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乌鲁木齐市2022_2023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展开1. 内环境稳态对机体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内环境稳态与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均有关
B. 内环境稳态涉及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以及理化特性的稳定
C. 人体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的调节可适应任何环境
D. 一般情况下,人体的各项理化指标只有处于正常范围内细胞代谢才能正常进行
【答案】C
【解析】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稳态与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均有关,A正确;
B、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B正确;
C、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环境变化超过此限度时会引起内环境稳态失调,C错误;
D、内环境维持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一般情况下,只有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指标都在正常范围内,细胞代谢才能正常进行,D正确。
故选C。
2. 已有研究表明,新冠病毒表面具有多种蛋白,其中S蛋白能与人体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使其吸附并侵入细胞。人体对S蛋白发生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可与S蛋白结合,使病毒无法吸附到人体细胞表面而阻止感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体内可检测到病毒抗体但检测不到病毒核酸
B. 新冠病毒疫苗注射后有效的标志是能预防新冠病毒感染
C. 新冠灭活疫苗的主要有效成分为灭活的病毒,其中含有S蛋白
D. 首次注射新冠灭活疫苗可使机体产生初次免疫应答,要增强免疫效果需再次接种
【答案】A
【解析】
【分析】1、体液免疫过程:
2、细胞免疫过程:
【详解】A、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即感染了新冠病毒但并没有表现出相应的发热、咳嗽等症状,其体内可检测到病毒抗体和病毒核酸,A错误;
B、新冠病毒疫苗注射后,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当该病毒入侵时,能迅速作用于该病毒,属于主动免疫,能有效预防新冠病毒感染,B正确;
C、分析题干信息“人体对S蛋白发生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可与S蛋白结合”,可知S蛋白可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故新冠灭活疫苗的主要有效成分为灭活的病毒,其中含有S蛋白,C正确;
D、首次注射新冠灭活疫苗可使机体产生初次免疫应答,二次免疫会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故要增强免疫效果需再次接种,D正确。
故选A
3. 肺牵张反射能调节呼气和吸气。吸气时肺扩张,当肺内气量达一定容积时,肺牵张感受器兴奋,抑制吸气中枢兴奋,吸气转为呼气。呼气时肺缩小,感受器兴奋下降,吸气中枢再次兴奋,呼气停止转而吸气。下列关于肺牵张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神经中枢位于脊髓灰质B. 具有负反馈调节机制
C. 受大脑皮层一定程度的调控D. 可防止剧烈运动时对肺造成损伤
【答案】A
【解析】
【分析】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必须完整才可以完成反射。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低级神经中枢),脑分为大脑(维持生命活动的高级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和脑干(呼吸中枢、血糖调节中枢、心血管运动中枢),低级中枢受到高级中枢的调节控制,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发出的神经。
【详解】A、肺牵张反射是非条件反射,脊髓损伤(如高位截瘫)的病人呼吸正常,因此呼吸中枢位于脑干而不位于脊髓,A错误;
B、从题干信息中分析可知,吸气与呼气能维持稳态,具有负反馈调节机制,B正确;
C、大脑皮层可参与闭气过程,说明大脑皮层对该反射有一定的调控作用,C正确;
D、肺牵张反射能调节呼气和吸气可以防止剧烈运动时肺过度扩张,有利于肺的保护,D正确;
故选A。
4. 自2020年以来,世界多地爆发了新冠肺炎疫情,新冠肺炎的病原体是新型冠状病毒。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佩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离有助于阻断新型冠状病毒传播
B. 给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注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C. 多次注射新冠病毒疫苗可增强人体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D. 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通过抗原MHC受体识别被病毒感染的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1、新型冠状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其内部结构是一个单股正链的RNA病毒,表面有包膜,包膜外面是突起,看起来像王冠,其表面蛋白有三种。
2、机体受抗原(新冠病毒疫苗)刺激后,免疫细胞对抗原分子识别、活化、增殖和分化,会产生免疫物质发生特异性免疫效应。这个过程包括了抗原递呈、淋巴细胞活化、免疫分子形成及免疫效应发生等一系列的生理反应。
【详解】A、新型冠状病毒能通过唾液进行传播,通过佩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离有助于阻断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途径,能有效预防新型冠状病毒,A正确;
B、给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注射新冠病毒的相关抗体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因为抗体能直接与抗原特异性结合被吞噬细胞吞噬消灭,而注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是用于免疫预防,而不能用于免疫治疗,B错误;
C、新冠病毒疫苗相当于抗原,多次注射新冠病毒疫苗能促进机体产生更多相应抗体和记忆细胞,能增强人体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特异性免疫反应,C正确;
D、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被感染细胞膜上的抗原-MHC复合体,并可进一步使其裂解死亡,D正确。
故选B。
5. 新冠病毒(SARS-CV-2)和肺炎双球菌均可引发肺炎,但二者的结构不同,新冠病毒是一种含有单链RNA的病毒。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新冠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跨膜运输方式属于被动运输
B. 新冠病毒与肺炎双球菌均可利用自身的核糖体进行蛋白质合成
C. 新冠病毒与肺炎双球菌二者遗传物质所含有的核苷酸是相同的
D. 新冠病毒或肺炎双球菌的某些蛋白质可作为抗原引起机体免疫反应
【答案】D
【解析】
【分析】新冠病毒是一种RNA病毒,不具细胞结构,主要由RNA和蛋白质构成;肺炎双球菌是一种细菌,属于原核生物。
【详解】A、新冠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方式为胞吞,A错误;
B、新冠病毒不具细胞结构,不含核糖体等细胞器,利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进行蛋白质的合成,B错误;
C、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A,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为DNA,二者的核苷酸不同,C错误;
D、抗原是指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病毒、细菌等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等物质都可以作为引起免疫反应的抗原,D正确。
故选D。
6. 对人群免疫接种是预防传染性疾病的重要措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注射某种流感疫苗后不会感染各种流感病毒
B. 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可产生针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抗体
C. 接种破伤风疫苗比注射抗破伤风血清可获得更长时间的免疫力
D. 感染过新型冠状病毒且已完全恢复者的血清可用于治疗新冠肺炎患者
【答案】A
【解析】
【分析】免疫接种或预防接种是以诱发机体免疫应答为目的,预防某种传染性疾病的方法,包括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
【详解】A、流感病毒的种类很多,注射某种流感疫苗后只会对该种流感病毒产生免疫力,仍可能感染其他流感病毒,A错误;
B、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后,疫苗作为抗原可使机体产生免疫反应,通过体液免疫产生相应的抗体,B正确;
C、接种破伤风疫苗属于主动免疫,可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这些细胞能在体内长期留存,提供抵抗破伤风的长期保护,而注射抗破伤风血清是利用其中的抗体获得免疫力,注射的抗体在机体内不能长期留存,C正确;
D、感染过新型冠状病毒且已完全恢复者的血清中含有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抗体,可用于治疗新冠肺炎患者,D正确。
故选A。
7. 下列关于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体液调节以激素调节为主,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
B. 血浆内CO2浓度升高会刺激下丘脑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快加深
C. 血浆中Na+浓度急性降低到一定程度,会使可兴奋细胞静息电位绝对值加大
D. 血浆渗透压升高,会使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答案】D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作用途径是反射弧,反应速度迅速,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作用时间短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是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
【详解】A、体液调节以激素调节为主,生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A错误;
B、血浆内CO2浓度升高会刺激脑干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快加深,促进CO2排出体外,维持内环境稳定,B错误;
C、静息电位是钾离子外流引起,血浆中K+浓度急性降低到一定程度,会使可兴奋细胞静息电位绝对值加大,C错误;
D、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使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以增强肾脏对水的重吸收,维持内环境渗透压平衡,D正确。
故选D。
8. 下列是发生在人体细胞内的某些生理过程,能说明细胞已经发生分化的是()
A. 柠檬酸循环B. 核糖体的增生
C合成抗原-MHC复合体D. 合成ATP水解酶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分化概念:在个体发育(生物器官和功能的完善)中一个或一种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差异的过程。
【详解】A、柠檬酸循环,属于需氧呼吸的第二阶段,而需氧呼吸是人体绝大部分细胞都需要进行的代谢过程,故不能说明细胞已经发生分化,A错误;
B、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细胞器,合成蛋白质是人体绝大部分细胞都需要进行的代谢过程,故不能说明细胞已经发生分化,B错误;
C、抗原-MHC复合体是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后合成的,这是特定细胞才具有的功能,故说明细胞已经发生分化,C正确;
D、ATP水解酶是ATP释放能量过程需要用酶,合成ATP水解酶是人体绝大部分细胞都需要进行的代谢过程,故不能说明细胞已经发生分化,D错误;
【点睛】
9. 生活在低海拔地区的健康人到高海拔地区旅游时,容易出现血浆中乳酸浓度升高、肺水肿、脑水肿等症状,补救措施是针对性输液、吸氧和强心治疗等。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浆中乳酸与Na2CO3反应,维持酸碱平衡
B. 出现肺水肿的原因可能是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导致组织液含量增多
C. 高浓度葡萄糖溶液可减轻脑水肿的原因是高浓度葡萄糖溶液提供的能量较多
D. 人体具有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因此人体稳态不会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酸碱度和渗透压:
(1)温度:人体正常体温一般在37℃左右。
(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缓冲物质有关。
(3)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详解】A、乳酸可与缓冲物质NaHCO3反应产生CO2,通过呼吸作用排出,从而使血浆pH维持相对稳定,A错误;
B、若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从周围吸收的水分增多就可能导致组织液含量增多,从而引发组织水肿,故肺水肿的原因可能是组织液渗透压升高,B正确;
C、补充高浓度葡萄糖溶液可使血浆渗透压升高,进而从组织液中吸收水分,以减轻脑水肿症状,C错误;
D、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具有一定限度,因此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较大,超出了人体的调节能力范围时,稳态将遭到破坏,细胞代谢会发生紊乱,D错误。
故选B。
10.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吲哚乙酸、萘乙酸、2,4﹣D均是植物生长调节剂
B. 喷施适量的乙烯利,有利于蔬菜水果的储存保鲜
C. 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处理大麦,可以使大麦种子无需发芽就能产生α﹣淀粉酶
D. 在失重状态下植物激素不能进行极性运输,所以根失去了向地生长的特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促进麦芽糖化,促进营养生长,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4、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
【详解】A、吲哚乙酸是植物生长素,不是植物生长调节剂,A错误;
B、乙烯利可促进果实的成熟,喷施适量的乙烯利不利于蔬菜水果的储存保鲜,B错误;
C、赤霉素可促进α﹣淀粉酶的产生,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处理大麦,可以使大麦种子无需发芽就能产生α﹣淀粉酶。C正确;
D、失重不影响植物激素的极性运输,但是在失重状态下,根会失去向地性,D错误。
故选C。
【点睛】
11. 在天花病毒的第四代疫苗研究中,可利用天花病毒蛋白的亚单位(在感染和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成分)制作疫苗。注射该疫苗可诱导机体产生识别天花病毒的抗体。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可通过基因工程途径生产这种疫苗
B. 天花病毒蛋白的亚单位是该病毒的遗传物质
C. 该方法制备的疫苗不会在机体内增殖
D. 天花病毒蛋白的亚单位是疫苗中的抗原物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1、基因工程的运用:
(1)植物基因工程:抗虫、抗病、抗逆转基因植物,利用转基因改良植物的品质;
(2)动物基因工程:提高动物生长速度、改善畜产品品质、用转基因动物生产药物;
(3)利用基因工程生产药物:细胞因子,抗体,疫苗,激素等。
2、天花病毒是DNA病毒。
3、疫苗可以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使机体产生记忆细胞,当相同的抗原再次进入机体,刺激机体产生二次免疫,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抗体。
【详解】A、该疫苗的本质是蛋白质的亚单位,由基因控制合成,所以可以利用基因工程生产疫苗,A正确;
B、天花病毒的遗传物质是核酸(DNA),B错误;
C、疫苗的本质是蛋白质的亚单位,不会在细胞内增殖,C正确;
D、疫苗可以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需要考生识记病毒的结构,理解疫苗的作用。
12. 新冠肺炎诊疗方案指出患者常规治疗时需要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维持内环境稳态,并定时监测肝酶、血氧饱和度等指标。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组织液与血浆中的蛋白质、电解质的含量基本相同
B. 肺炎患者细胞内液和血浆蛋白外渗导致出现肺水肿现象
C. 肝酶含量高于正常值说明肝细胞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
D. 血氧饱和度正常的生理意义是保证细胞正常氧化分解有机物
【答案】A
【解析】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2)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3)基础: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4)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血浆中的无机盐和组织液基本相同,血浆中的蛋白质的含量较组织液的蛋白质含量要高,A错误;
B、细胞内液外渗和血浆蛋白外渗进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液含量增加而引起肺部组织水肿,B正确;
C、正常情况下,肝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当肝细胞受到损害时,这些酶就会从肝细胞里释放出来,进入血液里,使血液里的肝酶含量高于正常值,C正确;
D、血氧饱和度正常可以保证细胞有机物正常的氧化分解,为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提供能量,D正确。
故选A。
13. 下列有关植物激素及其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核分裂,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质分裂
B. 赤霉素促进种子萌发、开花和果实发育;脱落酸维持种子休眠
C. 植物的各个部位都能合成乙烯,其作用是促进果实发育
D. 植株生长与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的作用均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4、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植物体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
【详解】A、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核的分裂,而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质的分裂,二者共同促进细胞分裂的完成,A正确;
B、赤霉素可以促进种子萌发、开花和果实发育;脱落酸可以维持种子休眠,B正确;
C、乙烯促进果实成熟,而不是促进果实发育,C错误;
D、植物的生长受到多种激素的调控,与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的作用均有关,D正确。
故选C。
14. 新冠肺炎疫情警示人们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公共卫生安全意识。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戴口罩可以减少病原微生物通过飞沫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B. 病毒能够在餐具上增殖,用食盐溶液浸泡餐具可以阻止病毒增殖
C. 高温可破坏病原体蛋白质的空间结构,煮沸处理餐具可杀死病原体
D. 生活中接触的物体表面可能存在病原微生物,勤洗手可降低感染风险
【答案】B
【解析】
【分析】新冠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疾病,该病毒不能离开活细胞独立生活。
【详解】A、戴口罩可以减少飞沫引起的病毒传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新冠病毒,A正确;
B、病毒只能依赖于活细胞才能存活,不能在餐桌上增殖,B错误;
C、煮沸可以破坏病原体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进而杀死病原体,C正确;
D、手可能接触到病毒,勤洗手可以洗去手上的病原体,降低感染风险,D正确。
故选B。
15. 研究表明赤霉素(GA)可以通过调节生长素(IAA)的水平来促进植物的生长,其作用机理如图所示。结合图示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a过程是GA促进游离IAA增多的途径之一
B. c过程说明GA也可以抑制IAA的合成
C. 前体物质X可能是组成蛋白质的某种氨基酸
D. 图中a、b、c过程都有利于IAA在植物体中维持一定含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赤霉素(GA)可以调节生长素(IAA)的水平,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故GA对IAA的调节效应分别是促进其合成,抑制其分解。
【详解】A、由图示可知,a过程促进蛋白酶的催化作用,是GA促进游离IAA增多的途径之一,A正确;
B、由图示可知,c过程抑制IAA氧化酶的催化作用,说明GA可以抑制IAA的分解,B错误;
C、由图示可知,前体物质X可能是色氨酸,C正确;
D、图中a、b 、c过程都有利于IAA在植物体中维持一定含量,D正确。
故选B。
16. 给猫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猫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猫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
B. 食物引起味觉的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C. 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不同
D. 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建立新的联系
【答案】B
【解析】
【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2、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本质区别为是否有大脑皮层的参与。没有大脑皮层参与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的反射是非条件反射;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上的反射是条件反射。
【详解】A、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没有经过大脑皮层,属于非条件反射,A正确;
B、食物引起味觉的产生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故不属于反射,B错误;
C、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条件反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食物引起唾液分泌属于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故其反射弧不同,C正确;
D、铃声原本不能引起唾液分泌反射活动的发生,但喂食和铃声反复结合刺激后却形成了这种反射活动,说明此过程中相关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突触),D正确。
故选B。
17. T细胞表面存在负向调控的受体分子PD-1。当PD-1与特定分子PDL1结合后,能导致T细胞“自杀”,从而终止正在进行的免疫反应。一些肿瘤细胞进化出了一种防御机制,它们的表面也带有PDL1,从而诱导T细胞过早地进入自我破坏程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部分T细胞会在PD-1的作用下发生细胞凋亡
B. T细胞上有PD-1分子说明只有T细胞含有合成PD-1分子特有的基因
C. 使用无PDL1效应的药物结合肿瘤患者T细胞表面的PD-1,会降低免疫治疗的效果
D. 增加接受器官移植的个体T细胞上的PD-1,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免疫排斥
【答案】D
【解析】
【分析】1、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2、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详解】A、部分T细胞在其表面的PD-1与PDL1发生特异性结合后,能导致T细胞“自杀”,该过程属于细胞凋亡,A错误;
B、T细胞上有PD-1分子,是PD-1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其它体细胞都有该基因,B错误;
C、药物与肿瘤患者T细胞表面PD-1结合,将阻碍PD-1与PDL1的结合,避免T细胞“自杀”,会提高免疫治疗效果,C错误;
D、接受器官移植的个体T细胞PD-1增加,使T细胞活性被适当抑制,不引发对该细胞的“杀伤”,所以降低免疫排斥,D正确。
故选D。
18.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A. 神经元B. 神经纤维C. 突起D. 脑神经
【答案】A
【解析】
【分析】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
【详解】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又称为神经细胞。
故选A。
19. 下列关于膝反射的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感觉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中
B. 传出神经末梢可支配骨骼肌细胞和内分泌腺
C. 运动神经元的树突可受其他神经元轴突末梢的支配
D. 反射中枢由中间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之间的突触组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反射弧由五部分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感觉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运动神经)和效应器。膝反射的反射弧是只有一个感觉神经元和一个运动神经元组成的二元反射弧,效应器为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股四头肌。
【详解】A、感觉神经元的细胞体位于脊神经节中,A错误;
B、在膝反射弧中,传出神经末梢可支配股四头肌,B错误;
C、运动神经元的树突可受其他神经元轴突末梢的支配,两者之间可以形成突触,C正确;
D、膝反射弧是二元反射弧,没有中间神经元,它的神经中枢在脊髓,D错误。
故选C。
20. 如图为神经元甲、乙形成的突触结构,在a、d两点连接一测量电位变化的灵敏电流计,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若a点受到适宜刺激而兴奋,兴奋处膜电位发生变化,这是K+外流引起的
B. 神经冲动由甲传向乙不需要消耗能量
C. 刺激b点和c点,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均偏转两次
D. 甲释放的神经递质需要与乙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才能引起乙膜电位的变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详解】A、若a点受到适宜刺激而兴奋,兴奋处膜电位发生变化,这是Na+内流引起的,A错误;
B、神经冲动的传导由甲到乙的过程是利用神经递质的传递,甲释放神经递质是采用胞吐的方式,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
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速度快;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化学信号,存在时间上的延搁,速度较慢,因此,电刺激b点,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偏转两次,兴奋的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因此,电刺激c点,指针偏转一次,C错误;
D、甲释放的神经递质需要与乙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才能引起乙膜电位的变化,D正确。
故选D。
二、综合题(共35分)
21. 某研究人员用药物W进行了如下实验:给甲组大鼠注射药物W,乙组大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饲养一段时间后,测定两组大鼠的相关生理指标。实验结果表明:乙组大鼠无显著变化;与乙组大鼠相比,甲组大鼠的血糖浓度升高,尿中葡萄糖含量增加,进食量增加,体重下降。回答下列问题:
(1)由上述实验结果可推测,药物W破坏了胰腺中的________________细胞,使细胞失去功能,从而导致血糖浓度升高。
(2)由上述实验结果还可推测,甲组大鼠肾小管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增加,导致肾小管液的渗透压比正常时的_____________,从而使该组大鼠的排尿量_____________。
(3)实验中测量到甲组大鼠体重下降,推测体重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若上述推测都成立,那么该实验的研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
【答案】 ①. 胰岛B ②. 高 ③. 增加 ④. 甲组大鼠胰岛素缺乏,使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来获得能量,导致机体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增加 ⑤. 获得了因胰岛素缺乏而患糖尿病的动物,这种动物可以作为实验材料用于研发治疗这类糖尿病的药物
【解析】
【分析】1、胰岛B细胞能分泌胰岛素,其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胰岛A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其作用是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2、糖尿病的病人由于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过少,血糖进入细胞及在细胞内氧化分解发生障碍,而非糖物质转化成糖仍在进行,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部分糖随尿液排出,而原尿中的葡萄糖又增加了尿液的渗透压,因此导致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进而导致尿量增多。
【详解】(1)由于甲组大鼠注射药物W后,血糖浓度升高,可推知药物W破坏了胰腺中的胰岛B细胞,使胰岛素的分泌量减少,从而导致血糖浓度升高。
(2)由题干信息可知,甲组大鼠肾小管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增加,会导致肾小管液的渗透压比正常时的高,因此导致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进而导致尿量增加。
(3)甲组大鼠注射药物W后,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使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来获得能量,导致机体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增加,体重下降。
(4)由以上分析可知,药物W破坏了胰腺中的胰岛B细胞,使大鼠因胰岛素缺乏而患糖尿病,这种动物可以作为实验材料用于研发治疗这类糖尿病的药物。
【点睛】本题结合药物W的实验,主要考查了糖尿病的病因以及“三多一少”症状出现的原因等相关基础知识,意在考查考生从题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运用所学知识对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和解释现象的能力。
22. 如图是体育运动对学习记忆的促进作用与蛋白质类神经营养因子(BDNF)关系的部分图解。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结构为__________,兴奋在如图所示结构中传递方向为单向的,原因是_________。
(2)据图可知,BDNF可能具有的作用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
(3)图中AMPA是一种____________。有实验表明,水迷宫训练后大鼠长期记忆能力提高,可能原因可能是突触蛋白表达明显增强或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突触 ②.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③. 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 ④. 激活突触后膜上的受体 ⑤. (特异性)受体 ⑥. 建立了更多的新突触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突触前膜里面的突触小泡,内含b神经递质,通过胞吐的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运动应激能促进a过程BDNF基因的表达,向突触间隙释放蛋白质类神经营养因子。
【详解】(1)如图所示结构有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为突触结构,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2)据图可知,BDNF具有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和激活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的作用,从而促进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
(3)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AMPA结合,AMPA是一种受体。水迷宫训练后大鼠长期记忆能力提高,可能原因可能是突触蛋白表达明显增强或建立了更多的新突触。
【点睛】答题关键在于掌握兴奋的传导和传递、突触结构和功能等相关知识,从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得出正确结论。
23. 从2020年初至今,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全球。目前,我国生产的新冠疫苗正在为全球抗击新冠疫情做出巨大贡献。科研人员为疫苗的研发做了大量工作。
(1)图1中新冠病毒S蛋白的RNA在________作用下合成C,根据C分子序列可判断需要用限制酶__________切割质粒B。
(2)图2为新冠病毒疫苗制备过程。疫苗III生产过程中需用使用_________(固体/液体)培养基筛选工程菌,从功能上看该培养基属于_______________培养基,同时需注意灭菌与调节pH的先后顺序是_____________。
(3)核酸疫苗(又称DNA疫苗)是一种新型疫苗,它是由病原微生物中的一段能表达抗原特异性的基因组成,这段基因编码的产物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从不同疫苗生产途径中可以看出,其中____________属于核酸疫苗。
(4)研发出的疫苗需进行动物实验。给实验动物注射疫苗后,在实验动物体内检测到了针对S抗原蛋白的特异性抗体。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有______。
A.S蛋白作为抗原,引发了特异性免疫
B.B淋巴细胞一定参与了上述免疫过程
C.T淋巴细胞可能参与了上述免疫过程
D.抗体大多是糖类或脂质等小分子有机物
(5)有人认为,与疫苗I相比,疫苗III安全性更高,请说出其理由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逆转录酶 ②. NcⅠ和NheⅠ ③. 固体 ④. 选择 ⑤. 先调pH再灭菌 ⑥. 疫苗Ⅴ ⑦. ABC ⑧. 此疫苗不含新冠病毒的核酸,不会在人体内增殖
【解析】
【分析】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1)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
(2)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详解】(1)C表示DNA,由RNA合成C需要逆转录酶参与,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将C分子未切割之前的序列补充完整,发现酶的两个切割位点CCATG和GGATC分别是所以要用NcⅠ和NheⅠ限制酶。
(2)疫苗IⅢ生产过程中需要用固体培养基,目的是为了筛选工程菌,所以是一种选择培养基。应先调pH再灭菌,否则可能会再次被污染。
(3)①②③④⑤⑧过程是生产核酸疫苗的途径,由此疫苗Ⅴ属于核酸疫苗。
(4)ABC、机体检测出了针对S抗原蛋白的特异性抗体所以S抗原蛋白作为抗原引发体液免疫,体液免疫是一种特异性免疫,B细胞一定参与,T淋巴细胞可能参与,ABC正确;
D、抗体是蛋白质,属于大分子有机物,D错误。
故选ABC。
(5)据图可知:疫苗Ⅲ不含新冠病毒的核酸,不会在人体内增殖,故与疫苗Ⅰ相比,其安全性更高。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试识记基因工程的原理、操作步骤、操作工具,掌握各操作步骤中需要注意的相关细节,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三、实验题(共25分)
24. 为探究不同因素对尿量的影响,某同学用麻醉后的实验兔进行不同的实验,实验内容如下:
a.记录实验兔的尿量(单位:滴/分钟)
b.耳缘静脉注射垂体提取液0.5mL,记录尿量
c.待尿量恢复后,耳缘静脉注射20%葡萄糖溶液15mL,记录尿量,取尿液做尿糖定性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同学发现,与a相比,b处理后实验兔尿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C处理后,肾小管腔内液体的渗透压会升高,实验兔的尿量会___________,取尿液加入斐林试剂做尿糖定性实验出现砖红色,说明尿液中含有___________。
(3)若某实验兔出现腹泻,尿量减少现象,导致尿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了存在于___________的渗透压感受器,从而引起尿量减少。
【答案】 ①. 垂体提取液中含有抗利尿激素,促进了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②. 增加 ③. 葡萄糖 ④. 下丘脑
【解析】
【分析】本题通过探究不同因素对尿量的影响,来考查水盐平衡的调节过程,理清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注意抗利尿激素分泌的外界条件,再结合题干信息,就能准确回答各个小题。
【详解】(1)b中注射的是垂体提取液,垂体提取液中含有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导致b处理后实验兔尿量减少。
(2)静脉注射20%葡萄糖溶液15mL,会使血浆的葡萄糖浓度高于正常血糖水平,过多的葡萄糖会随尿液排出体外,导致肾小管腔内液体的渗透压升高, 同时会带走大量的水分,使得尿量增加。斐林试剂可与还原糖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取尿液加入斐林试剂做尿糖定性实验出现砖红色,说明尿液中含有葡萄糖。
(3)实验兔出现腹泻会导致大量的水和无机盐丢失,使得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使抗利尿激素合成和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引起尿量减少。
【点睛】解答第(2)小题,要注意一次性糖含量过高会引起血浆葡萄糖浓度增大,葡萄糖会随尿液排出体外,同时会带走大量的水分,使得尿量增加,而不能直接根据血浆渗透压增高,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而做出错误判断,误认为会导致尿量减少。
25. 取出枪乌贼完整无损的粗大神经纤维并置于适宜的环境中,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G表示灵敏电流计,a、b为两个微型电极,阴影部分表示开始发生局部电流的区域。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静息状态时的电位,A侧为___,B侧为___(填“正”或“负”)。
(2)局部电流在膜外由________部位流向________部位,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回路。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________的。
(4)如果将a、b两电极置于神经纤维膜外,同时在c处给予一个强刺激(如上图所示),电流计的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________(填“相同”或“相反”)的偏转。
【答案】(1) ①. 正 ②. 负
(2) ①. 未兴奋 ②. 兴奋(3)双向(4)相反
【解析】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而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单向传递。
【小问1详解】
静息状态时的电位为外正内负,则图中A侧为正电位、B侧为负电位。
【小问2详解】
兴奋传导方向和膜内电流方向相同,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因此局部电流在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回路。
【小问3详解】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而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可以是是双向的。
【小问4详解】
如果将a、b两电极置于神经纤维膜外,刺激c处,电流先后两次通过两个电极,所以电流计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及传导,要求考生识记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掌握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及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能结合电流计的位置及刺激位点作出准确的判断。
限制酶
NcI
SphI
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点
C↓CATGG
GCTAG↓C
限制酶
NheI
BumHI
识别序列和切测位点
G↓GATCC
G↓CTAGC
新疆乌鲁木齐市2022_2023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疆乌鲁木齐市2022_2023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2022_2023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2022_2023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下列关于糖类的叙述,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疆维石河子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疆维石河子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新冠肺炎诊疗方案指出,地塞米松,下图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