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选择性必修10篇 练习题(含答案)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选择性必修10篇 练习题(含答案)第1页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选择性必修10篇 练习题(含答案)第2页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选择性必修10篇 练习题(含答案)第3页
    还剩2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选择性必修10篇 练习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选择性必修10篇 练习题(含答案),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冉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论语》)
    子路、曾皙(xī)、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①吾一日长(zhǎng)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②而对曰:“千乘(shèng)之国,摄③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④,因之以饥馑(jǐ);由也为之,比(bì)及⑤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⑥也。”
    夫子哂⑦(shěn)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sì)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⑧同⑨,端章甫(fǔ),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⑩,铿(kēng)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⑪(zhuàn)。”
    子曰:“何伤⑫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⑬春者,春服既成,冠(guàn)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风乎舞雩(yú),咏而归。”
    夫子喟(kuì)然叹曰:“吾与⑭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重 点 词 解』◎
    ①以:因为。②率尔:急遽而不加考虑的样子。③摄:夹处。④师旅:指军队。⑤比及:等到。⑥方: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⑦哂:微笑。⑧会: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⑨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⑩希:同“稀”,稀疏。⑪撰:才能。这里指为政的才能。⑫何伤:何妨。意思是有什么关系呢。⑬莫:同“暮”。⑭与:赞成。
    『全 文 翻 译』◎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四个人在孔子近旁陪坐。
    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你们)平日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打算请你们出去,)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的中间,有军队来攻打它,接下来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之后,就可以使人人都有勇气,而且还知道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孔子又问:)“冉有,你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
    年之后,就可以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那就得等待君子(来推行了)。”
    (孔子又问:)“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我能胜任,但是愿意在这方面学习。诸侯祭祀祖先的事,或者是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相。”
    (孔子又问:)“曾皙,你怎么样?”
    (这时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接着铿的一声,(他)把瑟放下,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曾皙)说:“暮春时节,(天气暖和,)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定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皙(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皙后走。曾皙问:“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子路呢?”
    (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的事吗?”
    “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
    “公西华讲的不是国家吗?”
    “宗庙祭祀、朝见天子,不是诸侯国的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能做大相呢?”
    『本篇理解性默写』◎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可以看出2报任安书(节选)
    (司马迁)
    古者富贵而名摩①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②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jué)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③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xiàn)。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④(yì)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⑤(jī)其成败兴坏之纪⑥,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⑦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⑧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yùn)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⑨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B10(zhài),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重 点 词 解』◎
    ①摩:同“磨”。②厄:困穷。③大底:大抵,大都。底,同“抵”。④失:同“佚”。⑤稽:考订。⑥纪:纲纪,规律。⑦究:推断,研究。⑧草创:起草稿。⑨通邑:大的城市。⑩责:同“债”。指下狱受腐刑。
    『全 文 翻 译』◎
    古代拥有财富、尊位而姓名埋没的人,不可胜数,只有卓越超群的人才为后人所称道。文王被拘禁在羑里而推演了《周易》;孔子在困穷的境遇中编写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后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后写出了《国语》;孙膑被砍去了膝盖骨,编著了《兵法》;吕不韦被贬放到蜀地,有《吕氏春秋》流传世上;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下了《说难》《孤愤》;(至于)《诗经》三百篇,也大多是圣贤们为抒发愤懑而写出来的。这些作者都是心中感到抑郁不舒畅,他们的思想主张不被当时的人们接受,所以叙述所经历的事情,让后世了解自己。例如左丘明眼瞎了,孙膑的腿断了,毕竟不能为世所用,(于是)回家著书,抒发心中的愤懑,想留下文章来表现自己的思想。
    我不自量力,近来将自己的心愿寄托在拙劣的言辞上,搜集世上散失的文献,粗略地考证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统观他们由始至终的过程,考查他们成功、失败、兴起、衰败的规律,上起轩辕黄帝,下到如今,写成表十篇,本纪十二篇,书八章,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计一百三十篇。想要研究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弄清从古至今的历史发展过程,成就一家的学说。(此书)起草尚未完成,就碰上这桩祸事,惋惜它没有写成,因此宁愿接受宫刑而没有怨怒的表情。我确实想完成这本书,把它(暂时)藏在名山之中,(以后)再传给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使它流行于大都会,这样就补偿了我前番下狱受刑所遭到的侮辱,即使遭到一万次杀戮,哪里有悔恨呢!可是,这番话只能说给有见识的人听,对俗人就难说了。
    『本篇理解性默写』◎
    1.司马迁在《报任安书》(节选)中自述其创作《史记》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司马迁认为拥有财富、尊位不一定会被人记住,只有卓越超群的人才为后人所称道,《报任安书》(节选)中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过秦论
    (贾谊)
    秦孝公据崤(xiá)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①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②故业,因③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gāyú)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④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⑤天下之士,合从(zòng)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甯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zhěn)、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qūn)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shǐ)遗镞⑥(zú)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⑦,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chī)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⑧(huī)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⑨(dí),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⑩。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⑪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yǒu)绳枢之子,氓(méng)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yī)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⑫粮而景⑬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yōu)棘矜(qín),非铦⑭(xiān)于钩戟长铩(shā)也;谪(zhé)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duó)长絜⑮(xié)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nàn)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重 点 词 解』◎
    ①拱手:两手合抱,形容毫不费力。②蒙:继承。③因:沿袭。④爱:吝惜。⑤致:招致,招引。⑥亡失遗镞:损失箭和箭头。比喻军事上的细微损失。⑦北:溃败(的军队)。⑧隳:毁坏。⑨镝:箭头。⑩谁何:盘诘查问。⑪金:比喻坚固。⑫赢:担负。⑬景:同“影”。⑭铦:锋利。⑮絜:衡量。
    『全 文 翻 译』◎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借以窥视周王室(的权力),有席卷天下,征服九州,横扫四海的意图,并吞八方荒远之地的野心。在那时候,有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致力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采用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这样,秦国毫不费力地夺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
    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先后)继承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政策,向南吞并汉中,向西攻取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盘,向北占领(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非常重要的地区。诸侯恐慌害怕,集会结盟商量削弱秦国的办法,不吝惜珍奇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公子,都英明有智谋,诚实而讲信义,待人宽宏厚道而爱护人民,敬重贤才而重用士人,相约为合纵,击破秦国的连衡策略,将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部队结成联军。在这时,六国士人中有甯越、徐尚、苏秦、杜赫这些人替他们谋划,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这些人(为各国)沟通他们的意图,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这些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以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攻打函谷关去进攻秦国。秦人打开关门引敌深入,九国的军队(却)有所顾虑,徘徊不敢入关。秦人没有耗费一支箭,天下诸侯却已经困厄不堪了。于是合纵解散,联盟破裂,(各诸侯国)争着割地贿赂秦国。秦有富余的力量利用他们的弱点制服他们,追逐逃走的败兵,百万败兵尸横道路,血流成河,可以漂浮盾牌;(秦人)趁机凭借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大的国家主动表示臣服,弱小的国家向秦称臣。待到孝文王、庄襄王依次继位,他们在位的时间不长,国家没有什么大的战事。
    到了秦始皇的时候,他奋力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用武力来统治各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皇帝的宝座控制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设置了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愿意降服,(百越之君)把自己的性命交给狱官。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再)不敢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各学派的著作,为的是使百姓变得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器,用来铸成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据守华山作为帝都城墙,凭借黄河作为帝都的护城河,上有亿丈高的城墙,下临不可测量的深渊,作为坚固(的防御工事)。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关键的地方,可靠的大臣、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诘查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秦始皇心里,自以为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城池,正是子孙万代的帝王基业。
    秦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的地方。可是,陈涉不过是个以瓮做窗户、用草绳系门扇的贫家子弟,是下层百姓,是被征发的人;才能不如平常的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能,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置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兴起,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做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担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陈涉)。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王朝。
    再说,一统天下的秦王朝并不弱小,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还是从前那个样子。陈涉的地位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尊贵;农具木棍不比钩戟长矛锋利;因有罪而被征调去守边的人不能和九国军队相匹敌;至于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策略,(陈涉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是什么原因呢?如果拿山东诸国跟陈涉量一量长短大小,比一比权势力量,就(知道)两者是无法相提并论的。然而秦凭借着它小小的地方,获得兵车万辆的国势,统理八州,而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然后将天下作为一家私产,用崤山、函谷关作为宫墙;一个戍卒起事就毁灭了天子的宗庙,皇子皇孙都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攻和守的形势不同了。
    『本篇理解性默写』◎
    1.《过秦论》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极言秦始皇的功业之大,与下文的“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2.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3.《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4礼运(节选)
    (《礼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①(jǔ)能,讲信修②睦(mù)。故人不独亲③其亲,不独子④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⑤(g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⑥(fèn),女有归⑦。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⑧,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重 点 词 解』◎
    ①与:同“举”。②修:培养。③亲:用作动词,以……为亲。④子:用作动词,以……为子。⑤矜:同“鳏”,老而无妻。⑥分:职分,职守。⑦归:女子出嫁。⑧作:兴起。
    『全 文 翻 译』◎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够善终,中年人能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分,女子要有归宿。财货,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自己想私藏;力气,憎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因此,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门从外面带上而不关闭。这就叫作“大同”社会。
    『本篇理解性默写』◎
    1.《礼运》中,最后用三句话概括了“大同社会”的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礼运》中,可以为现在政府任用人才、营造社会风气所借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礼运》中与之相近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陈情表
    (李密)
    臣密言:臣以险衅①,夙②遭闵③(mǐn)凶④。生孩六月,慈父见背⑤;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⑥。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⑦(zuò)薄,晚有儿息。外无期(jī)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⑧(qióngqióng)孑⑨(jié)立,形影相吊⑩。而刘夙婴⑪疾病,常在床蓐⑫(rù),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xiǎn)马。猥(wěi)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yǔn)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bū)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⑬;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⑭。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jīn)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⑮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zhuó),宠命优渥(wò),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⑯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⑰,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重 点 词 解』◎
    ①险衅:艰难祸患,指命运不好。②夙:早年。③闵:通“悯”,指可忧患的事(多指疾病死丧)。④凶:不幸。⑤见背:弃我而去,指尊长去世。⑥成立:成人自立。⑦祚:福分。⑧茕茕:孤单的样子。⑨孑:孤单。⑩吊:安慰。⑪婴:缠绕。⑫蓐:草垫子。⑬笃:病重。⑭狼狈:形容进退两难的窘状。⑮矜:看重、推崇。⑯薄:迫近。⑰愚诚:谦辞,指自己的诚意、衷情。
    『全 文 翻 译』◎
    臣下李密言:臣由于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到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弃我而死去了;年纪到了四岁,舅父强行改变了母亲想守节的志向。祖母刘氏怜惜我孤苦体弱,亲自抚养。我小时常常生病,九岁还不能走路,孤苦伶仃,直到成人自立。我既没有叔叔伯伯,又没有兄弟,家门衰微,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外面没有什么勉强算是接近的亲戚,家里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孤单无依靠地独自生活,身子和影子互相安慰。祖母刘氏早已疾病缠身,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汤药,从来没有离开过她。
    到了晋朝建立,(自己)受到清明的教化。从前太守名逵的考察推举我为孝廉,后来刺史名荣的荐举我为秀才。我因为供养祖母之事没人来做,辞谢未接受任命。(陛下)特地下达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恩,任命我做太子洗马。以我这样的微贱身份,担任侍奉太子的职务,(皇帝恩遇优厚)不是我杀身所能报答的。我(把自己的苦衷)在奏表中一一呈报,辞谢没有就职。诏书急切严厉,责备我有意回避,怠慢上命;郡县的官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比流星的坠落还要急。我想奉诏奔赴,而刘氏的病一天比一天沉重;想暂且迁就私情,但申诉不被允许:我进退两难,处境尴尬。
    我俯伏思量圣朝以孝治理天下,凡是年老而有功德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惜养育,何况我的孤苦更严重。而且我年轻时做伪朝的官,曾经担任郎中和尚书郎,本来就希图官职显达,并不想自命清高。现在我是一个亡国后卑贱的俘虏,卑微到不值一提,受到过分的提拔,而且恩命十分优厚,哪里敢犹豫不决,有非分的愿望呢?只是由于刘氏像迫近西山的太阳,气息微弱,生命垂危,随时都可能死亡。我没有祖母,不能到今天;祖母没有我,无法度过余生。我们祖孙两人,相依为命,因此让我实在是不忍废止奉养祖母而远离。
    臣下我今年四十四岁,祖母今年九十六岁了,因此我效忠于陛下的日子还很长,而为祖母尽孝的日子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之情,希望求得奉养祖母到最后。我的辛酸悲苦,并不只是蜀中人士以及二州长官看见并明白地知道,天地神明实在也都看得清清楚楚的。希望陛下怜恤(我一片)愚拙的诚心,准许我了却微薄的心愿,或许能够使刘氏侥幸地寿终。(那么)我将来要不惜性命为国出力,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我怀着犬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拜上表章以求让陛下知道。
    『本篇理解性默写』◎
    1.在《陈情表》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个字精练、形象地将自己孤独无助的窘况表达了出来。
    2.《陈情表》中表现作者家中人丁单薄、无人照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密《陈情表》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乌鸦反哺做比喻,向晋武帝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的愿望。
    4.《陈情表》中,作者用“结草报恩”的典故希望武帝答应自己“终养”祖母之请求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归去来兮辞(并序)
    (陶渊明)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①,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②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③?质性自然,非矫厉④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⑤。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rěn),当敛裳宵逝⑥。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⑦,知来者之可追⑧。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yáng),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⑨(miàn)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⑩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⑪扶老以流憩(qì),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⑫(xiù),鸟倦飞而知还。景⑬翳翳(yìyì)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chóu)。或命巾车,或棹(zhà)孤舟。既窈窕以寻壑(hè),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⑭(huánghuáng)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⑮杖而耘耔(zǐ)。登东皋(gā)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重 点 词 解』◎
    ①资:凭借。②见:被。③则:道理。④矫厉:造作勉强。⑤交病:(身心)都感到痛苦。⑥逝:离去。⑦谏:挽回。⑧追:补救。⑨眄:斜视,这里有“随便看看”的意思。⑩审:深知。⑪策:拄着。⑫岫:峰峦。⑬景:日光。⑭遑遑:惊恐匆忙、心神不定。⑮植:立,扶着。
    『全 文 翻 译』◎
    我家境贫困,耕田植桑不够用来供给自己生活。家中孩子很多,家无余粮,所赖以维持生活的,(我也)没有经营生计的本领。亲戚朋友多劝我出去做个职位较高的官吏,自己心里也欣然地产生了这种念头,但求官又没有门路。恰逢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差事,地方大吏以爱惜人才为美德,我的叔父因为(看到)我贫困艰苦(就加以推荐),于是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这时,战乱还没有停息,我心里害怕到远方服役,彭泽县距离家乡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酿酒之用。因此就请命担任职务。(但是)没过几天,就有辞官回家的想法。什么道理呢?(因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是造作勉强所能够改变的。挨饿受冻虽然是急迫的事,但违反自己的意志(更会)使我身心都感到痛苦。我曾经出仕,(但)都是为了谋生糊口而役使自己。于是感到失意不已,深感有愧于平生的志愿。只想着等到庄稼成熟以后,就收拾衣装,星夜离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丧的心情像骏马奔驰一样急迫,于是就自己弃官离职了。从中秋八月到冬季,在官位上做了八十多天。因辞官而顺遂心愿,写了这篇文章,命名为《归去来兮》。这时候正是乙巳年十一月。
    归去吧!田园将要荒废,为什么还不把家回?既然让自己的内心被形体役使,为什么还失意伤感独自愁悲?我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我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太远,现在已经觉悟到如今归田是正确的,以前出仕是错误的。船在水面上轻轻地摇荡着前进,和风徐徐吹动着我的衣裳。向行人问前面的路程,遗憾的是天刚刚放亮。
    刚刚看见了自家的房子,我一边高兴,一边奔跑。仆人们欢欢喜喜地出来迎接,孩子们早就等候在门口。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树和菊花却还保存。带着幼儿走进屋内,美酒已经满杯。我拿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看着院子里的树木,觉得很愉快。靠着南窗寄托傲然自得的情怀,深知住在小屋里反而容易安适。每天在园中散步,成为乐趣,屋子虽然有门却常常紧关。拄着拐杖出去,到处走走,随时随地休息,常常抬起头向远处望望。云气自然而然地冒出山头,鸟飞累了也知道回巢。阳光黯淡,太阳快要下山了,我手抚着孤松徘徊流连。
    归去吧!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这世俗的一切同我的意愿不合,我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亲人们谈的知心话使我高兴,以弹琴读书为快乐来消除愁闷。农夫们告诉我春天到了,将要到西边的田里去春耕。有时坐着有布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只小船。既探寻幽深曲折的山沟,也经过道路崎岖的山丘。树木复苏欣欣向荣,清清泉水汩汩不绝涓涓长流。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我的一生将要结束。
    算了吧!身体寄托在天地间还能有多少时候?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地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啊,想要到哪里去?享受荣华富贵不是我的愿望,修仙成神是没有希望的。爱惜美好的时光,独自外出,有时扶着拐杖除草培苗。登上东边的高冈,放声呼啸,面对清澈的流水我又吟咏赋诗。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本篇理解性默写』◎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写作者回乡后喜话家常、以琴书为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亡羊补牢,犹为未晚”意在告诫人们要决绝过去,放眼未来。《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与之相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体现作者急于归家的迫切心情的细节描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明确表达了自己对官场生活的觉悟。
    7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郭橐(tuó)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①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②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fán)。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③(zī)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④(shì)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⑤,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⑥(zhǎnɡ)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⑦(xù)尔植,督尔获,早缫(sā)而⑧绪,早织而缕,字⑨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⑩(sūn)饔⑪(yōnɡ)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⑫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重 点 词 解』◎
    ①隆然:脊背高起的样子。②业:以……为业,作动词。③孳:滋长,繁殖。④莳:种植,移植。⑤恩:情深,这里指用心。⑥长:治理。⑦勖:勉励。⑧而:“尔”,你们。⑨字:养育。⑩飧:晚饭。⑪饔:早饭。⑫病:穷困。
    『全 文 翻 译』◎
    郭橐驼,不知道原来的名字是什么。他患有伛偻病,脊背高起,弯着腰走,好似骆驼,所以乡里人给他取了个“驼”的外号。橐驼听到后说:“很好啊。给我起这个名字本来就很恰当。”于是他索性放弃了原名,也自称“橐驼”。
    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郭橐驼以种树为业,大凡长安城的富豪人家(种树)作为观赏游玩的,以及那些种树卖果营利的人,都争着迎接和雇用郭橐驼。大家看到橐驼种的树,或移植的,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硕大茂盛,结果早而且结得多。其他种树的人即使暗中观察、效仿羡慕,也没有谁能比得上。
    有人问他,他回答说:“我郭橐驼并没有能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茂盛的诀窍,只是能顺应树木的自然生长规律,来使它的本性发展罢了。大凡种树的方法是: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均匀,根上带旧土,捣土要结实。已经这样做了,不要再动它,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后就不再去看它。移植时就像对待孩子那样(细心),种完后放在一边不管,像抛弃了它们一样,那么它的天性得以保全无损,从而按它的本性获得(发展)。所以我只不过不妨害它的生长罢了,并没有能使它长得硕大茂盛的诀窍;只不过不抑制损耗它的果实罢了,并没有能使果实结得早而且多的诀窍。其他种树的人却不是这样。种树时树根拳曲,又换上新土;培土,如果不是过多,就是不够。假使有和这种(做法)相反的,却又爱得太用心,忧得太多。早晨去看了,晚上又去抚摸,离开之后又回去看看。更为严重的是,用指甲划破树皮来察看它是活着还是枯死了,摇晃树干来看它是否栽结实了,这样就日益背离它的天性了。这虽说是爱它,实际上是害它;虽说是担心它,实际上是与它为敌;所以他们都不如我。其实,我又有什么特殊能耐呢?”
    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运用到当官治民上,可以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当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做官的喜好多发政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而终于给他们造成了灾祸。那些小吏早早晚晚跑来大喊:‘官府命令,催促你们耕种,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割,早早地让你们煮蚕茧抽取蚕丝,早些纺你们的线,养育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和猪。’一会儿打鼓召聚大家,一会儿敲梆召集大家。我们小民停止吃饭来慰劳官吏,尚且没有空闲,又怎么能使我们繁衍生息而安顿我们的身家性命呢?所以穷困并且懈怠。像这样,那么与我的同行种树大概也有类似的地方吧?”
    问的人说:“啊,这不是很好吗!我问种树,却得到了治民的方法。”于是,我把这件事记载下来,把它作为官吏的警戒。
    『本篇理解性默写』◎
    1.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说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说他并没有能使树木长得高大茂盛的诀窍,只不过不妨害它的生长罢了,表达这个意思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五代史伶官传序
    (欧阳修)
    呜呼!盛(shènɡ)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①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②,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③(chóu)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④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⑤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⑥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línɡ)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重 点 词 解』◎
    ①原:推其根本。②组:丝带、丝绳,这里泛指绳索。③仇雠:仇人。④抑:或者,还是。⑤逸豫:安乐。⑥举:全,整个。⑦所溺:所溺爱的人或物。
    『全 文 翻 译』◎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的作为吗?推究庄宗得天下的原因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临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王,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称帝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附梁。这三者,是我的遗恨。我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恭敬地取出他父亲(留下)的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胜利归来就把箭收藏(在祖庙里)。
    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后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夜里呼喊,作乱的人四方响应,庄宗匆忙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去,以至于都截断头发,誓死以报,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的原因吗?《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啊。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天下所有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祸患常常是从极小的事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所溺爱的人或物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
    『本篇理解性默写』◎
    1.《五代史伶官传序》开头在一声感叹之后,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沉痛追问和感慨,这一叹一问,为全文奠定了叹惋的感情基调。
    2.《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引用完《尚书》中的话后,顺势引申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对庄宗的“成败之迹”做了理论性的概括,说明盛衰之理的本源在于“人事”。
    9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lǐ)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①浪,水石相搏②,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qìnɡ)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③,桴④(fú)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kēnɡ)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kōngkōng)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⑤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hú),闻人声亦惊起,磔磔(zhézhé)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ɡuàn)鹤也。余方心动⑥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⑦(chēnɡhóng)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⑧(xià),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⑨,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kuǎnkǎn)镗鞳(tānɡtà)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⑩(zhì)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yì)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yì)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⑪。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⑫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重 点 词 解』◎
    ①鼓:振动。②搏:击,拍。③越:高扬。④桴:鼓槌。⑤暮夜:晚上。⑥心动:这里是心惊的意思。⑦噌吰:这里形容钟声洪亮。⑧罅:裂缝。⑨窍:窟窿。⑩识:知道。⑪言:指用文字表述、记载。⑫考:敲击。
    『全 文 翻 译』◎
    《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石钟山在那里。”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所在地,在深潭边找到两座山石,敲一敲听它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然而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石头被敲打时铿锵作响的,到处都(是)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农历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赴任饶州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看到所说的石钟山。庙里的和尚让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声响)。我本来就觉得可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独自和苏迈坐着小船到绝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倾斜地立着,有千尺之高,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攻击人;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间发出磔磔鸣叫;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钟鼓的声音连续不断。船夫很惊恐。我慢慢地观察,山下都是石穴和裂缝,不知它们有多深,细微的水波涌进那里面,波浪激荡因而形成这种声音。船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流的中心,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代的人(称这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
    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只凭主观想象去推断它的有无,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夜晚乘着小船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没有谁能知道;渔夫(和)船工,虽然知道却不能用文字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缘故。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还自以为得到了它事情的真相。我因此记下这件事,叹惜郦道元记叙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
    『本篇理解性默写』◎
    1.经常有人只凭主观想象去推断一些自己不了解的事情,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对此表示了抨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石钟山记》末尾自述他写作此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登泰山记
    (姚鼐)
    泰山之阳,汶(wèn)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①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②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③,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yǐnɡ)由南麓(lù)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④(dènɡ),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jī)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cúlái)如画,而半山居⑤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⑥。稍见云中白若樗蒱(chūpú)数十立者,山也。极天⑦云一线异色,须臾(yú)成五采⑧。日上,正赤如丹⑨,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jiàng)皓驳色,而皆若偻(lǚ)。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yuán)。少杂树,多松,生石罅(xià),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重 点 词 解』◎
    ①以:在。②乘:这里是“冒”的意思。③限:界限。④磴:石阶。⑤居:停留。⑥漫:弥漫。⑦极天:天边。⑧采:同“彩”。⑨丹:朱砂。⑩绛皓驳色:或红或白,颜色错杂。
    『全 文 翻 译』◎
    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的长城遗址。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这个月的丁未日(十二月二十八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山道长四十五里,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阶,那些台阶共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条水道。(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山,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水道走,就到了泰山的山顶。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水道进入,道路上有座天门。东边的水道,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我这次没有到。现在(我)经过的从中岭到山顶中那些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世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逐渐看到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樗蒱所用的掷具,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得像朱砂一样,下面有晃动摇荡的红光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鞠躬的样子。
    日观亭西面有东岳大帝庙,又有碧霞元君庙。皇帝的行宫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在道路旁的石刻,都来不及前往观看了。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到日观峰几里以内没有树木,而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齐。
    桐城人姚鼐记述。
    『本篇理解性默写』◎
    1.姚鼐在《登泰山记》中描述刚登上山顶时看到的冰雪覆盖、雪光耀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泰山记》中,描述日出之前,天边呈现五彩缤纷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选择性必修十篇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2.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 3.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
    2 报任安书(节选)
    1.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2.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不可胜记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3 过 秦 论
    1.振长策而御宇内 吞二周而亡诸侯 履至尊而制六合 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3.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4 礼运(节选)
    1.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 2.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3.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5 陈 情 表
    1.茕茕子立 形影相吊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3.乌鸟私情 愿乞终养 4.臣生当陨首 死当结草
    6 归去来兮辞(并序)
    1.悦亲戚之情话 乐琴书以消忧
    2.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3.问征夫以前路 恨晨光之熹微
    4.实迷途其未远 觉今是而昨非
    7 种树郭橐驼传
    1.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能顺木之天 以致其性焉尔 2.故吾不害其长而已 非有能硕茂之也
    8 五代史伶官传序
    1.盛衰之理 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哉
    2.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9 石钟山记
    1.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可乎
    2.余是以记之 盖叹郦元之简 而笑李渤之陋也
    10 登泰山记
    1.及既上 苍山负雪 明烛天南
    2.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相关试卷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中册下册默写练习题汇编(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中册下册默写练习题汇编(含答案),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论语》十二章,秦风•无衣,《春江花月夜》,《将进酒》,《归去来兮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 答题技巧讲义(含练习题及答案):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 答题技巧讲义(含练习题及答案),共175页。

    高考语文复习--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中下)文言文挖空练习: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复习--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中下)文言文挖空练习,共39页。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