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巴蜀中学2025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一)语文试题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试卷
      巴蜀中学2025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一)语文试题.pdf
    • 答案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5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一)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 答案
      巴蜀中学2025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一)语文试题答案.pdf
    巴蜀中学2025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一)语文试题01
    巴蜀中学2025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一)语文试题02
    巴蜀中学2025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一)语文试题03
    巴蜀中学2025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一)语文试题01
    巴蜀中学2025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一)语文试题02
    巴蜀中学2025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一)语文试题03
    巴蜀中学2025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一)语文试题01
    巴蜀中学2025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一)语文试题02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巴蜀中学2025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一)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巴蜀中学2025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一)语文试题,文件包含巴蜀中学2025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一语文试题pdf、重庆市巴蜀中学2025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一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巴蜀中学2025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一语文试题答案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 小题, 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许多人家的中堂里,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的大牌位。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亲是祖先的意思,祖先是家族的本源。君师是政教的本源。人情不能忘本,所以供奉着这些。荀子称这些为礼的三本。儒家所称道的礼,包括政治制度、宗教仪式、社会风俗习惯等等。儒家有拿礼来包罗万象的野心,他们认为礼是治乱的根本,即礼治主义。
    怎样叫做礼治呢? 儒家说初有人的时候,各人有各人的欲望,各人都要满足自己的欲望,没有界限,没有分际,大家就争起来了。于是渐渐就定出礼来,大家按着贵贱的等级,长幼的次序,各人得着自己该得的一份儿,各人也做着自己该做的一份儿。这种礼,建立起社会的秩序,可以说是政治制度。
    天生万物,是个很古的信仰。这个天是上帝,管生杀,管赏罚。在地上的代表,便是天子。天子祭天,和子孙祭祖先一样。地生万物是个事实。人都靠着地里长的活着,地里长的不够了,便闹饥荒:地的力量自然也引起了信仰。天子诸侯祭社稷,祭山川,都是这个来由。最普遍的还是祖先的信仰。按儒家说,这些信仰都是“报本返始”的意思,庆幸生命的延续,追念本源,感恩怀德。但是这里面怕不单是怀德,还有畏威的成分。这种礼,大部分可以说是宗教仪式。
    日常生活都需要秩序和规矩。居丧、婚姻、宴会等大事,各有一套程序,不能随便马虎过去,这样是表示郑重,也便是表示敬意和诚心。至于对人、事君、事父母、待兄弟姊妹、待子女,以及夫妇、朋友之间,也都自有一番道理。这些个规矩也是礼的一部分,有些固然含着宗教意味,但大部分可以说是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有一些也可以说是生活的艺术。
    王道不外乎人情,礼是王道的一部分,按儒家说是通乎人情的。既通乎人情,自然该诚而不伪了。但儒家所称道的礼,并不全是实际施行的。有许多只是他们的理想,这种就不一定通乎人情了。就按那些实际施行的说,每一个制度、仪式或规矩,固然都有它的需要和意义。但是社会情形变了,人的生活跟着变。那些礼的惰性却很大,并不跟着变。这就留下了许许多多遗形物,没有了需要,没有了意义; 不近人情的伪礼,只会束缚人。
    从来礼乐并称,但乐实在是礼的一部分; 乐附属于礼,用来补助仪文的不足。乐教人平心静气,互相和爱,教人联合起来,成为一整个儿。人人能够平心静气,互相和爱,自然没有贪欲、捣乱、欺诈等事,天下就治了。乐有改善人心、移风易俗的功用,所以与政治是相通的。按儒家说,礼、乐、刑、政,到头来只是一个道理; 这四件都顺理成章了,便是王道。礼坏乐崩,政治一定不成,所以审乐可以知政。《礼记·乐记》有言: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到了战国,新声兴起,古乐衰废,听者只求悦耳,就无所谓这一套乐意。
    (摘编自朱自清《经典常谈》)
    材料二:
    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行为规范的目的是在配合人们的行为以完成社会的任务,社会的任务是在满足社会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人们要满足需要必须相互合作,并且采取有效技术,向环境获取资源。这套方法并不是由每个人自行设计,或临时聚集了若干人加以规划的。人们有学习的能力,上一代所试验出来有效的结果,可以教给下一代。这样一代一代地累积出一套帮助人们生活的方法。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
    如果我们对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做,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也就渐渐有了敬畏之感了。这套行为也就成了我们普通所谓“仪式” 了。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 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于好礼”。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的“法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 下列图示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社会风俗习惯表现为居丧、婚姻、宴会、人际交往等日常生活中的秩序和规矩,这都可说是生活的艺术。
    B. 礼是否通乎人情,在于其是否实际施行,那些落后于时代、失去了需要、丧失了意义的礼自然成了伪礼。
    C. 规矩教人诚意正心,乐教人平心静气,它们都是礼的一部分,作为礼的补充性存在,共同推动礼治实现。
    D. 人们合作获取资源以满足生活需要,完成社会任务,该方法由上一代试验得出,并非设计或规划的结果。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新乐虽然悦耳动听,却不像古乐有“安民”之效,其对知政更是毫无裨益。
    B. 经前人证明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案,尽可直接挪用来作当代生活的指南,“好古”是生活的保障。
    C. 孔子称“为仁由己”,表明孔子非常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并印证了“礼可以为人所好”的观点。
    D. 礼治难以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实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因此社会变迁促使礼治向法治转变。
    4. 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两则材料中关联词的运用,如“所以”“但是”等,使语义关系更明确,体现了逻辑的严密性。
    B. 材料一用了不少内容讨论祭祀的方式、信仰的内涵等问题,凸显出宗教仪式在礼治中的优先性。
    C. 材料一引用《礼记·乐记》,是为了证明“礼乐刑政相通相融、互为因果方为王道”这一观点。
    D. 材料二运用对比论证,说明“礼”不同于法律和道德,它是经教化而自动地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5.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礼因无法应对时代变化而带来新问题的现象,二者的表达意图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百鸟朝凤
    肖江虹
    那是我一生中见到的最大的雾,天地都给吃掉了。一眼的白,那白还泛着湿。我没有见过有这样气势的大雾,呼吸都不顺畅了。
    你们两个进来。师傅在里屋喊。师傅说今天雾大下不了地了,正好我有事情要交代。
    师傅从床下拉出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皮箱子,他打开箱子,里面都是唢呐。师傅弯下腰不停地翻检着箱子里面的家什,挑啊拣啊,终于,他抽出了一支略短一些的唢呐,把唢呐放进嘴里,唢呐就发出长长的一声鸣。师傅直起腰来,把唢呐递给我身边的蓝玉,说先把它吹响,我就教你基本的调儿。
    蓝玉当时的样子我都没法子形容,接过唢呐的那一刻,我看见蓝玉握着唢呐的手在轻轻地抖动,然后他笨拙地把唢呐塞进嘴里,腮帮子一鼓,唢呐就放出来一个闷屁,又一鼓,又出来一个闷屁。
    我就定定地盯着师傅的手,希望他能抓住一支长的唢呐不放,再放到嘴里试一试,然后递给我。师傅是拿出了唢呐,拿出来还不止一支,拿一支出来,他先是吹吹,然后卷起袖口拭擦一番,又放回去,又捡起一支吹拭一番,照例又放回去。
    “砰”的一声,师傅合上了他的箱子……
    我没有吹上唢呐。我走了,我要回家了。我背着行李边走边哭,我悲伤极了,我这辈子怕是当不上唢呐匠了。我觉得我最对不起的人就是水庄的游本盛了,他一心一意的送他的儿子学唢呐,可他的儿子学了差不多半年,连用唢呐放两个闷屁的机会都没有。
    拐过弯,我听见路坎下有说话的声音。踮起脚,我看见老庄叔正领着一群人在他的新房上夯草。干活的人里还有水庄的游本盛。我悄悄的从火棘树下钻过去,把身子隐在草丛里。
    以前我还没看出天鸣这娃是吹唢呐的料呢! 老庄叔说。
    天鸣可比我强,我这娃不要平时看他不吭不响的,做起事情来可一点不含糊。父亲说,前不久回来还气粗的给我和他老娘表态,要吹《百鸟朝凤》呢!
    老庄叔觉得父亲在吹牛。就说,《百鸟朝凤》! 《百鸟朝凤》! 我都好多年没听过了,上一次听还是十多年前,那场面,至今还记得,焦三爷坐在棺材前的太师椅上,气定神闲的吹了一场,那个鸟叫声哟! 活灵活现的。
    等天鸣学回来了,我让他吹给你们听。父亲许愿。
    我就是担心,天鸣有没有那个福气,这《百鸟朝凤》一代弟子就传一个人呢。老庄叔说。
    你们可以不相信天鸣,我是相信我的娃的。父亲说。
    我蛇样的从草丛里梭出来,我不想回家了,我想吹唢呐,从来没有像此刻这样想吹唢呐。
    回到土庄,师傅正在院子里磨刀。看见我失魂落魄地站在院子边的土墙下,师傅说:你师娘到地里去了,你也去吧!
    晒花节刚过,土庄又热闹了。人们槐花串似的往焦三爷的院子里跑,扛凳子搬桌子的。遇上闲逛的路人,就有人招呼:“焦三爷传声了!”,路上的人一听,一张脸就怒放了,随即融入队伍。
    无双镇的唢呐班每一代都有一个班主,上一代班主把位置腾给下一代是有仪式的,这个仪式叫“传声”,不传别的,就传那首无双镇只有少数人有耳福听到过的《百鸟朝凤》。总之,那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荣耀,它似乎是对一个唢呐艺人人品和艺品最有力的注脚。
    这个仪式最吸引人的还不是他的稀有,而是神秘。在仪式开始之前,没有人知道谁是下一代的唢呐王。所以,焦家班所有的弟子都是要参加这个仪式的,连他们的亲人都会四里八乡地赶来参加,因为谁都可能成为新一代的唢呐王。
    师傅开腔了: “我这几年收了不少徒弟,大大小小的,没给吹唢呐的丢人。”顿了顿,师傅接着说:“我们吹唢呐的,好算歹算也是一门匠活,既然是匠活,就得有把这个活传下去的责任,所以,我今天找的这个人,不是看他的唢呐吹得多好,而是他有没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师傅拿出一个黑绸布袋子,小心翼翼的从里面抽出来一支唢呐。远远的我就感觉到了这支唢呐该有些年龄了,铜碗虽然亮得耀眼,却薄如蝉翼,杆子是老黄木的,唢呐的杆子一般就是白木,能用这样色泽的老黄木制成的唢呐,足见它的名贵。
    “这支唢呐是我的师傅给我的,它已经有五六代人用过了,这支唢呐只能吹奏一个曲子,这个曲子就是《百鸟朝凤》。现在我把它传下去,我也希望我们无双镇的唢呐匠能把它世世代代的传下去。”师傅举着唢呐说。
    院子里一点声音都没有,我只听见我的师弟蓝玉的喘息声,所有的眼睛都盯着师傅手里的那支唢呐。我既紧张又期待,侧目看了看我的师弟蓝玉,他紧缩着脖子,脑袋花骨朵似的。慢慢地,他的脖子被拉长了,成了一朵盛开的鲜花,花朵儿正期待着雨露的降临,焦虑、渴望在稚嫩的花瓣间涌动着。蓦然,盛开的鲜花枯萎了。几乎就在一眨眼间,正准备迎风怒放的花儿无声地凋谢了,花瓣起来了一层死灰,花杆儿也挫短了半截。这朵刚才还生机蓬勃的花儿,转眼间铺满了绝望的颜色。
    这时候我的父亲,水庄的游本盛在旁边喊我:“你呆了,师傅叫你呢!”
    焦家班的传声仪式结束后,蓝玉很是难过。我知道师傅传我《百鸟朝凤》是因为我老实,不传给蓝玉是觉得蓝玉花花肠子多。其实师傅是不对的,蓝玉天分比我好,他确实是比我精灵了一些,可人精灵点有什么不好的呢?
    蓝玉走了,背着一个包袱,狠狠的转了一个身,留给我一个瘦削的背影。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师傅交给蓝玉一支较短的唢呐后,几经挑选却最终没有给我唢呐,这表明他对我的资质和目前的能力并不满意。
    B. 父亲在众人面前夸赞我并许愿众人出自他对我的绝对信任和期许,这鼓励使我战胜挫败感成为了新一代唢呐王。
    C.“有没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是师傅挑选传承人的标准,说明师傅重视的是徒弟们的精神品质而非演奏水平。
    D. 我的师弟蓝玉天分比我好并且学习唢呐比我早,最终却在传声仪式上落选,这是他选择离开焦家班的重要原因。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虽没有直接描写《百鸟朝凤》的演奏情形,但通过老庄叔等众多无双镇人的期待衬托了《百鸟朝凤》的艺术魅力。
    B. 作者用细笔描摹那支吹奏《百鸟朝凤》的唢呐,黑绸布袋子、薄如蝉翼的铜碗、有色泽的老黄木无不凸显其名贵。
    C. 作者用“花”的比喻来描写传声仪式现场蓝玉等待结果时的状态,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他从渴望到失望的过程。
    D. 小说运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来叙述传声仪式的整个过程,增强了描写的真实感和紧张感,使情节紧凑引人入胜。
    8. 师傅最终选择我作为下一代接班人,这一结果看似出乎“意料之外”,但实则属于“情理之中”,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5分)
    9. 文中多次出现“水庄的游本盛”“父亲”和“我的父亲,水庄的游本盛”几种称呼,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样使用称呼的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35分)
    (一) 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荀况尝与临武君论兵于赵孝成王前。赵王曰:“请问兵要。”荀卿曰: “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一民。士民不亲附,则汤、武不能以必胜也。”临武君曰:“不然。兵之所贵者势利也,行变诈也。善用兵者感忽悠暗,莫知所从出。”荀卿曰:“不然。臣之所道,仁人之兵,王者之志也。君之所贵,权谋势利也。仁人之兵,不可诈也。以桀诈尧,譬之以指桡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故仁人之兵,上下一心,三军同力。臣之于君也,下之于上也,若子之事父,弟之事兄。且仁人用十里之国则将有百里之听,用百里之国则将有千里之听,用千里之国则将有四海之听,必将聪明警戒,和傅而一。故仁人之兵,聚则成卒,散则成列,延则若莫邪之长刃,婴之者断; 兑则若莫邪之利锋,当之者溃。圜居而方止,则若盘石然,触之者角摧而退耳。 《诗》曰: ‘武王载发,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遏,’ 此之谓也。”1
    (节选自《资治通鉴·秦纪一》)
    材料二:
    二世皇帝,势为天子,富有天下。人迹所至,舟楫所通,莫不为郡县。然纵耳目之欲,穷侈靡之变,不顾百姓之饥寒穷匮也。兴万乘之驾,而作阿房之宫,发闾左之戍,收太半之赋,百姓之随逮肆刑,挽辂首路死者,一旦不知千万之数。天下敖然若焦热,倾然若苦烈,上下不相宁,吏民不相憀。戍卒陈胜,兴于大泽,攘臂袒右,称为大楚,而天下响应。当此之时,非有牢甲利兵,劲弩强冲也,伐棘枣而为矜,周锥凿而为刃,剡撕荼,奋儋䦆,以当修戟强弩,攻城略地,莫不降下。天下为之糜沸蚁动,云彻席卷,方数千里。势位至贱而器械甚不利然一人唱而天下应之者积怨在于民也。
    (节选自《淮南子·兵略训》)
    材料三:
    孔子曰:“仁不可为众也。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今也欲无敌于天下,而不以仁,是犹执热而不以濯也。《诗》云:“谁能执热,逝不以濯?”
    (节选自《孟子·离娄 上》)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势位至贱A而器械B甚不利C然D一人唱E而天下F应之者G积怨H在于民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聪明,偏义复词,与“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出入”的用法相同。
    B. 婴,文中指接触,与《陈情表》“而刘夙婴疾病”中“婴”的意思不相同。
    C. 首路,指头朝向大路,“首”与成语“狐死首丘”中“首”的意思相同。
    D. 席,名词作状语,与《阿房宫赋》“谁得而族灭也”中“族”用法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荀况曾经与临武君在赵孝成王面前论辩用兵之道,临武君认为用兵要看重的是形势有利,行动上要讲究诡诈多变。
    B. 荀况在反驳临武君时谈到,君王所看重的是权术、谋略、形势、利害,而不是仁人的用兵之道和统治天下的志向。
    C. 秦二世皇帝,拥有天子的权势,占有天下的财富。凡是人迹能到达的地方,舟船可通航之处,没有不建立郡县的。
    D. 材料二中有关秦末农民起义的场景描述以及作者的相关观点可以与贾谊《过秦论》中所举用史料和观点互为印证。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以桀诈尧,譬之以指桡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4分)
    (2) 今也欲无敌于天下,而不以仁,是犹执热而不以濯也。(4分)
    14. 材料三中说:“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从哪方面印证该观点。(3分)
    (二) 古代诗歌阅读 (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水龙吟·登白鹤山,借前韵呈同游诸丈①
    魏了翁
    阑风长雨连宵,昨朝晴色随轩骤。松声花气,江烟浦树,如相迎候。山送青来,僧随麦去,山为吾有。更搘筇直上②,薜萝深处,云垂幄,藓成甃③。
    未至相如独后,对山尊,劝酬多又。记曾犯雪,重来已是,绿肥红瘦。好语时闻,忧端未歇,倚风搔首。谩持觞自慰,冰山安在? 此山如旧。
    【注】①这首词写于1208年。1205年,针对韩侂胄准备开边伐金,魏了翁上书,清醒地指出贸然北伐的危害,得罪了权相韩侂胄。1206年,魏了翁请求奉亲还里,在返乡途中,他依然牵挂国事,行至蜀口,又惊闻吴曦叛变。1207年,蜀乱平定,魏了翁终于平安归乡。是年十一月,韩侂胄被人所杀,作者曾自注此词:“去冬来时,侂无恙也”。②揩,同“支”,支撑。③赞,井壁。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此词是魏了翁第二次登临白鹤山所写,他首次登山时的天气和姚鼐《登泰山记》中的描述颇为相似。
    B. 松涛阵阵,花香袅袅,江树含烟,一切都好像在迎候登山者的到来,词人全程兴致盎然,心情上佳。
    C. 词人选择经常被人忽视的苔藓、薜萝工笔细描,着意刻画其色其形,细微之处显幽静、深邃之情调。
    D. 尾句中的“谩”与《桂枝香·金陵怀古》“谩嗟荣辱”中“谩”字意思相同,都表示“徒然的”。
    16. 魏了翁此词结构整饬,试分析其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6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小惠的父母年轻时分隔在重庆、广州两地工作,彼此互相牵挂。父亲常在信中借《鹊桥仙》的名句“ , ”,理性宏观地表达对异地问题的看法。
    (2)《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中,作者用“ , ”两句,描摹出女主人公慵懒倦怠之态,委婉地表达了寂寞惆怅之情。
    (3) 临水而居,草木葳蕤,动物殷勤。周邦彦在《苏幕遮》中用“ , ”,描绘了夏日晴早,鸟鸣声声的惬意场景。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分)
    (一) 语言文字运用Ⅰ (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 枝条一动也懒得动的,无精打采的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的发着些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与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的老城像烧透的砖窑,使人喘不出气。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的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化开; 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也好像要被晒化。街上异常的清静,只有铜铁铺里发出使人焦躁的一些
    单调的叮叮当当。拉车的人们,明知不活动便没有饭吃,也懒得去张罗买卖:有的把车放在有些阴凉的地方,支起车棚,坐在车上打盹;有的钻进小茶馆去喝茶;有的根本没拉出车来,而来到街上看看,看看有没有出车的可能。
    1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排比与比喻,请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通过描写车夫的行为表现出天气的酷热,请从句间关系的角度试做分析。(5分)
    20. 下列句子中的“像”与文中加点的“像”,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我像在哪里见过这道题目,但一时想不起来了。
    B. 我从未见他惊慌失措,永远像一尊淡定的大佛。
    C. 像重庆啊,成都啊,云南啊,都是宜居的城市。
    D. 大家都说他说话做事的样子像他爹年轻的时候。
    (二) 语言文字运用Ⅱ (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游泳素有“运动之王”的美称。这主要得益于它不仅能避免常规运动可能会对人体关节造成的损伤,而且 ① ,是一项老少皆宜的理想运动。它能有效调动全身肌肉参与运动,无所谓发力、不发力肌群。它还能释放压力,舒缓情绪。
    游泳时,身体最大范围地与水接触,水流对人体进行无知觉的小幅冲击。人体在水中处于类失重状态下,毛细血管及肌肤受到水流的小幅冲击,这不仅让肌肉放松,还能让紧张的神经松弛,使人身心愉悦。
    ② 与在陆上运动时有所不同。水中阻力的存在迫使我们采用深长且有节奏的呼吸方式,这样的呼吸练习可以稳定心跳速率,使人进入类似冥想的状态,有助于降低焦虑缓解紧张情绪。因此,水的流动声音和温润质感也带着显著的安抚作用,使人更容易达到内心宁静的状态。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四、写作 (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些人以挣钱为乐,有些人以读书为乐; 有些人以获取为乐,有些人以奉献为乐……其实,快乐只是每个人内心的一种感受。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3 分)D
    2.(3 分)D
    3.(3 分)B
    4.(3 分)A
    5.(6 分)①材料一是就礼是否合乎人情而言,材料二是就礼治和法治所产生的两种不同社会
    情态而言。②材料一谈到部分礼因不随社会情形发生变化而失去了需要与意义,成了不近
    人情的伪礼,以此来说明礼应当紧随社会的变化,满足人们的需求,这样才能通乎人情,
    做到诚而不伪。③材料二谈到如果环境发生改变,原本的礼便难以应付新的问题,从而需
    要“法治”,以此来说明礼治是如何向法治转变的。
    6.(3 分)D
    7.(3 分)D
    8.(5 分)意料之外:天分较好的蓝玉比我先得到师傅的唢呐传授,他在传声仪式上那种期待
    与渴望也显示其势在必得,所以师傅最终选择我作为接班人使人感到“意外”。(2 分)
    情理之中:①蓝玉在最开始得到唢呐时的激动不已与迫不及待,表明他是一个急于求成的
    人。②在师傅对我的考验中,我战胜了挫败感,意志坚定地回土庄学习,令师傅满意。③
    父亲对老庄叔的介绍中说我是一个“做事不含糊”的人,表明我踏实本分。所以师傅最终
    选择我属于“情理之中”。(三点,一点 1 分,共 3 分)
    9.(6 分)①“水庄”强调地点,把我从水庄送到土庄,暗示了父亲的良苦用心。②“父亲”
    凸显亲情,推动情节发展。父亲说我是一个“做事不含糊”的人,这种信任与期待使我感
    到既惭愧又欣慰,战胜挫败感,立志学成唢呐回报父亲。③“我的父亲,水庄的游本盛”
    表达情感,体现父亲得知结果后的骄傲以及我实现对他的承诺后的自豪。④几种称呼交替
    出现,使小说更加真实,情感更加饱满,富有生活意味。(一点 2 分,答对三点即给 6 分)
    10.(3 分)ACG
    11.(3 分)A
    12.(3 分)B
    13.(8 分)
    (1)用夏桀的计策去欺骗尧,就如同把手指伸进滚水中搅动,如同投身到水火之中,
    (一旦)投身其中,不是被烧焦,就是被淹死。(每句 1 分,注意“诈”“赴”“焉”“焦
    没”的翻译)
    (2)如今,(如果)想要在天下无人能抵挡,却不施行仁政,这就好比是拿了烫手的东西却
    不去用水洗一洗一样。(“无敌于天下”句式 1 分,“以”1 分,“执热”1 分,“濯”1 分)
    14.(3 分)材料三中认为,国君喜爱仁德,天下无人能够抵挡。(1 分)材料一中“仁人之兵”
    所向披靡,可以正面论证材料三的观点。(1 分)材料二中秦二世对百姓“随逮肆刑”而
    积怨于民,最终亡国,可以从反面论证材料三的观点。(1 分)
    15.(3 分)B
    16.(6 分)(1)题目中“借前韵呈同游诸丈”,与下阕“记曾犯雪,重来已是,绿肥红瘦”相
    照应,点出是二次登临白鹤山,之前登临时写过一首同韵的作品。(2 分)
    (2)上阕“阑风长雨连宵,昨朝晴色随轩骤”,与下阕“好语时闻,忧端未歇”相照应,
    “忧端”好似“阑风长雨”,“好语”如同“晴色”。既是对气候的描写,更是对心情的刻
    画。(2 分)
    (3)下阕“谩持觞自慰”照应前句“忧端未歇”,正是因为时局动荡,国家内忧外患严重,
    所以忧从中来,迎风伫立,搔首沉思,无比苦闷和悲痛。(2 分)
    17.(6 分)
    (1)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2)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3)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一句 1 分,共 6 分。有错别字不得分。)
    18.(4 分)①三组由“处处”领起的短句形成排比,语气急促强烈,表现出酷热难当,也更全
    面地描写出人在酷暑环境下的感受。②把酷暑下的老城比作“烧透的砖窑”,形象地表现
    出老城的燥热与憋闷。
    19.(5 分)①转折关系:不活动就没有饭吃,但即便如此,车夫也懒得张罗买卖,不去拉车,
    表现出酷热对车夫的威胁已经比饿死的威胁更严峻。②总分关系:懒得张罗买卖是总起,
    后面三个“有的”是分说,表明这不是一个人的选择,而是一个群体的普遍现状,可见
    天气酷热致使整个行业的人都不敢出车了。③并列关系:三个“有的”详细展现了车夫
    们在酷热环境下的所作所为,具体而真实地表现出车夫们面对酷暑的无奈。
    20.(3 分)B
    21.(4 分)①“因此”改为“此外”“另外”皆可。②“带着”改为“有着”。
    22.(4 分)①给身体带来诸多好处 ②游泳时的呼吸方式
    23.(60 分)(略)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荀况曾经与临武君在赵孝成王面前论辩用兵之道。孝成王说:“请问什么是用兵的要旨?”
    荀况说:“用兵攻战的根本,在于统一百姓。兵士与百姓不和睦,即便是商汤、周武王也不能
    有必胜的把握。”临武君说:“并非如此。用兵所重视的是形势要有利,行动要讲究诡诈多变。
    善用兵的人,行事疾速、隐蔽,没有人料得到他会从哪里出动。”荀况说:“不对。我所说的,
    是仁人的用兵之道和统治天下的帝王志向。您所看重的是权术、谋略、形势、利害。而仁人
    用兵,是不能欺诈的。用夏桀的计策去欺骗尧,就如同把手指伸进滚水中搅动,如同投身到
    水火之中,(一旦)投身其中,不是被烧焦,就是被淹死。所以仁人的军队,上下一条心,三军
    齐力;臣子对国君,下属对上级,犹如儿子侍奉父亲,弟弟侍奉哥哥。况且,仁人若统治着
    十里的国家,他的耳目将布及百里,若统治着百里的国家,他的耳目便将布及千里,若统治
    着千里的国家,他的耳目就会遍及天下,这样他必将耳聪目明、机警而有戒备,和众如一。
    因此仁人的军队,集结起来即为一支支百人的部队,分散开时便可各自为战;延长伸展好似
    莫邪宝剑的长刃,碰上了就会被斩断;短兵精锐仿佛莫邪宝剑的利锋,遇到了就会被瓦解;
    安营扎寨稳如磐石,顶撞它的,角就会遭摧折而退却。《诗经》所谓:‘商汤竖起大旗,诚敬
    地握着斧钺,势如熊熊烈火,谁敢把我阻拦?’正是说的这种情况。”
    材料二:
    秦二世皇帝,拥有天子的权势,占有天下的财富。凡是人迹能到达的地方,舟船能通航
    之处,没有不建立郡县的。然而放纵耳目的奢欲,穷尽奢侈糜烂生活的变化,完全不顾百姓
    的饥寒和财物的匮乏。动用万乘车辆,而修建阿房之宫,征发闾左的贫民,收取天下大半的
    赋税,百姓随之被捕遭到极刑,挽着车辂头朝大路死去的,一个早晨就有成千上万。天下人
    民像焦烤灼热一样饱受煎熬,悲痛就像服用苦药一样猛烈,上下不得安宁,官吏百姓相互失
    去依靠。前往戍守渔阳的士卒陈胜,从大泽乡起事,挽起胳膊露出右臂,号称大楚,而天下
    像回声一样应和。在这个时候,没有坚固的铠甲尖利的兵器,坚硬的弓弩和强大的冲车,他
    们就砍伐酸枣作为矛柄,纳入矛头作为锋刃,举起锐利的木棍,拿起扁担锄头,用来作为长
    戟强弩,攻打城池占领土地,没有敌人不投降、没有土地不被攻下的。天下因此像蚂蚁出洞
    一样混乱,风起云涌席卷天下,方圆达数千里。义兵势力地位都是最低贱的,而兵器也是最
    为不利的。然而一人倡导而天下响应,是因为在人民中积聚了怨恨。
    材料三:
    孔子说:“行仁者不会被天下人阻挡。国君喜爱仁德,天下无人能够抵挡。”如今,(如果)
    想要在天下无人能抵挡,却不施行仁政,这就好比是拿了烫手的东西却不去用水洗一洗。《诗
    经》上说:“谁能手执灼热之物,过后不用水冲洗呢?”
    【参考译诗】
    多日来风雨连绵不绝,昨日,天气随着我们出行的车驾骤然放晴。白鹤山松涛阵阵,花
    香袅袅,好像都在迎接我们的到来。远山送来满目青翠,行路上的僧侣在麦浪中渐行渐远,
    此刻,白鹤山仿佛由我独享。手拄竹杖继续攀登,放眼望去,远山薜萝密布,如天边低垂的
    云朵,又像爬满井壁的苔藓。
    我没有跟随朋友们的脚步继续登山,独自停下来,面对白鹤山又一次劝酒、祈祷。记得
    去年冬天曾冒着风雪前来,今天再来已是暮春初夏时节。在此期间,时不时会听到一些好消
    息,但是愁绪也从来未曾断绝,此刻,迎风伫立,搔首沉思。也只能以酒浇愁,聊以自慰,
    不过那些曾经横亘一时的冰山现在在哪里呢(“冰山”可喻指那些煊赫一时,权倾朝野的人),
    只有白鹤山还如昨日一般屹立如旧。
    相关试卷

    重庆巴蜀中学2023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十)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重庆巴蜀中学2023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十)语文试卷,共12页。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十)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十)语文试题,共8页。

    重庆巴蜀中学2023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十)语文试题及答案: 这是一份重庆巴蜀中学2023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十)语文试题及答案,文件包含重庆巴蜀中学2023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十语文pdf、重庆巴蜀中学2023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十语文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巴蜀中学2025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一)语文试题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