案) 2025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文件包含第01讲化学实验的常用仪器和基本操作讲义教师版2025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docx、第01讲化学实验的常用仪器和基本操作讲义学生版2025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01讲 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讲义)(含答案) 2025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文件包含第01讲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讲义教师版2025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docx、第01讲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讲义学生版2025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01讲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讲义)(含答案) 2025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文件包含第01讲化学反应的热效应讲义教师版2025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docx、第01讲化学反应的热效应讲义学生版2025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