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一、根据要求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括号里。(20分)
1.下面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戛然而止 垂头丧气 无济于是 妙手成章
B.迫不急待 一视同人 饶有趣味 全神贯注
C.头晕目弦 开山鼻祖 奄奄一息 不以为然
D.自愧弗如 过犹不及 引人入胜 悬灯结彩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字形。
A.无济于是——无济于事;
B.迫不急待——迫不及待,一视同人——一视同仁;
C.头晕目弦——头晕目眩。
2.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掺和 搀扶 餐饮 潺潺B.皎洁 搅拌 绞刑 角落
C.偏僻 避开 噼啪 精辟D.选票 缥缈 漂流 飘荡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汉字字音。
A.chān/chān/cān/chán;
B.都读jiǎ;
C.pì/bì/pī/pì;
D.pià/piā/piā/piā。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华做事情从来不慌不忙,有条不紊。
B.这部小说情节曲折,形象生动,描写入微,确实娓娓动听。
C.演唱会太精彩了,变化的背景、华美的服饰令人眼花缭乱。
D.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许多外国游客都赞叹不已。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不慌不忙:不慌张,不忙乱。形容态度镇定,或办事稳重、踏实。句子形容小华做事不慌张不忙乱,使用正确;
B.娓娓动听:话说得婉转生动,使人喜欢听。句中形容小说情节,用错对象;
C.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句中形容演唱会上华美的服饰令人眼神迷乱,使用正确;
D.赞叹不已:连声赞赏不止。句中形容许多外国游客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后的反应,使用正确。
4.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孰对孰错(谁)B.自叹弗如(不)
C.缴枪不杀(弓箭)D.玉石俱焚(全,都)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字义理解。
C.缴枪不杀:意思是交出枪支,保证不杀。缴:交出、呈献。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假日里,老师和蔼的笑容和抑扬顿挫的声音经常在我耳边响起。
B.学习中我们要善于反思,及时解决并发现存在的问题。
C.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使他的成绩有了很大进步。
D.“国际博物馆日”这天,学校组织了参观自然博物馆的活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修改。
A.搭配不当,应将“和蔼的笑容和”删掉;
B.语序不当,应将“及时解决”和“发现存在的问题”位置对调;
C.成分残缺,删去“在……下”或“使”。
6.下面诗句中,没有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一项是( )
A.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B.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C.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D.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表现手法。
A.“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出自《竹石》,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会依然坚韧挺拔。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B.“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出自《石灰吟》,这句诗的意思是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C.“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出自《泊船瓜州》,意思是暖和的春风又一次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描写了春意盎然的江南景色,强调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法,不是托物言志;
D.“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出自《赠刘景文》,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这首诗是诗人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歌,诗中所托为秋天景物。诗中用“傲霜枝”作比,意在歌颂刘景文孤高傲世的高洁品格。“菊残犹有傲霜枝”,后来有人借用它比喻坚贞不屈的人。
7.下面对名著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唐三藏在五行山救出孙悟空,在高老庄收服了猪八戒、在流沙河收服沙悟净,从此,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
B.《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一部童趣盎然的作品,它成功地塑造了汤姆·索亚这一立体的艺术想象,给人以深刻的生活启迪。
C.《水浒传》是我国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生动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
D.《骑鹅旅行记》是瑞典女作家拉格洛夫写的,是世界上唯一一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
D.《骑鹅旅行记》是世界上唯一一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童话作品。
8.下图是小篆“走”,上部像是一个大幅度摆动着的双臂、迈步前行的人,下部是“止”,代表脚,二者合起来就表示“人在迅速奔跑”。下列选项中,“走”表示“奔跑”意思的一项是( )
A.兔走触株B.走南闯北C.走漏风声D.走投无路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汉字字义。
A.兔走触株:兔子奔跑时撞到树桩上。走:跑;
B.走南闯北:一个人四处奔波,不断地去各个地方历险、闯荡。走:闯荡;
C.走漏风声:泄漏机密或消息,走:泄漏。
D.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比喻陷入绝境,没有出路。走:走路。
9.即将告别母校之际,下列送给母校老师的赠言最合适的一项是( )
A.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B.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C.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D.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理解和运用。
A.句意:告别春天的日子才屈指可数,又依依送你登上了归途。表达了送别友人的惆怅不舍之意,不适合送给母校老师;
B.句意:不要说你是早行者走到前面了,还有比你走得更早的人。多指办事已被别人抢先下手了。不适合送给母校老师;
C.句意:伴着风在夜间悄悄地下着,滋润万物而轻细无声。本意为盛赞春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用来赞扬老师,形容老师循循善诱,身教言传,像润物的春雨一样默默奉献,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本句能表达对老师的尊重和爱戴,适合送给母校老师;
D.句意:年轻力壮时不奋力学习拼搏,到老年时后悔悲伤也是枉然。勉励人要珍惜青春,努力学习。不适合送给母校老师。
10.把下面的短语依次填入句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追逐梦想的人定是坚定的,哪怕路上有太多的艰难险阻,荆棘坎坷。追梦的人,总会执着追求,因为梦想永不会凋零。坚持下去,山再高,往上攀, ;水再长,用力划, ;路再远,走下去, 。
A.定能到达终点 必能抵达彼岸 总能登上顶峰。
B.必能抵达彼岸 总能登上顶峰 定能到达终点:
C.总能登上顶峰 必能抵达彼岸 定能到达终点。
D.总能登上顶峰 定能到达终点 必能抵达彼岸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衔接。
第一空,结合“山再高,往上攀”,可知:这是描写登山的情景,山的顶点为“顶峰”,应填“总能登上顶峰”;
第二空,结合“水再长,用力划”,可知:这是描写在水中划行的情景,水的终点为“彼岸”,应填“必能抵达彼岸”;
第三空,结合“路再远,走下去”,可知:这是描写走路的情景,路的终点为“终点”,应填“定能到达终点”。
二、积累运用。(16分)
11.默写填空
(1)读书明志。于谦以“________,_____”表明自己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品质;郑燮以竹子自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傲骨。我们懂得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为人民利益而死,___________;替法西斯卖力,替______________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为人民服务》)”
(2)“春”一直是诗人爱描绘的对象,但各有不同。杜甫写春雨,“随风潜入夜,__________”;韩愈写春雨和绿草:“天街小雨润如酥,_______________”;而王观则通过诗祝感;“若到江南赶上春,_______________。”
(3)老师们都希望他的学生能够比他优秀。正如《荀子》中所说的: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学弈》中,一个人的学习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用原句回答),另一个人的学习态度是“_______________”(用原句回答),他们最后的学习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用原句回答)。
(5)爷爷年迈,但仍然老当益壮,他经常引用苏轼在《浣溪沙》中的词句“_______________?门前流水尚能西! _______________”来勉励自己。
【答案】(1)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就比泰山还重 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 (2)润物细无声 草色遥看近却无 千万和春住 (3)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4)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弃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思握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5)谁道人生无再少 休将白发唱黄鸡
三、阅读与理解。(共计29分)
(一)(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春夜洛城①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②暗飞声③,
散入春风④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⑤折柳⑥,
何人不起故园⑦情。
【注】①洛城:即洛阳。②玉笛:笛子的美称。③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④春风:指春天的风,比喻恩泽,融和的气氛等。⑤闻:听;听见。⑥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⑦故园:故乡,家乡。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或二十三年(735 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12.作者听到笛声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
A.清晨B.中午C.黄昏D.夜里
13.“散入春风满洛城”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A.比喻B.夸张C.拟人D.反问
14.哀怨幽咽的笛声触动了诗人的什么感情?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
【答案】12.D 13.B
14.思念家乡的感情。何人不起故园情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D.“此夜曲中闻折柳”的意思是:在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谁又能不生出怀念故乡的愁情?其中“夜”指“夜晚”。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句的写作手法。
B.“散入春风满洛城”指的是,仿佛整个洛阳城无处不萦绕着悠扬的笛声。这自然是诗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情感。
结合“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可知:诗人听到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的笛声以后,不由得感慨,哪个游子听了这首曲子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表现诗人听到笛声以后,触动了乡思的情怀。 从“何人不起故园情”中看出诗人思念故乡之情。
(二)(12分)
小公筷,大文明
①公筷,即“公用的筷子”,是出于健康卫生考虑,放在菜盘上让大家用来夹菜,但不能放进口里的筷子。使用公筷就像使用口罩一样,既能防止别人把痰病传染给自己,也能防止可能的痰病从自己身上传染出去。使用公获是尊重和关爱他人的真正体现,是时代进步的标志,是用餐文明的新风尚。
②围桌同餐,相互夹菜是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在其乐融融地共享英食时,我们有可能不小心“共享”了消化道传染病。比如,幽门螺旋杆菌是众多胃病的罪魁祸首,如有家人感染,其牙菌斑和唾液中会带菌,共餐时,筷子就可能成为病菌的传播媒介,增加其他亲人感染的概率。甲肝和戊肝更是典型的“病从口入”式消化道传染病,传递途径主要为粪口传播,如长期和患者共用碗筷,健康人也可能被传染。
③“小公筷”带动“大文明”,为了自身和他人的健康,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从我做起,营造“舌尖上的文明”,让卫生、文明的用餐方式惠及每一个人。
15.文章中的文字与图片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
16.请结合图文内容说明使用公筷的必要性。
17.本文开头和结尾两段,在这篇文章中有什么作用?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总括全文 ②抒发感情 ③表达观点 ④提出倡议
18.在使用公筷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公筷与个人的筷子混淆的问题,请在上文的图片中找到解决的方法,并作简单说明。
【答案】15.倡导使用公筷,共享卫生、健康文明的用餐方式。
16.使用公筷能防止疾病传播,是尊重和关爱他人的体现,是文明的用餐方式。
17.②
18.①使用比个人筷子更长的筷子,或是不同花纹的筷子作为公筷。②公筷摆放在固定位置上,用完后随手放回原位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③段“‘小公筷’带动‘大文明’,为了自身和他人的健康,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从我做起,营造‘舌尖上的文明’,让卫生、文明的用餐方式惠及每一个人”可知,“小公筷” 带动 “大文明”,我们要倡导使用“公筷”。观察两幅图片,左图标题为“公勺公筷”,右图标题为“长公筷传递爱”及配文“倡导使用长公筷,共享卫生、健康、文明的用餐方式”,由此可知,文章中的文字与图片主要倡导使用公筷,共享卫生、健康文明的用餐方式。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材料一①段“使用公筷就像使用口罩一样,既能防止别人把痰病传染给自己,也能防止可能的痰病从自己身上传染出去。使用公获是尊重和关爱他人的真正体现,是时代进步的标志,是用餐文明的新风尚”、②段“围桌同餐,相互夹菜是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在其乐融融地共享英食时,我们有可能不小心‘共享’了消化道传染病”、及图片下方配文“倡导使用长公筷,共享卫生、健康、文明的用餐方式”可知,使用公筷能防止疾病传播,是尊重和关爱他人的体现,是文明的用餐方式。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开头段对公筷进行定义,阐述使用公筷的意义,如 “使用公筷是尊重和关爱他人的真正体现,是时代进步的标志,是用餐文明的新风尚”,这表达了一种观点,同时也有总括全文对公筷进行介绍的作用;结尾段 “为了自身和他人的健康,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从我做起……”这句话明显是提出倡议,让大家行动起来营造 “舌尖上的文明”。开头和结尾两段没有抒发感情的作用。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及拓展运用。
观察右侧图片,图中中心位置是一个碟子,碟子上方有两双筷子,长的是公筷,筷身有花纹图案,放在支架上;短的是个人筷子。可据此作答。
示例:用餐时使用带有花纹的长筷子作为公筷,公筷使用完后放在固定支架上。个人筷子较短且普通。
(三)(9分)
阅读下列非连续性文本材料,完成练习。
材料一:
统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在一次北大举行的写作大赛启动仪式上,甩下了一句“耸人听闻”的话:“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因为高考命题方式正在进行很大的改革,以前语文卷面大概7000字,现在是9000字,将来可能增加到1万字。不仅是语文试卷增加了阅读量,其它科目都增加了。从小没有养成阅读习惯,没有大量阅读,根本应付不了考试,连卷子都做不完。
材料二:
有作家认为一个人最迷人、最值得赞美、也最经得起审美的一个姿态,是阅读!的确,阅读是一种优雅的姿态。一卷在手,平添几分儒雅。腹有诗书,其品自高。阅读,可以让你如春风一样温柔;阅读,可以让你如夏荷一样清纯;阅读,可以让你如秋菊一样 ;阅读,可以让你如 。书读得多了,便会有脱俗之感,使人举止得体,谈吐不凡,气质高雅。
材料三:
为了了解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某学校对六年级5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19.阅读材料一,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主要谈的是高考改革,但与小学生也是息息相关的。
B.温儒敏“耸人听闻”的话,目的是让高中语文老师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
C.温儒敏谈高考改革,目的是用高考的指挥棒倒逼小学、初中的语文教学,要让学生从小养成阅读的习惯。
D.大量阅读,不仅是学语文的需要,也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
20.阅读材料二,根据语境,在横线上补充恰当的内容。
21.阅读材料三,根据表格可以看出,小学生在阅读上存在的问题。
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为了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学校要悬挂一副宣传对联,拟好的上联是“勤学铺就人生路”。请你从以下选项中选出最恰当的一项作为下联( )
A.一心只读圣贤书B.读书养成好习惯
C.苦读铸成高尚魂D.白首方悔读书迟
【答案】19.B
20.示例:优雅 腊梅一样高洁
21.①坚持每天阅读的人数少 ②没有读书计划的学生人数多 ③自主做读书笔记的人数少
22.C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B.有误,结合材料一“因为高考命题方式正在进行很大的改革,以前语文卷面大概7000 字,现在是9000字,将来可能增加到1万字。不仅是语文试卷增加了阅读量,其它科目都增加了。从小没有养成阅读习惯,没有大量阅读,根本应付不了考试,连卷子都做不完”可知,温儒敏“耸人听闻”的话,目的不是让高中语文老师重视学生课外阅读这么单一,而是强调高考命题方式改革后阅读量增加的现状,用高考指挥棒倒逼小学、初中语文教学,让学生从小养成阅读习惯,同时大量阅读不仅是学语文需要,也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情景补写。
分析前面内容的特点,结合“阅读,可以让你如春风一样温柔;阅读,可以让你如夏荷一样清纯”可知,前面分别用“春风一样温柔”“夏荷一样清纯”来形容阅读带来的感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且都体现出美好的品质。秋菊一般有淡雅、高洁等特点,冬季的事物可以选取梅花等,梅花有傲雪、坚强等特点,按照前面的句式进行补充。
示例:淡雅;阅读,如冬梅一样傲雪。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材料三为六年级500名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统计表,观察图表内容,每天阅读时间1小时左右的占10%,半小时左右的占40%,没有阅读的占50%。由此可得:坚持每天阅读的人数少;
读书有计划的占10%,有时有计划的占20%,没有计划的占70%。由此可得:没有读书计划的学生占大多数;
每次读书必做笔记的占5%,有时做笔记的占20%,老师要求才做笔记的占75%。据此可得:自主做读书笔记的人数少。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联。
分析上联结构和特点: “勤学” 是动词加名词的结构,表达一种行为和状态;“铺就” 是动词,“人生路”是名词性偏正短语。整体表达了通过勤学能够成就人生道路的积极意义。“苦读”与“勤学”相对应,都是表达读书的行为状态;“铸成”对应“铺就”均为动词;“高尚魂”对应 “人生路”,均为偏正短语,且在意义上也相互呼应,表达通过苦读能够铸就高尚的灵魂,与上联积极向上的氛围相符。“路”与“魂”符合对联“仄起平收”要求。
四、习作与表达(35 分)
23.作文。
朱自清先生在《匆匆》一文中感慨:“我们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假如时光可以倒流,美好可以重温,选择可以重来,后悔可以追及……一切都可重启,你会追回哪一段逝去的时光呢? 是哪一天,发生了让你激动的事情? 是哪一年,遇见了特别的人,改变了你前进的方向?还是……
请以《回到 》为题,回顾事情的经过及你当时的感受,写一篇作文。
要求:中心明确,详略得当,条理清楚,写出真情实感,语句通顺,书写整洁,不少于400字。(提示:不要出现真实校名或人名)
【答案】略。阅读时间
读书计划
读书笔记
每天阅读时间
百分比
有无计划
百分比
是否做读书笔记
百分比
1小时左右
10%
有计划
10%
每读必做
5%
半小时左右
40%
有时有计划
20%
有时会做
20%
没有阅读
50%
没有计划
70%
老师要求才做
75%
[语文]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语文]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忆校园收获,赏诗文意韵,品阅读乐趣,探奥运之秘,书成长所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文件包含教研室提供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2024七语文期末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页, 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补写出下列诗句中的空缺部分,综合性学习,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