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两校联考2023_2024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展开1. 头发的主要成分是角蛋白,角蛋白是一种由 166 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含有两条肽链,两个二硫键(-S-S-)。人工进行卷发的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角蛋白合成过程中共脱掉164个水分子
B. 卷发剂处理不会使角蛋白肽键的数目发生改变
C. 角蛋白中二硫键的位置与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有关
D. 卷发剂处理前后角蛋白的空间结构未发生改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氨基酸在核糖体中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 )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的过程;连接两个氨基酸的化学键是肽键。
【详解】A、氨基酸形成角蛋白过程中脱水的数目=氨基酸数目-肽链数=166-2=164,A正确;
BD、烫发过程中角蛋白的肽键没有断裂,改变了角蛋白的空间结构,B正确,D错误;
C、二硫键是由氨基酸之间的巯基形成的,因此蛋白质内形成二硫键的位置与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有关,C正确。
故选D。
2. 2020年,三位科学家共享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因为他们发现了丙型肝炎病毒。丙肝病毒与乙肝病毒都通过血液传播并且会导致严重的肝炎,乙肝病毒的遗传物质中含有碱基T,而丙肝病毒则含有碱基U。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两种病毒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只有拟核
B. 丙肝病毒可利用人体肝细胞内的核糖体进行蛋白质的合成
C. 丙肝病毒的核酸是DNA,而乙肝病毒的核酸是RNA,更易发生突变
D. 与肝炎患者接触时佩戴口罩可以有效避免感染
【答案】B
【解析】
【分析】病毒没有任何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遗传物质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一旦离开活细胞就会变成结晶体。病毒自身不能繁殖后代,只能利用宿主活细胞内现成代谢系统合成自身的核酸和蛋白质成分;以核酸和蛋白质等元件的装配实现其大量繁殖,因此病毒在寄主细胞内以复制方式增殖。
【详解】A、病毒无细胞结构,没有细胞核,也没有拟核,A错误;
B、病毒需寄生在活细胞中,并可利用人体肝细胞内的核糖体进行蛋白质的合成,B正确;
C、乙肝病毒的遗传物质中含有碱基T,说明乙肝病毒的核酸是DNA,丙肝病毒则含有碱基U,说明丙肝病毒的核酸是RNA,更易发生突变,C错误;
D、丙肝病毒与乙肝病毒都通过血液传播,佩戴口罩不能有效避免感染,D错误。
故选B。
3. 研究人员对分别取自3种不同生物的部分细胞(甲、乙、丙)进行观察和实验,发现甲细胞存在细胞壁、核糖体和核膜,且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乙细胞存在核糖体和核膜,不存在细胞壁,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丙细胞无核膜,但是存在细胞壁和核糖体,且能进行光合作用,结合上述信息,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甲、乙、丙三种细胞可能分别取自菠菜、小鼠、蓝细菌
B. 丙细胞能进行光合作用是因为其细胞内含有叶绿体
C. 甲细胞和丙细胞的细胞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最大的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D. 甲细胞和丙细胞都具有细胞壁,但是两者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不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题意分析,甲有核膜,为真核生物,能进行光合作用,表明为植物,为洋葱。乙有核膜,为真核生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没有细胞壁,为动物,为兔子。丙没有核膜,为原核生物,能进行光合作用,为蓝细菌。
【详解】A、丙细胞无核膜,是原核细胞,但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丙有可能是蓝细菌,甲、乙细胞都具有核膜,都是真核细胞,其中甲细胞具有细胞壁且能进行光合作用,因而甲有可能是菠菜,而乙细胞不具有细胞壁,也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乙有可能是小鼠,A正确;
B、丙是原核生物,丙能进行光合作用是因为其细胞内含有叶绿素、藻蓝素及光合作用所需的酶,B错误;
C、在光学显微镜下比较甲细胞和丙细胞的细胞结构,其最主要的区别是丙细胞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甲细胞有真正的细胞核,C正确;
D、甲细胞是真核细胞,其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丙细胞是原核细胞,其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两种细胞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并不相同,D正确。
故选B。
4. 图①②分别是在低倍镜和高倍镜下观察到的细胞,③④⑤⑥分别是放大倍数不同的目镜或物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④⑥属于物镜,⑥的放大倍数大于④
B. 选择⑤和⑥放大倍数最高
C. 得到②视野需要将①所在的装片向左移动
D. 如果不调节反光镜和光圈,则②的视野亮度低于①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图甲分析可知,②与①相比,物镜与载玻片的距离更近,这说明②的放大倍数大于①。
【详解】A、④⑥具有螺纹,属于物镜,物镜长度越大放大倍数越高,所以⑥的放大倍数大于④,A正确;B、目镜长度越小放大倍数越高,所以选择⑤和⑥放大倍数最高,B正确;
C、②是用高倍镜观察①中偏右侧的一个细胞,所以应该将装片向右移动才能得到②,C错误;
D、视野②放大倍数高于视野①,放大倍数越高则视野的亮度越小,所以如果不调节反光镜和光圈,则②的视野亮度低于①,D正确。
故选C。
5. 中国农业大学研制的某玉米品种平均亩产量可达1600斤,某兴趣小组欲检测该品种玉米中有机物的存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若要观察到玉米细胞中的脂肪颗粒,需借助显微镜
B. 检测蛋白质时,双缩脲试剂A 液和B液先混合再使用
C. 向玉米研磨液中加斐林试剂后加热有砖红色沉淀,则玉米一定含有蔗糖
D. 检测玉米种子中的脂肪时,种子切片经苏丹Ⅲ染色后,需用清水反复冲洗
【答案】A
【解析】
【分析】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相关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糖类中的还原糖,如葡萄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因此,可以根据有机物与某些化学试剂所产生的颜色反应,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或蛋白质的存在。
【详解】A、细胞中的脂肪颗粒属于显微结构,需要使用显微镜观察,故若要观察到玉米细胞中的脂肪颗粒,需借助显微镜,A正确;
B、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检测时先加双缩脲试剂A液再加双缩脲试剂B液,B错误;
C、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但蔗糖不属于还原糖,故向玉米研磨液中加斐林试剂后加热有砖红色沉淀,则玉米一定含有还原糖,无法得知是否含有蔗糖,C错误;
D、苏丹Ⅲ易溶于酒精,故检测玉米种子中的脂肪时,种子切片经苏丹Ⅲ染色后,需用50%酒精洗去浮色,D错误。
故选A。
6. 近年来许多奶茶店遍布大街小巷,中学生也是奶茶店的消费主力军。部分奶茶中“奶”的成分为“植脂末”,属于反式脂肪酸,长期摄入可影响智力发育。除此之外奶茶中还含有高浓度果糖、淀粉、乳化剂,甜味剂、咖啡因等化学成分。下列关于奶茶的描述正确的是()
A. 与牛奶相比,奶茶的营养更丰富,更适于长期饮用
B. “不甜”的奶茶中由于不含糖类,可代替白开水大量饮用
C. 饮用奶茶后,可产生饱腹感,但不会为人体细胞提供任何的能量
D. 长期饮用奶茶等高糖饮品不仅会导致体内脂肪过度囤积,还会大大的提高得糖尿病的风险
【答案】D
【解析】
【分析】部分奶茶中“奶”的成分为“植脂末”,属于反式脂肪酸,长期摄入可影响智力发育。除此之外奶茶中还含有高浓度果糖、淀粉、乳化剂,甜味剂、咖啡因等化学成分,机体摄入大量糖后会转化为脂肪,同时长期高糖刺激,可能会导致糖尿病。
【详解】A、糖类可大量转化为脂肪,长期饮用奶茶等高糖饮品不仅会导致体内脂肪过度囤积,还大大提高了得糖尿病的风险,不适合长期饮用,A错误;
B、“不甜”的奶茶中虽不含果糖或含量少,但仍含有淀粉等糖类,不可代替白开水大量饮用,B错误;
C、奶茶中含有高浓度果糖、淀粉等物质,经过消化和吸收后可为人体细胞提供一定的能量,C错误;
D、奶茶中还含有高浓度果糖、淀粉等糖类,糖类可大量转化为脂肪,长期饮用奶茶等高糖饮品会导致体内脂肪过度囤积,有一定的患糖尿病的风险,D正确。
故选D。
7. 化合物 b 由 1 分子磷酸、1 分子碱基和 1 分子化合物 a 构成,其结构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若 m 为腺嘌呤,则 b 肯定为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B. 若 a 为核糖,则由 b 组成的核酸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
C. 若 m 为尿嘧啶,则 DNA 中肯定不含 b 这种化合物
D. 幽门螺杆菌体内含的化合物 m 共 4 种
【答案】C
【解析】
【分析】核酸根据五碳糖不同分为DNA和RNA,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DNA和RNA在组成成分上的差异是:①五碳糖不同,DNA中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RNA中的五碳糖是核糖;②碱基种类不完全相同,DNA中的碱基是A、T、 G、C,RNA中的碱基是A、U、G、C。
【详解】A、若m为腺嘌呤,则b可能为腺嘌呤脱氧核苷酸,也可能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A错误;
B、若a为核糖,由b构成的核酸为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B错误;
C、若m为尿嘧啶,是RNA特有的碱基,则DNA中不含b这种化合物,C正确;
D、幽门螺杆菌为原核生物,含有RNA和DNA两种核酸,故体内含有的化合物m共5种,D错误。
故选C。
8. 下图表示真核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物质甲可表示蛋白质,物质乙可表示磷脂
B. 生物膜组成成分和结构相似,在结构功能上紧密联系
C. 图中①的场所是叶绿体,②的场所是线粒体
D. 完成③、⑤、⑥功能的结构均具有双层膜结构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甲为蛋白质,乙为磷脂,①是叶绿体,②是线粒体,③是内质网,④是高尔基体,⑤是液泡,⑥是溶酶体。
【详解】A、析题图可知,甲由C、H、O、N组成,乙的组成元素是C、H、O、N、P,二者是单位膜的组成成分,因此甲是蛋白质,乙是磷脂,A正确;
B、各种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这些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很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协调配合,B正确;
C、①能进行光合作用,②能提供能量,故分别为叶绿体和线粒体,C正确;
D、③是内质网,⑤是液泡,⑥是溶酶体,均为单层膜结构,D错误。
故选D。
9. “骨架”在细胞的分子组成和细胞结构中起重要作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物大分子以单体分子为骨架
B.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其他生物膜无此基本骨架
C. 细胞骨架存在于细胞质中,维持细胞形态,锚定并支撑着许多细胞器
D. DNA分子以核糖核苷酸为基本单位,交替连接成分子的基本骨架
【答案】C
【解析】
【分析】1、细胞骨架是真核细胞中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的网架结构,细胞骨架由蛋白质纤维组成。
2、生物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3、DNA分子的基本骨架是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
【详解】A、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基本骨架,A错误;
B、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其他生物膜如细胞器膜也有这个基本骨架,B错误;
C、真核细胞的细胞质中有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细胞骨架, 它与维持细胞形态并控制细胞运动和胞内运输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C正确;
D、DNA分子的基本骨架是由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而成,排列在外侧,D错误。
故选C。
10. 科学研究离不开科学的方法,下列关于科学方法的描述错误的是()
A. 细胞学说的建立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法,因而结论不可信
B. 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提出的假说需要不断修正和补充
C. 用差速离心法分离细胞器,离心速率应由慢到快
D. 用橡皮泥等材料制作的细胞模型属于物理模型
【答案】A
【解析】
【分析】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模型的形式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归纳法是指由一系列具体事实推出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归纳法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科学研究中经常运用不完全归纳法,由不完全归纳得出的结论很可能是可信的,因此可以用来预测和判断,不过,也需要注意存在例外的可能。
【详解】A、施莱登和施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借助显微镜观察了部分植物和动物的结构,进而提出了细胞学说,因此细胞学说的建立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法,科学研究中经常运用不完全归纳法,由不完全归纳得出的结论很可能是可信的,A错误;
B、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提出的假说正确与否,需要实践来检验,假说被接受或被否定,取决于它能否与以后不断得到的观察和实验结果相吻合,因此假说需要不断修正和补充,B正确;
C、差速离心法主要是采用逐渐提高离心速率来分离不同大小颗粒的方法,因此用差速离心法分离细胞器,离心速率应由慢到快,C正确;
D、橡皮泥等材料制作的细胞模型属于物理模型,D正确。
故选A。
11. 某兴趣小组做了一个实验,简易装置如图甲所示;图甲漏斗内液面上升的高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一细胞被放在某溶液中的状态(此时细胞有活性)如图丙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由图甲可知,实验开始时b侧液体浓度大于a侧
B. 由图乙可知,图甲中漏斗内溶液的吸水速率在下降
C. 图甲中c结构模拟的是图丙中的③④⑤
D. 把图丙所示状态的细胞放在清水中将发生质壁分离
【答案】D
【解析】
【分析】1、质壁分离利用的是渗透作用的原理,发生渗透作用需要两个条件:半透膜和浓度差。
2、成熟的植物细胞具有发生渗透作用的两个条件: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液与细胞外界溶液之间存在浓度差。
3、分析题图可知,图甲是研究渗透吸水的渗透装置,图乙曲线是液面高度与时间的关系,图丙所示状态的细胞可能正在质壁分离或正在质壁分离复原或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详解】A、由图甲可知,漏斗液面上升,说明水由烧杯进入漏斗的多,实验开始时b侧液体的浓度大于a侧,A正确;
B、由图乙可知,随着时间的变化,液面逐渐升高,但曲线斜率逐渐减小至0,说明溶液的吸水速率在下降,B正确;
C、据图丙可知,③是细胞膜,⑤是液泡膜,④是两层膜间的细胞质,③④⑤构成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在植物细胞中作用相当于图甲中c结构的作用,C正确;
D、图丙所示细胞处于质壁分离状态,可能是死细胞,可能处于吸水和失水动态平衡的活细胞,也可能是处于失水过程的活细胞。所以把图丙所示状态的细胞放在清水中,细胞可能不能吸水,也可能吸水后发生质壁分离复原,D错误。
故选D。
12. 图甲中曲线 a、b 表示物质跨膜运输的两种方式,图乙表示细胞对大分子物质“胞吞”和“胞吐”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甲中曲线 b 达到最大转运速率后的限制因素可能是转运蛋白的数量有限
B. 图乙中的胞吞和胞吐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C. 图乙中的胞吞和胞吐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D. 曲线 a 可表示 Na+进入小肠上皮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曲线甲图:方式a只与被转运的物质浓度有关,且与浓度呈正相关,属于自由扩散;方式b除了与浓度相关外,还与载体数量有关,属于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图乙分析题图可以知道,c是细胞的胞吞过程,d是细胞的胞吐过程,不论是细胞的胞吞还是胞吐都伴随着细胞膜的变化和具膜小泡的形成,因此胞吐与胞吞的结构基础是膜的流动性。
【详解】A、图甲中曲线a表示自由扩散,曲线b表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故曲线b达到最大转运速率后的限制因素可能是转运蛋白的数量有限,A正确;
B、图乙中c是细胞的胞吞过程,d是细胞的胞吐过程,不论是细胞的胞吞还是胞吐都伴随着细胞膜的变化和具膜小泡的形成,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B正确;
C、胞吞、胞吐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胞吞和胞吐过程需要消耗细胞呼吸所释放的能量,C正确;
D、Na+进入小肠上皮细胞为主动运输,而曲线a只与被转运的物质浓度有关,且与浓度呈正相关,属于自由扩散,D错误。
故选D。
13. 如图为显微镜下观察的细胞图像,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图中 L 是细胞壁,M 是液泡,N 是外界溶液
B. 该细胞所处的外界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
C. 将视野中的细胞浸润在清水中,原生质层不一定复原
D. 该实验说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
【答案】B
【解析】
【分析】1、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植物细胞是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和失水的。
2、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外界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
3、当细胞不断失水时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也就是逐渐发生了质壁分离。
4、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细胞液中,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
【详解】A、分析图可知: L 是细胞壁,M 是液泡,N 是外界溶液,A正确;
B、 图中细胞状态可能正在发生细胞质壁分离,可能质壁分离过度细胞处于失活状态,也有可能正在发生细胞质壁分离复原,故无法准确判断该细胞所处的外界溶液浓度与细胞液浓度关系,B错误;
C、将视野中的细胞浸润在清水中,由于无法准确判断细胞此时所处状态,故原生质层不一定复原,C正确;
D、当细胞不断失水时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也就是逐渐发生了质壁分离,该实验说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D正确。
故选B。
14. 关于生物学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NaOH 与 CuSO₄配合使用在还原糖和蛋白质检测实验中的作用不同
B. 以黑藻为材料进行“观察细胞质的流动”活动,幼嫩叶片是最佳观察材料
C. 花生子叶切薄片后用苏丹Ⅲ染液染色制片观察,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细胞中被染成红色的脂肪颗粒
D. 用黑藻叶片观察质壁分离现象,叶绿体的存在会利于对现象的观察
【答案】C
【解析】
【分析】1、双缩脲试剂用来鉴定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由A液(质量浓度为0.1 g/mL氢氧化钠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 g/mL硫酸铜溶液)组成,使用时要先加A液1mL,造成碱性条件,再加入B液4滴,摇匀后出现紫色反应。斐林试剂用于鉴定还原糖,斐林试剂由甲液(质量浓度为0.1 g/mL氢氧化钠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 g/mL硫酸铜溶液)组成,使用时甲液和乙液等体积混匀后加入待测组织样液,水浴加热后出现砖红色沉淀。
2、脂肪鉴定原理: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
【详解】A、NaOH与CuSO4配合使用在还原糖和蛋白质检测实验中作用不同,在还原糖中还原糖将氢氧化铜还原为氧化亚铜,在蛋白质鉴定中在NaOH制造的碱性条件下铜离子可以与蛋白质形成紫色络合物,A正确;
B、黑藻幼嫩的叶片比老化叶片的细胞活力高,细胞代谢速率快,易观察到胞质环流现象,B正确;
C、观察苏丹III染色的花生子叶细胞的脂肪颗粒,苏丹Ⅲ将脂肪染成橘黄色,而不是红色,C错误;
D、用黑藻叶片观察质壁分离现象,叶绿体的存在可以作为观测的指标,利于对现象的观察,D正确。
故选C。
15. 图中①②③表示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a、b为膜上的蛋白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通道蛋白与运输的特定离子或分子的结合是暂时的、可分离的
B. a为载体蛋白、b为通道蛋白,②③的物质运输速率分别与 a 、b的数量有关
C. 图中①②③代表的运输方式均为被动运输
D. 在物质运输过程中,载体蛋白不会因发生空间构象的改变而失活
【答案】A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示为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示意图,①表示自由扩散、②表示通过载体蛋白进行的协助扩散,③表示通过通道蛋白进行的协助扩散。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
【详解】A、图中b 为通道蛋白,通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通道的直径和形状相适配、大小和电荷相适宜的分子或离子通过,分子或离子通过通道蛋白时,不需要与通道蛋白结合,A错误;
B、图中a为载体蛋白、b为通道蛋白,②③均为协助扩散,物质运输速率分别与 a 、b的数量有关,B正确;
C、图中①表示自由扩散、②③表示协助扩散,均为被动运输,C正确;
D、a 为载体蛋白,与运输的物质结合后,通过自身构象的改变来转运物质,完成转运后构象恢复原状,因此在物质运输过程中,载体蛋白不会因发生空间构象的改变而失活,D正确。
故选A。
16. 棉花纤维由纤维细胞形成。蔗糖经膜蛋白SUT转运进入纤维细胞后逐渐积累,在纤维细胞的加厚期被大量水解后参与纤维素的合成。研究人员用普通棉花品系培育了SUT表达水平高的品系F,检测两品系植株开花后纤维细胞中的蔗糖含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蔗糖进入纤维细胞后会被水解为2分子葡萄糖
B. 曲线甲表示普通棉花纤维细胞中的蔗糖含量
C. 提高SUT的表达水平会使纤维细胞加厚期提前
D. 曲线乙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蔗糖水解后参与细胞呼吸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题图,甲乙曲线蔗糖含量都是先上升是因为蔗糖经膜蛋白SUT转运进入纤维细胞后积累,随后蔗糖含量下降是因为在纤维细胞的加厚期被大量水解后参与纤维素的合成造成的。品系F中的SUT表达水平提高,对蔗糖的运输增加,而甲曲线蔗糖含量的最高值大于乙且上升的时间早于乙,所以曲线甲应为品系F纤维细胞中的蔗糖含量。
【详解】A、蔗糖是由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形成的二糖,因此蔗糖进入纤维细胞后会被水解为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A错误;
B、已知品系F中的SUT表达水平提高,对蔗糖的运输增加,分析曲线可知,甲曲线蔗糖含量的最高值大于乙且上升的时间早于乙,所以曲线甲应为品系F纤维细胞中的蔗糖含量,B错误;
C、已知蔗糖在纤维细胞的加厚期被大量水解后参与纤维素的合成,图中甲曲线蔗糖含量下降的时间早于乙曲线,故提高SUT的表达水平会使纤维细胞加厚期提前,C正确;
D、由题干信息“蔗糖在纤维细胞的加厚期被大量水解后参与纤维素的合成”可知,15-18天曲线乙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蔗糖被水解后参与纤维素的合成,D错误。
故选C。
17. 研究发现,植物细胞膜上存在①②两种蛋白,①将H+运出细胞,②将H+和蔗糖分子同时运入细胞,过程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细胞内pH比细胞外高
B. ①既具有催化功能又具有运输功能
C. 蔗糖运入和H+运出细胞都是主动运输
D. 蔗糖的最大运输速率只取决于②的数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利用载体蛋白①把H+运出细胞,导致细胞外H+浓度较高,该过程还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载体蛋白②能够依靠细胞膜两侧的H+浓度差把H+和蔗糖分子运入细胞,属于协助扩散。
【详解】A、根据①蛋白需要消耗ATP分析,H+出细胞是耗能的主动运输,细胞内的浓度低于细胞外,细胞内pH比细胞外高,A正确;
B、①蛋白可以催化ATP的水解,获得能量用于转运H+,B正确;
C、蔗糖运入细胞是从低浓度到高浓度的运输,利用了H+浓度差产生的势能,H+ 进入细胞利用了ATP中的能量,都属于主动运输,C正确;
D、蔗糖的运输与转运蛋白的数量有关,也与H+的浓度差有关,D错误。
故选D。
18. 下图是与渗透压有关的两个实验装置图,假设v1代表水分子进入半透膜的速度,v2代表水分子从半透膜出来的速度,图甲和图乙中半透膜类型相同。图甲中a,b、c为同一个装置在进行实验时依次出现的三种不同的情况,a为实验的初始状态,b、c为不同方法处理下的渗透平衡状态;图乙为渗透平衡状态,其中S1,S2代表两种溶液,漏斗内外起始液面一致,达到平衡时液面差为m。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半透膜允许水分子通过,图甲中a到b的过程中v1逐渐减小到零,b到c的过程v2由零慢慢变快
B. 若图乙中S1、S2是两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则渗透平衡时S1和S2的溶液浓度相等
C. 若将图乙中漏斗管内m以内的液体吸出,漏斗内液面重新稳定时的m和之前相比减小
D. 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中,处于平衡状态时细胞液浓度都等于外界溶液浓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是半透膜和浓度差,半透膜一层选择透过性膜,水分子可以通过蔗糖分子不能通过,当半透膜两侧存在浓度差时,相同时间内浓度低的一边往浓度高的一边运动的水分子更多,使浓度高的一边液面不断升高,当浓度差产生的力和高出的液面的重力相等时就形成二力平衡,水分子运动达到动态平衡,液面不再升高,此时液面高的一侧浓度大。
【详解】A、达到渗透平衡时,水分子进出半透膜的速度相等,但不为零,由题意可知,实验初始状态时v1>v2,随时间的推移,v1逐渐减小,v2逐渐增加,二者逐渐达到平衡,半透膜内的液面不再上升,因此图甲中a到b的过程中v1由快变慢,b到c的过程中由于施加压力v2由慢变快,A错误;
B、渗透平衡时△m产生的压力与漏斗内外溶液浓度差产生的渗透压大小相等,S1和S2溶液的浓度不相等,B错误;
C、m与溶液的浓度差呈正相关,若将图乙中漏斗管内m以内的液体吸出,漏斗内液面重新稳定时的m由于半透膜两侧溶液的浓度差减小而减小,C正确;
D、在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中,分离平衡状态时细胞液浓度等于外界溶液浓度,复原平衡状态时,细胞液浓度可能大于外界溶液浓度,如植物细胞置于清水中,复原平衡时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D错误。
故选C。
19. 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酶作为催化剂发挥作用后性质和数量会发生改变
②酶通过提供反应所需的活化能提高反应速率
③蛋白酶能催化不同的蛋白质水解,因此酶不具有专一性
④细胞代谢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与酶的高效性是分不开的
⑤酶是由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产生的
⑥酶既可作为催化剂,也可以作为另一个反应的底物
A. ③④⑥B. ②⑥C. ①④⑤D. ⑥
【答案】D
【解析】
【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酶具有专一性、高效性、作用条件较温和的特性。
【详解】①酶作为催化剂发挥作用后性质和数量不会发生改变,①错误;
②酶通过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来提高反应速率,②错误;
③蛋白酶能催化不同的蛋白质水解,说明蛋白酶能催化一类物质的化学反应,因此酶具有专一性,③错误;
④细胞代谢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与酶的专一性是分不开的,④错误;
⑤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⑤错误;
⑥酶既可作为催化剂,也可以作为另一个反应的底物,例如,蛋白质类酶可以作为底物被蛋白酶水解,⑥正确。
综上分析,ABC均错误,D正确。
故选D。
20. 下列物质或结构中含有糖类的是( )
①糖蛋白②RNA ③染色体④细胞膜⑤淀粉酶
A. ①②③④B. ①③④⑤
C. ①②④⑤D. ②③④⑤
【答案】A
【解析】
【分析】ATP分子中含有核糖;DNA分子中含有脱氧核糖;染色体中含有脱氧核糖,细胞膜外表面含有多糖;淀粉酶属于蛋白质不含糖类。
【详解】①糖蛋白是细胞膜外侧的物质,是由糖类和蛋白质组成的,①正确;
②RNA的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其中的五碳糖是核糖,②正确;
③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构成的,DNA中含有脱氧核糖,③正确;
④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细胞膜的外表面含有糖蛋白,即糖类和蛋白质结合而成的糖蛋白结构,④正确;
⑤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不含有糖类,⑤错误。
故选A。
21. 有关“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与 1 号相比,2 号试管的现象说明加热降低了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B.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催化剂的种类
C. 溶液的体积、试管的洁净程度为无关变量
D. 与 3 号试管相比,4 号试管中过氧化氢分解得更快,证明该酶具有高效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1、实验中的变量: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
2、自变量是想研究且可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为自变量,对照实验中的自变量要唯一; 因变量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为因变量。无关变量是在实验中,除了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存在一些可变因素,能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对照实验中的无关变量应保持适宜且相同。
3、本实验中,自变量是过氧化氢所处的条件,因变量是过氧化氢的分解速度,通过气泡产生的速度体现出来,无关变量有过氧化氢的量、酶的用量等。
【详解】A、与 1 号相比,2 号试管加热是增加反应分子的能量,能使过氧化氢分子从常态转变成容易反应的活跃状态,没有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A错误;
B、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和催化剂的种类,B正确;
C、溶液的体积、过氧化氢的浓度、反应时间、试管的洁净程度等是无关变量,C正确;
D、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的催化效率更高,D正确。
故选A。
22. 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所有的酶都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
B. 可通过增加底物浓度或酶浓度提高酶活性
C. 酶通过提供化学反应活化能提高反应速率
D. 淀粉酶不能催化蔗糖和麦芽糖的分解
【答案】D
【解析】
【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
【详解】A、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RNA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A错误;
B、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蛋白质的结构容易受到温度、酸碱值等的影响,从而改变酶活性,底物浓度和酶的浓度不会改变酶的活性,B错误;
C、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来提高反应速率,从而起到催化的作用,C错误;
D、酶具有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淀粉酶不能催化蔗糖和麦芽糖分解,D正确。
故选D。
23. 下列有关酶的说法,正确的有几项( )
①酶在活细胞内合成,但不一定在活细胞内发挥催化作用
②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极少数是RNA
③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一般选择H2O2酶和H2O2溶液
④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酶溶液和底物应先混合再调pH
⑤酶适宜在低温下保存,是因为低温时酶空间结构稳定
⑥酶在高温条件下活性会丧失,当降至最适温度时酶活性恢复
A. 1项B. 2项C. 3项D. 4项
【答案】C
【解析】
【分析】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详解】①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可以在细胞外或细胞内发挥作用,①正确;
②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②正确;
③H2O2溶液在高温下会分解,因此不选择H2O2酶和H2O2溶液来作为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材料,③错误;
④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酶溶液和底物应先调pH再混合,④错误;
⑤低温下酶的活性被抑制而空间结构稳定、不会变性失活,所以酶适于低温下保存,⑤正确;
⑥酶在高温条件下活性会丧失,当降至最适温度时酶活性不能再恢复,⑥错误;
正确的①②⑤,共3项。
故选C。
24. 某同学将装有人淀粉酶和胃蛋白酶的两个试剂瓶的标签丢失,为了将两种酶溶液区分清楚,下列思路或操作不可行的是()
A. 向两种酶溶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观察是否有紫色出现
B. 向两种酶溶液中加入蛋白质块,观察蛋白质块是否被催化水解
C. 向两种酶溶液中加入淀粉,检测淀粉是否被催化水解
D. 比较两种酶催化的最适pH
【答案】A
【解析】
【分析】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
【详解】A 、人淀粉酶和胃蛋白酶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向两种酶溶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都会出现紫色, A 错误;
B 、胃蛋白酶能催化蛋白质水解,人淀粉酶不能催化蛋白质水解,向两种酶溶液中加入蛋白质块,观察蛋白质块是否被催化水解, B 正确;
C 、人淀粉酶能催化淀粉水解,胃蛋白酶不能催化淀粉水解,向两种酶溶液中加入淀粉,检测淀粉是否被催化水解, C 正确;
D 、人淀粉酶的最适 pH 为6.8,胃蛋白酶的最适 pH 为1.5,比较两种酶催化的最适 pH ,D 正确。
故选 A 。
25. ATP在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下列有关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蛙的红细胞、鸡的红细胞中均能合成ATP
B. ATP中的“A”与DNA中的碱基“A”是同一物质
C. ATP是驱动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但在细胞内含量很少
D. ATP中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光能和化学能,也可以转化为光能和化学能
【答案】B
【解析】
【分析】1、ATP的中文名称叫腺苷三磷酸,其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普通磷酸键,~代表特殊的化学键。
2、ATP的合成过程主要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合成ATP的能量分别来源于光能和有机物中的化学能,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可以转化成细胞或生物体生命活动需要的光能、化学能、机械能或者电能等。
【详解】A、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蛙的红细胞、鸡的红细胞中均可以通过呼吸作用合成ATP,A正确;
B、ATP中的“A”是指腺苷,腺苷包括一分子腺嘌呤和一分子核糖,DNA中的碱基“A”是指腺嘌呤,B错误;
C、ATP是驱动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在细胞中与ADP时刻发生相互转化,故在细胞内含量很少,C正确;
D、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ATP中的化学能,呼吸作用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转化为ATP中的能量;萤火虫发光是ATP中的能量转化为光能,ATP中的能量可以用于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这是ATP中的能量转化为化学能;故ATP中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光能、化学能,也可以转化为光能和化学能,D正确。
故选B。
26. 将一些苹果储藏在密闭容器中,较长时间后会闻到酒香。当通入不同浓度的O2时,其O2的消耗速率和CO2的产生速率如下表所示(假设细胞呼吸的底物都是葡萄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O2浓度为a时,较适宜于苹果的储藏
B. O2浓度为b时,细胞呼吸只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C. O2浓度为c时,有氧呼吸产生CO2的速率为0.7 ml·min-1
D. O2浓度为d时,消耗的葡萄糖中有1/4用于无氧呼吸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表格数据,氧浓度为a时,苹果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氧浓度为b、c和d时,苹果细胞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氧浓度为d时,苹果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
【详解】A、氧浓度为a时,由于O2的消耗量为0,说明此时苹果只进行无氧呼吸,其产物有酒精,且二氧化碳释放速率不是最低,故不利于苹果储藏,A错误;
B、O2浓度为b时,二氧化碳的产生速率大于氧气消耗速率,说明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细胞呼吸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B错误;
C、氧浓度为c时,O2消耗速率为0.7 ml•min-1,有氧呼吸产生CO2的速率与O2的消耗速率相等,故有氧呼吸产生CO2的速率为0.7 ml•min-1,C正确;
D、氧浓度为d时,O2的消耗量为1.2ml•min-1,故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0.2ml•min-1;无氧呼吸产生的CO2为1.6-1.2=0.4ml•min-1,故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0.2,消耗的葡萄糖中有1/2用于无氧呼吸,D错误。
故选C。
27. 关于细胞呼吸现象的解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酸奶出现涨袋现象,是乳酸菌无氧呼吸产生气体所导致
B. 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可在肝脏中转化为葡萄糖
C. 用透气的消毒纱布包扎,可防止破伤风芽孢杆菌在伤口表面大量繁殖
D. 低温、干燥和低氧的环境,利于种子和蔬菜储存
【答案】B
【解析】
【分析】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1)种植农作物时,疏松土壤能促进根细胞有氧呼吸,有利于根细胞对矿质离子的主动吸收。(2)利用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的原理酿酒,利用其发酵产生二氧化碳的原理制作面包、馒头。(3)利用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的原理制作酸奶、泡菜。(4)稻田中定期排水可防止水稻因缺氧而变黑、腐烂。(5)皮肤破损较深或被锈钉扎伤后,破伤风芽孢杆菌容易大量繁殖,引起破伤风。(6)提倡慢跑等有氧运动,使不致因剧烈运动导致氧的不足,使肌细胞因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引起肌肉酸胀乏力。(7)粮食要在低温、低氧、干燥的环境中保存。(8)果蔬、鲜花的保鲜要在低温、低氧、适宜湿度的条件下保存。
【详解】A、酸奶出现涨袋现象,不是乳酸菌无氧呼吸产生气体所导致,因为乳酸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没有气体生成,A错误;
B、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可在肝脏中再次转化为葡萄糖,B正确;
C、破伤风芽孢杆菌属于厌氧微生物,用透气的消毒纱布包扎,可防止破伤风芽孢杆菌在伤口深处大量繁殖,C错误;
D、低温、干燥和低氧的环境,利于种子储存,但蔬菜的储存需要低温、适宜湿度和低氧的环境,D错误。
故选B。
28. 北欧鲫鱼在寒冷条件下,通过向体外排出酒精来延缓周围水体结冰,其细胞呼吸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程①②均能生成ATPB. 过程①②均能产生CO2
C. 过程②③发生在线粒体D. ①产生的乳酸能在肌细胞转化成葡萄糖
【答案】A
【解析】
【分析】无氧呼吸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完全相同;第二阶段发生于细胞质基质,丙酮酸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产生乳酸,不产生能量。
【详解】A、过程①为无氧呼吸过程,该过程中有ATP产生,过程②为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该过程中能生成ATP,A正确;
B、过程①为无氧呼吸产生乳酸过程,过程②为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这些过程都没有CO2产生,B错误;
C、过程②发生在细胞质基质,过程③为产酒精的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该过程也发生在细胞质基质,C错误;
D、由图可知,①产生的乳酸能在肌细胞转化成丙酮酸,不能转化为葡萄糖,D错误。
故选A。
29. 呼吸熵(RQ=释放体积/消耗体积)可反应有氧呼吸所用底物的种类。若RQ=1,表明以糖类物质为唯一呼吸底物,若RQ<1,则表明糖类物质不是唯一呼吸底物。测定发芽种子呼吸熵的装置如下图。设装置甲着色液滴移动的距离为x【x>0,表示向左侧移动;反之向右移动】,装置乙着色液滴移动距离为y【y>0,表示向左侧移动;反之向右移动】。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 若x=0,y<0,则该发芽种子只进行无氧呼吸
B. 若x>0,y<0,则该种子进行了以脂肪等非糖物质的为底物的有氧呼吸
C. 若要测定已经长出叶子的幼苗的呼吸熵,需要将装置遮光
D. 若x>0,y=0,则该种子只进行以葡萄糖为底物的有氧呼吸
【答案】B
【解析】
【分析】装置1试管中装的是NaOH,能吸收CO2,故装置1的x值表示O2的消耗量,装置2试管中装的是清水,故装置2的y值表示的是消耗氧气与产生CO2的差值。
【详解】A、若x=0,y<0,说明没有消耗氧气,有二氧化碳的产生,说明该发芽种子只进行无氧呼吸,A正确;
B、若x>0液滴向左侧移动说明有氧气的消耗,y<0液滴向右移动说明产生的二氧化碳多余氧气的消耗,故该种子即进行有氧呼吸也进行无氧呼吸,若以脂肪等非糖物质的为底物,消耗的氧气应大于二氧化碳的产生量,y应大于0,B错误;
C、若要测定已经长出叶子幼苗的呼吸熵,需要将装置遮光,避免光合作用对实验的影响,C正确;
D、若x>0,y=0,说明消耗的氧气的量等于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该种子只进行以葡萄糖为底物的有氧呼吸,D正确。
故选B。
30. 慢跑是健康的生活方式之一。慢跑会消耗体内的糖类,同时也会加快脂肪的“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生物体内只有糖类能作为能源物质,脂肪不能作为能源物质
B. 运动后肌肉酸痛,是由于肌细胞线粒体中积累了大量乳酸
C. 机体“燃烧”脂肪时,细胞产生的CO2与消耗的O2量相等
D. 与有氧呼吸相比,机体无氧呼吸过程有机物的分解不彻底
【答案】D
【解析】
【分析】1、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H]和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
2、无氧呼吸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完全相同,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为乳酸,其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详解】A、脂肪是生物体内重要的储能物质,A错误;
B、乳酸是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的,B错误;
C、由于脂肪含有的C、H比例较高,参与呼吸作用时,消耗的氧气多于产生的二氧化碳,C错误;
D、有氧呼吸有机物彻底水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无氧呼吸有机物不彻底氧化分解为乳酸或酒精和二氧化碳,与有氧呼吸相比,机体无氧呼吸过程有机物的分解不彻底,D正确。
故选D。
二、简答题(共50分)
31. 图A为蓝藻细胞结构示意图,B为水绵细胞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完成下列问题。(注:[ ]中填序号,横线上填结构名称)
(1)在蓝藻细胞和水绵细胞中,它们共有的结构有[③]和[ ]____、[ ]和[⑩]____、[ ]和[⑨]____,这体现了不同类细胞之间的____。
(2)蓝藻细胞和水绵细胞在光学显微镜下最主要的区别是因为前者____。
(3)由于蓝藻细胞和水绵细胞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因而属于____(自养型/异养型)生物。
(4)下图的图1是在使用目镜为10×,物镜也为10×的显微镜下观察蛙的皮肤上皮细胞时的视野,图2是更换物镜后的视野,则更换的物镜应为____(填放大倍数)。
(5)细胞内的细胞质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地流动着,其方式多数呈环形流动。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一个细胞的细胞质沿逆时针方向流动,则实际的流动方向应为____。
【答案】(1) ①. ⑪细胞壁 ②. ④细胞膜 ③. ⑤细胞质 ④. 统一性
(2)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3)自养型 (4)40×
(5)逆时针
【解析】
【分析】从图中可知,A是蓝藻细胞结构模式图,①是拟核,②是核糖体,③是细胞壁,④是细胞膜,⑤是细胞质;图B表示水绵细胞结构模式图,⑥是液泡,⑦是带状叶绿体,⑧是细胞核,⑨细胞质,⑩是细胞膜,⑪是细胞壁。蓝藻无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水绵属于绿藻,有细胞核,是真核生物。
【小问1详解】
水绵细胞与蓝藻细胞都有的结构有③和⑪细胞壁、④和⑩细胞膜、⑤和⑨细胞质,体现了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统一性。
【小问2详解】
蓝藻无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水绵属于绿藻,有细胞核,是真核生物,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原核生物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小问3详解】
蓝藻细胞与水绵细胞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属于自养型生物。
【小问4详解】
视野中由8个连成一排的细胞放大到视野中只有2个细胞,视野中长度放大了4倍,故转动转换器后,物镜由10×变成40×。
【小问5详解】
显微镜下看到的是倒立的像,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一个细胞的细胞质沿逆时针方向流动,将其旋转180°,可以发现仍是逆时针方向流动。
32. 如图分别表示生物体内的生物大分子的部分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的三种物质中属于植物细胞中储能物质的是____。这三种物质中,在功能上与另外两种截然不同的是____。组成这三种物质的单体都是____。
(2)图乙所示化合物的基本组成单位是____,可用图中字母____表示,在人体细胞中共有____种。
(3)图丙所示化合物的名称是____,是由____种氨基酸经____过程形成的,连接氨基酸之间的化学键是____(填化学键名称)。该化合物中有____个羧基,形成的过程中减少的相对分子质量是____。
【答案】(1) ①. 淀粉 ②. 纤维素 ③. 葡萄糖
(2) ①. 核苷酸 ②. b ③. 8
(3) ①. 四肽 ②. 3 ③. 脱水缩合 ④. 肽键 ⑤. 2 ⑥. 54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中的淀粉、糖原、纤维素都是多糖,均由单体葡萄糖聚合形成的多聚体;乙图是核酸的部分结构,核酸是由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的多聚体;丙图中化合物是由4个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形成的四肽,其中①是氨基,②④⑥⑧都是R基团,③⑤⑦都是肽键,⑨是羧基。
【小问1详解】
图甲中淀粉属于植物细胞中储能物质,纤维素参与细胞壁的组成,是植物的结构多糖,不参与能量供应,糖原属于动物细胞中储能物质;上述三种物质的基本单位都是葡萄糖。
【小问2详解】
图乙所示化合物为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核苷酸由磷酸、五碳糖和含氮碱基构成,可用图中字母b表示;在人体细胞中同时含有DNA和RNA,共有8种核苷酸,4种核糖核苷酸和4种脱氧核苷酸。
【小问3详解】
图丙所示化合物含有三个肽键,4个氨基酸,名称可称为四肽,从左到右第二、第四个氨基酸的R基均为-CH3,属于同一种氨基酸,所以该四肽是由3种氨基酸经脱水缩合过程形成,连接相邻的氨基酸之间的化学键是肽键;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均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二者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该化合物从左到右第一个氨基酸的R基含有一个羧基,共有2个羧基,该化合物形成过程中脱去3分子的水,因此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3×18=54。
33. 图甲、乙、丙是 3 类不同生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乙与图甲相比,在细胞结构上的区别有__________;若提取图乙细胞生物膜成分中的磷脂,将其铺在空气—水界面上,测得磷脂占据面积为 S,请预测:该细胞膜表面积的值(填“>”、“=”或“<”)__________S/2。
(2)图甲、乙、丙共有的细胞器__________(填名称),其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若图乙细胞能分泌蛋白质,参与该蛋白质从合成、加工到分泌到细胞外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填序号)。图甲细胞质中的细胞器并非漂浮于细胞质中,而是存在于支持它们的网架结构上,该结构是由__________(物质)构成的,具维持细胞特有形态和细胞内部结构的有序性等功能。
(3)图丙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青霉素抑制肽聚糖的合成,从而起到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艾滋病病人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通过注射青霉素抑制病毒的增殖,你的理由是__________。还有一些生物的细胞壁中含有几丁质,几丁质及其衍生物在医药、化工等方面有广泛的用途,举出 1 例进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没有细胞壁、叶绿体、液泡,有中心体 ②. <
(2) ①. 核糖体 ②. 生产蛋白质的场所(合成蛋白质) ③. ②④⑤⑦ ④. 蛋白质(纤维)
(3) ①. 不能 ②. 青霉素抑制肽聚糖的合成,从而起到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病毒无肽聚糖,因此青霉素不能抑制病毒的增殖 ③. 用于废水处理(制作食品包装纸和食品添加剂、制作人造皮肤)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甲表示植物细胞,图乙表示动物细胞,图丙表示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图甲和图乙中①表示细胞膜,②表示高尔基体,③表示细胞核,④表示线粒体,⑤表示内质网,⑥表示细胞质,⑦表示核糖体,⑧表示中心体,⑨表示叶绿体,⑩表示液泡。
【小问1详解】
题图图甲是植物细胞,图乙是动物细胞,图乙与图甲相比,在细胞结构上的区别:图乙没有细胞壁、叶绿体、液泡,有中心体;图乙细胞中具有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若提取图乙细胞生物膜成分中的磷脂,将其铺在空气—水界面上,测得磷脂占据面积为 S,请预测:该细胞膜表面积的值<S/2。
【小问2详解】
题图图甲是植物细胞,图乙是动物细胞,图丙是原核生物——细菌,细菌只有唯一的细胞器核糖体,故图甲、乙、丙共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核糖体的功能是蛋白质合成场所;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是蛋白质加工场所,线粒体可以为蛋白质合成、加工、运输等整个过程提供能量,题图图甲和图乙中②表示高尔基体,④表示线粒体,⑤表示内质网,⑦表示核糖体,若图乙细胞能分泌蛋白质,参与该蛋白质从合成、加工到分泌到细胞外的细胞器有②④⑤⑦;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维持着细胞的形态,锚定并支撑着许多细胞器,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化、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图甲细胞质中的细胞器并非漂浮于细胞质中,而是存在于支持它们的网架结构上,该结构(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具维持细胞特有形态和细胞内部结构的有序性等功能。
【小问3详解】
根据题意:图丙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青霉素抑制肽聚糖的合成,从而起到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而艾滋病病毒属于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即病毒没有肽聚糖,因此青霉素不能抑制病毒的增殖,因此艾滋病病人不能通过注射青霉素抑制病毒的增殖;几丁质也是一种多糖,又称为壳多糖,广泛存在于甲壳类动物和昆虫的外骨骼中。几丁质及其衍生物在医药、化工等方面有广泛的用途。例如,几丁质能与溶液中的重金属离子有效结合,因此可用于废水处理;可以用于制作食品的包装纸和食品添加剂;可以用于制作人造皮肤等等。
34. 囊性纤维化是一种严重的遗传性疾病,导致这一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编码CFTR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从而导致CFTR蛋白功能异常。如图表示CFTR蛋白在氯离子跨膜运输过程中的作用,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注:ATP是细胞内为生命活动直接提供能量的物质,ADP为ATP释放部分能量后的产物。
(1)图中所示为细胞膜的____模型,其中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____,氯离子跨膜运输能正常进行的前提之一是膜上____结构正常。
(2)由图可知,氯离子跨膜运输所借助的CFTR蛋白属于____(填“通道蛋白”或“载体蛋白”)。在正常细胞内,氯离子在该蛋白的协助下通过____方式转运至细胞外。随着氯离子在细胞外浓度逐渐升高,水分子通过____作用向膜外扩散的速度____,使覆盖于肺部细胞表面的黏液被稀释。
(3)除了图中所示水的运输方式外,水还可以通过____方式进出细胞,这两种方式的共同点是____。
【答案】(1) ① 流动镶嵌 ②. 磷脂双分子层 ③. CFTR蛋白
(2) ①. 载体蛋白 ②. 主动运输 ③. 渗透 ④. 加快
(3) ①. 协助扩散 ②. 都是顺浓度梯度扩散、不需要细胞提供能量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CFTR蛋白在氯离子跨膜运输过程中的作用。功能正常的CFTR蛋白能协助氯离子转运至细胞外,使覆盖于肺部细胞表面的黏液被稀释;功能异常的CFTR蛋白不能协助氯离子转运至细胞外,导致肺部细胞表面的黏液不断积累。
【小问1详解】
据图分析可知,图示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其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由图可知,功能正常的CFTR蛋白能协助氯离子进行跨膜运输,而功能异常的CFTR蛋白不能协助氯离子进行跨膜运输,可见,氯离子跨膜运输的正常进行是由膜上功能正常的CFTR蛋白决定的。
【小问2详解】
据图分析可知,氯离子的跨膜运输需要功能正常的CFTR蛋白协助,CFTR蛋白属于载体蛋白,还需要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随着氯离子在细胞外浓度逐渐升高,细胞外液浓度升高,会导致水分子通过渗透作用向膜外扩散的速度加快,使覆盖于肺部细胞表面的黏液被稀释。
【小问3详解】
除了图中所示水的自由扩散运输方式外,水还可以通过协助扩散/易化扩散方式进出细胞,这两种方式的共同点是都是顺浓度梯度扩散、不需要细胞提供能量。
35. 脑缺血时,神经细胞因氧气和葡萄糖供应不足而迅速发生不可逆的损伤或死亡。现有治疗手段仅在脑缺血后很短的时间内起作用,因此寻找新的快速起效的治疗方法十分迫切。
(1)正常情况下,神经细胞进行有氧呼吸,写出有氧呼吸总反应式:(以葡萄糖为底物)____。在____(场所)中将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彻底分解为____。前两阶段产生的[H]通过线粒体内膜上的电子传递链将电子最终传递给O2,该过程释放的能量将H+泵到内外膜间隙。随后H+顺浓度梯度通过V回到线粒体基质,驱动ATP合成,过程如图1所示。
(2)研究发现,缺血时若轻微酸化(6.4≤pH<7)可减缓ATP下降速率,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神经细胞的作用。为此,科研人员用体外培养的神经细胞开展相关研究,分组处理及结果如图2所示。
①图2结果能为轻微酸化的保护作用提供的证据是____。
②药物FCCP能使H+直接跨过线粒体内膜的磷脂双分子层回到线粒体基质,消除膜内外的H+浓度梯度。根据加入FCCP前后的结果推测,轻微酸化可使缺血神经元的____(选填“电子传递链”或“ATP合成酶”)功能恢复正常。
③第60min时加入抗霉素A(复合体Ⅲ的抑制剂)的目的是____。
a.证明轻微酸化可保护神经细胞
b.作为对照,检测非线粒体耗氧率
c.抑制ATP合成酶的活性
(3)基于以上研究,医生尝试在病人脑缺血之后的一段时间内给予20%CO2的吸氧治疗(正常吸氧时添加CO2的浓度为5%),请评价该治疗方案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____。
【答案】(1) ①. ②. 细胞质基质 ③. CO2和H2O
(2) ①. 丁 ②. ATP合成酶 ③. b
(3)合理,20%CO2可以适当降低pH,使血浆轻微酸化,从而保证合成ATP的速度,为脑组织细胞提供足够的能量。
【解析】
【分析】有氧呼吸: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的过程。
【小问1详解】
有氧呼吸过程中,以葡萄糖为底物时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为:。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分解为丙酮酸,然后丙酮酸在线粒体彻底分解为CO2和H2O。
【小问2详解】
①甲组和乙组是正常培养,丙组模拟缺血但是pH为7.4,没有轻微酸化,所以丁组模拟缺血且pH为6.5轻微酸化培养,丁组可以为轻微酸化的保护作用提供的证据。②H+顺浓度梯度通过Ⅴ(ATP合成酶)回到线粒体基质,驱动ATP合成;药物FCCP能使H+直接跨过线粒体内膜的磷脂双分子层回到线粒体基质,消除膜内外的H+浓度梯度,则不能合成ATP,加入FCCP时甲乙丙三组耗氧速率迅速增加,丁组耗氧量增加缓慢,说明轻微酸化可使缺血神经元的ATP合成酶功能恢复正常,可为细胞提供足够的能量。③加入抗霉素A四组的耗氧量都变为0,说明了均是线粒体消耗的氧,排除了非线粒体耗氧率,作为对照,b正确。故选b。
【小问3详解】
20%CO2可以适当降低pH,使血浆轻微酸化,从而保证合成ATP的速度,为脑组织细胞提供足够的能量。所以医生尝试在病人脑缺血之后的一段时间内给予20%CO2的吸氧治疗是合理的。氧浓度(%)
a
b
c
d
e
CO2产生速率(ml·min-1)
1.2
1.0
1.3
1.6
3.0
O2消耗速率(ml·min-1)
0
0.5
0.7
1.2
3.0
福建省泉州市两校联考2023_2024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无答案: 这是一份福建省泉州市两校联考2023_2024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无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雅安市多校联考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雅安市多校联考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9℃时,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北省2023_2024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湖北省2023_2024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含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膜接触位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