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 第12讲 海—气相互作用和环流异常(讲义)(含答案)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试卷 0 次下载
- 第12讲 海—气相互作用和环流异常(课件)-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课件 0 次下载
- 第13讲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板块运动与地质构造)(讲义)(含答案)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试卷 0 次下载
- 第13讲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板块运动与地质构造)(课件)-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课件 0 次下载
- 第14讲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含河流地貌、河流冲淤)(练习)(含答案)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试卷 0 次下载
第13讲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板块运动与地质构造)(练习)(含答案)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展开这是一份第13讲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板块运动与地质构造)(练习)(含答案)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文件包含第13讲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板块运动与地质构造练习教师版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docx、第13讲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板块运动与地质构造练习学生版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河北沧州·模拟预测)大陆裂谷可以向大气中释放大量CO₂,故裂谷系统的时空演化会影响地质历史时期的深部碳循环通量和环境气候变化。在地质历史时间尺度上,大陆裂谷长度是变化的。下图是地质历史时期裂谷长度与理论CO₂浓度和实际岩层中CO₂浓度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地质历史时期裂谷长度、CO₂浓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侏罗纪裂谷长度和实际CO₂浓度同步增长
B.白垩纪理论CO₂浓度低于实际CO₂浓度
C.古近纪实际CO₂浓度高于理论CO₂浓度
D.白垩纪早期理论CO₂浓度下降速度较晚期慢
2.大陆裂谷能够改变全球碳循环,是因为( )
A.板块俯冲带挤压导致碳酸盐变质B.消亡边界地壳活动较弱难以释碳
C.褶皱山脉抬升导致风化释放碳D.岩浆上升活动带出地下封存碳
【答案】1.C 2.D
【解析】1.读图可知,侏罗纪时期,裂谷长度整体增长,但是实际CO₂浓度大幅下降,A错误;白垩纪时期的理论CO₂浓度在一段时间内高于实际CO₂浓度,B错误;古近纪时期实际CO₂浓度高于理论CO₂浓度,C正确;白垩纪早期理论CO₂浓度的曲线较晚期陡,说明早期变化较快,D错误。故选C。
2.大陆裂谷位于板块生长边界,地壳运动活跃,岩浆上升形成新的岩石,带出大量地下封存的碳,进而导致CO2浓度上升,D正确;此处是板块生长边界,不是消亡边界,且消亡边界地壳活动也较强烈,B错误;俯冲带是消亡边界的地质构造,A错误;大陆裂谷是谷地地形,不是抬升的褶皱山脉,C错误。故选D。
(2024·浙江杭州·模拟预测)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图。完成下面小题。
3.该区域由早到晚发生过的地质作用,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沉积作用——水平挤压——侵入作用B.水平挤压——变质作用——沉积作用
C.水平张裂——沉积作用——岩浆活动D.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沉积作用
4.与图中各岩层形成时期地球演化特征符合的是( )
A.太古代末期喜马拉雅山开始形成B.侏罗纪裸子植物和孢子植物共存
C.中生代至新生代岩浆活动愈加活跃D.古生代爬行动物开始向鸟类方向发展
【答案】3.A 4.C
【解析】3.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先经过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然后经过水平挤压形成褶皱,之后经历岩浆侵入形成侵入性岩浆岩,然后发生断裂,再次接受沉积形成沉积岩,所以地质作用是沉积作用——水平挤压——侵入作用——断裂——沉积作用,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4.喜马拉雅山是地球上最高大的山脉,形成于新生代,A错误;侏罗纪时期的植物群落以裸子植物为主,B错误;受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碰撞造山作用的影响,中生代至新生代岩浆活动愈加活跃,C正确;中生代爬行动物开始向鸟类方向发展,D错误。所以选C。
(2024·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模拟预测)构造地貌是指由地质构造作用形成的地貌,常见的构造地貌有板块构造地貌、断层构造地貌、褶曲构造地貌、火山构造地貌等。下图为某岛屿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该岛屿甲地附近的湖泊可能是( )
A.堰塞湖B.火山口湖C.冰川湖D.风成湖
6.该岛屿的主要构造地貌在地质历史时期海拔时高时低,主要是由于( )
A.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B.板块抬升和沉降相互作用
C.热胀和冷缩共同作用D.海进和海退相互作用
7.若要在该岛屿上新建一座城市,从避灾角度看最适宜的位置是( )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
【答案】5.B 6.A 7.C
【解析】5.根据图示区域的经纬度位置和陆地形态判断,该岛屿位于印度尼西亚,该岛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岩浆活动活跃,图中甲地附近等高线闭合,地形大致呈锥状,最有可能是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构造地貌,因为该地附近的湖泊可能是火山口湖,B正确;ACD错误。故选B。
6.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可能是火山喷发形成,火山喷发形成火山锥后,由于处在雨林气候区,雨水多,流水的侵蚀作用强烈,使火山高度变低,由于火山继续喷发,使海拔又升高,故海拔时高时低,其受内力和外力的共同作用形成,A正确;由于处于板块消亡交界处,沉降的可能性小,B错误;热胀和冷缩影响小,C错误;海进和海退不会影响较高地区,D错误,故选A。
7.由图可知,甲位于火山口附近,容易受岩浆影响,A错误;乙丁靠近海岸,易受海啸影响,BD错误,丙地势较高,受海啸影响小,且远离火山口,受岩浆影响小,C正确,故选C。
(2024·河北·三模)受挤压力和外力共同影响,常发育由一系列平行的背斜和向斜相间排列的褶皱,其中表面向斜较紧闭而背斜较开阔的称为隔槽式褶皱,反之称为隔档式褶皱。川东地区自西北向东南依次发育隔档式褶皱、隔槽式褶皱。如图示意该区域地层剖面。完成下面小题。
8.川东地区发育隔档式褶皱与隔槽式褶皱,两者的差异主要取决于( )
A.抬升幅度B.形成时间C.挤压方向D.侵蚀强度
9.该区域隔档式褶皱与隔槽式褶皱的差异可能影响( )
①地震频率 ②油气赋存 ③水系形态 ④土壤类型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8.D 9.C
【解析】8.由图可知,该区域隔档式褶皱出现的高度较低,本质上是高处的隔槽式褶皱被侵蚀,下部形态出露为隔档式。侵蚀之前的面貌如下图所示,D正确。两者应为同期抬升,抬升幅度相似,挤压方向相同,因为在侵蚀改造前两者的构造形态基本没有差异。ABC错误,故选D。
9.地震频率与向斜或背斜的排列没有直接关系,①错误。油气赋存在背斜顶部,隔档式褶皱背斜顶部空间小,不利于油气赋存,隔槽式褶皱反之,②正确。向斜、背斜不同的岩层倾斜方向影响地表起伏方向,进而影响水系形态,③正确。土壤类型主要与气候、植被相关,与构造关系不大,④错误,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024·辽宁大连·二模)不整合接触是指上下两套岩层之间存在明显的地层缺失和风化剥蚀现象的不连续接触关系。两套岩层中间的不连续接触面,称不整合面。下图示意我国南方某地地层剖面图,地质历史时期该地构造运动频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属于不整合面的是( )
A.aB.bC.cD.d
11.图示谷地附近发生褶皱的次数至少为( )
A.一次B.两次C.三次D.四次
12.下列描述准确的是( )
A.该地经历持续性构造抬升过程B.谷地所在处岩层受挤压力易被侵蚀
C.多组地层形成的沉积环境一致D.图示接触面从老到新依次为dcba
【答案】10.C 11.B 12.D
【解析】10.不整合接触是指上下两套岩层之间存在明显的地层缺失和风化剥蚀现象的不连续接触关系。读图可知,C处缺失页岩沉积层,且粉砂岩有明显的风化剥蚀现象,由于风化剥蚀作用缺失部分粉砂岩沉积层,C处属于不整合面,C正确;abd处上下两套岩层之间没有地层缺失和风化剥蚀导致的不连续接触关系,不属于不整合面,ABD错误。故选C。
11.读图可知,谷地缺失了页岩层,表明发生过沉积间断,第一次沉积形成的岩层有明显弯曲,说明发生褶皱,之后又有沉积作用形成水平岩层,第二次沉积的岩层也有明显的弯曲,说明又发生了褶皱,因此图示谷地附近发生褶皱的次数至少为两次,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2.由上题可知,该地发生过沉积间断,经历间歇性构造抬升过程,A错误;谷地所处构造为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B错误;多组地层沉积物质有差异,形成的沉积环境不一致,C错误;图中岩层均为沉积岩,位于下方的先形成,位于上方的后形成,因此接触面从老到新依次为dcba,D正确。故选D。
(2024·安徽池州·三模)下图示意科特迪瓦盆地东部两个油气田制面,图中F断裂活动的开启和停止对当地油气资源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完成下面小题。
13.推断图中F断裂形成于( )
A.前阿尔布阶之前B.马斯特里赫特阶
C.古新统——中新统后D.康尼亚克——坎潘阶前
14.图中F断裂活动在马斯特里赫特阶后期活动修止对该地区两大油气田的形成来说( )
A.利于油气运移B.利于油气生成C.利于油气分离D.利于油气聚藏
【答案】13.B 14.D
【解析】13.读图可知,图中F断裂最后切断的地层是马斯特里赫特阶时期的地层,其上的古新统一中新统地层没有切断,所以F断裂形成于马斯特里赫特阶。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4.读图可知,图中F断裂形成于中生代白垩纪马斯特里赫特阶时期,但到后期断裂活动停止,此后上部开始先后覆盖古新统一中新统和上新统一全新统两大地层,对断裂处油气的运移起到了封堵作用,使得生成的油气物质无法排出,利于油气聚藏,D正确。而此时断裂活动停止,不利于油气运移,A错误;油气生成主要与地质条件和有机物质等有关,与断裂后期活动停止关系不大,B错误;油气分离与断裂活动停止没有直接关联,C错误。故选D。
(23-24高三下·河北沧州·阶段练习)冰岛四周为海岸山脉,中间为高原,整体似一个碗状高地。冰岛是一个多火山、地质活动频繁的国家。下图为冰岛地形高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冰岛活火山主要分布在( )
A.向斜构造B.背斜构造C.断裂带上D.河流峡谷
16.冰岛似一个碗状高地,说明岛上常见的地貌有( )
①熔岩台地 ②火山锥 ③熔岩高原 ④冰斗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答案】15.C 16.A
【解析】15.冰岛位于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故该国活火山主要分布在板块生长边界上,即断裂带上,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6.碗状高地是中部高、四周低,向外缓倾的高原,这与岩浆溢出火山口,向四周蔓延密切相关,故多熔岩台地、熔岩高原,①③正确;火山锥是火山喷出物在喷出口周围堆积而形成的山丘,地势起伏较大,②错误;冰斗是由山地冰川侵蚀而形成的,一种三面环山的凹地,④错误,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7.(2024·全国·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西南地区地势起伏大,多干热河谷。金沙江(下图)地处我国西南,其发育和地壳运动密切相关。受全球板块运动的影响,古金沙江曾经南流,且在26°N沿线形成厚度较大的地质软弱带(多由软弱岩层构成),后受楚雄—元谋小范围隆升带的影响,最终转向东流。受独特自然环境的影响,金沙江流域在地质历史时期发育了众多堰塞湖。
(1)描述图示断裂带总体走向,并从板块运动的角度解释图示断裂带成因。
(2)图示河流总体上和断裂带分布一致,请说明理由。
(3)分析金沙江先向南流后转向东流的地理过程。
(4)说明金沙江流域易发育堰塞湖的自然原因。
(5)若某地理科考队想探寻金沙江古堰塞湖的遗迹,请指出该科考队可能采用的相关地理研究方法。
【答案】(1)总体走向:大致呈南北(或西北-东南)走向。成因:受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而成。
(2)断裂带岩层破碎,易受外力侵蚀形成河道;区域地势落差大,河流下切侵蚀强烈,侧蚀相对微弱。
(3)板块碰撞,形成大致呈南北(或西北-东南)走向的断裂带;河流沿断裂带侵蚀发育,古金沙江南流;后期楚雄一元谋一线地壳抬升,金沙江南流受阻;加之26°N沿线为地质软弱带,易受流水侵蚀,金沙江最终转向东流。
(4)山高谷深,地势陡峭,易发滑坡、崩塌;位于板块交界处附近,地壳运动活跃,地质构造不稳定;夏季降水集中,易诱发地质灾害进而阻塞河道;河水流速快,侵蚀强烈,边坡不稳;多发育干热河谷,谷底植被覆盖少,水土保持能力差。
(5)查阅古地理文献中关于该区域堰塞湖的记载;前往金沙江流域开展地理勘探考察(或探寻金沙江河流阶地沉积物,或开展地球物理勘探等);利用遥感等地理信息技术分析古堰塞湖的遗迹。
【详解】(1)由图示可知,断裂带大致呈南北(或西北一东南)走向。该区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从板块运动的角度来说,该区断裂带是受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而成。
(2)该区域河流总体上和断裂带分布一致,主要是因为断裂带岩层错动,受力挤压明显,岩层破碎,易受外力侵蚀形成河道。此外,图示区域地势落差大,河流下切侵蚀强烈,侧蚀相对微弱。河道摆动范围小,故河流总体上与断裂带分布一致。
(3)材料提示“受全球板块运动的影响,古金沙江曾经南流”,推知最初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形成断裂带,河流沿断裂带侵蚀发育,古金沙江南流。材料提示“后受楚雄一元谋小范围隆升带的影响”“在26°N沿线形成厚度较大的地质软弱带(多由软弱岩层构成)”,推知后期楚雄一元谋一线地壳抬升,金沙江南流受阻,加之26°N沿线为地质软弱带,易受流水侵蚀,金沙江最终转向东流。
(4)材料提示“我国西南地区地势起伏大,多干热河谷”,推知该区山高谷深,地势陡峭,易发滑坡、崩塌;多发育干热河谷,谷底植被覆盖少,水土保持能力差。此外,西南地区地壳运动活跃,地质构造不稳定;西南地区是我国典型的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易诱发地质灾害进而阻塞河道;西南地区多位于河流上游,山高谷深,河水流速快,侵蚀强烈,边坡不稳。
(5)可以从文献资料、实地考察、信息技术等角度指出该科考队探寻金沙江古堰塞湖的遗迹可能采用的相关地理研究方法。具体方法:查阅古地理文献中关于该区域堰塞湖的记载;前往金沙江流域开展地理勘探考察(或探寻金沙江河流阶地沉积物,或开展地球物理勘探等);利用遥感等地理信息技术分析古堰塞湖的遗迹。
18.(2024·江西·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百万年来,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凌空出世,西藏,“世界屋脊”,很多人对她的认识应该是山脉、冰川,是生命的禁地,有“天上西藏”的说法。然而,藏南谷地,平均海拔为3600米,温度冷暖宜人,多地被誉为“天上江南”(如下图)。
(1)描述图方框内的构造地貌,并分析所示构造地貌形成的地质过程。
(2)结合材料,分析藏南谷地多地被誉为“天上江南”的原因。
(3)分析青藏高原持续隆升对藏南谷地的气候和冰川的影响。
【答案】(1)向斜山;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碰撞,形成褶皱;向斜槽部由于受到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向斜山。
(2)位于河谷,地势相对较低,气温较高;印度洋暖湿气流可以深入,受地势抬升,降水丰富,气候冷暖宜人;平均海拔较同纬度的江南地区高;所以誉为“天上江南”。
(3)青藏高原持续隆升,气候变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气候变干;形成许多高大山脉,山岳冰川发育。
【详解】(1)根据图中的岩层形态可知,图中岩层整体向下弯曲,地质构造为向斜。同时该地的地貌为山地,所以构造地貌为向斜山。其形成的地质过程主要从内力和外力两个角度分析。一方面,区域地处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边界附近,由两大板块挤压碰撞形成褶皱山系。另一方面,向斜槽部由于岩层受到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外力侵蚀,最终形成向斜山。
(2)该地被誉为天上江南,表明其气候宜人,气温相对适宜,水汽丰富。结合图示信息可知,藏南谷地位于河谷,地势相对较低,气温相对较高。其次,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携带暖气流沿河谷深入,受地形阻挡抬升,降水丰富,气候冷暖宜人。另外,天上江南还注意分析“天上”这一关键词,该地区平均海拔较同纬度的江南地区高,所以被誉为天上江南。
(3)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首先,青藏高原的持续隆升,导致其海拔升高,藏南谷地气候变得更加寒冷,海拔升高进一步阻挡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印度洋的暖湿气流难以进入藏南谷地,使得藏南谷地的气候变干,所以藏南谷地的气候向干冷方向演变。由于青藏高原持续抬升,形成众多海拔较高的山脉,导致其山岳冰川发育增强。
19.(2024·新疆·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桑托斯盆地位于巴西东部海岸,是在大陆裂解过程中逐渐沉积、充填而形成的中生代盆地。白垩纪以来,桑托斯盆地先后经历了裂谷期、凹陷期、过渡期、漂移期等构造演化阶段。裂谷期发生过大规模火山活动(熔岩流中含有烃类),形成玄武岩;凹陷期伴随大规模裂陷活动和海侵,发育碳酸盐岩;过渡期,桑托斯盆地南部发育的海脊和凸起,造成盆地与南大西洋之间连通不畅,发育蒸发岩(由湖盆、海盆中的卤水经蒸发、浓缩,盐类物质结晶而成);漂移期,持续沉积洋壳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厚度最大可达600m。下图示意桑托斯盆地位置和白垩纪地质构造模式。
(1)简述白垩纪时期桑托斯盆地断裂带的分布特征。
(2)说明裂谷期裂谷带的分布特征对盆地地形的影响。
(3)指出桑托斯盆地构造演化阶段湖盆水位最浅的阶段,并说明理由。
(4)说明桑托斯盆地经历漂移期大西洋发生的变化。
(5)分析桑托斯盆地油气田分布多的主要原因。
【答案】(1)盆地内断裂带分布密集;大断裂带呈西北—东南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交错分布;大断裂带断裂交错分布且接近垂直。
(2)西北—东南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的大裂谷带交错分布,将盆地分割成隆凹相间的格局。
(3)过渡期。理由:过渡期桑托斯盆地南部发育的凸起和海脊阻挡了盆地与南大西洋的连通,海水难以入侵;气温高,湖盆内水分蒸发、浓缩强烈,形成了蒸发岩。
(4)南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张裂,大西洋面积扩大,海水深度增大。
(5)裂谷期,大规模的火山活动产生的熔岩含有大量烃类物质;在长期的沉积过程中,接受来自海洋和陆地大量的有机碳;在沉积过程中,经受高温高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油气;沉积层厚,油气埋藏深,不易逸散。
【详解】(1)结合桑托斯盆地位置和白垩纪地质构造模式示意图可知,桑托斯盆地断裂带分布较多,分布密集;大断裂主要沿着东北-西南和东南-西北两个方向;大断裂带断裂交错分布,东北-西南的断裂带与东南-西北的断裂带接近垂直。
(2)由材料“裂谷期发生过大规模火山活动(熔岩流中含有烃类),形成玄武岩”可知,裂谷期西北—东南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的大裂谷带交错分布,裂谷带上的火山活动形成隆起地带,将盆地分隔成多个凹陷地带,地表被分割成凹凸相间的格局。
(3)根据材料“过渡期桑托斯盆地南部发育的海脊和凸起,造成盆地与南大西洋之间连通不畅,发育蒸发岩”可知,过渡期,桑托斯盆地与南大西洋连通不畅,海水入侵量少;由材料“蒸发岩由湖盆、海盆中的卤水经蒸发、浓缩,盐类物质结晶而成”推测,过渡期气候干燥、气温高、蒸发量大,湖盆与大西洋隔绝,盆地内水分蒸发、浓缩强烈,形成了蒸发岩,所以过渡期盆地水位最浅。
(4)由材料“过渡期,桑托斯盆地南部发育的海脊和凸起;漂移期,持续沉积洋壳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厚度最大可达600m”可知,海脊位于板块生长边界,过渡期时板块张裂开始发育;漂移期阶段,南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继续张裂,板块相反运动,大西洋位于张裂处、面积扩大,由材料“持续沉积洋壳”可知,大西洋海水深度不断增大。
(5)桑托斯盆地油气田分布多的主要原因主要从油气资源形成、保存角度分析。桑托斯盆地先后经历了裂谷期、凹陷期、过渡期、漂移期等构造演化阶段。“裂谷期发生过大规模火山活动,熔岩流中含有烃类”,提供油气资源形成的物质基础;由材料“持续沉积洋壳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厚度最大可达600m”可知,长期的沉积过程中,托斯盆地接受了来自海洋和陆地大量的有机碳;读图可知,盆地内断裂带分布密集,说明有机碳在沉积过程中,还受到高温高压作用形成油气资源;“最大可达600m”巨厚的沉积层封存了油气层,使其不易散逸。
(2022·天津卷)下图为某地不同地质时期形成的沉积地层在地表出露情况的示意图。回答下列小题。
1.从奥陶纪到二叠纪,该地区经历的地质过程为( )
A.下降沉积、抬升侵蚀、下降沉积B.抬升侵蚀、下降沉积、水平挤压
C.下降沉积、水平挤压、抬升侵蚀D.抬升侵蚀、下降沉积、抬升侵蚀
2.该地区三叠纪地层中发育有落水洞、天坑等地貌。关于该地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可找到被子植物化石B.岩石受到水的溶蚀作用
C.明显受到过风力侵蚀D.位于背斜构造中心部位
【答案】1.A 2.B
【解析】1.奥陶纪时,该区开始接受沉积,到泥盆纪,该区一直接受沉积,泥盆纪之后,该区地壳整体抬升,缺失石炭系地层,到二叠纪,该区地壳整体下降接受沉积,沉积了二叠纪地层、三叠纪地层,之后该区地壳发生水平运动,地层褶皱并隆起,遭受剥蚀,再之后该区地壳又整体下沉,接受沉积物的沉积,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被子植物繁盛的地质时代是新生代,并不在三叠纪,所以不可能找到被子植物化石,A错误;落水洞、天坑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流水溶蚀地貌,B正确;喀斯特地貌发育在较湿润地区,风力侵蚀作用相对较弱,C错误;三叠纪岩层是图中最新的岩层,而背斜中心岩层相对最老,D错误。故选B。
(2022·江苏卷)布兰德山位于非洲纳米比亚北部,是典型的花岗岩山体。下图为“布兰德山及周边区域地质地貌遥感影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布兰德山花岗岩岩体的成因是( )
A.火山喷发B.沉积作用C.变质作用D.岩浆侵入
4.布兰德山山体高耸的主要原因是( )
A.差异侵蚀B.化学溶蚀C.河流侵蚀D.风力侵蚀
5.与布兰德山花岗岩岩体年龄最接近的是( )
A.花岗岩区B.变质岩区C.沉积岩区D.接触变质岩区
【答案】3.D 4.A 5.D
【解析】3.阅读材料可知,花岗岩是布兰德山的典型岩石,根据所学知识花岗岩属于深层岩浆侵入冷却凝固的岩石,故D正确;火山喷发冷却凝固形成的是玄武岩,故A错误;沉积作用形成的是沉积岩,故B错误;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有片麻岩、大理岩等,不会形成花岗岩,故C错误。答案选择D。
4.观察图中信息可知,布兰德山的山体海拔较高,四周的地势较低,主要是由于周围的岩层属于花岗岩区、变质岩区和沉积岩区,其岩石坚硬程度较弱,易被侵蚀,而花岗岩山体为主的布兰德山岩石较为坚硬,不易被侵蚀,从而山体高耸,因此主要原因是差异侵蚀,故A正确;溶蚀作用一般发生在石灰岩分布区域,故B错误;图示区域内的河流较少,河流侵蚀一般呈现的是峡谷等地形,故C错误;风力侵蚀作用强烈区域,地势越高,侵蚀越强,故D错误。答案选择A。
5.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布兰德山花岗岩属于岩浆侵入型岩石,花岗岩区地势较低,距离布兰德山有一定距离,形成的年龄相近,但与布兰德山最近接的接触变质岩区紧靠布兰德山花岗岩体,是在岩浆侵入时,高温作用形成的变质岩,因此时间最为接近,故A错误,D正确;变质岩区的变质作用于布兰德山花岗岩形成时间区别较大,原因是距离较远,其地势较低,故B错误;沉积岩的形成是通过时间逐渐推移形成的,不可能和布兰德山花岗岩形成时间接近,故C错误。答案选择D。
(2022·浙江6月卷)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6.图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7.图中甲处( )
A.岩层受挤压形成向斜构造B.受断层影响下陷形成谷地
C.因岩浆活动地表出露喷出岩D.因外力作用地下埋藏变质岩
【答案】6.B 7.A
【解析】6.据所学可知,化石是存留在沉积岩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结合示意图,①为沉积物不是岩石,因此不可能形成化石,A错误;②是砂岩,属于沉积岩的一种,可能找到化石,B正确;③为大理岩,是石灰岩在高温高压下受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不会有化石,C错误;④是花岗岩,地下岩浆侵入岩石缝隙冷却凝固形成,不会有化石,D错误。故选B。
7.据图可知,甲处岩层向下凹陷,是岩石受到挤压变形成为向斜构造,A正确;甲处南部有断层,甲位于断层上升区域形成阶地,B错误;甲处地下岩石分别为砾岩、砂岩、石灰岩,都是外力沉积作用形成,岩浆喷出地表形成岩浆岩,C错误;甲处先受到外力沉积作用,后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类型是沉积岩,不是变质岩,D错误。故选A。
(2021·河北卷)下图为我国某盆地油藏地质剖面示意图。其中F1~F4为断层。在多次区域性水平挤压力作用下,大型燃料油藏受到构造甲、乙、丙的破坏,使石油组分大量散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形成构造甲、乙、丙的局部地质作用是( )
A.水平挤压B.水平拉张C.垂向挤压D.垂向拉张
9.构造甲、乙、丙会导致石油组分大量散失的根本原因是( )
A.F1~F4疏导性能好B.F1~F4延伸到地表
C.石油埋藏层位较浅D.F1~F4断至含油层
【答案】8.B 9.A
【解析】8.图中构造甲、乙、丙位于水平挤压形成的背斜顶部,背斜顶部在变形过程中主要受到拉张力,使得出现多个断层,乙地块出现了断裂陷落,因此形成这些构造的局部地质作用应为水平拉张,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9.读图可知,F1~F4断层中,中间两个断层延伸至含油层,两侧没有延伸至含油层,这些断层直接或间接导致油气分子散失,这是因此F1~F4等断层的疏导性能好,A符合题意,排除D;读图可知,F1~F4并没有都延伸到地表,B错误;如果上覆岩层疏导性不好,即使石油埋藏层位较浅,石油也难以有散失通道,不会导致石油组分大量散失,排除C。故选A。
(2023·天津卷)图是某区域地形地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该区域地表出露的花岗岩可能形成于( )
A.奥陶纪后,泥盆纪前B.志留纪后,石炭纪前
C.泥盆纪后二叠纪前D.二叠纪后,白垩纪前
11.依据图中信息判断,A到B之间的地貌类型是()
A.向斜山B.背斜山
C.向斜谷D.背斜谷
【答案】10.D 11.A
【解析】10.由图可知,图中花岗岩的岩浆没有穿过最年轻的K白垩纪地层,说明形成花岗岩的岩浆活动在白垩纪之前;穿过了二叠纪地层,说明形成花岗岩的岩浆活动形成于二叠纪之后,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1.由图中等高线可知AB剖面处经过一个山峰,从断层看,AB剖面线经过的地层岩龄为中间新两翼老,由此可知剖面线AB处的地层为向斜,A到B之间的地貌类型是向斜山,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022·浙江1月卷)下图为某区域地质构造平面图,图中主体构造为向斜,地形以山地为主,经外力长期侵蚀,地形起伏不大。沉积岩颗粒物粗细与沉积环境中的水深有关,水越深,颗粒物越细。完成下面小题。
12.若甲地附近发育有小河,其最可能流向( )
A.东北B.西南C.西北D.东南
13.关于地层新老与沉积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b比c老 ②bc期间,海岸线向海洋后退 ③b比c新 ④bc期间,海岸线向陆地前进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12.A 13.D
【解析】12.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地地形起伏不大;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图中北侧为水库,说明地势较低,该地地势整体南高北低,在甲发育断层,容易受到流水侵蚀成为谷地,发育为河流,因其走向为西南-东北,且南方较高,故河流流向为自西南流向东北,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13.信息显示,b岩层覆盖了两条穿过c岩层的断层,且该地为向斜,b岩层位于c岩层中间,因此b比c新,③正确,①错误;b为石灰岩,c为砂页岩,b岩石颗粒物比以c岩石颗粒物小,材料信息表明沉积环境中水越深,沉积的颗粒物越细,表明先形成c岩层时,水较浅,后形成b岩层时,水较深,因此bc期间水深逐渐变深,海岸线向陆地前进,④正确,②错误。故选D。
(2021·北京卷)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图示地区地质地貌演化的顺序是( )
A.甲乙丁丙B.乙丙丁甲C.丙丁甲乙D.丁乙丙甲
15.甲图中,形成最晚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14.D 15.C
【分析】14.花岗岩是地下岩浆向上侵入、冷却凝固形成的,花岗岩之上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变质形成变质岩,花岗岩形成于地下,丁图花岗岩位于地下,甲乙丙图花岗岩出露地表,说明丁图最早出现,ABC错误。因地壳抬升,花岗岩之上的变质岩被外力侵蚀,其厚度逐渐变薄,部分区域花岗岩出露地表接受外力侵蚀,花岗岩表面变的起伏不平,因此丁图之后应该是乙图,再以后是丙图;甲图中出现断层,使原来的花岗岩、变质岩发生断裂错位,相对下沉的部分接受沉积,出现松散沉积物,因此正确的地质地貌演化的顺序是丁乙丙甲,D正确。故选D。
15.据上题分析可知,甲图中,①是花岗岩,形成最早;②④是变质岩,形成晚于①花岗岩;③是松散沉积物,形成于断层下降岩块上,因此是先有断层使原来的变质岩发生断裂形成②④两块变质岩,其中④是下降岩块,之后在④之上沉积形成松散沉积物,因此形成最晚的是③,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021·浙江6月卷)下图为某地地质地形图,图中断层附近有一条溪流。断层东侧相对上升﹐西侧相对下降。完成下面小题。
16.该溪流( )
A.流向为自南向北B.侵蚀地表,形成断层
C.晚于白垩纪形成D.西岸平坦,东岸陡峭
17.甲、乙两地之间地层剖面示意图最有可能是(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16.C 17.B
【解析】16.河流的产生与断层有关,读图,白垩纪岩层有明显断层,说明白垩纪岩层形成早于断层,也早于溪流,即溪流形成晚于白垩纪,C正确。该地形图等高线数值自北向南递减,河流流向自北向南,A错误。河流只会侵蚀地表,而断层的形成与内力作用有关,B错误。河流东西岸等高线疏密程度接近,两岸地势接近,D错误。综上所述,故选C。
17.读图,断层西侧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构造;断层东侧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构造。向斜与背斜均经过三个岩层。B项、C项,②、③所示断层西侧褶曲向下凹,为向斜;东侧褶曲向上凸,为背斜。②图所示向斜经过三个岩层,③图所示向斜经过四个岩层,B正确,C错误。①图所示岩层没有褶曲,不表示向斜与背斜构造,A错误。④图所示断层西侧褶曲向上凸,为背斜;东侧褶曲向下凹,为向斜,D错误。综上所述,故选B。
18.(2024·吉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波卢岛位于太平洋板块向印度洋板块俯冲带。第四纪以来,岩浆沿西北—东南向断裂间歇性喷出,形成多期火山岩。其中,Q1火山岩抗蚀能力较弱,Q2、Q4火山岩垂直节理和裂缝发育。各期火山岩表面土层厚度分别约为900cm、90cm、35cm。岛屿西部局部地方Q1火山岩出露,构成高岗。岛屿年平均降水量超过3000mm,但水资源较贫乏,其分布受岩性和地貌影响较大。图7示意乌波卢岛地形及不同时期火山岩空间分布。
(1)说明乌波卢岛脊线的形成过程。
(2)从岩性和地貌角度,分析乌波卢岛地表水资源东部多于西部的原因。
(3)简析乌波卢岛西部Q1火山岩高岗形成的原因,并推断外力作用下其地形的演化。
【答案】(1)岩浆沿西北—东南向断裂间歇性喷出,形成东北、西南较低,中间较高的地形;东北、西南断裂发育,外力作用较强,地势降低,形成中间脊线。
(2)西部以Q4火山岩为主,垂直节理和裂缝发育,地表水易下渗;东部以Q1、Q2火山岩为主,垂直节理和裂缝较少,地表水不易下渗;Q1火山岩抗侵蚀能力较弱,易被侵蚀形成洼地,利于储水。
(3)Q1时期岩浆喷出形成火山岩,经外力长时间的风化、侵蚀等大部分Q1火山岩已消失,只有部分表层Q1火山岩保留;后期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岩覆盖了Q1时期的火山岩,Q1火山岩上覆土层较厚,植被覆盖率较高,周围火山岩被侵蚀掉,Q1时期保留的表层火山岩出露形成高岗。
高岗面积减少,海拔变低,坡度变缓;进一步被侵蚀可能形成沟谷或洼地。
【详解】(1)根据材料信息“第四纪以来,岩浆沿西北—东南向断裂间歇性喷出,形成多期火山岩。”可知,该地岩浆沿西北—东南向断裂间歇性喷出,在该地形成东北、西南较低,中间较高的地形;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东北、西南断裂发育,且毗邻海洋,受海浪等外力作用侵蚀较强,地势降低,中间地势较高,脊线形成。
(2)根据图示和材料信息可知,该岛屿西部以Q4火山岩为主,Q4火山岩垂直节理和裂缝发育,地表水易下渗,地表水较少;该岛屿东部以Q1、Q2火山岩为主,垂直节理和裂缝较少,地表水不易下渗,地表水量较多;岛屿东部Q1火山岩分布面积较大,Q1火山岩抗侵蚀能力较差,在外力作用侵蚀下,容易形成洼地,洼地汇水,地表水量较多。
(3)根据图示和题干信息可知,乌波卢岛西部高岗是Q1火山岩形成的,在地质史上,Q1时期岩浆喷发,地表形成喷出型岩浆岩,经过漫长的风化、侵蚀等作用,大部分Q1火山岩被侵蚀掉,只有局部地方残留Q1火山岩;后期Q2、Q4火山岩形成时期,新的喷出型岩浆岩将残留Q1火山岩覆盖,因为残留Q1火山岩土层较厚,同等外力作用侵蚀下,残留Q1火山岩上覆的土层出露之后,植被发育,减少外力作用侵蚀,导致残留的Q1火山岩留存下来,周围新形成的火山岩被侵蚀掉,形成顶平身陡的高岗。
高岗为Q1火山岩,抗侵蚀能力较弱,在外力作用侵蚀下,高岗面积减小,海拔降低,高岗的坡度变缓;进一步遭受侵蚀,Q1火山岩被侵蚀掉,可能形成沟谷或者洼地。
19.(2024·广东·高考真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气温下降,湿度上升时,硫硝钠会吸水形成芒硝,使得裂隙中的容积增大;当气温上升,湿度下降时,芒硝会脱水产生反硝化。该过程涉及主要化学方程式为:Na2SO4+10H20⇌Na2SO4·10H2O。 四川仁寿县牛角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在岩石表层紫色砂岩以及雕刻石像(牛角寨大佛)的裂缝中均发现了硫酸钠。下左图示意仁寿牛角寨地质剖面图;右图示意2021年8月份每天等时平均温度、平均湿度对比。
(1)说明甲、乙两区域的地质构造及地层年代特征,并据此判断甲、乙哪个区域的地表剥蚀作用更强。
(2)根据硝化与反硝化的条件,说明I、II、Ⅲ阶段硫酸钠的分别变化。
(3)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分析裂缝中硫酸钠对雕刻石像(牛角寨大佛)的影响。
【答案】(1)甲区域为构造沉降区,易接受沉积;主要为白垩纪和第四纪地层,年代较新;乙区域为构造抬升区,背斜顶部,易受剥蚀;仅有侏罗纪地层,缺失侏罗纪之后的地层,年代较老。 乙区域遭受的地表剥蚀作用更强烈。
(2)时段Ⅰ:气温持续下降,相对湿度持续增大,利于芒硝生成。时段Ⅱ:前期(约 6:00-11:00),气温持续上升(至最高),相对湿度持续减小(至最低),利于芒硝脱水生成无水硫酸钠;后期(约 11:00-17:00),气温持续下降,相对湿度持续增大,利于芒硝生成。时段Ⅲ:气温持续下降,相对湿度持续增大,利于芒硝生成。
(3)该区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和湿度变化较为明显;硫酸钠易发生水合或脱水反应,体积胀、缩反复交替发生;长期作用下,导致裂隙不断扩大,对石刻雕像表层岩体产生风化作用,破坏完整性。
【详解】(1)读图可知,甲区域位于断层下降的一侧,为构造沉降区,地势低洼,易接受沉积;主要为白垩纪和第四纪地层,相较于侏罗纪地层,年代较新;乙区域为断层上升的一侧,为构造抬升区,且位于背斜顶部,岩层较破碎,易受外力剥蚀;乙区域仅有侏罗纪地层,缺失侏罗纪之后的地层,年代相对较老。综上所述, 乙区域遭受的地表剥蚀作用更强烈。
(2)读图可知,在时段I,由于气温持续下降、相对湿度持续上升,满足硫酸钠吸水形成芒硝的条件,所以硫酸钠会吸水形成芒硝,利于芒硝生成;在时段Ⅱ,前期(约 6:00-11:00),气温持续上升(至最高),相对湿度持续减小(至最低),利于芒硝脱水反硝化,生成无水硫酸钠;后期(约 11:00-17:00),气温持续下降,相对湿度持续增大,利于芒硝生成。 阶段Ⅲ:气温持续下降,相对湿度持续增大,使硫酸钠吸水形成芒硝,硫酸钠减少,利于芒硝生成。
(3)根据材料可知,四川仁寿县牛角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气温和湿度变化较为明显;夏季当地降水多,进入雨季,平均湿度较大,硫酸钠易吸水形成芒硝,体积强烈膨胀,裂隙撑大;冬季时降水较少,进入旱季,平均温度较低,但昼夜温差较大,引起的相对湿度变化大,反复发生硝化和反硝化,硫酸钠易发生水合或脱水反应,体积胀、缩反复交替发生;频繁膨胀与收缩,导致雕刻石像裂隙增多、增大,对石刻雕像表层岩体产生风化作用,破坏完整性。
(2024·黑龙江哈尔滨·一模)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的熔岩流地貌中常见喷气锥。形成喷气锥的岩浆溢流到靠近水域的地区时表层冷凝固结,内部仍为高温的熔岩,最终由黑褐色的熔岩一层一层堆叠而成,形成体内空心,顶端有孔的锥塔状。数百年来,五大连池风景区大片空地中裸露的喷气锥已出现不同程度的破损。图1示意五大连池地理位置,图2为喷气锥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五大连池串珠状湖泊的形成过程为( )
A.火山喷发——凝结成岩——阻河为盆——积水成湖
B.熔岩入河——淤塞河道——河流断流——积水成湖
C.火山喷发——熔岩入河——淤塞河道——阻河为湖
D.火山喷发——火山口群——山口积水——串珠成湖
2.喷气锥形成的必要条件有( )
①地表水分充足②地形平坦开阔③岩石透水性好④岩浆流动性好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导致喷气锥破损的主要地质作用为( )
A.风化作用B.风沙磨蚀C.冰川侵蚀D.河流冲刷
【答案】1.C 2.B 3.A
【解析】1.结合图文信息可知,五大连池是因火山喷发出的熔岩浆堵塞住了河道,形成了五个串珠状的火山堰塞湖,所以五大连池串珠状湖泊的形成过程为:首先是火山喷发,喷发出的熔岩进入河道,淤塞水流,形成湖泊,故C 正确,ABD 错误。故选C。
2.结合题干"形成喷气锥的岩浆溢流到靠近水域的地区时表层冷凝固结,内部仍为高温的熔岩,最终由黑褐色的熔岩一层一层堆叠而成,形成体内空心,顶端有孔的锥塔状",所以喷气锥形成的必要条件有:地形需要平坦开阔,具有流动性的岩浆靠近地表水分充足的地区时,形成喷气锥;喷气锥形成在地表,与岩石透水性关系不大,①②④正确,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结合题干"数百年来,五大连池风景区大片空地裸露的喷气锥已出现不同程度的破损"可知,导致喷气锥破损的主要地质作用为风化作用,即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和生物作的影响下发生的破坏作用,风化作用所产生的风化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A正确。跟风沙磨蚀、 冰川侵蚀、 河流冲刷关系不大,BCD错误。故选A。
4.(2023·河南开封·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五大连池火山群地处大、小兴安岭与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由不同时期喷发的14座火山组成。其中,老黑山和火烧山为新期火山(距今约300年),形成了面积约65km2的熔岩台地。该熔岩台地表面覆盖有火山灰,抗风化能力强,多发育裂隙、裂缝和岩坑,生长有56种草本植物,乔木发育少。下图示意老黑山和火烧山地理位置及熔岩台地景观。
(1)说明老黑山和火烧山地区熔岩台地的形成过程。
(2)分析老黑山和火烧山地区熔岩台地上乔木发育少的原因。
(3)与结壳状熔岩表面相比,推测裂缝、岩坑处的植物物种丰富度特点并说明原因。
(4)简述植物对熔岩台地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
【答案】(1)岩浆在强大的内力作用下,沿岩浆通道或地壳裂隙喷出地表;流动性很强的玄武岩熔岩大量溢流,冷却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
(2)熔岩台地多发育裂隙、裂缝,降水渗流大,水分易流失;熔岩台地形成时间较短,土层浅薄,不利于乔木扎根生长;岩石抗风化能力强,成土母质形成条件差;熔岩台地演化时间短,对凋落物分解程度不够,提供的养分少,土壤贫瘠,难以发育乔木(或植被演替时间短,乔木发育较少)等。
(3)裂缝、岩坑处的植物物种丰富度高。
原因:该区域土壤贫瘠,水分缺乏,土壤和水分成为影响植物物种丰富度的主导因素;熔岩台地上的裂缝、岩坑这类微环境有利于土壤、水分和凋落物的聚集。
(4)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熔岩台地内生态系统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促进土壤的形成;减弱熔岩台地的水土流失等。
【分析】(1)老黑山和火烧山为新期火山(距今约300年),由地壳物质循环知识可知,岩浆在强大的内力作用下,会沿岩浆通道或地壳裂隙喷出地表,形成大规模熔岩流,流动性很强的玄武岩熔岩覆盖了流经地区的地面,冷却凝固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即熔岩台地。
(2)火山熔岩台地的生态环境条件恶劣,很多植物难以在此生存。老黑山和火烧山为新期火山,岩石抗风化能力强,成土母质形成条件差,因此岩石风化形成的土壤层较薄;新期火山在喷发过程中,对原生植被的破坏作用较强,原生植被被破坏,土壤的有机质较少,不利于森林植物的生长;还有熔岩台地多发育裂隙、裂缝、降水渗流大,水分易流失等原因也不利于乔木发育。
(3)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区域土壤贫瘠,水分缺乏,土壤和水分成为影响植物物种丰富度的主导因素。该熔岩台地表面覆盖有火山灰,多发育裂隙、裂缝和岩坑,这类微环境有利于土壤、水分和凋落物的聚集,生态环境条件比周围条件好,因此与结壳状熔岩表面相比,裂缝、岩坑处的植物物种丰富度高。
(4)从环境整体性分析,植物可以促进岩石风化,给土壤提供有机质,促进了土壤的形成;植物本身形成食物链,维护生物多样性;同时促进熔岩台地内生态系统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植物可以涵养水源,减弱熔岩台地的水土流失;还能调节气候等等。
5.(2024·全国·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泥火山是地下深部气体、水和泥沙等地质流体泄漏至地表后形成的外貌与火山锥相似的地质体,其与油气资源关系密切。泥火山释放的富甲烷流体是海洋和大气重要的碳源之一。图1为全球已发现的陆地和海底泥火山分布图,图2为海底泥火山构造模型图。
(1)简述全球范围内泥火山的分布特点。
(2)说出海底泥火山的物质来源。
(3)简析泥火山形成的自然条件。
(4)简述泥火山形成过程中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
【答案】(1)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处;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震带分布较多。
(2)深部沉积物、深部气体、泥底辟、低密度沉积层、油气藏。
(3)深厚的沉积层;不同密度的沉积层交替分布形成压力差;切穿沉积层的断裂构造;活跃的板块构造。
(4)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增加,加剧温室效应;空气中细小粉尘颗粒含量增加,导致空气质量下降;液态泥浆中的部分物质污染海水,导致海洋生物死亡。
【详解】(1)全球范围内泥火山的分布特点据图描述即可,泥火山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板块交界处,其中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分布较多。
(2)海底泥火山的物质来源可结合海底泥火山构造模型进行分析,地质流体沿着断裂带向外喷发,根据图示箭头的指向可判断出其物质来源有深部沉积物、深部气体、泥底辟、低密度沉积层、油气藏。
(3)泥火山的形成需要物质来源、动力、断裂构造等条件。泥沙、甲烷、水等物质来自深厚的沉积层,不同的沉积层位具有一定的密度差异,由此能够形成压力差,为物质的喷出提供动力条件,断裂构造为物质喷出提供通道,活跃的板块构造为泥火山喷发提供动能。
(4)泥火山形成时会将地下的泥沙、油气等物质喷出地表或海底,大气中的甲烷含量增加,加剧温室效应;在陆地上喷出大量泥沙至空中,增加空气中的粉尘含量,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在海洋中喷出油气等,可能会造成海水污染,导致海洋生物死亡。
6.(2024·辽宁沈阳·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埃尔耶罗岛是加那利群岛中面积最小(268km2)的火山岛(如左图),由三座火山重叠生长形成,201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地质公园。当地居民主要使用地下水,南部地表水资源比北部更加稀缺。全岛地表以玄武岩为主,在海岸线附近多发育熔岩三角洲地貌,北部有景色独特的埃尔戈尔福巨型熔岩滑坡地貌,在两层滑坡体之间存在海洋生物化石和海蚀平台遗址(右图)。研究人员发现,两层熔岩滑坡体分别形成于不同的冰期。
(1)分析埃尔耶罗岛南部地表水资源稀缺的自然原因。
(2)简述单次火山喷发后熔岩三角洲的面积变化,并从地质作用的角度分析原因。
(3)分析埃尔戈尔福巨型熔岩滑坡体中海洋生物化石的形成过程。
【答案】(1)冬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夏季受东北信风控制,南部位于背风坡,降水少;且该地纬度低,位于热带,蒸发旺盛;南部岛屿地形陡峭,岛屿面积小,地表水难以留存。
(2)单次火山喷发后熔岩三角洲面积变大。火山喷发后熔岩沿地表流入海洋,遇海水冷却堆积,在海底形成新的地形,随着熔岩的持续流入,熔岩层不断堆积,并且面积扩大,形成熔岩三角洲。
(3)第一次冰期海平面相降低期发生火山喷发,形成第一次滑坡体和熔岩三角洲,随后气候进入温暖期,海平面上升,第一次滑坡体成为海底,大量海洋生物遗体沉入海底被被沉积物覆盖形成沉积岩,进入第二次冰期海平面下降,火山再次喷发形成第二次滑坡体及熔岩三角洲,熔岩覆盖沉积物,并且改变下层岩层性质,从而形成了熔岩滑坡体中分布海洋化石的特征。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表水资源即地表径流。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该地被信风带影响,南部刚好位于背风坡,降水少,冬季南移受副高影响,降水少;同时纬度低,热量丰富,全年蒸发旺盛;根据北侧有熔岩滑坡可知,南侧地势陡峭,所以河流发育空间狭小,且水流速度快,所以很难在代表留存,故而地表水资源缺乏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火山喷发后岩浆沿着地表向海洋运动,一旦进入海洋遇冷便冷却堆积,形成堆积地貌,随着火山的继续喷发,后续岩浆的不断到达和堆积,整个堆积层漏出海面,面积逐渐扩大,形成边缘陡峭、顶部平整的堆积地貌,即熔岩三角洲。
(3)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两层熔岩滑坡体分别形成于不同的冰期,结合图示和在两层滑坡体之间存在海洋生物化石和海蚀平台遗址可知,海洋生物进入到分布区应该是在间冰期,海平面上升期。故第一次冰期时海平面较低,火山喷发,岩浆流入海洋形成第一次熔岩滑坡和三角洲,随后气候变暖进入到间冰期或温暖器,海平面上升,海水淹没部分熔岩滑坡体,海洋生物遗体堆积在海底熔岩滑坡体部分,经过地址作用形成含有化石的沉积岩,进入到下个冰期后,海平面又下降到图示位置,火山再次喷发形成第二次熔岩滑坡体和三角洲,覆盖含有化石的沉积层,因岩浆的高温作用以及熔岩滑坡体的压力作用导致下部沉积层岩石性质改变,形成还有化石的熔岩滑坡体。
目录
01 模拟基础练
02 真题实战练
03 热点应用练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第12讲 海—气相互作用和环流异常(练习)(含答案)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文件包含第12讲海气相互作用和环流异常练习教师版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docx、第12讲海气相互作用和环流异常练习学生版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07讲 热力环流与大气水平运动(练习)(含答案)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文件包含第07讲热力环流与大气水平运动练习教师版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docx、第07讲热力环流与大气水平运动练习学生版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8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精品讲义)-备战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浙江专用),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深解读,必备知识当堂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