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生物】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2,选择性必修1第1章。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控制凝血因子Ⅷ的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该基因中的部分碱基缺失会导致凝血因子Ⅷ难以合成,使人类患A型血友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基因与人类的性别决定有关
B. A型血友病的男患者多于女患者
C. 女患者的儿子不一定患病
D. 男患者的女儿一定患病
【答案】B
【分析】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1)交叉遗传(致病基因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传给他的外孙的)。(2)母患子必病,女患父必患。(3)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
【详解】A、控制凝血因子Ⅷ的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该基因中的部分碱基缺失会导致凝血因子Ⅷ难以合成,使人类患A型血友病。因此该病属于伴X隐性遗传,该基因与人类的性别决定无关,A错误;
B、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是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因此A型血友病的男患者多于女患者,B正确;
C、伴X隐性遗传中女性患者的两条X染色体上均含致病基因,因此女患者的儿子一定患病,C错误;
D、由于女性的两条X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因此男患者的女儿不一定患病,D错误。
故选B。
2. 猕猴桃果皮毛的长绒毛与短绒毛是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一株长绒毛猕猴桃植株和一株短绒毛猕猴桃植株杂交,F1长绒毛和短绒毛都有。让F1自交,其中短绒毛猕猴桃自交产生的F2全为短绒毛猕猴桃,长绒毛猕猴桃自交产生的F2长绒毛和短绒毛都有。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亲本中短绒毛猕猴桃为纯合子
B. 仅根据F1的性状表型不能判断显隐性
C. F2中长绒毛猕猴桃的基因型相同
D. 短绒毛猕猴桃中亲本的基因型与F1的相同
【答案】C
【分析】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A、F1长绒毛自交产生F2长绒毛和短绒毛都有,说明短绒毛对长绒毛为隐性,则亲本长绒毛×短绒毛→长绒毛、短绒毛,说明亲本为测交,长绒毛为杂合子,短绒毛为纯合子,A正确;
B、亲本为显性杂合子和隐性纯合子测交,测交不能判断显隐性,B正确;
C、F1长绒毛自交产生F2出现短绒毛,说明F1长绒毛为杂合子,故F2长绒毛有纯合子,也有杂合子,基因型可能不同,C错误;
D、短绒毛为隐性,因此F1短绒毛自交后代全为短绒毛,F2短绒毛基因型与其亲本F1短绒毛均为隐性纯合子,D正确。
故选C。
3. 下图是某动物(AaBb)的几个细胞分裂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图所示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
B. 甲图表明该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
C. 乙图所示细胞发生的基因重组体现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D. 乙图所示细胞的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均与体细胞的相同
【答案】D
【分析】分析题图: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详解】A、据图可知,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A正确;
B、该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甲图为有丝分裂,最右面的姐妹染色体上含有A和a,说明发生过基因突变,B正确;
C、乙图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其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因此所示细胞发生的基因重组体现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C正确;
D、乙图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DNA,此时细胞的染色体数和体细胞相同,但核DNA分子数是体细胞的二倍,D错误。
故选D。
4. 某兴趣小组对格里菲思的实验进行了改良,将R型菌、S型菌、加热杀死的S型菌、加热杀死的S型菌和R型菌的混合物分别接种到甲、乙、丙、丁四个相同的培养基上,在适宜的无菌条件下进行培养,一段时间后,菌落的生长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采用了减法原理
B. 该实验的因变量是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种类
C. 以上实验结果能证明加热杀死的S型菌的DNA已进入R型菌中
D. 丁中出现的所有S型菌落都是由R型菌转化而来的
【答案】B
【分析】R型和S型肺炎链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
【详解】A、将R型菌、S型菌、加热杀死的S型菌、加热杀死的S型菌和R型菌的混合物分别接种到甲、乙、丙、丁四个相同的培养基上,由此可知该实验采用了加法原理,A错误;
B、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培养基中接种物质的种类,因变量是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种类,其他为无关变量,B正确;
C、以上实验结果只能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菌可以使R型菌发生转化,不能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菌的DNA已进入R型菌中,C错误;
D、S型菌落只有少部分是由R型菌转化而来的,还有的是转化后的S型菌繁殖而来,D错误。
故选B。
5. λ噬菌体的线性双链DNA两端各有一段单链序列,这种噬菌体在侵染大肠杆菌后其DNA会自连环化,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线性双链DNA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自连环化后DNA不再遵循半保留复制
B. 发生自连环化的原因是两端单链序列的碱基能够互补配对
C. 自连环化后DNA两条链的方向相同
D. 发生自连环化后,磷酸分子数:脱氧核糖数:含氮碱基数的比值不再为1∶1∶1
【答案】B
【分析】双链DNA的两条单链方向相反,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连接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两条单链之间的碱基互补配对。
【详解】A、DNA复制的方式为半保留复制,自连环化后DNA复制时仍以亲代一条链为模板合成一条子链,因此仍遵循半保留复制,A错误;
B、据图可知,单链序列的碱基能够互补配对,决定该线性DNA分子两端能够相连从而形成环化DNA,B正确;
C、DNA的两条链是反向的,因此自连环化后两条单链方向相反,C错误;
D、发生自连环化后,构成DNA的脱氧核苷酸数量不变,因此磷酸分子数∶脱氧核糖数∶含氮碱基数的比值仍为1∶1∶1,D错误。
故选B。
6. 生物体中的核酸往往会和蛋白质结合形成核酸一蛋白复合体,从而发挥作用。下列关于核酸一蛋白复合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核中的DNA往往会和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体
B. 细胞中的RNA可与蛋白质结合构成核糖体
C. 拟核中的RNA聚合酶会和DNA链上的起始密码子结合,驱动转录
D. 逆转录病毒中的RNA往往会和逆转录酶结合一起侵入宿主细胞
【答案】C
【分析】细胞内核酸一蛋白质复合物存在的结构主要有染色体和核糖体两种结构,以及在复制、转录中酶和核酸结合体等。其中染色体其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在细胞有丝分裂间期,染色质呈细长丝状且交织成网状;在细胞有丝分裂的分裂期,染色质细丝高度螺旋、缩短变粗成圆柱状或杆状的染色体。
【详解】A、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即细胞核中的DNA往往会和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体,A正确;
B、核糖体是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B正确;
C、起始密码子存在mRNA上,而不是DNA上,C错误;
D、宿主细胞内不含逆转录酶,逆转录病毒中的RNA往往会和逆转录酶结合一起侵入宿主细胞,D正确。
故选C。
7. 科学家尼伦伯格和马太利用蛋白质体外合成技术进行相关实验,向每个试管分别加入一种氨基酸,再加入经过处理的细胞提取液,以及人工合成的RNA多聚尿嘧啶核苷酸,结果加入苯丙氨酸的试管中出现了多聚苯丙氨酸的肽链,破译了第一个遗传密码。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提取液需要提前去除全部DNA和RNA
B. 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加入试管中的氨基酸的种类
C. 该实验不存在碱基互补配对
D. 该实验对温度没有严格要求,可以在高温条件下进行
【答案】B
【详解】A、细胞提取液需要去除DNA和mRNA,tRNA需要保留,A错误;
B、每个试管中加入一种氨基酸,各个试管都是实验组,对照原则为相互对照,实验自变量是各个试管中加入氨基酸的种类,B正确;
C、翻译过程存在碱基互补配对,A-U,C-G配对,C错误;
D、高温会导致酶失活,因此该实验不能在高温条件下进行,D错误。
故选B。
8. 从分子水平看,当今生物有许多共同特征,不同生物的相同蛋白质分子的差异性可以解释生物种类亲缘关系的远近。下图是甲与其他四种生物的β-珠蛋白前40个氨基酸的序列比对结果示意图,字母代表氨基酸,“·”表示该位点上的氨基酸与甲的相同,相同位点氨基酸的差异是进化过程中β-珠蛋白基因发生突变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未发生改变的氨基酸序列所对应的基因碱基序列不会发生改变
B. β-珠蛋白基因编码β-珠蛋白时需要消耗脱氧核苷酸、氨基酸等原料
C. 五种生物相互比较,乙与丙的氨基酸序列差异最大,亲缘关系最远
D. 与甲相比,乙~戊的β-珠蛋白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碱基对的缺失
【答案】C
【分析】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1)化石证据: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2)比较解剖学证据: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3)胚胎学证据:①人和鱼的胚胎在发育早期都出现鳃裂和尾;②人和其它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4)细胞水平的证据:①细胞有许多共同特征,如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②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5)分子水平的证据: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
【详解】A、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因此图中未发生改变的氨基酸序列所对应的基因碱基序列也可能发生了改变,A错误;
B、β-珠蛋白基因编码β-珠蛋白时需要经过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需要消耗核糖核苷酸、氨基酸等原料,B错误;
C、相同位点氨基酸的差异数可反映生物的亲缘关系,五种生物β-珠蛋白前40个氨基酸的序列相互比较,乙和丙的氨基酸序列差异数为13个,比其他任意两种生物的氨基酸序列差异数都多,因此乙与丙的氨基酸序列差异最大,亲缘关系最远,C正确;
D、若为碱基缺失,则突变位点后编码的氨基酸序列都会改变,因此由图中氨基酸序列可知,与甲相比,乙~戊的β-珠蛋白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碱基对的替换,D错误。
故选C。
9. 三倍体香蕉(AAB)的风味较好,是由尖叶蕉(AA)和长梗蕉(BB)两个原始种通过杂交而来的,其中A、B分别代表一个染色体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AA植株和BB植株在形成配子的过程中会发生基因重组
B. 三倍体香蕉AAB减数分裂时会发生联会紊乱
C. AAA植株可由AAAA植株与AA植株杂交后产生的种子发育而来
D. 在培育AAAA植株过程中,秋水仙素处理可抑制着丝粒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
【答案】D
【分析】细胞中的每套非同源染色体称为一个染色体组。多倍体是指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
【详解】A、基因重组是指减数分裂时非等位基因的重新组合,A、B分别代表一个染色体组,AA植株和BB植株均为二倍体植株,在形成配子的过程中会存在非等位基因的重新组合,即会发生基因重组,A正确;
B、三倍体香蕉AAB含有三个染色体组,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会发生联会紊乱,B正确;
C、AAAA植株可产生AA的配子,AA植株可产生A的配子,因此AAA植株可由AAAA植株与AA植株杂交后产生的种子发育而来,C正确;
D、秋水仙素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但不能抑制着丝粒的断裂,D错误。
故选D。
10. 在北极的一个山脉中,原始的狼已经形成在体格和生活习性上不同的变种。其中一种狼的体重较轻,四肢发达而灵活,以猎鹿为生;另一种狼体重较重,足短而体壮,常常攻击羊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两种狼进化的基本单位均是种群
B. 环境的改变使狼发生定向变异以适应新的环境
C. 不同狼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变异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D. 不同的变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的表型
【答案】B
【分析】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从而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生物为了获取食物和空间,要进行生存斗争。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
【详解】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因此两种狼进化的基本单位均是种群,A正确;
B、变异是不定向的,B错误;
C、变异是导致基因频率改变的内因,环境的选择是导致基因频率改变的外因,因此不同狼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变异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C正确;
D、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的表型,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因此不同的变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故选B。
11. 青藏高原隆升引起的生态地理隔离促进了物种的形成。该地区某植物不同区域的两个种群进化过程中出现了花期等性状的分化,种群甲花期结束约20天后,种群乙才开始开花,研究发现两者之间人工授粉后不能形成有活力的种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花期隔离标志着两个种群间已出现了物种的分化
B. 花期隔离的形成和无机环境有关
C. 当两者之间人工授粉后不能形成有活力的种子时,表明新物种已经形成
D. 物种形成过程不一定要经历长期的地理隔离
【答案】A
【分析】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
【详解】A、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花期隔离不一定导致形成了生殖隔离,因此花期隔离不一定形成了新物种,A错误;
B、温度、光照等无机环境会影响花的开放,因此花期隔离的形成和无机环境有关,B正确;
C、不同物种之间不能杂交或杂交后代不育,因此当两者之间人工授粉后不能形成有活力的种子时,表明新物种已经形成,C正确;
D、物种形成过程不一定要经历长期的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D正确。
故选A。
12. 下列各项中,可视为物质进入内环境的实例的是( )
A. 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内B. 药物通过静脉注射到体内
C. 牛奶被饮入胃中D. 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
【答案】B
【分析】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液等细胞外液组成。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需要注意的是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境。
【详解】A、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液等细胞外液组成。线粒体存在细胞内,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内不属于物质进入内环境的实例,A错误;
B、静脉内的血浆属于内环境,药物通过静脉注射到体内即血浆属于物质进入内环境的实例,B正确;
C、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境,因此牛奶被饮入胃中不属于物质进入内环境的实例,C错误;
D、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液等细胞外液组成。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不属于物质进入内环境的实例,D错误。
故选B。
13. 健康人在进行长跑比赛时,体内会发生一些变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正常情况下,血浆中葡萄糖的浓度相对稳定
B. 大量出汗会使得血浆的pH明显下降
C. 细胞呼吸产生的CO2也参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D. 健康人的体温一般维持在37℃左右
【答案】B
【分析】内环境理化性质包括:温度、pH、渗透压等,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详解】A、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保持相对稳定。血浆中葡萄糖是内环境中的成分,因此正常情况下,血浆中葡萄糖的浓度相对稳定,A正确;
B、内环境稳态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大量出汗会使血浆渗透压升高,但机体可通过减少排尿来维持渗透压的相对稳定,不会使得血浆的pH明显下降,B错误;
C、细胞呼吸产生的CO2是内环境中的一种成分,可参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C正确;
D、机体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因此健康人的体温一般维持在37℃左右,D正确。
故选B。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 红绿色盲是一种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相关基因用B/b表示)。某夫妇色觉正常,却生了一个患有红绿色盲的男孩,做染色体筛查时发现,该男孩同时也是克兰费尔特综合征患者(性染色体组成为XXY)。不考虑基因突变,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该对夫妇的基因型最可能为XBXb、XBY
B. 该男孩的基因型可能为
C. 父方形成精子时,X与Y染色体可能没有分开
D. 母方减数分裂Ⅱ时,两条X染色体可能没有分开
【答案】AD
【分析】一个染色体组成为XXY且患红绿色盲的儿子,其受精卵可能由Xb和XbY结合而成,也可能由XbXb和Y结合而成。
【详解】A、该红绿色盲的男孩基因型为XbXbY,其父母色觉正常,说明父亲不含色盲基因,基因型为XBY,故该男孩是由含XbXb的卵细胞和含Y的精子结合而成,由于母亲色觉也正常,故母亲基因型为XBXb,A正确;
B、该男孩为色盲患者,故基因型为XbXbY,B错误;
CD、父母基因型为XBXb、XBY,该男孩基因型为XbXbY,是由含XbXb的卵细胞和含Y的精子结合而成,因此形成该男孩异常的原因是母方减数分裂Ⅱ时,两条Xb染色体没有分开,形成了含XbXb的异常卵细胞,C错误;D正确。
故选AD。
15. 在蜂群中,雌蜂幼虫因一直取食蜂王浆而发育成蜂王,大多数幼虫因以花粉和花蜜为食而发育成工蜂。研究发现,Dnmt3是Dmmt3基因表达的一种DNA甲基化转移酶,能使DNA某些区域添加甲基基团,蜂王浆可抑制其表达,相关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基化修饰不会改变DNA分子中的碱基序列,但会改变碱基之间的配对方式
B. 蜂王浆会通过抑制Dnmt3基因的表达来影响雌蜂幼虫的表型
C. 细胞分化过程中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可能与DNA甲基化修饰有关
D. 图中实例体现了环境对生物性状也有着重要影响
【答案】BCD
【分析】蜜蜂幼虫取食蜂王浆发育成蜂王,而取食花蜜和花粉的幼虫发育成工蜂;DNMT3基因控制合成的DNMT3蛋白可以将DNA甲基化,进而影响基因的复制和表达,从而改变生物的性状,而不含DNMT3蛋白的幼虫直接就可以发育成蜂王。
【详解】A、甲基化修饰既不会改变DNA分子中的碱基序列,也不会改变碱基之间的配对方式,A错误;
B、由题意可知,蜂王浆会通过抑制Dnmt3基因的表达使DNA甲基化减少,从而让雌蜂幼虫发育成蜂王,B正确;
C、分析题意可知,Dnmt3可催化DNA甲基化进而影响基因的表达,细胞分化过程中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可能与DNA甲基化修饰有关,C正确;
D、由题意可知,雌蜂幼虫若是一直取食蜂王浆就发育成蜂王,若以花粉和花蜜为食就发育成工蜂,该实例体现了(食物)环境对生物性状有重要影响,D正确。
故选BCD。
16. 某二倍体生物细胞中同源染色体上的两个DNA分子的部分等位基因分布情况如图所示,字母代表基因,数字代表无遗传效应的碱基序列。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基因a、b、c均可能发生基因突变,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
B. 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该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
C. 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都可能会导致DNA中碱基序列的改变
D. ②可能因发生碱基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基因突变
【答案】AD
【分析】题图分析:图示是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两个DNA分子中部分基因的分布状况,其中①②③④代表无遗传效应的碱基序列,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详解】A、基因a、b、c均可能发生基因突变,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A错误;
B、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可以发生在细胞内不同的DNA分子上、可以发生在同一DNA分子的不同部位,这均体现了基因突变的随机性,B正确;
C、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改变而引起的基因中遗传信息的改变,染色体结构变异是指以染色体片段为单位发生的染色体片段的重复、缺失、倒位或易位,因此二者都会导致DNA分子中碱基序列的改变,C正确;
D、②为非基因片段,因此,其中发生的碱基对增添、缺失和替换不会导致基因突变,D错误。
故选AD。
17. 油菜的高秆与半矮秆是一对相对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实验人员用纯合的高秆油菜甲与纯合的半矮秆油菜乙进行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仅根据杂交组合①或②就可判断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 甲、乙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aabb
C. 两个杂交组合中F2高秆油菜的基因型种类不完全相同
D. 杂交组合①F2高秆油菜中能稳定遗传的占1/5
【答案】ABC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组合①的子二代分离比为596∶40≈15∶1,是9∶3∶3∶1的变式,因此可判断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同理,组合②的子二代分离比为211∶69≈3∶1,是双杂合子测交1∶1∶1∶1的变式,因此可判断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组合①的子二代分离比为596∶40≈15∶1,是9∶3∶3∶1的变式,因此子一代为AaBb,子二代半矮秆基因型为aabb,其余基因型均为高秆,因此半矮秆油菜乙基因型为aabb,纯合的高秆油菜甲基因型为AABB,B正确;
C、组合①的子一代基因型为AaBb,子二代高秆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共8种基因型,而组合②的子二代基因型为AaBb、Aabb、aaBb,共三种基因型,因此两个杂交组合中F2高秆油菜的基因型种类不完全相同,C正确;
D、组合①的子二代高秆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F2高秆油菜中Aabb、aaBb、AaBb的自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其余基因型自交后代均为高秆,因此F2高秆油菜能稳定遗传的占1-2/15-2/15-4/15=7/15,D错误。
故选ABC。
18.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大脑中大量淀粉样蛋白(Aβ)的聚集。研究发现,脱氧胆酸(DCA,一种胆汁酸)能够自主穿透血脑屏障并在大脑内堆积,通过与胆汁酸膜受体(TGR5)结合调控淀粉样前体蛋白(APP)的切割,进而促进Aβ的产生。AD患者体内存在胆汁酸代谢稳态失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DCA参与细胞外液的组成
B. 胆汁酸代谢稳态失衡与AD的发生发展有关
C. 促进TGR5的表达可以减少Aβ的产生
D. 以上材料表明,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答案】ABD
【分析】人体的内环境处于稳定的状态,但不是静止不变,而是动态平衡。机体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使得机体内环境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中。但是机体维持稳定状态的能力是有效的,如果环境变化剧烈,身体的调节能力会受到影响,身体就会出现不适。当人长期在空调房中,冷环境会导致身体调节能力变差,导致空调病。
【详解】A、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DCA是一种胆汁,能够自主穿透血脑屏障并在大脑内堆积,DCA参与细胞外液的组成,A正确;
B、分析题意,AD患者体内存在胆汁酸代谢稳态失衡,说明胆汁酸代谢稳态失衡与AD的发生发展有关,B正确;
C、DCA能够自主穿透血脑屏障并在大脑内堆积,通过与胆汁酸膜受体(TGR5)结合调控淀粉样前体蛋白(APP)的切割,进而促进Aβ的产生,故促进TGR5的表达可以增加Aβ的产生,C错误;
D、以上材料表明,机体的组成成分发生变化时稳态会被破坏,引发疾病,说明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D正确。
故选ABD。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9分。
19.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单链RNA病毒,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该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在宿主细胞中复制、装配、释放的过程如图所示,图中①~④表示相关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分析,埃博拉病毒侵入宿主细胞的跨膜运输方式为______,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______[填“(-)RNA”或“(+)RNA”]。
(2)埃博拉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其遗传物质从囊泡中释放到细胞质基质中,在RNA复制酶的作用下进行复制,图中表示遗传物质复制过程的是______(填序号),该过程所需要的原料是______。
(3)某种药物能够抑制RNA与核糖体结合,该种药物抑制了图中______(填序号)过程。
(4)埃博拉病毒表面具有一层包膜,但其基因组中并不含有编码包膜蛋白的基因,据图推测,埃博拉病毒表面的包膜来自______。
【答案】(1)①. 胞吞 ②. (-)RNA
(2)①. ②和④ ②. 4种核糖核苷酸
(3)③ (4)宿主细胞的细胞膜
【分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寄生在宿主活细胞中,病毒体内只有一种核酸,即DNA或RNA,繁殖时把核酸注入宿主细胞,利用宿主的原料和场所进行复制繁殖。
【小问1详解】
据图示可知,埃博拉病毒进入宿主细胞时形成了囊泡,表明埃博拉病毒是通过胞吞的方式进入宿主细胞的;图中信息显示,从囊泡中释放到细胞质基质中的RNA是(-)RNA,说明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小问2详解】
埃博拉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其遗传物质从囊泡中释放到细胞质基质中进行复制,复制时,先以(-)RNA为模板复制出(+)RNA,再以(+)RNA为模板复制出(-)RNA,因此,图中表示RNA复制过程的是②和④,所需要的原料是4种核糖核苷酸。
【小问3详解】
某种药物能够抑制RNA与核糖体结合,从而影响了翻译过程,因此该种药物会影响图中③翻译过程。
【小问4详解】
埃博拉病毒表面具有一层包膜,但其病毒基因组中并不含有编码包膜蛋白的基因,说明埃博拉病毒表面的包膜蛋白不是由病毒基因组编码的。埃博拉病毒在宿主细胞组装完成后,可能是由宿主细胞通过胞吐的形式释放出来,因此,病毒表面的包膜可能来自于宿主细胞的细胞膜。
20. 图1为两个家庭关于甲病和乙病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研究人员对部分家庭成员(Ⅰ-1、Ⅰ-2和Ⅱ-1)的甲病相关基因进行检测,结果如图2所示,受检者的DNA与相应探针(一种标记的核酸片段,用于检测特定的核酸序列)杂交,若受检者的DNA中有相应基因,则表现为阳性,否则表现为阴性。不考虑突变,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正常序列探针与突变序列探针的根本区别是______。受检者的DNA能与相应探针杂交的原理主要是______。
(2)分析以上数据可知,甲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人群中甲病的致病基因频率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该病在男性群体中的发病率。
(3)Ⅱ-2与正常男性结婚,生育不患甲病的男孩的概率为______。
(4)Ⅱ-5的基因型为______,为提倡优生优育,若现在Ⅱ-5和Ⅱ-6孕育了一个孩子,可进行的产前诊断有______(答出2点)。
【答案】(1)①. 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 ②.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①.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②. 等于
(3)3/8 (4)①. BbXAXa ②. 基因检测、B超检查等
【分析】图 1中,Ⅰ-3和Ⅰ-4均正常,但他们的女儿Ⅱ-4患乙病,说明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Ⅰ-1和Ⅰ-2都正常,他们的儿子Ⅱ-1患甲病,说明甲病为隐性遗传病。由图2的检测结果可知,Ⅰ-1不含甲病的致病基因,可进一步推知甲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小问1详解】
由于不同基因的碱基序列不同,而探针需要与相应基因发生碱基互补配对,因此图中正常序列探针与突变序列探针的根本区别是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受检者的DNA能与相应探针杂交是遵循了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原理。
【小问2详解】
据图可知,Ⅰ-1和Ⅰ-2都正常,他们的儿子Ⅱ-1患甲病,说明甲病为隐性遗传病。图2是对甲病相关基因进行检测的结果,据图可知,Ⅰ-1不含甲病的致病基因,可进一步推知甲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男性只有X染色体上含有甲病的致病基因,即含有甲病致病基因即患甲病,因此人群中甲病的致病基因频率等于该病在男性群体中的发病率。
【小问3详解】
Ⅱ-1基因型为XaY,故Ⅰ-1和Ⅰ-2基因型分别为XAY、XAXa,Ⅱ-2基因型为1/2XAXA、1/2XAXa,与正常男性结婚,生育不患甲病的男孩的概率为1/2×1/2+1/2×1/4=3/8。
【小问4详解】
根据Ⅰ-3和Ⅰ-4均正常,但他们的女儿Ⅱ-4患乙病,说明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Ⅲ-1两病皆患,基因型为bbXaY,Ⅱ-5表现型正常,故Ⅱ-5的基因型为BbXAXa,产前诊断的手段有基因检测、B超检查等。
21. 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与人体健康有密切的关系。人体组织细胞局部结构如图所示,①端箭头表示血流方向,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填图中字母)液。长期营养不良,可能会导致组织水肿,分析其原因是______。
(2)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三者之间既有密切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一般情况下,血浆与组织液在蛋白质含量上的区别是______。
(3)若图中的组织细胞表示肝脏细胞,则饭后数小时,血液流经肝脏细胞后,毛细血管①端的葡萄糖含量较②端的______。
(4)组织细胞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要通过______等系统才能到达各组织细胞。由此可见,人体内绝大多数细胞只有通过______才能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
【答案】(1)①. A和B ②. 长期营养不良会导致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进入组织液中的水分增多
(2)与组织液相比,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3)低 (4)①. 消化、循环 ②. 内环境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A液是组织液,B液是血浆,C液是淋巴液,①端是毛细血管的动脉端,②端是毛细血管的静脉端。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A组织液和B血浆。长期营养不良会导致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血浆中水分进入组织液中的增多,形成组织水肿。
【小问2详解】
血浆中含有多种血浆蛋白,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减少,因此一般情况下,与组织液相比,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小问3详解】
饭后数小时,由于机体对葡萄糖的消耗,血液中葡萄糖含量降低,此时肝脏细胞内肝糖原可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从而使血糖升高,因此饭后数小时,血液流经肝脏细胞后,毛细血管①端的葡萄糖含量较②端的低。
【小问4详解】
组织细胞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要通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和吸收以及循环系统的运输才能到达各组织细胞,因此组织细胞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要通过消化、循环等系统才能到达各组织细胞。由此可见,人体内绝大多数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
22.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某种杏花的花色有紫色、红色和白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A基因能决定紫花素的合成,该色素随液泡中细胞液的pH降低而变为红色。为了解A基因与B基因的遗传机制,实验人员进行了遗传实验,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亲本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基因的遗传______(填“遵循”或“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依据是______。
(2)选择F2中的一株紫花植株自交,后代的性状表型及比例为______。
(3)实验人员选择F2中红花植株和紫花植株,并对其细胞液中的pH进行了测定,发现红花植株细胞液中的pH明显低于紫花植株中的。据此推测,B基因的作用可能是______。
(4)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若降低白花植株花瓣组织细胞的pH,______(填“能”或“不能”)使其开红花,理由是______。
【答案】(1)①. aaBB ②. 遵循 ③. F1中红花植株自交,F2中有红花∶紫花∶白花=9∶3∶4,属于9∶3∶3∶1的变式
(2)全为紫花植株或紫花∶白花=3∶1
(3)B基因的表达产物能降低细胞液的pH,使紫花变成红花
(4)①. 不能 ②. 白花植株不含A基因,花瓣组织细胞中无紫花素
【分析】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小问1详解】
F2红花:紫花:白花=9:3:4,是9:3:3:1的变式,说明A/a与B/b基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F1自交得F2,且F2表型比值为9:3:4,说明F1红花基因型为AaBb,根据题意,A基因能决定紫花素的合成,说明在细胞中有紫花色素的前提下,B基因得存在能降低细胞液得pH而成红花,A-B-表现为红花,A-bb表现为紫花,aaBB和aabb均表现为白花,因此亲本纯合白花基因型为aaBB,纯合紫花基因型为AAbb。
【小问2详解】
F2中紫花基因型为AAbb或Aabb,若选中AAbb,则自交后代全为紫花,若选中Aabb,则自交后代为3/4A-bb(紫花)、1/4aabb(白花)。
【小问3详解】
基因型A-bb细胞中为紫花色素,基因型A-B-细胞中为红花色素,结合题意,基因型A-B-的细胞细胞液中pH明显低于基因型为A-bb细胞的细胞液中pH,推测B基因的表达产物能降低细胞液中pH,使紫花色素变为红花色素。
【小问4详解】
红花色素是在有紫色色素的前提下,降低细胞液pH,紫花色素变为红花色素,因此若降低白花植株花瓣组织细胞的pH,不能使其开红花,因为白花植株不含A基因,花瓣组织细胞中无紫花素。
23. 家蚕(ZW型)的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大多为米白色,实验人员在众多米白色的家蚕中偶然发现了一只淡墨色的雌蚕,实验人员用该淡墨色雌蚕与一只米白色雄蚕杂交得F1,F1家蚕全表现为米白色,选择F1中的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2中米白色个体与淡墨色个体的比例为3∶1。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杂交结果,可以判断体色的隐性性状为______。
(2)上述F2的杂交结果并不能够用于判断控制该对性状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Z染色体上,为此,还需要统计F2中米白色个体的______。若______,则控制该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______,则控制该对性状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
(3)假设控制该对性状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为了进一步验证实验结果,实验人员选择F1中的雄蚕与F2中的淡墨色雌蚕杂交,再选择杂交子代中的米白色雌蚕与淡墨色雄蚕杂交。若子代中______,则可验证该实验结果。
(4)对米白色个体和淡墨色个体细胞中相关基因P进行检测,其部分碱基序列如图所示。实验人员发现,米白色个体的基因P表达的蛋白质能够抑制黑色素的形成。据此推测,淡墨色个体形成的原因是______。
【答案】(1)淡墨色
(2)①. 雌、雄比例 ②. 雌、雄比例为1∶1 ③. 雌、雄比例为1∶2
(3)雄蚕全表现为米白色,雌蚕全表现为淡墨色
(4)基因P的碱基对G—C替换成了A—T,导致基因P突变,突变后的基因P表达的蛋白质不能抑制黑色素的形成,因此表现为淡墨色
【分析】家蚕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性染色体组成为ZW的家蚕表现为雌性。单独研究性染色体上的遗传规律,往往遵循基因分离定律,伴性遗传是指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遗传时往往与性别相关联的现象。
【小问1详解】
根据题意可知,F1家蚕全为米白色,选择F1中的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2中米白色个体与淡墨色个体的比例为3∶1,因此,米白色为显性性状,淡墨色为隐性性状;
【小问2详解】
伴性遗传是指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遗传时往往与性别相关联,欲确认控制该对性状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Z染色体上,还需要统计F2中米白色个体的雌雄比例:设相关基因为A/a,若控制该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F1雌雄均为Aa,F2中米白色个体的雌雄比例均为1∶1;若控制该对性状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则F1为ZAZa、ZAW,F2为1ZAZA、1ZAZa、1ZAW、1ZaW,故米白色个体的雌雄比例为1∶2。
【小问3详解】
为了进一步验证控制该对性状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可进行测交实验验证,可选择F1中的雄家蚕与F2中淡墨色雌家蚕杂交,再选择杂交子代中的米白色雌家蚕与淡墨色雄家蚕杂交,如果子代中雄性家蚕全为米白色,雌性家蚕全为淡墨色,则可验证;
【小问4详解】
根据图示可知,基因P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由G—C替换为A—T,突变后的基因P表达的蛋白质不能抑制黑色素的形成(或者对黑色素形成的抑制作用降低),因为黑色素越多,性状颜色越深,不能抑制黑色素的形成因此突变后的个体表现为淡墨色。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_create,共20页。
这是一份[生物]福建省福州市部分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解析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三倍体香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