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答题卡必须用0, 学者苏冉认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姓名、县(市、区)、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答在试卷上无效。
3.答题卡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祝福》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距今已有百年的历史,在这百年间,《祝福》曾多次被改编成影视戏剧作品上演。最早的《祝福》改编作品可以追溯到1946年。
1946年5月6日,雪声剧团在上海明星大戏院彩排了根据鲁迅小说改编而成的越剧《祥林嫂》,第二天公演后一举成名,轰动了整个上海。但戏剧安排了阿牛与祥林嫂的恋爱情节,这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原著的批判精神。1956年10月,为纪念鲁迅逝世20周年,上海越剧院重新改编、演出了越剧《祥林嫂》。这版《祥林嫂》在剧情上做了较大的改动,删除了祥林嫂的恋爱情节,增加了祥林嫂怒砍门槛的情节,修改后的版本更好地表现了鲁迅原著精神。
进入21世纪,改编者们不再将“忠实于原著”作为唯一的改编方式与评价标准,他们更倾向于将自己对原著的理解融入改编中去。2002年上演的淮剧《祥林嫂》,对贺老六的人物塑造更为大胆,贺老六不再是原著中“强盗式”的人物而是帮助祥林嫂逃跑的恩人,两人的结合不再是出于“被迫”或“同情”(越剧与电影)而是出于“爱”。
改编者在进行文学改编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所处时代的影响并将这种影响反映在改编作品中。《祝福》的改编也是如此,在《祝福》改编的七十多年间,改编作品就像一面“镜子”,投射出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首先,改编作品多是地方戏曲。在《祝福》的影视戏剧改编作品中,戏剧类改编作品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除却一部电影改编作品外,其他十余部作品均是戏剧改编,且大多是地方戏改编。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国家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戏曲改革运动有很大关系。其次,改编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阶级意识。这种阶级意识主要表现在对底层人物形象的拔高上面。在原著中,祥林嫂的小叔子是买卖祥林嫂的帮凶,是他按住挣扎的祥林嫂与贺老六拜堂成亲的。但是几乎在所有的《祝福》改编作品中,小叔子都不愿卖掉嫂嫂,有的甚至还劝说、协助祥林嫂出逃。小叔子从婆婆的帮凶转变成了暗递消息的使者。可以说,在小说《祝福》的影视戏剧化过程中,底层人民因贫穷而产生的内心的“恶”被有意遮蔽了,取而代之的是对劳动人民身上“淳朴”特质的强化。
小说的影视戏剧化过程也是一个文体转化的过程。为了使这些改编后的影视戏剧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更为契合,改编者在改编时往往会根据不同文体各自的特点对原著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动。首先,文体形式影响情节发展。在原著中,关于贺老六与阿毛的死,鲁迅并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父子二人的死更像是推动祥林嫂“回来”的“工具”——鲁迅让父子二人先后去世,这样一来,祥林嫂先是失去依靠然后再失去寄托,于是她不得不再次回到鲁镇做工。但在《祝福》的影视戏剧改编作品中,改编者几乎都将贺老六与阿毛的死安排在同一天。在越剧中,病榻上的贺老六正与祥林嫂交代后事,祥林嫂在听到门外人喊“抓狼”后连忙去密林中寻找阿毛,但她从早找到晚也只找回阿毛一只带血的小鞋子。同时,文体形式决定叙述方式。在原著中,祥林嫂不幸的故事是由“我”写下的,“我”既是故事的叙述者也是故事中的主要人物,而在各改编版本的《祥林嫂》中,改编者无一例外地均采用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代替了“我”的叙述——从祥林嫂的出逃开始,期间经历了鲁镇做工、被迫二嫁、贺老六与阿毛身死、再回鲁镇、最后走向死亡,改编后的戏剧影视作品以顺序的方式演绎祥林嫂的一生。
(摘编自苏冉《改编作为一面镜子——鲁迅小说的媒介转换之路》)
材料二:
文学作品之所以成为名著和经典,就在于它有超越时空的艺术魅力,是传统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其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和艺术风格也已为数代读者所认可。因此,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不能随心所欲地滥改和演绎。
夏衍在《漫谈改编》一文中提出:“改编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也是相当艰苦的劳动。既然是创造性的劳动和艰辛的劳动,那么,它的工作就不单单在于从一种艺术形式改编成另一种艺术形式。它一方面要尽可能地忠实于原著,但也要力求比原著有所提高,有所革新,有所丰富,力求改编之后拍成的电影比原著更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所喜爱,对广大群众有更大的教育意义。”
1956年版电影《祥林嫂》大胆添加了祥林嫂怒砍门槛的情节;影片末尾,祥林嫂在一片风雪之中寂然倒下,此时画外音响起:“祥林嫂,这个勤谨、善良的女人,经受了数不清的苦难和凌辱之后,倒下了,死了。这是四十多年以前的事情,对,这是过去了的时代的事情。应该庆幸的是,这样的时代,终于过去了,终于一去不复返了。”评论家们对此各执一词、褒贬不一。而越剧、黄梅戏、淮剧等则很好地发挥了戏曲易于抒情的特点,各剧种的唱词既是对原著情感的外倾性表达,也是剧作家的创造性成果。
只有把握好改编的原则和尺度,坚持对作品的忠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才能建构起文字与影像间的稳固桥梁,才能给观众带来视觉和精神上的享受与启迪。
(摘编自杨婷婷《论鲁迅小说的图像演绎》)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发表距今已有百年时间的文学作品《祝福》,多次被改编成影视戏剧作品,最早的在其发表后的二十年左右。
B. 1946年根据鲁迅小说改编而成的越剧《祥林嫂》虽然添加了恋爱情节,但并未违背“忠实于原著”的原则。
C. 《祝福》的影视戏剧改编作品中大多是地方戏,这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进行的戏曲改革运动引起的。
D. 夏衍认为,为使改编后拍成的电影对人民群众有更大的教育意义,改编要尽量忠实于原著,也要力求革新。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将贺老六由“强盗式”人物转变为祥林嫂的恩人,体现了改编者将自身对原著的理解融入改编的倾向。
B. 遮蔽底层人民内心的“恶”,强化其“淳朴”的特质,可见,《祝福》改编者存在着明显的阶级意识。
C. 在各改编版本的《祥林嫂》中,改编者均采用全知视角代替原著中“我”的叙述视角,这一叙述方式的变化是由文体形式决定的。
D. 如果观众没有得到视觉和精神上的享受,说明改编者没有把握好改编的原则和尺度,没有做到对作品的忠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改编自茨威格同名小说的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将原作的故事背景改在了中国,但剧情、意识和情节都合理地体现了中国式思维。
B. 改编自苏童小说《妻妾成群》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加入了大红灯笼这个具有象征性的道具,以及假怀孕这一情节,使矛盾更加深化。
C. 改编自金庸同名小说的94版电影《天龙八部》,将时间压缩到了一个半小时,虽然情节整体性不足,但演员的演技高超,引发了广泛的热议。
D. 改编自莫言小说《红高粱家族》的电影《红高粱》,对原作的感觉把握得十分到位,将原作中的文字感通过画面表达得十分贴切,获奖无数。
4. 学者苏冉认为:“改编就像一面‘镜子’,会将多种社会因素反映在改编后的作品中;从一种艺术媒介到另一种艺术媒介,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貌。”材料一中提到了两面“镜子”及其作用,请简要概括。
5. 对于1956年版电影《祥林嫂》添加祥林嫂怒砍门槛情节的这一做法,历来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这不符合原著精神,是败笔。也有人认为,这无可厚非,体现了改编的创造性,是妙笔。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两则材料加以分析。
【答案】1. C 2. D
3. C 4. ①时代之镜:改编凸显时代特色。
②文体之镜:改编完成文体转换。
5. 示例一:是妙笔,体现了改编的创造性。
①电影《祥林嫂》的改编者受到所处时代的影响,增加砍门槛这一情节有力地表现了祥林嫂的反抗精神,体现时代特色,歌颂了新社会。
②改编作品忠实于原著的同时,也要力求革新。改编者的这一创造性做法利于发挥影视作品对广大群众的教育作用。
③这一做法体现了改编者“坚持对作品的忠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的原则。
示例二:是败笔,不符合原著精神。
①小说《祝福》的主题思想是揭露封建礼教对中国传统妇女的迫害,表达对鲁镇木然的“看客”们的无情鞭挞。
②而祥林嫂怒砍门槛这一情节则是为了凸显祥林嫂的反抗精神,歌颂新社会。
③这一做法不能体现改编者“坚持对作品的忠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的原则。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这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进行的戏曲改革运动引起的”错,根据材料一第四段“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国家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戏曲改革运动有很大关系”,可知《祝福》的影视戏剧改编作品中大多是地方戏,与国家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戏曲改革运动“有很大关系”,而不是由戏曲改革运动引起的。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D.假设关系错误,根据材料二第四段“只有把握好改编的原则和尺度,坚持对作品的忠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才能建构起文字与影像间的稳固桥梁,才能给观众带来视觉和精神上的享受与启迪”,不能反推“如果观众没有得到视觉和精神上的享受,说明改编者没有把握好改编的原则和尺度,没有做到对作品的忠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观众得到视觉和精神上的享受”和“改编者把握好改编的原则和尺度,做到对作品的忠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之间不是互为充分必要条件。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不能随心所欲地滥改和演绎,而应该把握好改编的原则和尺度,坚持对作品的忠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A.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改编将故事背景改在中国,且体现了中国式思维,这说明了改编者在忠实于原著的同时,也进行了合理的创新,符合材料观点。
B.《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改编增加了象征性的道具和情节,深化了矛盾,这体现了改编的创造性劳动,并且使得影片更加吸引观众,符合材料观点。
C.《天龙八部》的改编压缩了时间,情节整体性不足,但演员的演技高超,引发了广泛的热议,主要强调的是演员的演技,而不是改编的忠实性与创造性,与材料中强调的改编原则关联不大,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观点。
D.《红高粱》的改编对原作的感觉把握准确,通过画面传达了文字感,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奖项,这体现了改编的忠实性和创造性,符合材料观点。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①根据材料一第四段“改编者在进行文学改编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所处时代的影响并将这种影响反映在改编作品中”“改编作品就像一面“镜子”,投射出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首先,改编作品多是地方戏曲”“其次,改编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阶级意识”等内容,可概括一面“镜子”是时代之镜,改编凸显时代特色。
②根据材料一第五段“小说的影视戏剧化过程也是一个文体转化的过程”“首先,文体形式影响情节发展”“同时,文体形式决定叙述方式”等内容,可概括另一面“镜子”是文体之镜,改编完成文体转换。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主要观点态度的能力。
如果认为“体现了改编的创造性,是妙笔”。
①根据材料一第四段“改编作品就像一面‘镜子’,投射出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国家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戏曲改革运动有很大关系”“改编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阶级意识。这种阶级意识主要表现在对底层人物形象的拔高上面”等内容,可总结出原因:增加砍门槛这一情节有力地表现了祥林嫂的反抗精神,体现时代特色,歌颂了新社会。
②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它一方面要尽可能地忠实于原著,但也要力求比原著有所提高,有所革新,有所丰富,力求改编之后拍成的电影比原著更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所喜爱,对广大群众有更大的教育意义”,可总结出原因:改编的作品忠实于原著的同时,也要力求革新。改编者的这一创造性做法利于发挥影视作品对广大群众的教育作用。
③根据材料二第四段“只有把握好改编的原则和尺度,坚持对作品的忠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才能建构起文字与影像间的稳固桥梁,才能给观众带来视觉和精神上的享受与启迪”,可总结出原因:这一做法体现了改编者“坚持对作品的忠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的原则。
如果认为“不符合原著精神,是败笔”。
①回顾必修下册课文内容,小说《祝福》的主题思想是通过描述祥林嫂悲惨的一生,表现了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同时表达对鲁镇上那些木然的把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作为笑料和谈资的“看客”们的无情鞭挞。
②1956年版电影《祥林嫂》添加祥林嫂怒砍门槛情节,更多地是为了凸显祥林嫂的反抗精神,结合时代背景,改编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阶级意识,以此更好地歌颂新社会,没有很好地契合原作的主题思想。
③根据材料二第四段“只有把握好改编的原则和尺度,坚持对作品的忠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才能建构起文字与影像间的稳固桥梁,才能给观众带来视觉和精神上的享受与启迪”,可评价这一做法没有体现改编者“坚持对作品的忠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的原则。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 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草本
李启发
阳光在草叶上跳跃。
米桑很有节奏地挥动着镰刀。薄薄的刀页紧贴着地面飞快划动,发出细密的沙啦沙啦的声响。那些被惊吓到的小虫子,乱纷纷地爬出来或是飞起来。刀锋过处,野草野菜应声而倒,全被米桑很熟练地收拢成一大把。割下的草把子在米桑身后一把一把排开,排出好远。
米桑心想,这厂子先前是那么热闹,这才一年多,就荒草横生啦,再不收拾一下,就太可惜啦。
这是米桑的儿子米松用米家寨的小学校改建而成的家具厂。米松前些年在沿海一带打工,回来看到这个学校闲置着,就邀了几个年轻人,一起购置了射钉枪、电刨、电锯、砂磨机、钻孔机等一堆电动木工工具,整天叮叮当当地敲敲打打。
别说,这厂子弄出来的各式家具还挺走俏,都说这里做的家具设计精巧,用料实在,做工精细,质量可靠,特别讨现在的年轻人喜欢,关键是价钱还便宜。就这样,打拼了三年多,米松的生意越做越大,就到镇子上另找一片空地建了几个简易厂房,到外面继续闹腾去了。
米桑蹲下身去,挥动镰刀。刀锋闪过,又一批野草野菜被齐刷刷地撂倒。
米桑的刀是一把弯如新月的草镰,那是三十多年前他去花家寨央求花铁匠打制的。
那天,六十多岁的花铁匠盯着米桑的眼睛看了好一会儿,又瞄了瞄他的两只手,说:“看来,你这娃崽是个实诚人,也是个勤快人,配得上一把好傻刀。”
花铁匠叮叮咣咣敲打时,米桑看到他家有个女子进进出出,忙前忙后,便忍不住多看了几眼。花铗匠说:“我家女娃崽,花妹!”
米桑回家没几天,寨子上的黄大婆就来提亲了:“你个娃崽,能让花铁匠看得上眼,真是有福气哩!彩礼不讲究,一挑米也行,两坛酒也行,三段布也行,只要你愿意!”
最后呢,米桑啥也拿不出,只是挎着那把镰刀来到花铗匠家,上山,下地,默默地割了十来天的青草,整整齐齐地码放在花铁匠家老木屋的檐口下。
花铁匠知道米桑不容易,才几岁时,米桑老爹跟人到外面一座矿山上去挖矿,听说在一场透水事故中埋进了矿道里,两年后他姆妈也跟别人跑了。
花铁匠说,苦点没啥,只要人勤快,日子总能过去的。看着房前屋后已经没地方堆放草料了,花铁匠说:“回吧,回吧,把你花妹一起带回去!”
没有迎亲队伍,没有烟花炮仗,米桑就这样一个人把花妹领回了家。那花妹虽然是个麻脸妹子,却手脚麻利,不管啥活路,都能干得溜溜顺。没几年,米桑的家境就有了起色,推倒了草房,盖起了三间瓦房,门前平起了水泥晒坝。
米松在镇上的家具厂越办越红火,在镇上建了新房。在米松的带动下,米家寨的年轻人都先后在镇上安了家。慢慢地,整个寨子上的人都走空了,只剩下一栋栋老旧的木板房。架不住米松的央求,米桑和花妹住进了镇上的新房里。
看着其他老头子整天打牌,米桑很是无趣。这不,提着镰刀,走在寨子的山路上,米桑觉得脚下生风,浑身是劲儿。
米桑歪出米家寨,首先看到的,是一栋三间木板房。那里,是米幺公家。那米幺公,已经过世好多年了。
米桑依稀记得,自己少时孤苦无依。是米幺公召集了寨子上的老少,在小学校里开了个会。会后,乡亲们都争着帮米桑家干农活。米幺公有空儿的时候,也常常出现在米桑家的田地里。米桑听米幺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桑崽没爹没妈,他就是我们的崽。”
随着家里条件变得好了些,米桑总想着要报答米幺公。花妹种在田里的白菜,米桑会拔上几棵,默默地放到米幺公办公室的窗台上。家里每次酿出了新鲜的苞谷烧,米桑总要装上满满一桶,放到堂屋中间那张八仙桌上……
站在米幺公老屋前没膝高的草丛里,米桑感到十分自责。忙了差不多一整天,总算是把米幺公家老屋周边都打理得干干净净了。
……
米桑回到米家寨已经一个多月了。
先是花妹回到寨上找米桑。十来天后,米松带上两个小兄弟,也找来了。
米松他们走遍了整个寨子,发现家家户户门前屋后的野草野菜都已经被割得干干净净。
寨子中央的几棵松柏树旁,米桑、花妹正在割草。米松脱下外衣,从米桑手上拿过镰刀,一阵更加清晰有力的哧啦哧啦的声音很快响了起来。
那两个小兄弟,互相看了一眼,忙发动手中的割草机。
米桑突然指着那两台割草机,厉声喝道:“停……快停!”待割草机停止了轰鸣,米桑哼了一声,从一边歪出了草坪。花妹看着米松说:“别怪你爹凶你哈,割草呀就要用镰刀……你看这镰刀割过的,干干净净,这草呀码得整整齐齐!”
晚上,米桑一家三口回到了老屋里。米松望着窗外,沉思了好一会儿才慢悠悠地对花妹说:“老妈,我们想在米花山上种点茶叶,弄个茶园,那样,这里还会热闹起来的!”花妹说:“嗯,那些荒山丢着很可惜的,明天,让你爹给你们割草去!”米松说:“我爹老啦,让他歇歇吧,我们自己割!”
米松从板壁上摘下镰刀,朝屋里唤了声:“老爹,教我磨刀吧!”
米桑拎起个小塑料壶,往一只土碗里倒满了苞谷烧,翁动着鼻翼嗅了嗅,微闭着眼睛,一脸陶醉地说:“心呢,要稳!”
“身呢,要正!”
“气呢,要平!”
磨着磨着,米松眼前显出一片刚割过不久的草地,阳光跳跃,微风轻抚,瞬间又呼呼呼地长满了绿油油的青草。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米松将米家寨的小学校改建为家具厂后,生意越来越好,三年后就把厂址迁到了镇上。
B. 花铁匠看中了前来央求他打造镰刀的米桑,主动托媒人前往米桑家给自己的女儿提亲。
C. 米桑命途坎坷,少孤无依,靠米家寨人的帮衬长大,定亲时连像样的彩礼都拿不出来。
D. 米桑由镇上返回米家寨后,米松来找。两台割草机的轰鸣打扰了米桑的清净,他很生气。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的场景描写独具匠心,运用了动态描写,由物及人,由近及远,富有镜头感。
B. 小说多次运用细节描写,对主、次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都进行了详尽刻画。
C. 小说语言清新质朴,在口语化的语言中运用了很多乡野俚语,又具有浓郁的乡村气息。
D. 小说运用了多种叙述技巧,倒叙使读者产生悬念;插叙丰富了小说内容,增加可读性。
8. “本”,本义指树根,又比喻根本的、重要的事物,跟“末”相对。本文题目“草本”中的“本”,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
9. 《人民文学》2024年第五期在《卷首》中评价本文:“既承续旧农具、老手艺与农人情感的联结,更着意新田野、新时代与新人通道的打开。”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一观点。
【答案】6. D 7. B
8. ①乡土之本。老一代农民所依恋的乡土生活、生产方式。
②做人之本。新旧两代农民知恩图报、勤劳淳朴的品质。
③传承之本。新旧老代农民之间传统优秀品质、传统技艺的传承。
9. ①以米桑为代表老一代农民,观念传统、思想守旧,他们淳朴、勤劳,对乡土生活和传统生产方式有着深深的依恋。
②以米松为代表的新一代农民,开拓进取、思想开放,他们守正、创新,对城市生活和新式生产方式有着深深的向往。
③文本交代了新、旧两代农民两种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表现了丰富的情感。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两台割草机的轰鸣打扰了米桑的清净,他很生气”错,曲解文意,根据“米桑突然指着那两台割草机,厉声喝道:‘停……快停’”“你看这镰刀割过的,干干净净,这草呀码得整整齐齐”等内容,可知米桑厉声喊停不是因为“两台割草机的轰鸣打扰了米桑的清净”,而是米桑更愿意用镰刀割草。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对主、次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都进行了详尽刻画”错,以偏概全,小说中虽然有多处细节描写,但并非对所有人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都进行了详尽刻画,例如米松的外貌描写就很少。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词语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①“米桑很有节奏地挥动着镰刀。薄薄的刀页紧贴着地面飞快划动,发出细密的沙啦沙啦的声响”“看着其他老头子整天打牌,米桑很是无趣。这不,提着镰刀,走在寨子的山路上,米桑觉得脚下生风,浑身是劲儿”等内容,突出了以米桑为代表的老一代农民,一直依恋乡土生活、生产方式,可概括:“本”寄寓着乡土之本。
②“在米松的带动下,米家寨的年轻人都先后在镇上安了家”“米桑听米幺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桑崽没爹没妈,他就是我们的崽’”“随着家里条件变得好了些,米桑总想着要报答米幺公……放到堂屋中间那张八仙桌上……”等内容,体现了以米桑父子为代表的新旧两代农民,都知恩图报、勤劳淳朴,可概括:“本”寄寓着做人之本。
③“米松脱下外衣,从米桑手上拿过镰刀,一阵更加清晰有力的哧啦哧啦的声音很快响了起来”“米松说:‘我爹老啦,让他歇歇吧,我们自己割’”等内容,凸显出传统技艺、传统优秀品质在新旧老代农民之间得到传承,可概括:“本”寄寓着传承之本。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①先分析“承续旧农具、老手艺与农人情感的联结”。以米桑为代表的老一代农民,勤劳淳朴,如做农活时,“刀锋过处,野草野菜应声而倒,全被米桑很熟练地收拢成一大把”“你看这镰刀割过的,干干净净,这草呀码得整整齐齐”;同时观念传统、思想守旧,如“看着其他老头子整天打牌,米桑很是无趣”“待割草机停止了轰鸣,米桑哼了一声,从一边歪出了草坪”。米桑一辈子离不开镰刀,“米桑的刀是一把弯如新月的草镰,那是三十多年前他去花家寨央求花铁匠打制的”,对镰刀所象征的传统生产方式、乡土生活有着深深的依恋。
②再分析“着意新田野、新时代与新人通道的打开”。主要是以米松为代表的新一代农民,开拓进取、思想开放,如“米松用米家寨的小学校改建而成的家具厂”“这厂子弄出来的各式家具还挺走俏,都说这里做的家具设计精巧,用料实在,做工精细,质量可靠”;他们守正创新,如“米松在镇上的家具厂越办越红火,在镇上建了新房”“互相看了一眼,忙发动手中的割草机”“老妈,我们想在米花山上种点茶叶,弄个茶园,那样,这里还会热闹起来的”,体现出对城市生活和新式生产方式有着深深的向往。
③最后综合分析。文本交代了以米桑父子为代表新旧两代农民两种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虽然一者对传统生产方式、乡土生活有着深深的依恋,一者对城市生活和新式生产方式有着深深的向往。这两种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并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的冲突,但是这种冲突可以协调和融合,正如文章的最后米桑“微闭着眼睛,一脸陶醉”所说的“心呢,要稳”“身呢,要正”“气呢,要平”,就是对文章丰富情感的总结和提炼。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臣闻秦始并天下之时,其主不及三王,而臣不及其佐,然功力不迟者,何也?地形便,山川利,财用足,民利战。其所与并者六国,六国者,臣主皆不肖,谋不辑,民不用,故当此之时,秦最富强。夫国富强而邻国乱者帝王之资也故秦能兼六国立为天子。当此之时,三王之功不能进焉。
及其末涂之衰也,任不肖而信谗贼。宫室过度,耆欲亡极,民力罢尽,赋敛不节。矜奋自贤,群臣恐谀,骄溢纵恣,不顾患祸。妄赏以随喜意,妄诛以快怒心,法令烦懵,刑罚暴酷,轻绝人命,身自射杀。
天下寒心,莫安其处。奸邪之吏,乘其乱法,以成其威,狱官主断,生杀自恣。上下瓦解,各自为制。秦始乱之时,吏之所先侵者,贫人贱民也。至其中节,所侵者富人吏家也。及其末涂,所侵者宗室大臣也。是故亲疏皆危,外内成怨,离散逋逃,人有走心。陈胜先倡,天下大溃,绝祀亡世,为异姓福。此吏不平,政不宣,民不宁之祸也。
(节选自《汉书·爰盎晁错传第十九》)
文本二: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节选自《阿房宫赋》)
10. 文本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标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
夫国富强A而邻国乱者B帝王C之资也D故秦E能兼F六国G立H为天子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足,意为充足,与《鸿门宴》中“竖子不足与谋”的“足”意思不同。
B. 进,意为超过,与《庖丁解牛》中“进乎技矣”的“进”的意思相同。
C. 绝,意为断、尽,与《促织》中“绝无踪响”的“绝”的意思相同。
D. 得,意为能够,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可得闻与”的“得”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认为秦国建立功业的原因在于它各方面的优越性,以及六国臣主的无能。
B. 文本一第二段指出,秦末刑罚残酷,统治者以个人的喜怒而肆意进行赏赐和讨伐。
C. 文本一概述了秦末国家土崩瓦解、各地擅自为政、法令混乱、奸吏横行的情形。
D. 文本二意在通过总结秦亡的教训,告诫唐王朝的统治者要“哀之”,更要“鉴之”。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亲疏皆危,外内咸怨,离散逋逃,人有走心。
(2)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14. 两则文本都对秦国灭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其异同。
【答案】10. BDG
11. C 12. B
13. (1)因此无论关系亲疏都处于危险之中,朝廷内外都充满怨恨,百姓离散逃亡,人心惶惶。
(2)戍边的士卒呐喊起来,函谷关被攻占;楚国人放了一把火,可惜阿房宫变成了一片焦土。
14. 相同点:统治者都骄奢淫逸。
不同点:文本一着重从统治者任人不肖、听信谗言、法令严酷、奸吏横行等方面分析秦亡原因。
文本二则强调统治者不爱惜百姓导致灭亡。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国家富强而邻国混乱,这是帝王的有利条件,所以秦能够兼并六国,立为天子。
“夫国富强而邻国乱者”,“国富强而邻国乱者”作下句的主语,单独断开,起强调作用,“者”在此处为句末停顿的标志,表示“……的情况”,所以在“者”后断句,即B处断开;
“帝王之资也”,“帝王之资也”为判断句,“也”是句末语气词,表判断,所以在“也”后断句,即D处断开;
“故秦能兼六国”,“秦”作主语,“兼六国”是动宾结构,整个句子结构完整;“立为天子”承前省略主语“秦”,结构也是完整的,之间要停顿,所以G处断开。
故选BD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充足;/值得。句意:地形有利,山川富饶,财物充足,民众善战。/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
B.正确。均为“超过”。句意:在这个时候,三王建立的功业也不能超过它。/已经超过对技术的追求。
C.错误。意思不同。断绝;/尽,极。句意:轻易断绝人的性命。/完全没有了踪迹和声响。
D.正确。均为“能够”。句意:谁能够灭族他们呢?/能够让我听听吗?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能力。
B.“统治者……讨伐”错误,根据文意,胡乱赏赐来随自己的喜好心意,胡乱诛杀来发泄愤怒的心情,法令繁多而混乱,刑罚残暴严酷,轻易剥夺人的性命,亲自射杀他人,是说以个人的喜怒而肆意进行赏罚,没有进行讨伐。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是故”,因此;“逋逃”,逃亡;“走心”,离心,变心。
(2)“举”,攻占;“炬”,放火;“可怜”,可惜。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
相同点:
文本一中提到“宫室过度,耆欲亡极,民力罢尽,赋敛不节”,描绘了统治者过度追求享乐,毫无节制。
文本二则说“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同样体现了统治者的奢靡和无度索取。
不同点:
文本一:根据 “及其末涂之衰也,任不肖而信谗贼”,可知统治者任人不肖、听信谗言。
根据“法令烦懵,刑罚暴酷,轻绝人命”,表明秦朝的法令繁杂混乱,刑罚残暴,轻易剥夺百姓生命。
根据“奸邪之吏,乘其乱法,以成其威,狱官主断,生杀自恣。上下瓦解,各自为制。是故亲疏皆危,外内成怨,离散逋逃,人有走心”,强调了奸邪官吏趁乱作威作福,致使民心背离。
文本二:
根据“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说明统治者不爱惜百姓。
参考译文:
文本一:
我听说秦始皇刚兼并天下的时候,他的君主比不上三王,他的大臣也比不上三王的辅臣,然而功业的建立却不迟缓,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地形有利,山川富饶,财物充足,民众善战。秦始皇所兼并的六国,六国的君臣都不贤能,谋略不协调,民众不被任用,所以在那个时候,秦国最为富强。国家富强而邻国混乱,这是帝王的有利条件,所以秦能够兼并六国,立为天子。在这个时候,三王建立的功业也不能超过它。
到了秦朝末年衰败的时候,任用不贤能的人并且相信谗言贼子。宫殿房屋过度修建,欲望没有尽头,民力疲惫耗尽,赋税征收没有节制。骄傲自满自认为贤能,群臣恐惧阿谀奉承,骄纵肆意,不顾及祸患灾祸。胡乱赏赐来随自己的喜好心意,胡乱诛杀来发泄愤怒的心情,法令繁多而混乱,刑罚残暴严酷,轻易剥夺人的性命,亲自射杀他人。
天下人感到寒心,没有能安心居住的地方。奸邪的官吏,趁着秦朝法令混乱,来成就自己的威严,狱官擅自决断,生杀自作主张。上下分崩离析,各自为政。秦朝开始混乱的时候,官吏首先侵害的,是贫困低贱的民众。到了中期,被侵害的是富裕人家和官吏之家。到了末期,被侵害的是宗室大臣。因此无论关系亲疏都处于危险之中,朝廷内外都充满怨恨,百姓离散逃亡,人心惶惶。陈胜首先倡导起义,天下大乱,秦朝断绝祭祀而灭亡,成为异姓的福分。这是官吏不公平,政令不能宣明,民众不得安宁所带来的祸患啊。
文本二:
唉!一个人的心思,就是千万人的心思啊。秦始皇喜爱繁华奢侈,老百姓也顾念自己的家。为什么搜刮财宝时锱铢必较,一分一毫都不放过,挥霍起来却如同泥沙一样毫不在乎呢?……使天下的人民,口里不敢说,心里却敢愤怒;独夫秦始皇的心,却一天天更加骄横顽固。戍边的士卒呐喊起来,函谷关被攻占;楚国人放了一把火,可惜阿房宫变成了一片焦土。
唉!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啊。消灭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不是天下的人啊。唉!如果六国各自爱护他们的百姓,就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来抵抗秦国。假使秦王朝又爱护六国的人民,那么皇位就可以传到三世以至万世而做皇帝,谁能够族灭它呢?秦人来不及哀悼自己,而后人为他们哀伤;如果后人哀悼它却不把它作为鉴戒,只怕又会使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龙泉寺石井(其二)
宋·王安石
山腰石有千年润,海眼泉①无一日乾。
天下苍生待霖雨,不知龙向此中蟠。
骐骥在霜野②
宋·王安石
骐骥在霜野,低徊向衰草。
入枥闻秋风,悲鸣思长道。
黄金作鞭辔,粲粲③空外好。
人生贵得意,不必恨枯槁。
注:①海眼泉:泉名龙泉,因此想象其与海相连。②本诗作于嘉佑三年(1058年),是年王安石始向宋仁宗上万言书针砭时弊、要求改革。③粲粲:鲜明貌。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龙泉》诗前两句咏石井。后两句就“龙泉”起意,云井既不枯,寺又名龙泉,井中当有龙。
B. 《龙泉》诗以“龙”“蟠”的见闻切合石井物态的描写,写作新奇的同时,成功做到了以物映我。
C. 《骐骥》诗三、四句是说骐骥入槽后听到秋风呼啸,就悲鸣长嘶,还想到悠长的大道上去奔驰。
D. 《骐骥》诗后两联言骐骥纵然有华美富丽的装饰,也只是徒有其表而已,人生贵在能如愿以偿。
16. 叶梦得《石林诗话》评价王安石道:“公少以意气自许……如‘天下苍生待霖雨,不知龙向此中蟠’……直道其胸中事。”事实上,两首诗都托物言志,展现了“其胸中事”,请结合诗歌加以分析。
【答案】15. D 16. 《龙泉》诗借“龙”“蟠”石井言志,表达出诗人渴望登上政治舞台、施展改革才华的胸怀抱负。
《骐骥》诗借骐骥言志,通过描述骏马不甘伏枥想奔驰在广阔的天地里,从而强烈地传导出诗人作为一个政治家希望一展雄才的心志。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只是徒有其表而已”错,作者描绘骐骥外在形象的美好,是期盼能够得到赏识和重用。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两首诗都托物言志,“其胸中事”指的是诗人的胸怀抱负。
《龙泉》诗前两句咏石井。这里有千年而润的山腰石,有不曾干涸的海眼泉。后两句就“龙泉”起意,说天下苍生企盼一场大雨,却不知这里就盘踞着一条卧龙。作者借“龙”“蟠”石井言志,暗指自己就是隐匿在此的有着卓越才能的人“卧龙”,表达出诗人渴望登上政治舞台、施展改革才华的胸怀抱负。
《骐骥》诗前两句意思是骏马入槽后听到秋风呼啸,就悲鸣长嘶,还想到悠长的大道上去奔驰。后两句意思为人生在世,贵在能如愿以偿,不必为处境困窘而怅恨。作者借物言志,通过描述骏马不甘伏枥想奔驰在广阔的天地里,从而强烈地传导出诗人作为一个政治家希望一展雄才的心志。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告诫唐太宗不可滥用严刑峻法、横施威权,因为这会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2)宋代文人在创作中常常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苏洵在《六国论》中认为六国破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并以此告诫宋朝统治者“___________”。
(3)“流水”这一意象蕴含丰富,如“流动的水”“水向低处流”“流逝的岁月”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表达世事变迁或人生虚幻的感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终苟免而不怀仁 ②. 貌恭而不心服 ③. 弊在赂秦也 ④.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⑤. 六朝旧事随流水 ⑥. 但寒烟衰草凝绿(世间行乐亦如此 古来万事东流水/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苟”“弊”“赂”“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转动眼球并配合远近距离交替聚焦,就能降低近视度数”“蜂蜜和花粉中含有大量小分子肽,能以毒攻毒防过敏”……近年来,一些伪科普短视频在社交平台上传播,让许多网民上当受骗。
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信息更加容易,简直如( A )一般。而视频制作成本低,流量和收益却非常可观。这让一些( B )的人铤而走险,炮制伪科普短视频,牟取暴利。伪科普信息轻则影响人们正确认知, ① ,多少人为此走到了人生的终点。
对伪科普短视频,不能听之任之, ② 。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不久前联合印发通知,要求加大对涉医网络直播带货、信息内容、传播秩序等的监管力度,这为医疗健康类信息加了一道防火墙。有关部门要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做到( C ),扩充监管工具箱。一方面,应提升识别判断热点信息质量水准的能力,并配套响应机制;另一方面, ③ ,用良币驱逐劣币。不久前,清华大学等高校的同学,在短视频平台讲物理解题技巧,收获关注和好评。诸如此类优质的科普内容,理应得到支持,获得更多传播度。
18. 请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省略号,可以表示引文的省略、语意未尽、列举的省略、说话时断断续续等。材料第一段的省略号使用非常规范,请简要分析其用法和效果。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18. A.探囊取物 B.利欲熏心 C.与时俱进
19. ①该处表示列举的省略。②表明伪科普短视频在社交平台上传播的繁多。
20. ①重则可能危及生命安全
②而应强化监管
③应提高优质科普视频的传播度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空,根据前文“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信息更加容易”,可知此处强调人们获取信息非常容易,可填“探囊取物”。探囊取物:好像掏口袋取东西一样,比喻事情很容易办成。
B空,根据前文“视频制作成本低,流量和收益却非常可观”,后文“铤而走险,炮制伪科普短视频,牟取暴利”,可知此处形容有些人一味追求物质利益而不顾道义,可填“利欲熏心”。利欲熏心:贪财图利欲望迷住了心窍。
C空,根据前文“有关部门要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可知此处形容“有关部门”要不断改进,和时代一起进步,可填“与时俱进”。与时俱进:与时间一起前进,指不断进取,永不停滞。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点符号的用法和表达效果能力。
用法:结合前文所列举的“转动眼球并配合远近距离交替聚焦,就能降低近视度数”“蜂蜜和花粉中含有大量小分子肽,能以毒攻毒防过敏”等内容,可知该处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
效果:结合前文列举的伪科普短视频,和后文“一些伪科普短视频在社交平台上传播,让许多网民上当受骗”这一总结评价,该处使用省略号进行不完全列举,表示列举未尽,突出了伪科普短视频在社交平台上传播的繁多。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句,结合前文“轻则影响人们正确认知”,根据后文“多少人为此走到了人生的终点”,可知此处指出和“轻则”相对应的更严重的后果,有可能是“走到人生的终点”,故可填:重则可能危及生命安全。
②句,根据前文“对伪科普短视频,不能听之任之”,可知此处表示转折,可用“而应该”和“不能”搭配,结合后文“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不久前联合印发通知……等的监管力度”“扩充监管工具箱”,可知此处指出应该采取得措施是加强监管,故可填:而应强化监管。
③句,根据前文“一方面,应提升识别判断热点信息质量水准的能力,并配套响应机制”,此句的“另一方面”和前文并列对应,结合后文“诸如此类优质的科普内容,理应得到支持,获得更多传播度”,可知“另一方面”的办法是提高优质科普视频的传播度,故可填:应提高优质科普视频的传播度。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可以说是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IP之一,各类艺术形式对这部名著的改编层出不穷,舞台艺术领域亦是如此。尽管民族舞剧《红楼梦》已在全国巡回演出了一百多场,然而仍然维持着场场爆满,一票难求。舞剧的爆火,充分显示了传统经典对于当代观众的巨大魅力,也启发着我们对于传统经典的现代化路径作更深入的观察与探索。
我们挖掘与利用《红楼梦》这样的传统文化经典,不是为了怀思古之幽情,而是为了①创造出新的现代艺术文化产品,进而让这些产品走入当代人的生活。与历史上那些伟大的②创造一样,这些产品也将被历史铭记。以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为基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这一创作实践的不竭富矿。而这些充满现代审美的《红楼梦》舞台改编作品无疑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给出了良好的借鉴范例。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2. 文中两处加点的“创造”的词性和含义各不相同,请加以分析。
【答案】21. 民族舞剧《红楼梦》尽管已在全国巡回演出了一百多场,然而仍然维持着场场爆满,一票难求的盛况。
22. 第一处“创造”是动词,指的是创新和创作的动作过程。
第二处“创造”是名词,指的是已经完成的成果或成就。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第一处,语序不当,“尽管民族舞剧《红楼梦》”关联词位置不当,把“尽管”调到主语“民族舞剧《红楼梦》”后面;
第二处,成分残缺,“维持着……”后面缺少宾语,在“一票难求”后面补充中心词“的盛况”。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一般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第一处“创造出新的现代艺术文化产品”中的“创造”:
词性:动词,表示动作。
含义:指的是创新性地制作、生产出全新的艺术文化产品。它强调的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即通过创意和技巧,将传统的文化元素与现代的艺术形式相结合,形成全新的艺术作品。
第二处“与历史上那些伟大的创造一样”中的“创造”:
词性:名词。
含义:指的是历史上那些伟大的人物或事件所创造的成果、成就。它强调的是已经完成的事实,即历史上已经存在的、具有重要意义的成就或作品。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鸿门宴》中,刘邦不争一时之短长,从全局考虑,鸿门赴宴,奠定了楚汉之争胜利的基础。
材料二:《老子·第六十三章》认为“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强调细节的重要性。
两则材料对我们当代青年在求学、做人、做事等方面都具有启示意义。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欲成其“大”者必先就其“小”
成大事,就大业,是很多人心中的梦想,恰如刘邦以全局之观赢得天下;但欲成其“大”者,必先就其“小”,恰如老子所言“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没有小事垫基,宏大的理想就如“空中楼阁”,正应了一句俗语“根基不牢,地动山摇”。
但现实中,可惜的是“万丈高楼平地起”的道理却不是人人都懂,太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均想一步登天,一举成就惊人伟业。试想,在没有周密规划和长期积累的情况下,成功之花岂会轻易绽放?《荀子》有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西谚也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于是,失败在所难免;但更令人担忧的是,由此诞生了一大批“躺平”“佛系”的年青人。这是理想受挫之后的必然结果——好高骛远者怎能注意到脚下的坎坷?
时代赋予当代青年以复兴中华的历史使命,对于青年人而言,没有比这更崇高更伟大的事业了!我们固然要瞄准这个目标奋勇前行,但我们的脚步不应是“凌空蹈虚”,而应该踩在现实的土壤上,每一步要站得稳,行得踏实。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时代已经步入AI智能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讲,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聚焦于科技人才的竞争。所以担负起国家交付于我们的历史使命,仅靠血气之勇绝不可能,唯有夯实文化根基,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方能于竞争之中争得一席之地。
成大事是我们很多人矢志不渝的追求,成大事不易,也正是因为不易,所以会出现在我们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后依然看不到成功的曙光的情况。静心想一想:我们若已竭尽全力,又何必执着以求?“不想当将军的士兵”未必就不是“好士兵”,不想做大事的青年未必就不是有理想有追求的“好青年”。诚然,“勤能补拙是良训”,但人与人之间天资上的差异有时并非人力所能逆转。正视现实,固然令人无奈,甚至有点儿残酷,但具备正视自我的勇气也是时代青年的必备素养。
不得不承认,我们很多人可能终其一生都无法实现做大事的理想,但换个角度来看,所谓的“大事”不过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复兴中华固然是大事,在学校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好每一项工作,尊敬师长、孝敬长辈、友爱他人又何尝不是大事?我们虽然未能制造出“火箭”,没能研制出“大国重器”,但我们和谐了家庭与社会,服务了他人,尽到了一颗“螺丝钉”的责任,这不是大事又是什么?所以,即便我们最终意识到自己做不了传统意义上的“大事”,我们也完全无须妄自菲薄,用一句流行的话来说,即“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
青年有为,“大事”“小事”任君择,做大事要从小事做起,小事做久了做多了也能做成大事。关键在于,我们要保持不骄不躁的良好心态。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分别从全局和细节两个角度,展示了古人在做人处事方面的智慧。材料一中,刘邦在鸿门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的选择与行为,告诫我们要认识到全局的重要性,成就大事须要摒弃“小事”的纠葛。而材料二中,老子“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句名言则提醒人们,成就大事必须从小到大,由少到多,这是自然规律。意思是,事业并无大小之分,把大事化为小事来做,一步一步才可以把事情做好,大事的起源多是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小事坚持不懈,经过日积月累,终能成为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也就是在告诉我们,要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也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材料涉及到“大”与“小”的二元思辨关系:既有“大事”与“小事”的对立关系,也有“小事”与“大事”的条件关系。《鸿门宴》中刘邦和老子的观点都指向如何成就大事,在这点上,两者是统一的。综合来看,或许近几年较为热门的“致广大,尽精微”可以协调好两者关系:既要观照整体,也要讲究局部细节;既要突出整体性,也要善于对细节进行刻画、取舍;整体与局部细节互相配合,互相成就,才能绘就具有统一性、整体性的成功画作。
试题要求写作议论文。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重全局”与“尽细节”的辩证关系,“全局”与“细节”的内涵与重要意义,如何正确处理“全局”与“细节”的关系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述“细节的重要意义”时,可以从个人成长、社会发展、民族复兴等方面切入分析,使论证更深入。在论述“如何正确处理‘全局’与‘细节’的关系”时,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辩证分析,如我们应志存高远,以成大事为人生目标,重视全局,脚踏实地地奋斗;我们应注重细节,从易小之事入手,精益求精;我们应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成就伟业。
立意:
1.图难于其易,图大于其细。
2.胸怀大局,积微成著。
3.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4.统观全局,细谋一域。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语文]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解析),文件包含精品解析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